回覆列表
  • 1 # 正氣歌聲

    題主有這樣的想法是好的。

    但很顯然,這樣的想法太過超前了像澳大利亞這片土地,英國人也是直到18世紀末期才佔領的,你叫明朝提前一百多年就去佔領,不覺得強人所難嗎?

    且不說從技術上是很難做到的,就算真的到達了,永曆朝廷也不過就是野人罷了,沒有足夠多的人口,拿什麼來建國?澳大利亞這片土地,直到現在也不過才兩三千萬人口罷了,當時又能有多少人?想要建國,必須要有大量移民才行。

    而想要移民的話,那又是一個龐大的工程了,且不說難以做到,就算真的可以做到,難道清廷不會跟進嗎?

    不過,題主有這樣的腦洞也算是敢想,完全可以去寫部小說。

  • 2 # 晚來風L

    同學們好,我是晚來風!永曆皇帝為什麼不去澳大利亞,我來告訴你們真相!

    首先,當時在戰亂危急的情況下,可能考慮不了那麼全面,我們現在看好像可以隨便跑,但是也未必會去澳大利亞啊,而且他們知不知道有澳大利亞這個地方?一個即將敗亡的小朝廷,這不是有序的戰略撤退,這是大逃亡,所以在陸地上跑還是比較方便一些,海上情況太複雜了!雖然前輩鄭和下西洋已經探路了,但是想遠航的條件還是太苛刻了,永曆沒有那個條件和實力!

    其次,按照當時的逃亡路線,永曆已經被逼到了雲南西部了,要想繞過吳三桂的圍堵折到海上也不現實,只能陸路繼續往西比較現實!

    所有,他沒有機會跑到澳大利亞!

  • 3 # 天晴愛睡覺

    因為他不會口嗨!

    第一,當年的航海技術並沒有這麼發達,航海不一定過得去,再說永曆皇帝就是文官的傀儡,他受得了那個罪,文官可受不了!

    第二,當時全國上下都是戰亂,根本沒有突圍的機會,他往雲南跑,完全是因為人家西南方向的圍堵較為薄弱!

  • 4 # 日生談歷史

    我怎麼感覺好多人都跟永曆皇帝槓上了,永曆皇帝表示:當初要是有你們助我,現在的中國怕仍是大明的天下(手動滑稽)。

  • 5 # 雪天下的魚

    本身這個問題就比較滑稽啊。先給大家科普一下,澳大利亞是在1770年,由英國航海家庫克船長發現的。1770年,英國航海家詹姆斯·庫克抵達澳大利亞東海岸,隨後英國宣佈佔有這片土地,澳大利亞之前就是被英國用來流放犯人的地方。

    而永曆皇帝的在位時間是1623年-1662年,是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漢族帝王。也就是在永曆皇帝時期,澳大利亞都沒被世界發現,永曆大帝壓根就不知道原來世界上還有那麼一塊地方。

    我做個假設,就算永曆皇帝知道了世界是圓的,也知道了澳大利亞這個地方,想在那建立政權,也根本就是不現實的。當時的澳大利亞根本就沒被開發過,一片荒蕪,地廣人稀,就一群土著,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援,別說建立政權了,想殖民都夠嗆。

  • 6 # 歷史如潮流般輪迴

    漢族人有很濃厚的故土情節,我們漢族人喜歡生活在中原農耕環境,一直認為只有中原才是民族的根,中原之外,皆是番邦,古有東夷西狄南蠻北戎之說。且根深蒂固烙印在我們內心。

    歷朝歷代偏安一隅的諸侯國描述都是逐鹿中原,收復中原,克定中原。可見從上到下,從帝皇到庶民無不以作為華夏子孫自豪。

    永曆自然也一樣,百分百鄙視南洋。偏安已經是丟臉,估計他夢中無時無刻不想奪回故土。

  • 7 # myhome核桃樹

    明朝的永曆皇帝朱由榔(1623—1662),是明朝的末代皇帝,一生顛沛流離,漂泊不定,飽嘗人間的辛酸苦辣,最後慘死於叛臣吳三桂之手。題主的問題是:為何不去澳大利亞建立明朝?筆者認為原因有五:

    第一,清朝大兵壓境,統一之勢已成,朱由榔的南明政權被迫西撤,無力抵達出就近的出海口(或者說海上出路已被封鎖)。

    第二,朱由榔的南明政權內部矛盾重重,其所依靠的大西軍餘部孫可望與李定國不和,無論在軍事上還是南明未來的生存發展上無法形成統一意見,再加上後期孫可望降清,使得內部虛實全部暴露。

    第三,朱由榔不過是是南明政權的傀儡,實際權力已被架空,基本上毫無作為,僅作為手下實力派徵集軍馬錢糧等招牌而已,類似三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做法。

    第四,叛臣吳三桂對其生存空間的打壓,使其毫無喘息之機。吳三桂為了實現獨霸西南的願望,出兵西南,步步緊逼,即使是把朱由榔逼至緬甸清廷決意放棄之時,仍然咬住不放,陳兵緬邦威逼其主,緬邦國主莽達無力抗衡,為求自保被迫獻出永曆皇帝朱由榔。

