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淡酷海

    一、教師作用的轉變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曾經說過:學習數學唯一正確的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學生本人要把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這種再創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教師始終站在教學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角度,充分突出學生主體性,創設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主動參與,自主探究過程中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技能、思維和方法。現代教育思想堅持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法則,教師雖然在年齡上、學識上高於學生,但是在人格上師生完全是平等的。每個學生都有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和獨特的情感表達方式,教師應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這也是學生的希望。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棄那種幾道例題一講到底的滿堂灌的方法。針對大綱教材,設計好教師的活動和學生的活動。把握好學生的實際基礎,學習潛能和最近發展區,把恰當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主學習,主動探索,追求發現。讓他們有充分發揮的時間和空間,透過學生個體、小組、群體的主動參與和交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使學生透過參與—感知—模仿—內化—運用—創新,逐步提高自己的主動參與能力。數學教學過程是一種簡約的、經過提煉的認識過程,是教師根據一定的教育目標,採用各種手段,把人類長期創造和積累起來的數學知識中的精華,變為學生頭腦裡的精神財富和智慧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觀察、操作、討論等實踐活動都帶有明確的目的性,都是學生獲取知識、鞏固知識、運用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重要手段,這樣的參與活動是緊密地圍繞著教學目標進行的,而不是盲目的,形式主義的。教師應注意:1.圍繞教學目標,引導參與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出發點,也是課堂教學的歸宿。課堂教學中的一切活動都是為完成教學目標服務的。因此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必須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設計,學生參與不能為參與而參與,應讓學生明確參與教學活動的目標,要讓學生有參與探求的願望和迫切的心境,教師要善於利用學生的求知慾,點燃學生好奇求知的“火花”,讓學生始終處於主動積極、興奮活躍、穩定持久的狀態中參與為完成教學目標而進行的教學實踐活動。2、貫穿認知過程,引導參與教學活動中的認識活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探究”、“發現”,經歷類似科學家那樣發現真理的過程。目的是讓學生體驗和理解這個過程,並能掌握前人總結的一系列的科學方法。教材的重點、難點,往往是學生掌握理解知識的關鍵。學生如能親自參與重點知識的獲取過程,突破難點的教學實踐活動,就能使他們逐步從學會到會學。3.圍繞知識的邏輯結構,引導參與數學是一門系統性很強的學科。一個新知識的出現,總是和前面許多舊知識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絡,絕對新的或與舊知識毫無聯絡的內容是不多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根據同化和順應的原理,啟發學生建立起知識間的聯絡,形成知識網路,促進思維的發展。4.抓住反饋資訊,引導參與課堂教學的過程是師生雙方面資訊交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重視來自學生的反饋資訊,加強對反饋資訊的控制和調節,指導教學,使教學處在動態之中,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要善於捕捉反饋的資訊,透過觀察學生的表情,聽取學生的發言,檢視他們的練習,瞭解問題,啟發指導學生正確掌握知識。總之,教師要善於抓住參與的時機,使學生有效地參與教學實踐活動,變被動為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這樣不但有利於學生掌握知識,發展能力,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教師還要善於挖掘知識中的潛在因素,合理、恰當、巧妙、靈活地設計一些開放性練習。開放性習題有利於引起學生的參與興趣,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其解題過程多樣化,結果不唯一,學生就必須利用已有的學習經驗,從不同的角度、變換著思維對問題作全面的分析、正確判斷。從多方面尋找可能的答案,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二、學習觀念的轉變  1.較高的成就動機  “主動參與”的學生有較強的成就動機,這種成就動機源於“成就需要”,他們具有克服障礙,施展才能,力求儘快盡好地解決某一難題的內心需求;渴望獲得知識,提高能力,掌握本領。能夠以積極的態度去對待學習任務,把失敗看作成功之母,把成功看作進步的起點,學習中高度投入,樂於接受挑戰,不斷進取,努力實現自我提高的需要。  2.濃厚的學習興趣  “主動參與”的學生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喜歡學習,上課能積極參與,精力集中,在學習過程中能提出各種疑難問題,勤於請教;喜歡讀課外讀物,積極參加課外興趣小組,設法解決有一定難度的題目,並且主動地尋找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他們的學習目標不是為了分數,而是切切實實地掌握和運用。  3.穩定的學習情緒  “主動參與”的學生學習情緒穩定,不受或很少受外界刺激如獎勵、懲罰、成功、失敗的影響,始終能保持對學習的興趣。他們善於自我調節,自我控制,自我治理。