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說白話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現在的文學容不下王朔,王小波,莫言,卻容得下《鬼吹燈》《盜墓筆記》?

    我們大體上把文學分為嚴肅文學(純文學)通俗文學(大眾文學)

    《鬼吹燈》《盜墓筆記》之類作品自然是屬於通俗文學的範疇,娛樂性強,但文學性就弱一些。不在文學研究的範疇中。

    再來說說王朔,王小波,莫言

    王朔開創了痞子文學,代表作有:《玩的就是心跳》《看上去很美》《動物兇猛》《無知者無畏》《致女兒書》《我的千歲寒》等。

    後來又進入影視界,成為了一名編劇,根據自己的作品改編了一系列優質的劇本,創作出了許多優秀的電影,如:《頑主》《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冤家父子》《過把癮》《Sunny燦爛的日子》《甲方乙方》《編輯部的故事》等。

    王小波是當代著名學者,作家,他的代表作品有《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黑鐵時代》等。被譽為中國的喬伊斯兼卡夫卡。他的唯一一部電影劇本《東宮西宮》獲阿根廷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並且入圍1997年的戛納國際電影節。

    莫言是中國當代著名作家。80年代中期以鄉土作品崛起,充滿著“懷鄉”以及“怨鄉”的複雜情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

    2000年,莫言的《紅高粱》入選《亞洲週刊》評選的“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

    2005年莫言的《檀香刑》全票入圍茅盾文學獎初選。

    2011年莫言憑藉作品《蛙》獲得茅盾文學獎。

    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透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王朔,王小波,莫言都是當代的優秀作家。

    現在的文學容不下王朔,王小波,莫言,卻容得下《鬼吹燈》《盜墓筆記》等小說,

    這樣的說法是不是有點太荒謬了。

  • 2 # 詩詞名句鑑賞

    《鬼吹燈》、《盜墓筆記》這一類志怪小說,能夠很大程度的調動起讀者的心情跌宕起伏,所以,受眾者較多也是無可厚非的。

    王小波、莫言的作品屬於正統文學小說。這類作品往往有著特定年代下,一代人的探索與追求,描述了當時的一種社會現象。一些70、80、90年代的人比較喜歡這類小說,2000年後成長起來的新生代很難對王小波,莫言等的作品產生共鳴。

    如今的經濟市場追求的都是效益最大化,文學也不例外。所以,會有《鬼吹燈》、《盜墓筆記》這類作品充斥市場,而王小波等的作品蒙塵。

    這只是一種市場現象。並不是現在的文學容不下王小波,莫言。

    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王小波、餘華這些作者的作品。他們對於社會現象以及人心揭露的更徹底,更直入人心。

  • 3 # 老炮新談

    不是容不容得下的問題,文學的本質就是七情六慾渲洩的正常渠道。什麼樣的文學代表什麼樣的受眾,只是在合適的場所表達即可。

  • 4 # 漢子詩人

    紀傳體小說一一《仇焱之》一一由一一新華社一一簽約一一女作家一一巨國青(混血兒)一一歷經一一8年一一嘔心瀝血一一創作一一而成……

    為一一獲取一一仇焱之(系劉益謙2.8億成化雞缸杯原主人)一一第一手一一素材一一作者一一八年間一一拜訪了一一遍佈一一世界一一各地的一一仇焱之一一親屬一一舊知一一及一一與其一一相關的一一博物館一一基金會一一和一一分佈一一於一一全球一一各地的一一私人一一收藏團體等……

    該書由一一新華出版社一一投資一一出版一一全國一一發行……

    書中一一記述了一一仇焱之一一一生的一一探寶一一鑑藏一一秘笈一一及一一浪漫的一一情感一一經歷……

    作者一一以一一繪畫般的一一語言一一迷宮探索式的一一寫作一一手法一一講述了一一上世紀一一20年代至80年代一一眾多一一與一一仇焱之一一關係一一密切的一一世界一一頂級一一收藏家一一譬如<美國女富豪芭芭拉.哈頓、瑞典國王阿道爾夫.古斯塔烏、英國大威德基金會主人大衛.珀西瓦爾爵士……>等等一一人物一一波詭雲譎的一一人生經歷一一和一一收藏故事……

    《仇焱之》一一一書一一人物一一描寫一一達63O餘人(《紅樓夢》423人、《戰爭與和平》546人)一一創一一世界一一文學一一單部一一小說一一人物一一描寫一一數量一一之最……