    第五,遠在東南的鄭成功只求自保,沒有對大西軍的軍事行動進行有效的策應,使得南明王朝獨立支撐危局,疲於應付,處於孤立無援的困境。

    第六,永曆帝朱由榔懦弱無能,無力扛起中興南明的重任,無法實現反清復明的大志。

    綜上所述,永曆皇帝朱由榔是朱明王朝的一個悲情角色,即使有機會流亡澳大利亞建國,又有誰會支援他呢?且不說漂洋過海如何的不易,成功的把握如何渺茫。值得肯定的是,縱然最終失敗了,僅憑“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氣節令後人無限敬仰。

  • 8 # 老馬趣談

    首先,我們是一個有故土情結的民族,沒多少人會願意離開故土去一個未知的地方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再者說,當時隨著戰事的每況愈下,南明地盤不斷被滿清蠶食,沒幾年的時間滿清就已控制住東南沿海。就算永曆皇帝有“渡海去澳”的心,可當時的條件並不允許他去,除非他早都算到自己會慘死,趁著局勢還算明朗的時候就遠渡重洋 跑到澳洲。

    再者說,冒著那麼大的風險,跑到一個什麼情況都不瞭解的大陸,永曆皇帝不能也不敢冒這個險。

  • 9 # 當代曹植

    一,清朝大兵壓境,統一之勢已成,朱由榔的南明政權被迫西撤,已經喪失出海口。

    第二,孫可望降清,使得內部虛實全部暴露。

    第三,朱由榔不過是是南明政權的傀儡,實際權力已被架空,基本上毫無作為,僅作為手下實力派徵集軍馬錢糧等招牌而已。

    第四,叛臣吳三桂對其生存空間的打壓,使其毫無喘息之機。

    第五,澳大利亞是在1770年,由英國航海家庫克船長發現的。隨後英國宣佈佔有這片土地,用來流放犯人。

    而永曆皇帝出生於1623年,駕崩於1662年,此時澳大利亞都沒被世界發現,永曆皇帝壓根就不知道原來世界上還有那麼一塊地方。

    就算永曆皇帝知道了澳大利亞這個地方,想在那建立政權,也根本就是不現實的。

    因為太遠,永曆政權只有河船沒有海船,當然可以購買遠洋商人的商船運送,但沒有航線,沒有地圖,九死一生。

  • 10 # 卿雲社

    哥們,澳大利亞太遠了

    而且澳大利亞1770年才被庫克船長發現,當時皇上還不知道有這麼個地兒。

    第三大清把出海口都封了,只能跑西南,去雲南,到緬甸,進山溝當半拉皇帝去了

    最後只能被吳三桂勒死

  • 11 # 候塞雷的歷史手札

    永曆皇帝為什麼不去澳大利亞建立明朝??????

    1、你也得知道澳大利亞在哪裡。

    澳大利亞是歐洲人在17世紀發現的,時間是1606年,當時誤以為是一塊直通南極的陸地,故取名“澳大利亞”。但這塊土地被發現之後一直沒有外來移民居住,都是本地原住民土著。

    一直到1770年,英國航海家庫克船長發現澳大利亞東海岸,將其命名為“新南威爾士”,並宣佈這片土地屬於英國,這塊土地才完全進入歐洲人的視野,然後英國才開始向這些地方移民,不過早期都是囚犯流放地,一直到1790年才有第一批來自英國的自由民移居澳大利亞。

    而永曆皇帝朱由榔生卒年是1623年11月11日—1662年6月1日,雖說他在位時間澳大利亞已經被發現,但沒人去,而且也沒有航線,難不成在大海上漂上一年半載靠洋流?

    2、永曆皇帝沒那個能耐

    南明小朝廷堪稱作死典範,北方滿清八旗在投降漢人的帶領下正一路勢如破竹攻城略地,南明小朝廷卻開始自相殘殺,爆發三王內訌,朱由榔就跟個小雞崽子一樣在李定國、孫可望等地之間來回奔波。

    最終孫可望被李定國擊敗憤而投降滿清,沒辦法朱由榔在李定國的保護下,由昆明撤到永昌(雲南保山縣),又由永昌退到騰越(雲南騰衝縣),由騰越逃到緬甸境內,被緬甸王莽達收留。

    朱由榔遇事毫無主見,用人又不當,實在承擔不起中興重任,讓他跑澳大利亞對抗滿清,先不說澳大利亞在哪,就朱由榔的為人來講,無異於痴人說夢。

    3、沒那個技術和實力

    鄭和下西洋正是中國封建王朝海軍最強盛的時期,但隨著年幼的明英宗繼位,大明朝的文官集團欺負明英宗年幼不能理政,便勾結輔政太監,廢止了大明帝國的船隊,肢解了當時海洋上最大的海軍艦隊,肢解了帝國海上霸權,終結了大明帝國官方所控制的全球海上貿易,終結了帝國所主導的海上絲綢之路。

