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馬布斯

    朱元璋撼不動孔子,只能退而求其次,撼孟子了

    洪武二年,朱元璋下詔:孔廟春秋釋奠,止行於曲阜,天下不必通祀。

    天下強烈反對,作罷。

    孟子早就罵過朱元璋這種人:

    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廢宰相的是朱元璋,罷通祀的是朱元璋,真可謂“無不為已”,被孟子預言中了。

  • 2 # 淺談中國文化

    朱元璋不僅不用《論語》治天下,反而將《論語》等儒家學說劃歸“異端邪說”加以嚴厲禁止。他曾下令全國停止對孔子的祭祀,意欲貶低孔子的“儒家教主”地位,而對孔子的嫡系子孫“衍聖公”更是百般的打壓和責難。這也彰顯了朱元璋這位大明王朝開國皇帝特立獨行的性格和作風。

    身為“衍聖公”孔克堅,在元朝被封為國子監祭酒,也是個不小的官,而在明朝卻無官無職,可見朱元璋對孔子後人早有提防之心。他對孔子的後人如此,對孔子自然也不會好到哪裡去。洪武二年,即公元1369年,朱元璋突然下了一道令天下震驚的詔書,詔書說:“孔廟春秋釋奠,止行於曲阜,天下不必通祀。”竟然叫停天下人祭祀孔子,這在當時令所有的讀書人感到有如晴天霹靂。雖然這是皇帝的聖旨,但不少大臣表示不敢苟同。刑部尚書錢唐“伏闕上疏”言:“孔子垂教萬世,天下共尊其教,故天下得通祀孔子,報本之禮不可廢。”

    帝王之統是為“治統”,儒家之統則是“道統”,過去的歷朝歷代的皇帝們也都認可的儒家的“道統”,然而,到了朱元璋這裡,這一套行不通了,他不僅要當掌控政治權力的皇帝,還要當意識形態的“教主”。他剛剛即位,就命令病中的衍聖公來南京朝見,因為朱元璋需要的絕不僅僅是聖人後裔對他這個新興王朝的態度,更是意在刪除一切代表“道統”的符號,讓天下文人明白,看老黃曆行事已經是不行了。試看今日之域中,已經不是孔家儒學的天下,而是朱明王朝的天下

  • 3 # 江南品古

    朱元璋為難孔子後人,主要是源於治國的理念不同,也源於朱元璋的出生和經歷。

    在明王朝建立的初期,百廢待興,由亂入治的的開端,正是各行各業的人才得到騰飛的大好時機。

    俗話說“學得文武藝,貨賣帝王家”,誰是皇帝,誰就是全國的中心,所有的人才都會圍繞他轉,都想為他效力,都想將自己的才華展現給皇帝,打破了頭也要往上貼,只為攀龍附鳳。

    在建國後的某一天,朱元璋和自己的功臣劉伯溫忽然間就聊到了孔子所著的《論語》。

    他的這位功臣對於這位歷史人物有著自己不一樣的見解,他覺得,其實孔子從來就沒有認認真真的做過官,並且他所著的《論語》也僅僅只是和他的學徒們坐在一起談經論道的記錄而已。

    說到《論語》,最出名的要屬宋朝開國宰相趙普,他的半部《論語》打天下和治天下。

    劉伯溫是個很有才華的人,有才華的人往往看不上別的文人,這就是所謂的“文人相輕”。

    劉伯溫當時就說了:“如果宋朝的趙普真的是用半部《論語》打天下,半部《論語》治天下,那豈不是說,背熟了《論語》,人人都可以得天下嗎?”他停了一下,故意賣個關子,等看到皇帝露出疑惑的表情,才故意說完:“可見趙普沒有講真話。”

    這話一出,朱元璋果然愛聽來說。朱元璋是個農民出生的皇帝,正因為是農民,小時候吃苦的經歷會影響到他的思維,而且朱元璋生性多疑。劉伯溫這話可謂是正中下懷。朱元璋當即就說:“太對了,我就曾試過在《論語》裡找治國之方,可是怎麼都沒有找到。”

    於是,朱元璋便不用《論語》治天下,並且將《論語》歸為“邪說”加以嚴厲禁止。他下令全國停止對孔子的祭祀,貶低孔子的地位。對孔子的嫡系子孫“衍聖公”百般的打壓和責難。更加誇張的是,朱元璋還將儒家“亞聖”孟子趕出了孔廟。

    這種對儒家聖人的打壓,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要知道,在歷朝歷代,孔子的後人都會有一個封號“衍聖公”,從漢朝後,孔子後人就受到了這樣的優待,山東的衍聖公府邸還都成為了聖人之府,孔家後人也都被稱為天下第一族,不管去哪裡又是風光無限好,皇帝見了也都會給足你的面子。

    然而,朱元璋這個農民皇帝就是那麼的與眾不同。作為皇帝,別人都眼巴巴地貼上了只為加官進爵。只有他孔家後人,不僅不來朝見皇帝,甚至建國至今連鳥都不鳥他這個大明朝的開國皇帝!