不因取得一點成績、得到某種榮譽而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不因受到挫折、遇到某種不愉快的事而心灰意懶,垂頭喪氣;能孜孜以求地朝著目標不倦地進取。  4.頑強的學習意志  “主動參與”的學生意志堅強。為了實現自己的成就動機,能自覺地、獨立地按照計劃認真學習,基本不需要老師,家長的督促和管理;有毅力,學習中不怕困難,能認真克服困難,堅持完成任務,常常表現出百折不撓的良好品質;自制力強,樂於接受挑戰性的學習任務,並迫使自己全力完成,同時又能抵禦不良環境的誘惑,心定神聚,精力集中。  5.較強的學習能力  “主動參與”的學生自學能力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科學、有效。他們愛好提問,善於思考,有較強的問題意識,能獨立地思考問題,並在思考中尋找問題的解決,探究知識的規律,並形成探究未知世界的積極態度。思維品質良好。有較強的批判思維能力,能對認知物件有嚴密、正確的分析、評價,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它是問題解決和創造性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認知能力較強,在學習中學會學習,掌握學習策略。  6.良好的自我意識和歸因品質  “主動參與”的學生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和評價,能正確地分析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已經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學習困難,能及時地總結經驗,堅持好的,改正錯的,並能制定新的努力目標。這些人有良好的歸因品質,當學習成績不佳時,能冷靜分析,把它歸之於努力程度不夠,並對今後的學習持樂觀態度,並堅持努力,取得學習主動權。他們最推崇自我努力感,強調努力會帶來興奮、自豪,而不努力會產生內疚感。不論學習成敗,都會促使他們投入更多的精力,顯示出更高的學習積極性。  這都是學習觀念有了全新的改變:“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主體”才能做到的。 促進學生主動性的發揮是學生參與教學的重要前提。主動性是參與精神的本質反映,興趣是主動性的源頭,自信是主動性的基礎,成功感是主動性的動力。學生的參與意識是在教師的指導和培養下,透過學習逐步形成的。為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必須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注意激發興趣,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讓學生經歷知識建構過程,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幫助學生在觀察、討論、交流、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中去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去探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理解數學問題的提出,數學概念的形成和數學結論的獲得,以及數學知識的應用。逐步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創新意識,同時體驗數學思維的快樂。三、學習方法的轉變.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指出:“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數學教學不應僅成為學生對簡單的概念、法則、公式、解題方法掌握和熟練的過程。數學學習更應該具有探索性、思考性,鼓勵學生體驗數學的學習過程。應引導學生從具體的例項中體會數學,在具體情境中提出自己的想法,對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問題、思考問題就是一種創新,就是主動參與,學會運用舊知識學習新知識就是知識的再創造。總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不是知識的容器。教師傳授知識、技能,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積極性,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才能變成學生自己的財富。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要善於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要讓學生有進行深入細緻思考的機會、自我體驗的機會。教學中要盡最大的努力,最充分地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由“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我愛學”。 “學啟于思,思啟於問”。透過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與求知慾,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之由“愛學”到“學會”,再到“會學”,最終掌握數學學習的科學方法與科學思維。四、學習心理的轉變,學生的學習活動都是在情感的參與下進行的。贊可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認知缺乏情感的參與是被動的。 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長期以來,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忽視了學生的興趣、個性化因素及心理發展規律,不可避免地導致學生獨立人格喪失、思維收斂、想象力及創造潛力受壓抑等不良後果,高分低能現象屢見不鮮。主動參與性教學方法重視以人為本,關注對學生人格的塑造,突出對思想品德的培養,強調學生應具有健全、良好心理素質,注重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重視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透過各種各樣的教學活動,採取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培養學生自尊、自信、大膽、主動和合作的精神,鼓勵學生的成功感,使他們的創造性從低階向高階發展。使學生形成一種自覺的、主動的思維和行為去探索更多的數學未知領域,這種主動的探索精神,正是形成創造力最可貴的品質。