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數學思維馮馮
-
2 # 老齊看世界
這個現象確實存在,就拿我身邊的兩個例子來說,其中一個老師,兩口子都是從事教育工作,家有兩個兒子,小兒子是個混社會的,而大兒子呢,是個社會特大混子,最終大兒子死,二兒子也亡,另一個老師是我的班主任,教學很多年,兒子卻不學無術,還有個著名歌唱家李雙江也是老師,他的兒子又怎麼樣了呢?
這種現象其實有很多,我覺得原因有兩點,一是對孩子的溺愛,對待學生跟對待自己孩子肯定不一樣啊,比如護士給患者扎針的時候,很自然,但如果給自己的親人扎針,她的手一定會抖面對的人不一樣心態也變了!
另一個原因是孩子自己本身的性格,性格決定自己的做事方式,這性格是深入骨髓的,誰也改變不了的!
當然教師教不好自己孩子的這種現象都不是普遍存在的,大部分老師的孩子還是都教育的比較好的!也有父母沒有正事,孩子卻很優秀的例子。凡事都有正反兩面,這也是辯證法,有黑也有白,有對也有錯!
-
3 # 永遠的西南人
在老師待遇不如其他行業的地方或時期比較多。而且越是敬業的老師子女越是排斥當老師。因為老師也好敬業也好,都是努力付出做出來的,很累。那麼不能再單位抱怨,但人情緒總是要有出口的,回家抱怨幾句,孩子就記住了:老師心裡想的和說明也不一祥,我幹嘛聽你的?從心裡上不接受老師的話,也難聽進去老師的課。還有家長有時抱怨:某某家長沒文化,就仗著有錢就……,孩子心理上就認可文化沒有用,有錢就好使。家長有些的無意識的話比說教更深入孩子的心。我比姐姐小12歲,就是因為當老師的姐姐回家說被學生氣,我當年16歲都考上中石油內部的大專師資班,自己鬧著不上,去了中專。前兩天我還感慨的和姐姐說:如果不是當年聽媽說你當老師多難,憑我的天資和努力一定也能和你一樣當高階教師,退休金一定比現在多。但姐姐已經忘記了她和媽媽說的學生怎樣氣人的事,可我卻記得很清楚。建議:覺得沒教育子女的老師不要氣餒,行行出狀元!孩子小、自己年輕時專注工作了,對於孩子教育缺課了,那就補課!父母再重學青少年心理學,平時注意觀察孩子言行,及時“補課”。要勇於承認自己的那時做的不夠、不好,和孩子平等以待,用自己的經驗教訓給孩子參考,相信孩子在不同的崗位也一定能成才!
-
4 # 貳先生123
你說的情況在十幾年前比較常見,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精力不濟教師的工作是相當瑣碎繁雜的,尤其是從事小學、中學等基礎教育的老師,每天四五節課是常事,還要備課、批改作業,碰到不省心的學生或者家長更能讓你喝一壺的。往往回到家裡,不要說教育孩子,有時甚至連話都懶得說。雖然也覺得內疚,想著下次好好陪陪孩子,也教教他,只是第二天上班後又故態復萌,回到了以前的老路。久而久之,等發現孩子學習情況真的不妙時,已為時太晚。
價值取向有偏差曾經有一位同事,他愛人有次向我抱怨,她女兒生病發高燒,打電話給丈夫,他說學生在晚自修,他走不開。然後她卻在人民醫院看到他忙前忙後的帶著學生在看病。甚至看到她娘倆都沒過來問候一下。她說,那一刻,她的眼淚忍不住就掉了下來。
記得那時常有上級部門組織的師德師風宣講團上門做講座,那些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的宣講的確讓人心生敬佩。唯一讓我有點膈應的是許多老師有個共同點:家庭內部似乎都有問題。有人因為忙於工作導致夫妻離婚的,有人因為一心撲在教育事業忽視健康而身患重病的,各色各樣不幸因素夾雜在他們優秀的光環之中,讓人唏噓不已。
後來我仔細分析過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我想和我們的有關部門過分渲染獻身精神有關。說白了,就是老師們的價值取向出現了偏差。一方面,我們教導學生“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另一方面,我們接受的卻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我們忽視了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只有健康、積極向上的教師才能教育出樂觀陽光的學生。教育不僅僅只有言傳,更需要身教。
親不受教這是我想出來的一個生僻詞。它反映的是這麼個情況:有時候自己的孩子自己教未必有優勢。其一,如果說僕人眼中無英雄,那麼孩子眼裡父母永遠都是父母,不會變成老師。那種對老師的崇拜、敬畏等等因素基本都會弱化。你說話他未必會當回事。我想這就是為什麼過去那些武林世家都把自己的孩子先送出去拜在別人門下,日後再回來授以家門絕學的緣故吧!