    這個罪當如何?罪該萬死!

    但孔子的後人不能殺,怎麼辦?

    那就永不錄用!

    當時也恰巧孔子後人倒黴。

    在朱元璋坐上皇位後,遠在山東的“衍聖公”正好生病了。於是,朱元璋下旨讓他來南京朝見皇帝。

    “衍聖公”因為生病沒有前來,而是派了兒子前往南京。年輕的孔子後人來到了朱元璋這裡,便立刻向朱元璋解釋了,自己的父親因為臥病在床,所以不能來朝見皇帝。

    朱元璋心中很不高興,他隨即就下了諭旨,意思就是說生病也不行。“衍聖公”看到後就知道,朱元璋的心中不高興,於是忍著病星夜兼程趕著來到南京面見朱元璋。

    朱元璋在謹身殿接見了他。問他多大年齡,衍聖公說已五十三歲。朱元璋就說了,你這年紀這麼大而且患了重病,我體諒你,就不讓你在朝為官了。第二天,朱元璋就開始對身邊的人說,孔子的後人要以禮相待,不要給什麼官職來麻煩人家,於是,這位孔子後人,朱元璋至死也沒給封官加爵。

    結語:朱元璋對孔子後人的打壓和為難,與他是個農民皇帝的經歷有些。他的疑心重,對官員貪汙的憎恨,對儒家文化的偏見等等,都造成了他對治理國家的思想的固執己見。孔子後人被打壓,也是因為明朝開國的特殊情況造成的。

  • 4 # 包山種樹

    孔子開創儒家學派,他提倡奉行仁義禮智信,在他生活的時代儒家學說就成為“顯學”。到了漢朝,儒學的地位有了極大的提升,漢高祖劉邦甚至將孔子的第八代世孫孔騰封為“奉祀君”,漢武帝時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得儒學佔據學術的頂峰。並且在之後的朝代裡,孔家的後人都世代被封爵。北宋時期把“奉祀君”改為“衍聖公”,後人繼續世襲。到了明太祖朱元璋執政的時候,卻開始為難孔府後裔,我認為原因有一下幾方面:

    第一、朱元璋本人的性格及經歷決定了他的特立獨行。朱元璋出身貧民,為地主放過牛,做過和尚,當過乞丐,參加過起義軍,可以說嚐盡了世間之苦,最終用武力推翻了元朝政權,建立了明朝。他本人這般豐富的經歷,形成了他特立獨行的行事風格,他從不斷的挑戰權威中取得了成功,這就導致他會對幾千年來的儒家治世傳統發起挑戰。所以,朱元璋為難孔府後裔首先是他本人的經歷和性格決定的。

    第二、朱元璋對孔子的儒家理論能否治國持懷疑態度。宋朝名相趙普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將儒家學說又一次推上了頂峰,但朱元璋對此一直心存懷疑。他曾經和 開國功臣劉伯溫談到過孔子的《論語》,劉伯溫認為孔夫子一生也沒怎麼做過官,他的《論語》也不過是和弟子們坐而論道的記,倘若宋朝的趙普真的是用半部《論語》治天下,那豈不是說,只要背熟了《論語》,人人都可以得天下嗎?朱元璋來對劉伯溫的觀點非常認同,他也沒有從論語中找到治理天下的內容。

    由此可見,朱元璋對孔子的思想是懷疑的,所以他將《論語》歸為“邪說”加以嚴厲禁止,他下令全國停止對孔子的祭祀,貶低孔子的地位,並且對孔子的嫡系子孫“衍聖公”百般的打壓和責難。

    第三、為難孔府後裔是打壓文人集團的政治需要。中國古時的讀書人一根筋認死理,他們寧可冒著被殺頭的風險,也要和皇帝們爭論,在他們看來,他們是讀書人,是“道統”的代表,縱然皇帝掌握著生殺大權,但道義卻會站在他們那邊。朱元璋不信這個邪,他要利用對孔府後裔的為難和打壓,讓整個文人集團收斂氣息,降低身段。