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凡是學生能夠自己學的,自己想的,自己做的,都要放手讓學生自我探索,自我體驗。新教育理念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索、合作”的學習過程中融入數學情感、學習習慣,解決問題的思想與方法,交流經驗等。五、學習行動的轉變.學生由被動接受學習到主動參與性學習,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徵:  1.不再是毫無目的、毫無準備的地聽老師講課,而是要主動參與和確定對自己有意義的學習目標的提出,主動掌握學習進度,參與設計評價指標,常進書店上網路去主動選資料、收資訊;  2.不再是充當課堂上的收音機、錄音機和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積極主動地觀察、思維、質疑、問難、討論、交流、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動腦動手動口,常一題多解,發展各種思考策略和學習策略,在解決問題中學習;  3.不再是被動敷衍完成任務式的上課下課,而是主動參與學習過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內在動力的支援,能從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不唯書、不唯上、不唯師,重事實,崇真理,敢創新。  4.不再是為完成作業而做題,而是主動學習過程中對認知活動能夠進行自我監控,掌握主動權,從只記結論、對答案,變成重思維過程,重能力培養,重素質提高。.學生有了參與的動機,還需要有參與的機會,教師應創造條件,為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這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的關鍵。因此,教師應積極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創新因素,教學中儘量創造條件給每個學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筆嘗試、動口表達、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自主創新。自主發展以往的課堂教學,教師提出問題後往往很少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要求學生立即作答,一旦學生答不出來,教師又急於啟發引導,不顧學生的心理和思維狀態,把學生引人早已為其設定的“思維圈”內,這種不讓學生獨立思考,教師超前引導,越姐代瘤的做法,往往使學生的思維受到妨礙和抑制。因此,我們提倡:在學生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讓他們跳起來摘果子。凡學生能探索得出的決不替代;凡能獨立發現的決不暗示,給學生多一點的思考時間,多一點的活動空間,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一點體嘗成功的愉快。 為此,數學教師要取得數學教學的成功,就必須選擇好的教學方法,最佳化課堂教學結構,使自己的教學更適合於學生的認知實際,保證學生在課堂內有自主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精神,我們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大膽的嘗試,體會到最佳化課堂教學結構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考慮:精心設計課堂的"開始"和"結尾"雖然"教無定法",但一堂課好的"開始",既能快速入題,又能較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又能節約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這是廣大數學教育同仁早已達成的共識。因此,一忌"婆婆媽媽"的不著邊際的羅嗦,既浪費時間,又使學生乏味;二忌"直接了當"的"硬灌",使學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能明白知識的來朧去脈,不利於學生思維的發展,三要根據學生認知實際和年齡特點,激發學習興趣。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因此,教師在組織教學時,應透過設定各種問題情境,創設各種具有啟發性的外界刺激,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激起學生要“弄懂”、“學會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慾望。一堂課好的"結尾",既能達到總結課堂所學知識的目的,又能使學生有意猶未盡之感,因此應力求:一要簡明扼要,二要使學生思維得以延伸,三要小結形式的不拘一格。總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不是知識的容器。教師傳授知識、技能,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積極性,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才能變成學生自己的財富。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要善於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要讓學生有進行深入細緻思考的機會、自我體驗的機會。教學中要盡最大的努力,最充分地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由“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我愛學”。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實現教學目標。其具體方法有:  1、組織多種形式的課堂教學討論、交流、辯論、競賽等活動形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完成教學目標。  2、組織學生透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不同的方法,進行解題對比,嘗試錯誤和成功的體驗等活動,完成學習任務。  3、指導學生大膽上講臺,表述自己的創新思維和獨特見解,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在主動參與的認知實踐活動中,培養並發展個性特長。

