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財運亨達

    李廣是西漢初期的名將,武藝超群,被譽為“飛將軍”。好多人為他一生沒封侯鳴不平。其實李廣沒有封侯確是有其原因的。

    一,李廣的心胸比較狹隘,缺少大將風度。當時霸陵一縣尉無意得罪了他,他便記恨在心。後來他奉命到邊境作戰,特意向上級請示把霸陵縣尉帶至軍中,然後找藉口以軍法殺死了該縣尉。

    二,李廣帶兵打仗不善用謀略,經常和匈奴人硬碰硬地拼殺。雖然殺傷了大量敵人,自己計程車兵傷亡也很巨大。常與斬殺匈奴的人數相當。

    三,《史記 李將軍列傳》明確記載:李廣本人作為一軍主將,曾被匈奴人生擒過。雖然他後來成功逃脫,但這也成為他一大汙點。後來漢武帝發動大規模對匈奴作戰,重用衛青、霍去病等為主將,而李廣只是副將。這也表明漢武帝對李廣信任度已大為降低。

    四,李廣在暮年,堅持上書要再戰匈奴。當他作為前鋒率部隊行軍時居然迷了路。衛青派長史質問李廣迷路的原因,這讓李廣很氣憤,感到受到了極大的恥辱,在一怒之下自殺身亡。一代名將,最後以這樣悲傷的方式謝幕。

    總上所述,李廣沒封喉確實有其歷史原因的。

  • 2 # 與生活交朋友

    李廣巔峰時期是在漢文帝,漢景帝時期。這期間,李廣在平七國之亂時雖有機會表現,但因私接梁王將印,不受景帝信任。後來被調去守匈奴。

    文景帝期間,大漢國力有限,對匈奴是安撫防禦為主。李廣鎮守邊疆,雖然勇武,但都是小打小鬧,都沒有大規模戰役。

    到了漢武帝時期,機會倒是來了,這時候李廣年齡也大了,最可怕的是,漢武帝時期的李廣不是一般的倒黴。

    李廣數次跟隨衛青出征匈奴,要麼無功而返,要麼迷路,要麼遇到匈奴主力,全軍覆沒。跟隨衛青的大部分都封侯了,就李廣難封。連漢武帝都對衛青說,李廣點背,要把他調開,不要跟他一起。誰跟他一起誰倒黴。

    但李廣一輩子封侯肯定不僅僅是因為點背吧。

    第一,李廣沒政治覺悟。李廣擅自接受梁王將印,還高調的炫耀,景帝不給他穿小鞋就已經夠仁義了,別說封侯了。

    第二,李廣心胸太狹窄。李廣罷官期間出去打獵,深夜回家路過霸陵亭,霸陵尉不給面子,不讓進。後來李廣復官第一件事就他調到自己手下殺了。

    第三,李廣在匈奴那邊名氣太大。大漢分四路出征,匈奴最怕李廣,所以集中主力打他,結果全軍覆沒,李廣被抓。衛青那邊就沒什麼壓力,輕而易舉的獲勝,封侯。

    第四,李廣可能名過其實。帶領小部隊,玩點小智慧,與人鬥勇,衝鋒陷陣是完全沒問題的。大規模作戰,涉及戰略戰法可能就有問題。可能他孫子李陵就比他強的多。司馬遷因為李陵被閹,很有可能與李陵的關係,美化李廣。

    第五,李廣的性格有問題。最後一次出征,不服衛青調令,賭氣出發,結果迷路,錯失戰機。衛青作為主將說他幾句,像朝廷彙報,他就賭氣自殺。當時如日中天的衛青,被他兒子揍了,選擇了隱瞞原諒,這心胸真不是李廣,霍去病可比的。

  • 3 # 天晴愛睡覺

    因為李廣點子背,一直都不夠封侯的軍功標準!

    漢朝延續的是秦朝軍功封侯的策略,

    這是漢軍戰鬥力旺盛的根本。

    李廣不能封侯,是因為一輩子老打敗仗,無論是殺敵還是繳獲,都不夠封侯的標準!

  • 4 # 老實人侃歷史

    唐朝文學家王勃的《滕王閣序》中有一句“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感嘆李廣一生的悲劇命運。那麼漢朝非常有名的“飛將軍”李廣為什麼一生都沒有封侯呢?