    朱元璋選擇了讓當時的“衍聖公”來拜見他,並且不能稱病不來,這就令文人集團顏面掃地,他用自己強大的國家機器向文人集團宣示,天下是朱元璋的天下,別以為讀幾句書就可以不尊重他這位新主子。

    綜上,就是我認為朱元璋為難孔府後裔的主要原因。

  • 5 # 大宋汴梁哥

    明朝開國,朱元璋登基做了皇帝,開始了治理天下的歷史。朱元璋是窮苦出身,小時候做過和尚和乞丐,生活也造就了他堅毅的性格,對任何事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有一天,他與開國功臣劉伯溫談到孔子的《論語》,劉伯溫說了自己對孔子的見解。他認為,孔夫子一生並未認真當過官,他的《論語》也不過是和弟子們坐而論道的記錄。他就很懷疑,如果宋朝的趙普真的是用半部《論語》打天下,半部《論語》治天下,那豈不是說,背熟了《論語》,人人都可以得天下嗎?可見趙普沒有講真話。這話對於朱元璋來說。可謂是正中下懷。朱元璋當即就說:“太對了,我就曾試過在《論語》裡找治國之方,可是沒有找到。”

      朱元璋不用《論語》治天下,並且將《論語》歸為“邪說”加以嚴厲禁止。他下令全國停止對孔子的祭祀,貶低孔子的地位。對孔子的嫡系子孫“衍聖公”百般的打壓和責難。

      “衍聖公”是孔子嫡系後裔的世襲封號,因為漢以後“獨尊儒術”,孔子家族在各朝都受到特殊優待,從而使孔氏嫡裔子孫特別是坐落山東曲阜的衍聖公府,即孔府,已經成為聖人之家。而被朝廷封為“衍聖公”的人,哪怕是皇帝,也會給他表面上極大的尊崇。

      然而,這個常規在朱元璋手裡被打破了。在他坐上皇位不久,就逼迫正在病中的“衍聖公”到南京來朝見皇帝。“衍聖公”藉故不來,朱元璋很不高興,當即給孔克堅下了一道“手諭”,其中明確說道“稱疾則不可”。身為“衍聖公”的孔克堅清楚“不可”這二字的力量。於是,孔克堅惶恐兼程進京朝見朱元璋。

      朱元璋在謹身殿接見了他,問他多大年齡,孔克堅說已五十三歲。朱元璋說:“卿年未邁而疾嬰之,今不煩爾以官,惟先聖子孫不可不學。爾子溫厚,宜俾之進德修業,以副朕懷。”朱元璋對孔克堅一直沒有封什麼官職。兩年之後,也就是洪武三年的春天,孔克堅再次以疾告歸,結果在途中就病死了。由於朱元璋的刻意打壓,孔家其他人也沒有在朝為官的。朱元璋這麼做,一方面和他不喜歡文人有關,也和他特立獨行的性格和作風有關。

    現在我們看王夫之的議論,好像頗有點自戀,但古時代的讀書人對道統這個東西看得是極為神聖的。因為自覺掌握了道統,他們既有自豪感,也培育了一種對國家和社會的使命感。很多讀書人,住在窮鄉僻野,吃了上頓愁下頓,但物質上的困窘卻並沒有消磨其胸中的激情,一有機會還是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旁若無人,原因就在於他們相信,自己是道統的繼承人。

  • 6 # 毒物時尚名品

    眾所周知,由明太祖朱元璋打下的大明江山,是在推翻了蒙元政權的殘暴統治後建立起來的,再加上朱元璋本人十分體諒天下黎民百姓,所以在其執政期間,也獲得了老百姓的大力讚賞。

    當然了,對於官吏們而言,給老朱辦事,當真是印了那句“伴君如伴虎”的俗語。因為朱元璋時期,他大力整治貪腐現象,甚至一人貪之,無辜之人都很有可能受到牽連。舉個例子,倘若朝廷中有一名大官因貪腐被斬首,恐怕從中央到地方,會有近萬人受誅。

    在明初,朱元璋除了對官僚集團貪腐問題大力嚴整之外,還對“衍聖公”,即孔子的後代也是十分排斥的,甚至發展到對整個儒學的厭惡。要知道,他可是曾經將孟子踢出受祭祀的先賢隊伍,而且,經由老朱手中的儒學經典,尤其是《孟子》一書,但凡與他思想不相符合的,在當時則是能刪就刪,不能刪的直接列為禁書。所以,朱元璋統治時期,也堪稱是儒學發展過程中除秦始皇時代的又的一大低谷。

    那麼,朱元璋為何如此排斥儒學呢?