  • 2 # 朱守明

    什麼樣子師傅,教出,什麼樣子的徒弟!要想,一個出名正氣思維的徒弟,必須有一個出名正氣思維的師傅!方能贏得成果!……

  • 3 # 卓越數學888888

    人的意識不是天賦的,而是後天獲得的,是“由外物印入的”,意識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能動的反應。對於當今世界已不再是“暴力與金錢控制的時代”, “意志與思想”成為最核心內容。爭奪話語權、網路控制權、資訊釋出權、規則制定權、文化領導權等“軟權力”成為國家綜合國力競爭的焦點。中國已成為意識形態鬥爭的最前沿,意識形態建設面臨諸多挑戰。而人的一切意識都是環境、後天經驗或教育影響的結果。同樣學生的眾多社會意識不是自發形成的,而是在思政教學過程中,教師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運用一定的方法,引導學生思想內部的矛盾鬥爭逐步培養出來的,因此教師在其中起決定性的作用。

    一、教師的要求

    而作為教師對於學生的意識培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首先不僅要教給學生一些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以教師自身的品德、人格、對學生的深切期望和真誠的愛來感化學生,對學生的意識形態的形成有個表率的作用。教育教學的效果並不是速效的,而是滯後、間接及潛在的,但其影響卻是長久深遠的。教師素質影響的“深”,表現不只侷限於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而是影響其終身。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為人師表,言傳身教。

    要言行一致,表裡如一。

    要以身作則,起榜樣師範作用。

    要堅持“身教重與言教”。

    二、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正確意識形態的具體實施方法

    (一)以理服人。意識形態是人們對的能動的認識,它是一種對事物的認知,是、觀點、、、等要素的總和。意識形態不是人腦中所固有的,而是源於存在。學生在接觸社會或者事物時會產生一些不正確的認知,這時需要教師要傳授正確的認知,並引導學生要實事求是。第一,說服教育要注意曉理性。大學生對各種問題已有各自獨到的分析和判斷能力,所以在說服時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道理要講得透徹、順勢、入情、合理;事實要擺得真實、具體、充分、有力。要說得能抓住人心、打動人心、深入人心、振奮人心。要使人聽了“說理”之後,能引起思想上的強烈共鳴,接受真理,提高覺悟,心悅誠服。第二,要敢於面對現實,實事求是地講“理”:一是敢於用道理批評錯誤的東西,明辨是非,經緯分明讓他們懂得道理;二是“一分為二”,一個人或一件事總有其積極的一面和消極的一面,教師對積極的成分要充分肯定,否定消極的因素,這樣才能“長善救失”,使學生在思想上澄清認識,提高認識;三是要堅持調查研究。教師要傾聽和了解學生的各種想法,注意調查研究,切忌以偏概全。只有掌握學生的思想情況和問題產生的原因,才有發言權,對症下藥,以理服人。

    (二)情感溝通,以情動人。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只有當行為給學生帶來實感,激動著學生,在他心靈裡留下愉快、振奮、精神充沛的情感時,知識才會轉化為信念。首先,對學生傾注愛心,教師對學生的愛是順利開展思想工作的重要條件之一,事實上,在教學過程中只有激發主體的內在動力和內在生命體驗,才能有效地提高它得到的能力,我們的教育物件是有人格尊嚴,有思維,有情感的人,他們需要情感雨露的滋潤,需要理解和真誠地思想交流,而以往我們一直忽視青少年的個體主觀性和情感體驗。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一直存在著老師板著面孔動不動就訓人,讓學生懼而遠之心存戒備,心扉緊閉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必須要與學生情感溝通,還要尊重學生,平等相待,只有這樣才能喚起了師生之間的心靈共鳴,使教師得到學生的認同,願意聽從教師的教導"只有真誠相見,才能溝通彼此思想,明辨是非,對症下藥去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收到預期的效果。

    (三)注意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主觀能動性,是人所特有的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它使人們在實踐中形成了正確的思想,並且指導實踐,把關鍵的東西付諸行動,以有效的改造客觀世界。對於思想素食而言,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就必須培養個人的自我教育能力,所謂自我教育,就是用自己已形成的意識形態對自己的思想品德進行自我認識、評價,並在此基礎上進行自我控制、進行自我思想鬥爭,以致提出自我要求,以形成更高的思想素質,從而進一步強化和提高內心的意識形態。

    三、結論

    當今學生的意識形態問題是一個全社會性問題,它不僅涉及到學生個人而且還涉及到一個家庭一個社會一個時代的發展。培養學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不僅是學校,老師的的責任,更多的還是社會,家庭,環境對其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因此,我們在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不僅要發揮好學校,老師的引導作用,更要發揮家庭,社會,環境對形成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影響,從而培養學生的良好意識形態。