    首先,李廣的命運確實有些悲劇,可謂生不逢時。李廣在年輕時趕上了文治為主的漢文帝,幾乎沒有打仗機會的李廣自然也就封不了侯了。等到漢武帝時期有仗打了,李廣的年齡卻很大了。

    其次,漢朝封侯一般主要是三種途徑:一是繼承爵位;二是外戚;三是立軍功,李廣要封侯自然得立軍功。但問題是漢朝的軍功是以斬殺敵人首級的數量和質量或者對戰局的積極影響來評定的。

    李廣雖然名氣很大,但軍事才能並沒有某些腐儒吹噓的那麼高,一輩子打得大部分戰爭基本都是沒什麼殺敵數量和重大戰略意義的防禦戰。少數進攻戰也因為李廣的軍事才能不足而未嘗一勝。

    最後,李廣的性格過於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大局觀和政治思維。比如李廣在平定吳楚七國之亂時本來立了軍功,卻因為缺乏政治思維和法制觀念而私自接受了梁王的將軍職位,結果沒被封侯。

    實際上李廣一生的仕途還是很順利的,官位做到了“三公九卿”之一的郎中令。可以說李廣一生沒有封侯的主要原因是時運不濟和個人才能不足。

  • 5 # 舊歷史新觀點

    李廣出身將門,說實在的,武力值是有的,那麼為什麼有李廣難封這個說法呢?

    作戰勇敢這一條,在多次戰役中都是奮勇殺敵,非常勇猛。但是這個人政治智慧和大局意識還是差一點,七國之亂時,李廣隨周亞夫平叛,作戰勇敢,梁孝王為了表彰他戰功,特意給了他將軍的勳銜和引信,而他居然就接受了,這是違反朝廷法令的,結果很快被調出長安了到上谷郡任太守去了。

    上谷郡是什麼地方,跟匈奴作戰前線,從皇帝周邊到這麼兇險的地方。結果很快又被調走了,為什麼,因為作戰太太太勇敢,怕他掛了[捂臉]。

    漢武帝繼位的時候,李廣已經四十歲了,馬邑之戰的時候,作為護衛部隊參戰,可惜匈奴跑了,沒有打起來。

    元光六年,匈奴因為聽說李廣很有名,專門柿子撿硬的捏,下令要活捉李廣,結果李廣點背,真的遇到了匈奴主力,李廣幾乎全軍覆沒,自己被俘虜,後來險險逃脫了。雖然逃出來,但是戰事不利,按規定應該處死,花點錢才把他贖出來。

    元朔二年,由李廣來負責策應,結果他又遇到了匈奴部隊,雙方激戰,死傷慘重。雖然也重創了匈奴部隊,但是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對比霍去病的赫赫戰功,李廣功過相抵。

    元狩四年,李廣多次請求隨軍出戰,但是武帝不願意用他,一則他年紀大了,二則看不上他,但是耐不住他軟磨硬泡還是派他跟隨大軍出征,結果,這人運氣忒背,迷路了,沒能趕上與匈奴作戰。

    不是沒給他機會,實在是運氣差,實力也欠缺那麼一點。

  • 6 # 阿過龍吉

    李廣號稱“飛將軍”,一輩子抗擊匈奴,立下了許多戰功。可是,遺憾的是,他到死都沒有封侯,就是沒有這個榮譽,更讓他生氣的是,資歷戰功都比不上他的年輕將領封侯者好幾個,就是輪不到他封侯。冤啊!

    冤嗎?其實不冤。李廣心胸狹窄,無大將度量。而且,李廣曾經殺降,殺了降兵羌人800。古人云:殺降不詳。

    李廣平時對士兵要求不嚴,麾下士兵“以此為樂”也願意隨軍作戰。這看似很好實則隱患很大,大軍駐紮之後士兵想怎麼樣就怎麼樣,有的人甚至連帳篷都不扎就露天睡在草地裡。這樣的軍隊戰鬥力可想而知,有時候完全靠李廣的武力掌控全域性。

    有一次李廣在鄉下喝酒到深夜,回去路過霸陵驛時被阻攔。隨從說:“這是前任李將軍”。霸陵驛守官說:“現任將軍尚且夜間不能通行,何況前任將軍呢”。李廣只好在霸陵驛外休息了一晚。不久匈奴入侵,李廣被任命為右北平太守,李廣請霸陵驛守官同去,到了軍中就斬了人家以報仇。

    韓信曾受過“胯下之辱”,但他並沒有報復那個潑皮。而霸陵驛守官執行公務並沒有不妥之處,李廣竟然公報私仇要了對方性命,可見氣量狹小完全沒有容人之量。

    李廣有一次與星象家王朔閒談,認為很多才能不如他的人都獲得了封賞,而自己卻沒有得到相應的獎賞,內心十分不甘。王朔問有沒有做過什麼非常後悔的事情。李廣說,自己在隴西的時候將800多名反叛的羌人招降,然後用計斬殺了他們。王朔回答:沒有什麼比殺降的災禍更大了,這也是你得不到封賞的原因。

    李廣對屬下似乎很有人情味,而面對降兵卻換了一副面孔。殺降不是簡單的宿命問題,它容易激起更大的仇恨。這也說明李廣的性格里有不計後果的莽撞傾向,絕非大將應有的格局。

    司馬遷推崇李廣,認為“飛將軍”如桃樹、李子樹一般品格高尚。但李廣性格上的弱點制約了自身的發展,所以漢武帝時期想成為萬戶侯需完成幾點硬性指標,後期崛起的衛青甚至更年輕的霍去病能夠達到,李廣卻只能望洋興嘆。