親不受教還有一個極端。有些老師看多了學生不“成材”的教訓,於是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傾注了過多的熱情,終於導致孩子壓力太大而效果卻適得其反。這樣的事例也是屢見不鮮的。
教育資源匱乏許多人以為作為教師子女,教育資源肯定是足夠的,其實根本不是那麼回事。作為戰鬥在一線的普通教師,除了自己肚子裡的學問,其餘的教育資源是比較匱乏的。無論是家庭財力還是社會資源都是短板。因此,孩子的成材基本都是他們自己的努力的結果。換言之,題主看到的教師子女不成器,原因其實和其他千萬個家庭都一樣。
令人高興的是,目前教師的生存環境比以前大有改觀,對孩子教育的認知也得到加強。題主問題中提到的現象出現機率正逐漸降低。
-
5 # 寶媽麗麗在修行
確實有這種現象,而且還挺常見。
我以前是教師,同事的孩子都跟著家長在學校上學,我得以近距離觀察:儘管同事們很優秀,把班級管理得井井有條,但他們的孩子並不優秀。有幾個可以說是“極調皮的”——不寫作業、上課搗亂、對同學不禮貌……
是他們沒教育理論嗎?不是。
是他們為人有問題嗎?不是。
儘管各種教育理念記心中,也上過《正面管教》《非暴力溝通》這樣的課程,但在面對孩子時就是忍不住要發飆;工作累,回家連話都不想說了,有時對孩子是聽之任之的狀態,關注不夠。這跟我們一般家長很像,有木有?
後來我瞭解到“所羅門悖論”這一現象,跟題主的問題,極度符合。
從“所羅門悖論”說起所羅門是古代以色列的國王,他很有智慧,懂得各種大道理。
你要讓他指導別人,給人出個主意,他說得頭頭是道。別人聽了他的,回去照做,收效還真不錯。
於是,許多人從很遠的地方來找這位國王,想得一番人生智慧,解生活之難題。
按理說,像所羅門這樣的人過得“順風順水”才對,畢竟人家有“智慧加持”嘛!
然而,所羅門自己的情感問題如一團亂麻,美女娶了一個又一個。只有一個兒子還沒教育好,繼位後成了暴君。
所羅門這樣的人,你能說他理論水平不高嗎?他出的主意不管用嗎?他為啥就管不好自己那攤子事兒呢?
這裡的所羅門不正對應了我們問題中的一些教師嗎?
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叫做“所羅門悖論”,用更通俗點兒的話就是“懂得這麼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我們哪個人不懂幾條大道理,不懂得“不能吵孩子、要溫柔堅定、要耐心、要做榜樣”這樣的道理?
然而,我們中有幾個能認真貫徹?大部分人在事發時都會甩一句:我控制不住自己呀!
以此來看,我們每個人都是“所羅門”,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也不一定能教好自己的孩子。
如何破?我先說一個實驗。這個實驗是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格羅斯曼做的。
實驗很簡單,他找了好多受試者,然後問問題。
第一個問題:你的物件出軌了,你咋辦?大部分受試者想都沒想就表示:分手,沒的說!