    首先從歷史角度出發,根本原因就是和朱元璋大力推崇的中央集權有著密切聯絡。其表現為政治獨裁,大搞文化思想專制。所謂中央集權,就是代指皇權至尊,天下萬事皆由皇帝一人說了算,即法家所提倡的“獨視獨斷獨聽”。但反觀儒學,儘管儒家也提倡忠君愛國的思想,卻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之上,更是建立在以民為本的執政理念之中。要知道,孟子就曾提出過: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的為政理念。

    然而,這種仁政的理念,與朱元璋所加強的中央集權下的君主專制思想,是完全背道而馳的。畢竟朱元璋信仰的是“君讓臣死,臣不死不忠”(此為漢朝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改造後的儒學觀念)的理念,你儒士再大肆談論前秦儒學“君敬臣則忠,君不敬則臣叛”的理論,明顯就是往槍口上撞。所以,朱元璋排斥儒學(尤其是以孔孟為代表的先秦儒學),正是因為他認為儒學宣揚的仁政理念,與當時的為政理念不同,故而必須鉗制天下儒士的思想。

    但從史料的記載中來看,朱元璋之所以排斥儒學,除了根本原因,同樣也存在直接原因。而直接原因就比較有意思了,因為直接原因的起源,則和明朝第一謀士劉伯溫聯絡極為密切。

    據說當年劉伯溫有一次面見朱元璋,正好提及了儒家經典《論語》的問題。按照劉伯溫的說法,既然古人說憑藉半部《論語》就可以治理天下,那麼為何千百年來,無一個儒士成為皇帝呢?由此觀之,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簡直就是無稽之談。

    當然了,劉伯溫之所以會說出這樣一番話,也並非無中生有,而是他早就敏銳地察覺到了朱元璋對儒學的態度,只不過他作為朱元璋手下的謀士,需要為主子排解一切困難,這才想瞭如此一個方法,給了朱元璋一個藉口,從而對儒學進行了大力壓制。因此,我們可以相信劉伯溫的本意並非如此,只不過是當時的情勢使然罷了。

  • 7 # 希爾大大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明朝朝建立,朱元璋成為皇帝,開始了統治世界的歷史。朱元璋出生於貧困之中。小時候,他是個和尚和乞丐。他的生活也培養了他堅強的性格,對一切都有自己獨特的看法。

    有一天,他和開國功臣劉伯溫,談起孔子《論語》,劉伯溫表達了自己對孔子的看法。他認為孔夫子一生都不是一個嚴肅的官員,他的《論語》只是和他的弟子們談話的記錄。他很懷疑,如果宋的真的用《論語》的一半和《論語》的一半統治世界,那豈不是人人都要用心學習《論語》才能贏得世界?顯然,趙普沒有說實話。這是給朱元璋的。可以說這正是你想要的。朱元璋立即說道,“沒錯。我試圖在《論語》年找到一種治理國家的方法,但我沒有找到。”

    朱元璋不需要《論語》來統治世界,並嚴厲禁止《論語》作為“異端邪說”。他命令全國停止向孔子獻祭,貶低孔子的地位。壓制和責難孔子的直系後裔“盛宴公爵”。

    “盛宴公爵”是孔子,的直系後裔封號,因為漢朝以後,“儒教是唯一的宗教”,孔子家族在朝得到了特殊的優待。因此,孔氏後裔,特別是位於曲阜, 山東,的燕生公爵政府即孔政府,成了聖人的家。然而,即使是被朝,稱為“盛宴公爵”的皇帝,表面上也會給他很大的尊重。

    然而,這一慣例被朱元璋打破了。在他登上王位後不久,他強迫生病的盛宴公爵來朝南京見皇帝。朱元璋對“盛宴公爵”沒有找藉口感到非常不滿。他立即向孔克堅,發出“手諭”,明確表示“如果你病了,你就不能”。作為“盛宴公爵”,孔克堅知道“不能”這個詞的力量。因此,孔克堅嚇壞了,去朝, 京,見朱元璋