  • 7 # 春秋佐傳

    一、非統帥之才。談到李廣必須要提起另一位和他齊名的將軍程不識。程不識算是真正意義的不敗將軍,治軍有方軍紀嚴明對戰匈奴沒大勝過,但也沒輸過。李廣治軍鬆散寬厚,但受士兵敬重。戰爭時更像賭徒,順境時士兵以一敵百,逆境時幾乎全軍覆沒,史記中記載的就有兩次全軍覆沒被貶平民。李廣雖有大將之風確無統帥之才。

    二、運氣太差。元朔六年隨衛青出征,多數將領都俘虜眾多封侯,只有李廣沒有任何功勞。和張騫分道又遭遇匈奴主力,全軍覆沒,貶為平民。史記記載:”大將軍青亦陰受上誡,以為李廣老,數奇,毋令當單于,恐不得所欲‘’漠北之戰時衛青曾勸諫漢武帝認為李廣年老且運氣太差不適合出征。結果李廣又迷路走失,放走單于,羞憤自刎。

    也許正如漢文帝所說的李廣是生不逢時,如若在劉邦時期,樊噲這樣的莽夫尚能封侯,更何況李廣呢?

  • 8 # 蕭立誌

    李廣是一個武藝箭術高超的武將,憑此獲得了一些功勳;但是他不是一個合格的統帥,他的個人英雄主義作風可威風一時,總有馬失前蹄之時,沒有好的團隊協作模式,一遇危險即大敗。

    李廣訓練部隊以恩義相結,不重紀律,治軍散漫。行軍採用自由的作風,無嚴格佇列、陣勢,靠近水草豐盛的地方駐紮軍隊,停宿的地方人人都感到便利,晚上只是遠遠地佈置些哨兵。當時與李廣齊名的“不敗將軍”程不識說:“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樂,鹹樂為之死。我軍雖煩擾,然虜亦不得犯我。”正如程不識所言,李廣統率軍隊,推崇簡便易行,雖然戰士人人樂戰效死,但如果敵人突然發動攻擊,倉促之間必然難以迎戰。

    據史料記載,李廣統兵作戰多次陷入困境,甚至被匈奴生擒活捉,捨命一搏方才僥倖脫險,足證程不識言之不虛。如此,李廣勝仗故然不少,但損失慘重的大敗亦然不少。幾次作戰不利,當論死,以錢贖為庶人。如此怎麼積功封侯。

    李廣身材魁梧,兩臂如猿,善射是他的天性,即就是他的子孫或別人向他學射,誰也比不上他。李廣平時很少說話,與人相處則畫地為軍陣,比賽射程的遠近來飲酒,把射箭當作唯一的遊戲,一直堅持到死。李廣帶兵,每到水斷糧絕之處,看到水,士卒不喝夠,他不喝一口;有了吃的,士卒吃不夠,他不嘗一口。對待士兵非常寬大,從不苛刻,士兵因此心甘情願為他效命。他在戰場上射箭,當敵人逼近時,數十步之內箭無虛發,發即應弦而倒。因此當他帶兵打仗時,過於冒險,幾次被困受辱,射猛獸時,也往往被猛獸撲傷。

    由此可以看出李廣的帶兵風格:寬厚對待士卒,重視士卒箭技,做戰勇猛。文、景二帝對匈奴取戰略守勢,漢軍在邊境依託關塞亭障抵禦敵軍,李廣於北境七地擔任太守,在居高臨下的陣地戰中充分發揮箭術高超的優點,射殺了一些靠近亭障的匈奴騎兵,故匈奴送其"飛將軍"之譽。匈奴騎兵的陣腳往往保持在漢軍弓箭有效射程之外,故李廣只能射殺個別冒進的敵人。及至武帝時期,西漢改取戰略攻勢。但是軍隊進攻是要講求協作配合的,李廣卻不善於此道,所以才會出現東出而迷路這種事情,最終也因此自殺。

    真正的名將治軍講求整個軍隊的協調性,發揮整體優勢,而這正是漢軍所長、匈奴人所短。而李廣治軍舍長而就短,徒然以硬碰硬地拼殺與匈奴人對攻,這是很不智慧的;宿營時不搞好防範措施,直接影響是容易遭到敵人襲擊,容易被擊潰。從李廣具體作戰經歷來看,他雖然大量殺傷了匈奴,但由於部隊組織控制比較鬆散,導致兵力消耗與斬殺匈奴人數量相當。計算軍功的參照標準:除計算殺敵數量外,還需除去自方損失。換言之,計功標準是"淨殺敵數","殺敵八百,自損一千"的打法是不能建功封侯的。需要強調的是,這一標準並非針對李廣。漠南之戰,衛青率部殺敵1.9萬,但前軍與右軍全部覆沒,前將軍趙信投降匈奴。結果,衛青"不益封"。