  • 4 # 叢林一棵樹

    老師,在教育教學中,你有沒有想過,最重要的是什麼?是課堂?是自我成長?還是教室裡的學生?思想意識是什麼?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是最高價值。”這裡的人特指兒童,我們的工作物件是孩子。所以,這句話可以表述成“孩子是教育的最高價值。”那就意味著教育教學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尊嚴、個性、精神世界、發展潛力,尊重孩子未來的無限可能性……而這一切都指向孩子的幸福!

    所以教育教學,說到底是要給孩子幸福。但我們很多老師往往是對學生說:你們現在辛苦,是為了將來的幸福。家長也愛這樣對孩子講,好像孩子的這段經歷是為未來做準備的。

    可我們的教育教學功能真的只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嗎?陶行知說,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即兩個心,一個老師的,一個學生的,二者相溝通。

    這就要求老師要有社交能力、協商能力,以及人情練達的藝術,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特的,而教師就是和不同個性的人打交道。因此,老師的工作要個性化,不能一刀切。

    同時,老師要用愛心對學生真心真意的幫扶和關切,要面對學生充滿感情,投入感情,而不是想如何去改變學生的思想意識,在精神上融入學生之中,這樣學生會自然而然提升思想境界。

  • 5 # 平民的世界觀

    思想意識?是政治思想,還是其他思想?是思想政治問題,還是心理生理的醫學問題?你的問題不精準,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解答。我就按照我理解的兩種可能,做簡單解答吧。一、思想政治的問題。那就是正常教學即可,我覺得現在的學生愛國主義、愛國自信都超過比他們之前的任何幾代,所以不用擔心西方勢力洗腦,絕對不可能出現香港那樣的廢青。然後,這種情況下,如果還真有問題,那一定是有幕後人在策動,要好好觀察。二、醫學上的問題。那麼,比如學習不自信?疑神疑鬼等等,可以透過心理諮詢,小班輔導等途徑。

  • 6 # niushu生活視角

    教師和家長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引導,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具體可以這樣做:

    一、教師與家長有大格局,有長遠的眼光,讓孩子樹立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

    二、讓孩子多體驗生活,適當參加家務勞動和義務勞動,使之明白生活不容易和肩上的擔子與責任。

    三、帶領孩子們參加一些有益的娛樂活動,開闊他們的視野,增長他們的見識,愉悅他們的身心。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旅遊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四、對孩子們進行感恩主題教育,讓他們參加感恩活動,使其懂得感恩父母,感恩教師,感恩親人朋友,感恩社會國家。例如在重大節日時開展相關活動(母親節、父親節、教師節、國慶節、感恩節等)

    五、培養孩子自覺讀書閱讀的好習慣,同時父母經常要對孩子的讀書方法與作息進行科學合理地指導。教師與父母要與時俱進,幫孩子挑選最時尚最實用最有價值與教育意義的書籍讓孩子去讀。

    六、對孩子進行思想道德與心理健康教育,讓孩子始終有一顆仁慈善良的心,有一顆樂於奉獻的心,有一顆積極向上的心。教師和家長一定要記得:孩子健康“三觀”的形成 ,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前提和基礎。

  • 7 # 高考語文宋傑

    為何要改變?

    教育教學的目的是守護學生的夢想,喚醒他們的思想。

    強行改變,本身就是違背教育本質的。

    因為教育的成績至上和高考萬歲勢必逼迫他們放棄自己很多個性的思想和所謂的“雜念”,我們可以慢慢影響,但無須改變,即使你想改變,又談何容易。

    別說學生了,我們家長“我說了算”的思想改變過沒有,我們的老師“當初的夢想現在還剩下多少?”