    該書一一是一一目前一一世界一一文壇一一唯一一一一部一一由一一女性一一作家一一創作一一完成的一一紀傳體題材一一(非自費出版)一一公開發行的一一百萬字長篇小說……

  • 5 # 芋圓桃七七

    首先,文壇從來都沒有容不下文人墨客一說。它只存在高估或者低估的說辭。

    王小波的創作是特殊年代時期“傷痕文學”作品。這也就會造成其作品兩個極端的評價。例如《黃金時代》根本就讀不下去,甚至顛覆了我的文學三觀。早早就丟下不讀了,所以不予評價。

    而王朔更像是一個“北京的頑主”,在跟同時代的文學作家(例如莫言,舒婷,餘華等)相比,地位並不是很突出,而他的成名更得利於姜文的《Sunny燦爛的日子》以及馮小剛《甲方乙方》、《編輯部的故事》等等影視劇。他是一個文學與談戀愛一把抓的男人!所以當時一幫哥們兒圍著他,為人仗義豪爽,頗有一股子江湖味!

    王朔文學商業化是很成功的,至少在他去美國之前是這樣的。然後等他回來以後,也就只能靠“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架勢來證明在文學圈的地位。

    文壇是一個名利場,是隻聞新人笑不聞舊人哭的圈子。你出圈很容易,再想進來就很難了。總覺得很像現在相聲行業的排資論輩,師門傳承以及其作品的歸類等等。嚴肅文學,適合拿獎,而商業文章,則是順應潮流的市場。

    《鬼吹燈》以及《盜墓筆記》取得的成功,則是市場需求以及讀者追捧的必然結果。但是同時也誤導了一大批觀眾和對考古學的無知。

    因為我上大學的時候,認識有一個師哥就是考古系的,當時《鬼吹燈》剛剛開始在市場上火起來。

    然後就總有人問他考古挖掘會不會帶洛陽鏟、黑驢蹄子、桃木劍,什麼雞鳴不摸金”等讓人啼笑皆非的話。至少中國的每一個考古隊員都是堅定的無神論者,也不會在勘探挖掘時遇到“大粽子”!

    而所謂的摸金校尉,大都是盜墓賊的美化成分。他們也是各種赤裸裸的破壞古墓的人群,為什麼之前屢禁不止,就是因為國內有人在高價收購以及造成珍貴文物的外流。

    回到正題,扯得有點遠了。所以現在文學種類五花八門,良莠不齊。至少說明是高度自由的創作環境以及包羅永珍的市場作用下,來不斷髮展和完善文化領域的框架結構的。

  • 6 # 來點悅讀

    你這種說法,其實根本沒有可比性,也是一個偽命題!

    文學,正統的文學,向來只是小眾文化範圍之內傳播

    如果我們但凡去細心的觀察一下,就能夠很明顯地發現這個現象!

    在古代的時候,文化教育是無法像現在這樣廣泛的實行的。

    受教育,在以前的時代,往往只是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百姓並非不愛文化,而是享受不了那個待遇。

    這種落後的現象,基本上都是人為造成的。那些王朝統治者,是不願意看到治下的百姓們,具有很高的智慧的!

    我們國家現在之所以在教育上投入如此大力氣,便是為了提高整個民族的智慧。這種偉大的事業,是以前任何一個朝代都無法相比的!

    教育落後,相應的,文學又怎麼能夠廣為流傳呢?所以,正統意義上的文學,一直都是小眾的!

    如今通俗文學發達,正是國家普及教育的良好結果

    自古文學就是兩極分化的。其一,一直在小眾範圍之內存在的“正統文學”。其二,流行於底層民眾之間的“通俗文學”。

    事實上,隨著人民群眾的文化水平普遍得到提高,相應的,“文學”這個作為文化影響力之下的產物,也在發生著質的改變。

    文學不再像從前那樣,拘泥在一個狹隘的範圍之內,開始隨著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也在開始廣為流傳。

    但是,必須明白:文學誕生於人類的思想之中,那麼相對而言,一個人的思想是不可能讓所有人會心而贊同的。

    而且,人的文化水平的高低,也會影響到文學作品的高低!

    那麼,又怎麼可能指望所有人都只喜歡一個人的創作呢?

    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到什麼山頭唱什麼歌!

    說個簡單點的例子,現在我們所說的“四大名著”,在當時的地位,那有現在這麼高大上?還不是流傳於民眾之間的“流行文學”?

    所以,沒有什麼誰擠佔誰的位置,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各取所需!