    李廣遠不如衛、霍,為何古代文人卻明顯更推崇“華而不實”之李廣呢?對此,明人王夫之所見最為有識,認為這是因為李廣比較擅長結交士大夫,以博求聲譽之故,其論曰:以名譽動人而取文士。……東出而迷道,廣之為將,概可知矣。

    司馬遷在寫《李將軍列傳》時,他巧手妙筆,一面突出李廣的優點,一面淡化李廣的缺點。司馬遷對李廣形象的塑造和宣傳十分成功:在大多數人眼裡,李廣是射箭入石的高手、被俘後巧妙逃脫的智者、遇大敵時鎮定自若的將軍、生活上清廉無私的好官員、工作中愛兵如子的好上司,以至忽略或忘記了李廣幾次神勇表現的背後竟是敗仗。從史記兩傳(衛將軍驃騎列傳與李將軍列傳)的文字表述來看,給讀者的一個很直觀的印象就是:衛青、霍去病橫掃漠北,屢建戰功的事蹟,都是採用平鋪直敘的方式來展開的,似乎衛霍大破匈奴是很自然不過的事,根本沒什麼大不了的,具體到軍功,則是如流水賬式地機械記錄某次戰鬥斬首多少級云云;反觀李廣之列傳,卻處處充斥著令人神往的傳奇故事,什麼神箭退敵,裝死逃出生天,打獵箭矢中石沒鏃之類的。其中太史公刻意貶低衛霍,抬高李廣之痕跡,豈不是很明顯嗎?而且,只要讀者讀完兩篇傳記後靜下來稍稍思慮一番,就不難發現這是太史公的曲筆,李廣的傳記為什麼主要記載的都是一些傳奇逸聞(其實這些都不過是匹夫之勇),卻在表現軍功最關鍵的斬首級數上沉默不語呢?稍一思索,其中的微妙之處不難明瞭,正是因為李廣實在沒什麼值得稱道的軍功,所以只好用這些傳奇故事來裝點門面;相反,衛霍的傳記裡雖然不少都是斬首級數的流水賬式的機械記錄,但卻真實的反映了衛霍馬踏匈奴,橫掃漠北的顯赫戰功。

    大夥喜歡李廣,司馬遷立了首功,但還離不開後世文人的接力傳誦。文人看到的是李廣的高超箭術和悲劇命運,從李廣身上找到一個十分有用的標籤――懷才不遇,命途多舛。

    加入讚頌李廣行列中的詩人文才實在太多(以開邊尤力的唐代為最),且不乏重量級人物,如駱賓王、王勃、陳子昂、王昌齡、高適、王維、李白、杜甫、岑參、李商隱。他們紛紛寫下讚頌李廣的詩詞名句,不少已是婦孺皆知,如"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王勃);"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林深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盧倫);"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高適)。在古代中國,以文人為代表的知識分子是平民百姓的偶像,他們往往引導甚至直接決定著社會輿論和大眾觀點。同時,古代詩詞其實就是今天的流行歌曲,文人眼中的李廣形象很快流傳開去,植根於社會大眾心中。

  • 9 # 我在鐵路上班

    李廣難封是有原因的。一、李廣年輕能打的時候,邊境都是小衝突,所謂生不逢時;二、李廣政治立場不堅定,甚至和叛賊有瓜葛,要不是皇上看他傻,別人上書保他,頭都砍了!更不要說封侯了。

  • 10 # 耳東話春秋

    李廣被稱為飛將軍,是漢武帝時期著名的將領。他箭術冠絕當世,曾將箭羽射進石頭。“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他一生歷經七十餘戰,勝多敗少。可是終其一生,也沒有封侯。

    李廣的悲劇並不是因為他能力不足,或者功勞不夠。事實上整個武帝時代,他的戰功也是排在前列的,他的下屬也大都封了侯。究其原因,李廣只是一個單純的務實派,他沒有後臺。李廣所屬部隊每每立下功勞,他都優先幫下屬領功,得到封賞,也都分給弟兄們。他一生從不阿諛巴結上面,所以漢武帝很早就知道李廣大名,卻從來沒有重用過他。反而李廣在一次巡視中埋伏被匈奴俘虜(後來殺死一人,奪馬逃脫。),就被武帝撤職降罪。李廣對爵位很看中,但他只想透過正常途徑殺敵封侯。漢武帝有自己的“嫡系”衛青、霍去病等,李廣表現的機會很少。加上他運氣實在太背了,在生命中最後一戰,卻倒黴的迷路了,這時候他已經垂垂老矣,不能封侯不說,可能還要受到軍法羞辱,便自殺了。