    所有寶船設計建造的圖紙,航海地圖,航海技術,以及一系列相關檔案都被文官集團藏匿或者付之一炬,所有造船廠最後都成為一堆廢墟,而殘存的圖紙、海圖等最後都被文官集團打著民間學術交流的名義,都輸出給了穆斯林。

    朱由榔那會兒的大明已是風雨飄搖,能蒐集到的船隻也僅僅是一些排水量幾十噸的小船,當時一沒海圖二沒熟練水手船長,朱由榔絕對會死在海上。

    多讀書多看報,少吃零食多睡覺,多看歷史腦子好。

  • 12 # 澹奕

    這個腦洞實在大得不是一點點,永曆皇帝在緬甸都待不住,何來在澳大利亞建祚延續明朝。

    澳大利亞是七大洲之中面積最小的一個,而且也是近現代以來最晚真正與世界其他有人長住大洲相融的一個。雖然澳洲距離亞洲的馬來群島距離非常近,但在古代卻並不為亞洲其他族群所知曉。在歐洲人發現之前,澳洲已有人類活動,其本土居民就是如今的澳洲土著。

    關於澳洲土著的祖先從何而來一直眾說紛紜,而最主流的說法就是,他們是在四萬多年前從東南亞的馬來群島,渡過帝汶海等海域前往澳洲定居的。澳洲土著的體貌特徵與南亞東南沿海還有東南亞的尼格利陀人非常類似。雖然澳洲的土著居民可能來自於東南亞,但是出於各種原因,在東南亞的古代相關文獻之中,並沒有過澳洲的任何記錄。

    古代的中原王朝海外貿易興盛,尤其是宋朝時期,對於東南亞各地的風土之類的記載也非常多,甚至是說“龍涎嶼”之類疑似是傳說地名也被記錄下來,偏偏對於澳洲這塊南方大陸沒有隻言片語。鄭和下西洋時代,東南亞是必經之地,但鄭和船隊也沒有前去爪哇島更東部更南部的海域,而是一直向西,並未有抵達澳洲的記載。

    明朝初期,曾經在蘇門答臘島的北部建立有舊港宣慰司,這是當時明朝駐小西洋最高的機構。舊港宣慰司的轄制範圍包括了今天幾乎整個馬六甲海峽兩岸,但與明朝的其他地區不同,這裡實際上就是個羈縻之地。明朝對其約束的能力還不如奴兒干都司等地,最多算是名義上的“大明之地”,只在鄭和下西洋時代起了比較重要的作用。

    永樂之後,明朝開始全面收縮,尤其是宣宗時期海上航運越來越少,鄭和下西洋活動也被停止,雖然之後也有隆慶開關等,但整體來說明朝還是在施行海禁。原本遊弋於各個海域的中原船隊最終不斷減少,明朝對於海洋的影響力也大幅削弱,明朝中後期明朝的海上實力,已侷限於自家的近海範圍,對遠洋已無能為力。

    何況在中原的傳統文化之中,以華夏為天下之中,除此之外的地方,即便是受到中原文明很大影響仍舊被視為外夷,就像是日本與朝鮮半島地區。歷朝歷代的建立者,從來都將定鼎中原視為正統,就算失去了江山也不肯前去蠻夷之地重新開拓,這也是古代數千年的傳統。

    目前國際上公認的是,除澳洲土著之外最先發現並登陸澳洲的,是荷蘭人,1606年即明朝萬曆年間,荷蘭人威廉姆·簡士登陸澳洲。但由於當時其登陸的是澳洲的北部,幾乎都是不毛之地,所以在此之後的很長時間內澳洲都沒有受到歐洲的重視。

    萬曆時期,西方的傳教士在明朝,開始繪製出包含美洲與澳洲的新的世界地圖,雖然輪廓比例等於如今的相差甚遠,但已基本初具雛形。可以說,明朝中晚期的中原人,應該已知道了澳洲大陸的存在,但這麼一塊蠻荒之地,連當時的歐洲人都看不上,更何況是中原人。

    古代很長時間內,中原地區一直都是整個東方最繁榮、最適合農耕的地區,除此之外的地方中原人都是瞧不上的。雖然唐宋時期開始,東南沿海便有民眾移居東南亞各地,但那也是迫於無奈,而且人數並不那麼多。即便是越南、暹羅這些發展得已相當不錯的地方,要跟當時的中原比起來也是雲泥之別,根本沒法比。

    崇禎帝自縊明滅之後,殘存的南明在清朝的連續打擊與自身的內亂中,實力不斷削弱,至永曆帝時期早已經無力迴天。澳大利亞與明朝之間隔著偌大的東南亞地區,且不說明朝對澳大利亞當時知之甚少,就算是知道,也不可能前去。就算當時的永曆帝準備在中原之外的地方綿延明朝,首先選的也是東南亞地區,怎麼都輪不到澳大利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婆婆一到飯點就消失,兒媳要照顧兩歲的寶寶,這飯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