    朱元璋在金申店遇到他,問他多大了。孔克堅說他53歲了。朱元璋說:“還沒有到成熟的年齡,已經厭倦了嬰兒。今天,我不想打擾官員,但聖賢的後代必須學習。我的兒子既溫柔又善良,所以他應該能夠進入道德和職業領域來幫助我懷孕。”兩年後,也就是洪武三年春,孔克堅帶病回國,途中病死,朱元璋從未封過孔克堅。由於朱元璋的刻意壓制,孔家族的其餘成員沒有在朝供職,朱元璋之所以這樣做,一方面是因為他不喜歡文人,也是因為他獨特的性格和風格。

    現在我們看著王夫之的評論,好像他們相當自戀。然而,古代學者認為道統是一個非常神聖的東西。因為他們有意識地掌握了道統,他們對國家和社會既有自豪感,又有使命感。許多生活在窮鄉,偏遠地區的學者都有很多擔憂和擔憂,但他們的物質困窘並沒有扼殺他們心中的激情。當他們有機會的時候,他們仍然鼓勵他們的寫作,並且表現得像其他人一樣。原因是他們認為自己是道統的繼承人

  • 8 # 河東來

    這是“小人之儒”與“文士儒家”的根本衝突所致。

    由於朱元璋作為“小人之儒”取得了國家的領導權,而“文士儒家”是作為領導儒家的力量存在,作為領導權之爭,朱元璋與孔府是存在矛盾的,朱元璋對孔府進行為難,是為了讓“文士儒家”更加坦然的接受“小人之儒”的領導。

    後來朱元璋發明了“錦衣衛”這種太監特務機構來對“文士儒家”進行打壓,利用矛盾來控制矛盾,實際上是在“小人之儒”的皇權與“文士儒家”的相權之間,設定了“太監特務”的監察權進行制約,在心理上,“太監特務”的身份使他欣然接受“小人之儒”皇權的指派,大力鎮壓“文士儒家”的傲慢和恣意妄為。

    實際上,只是為難一下,現在看來,程度還是比較輕的,比起後來太監特務機構的血腥殺戮,還是相當平和了,畢竟當時只是要“文士儒家”向“小人之儒”服一下軟而已。

  • 9 # 蒲江黎懷義

    珍孔,歷來皇帝都十分遵守此規,蘇子的學說又符合統浩者之書,要平民百姓聽話,兒此規延續了二千年,可以說是金科玉律,朱元璋本人聰明,不比一般人。所以孔子的東西要的。

  • 10 # 鄭說奇談

    我是鄭說歷史,來回答您的問題吧。

    我認為朱元璋眼光很準確,孔子後裔的衍生公的確也是存在問題的,經常性的投降:

    第一.北宋:金兵南下,衍聖公孔端友隨宋室南下,成為南宗衍聖公。但孔端友的弟弟孔端操,主動投降金軍,成為孔門北宗,也是最正宗。

    第二.南宋:天下竟然出現了三個衍聖公,南宋,金朝與蒙古。投降蒙古的孔之全,還曾跟隨蒙古軍隊與南宋交戰,併為蒙古人戰死。

    第三.明朝:崇禎上吊沒多久,順治在北京登基,被崇禎冊封的衍聖公孔胤植,就發來一份《初進表文》的賀電。

    第四.清朝:1908年,第七十五代衍聖公孔令貽,敲鑼打鼓地把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的畫像迎進孔府供奉起來,氣得章太炎發文號召“山東士民為義和團,無為衍聖公”。

    孔子家族代表儒家正統地位,地位超然,卻沒有一點家國情懷,心中只有孔氏家族。朱元璋不像其他開國皇帝那麼含蓄,直接找他們麻煩,讓他們老實,

  • 11 # 悅語

    我認為,以下兩點可以解釋朱元璋的所為:

    1.朱元璋凡事有自己的獨到見解,《論語》是孔子的作品,他曾經嘗試在《論語》中找治國良方,但沒找到,這令他失望,他認為孔子的《論語》不是經過實踐得出來的,他懷疑孔子的成就,人們過度吹捧了孔子的地位。

    2.宋濂、劉伯溫是朱元璋的謀士,他們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文人嘛,有時難免會恃才傲物,多少會令朱元璋不爽。奪取政權後,朱元璋就藉機殺雞儆猴,他用羞辱孔子後人的方式,殺殺讀書人,包括宋濂劉伯溫們的威風,言外之意說,我的地盤我做主。

    孔子的後人被羞辱,只不過是當了朱元璋的工具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未來公公跟男朋友吵架,當我面前說不給男朋友辦婚禮,你們介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