    其實李廣的悲劇是我們現在體制內很多人的悲劇,有能力的總是得不到重用,只能默默無聞,碌碌無為的熬到退休,“李廣難封”。

  • 11 # 小心眼看世界

    因為他的隊友也是個路痴,他自己也是個路痴。

    大家都知道李廣是漢武帝時期的將領,而漢武帝時期最為出名的軍事行動就是與匈奴的三次戰役。分別是河南之戰、河西之戰與漠北之戰。

    河南之戰中,李廣由於是復起之將,沒能參與,只是邊郡太守。

    河西之戰中,張騫和李廣率領軍隊進攻左賢王部以牽制住左賢王部,為霍去病進攻河西創造機會。這一路李廣是先鋒官,被左賢王以優勢兵力包圍了,李廣堅守待援。不過張騫率領的主力卻迷路了,等到張騫找到李廣的時候,李广部隊雖然沒有被打敗,卻也損失慘重。

    班師回朝後,李廣就因為這事功過相抵,沒能積累軍功。

    漠北之戰中,李廣在衛青率領的東路軍中,受命率軍迂迴策應衛青的主力部隊,但是李廣迷路了,雖然他的迷路對無損大局,但卻仍然有違軍法。李廣因為此事而自殺,再也沒能有封侯的機會。

  • 12 # v遠古巨人12369

    飛將軍李廣

    在歷史上的評價是很高的,唐朝詩人王昌齡曾讚美李廣“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但是李廣縱然戰功赫赫,但其至死也沒有封候,唐朝詩人王勃在《藤王閣序》中為李廣惋惜“時運不濟,命運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對李廣同情多於理性分析。因此對於李廣難封候的原因,除了其不走運外,我認為還有其它方面原因。

    一、李廣身材高大,手臂修長,擅長騎射,打起仗來行蹤飄乎不定,行動敏捷,被匈奴人稱為“飛將軍”。在做上谷太守時,他每天都跟匈奴人打仗,他置個人生死於外,戰鬥非常勇猛。以力戰為名。典屬國公孫昆邪哭著對皇帝說:“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皇上愛其才,恐亡之,把李廣調到上郡做太守。老子曰:“揣而銳之,不可長葆。”意思是兵器太鋒利了就容易折斷。李廣本人自以為天下無敵,從心底裡蔑視匈奴人,因此每次打仗拼了命的打,匈奴算什麼,多虧匈奴人不懂漢家孫子兵法,如果匈奴人略懂兵法一二,李廣很有可能被匈奴人施計捉走或殺死。雖然李廣每次都是身先士卒,作戰勇敢,但李廣除了力戰外,不懂戰略佈署,從戰術上勝敵人,只是以勇猛勝人,如一介猛夫,自負非常輕敵。

    二、李廣出雁門擊匈奴,匈奴兵多,李廣被捉。此點說明李廣一介勇夫,除了單對單、等對等、多打少外,只要敵人兵一多,李廣便無可奈何,要麼兵敗,要麼被捉。 李廣兵敗,贖為庶人。李廣回霸陵亭太晚,城門已關。霸陵亭尉趁著一股酒勁,呵斥廣:“今將軍不得夜行,何況你是前將軍!”李廣氣而無可奈何。雖然霸陵亭尉酒喝多了,但他也算的上是秉公辦事。等李廣又一次被皇上用為右北平太守時,李廣心想:“上次被那個霸陵亭尉拒之城外,竟然蔑視我飛將軍,這次我非殺了他而後快。”於是李廣把霸陵亭尉召至自己的軍中,後而斬之。這一點說明李廣心胸太狹窄,心中容不得對自己有意見的人。俗話說:“宰相肚裡能撐船,將軍額頭能跑馬。”李廣心裡竟容不下一個小小的霸陵亭尉,可見李廣氣量狹小,不足以成大事。如果李廣不殺霸陵亭尉的話,霸陵亭尉必然會內疚自責,感激李廣的不殺之恩,他也必然在殺敵時力戰以報答李廣,但李廣卻憑一時之氣殺了他。沒有恢宏氣度的人又怎麼會去統領千軍萬馬呢?

    李廣數不能封候,於是向王朔抱怨道:“自從漢朝北擊匈奴以來,我未嘗不在其中,然而其他將領都封候位列三公,然而我卻沒有封候,難道我命中註定不封侯?”王朔說:“你想想,你有沒有做什麼虧心事情?”李廣說:“我最後悔的事情就是我殺了已經投降的八百人。”王朔說:“禍莫大於殺已降,此及將軍所以不得封侯者也。”殺俘虜在古代本身就是不道義的事情,何況又殺了800人,因此李廣必會遭到報應。果然從李陵投降匈奴之後,李廣家就衰敗下去。