第二個問題:你朋友的物件出軌了,你會如何做?這次大部分受試者想了很多:他們說會建議朋友再考察考察,多方瞭解後再做決定、跟對方談談等。
最後,教授總結:事兒發生到自己身上,人更傾向於被情感左右,快速決策;事兒發生在他人身上,我們就會思考,傾向於做更理性的決策。
現在我們來想象這樣一個場景:
一個孩子躺地上撒潑,如果這是你的娃,你肯定血氣上頭;若是朋友的孩子,你肯定會勸她:消消氣。冷靜了再處理。
教師也是人,面對他人孩子時採用的是理性思考;面對自己孩子時,往往被情緒控制,更易“感情用事”。
這時,哪怕你是“所羅門”又如何?道理雖懂,不能實踐,於事無補。
那就沒法治了?有。
我們世界不缺大神。大神們懂道理,大神們踐行道理。
為啥人家就能做到呢?格羅斯曼教授說,這些人的決策水品高。決策水平和理論水平不是一回事兒。
我們普通人懂得多,很會說,行動上不行;決策水平高的人,能在關鍵時刻用知識指導生活、調控自己的情感,冷靜理性地分析。
不是誰不誰都能修煉到這個境界的。不過格羅斯曼教授提出了2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幫我們提高決策水平。現在咱們來列舉一下。
第一,製造點兒距離感比如當孩子在咱面前鬧騰,不要念叨著:親生的,親生的。而要說,這是我閨蜜的孩子,現在她無可奈何,向我尋求意見,我該給她啥樣的建議呢?
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教師:這是我的學生,我被校規、被其他家長盯著呢,我該如何做?
還可以把眼前的事的想象成發生在很久以前的一件事,現在在回憶場景,在覆盤。
如此,製造出了距離感,你便能理性思考。等思考結束,思考結果便能被自己用上。
第二,在大腦中演練我們讀書讀到很多道理,但不能只記住。
比如我們讀到:對孩子要溫柔。
在記住這個道理的同時,還應在大腦中預演一個場景。平時如何對孩子說話,孩子不開心時我該怎樣安慰……
如此練習下來,大腦對一些事情有了預先的演練,在真正遇到時,就傾向於調出以往的“演練”記錄來幫助自己。
我試過,這兩條確實有效。當把自己抽離出來,製造了距離感,就沒那麼生氣了。大腦也轉了起來。
其他方法在《叛逆不是孩子的錯》這本書中,作者傑弗裡·伯恩斯坦教授建議家長“忍”,提高自己的情緒控制能力。比如數數、自己找個地方先冷靜。
這種方法也有效。因為大腦的情緒系統反應非常快,理性思維來得慢。如果我們“緩一緩”,理性就來了。當理性主導,情緒就不能主導我們了。我們便更能做出正確決定,提高決策水平。
所以,當發覺自己將發怒時,告訴孩子:我想先冷靜會兒,我也建議你冷靜會兒。然後回房間半個小時,千萬不要“衝動行事”。
這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總結起來就是:
這個問題對應了“所羅門悖論”,不僅教師,我們每個人都如此,都是生活中的“所羅門”;要破解這一現象,格羅斯曼教授建議我們遇事時:製造點兒距離感、提前在大腦中演練一下。還有許多心理學家,包括傑弗裡·伯恩斯坦教授建議家長“緩一緩”,冷靜過後再說。最後引用陸游的詩《冬夜讀書示子聿》: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書上學來的道理不夠完善,要想跟深層次地理解,還要多多實踐。
道理人人懂,書中天天學。要想用到實處,多練習哦。練習多了、越做越好,大腦就會存成模組化知識,遇到問題自動呼叫。
包括今天你看到的這條回答,如果你只是“知道”,於你無益。如果你照著方法“躬行”,便可收穫多多。
祝我們都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做“決策能力高”的父母。
-
6 # 重生的鷹31
首先,從孩子的心理角度說。在一項社會調查中顯示,孩子在父母從事教師、會計這兩類職業的家庭中,快樂指數很低,緊迫感卻很強。透過調查發現,是這兩個職業的職業特點決定的:大家都知道會計行業要求精準性很高,絕不可以出差錯,說是零差錯一點也不為過。而教師對所教學生的要求,也是高標準,嚴要求。這樣,兩個職業就於無形中把對工作的要求帶到了自己孩子的教育管理當中。對自己的孩子要求更有甚於他人。造成了孩子總也達不到父母的要求。時間久了,造成孩子壓力過大。尤其當孩子自主意識漸強的時候,勢必會成為逆反的一個重要因素。處理不好孩子就會失控。這也就行成了個別教師家庭的孩子沒教育好的現象出現。
其次,題主所說時間精力也是個原因。尤其是做班主任的家長。一天都在學生堆裡扎著,孩子們的活潑天性,使老師們每天都生活在嘈雜的環境中。再加之還有個別學生作業問題的糾正,個人矛盾的處理,行為習慣的樹立。等等細碎事物的解決。一天下來,即便不是心力交瘁,也是身心疲憊了。就在這樣的狀態下,回到家,自己的孩子出現問題、吵鬧的舉動。卻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一天的焦躁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長此以往,親子關係必然疏遠,為教育失敗埋下隱患。
再次,教育本就是一個大課題。需要不斷探索,不斷學習。可作為教師,有個別老師認為自己就是做這行的,那麼多學生都可以教好,自己一個孩子更沒問題。(殊不知,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所以,長時間疏於學習,不能及時跟進新形勢下的教育理念,造成親子間思想上不同步,對事物認知、理解的差異。多些時日,自然就會讓孩子覺著與家長很難交流。言語越來越少,家長對孩子的瞭解也越來越薄弱。最後造成家長的說教對孩子形同虛設。致使孩子的教育失敗。
-
7 # 筆下花開
滿腹才學不等於懂得教育方法,沒教育好子女的家長大多是源於“溺愛”,就是過份的寵愛,從而錯過了教育孩子
的時效期!