    我們透過引導,讓他們明白什麼才是他們喜歡的,他們到底要稱為什麼樣的人?你為成為這樣的人努力過,拼搏過嗎?我們會尊重和守護你們的夢想。

    只要有夢想,只要有思想,怎麼活都是有靈魂的。

  • 8 # 青少年的朋友

    這其實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不然我們就都是聖人了。

    因為不只是學生,很多成年人對別人輸出的正能量也是很不屑的,華人是很討厭別人說教的,尤其是正能量的東西。會認為“這東西誰不懂”、“這還用得著你說”、“這人是不是傻,連這都信”,我們總是習慣於否定。那難道這道題就沒有解了嗎?當然是有的,那就是需要找到我們共同認同的東西,也就是道德感和正義感。

    我把您的問題理解為培養學生良好的三觀。其實三觀這種東西很微妙,所有人都認為自己是正常的,那麼怎麼能形成學生的正能量呢?這就需要老師有很高的學問,要飽讀詩書,要看很多的名著,不能只給學生說不要怎樣怎樣,你要怎樣怎樣,這樣是毫無效果的,甚至會起反作用的。這就需要給學生講清楚背後的邏輯。

    這讓我想起羅翔老師的一席話,我們為什麼要追求永遠無法實現的正義?因為正義就是客觀存在的,當我們認定一件事情是非正義的的時候,那麼我們心中其實是有一杆秤的,這桿秤判斷了這件事情是不對的,而這桿秤在我們所有人心中都是相同的,這桿秤就叫做“正義”,如果我們不再追求正義,那麼這個世界上所有不好的事情都沒有“非正義”的標籤,當“非正義”降臨到我們自己的頭上再去追求正義就為時晚矣了。正義是我們所有人都要不斷追尋的彼岸,雖然永遠無法抵達,但也不能放棄追求,一旦放棄,我們就會停滯不前。

    要讓學生明白良知、公平、正義、道德、良善的背後邏輯,讓學生清楚我們為什麼要這樣,這背後的邏輯是怎樣的。

    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堅如磐石的三觀,而不是隨時可以因為利益等外界因素而踐踏自己的三觀,隨時重塑自己的三觀,貶低道德、良知,認為有道德、有良知的人都是傻子。

  • 9 # 閱臨教育

    思想意識本來是個比較學術性的哲學概念,題主的問題將其限定在教育教學的範疇。這樣一來,依據學校教育的本來屬性,思想意識,通俗的表述就是指思想品德;改變思想意識,就是改變思想品德。

    學校教育,尤其是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思想品德的改變與培養非常重要。對不良的思想品德進行矯正,這屬於改變的範疇;對未知的品德修養進行培養,同樣是對每一個學生個體的改變。教育界非常流行的一句話是——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育人為首,德育為先。由此,足見德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實際操作層面,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有四種途徑和方式。

    一是正面教育。中小學的思想品德和政治課程的設定,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突出表現。班級、學校、黨團隊等等組織舉辦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其主要目的也是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統治階級開辦教育的最直接目的就是向受教育者灌輸符合其要求的思想品德,即培養統治階級需要的勞動者和接班人。

    二是德育滲透。首先表現在教材的選用。《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千字文》《論語》《中庸》《大學》,這些是封建社會的教材。篇篇都充斥著儒家的正統思想,即統治階級思想意志。現在,選擇任何課本,也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與理論,否則,就違法違規。其次是指德育滲透在各學科教育教學之中。數理化、史地生各科教學,其課堂上同樣具有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塑造。

    三是教師身教。教師的示範與榜樣作用也是學生思想意識改變與形成的重要方面。因為優秀的教師都是“傳道者” 。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教師的言行對孩子影響極大。我們都知道,中國許許多多的革命者都是在自己老師的影響下走上革命道路的。現在,都說年輕人思想活躍,具有獨立判斷的能力,可是被教師引上歧途的也不少見。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也是其傳道的活動,教育行政部門要正確認識教師所肩負的歷史使命。

    四是制度歸化。各種制度的設計都具有極強的價值導向性,是嚴格的思想意識規範。積極踐行者,得到褒獎;違反規定的,受到應有的處罰。制度對孩子思想意識的塑造也極為重要。

    無論如何,現階段,我們要大力提倡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一定要高楊主旋律,努力培養社會主義建設和接班人。

  • 10 # 東北神人

    難改變人的思想挺難的。其實作為一名老師你只能是影響他,你要改變她那有點兒太難了,做好老師該做的的 就學生自求多福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鼓膜穿了會耳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