    三、李廣在參與衛青大將軍的漠北之決戰時,衛青讓李廣從側路襲擊,但李廣一介勇夫思想的頑疾又出現,他請戰當先鋒,但衛青卻沒有同意李廣的請求,李廣怒而回部。一是衛青瞭解李廣,李廣自以為是,不聽指揮,沒有大局意識,跟敵人小打小鬧行,大規模作戰就不能勝任了;二是衛青看到李廣年紀也大了,體力和精力都不足,而且李廣急於封侯,想最後一博取得戰績,因此在他這種急於求勝的情況下,難免會出現失誤。因此衛青還是很理智的拒絕了李廣的請戰請求。但就是讓李廣從側路進攻,李廣也沒有順利完成任務,他帶領隊伍迷了路,沒有及時和衛青主力部隊會合,以至讓單于逃跑。衛青責怪了李廣幾句。李廣頓時感到一陣悲涼:“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然後引刀自剄,死的很悲壯,百姓聞之皆慟哭之。最終李廣失去了最後一次封侯機會。

    說到跟匈奴的大戰鬥李廣沒有勝過,但在“七國之亂”時,李廣跟隨周亞夫平定吳楚聯軍,立下戰功。梁王劉武看上李廣之才,私授李廣將軍印,李廣不識事務,竟然接受了。劉武當時很想做皇帝,想等哪天他起兵逼宮時,希望李廣能支援他,這一點漢景帝劉啟很明白。當時李廣為什麼要接受將軍印呢,還是一點原因李廣眼光短淺,分不清利害關係,自以為立下戰功,梁王授給將軍印,這是對我的獎賞,我還要拿回京城炫耀一番。結果李廣此局觸怒皇帝,未受到絲毫獎賞。老子曰:“自視者不章,自見者不明,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但李廣卻不明白其中道理,他太天真。

    不可否認,李廣很忠誠很愛國,但畢竟李廣性格上的缺陷以及能力上(運籌帷幄的大戰略能力以及大局意識)的不足,雖然在小規模戰鬥上,他表現出來的勇猛以及處變不驚的大將氣度,但這些只能使李廣揚名,而大戰鬥中李廣總是屢戰屢敗,沒有大的戰績可言,因此李廣至死難封

  • 13 # 沉淪ll東方玉仁

    李廣是有機會封侯的,最有可能封侯的機會有兩次,一次因為情商低、一次因為運氣差,都錯過了。

    吳楚七國之亂時,李廣勇冠三軍,奪下了吳楚叛軍的軍旗,這是了不得的大功,足以封侯了。中國冷兵器時代,奪得敵軍的軍旗比斬殺敵軍將領的功勞還大。可這位李將軍,作為中央政府的將軍,竟然接受了諸侯王——梁王的將軍印,這在任何時代包括現代都是犯忌諱的事兒,情商不是一般的低。後果是漢景帝取消了他的封侯資格,在那個年代,這樣的後果都算輕的了。

    漢武帝時曾派衛青和霍去病兵分兩路出擊匈奴,按事先得到的情報,武帝把匈奴大單于可能出現的路線分給了霍去病。事與武帝願違,大單于實際是在衛青出兵的方向上。而此次出兵,李廣恰是與衛青一路。儘管年事已高,但以李廣的軍事水平和個人作戰能力,肯定能在這次戰役中立下大功,足以封侯,可是,李將軍竟然迷路了,運氣不是一般的差,結果是衛青孤軍苦戰,慘勝。戰後衛青派人向李廣詢問情況,本來說明白就可以了,衛青是個寬厚的人,派人去問也是為了向武帝彙報時需要說明情況,飛將軍不屑刀筆小吏,羞憤自殺!

    李廣終身沒有封侯,是他一生的遺憾。其實在後人眼中,連貳師將軍李廣利這樣的阿貓阿狗都封侯了,封不封侯真的沒什麼,飛將軍的大名比一個侯爵重多了。千秋功過,自有評說!

  • 14 # 悍匪拔刀

    個人認為,是李廣能力太突出了,而個性又太強。試想李廣如果封侯了,那麼衛青不就比下去了嗎?衛青和霍去病其實是漢武帝給了他們太多表現的機會——畢竟衛青是漢武帝的親戚,漢武帝要藉著衛青顯示自己的知人善任嘛——而霍去病又是衛青的親戚,說起來和漢武帝也是親戚,漢武帝要藉著霍去病展示自己不拘一格用人才嘛。

    李廣呢?李廣就粘不上了。給李廣機會,李廣早已名滿天下,提拔李廣也顯示不出漢武帝是多麼重才愛才,人們反而會說“早該給李廣封侯了,現在給他封侯只是皇帝對自己的過錯稍作彌補”。漢武帝是個多好面子的人,他怎麼會讓人有這種想法呢。於是,他不但不給李廣提供立功封侯的機會,反而給他提供出錯的機會,甚至不是李廣的錯也算到李廣頭上,以此證明自己不給李廣封侯是多麼的“英明”。

    這就是帝王心態,別人的生死榮辱只是證明皇帝偉大與否、英明與否的

    。於是,一個偉大的將軍被扼殺了。

  • 15 # 陳郎撫琴

    站錯了隊伍!景帝時期接受梁王授予的官職導致李廣在景帝心中留下陰影!假如他在景帝時期站隊正確也能得一個侯爺,這就說明情商不光在現代社會有用,在古代沒情商也很難活過一集!武帝時期李廣戰功沒多少,還是個路痴,所以封侯很難!