-
8 # 使用者山高林密
多數原因是失去了教育的最佳年齡,一般地說,如果小孩的個人許多品德都是在八歲之前形成的。可很多家長認為這個年齡還是一玩孩,不重視,後來想幫扶和教育已經來不及了。說來還是逆子和護短造成的。
-
9 # 和諧德育
如果有這樣情況的話,我認為原因可能有兩個,一個是父母過於溺愛孩子,致使孩子小的時候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另一個原因是孩子學習偏科又疏於管理,致使孩子學習成績不優秀。
-
10 # 平凡練家人
針對所提問題“為何很多教師父母滿腹才學與經驗卻教育不好自己孩子”,現進行如下分析回答:
一直以來跟教育孩子的問題就非常多,一直以來教育孩子也是每位父母頭疼的事。有句話講的好:“子不孝父子過”,由此可見,孩子教育不好,其影響是長期以往的。
很多人覺得作為教師父母,他們很有才華,很有能力,各方面鬥非常優異,教育孩子對他們來講就“易如反掌”,其實不然。現在的物慾社會,誰都會為了生活而奔波,而忙碌,正是為了能夠更好的生存,他們忽略了孩子的教育問題。即使有才華,也發揮不了啊。
最主要的一個問題是,各行各業都有其特點,就像術業有專攻一樣,教育孩子亦是如此。你再有才華,不能更大效應的發揮在孩子身上,對教育孩子而言,也是“空才華”。
對於很有才華的教師父母如何才能更有效的把才華施展在教育孩子身上呢?我個人覺得可以從一下幾個方面著手,不要說沒有時間,其實對於成年人而言,時間都是擠出來的。
教育孩子需要陪伴其成長孩子是不成熟的個體,處於學習知識和快速成長階段,每個年齡段孩子的需求都不一樣,因此,作為父母,千萬不要錯過孩子每個年齡段最美好的時光。
現在的孩子是在玩耍中成長,需要其父母來陪伴。有句話不是說的:“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對孩子而言,不在乎的、懂得的只有陪伴。他不知道,也不懂父母其實忙於工作也是為了其快樂成長。
擠出時間,好好陪伴一下孩子吧!哪怕是一小會兒,對於孩子來講,他們就像得到心意糖果一樣,無比開心。沒有父母陪伴的孩子,他的成長是比較孤獨的,他的童年是比較單一的。
教育孩子需要父母陪伴,陪伴並不是長期待在一起。少玩一會兒手機,把時間用在陪伴孩子身上,就這樣簡單,或許就是這樣的擠時間陪伴,讓孩子會更加珍惜與父母待在一起的時光。
教育孩子需要懂得換位思考孩子是處於成長中的人,但他們不是成熟的人,因此作為父母在陪伴孩子時,需要懂得如何採取換位思考的方式去與其交流,讓其真正感受到父母的細心陪伴。
對於滿腹才華與教育經驗的父母,更需要懂得換位思考。千萬切記不要把教育教學中對待學生的方法來用於自己的孩子。因為在教育學生和自己孩子時,兩者之間有本質的區別。
雖然老師待學生也有很多和教育自己孩子相似之處,但是在教育自己孩子時,回到家裡時,你的身份已經發生改變,你就是普通的孩子的父母。在孩子眼裡以及內心深處,你不是老師,你就是爸爸或媽媽。
換位思考即回到家裡需要進行角色轉變,來教育孩子,來與孩子相處;與孩子溝通、交流時,需要轉變其教師身份的言語。換位思考進行轉變之後,才能真正抓住孩子的思維、站在孩子的角度對其進行有效的教育。
教育孩子需要包容心與愛心作為教師父母,其實更需要懂得如何教育孩子。教師對於學生,是促進其熱愛學習的促進者,需要有一顆包容孩子的心,更需要有一顆關心孩子的愛心。只有具備這樣品德的教師才會真正為教育事業盡一份綿薄之力。
那麼對於教育自己的孩子,也需要有一顆包容心與愛心。前面也說到,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為了生存而努力奮鬥,為了工作而拼命工作。在這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不如你人意的事,但是作為即是教師又是父母的雙重角色的你,必須學會如何權衡工作與生活,如何調適自己的心態。