  • 7 # 王煦育

    標題對不同時期內的文學作品和作家用否定的語氣下結論,就不正確也不客觀,更沒有辯證法。這個世界特別是人世間是最複雜的。沒有什麼事物是絕對的,永遠不變的。文學作品,文學創作,文學的表達形式,文字的遣詞造句,以及故事場景及描寫,都深深的嵌下了時代的烙印。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時代背景,有不同的價值觀,生活觀,審美觀以及不同的階級或者階層立場。如王塑的作品小說合集我讀大學期間曾經讀過。並且是幾個同學之間互相傳閱觀看,當時的印象非常深刻。他的作品。給我當時的感覺,非常有特色,特別是語言運用方面有種痞子味。他的其他文章我也讀過一些。特別是那他那句名言“我是流氓,我怕誰?”曾經風靡一時。另外一位作家。也是我非常尊敬的作家。王小波先生。他的散文隨筆。《沉默的大多數》小說集,《青銅時代》《黃金時代》《白銀時代》我都讀過。他的小說也非常有特點。雖然他不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他也不屑於加入這樣的組織,他純粹天生就愛好寫作。在我眼中,他的文學成就超越了許多當代的所謂名家,特別是他的散文集,《沉默的大多數》在中國的文壇史上,將會有一席之地,並且位置突出。莫言的作品。非常慚愧。一部都沒有讀過。《紅高粱》也是看了張藝謀拍的電影。但是感覺還是不錯。電影拍的如此,並且獲得了柏林金熊獎。那麼小說,也應該是不錯的,如不然,怎麼可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三人中名氣最大的一位作家。有時間應該讀一讀莫言的小說,這是我今後的打算。至於所謂的《鬼吹燈》,《盜墓筆記》,在我的心目中,也只能是呵呵……

  • 8 # 彬彬有禮大手哥

    這隻能說明以上被政府養著的作家不行(尤其莫言,為了諾貝爾文學獎而寫迎合西方的作品)。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

  • 9 # 手機使用者76641048119

    都是牛鬼蛇神,沒一點正常的!鬼怪倒無所謂,傷害不了活生生的人。可歪曲正常人,被西方追捧的當然無法讓人接受了!

  • 10 # 山而436

    王朔,王小波,莫言的文學,是八十年代前的正統文學,如林海雪原,苦菜花,豔陽天之後,在改革開放年代出現的知青文學和現實批判主義文學思潮的產物。這一代人受了新中國誕生後所遭受的一些困苦,為依據,寫了人性和西方自由在中國一批人所受的困惑。文字的技巧不是其精粹。精粹是宣揚人性和人性原始揭露以及自由的渴望與張揚。

    莫言所描述的是他對新中國的困惑,如同〈蛙〉中的女醫生。他描述的是新華人的兩人穿一條褲子,對飢餓的恐懼。但他沒有展現新華人民在共產黨毛主席領導下,衝破西方封鎖,自立更生,艱苦奮鬥的偉大程序。

    我記得六零年的災難,加上蘇聯的制裁和美日英法德的圍堵。中國何其難!但華人以不屈的性格挺過去了。蔣介石的反攻大陸,沒想到在人民團結一致的銅牆鐵壁面前,徹底打回了原型。這才是真正的中國精神!莫言們描寫的只是陰暗的呻吟。

    現在的中國已經掘起,莫言們的文學已被新思潮拋棄。崇洋媚外已成涓涓細流。不會有前途。

  • 11 # 旭哥看球

    這個問題應該是一個偽命題,只是提問者個人的主觀臆斷。文學如果有一天容不下莫言、王朔和王小波,那筆者可以肯定,文學已死,文學這個概念也已經消融,談文學就是個笑話。提問者之所以有這種疑問,大概是因為《鬼吹燈》或者《盜墓筆記》深受廣大網友的喜歡,發行量較大,且最近幾年頻繁改編成各種影視作品,作者的知名度也節節攀升。但是僅僅以此來判斷該書超越莫言或者王小波、王朔的作品成為文學主流,這種認知相當狹隘。具體原因,筆者分析如下。

    一、《鬼吹燈》、《盜墓筆記》受眾層次較窄

    上述兩部書,其讀者基本以年輕人為主,基本鎖定在15—35歲之間。其中三十多歲年紀的讀者,最早接觸該書的時候也應該在二十歲之下。這個現象和這兩部書的特點緊緊相關。因為這兩部書都屬於獵奇、探險類的冒險類小說,其思維靈動、想象豐富、不拘泥於理性和現實常識,使人讀起來趣味十足。這種特點正好符合年輕人,崇尚冒險與新奇,不喜歡拘泥於道理和規律的年齡特徵。