  • 16 # 軫念信箱

    不知道大家對於李廣熟不熟悉。有一句話是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相信有很多朋友都會李廣不能封侯,而耿耿於懷。李廣的一生幾乎都奮戰在抗擊匈奴的前線。他和匈奴作戰大小70多次,可以說是九死一生,勞苦功高。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李廣一生無法封侯呢?李廣這一生一共服務了三位漢朝皇帝。從漢文帝到漢景帝再到漢武帝,可以說是三朝老將了。

    如果你說一個皇帝不識貨,那麼接連三個皇帝都不識貨嗎?這裡面不是沒有原因的。其實李廣一生還是有過很多封侯機會的。比如在漢景帝時期,發生過七國之亂。李廣就曾經跟隨周亞夫一起去平叛,他在戰役中立下了大功。雖然這次的功勞還不足以令他封侯,但足夠他的官職升上幾級了。但是李廣究竟是沒有政治智商還是傻了,他居然在這個時候接受了梁孝王劉武的將軍封印。

    梁王是漢景帝的弟弟,非常受竇太后的喜愛。竇太后曾經向漢景帝提議,希望他把皇帝的位置傳給梁王。一個對皇位有想法,而且有能力挑戰它的人,你李廣居然去接受他的將軍印。這是想要幹什麼?非常明顯是站錯隊了,漢景帝沒有殺掉李廣就不錯了,還想要漢景帝重用你。所以李廣在漢景帝手下就徹底沒有機會了。

    在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漢朝對於匈奴主要是以防禦為主。 李廣也沒有什麼用武之地,根本就沒有殺掉太多的匈奴兵。好不容易等到漢武帝登基之後,漢朝的國力開始變得強盛了起來。漢武帝也決定要解決匈奴這個心腹大患。漢武帝組織了第一次的出擊,兵分四路,而李廣也是其中的一路。但是這一戰的結果卻很讓人意外,少年衛青因為這一戰而封侯,但是當時已經50多歲的李廣卻全軍覆沒,險些被軍法處置。

    還有一次,李廣和張騫一起去打匈奴的左賢王部。結果這一次李廣的運氣非常不好,帶著4000人的隊伍遇上了匈奴的4萬大軍, 還被匈奴給包圍了起來。李廣沒有辦法,只能讓軍隊進行防禦作戰。可是他們之間兵力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如果不是張騫的部隊及時趕到,李廣這一次又要全軍覆沒了。

    李廣的最後一次機會來了。 漢武帝決定和匈奴來一次漠北之戰。漢朝上下對這一場戰鬥就進行了精心的策劃。 有衛青和霍去病各自率領率5萬騎兵遠征匈奴。因為匈奴受到漢朝的幾次打擊,實力已經大不如前,這一場戰鬥獲勝的機率很大。原本漢武帝是不打算派李廣出征的,但是李廣對這一次出征寄予厚望,堅決請求一起出徵。

    漢武帝經不住李廣的苦苦哀求,就勉強同意他一起出徵。結果大軍還沒有出發,李廣就 因為作戰部署的原因和衛青發生了矛盾。衛青沒有采納李廣的建議,李廣怒氣衝衝的走了, 因為賭氣就率領軍隊出發了。因為在行軍過程中沒有帶嚮導,所以他迷路了。等到和主力部隊會合之後,漠北之戰已經結束了。李廣已經只失去了他人生中的最後一次機會。因為李廣在戰爭中沒有及時趕到地方,所以要進行問責。他一個人把迷路的責任扛了下來, 在進行審判之前,李廣自殺了。

    其實從這些事情,我們也可以分析出李廣沒能封侯的真正原因。是因為李廣沒有機會表現,而是因為他的性格缺陷和軍事水平所導致的。

  • 17 # 夜談春秋肥星星

    李廣將門出身,善騎射,歷任7個郡的太守,前後40多年。其平吳楚之亂,名聲顯揚;抗擊匈奴,使匈奴數年不敢侵犯。前119年,漠北之戰中,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憤愧自殺。後世唐朝皇帝李淵、李世民追李廣、李敢為先祖,唐德宗供奉李廣於武成王廟內,宋徽宗追尊李廣為懷柔伯。

    李廣未封侯原因:他的軍事指揮水平有限,所以只能做將軍,不具備帥才。一生雖然經歷70多次戰鬥,但是立大功的戰績卻幾乎沒有;再者李廣盛年時候做將軍是在文帝與景帝時候,這期間很長時間漢朝的對匈奴一直都是防禦策略,真正有機會立大軍功的機會很少,直到漢武帝時候才改變為對匈奴的主動出擊,但是這時候李廣基本年齡大了,加上衛青、霍去病等年輕將領的崛起,致使李廣這個老將軍很難被漢武帝大用。