不能因為工作的各種因素,就忽略孩子的教育。工作的糟糕情緒不能帶回家中,甚至發洩在孩子身上。之所以需要用包容心與愛心去教育孩子,因為處於成長中的孩子難免有很多不足之處,需要父母用一顆包容心去教育,去幫助其更好的成長。需要有一顆愛心,去給予成長中的孩子,幫助其糾正缺點,提升優點!
孩子的“特殊時刻”需要父母陪伴、見證何為孩子“特殊時光”,其實為人父母的都知道。孩子特殊並且有紀念意義的特殊時刻,需要有父母在場陪伴,需要父母在場共同見證!
比如孩子的生日,孩子第一次上幼兒園,孩子的成人禮等等。前面也說到,成年人的時間都是擠出來的,對於孩子的教育,更需要“擠時間”。或許今天錯過的是這一次,但是對孩子而言,錯過的是一輩子的“第一次”。
對於教師父母又具備滿腹才華與經驗,不能很好的教育好自己孩子,需要反省!我說的反省並不是在這裡做批評,我也沒有資格批評。對於任何父母而言,都需要在教育孩子過程中不斷反省自己,也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把想教育好孩子做到真正有效教育!
教育孩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無論你是否具備多麼的有才華還是普通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需要陪伴、需要換位思考、需要包容心與愛心、需要見證“特殊時刻”!
-
11 # 空中飛鯊b502
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當然這裡邊有多種因素,不能一概而論。我們從以下幾個因素去分析:一、遺傳與變異。父母的基因有遺傳也有變異,父母聰明,子女可以聰明,也可以不聰明,還可以更聰明。繼承了父母的基因就能聰明,如果發生了變異也可以不聰明,或者變異後更聰明。這是從遺傳的角度上看。二、外部因素。雖然父母是教師,但教師的孩子也需要和其他孩子同樣的教育,才能有好的成績。教師是一種特殊的行業,他們的工作常常要延伸到家庭。比如學校的教育工作,在學校無法完成這項複雜工作,常常要在工作之餘去完成。學生的個別教育、家訪等。這樣,他就拿不出更多時間去幫助自己孩子去提高成績。三、忽略對自己孩子的管教。一般來講,事業心強的老師,往往把注意力投放到工作中,家庭的事無暇顧及,孩子就成了無辜的受害者,這樣對孩子也不公平。總之,我們應該把老師的孩子和其它孩子同等看待,不要以為老師的孩子就先天優越。
-
12 # 張若水
能當好老師,而非好父母的人,首先是對別人的孩子能"狠心",對自己的孩子"狠不下心"。說白了,太溺愛自己的孩子。該嚴格要求的時候,沒有嚴格要求。
其次,老師普遍高學歷不假,教學經驗也確實不缺。問題是,並不是所有老師都很擅長教育孩子,有些老師並不擅長當班主任。而班主任才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和靈魂。而且,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間,還有有區別的。如果父母總是在家裡充當"老師"的角色,過分事事教條和嚴格,也是不對的。
-
13 # 梁老師讀書
題主說很多教師父母滿腹才學與經驗,卻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原因可能是時間精力不夠,或者還有別的原因。說實話,我沒有見過這樣的父母,自己教書育人那麼優秀,自己孩子的教育不成功的。通常這樣優秀的教師父母會教育處非常優秀的孩子;而且從邏輯上來講的話,題主這樣的論斷也是不成立的。
孩子的優秀與其說是父母教育的結果,不如說是得益於父母的言傳身教。教師父母既然滿腹才學,教育教學經驗豐富,則必然工作認真,工作之餘,也忙於進修,絕對是勤勉好學之人。試想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能不耳濡目染?因此這樣家庭的孩子必然會每日讀書學習,怎麼會教育不好呢?