    而莫言、王朔、王小波的書,其受眾更廣泛,從十六七歲的高中生,到六七十歲的老人都是其讀者。為什麼呢?因為除了具有紮實的語言文字功底和文學創作手法,這些作品還有深刻的思想性。這些思想性不會隨著讀者的年齡增長而降低,相反會隨著閱歷和知識厚度增加,對這些作品中的思想性認識更深刻,更加敬佩和喜歡這樣的作品。因為他們寫的是我們的人性,是我們生活著的活生生的人類的自畫像。

    而《鬼吹燈》和《盜墓筆記》會隨著讀者年齡增加,越來越對這類作品興致喪失,也正是因為他們缺乏思想性,純粹是討好讀者的意淫作品,既沒有反映出我們的人生,更沒有啟迪我們的智慧,唯一的作用是滿足了我們的好奇心,豐富了我們的想象力,打發了不少人的閒散時間。

    二、《鬼吹燈》和《盜墓筆記》不能算正統的文學作品

    《鬼吹燈》、《盜墓筆記》目前在文學界還有很大爭議,甚至很多正統作家認為其不屬於標準的文學作品,更像是透過商業手段拼湊起來的雜裝快消品。筆者認為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因為:

    1、這兩部書都是以當前網路文學拼接的方式創作的。都是先在網路上創作一部分試水,然後根據讀者的喜好來控制創作的節奏和內容的走向。文字的連貫性和結構與正統文學比,確實有很多瑕疵。

    2、這兩部書因為以讀者的偏好為創作標準,屬於討好型文學。這種創作思想與傳統文學是有本質區別的。討好型文學作品,利於吸引讀者,聚攏粉絲,培養後期的商業經營價值。但是,卻喪失作者個人的獨立思想,缺乏作者本人對生命、對世界的真實的感受和人性審美。其一味地追求快節奏的刺激和毫無理性的思想突破。使讀者在閱讀時雖然興趣倍增,但讀完之後,卻無法引起讀者的共鳴和反思,甚至讓不少讀者有種失落感和空洞感,甚至在天馬行空的思緒持續刺激下,還讓人對真實的生活有種挫敗感和厭惡感。但又欲罷不能,總想再繼續觀看這種強刺激的獵奇作品,刻意逃離真實世界的煩惱,彷彿沾染了精神鴉片。

    而傳統的文學作品恰恰與此相反。它在思想上一脈相承,所有的結構和語言敘事只是為了更便捷和真實地表達作者對人性、對人生的感悟,培養讀者在一定層面的價值觀和精神審美能力。而不是為了討好讀者,刻意扭曲或者掩蓋作者自己的思想認知,去赤裸裸地宣傳與讀者虛假的共鳴。在教化功能上,《鬼吹燈》和《盜墓筆記》根本無法與正統文學相比。而使作品具有教化和培養藝術審美功用,卻是正統文學作家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質。

    3、上面說了《鬼吹燈》和《盜墓筆記》都有網路小說特徵——討好讀者、按章節拼湊、注重商業價值。因此,這種文學作品就很適合商業化設計創作。沒有現實理性和作者思想性的限制,就可以像組裝一臺機器一樣,由創作團隊每人搜尋不同的資料,進行拼裝式創作。因為不講究寫實的思想性,所以無論情節怎麼跳躍,只要整體節奏不亂就能一直寫下去,也不容易被人看出是創作團隊集體合作。因為不講究理性,所以情節無論多離譜,都可以一路自圓其說下去。所以,很多網路小說,一部作品動不動就幾十萬字。其單本書比有些正統作家一輩子的作品加起來字數都多,令人忍俊不禁。

    所以,《盜墓筆記》或者《鬼吹燈》在語言上面,是存在文字垃圾堆積的。這種語言創作態度,在正統文學作家來看,不可想象。

    雖然,這兩本網路小說與正統文學相比,有很多天然缺陷。但是從文學的包容性來看,筆者認為這兩本小說可以稱為文學作品,不過是具有嚴格體裁限制的小說,其文學性並不是很高。

    三、網文這麼流行,傳統文學沒落了?