滿腹才學與經驗的教師父母,他們日常溝通的話題會是什麼?按照常規的話,應該是與自己專業領域有關的知識或拓展、或者與教育相關的國家政策、或者自己的人生目標,所有這些都會對孩子形成正面的引導,這樣家庭的孩子怎麼會教育不好呢?
教師父母工作重心就是教育,這樣的父母早就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孩子如果有問題的話,苗頭一出現,父母就會將之消滅於無形,根本花不了多少時間和精力,所以不存在題主說的,時間和精力不夠導致教育不好孩子。
再一想或許這種情況還真有,像前一陣的深圳的那位胡老師,稱號一大把,算得上題主所稱的“滿腹才學、教育教學經驗的老師”,這樣的“優秀教師”如果做了父母的話,還真有可能會教育出一個像她一樣投機取巧的孩子。只是這樣的“優秀教師”遲早有一天會顯出原形。
-
14 # 學習力教育視點觀察
其實只要瞭解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差別,就很容易解釋和理解這個問題。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有明確的分工和臨界點的。學校教育重在傳授學科知識,而家庭教育重在培養孩子的核心素養。所以說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完全兩個不同的體系,有著各自的側重點和責任擔當。
現實中很多的老師是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混為一談的。我在一箇中學講課時就碰到一個年級段的負責人,既然能夠成為年級段的負責人,在老師當中當然是非常優秀的。他是一位教數學的老師,他向我反映自己孩子的數學成績,在小學的時候還不錯,進入中學以後一落千丈。他每天花大量的時間輔導自己孩子的數學,但是依然不見起色。稍微深入溝通以後,我就會發現他把自己的角色,也就是在學校的老師角色帶入了家庭當中,依然採用學校的方式給孩子做很多的奧數題等,結果導致孩子對數學越來越排斥,成績自然會一落千丈。我告訴他,你這家庭當中是一位父親,而不是一位數學老師。你應該重點培養孩子的數學學習興趣和數學學科素養,而不是給孩子佈置一大堆課外的練習。當角色錯位了以後,必然會導致整體的混亂。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著明確的分工和不同的責任,作為老師更多的承擔的是教學任務,如果把教學帶入家庭,那麼對於孩子的成長就是一場災難。老師天然的會有更多的時間去了解教育的規律和相關知識,相對來說在家庭教育方面比普通的家長會更具優勢,這也是多數老師的孩子比普通家庭的孩子會更優秀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是一部分老師只注重教學技巧,而不注重教育本質的研究,那麼這些老師在自己的家庭教育上就會出大問題,因為他們的家庭教育知識跟普通的家長比也沒有太多的優勢。
整體來說,學校教育更多的是側重點在教上面,而家庭教育更多的側重點則是在育上。如果不能夠真正認清教育的本質,有效提升自己的家庭教育素養,那麼即使身為老師具備更好的教育資源,也依然會陷入孩子教育成長的困境。
-
15 # 皮爸教育小課堂
滿腹才學的好教師往往會出現這種情況;不是滿腹才學教不好。
滿腹才學的好老師一般是個人成就感比較強的人,更具備舍小家,成大家的心態;
其次,老師一般在學校的教學崗上,每日被各種瑣碎的事情糾纏,被各種孩子的事情折磨;所有的耐心和用心等到自己的孩子跟前已經消失殆盡,怎麼會和自己的孩子好好去溝通和教育。
-
16 # 語文萍
為何很多教師父母滿腹才學和經驗確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
是的,在我們這個大學校裡,比我年長的老教師們的孩子沒有大學生。我想有幾個原因:
一,教師工作都很忙,回到家裡已精疲力盡,沒有精力再教自己的孩子。
過去的學校,老師的工作很忙。白天忙學校裡的教育教學工作,晚上還要開會學習政治、業務,白天黑夜都很忙,沒有時間管自己的孩子學習,學習只能順其自然,把孩子交到老師手裡自己管不上。
七十年代,一個星期六天,還要拿出三天晚上學習政治和業務。要記筆記,要寫心得,領導要檢查。
二,那個年代,家裡窮,孩子多,學校招生數量少。家長的起點低。
年齡大的老教師,三四個孩子是少數的。這麼多孩子,養起來很困難,吃飽穿暖都不容易,上學,就是能考上也供不起。
農村,不讓上學早早幫父母下地幹活。城市為了減輕家庭負擔,十幾歲就參加工作。
我今年七十多歲,我那時候上初中,每學期住校生3.4元住宿費,每個月10元生活費都拿不起。初中畢業考中專,因為中專畢業早參加工作早掙錢,並且上學花錢還少。
國家改革開放以後,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老師也不斷地漲工資。工資待遇好點了,對孩子們的學習重視了,上大學的孩子也多起來。
還有一個說法是:老師能教了幾十個孩子,但教不了自己的孩子,為什麼?我想:可能互相太瞭解了;也可能沒有狠心;可能父母的起點低,水平有限教不了自己的孩子。
八九十年代,從我的孩子開始,老師的孩子才有個別上大學的。上大學的孩子家長學歷都比較高。
隨著國家科技發展的進步,國家越來越重視教育,資金投入越來越多,老師的孩子的學習也會越來越好!
比我年齡小的老師,孩子上大學的挺多,大學逐年擴招,還有上研究生的。孩子們受教育的面大了,成度也高了!
結束語:
現在國家很重視提高整體國民教育水平,老師的待遇越來越好;地位越來越高,老師們的孩子的學歷也會越來越高!祝福他們!
-
17 # 安之若素qs
為何很多教師父母滿腹才學與經驗卻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這個問題提的好,這是一個很現實的社會現象。
從別人的角度來看,很多人都會羨慕老師的子女,覺得近水樓臺先得月,一定會擁有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很容易就出類拔萃的,而唯有老師自己才知道,身邊桃李滿園,子女成材的並不多。舉個自身例子,我的孩子很優秀,卻不是我培養的,她上小學時,輔導她寫作業,習慣了在學校裡與學生的相處模式,不自覺的對孩子就特別嚴厲,一家就這一個孩子,家人們嫌棄我態度不好,不再讓我輔導,初中以後就送去輔導班,到現在就只能靠她自己的努力了。想想挺對不起孩子的,家裡兩個老師卻沒有在學習上幫助她,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角色混亂
常把孩子當學生,孩子在家的心理角色和在學校的心理角色是截然不同的。教師對自己的子女也像對學生一樣,格外嚴謹,要求孩子言行舉止中規中矩,以對老師的態度對父母,以言聽計從為尺規,不可有超常的舉動。長此以往,最終導致孩子失去個人獨思的空間,總是處於屈從的心理狀態,極難獲得創造型個性的發展。
二、職業習慣
優秀的家庭,能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尤其是注重早期教育,小學階段就讓孩子閱讀了大量的書籍,不惟分數論,敢於放手讓孩子嘗試課堂外的領域。這些孩子最後都十分優秀。
然而,大多數一線教師由於職業習慣而喪失了對新知識的感知力,普遍陷在繁瑣、龐雜的事務性工作中,每天的時間都被教學任務擠佔得滿滿的。更多的教師窮於應付每天的教學工作,根本沒有時間接受再教育。這些對自家孩子的影響也是致命的。
三、社交太簡單
中小學教師的生活圈相對狹窄,對社會的接觸面也相對少。雖然面對來自各個階層的家長,但畢竟有距離感,多是止於表面的交流。
長期單一而封閉的校園生活,使得教師的心智也普遍單純且不善交際。這種生存環境對於教師自身而言可能習慣了,也不會覺得有什麼大礙,但對教師的子女而言,尤其是對城市的中小學教師子女,會有很大的制約。父母人脈資源的睏乏,社會活動內容極少,無形中限制了孩子的活動空間,孩子的視野也會相對窄小。所以,大多數普通的教師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在個性上都顯得小心謹慎,缺少敢闖敢拼計程車氣。
總之,身為教師,面對繁重的教學工作,疏乎了對自己的子女教育問題,這是身為教師的悲哀,要客觀對待自身的工作環境,變劣勢為優勢,為教育子女多出一份心力。現實生活中,許多優秀的教師都以自己的子女不成材為硬傷,那種終生之痛無藥可醫。這是一個沉重的話題,藉此與所有的教師同行共勉:我們既要做好老師,更要做好父母!