    題主提出《鬼吹燈》、《盜墓筆記》比傳統小說更“主流”這樣的問題,看的出來還是有一部分人認為在網路文學的衝擊下,傳統文學式微了。筆者認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這麼說。

    因為:1、當前主流文學圈在世的知名小說家,基本還是集中在上世紀五十、六十年代的人群中。七八十年代的年輕作家並沒有扛起來正統文學的大旗,文學圈青黃不接。

    2、當前的社會以經濟價值為主導。文化商業性越來越強。整個社會都在主導一種“娛樂至上”的世俗文化。從形形色色的網路小說、創作型app到各種直播;從大大小小的網路寫作培訓班到各式各樣的方式擠進作協獲得作家名號。所有的人都試圖在資訊高度爆炸和商業化的時代分一筆羹,掙一筆快錢。能夠安下心來,認真思考社會、人生,並認真研究寫作技巧,學習審美理論的人越來越少。雖然大資訊量豐富了人們的眼界,新技術降低了大家從事文學和溝通的成本,但是一定程度上確實影響了人們的心性,降低了文學的標準,使大眾審美過於低俗化。

    3、主流文學的興盛,是一種系統工程。既需要持續培養高水準的作家,又需要不斷培養普通民眾的審美能力。前者,需要作家能夠持續沉入生活,體驗生活。但是當前的七零後八零後年輕作家,面臨高房價、高的子女教育資源競爭,整天在城市裡掙扎,經濟上窘迫,精神上焦慮,很難有安靜的心態去採風,做深層次的思考。所以,高品質作品難以呈現。而民眾被“全民娛樂支配”,審美認知也建立在“經濟得利”的標準之上。只要能吸引受眾,無論多麼低階無聊的節目和作品,都有成千上萬人圍觀。長此以往,縱然有好作品出現,他們也很難看懂,難以有審美體驗。

    總之,主流文學之所以能夠成為主流,就在於它首先是人學。其作品內容是以表述人的本性,啟迪人的智慧,關照人生活的世界,並將理性與情感潛移默化地融合,使讀者能夠感受到人生存在的審美價值和意義的文學。它是人類真實生活和情感的文字化表述。只要人類生活還在繼續,主流文學就會一直繼續。任何脫離人生審美,以金錢利息和單純的感官娛樂為價值取向的文學形態,都無法取代其地位。

  • 12 # 耿直老倔頭

    其實,現在文學沒有容不下你說的這些人。你說的容不下是什麼含義?如果按照出書、發聲、媒體上曝光這幾個方面衡量,似乎他們和其它人沒有什麼不同,甚至他們的熱度更高。你說的鬼吹燈被容得下,難道就是指有人拍影片播放?你應該歸納問題準確一些為好。

  • 13 # 我的17號書桌

    我的看法是:

    (1)中國的民眾缺乏欣賞的悲劇的精神。

    (2)純文學的文化要求很高。

    (3)社會階層固化,年輕人想逃離現實。

    中國民眾缺乏悲劇精神

    為什麼要看悲劇?看悲劇就是為了讓自己流眼淚?很多華人覺得腦袋有病才看悲劇!這就是華人最大的誤會。

    西方人為什麼會看悲劇?原因如下:

    (1)看悲劇是為了鍛鍊自己強大的心靈。一個敢於面對淋漓的鮮血的人,才能強大,才敢於克服困難。

    (2)看悲劇是為了提醒自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華人當中的智者都有一種悲劇意識,提醒自己要時刻與憂患做鬥爭。

    但是一般的華人可以忍受困難,可以默默地戰勝很多痛苦,就是不願意看一眼這些痛苦是什麼。

    一旦華人的日子過得好,就會遺忘過去,然後忘記了當年問題產生的原因,於是過了一段時間,問題又重新出現。

    純文學的文化要求高

    純文學能反映出社會的問題,所以寫作的水平必然要求很高。

    以魯迅為例,《狂人日記》不是人人都能讀懂。當年為什麼它能被人讀懂呢?因為當時會看小說的讀者,文化水平都很高。

    當年民國初中的水平,能夠跟得上現在大學的水平。毛主席在回憶他的初中歲月,他初中的教學模式有專業課和選修課,跟現代大學一樣。

    雖然我們普及了教育,但是很多人對純文學沒有耐心讀下去,更談不上了解作者的思想。因此,純文學日漸陽春白雪,能讀的人越來越少。

    社會階層固化,青年人想逃避現實

    今天,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階層日漸固化。下層的人,看不到自己的方向,於是沉迷玄幻、遊戲的世界,不願面對現實。

    日本因為經濟萎縮,出現大批宅男宅女,沉迷網路和遊戲,有人稱他們是“垮掉的一代”。

    同樣道理,《盜墓筆記》就是彌補現實的失敗和空虛,讓自己在那個虛幻的世界裡稱王稱霸。

    小結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娛樂,青春不等於正確,流行不等於合理。

    純文學和通俗文學,各有各的市場,不必強迫誰接受誰。

    總有一天,歷史會判斷誰對誰錯,關鍵是自己是否能堅持做有意義的事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努力不等於成功,勤勞不等於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