-
18 # 新孩子
家長自己學歷高並不一定能有好的方法教育孩子,只能說有學識的家長,對教育會更加有理念有要求,但不一定有好的方法對待孩子。不然就沒有老師和教育研究者了。
其次,時代不同了,父母這一代的教育也是死讀書出來的,所以他們中大部分教育孩子的方式,也是教育孩子好好學習,成績要好,才能考上好的大學,畢業後有個好的工作。畢竟他們就是這麼過來的。
但如今網際網路的時代不一樣了。這個時代要求孩子更加多元化,成績不是唯一的出路。孩子需要培養系 興趣讓自己更加多元的應對世界的變化,才能在未來找到自己的定位。
-
19 # 老胡說三農
不知道你是否聽說過“醫不自治”這句話?許多名醫能夠看好別人的病,但是,卻看不好自己的病。這種現象在醫學界普遍存在。
那麼,許多名醫為什麼看不好自己的病呢?
給你說一個真實的故事你就明白了。
我有個本家爺爺就是遠近聞名的老中醫,在他一輩子行醫的過程中,看好過許多患者的疑難雜症,因此,在我們當地頗有聲譽。但是,在他70多歲的時候,自己患上了疾病。按說,他患的疾病也不是馬上就會要命的疾病,憑他自己的醫術,是完全能夠延緩生命甚至能夠徹底治癒的。然而,從他患病起不到半年時間就被病魔奪去了生命。究其原因,就是他自己不敢給自己“用藥”。因為在他看來,有些中藥互相配伍之後會有毒,因此,自己寧肯吃“單味藥”也不進行配伍。當家人問起他給別人看病時為啥將各種中藥進行了配伍時,他竟然說別人是別人,自己是自己。給別人抓藥時對後果考慮的少一些,而給自己抓藥時則需要考慮後果了。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他看好了別人的病,而耽誤了自己的命。
講了這個故事後你是不是就明白“醫不自治”的道理了呢?
其實啊,老師的角色也與醫生差不多。他在教育別人孩子的時候與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時候,其心理狀態是不一樣的。別人的孩子畢竟是別人的孩子,採用比較嚴厲的教育方法又該如何呢?即便有教育方法不當的地方又該如何呢?他不會有任何心理負擔。而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時候他就會有一定的心理負擔,因為孩子是自己的,畢竟心連著心呢!倘若採用很嚴厲的教育方法,自己也於心不忍啊!因此,許多老師能夠教育好別人的孩子,但卻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
說到這裡可能會有些老師不樂意了,會認為我在汙衊老師。其實,我沒有汙衊老師的意思,因為我家人中就有當老師的,我家鄰居也是老師,而且,我還有20多個老師朋友呢!我所說的情況,是我調查出來的結果,絕非胡說八道。
好啦!不說了。如果哪位老師不贊成我的觀點,可以捫心自問一下。
-
20 # 簫玉2
我公婆都是教師,公公很有才華,年輕時的照片也是英氣逼人,我老公人長得像公公,一看就是俊朗帥哥一枚,以前還是賊喜歡他的,現在還沒生出討厭的感覺。婆婆是挺讓人煩的,說話不地道,自大的要死,她還沒農村大字不識的農婦明事理懂禮教,既不勤勞也不善良,總想教訓兒媳擺譜發威,也不看看她閨女們哪個懂點人事,哪個不跟她一樣說話沒分寸,如不如兒媳婦,女兒們全隨了她毛病的不輕,還好他們家兒子們都隨了爹。
回覆列表
偏激,忒偏激,你怎麼能把個別事件當成常態事件呢?
當老師的很多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你看到幾個呢?
一個個例能說明什麼問題呢?沒有深層的問題,單純的。單純的就是教育理念,孩子本身,家庭環境幾個綜合體而已。如果你把問題複雜化,那有什麼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