    文帝與景帝時候李廣的官職基本是在往上升的,直到漢武帝時候才停滯下來。漢武帝認為這個將軍雖然很猛,但是軍事指揮才能有限,又年齡大了,所以難堪大用。因此每次逢大戰李廣都主動請纓,但漢武帝一直未讓他做前鋒,處處加以保護,直到最後一次的“莫北之戰”才答應讓他做前鋒,但又暗示衛青把他換掉了,其實還是因為他的年齡。

    因此我們可以說李廣在盛年時候立功的機會少,老年時候又被漢武帝過重的保護起來,所以很難立大功被封侯。還有就是漢武帝的忽略,此時的漢武帝把心思都放在了培養衛青、霍去病及如何擊敗匈奴的問題上,所以很容易忽略一位老將軍的感受,對於他是否被封侯更沒有在意。

    而在李廣羞憤自殺後,李廣的兒子李敢則被封為關內侯,還大膽任用他的孫子李陵,可見對李廣一家還是很信賴的。因此”李廣難封“大部分情況是時運不濟造成的,並非是李廣將軍未得到重用。

  • 18 # 周朝文DMU

    一、要想知道李廣為何難封,就要看看別的人是怎麼封侯的。

    以下是《衛將軍驃騎列傳》中得以封侯之人的統計表。

    紅字部分是採用的漢書說法,原因是史記對同一份詔書的記載不如漢書完整

    其實答案已經很明顯了,李廣難封是因為:無功。

    因為被封賞的人都是有功之人,達不到業績要求,名望再高也不能封侯。

    然後我們再看看封侯的具體要求:其實封侯的條件還是不低的,不是隨便一個人就可以封侯。當然,封侯也是有列侯和關內侯的區別的。

    我們可以看出封侯的大致劃分為三類人:

    1.以主將下轄校尉立功封侯,代表人物有蘇建、張次公、趙破奴等人。

    如:鷹擊司馬破奴再從驃騎將軍斬濮王,捕稽沮王,千騎將得王、王母各一人,王子以下四十一人,捕虜三千三百三十人,前行捕虜千四百人。

    我們可以看到趙破奴兩次從霍去病出戰捕虜了四千八百人,並且斬捕了三位王,才被封從驃侯,封戶才僅僅一千五百戶,衛青龍城一戰斬首七百人,只是封了關內侯,一般而言關內侯的封戶只有二三百戶。不得不說軍功封為列侯還是有難度的,斬首數至少要達到1800人,最好還得獲王,所以封列侯不是想象的那麼容易。

    2.以邊境的國相,太守的身份配合作戰立功封侯,代表人物有代郡相李蔡,上谷太守郝賢,右北平太守路德博等。

    輕車將軍李蔡再從大將軍獲王。上谷太守郝賢四從大將軍,捕斬首虜二千餘人。右北平太守路博德屬驃騎將軍,會與城,不失期,從至檮餘山,斬首捕虜二千七百級。

    3.中央武備官員以戰時將軍的身份立功封侯,代表人物有太僕公孫賀,大行李息等人。

    騎將軍公孫賀從大將軍獲王。

    沒錯這三種晉升封侯的機會李廣都碰到過,然而都因各種各樣的原因失敗了。

    吳、楚反時,為驍騎都尉,從太尉亞夫戰昌邑下,顯名。以梁王授廣將軍印,故還,賞不行。上乃召拜廣為右北平太守。匈奴避之,數歲不入界。廣以未央衛尉為將軍,出雁門擊匈奴。匈奴兵多,破廣軍,生得廣。上召廣代為郎中令。元朔六年,廣復為將軍,從大將軍出定襄。諸將多中首虜率為侯者,而廣軍無功。

    最後附上李將軍的自我總結:無尺寸功以得封邑。

    二、分析李廣作戰無功的原因。

    1.我們先看一個對李廣作戰描述。

    其射,見敵急,非在數十步之內,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用此,其將兵數困辱,其射猛獸亦為所傷雲。廣所居郡聞有虎,嘗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騰傷廣,廣亦竟射殺之。

    看到這我可真是要被雷死了,我相信大家都要被雷死了。

    都說李廣箭術高超,可是怎麼個高超呢,兩軍對陣數十步之內才發箭,距離不夠近不發,因為怕射不中,這。。。作為一個將軍,你把大軍暴露在離敵軍騎兵數十步之近的地方才放箭,我也不想說什麼了。不過這也是司馬遷認為他數困辱的根本原因——用此,其將兵數困辱,其射猛獸亦為所傷雲。射個老虎也離的那麼近,為了保持命中率連被老虎所傷都在所不惜。

    可是箭弩作為遠端攻擊武器,不是在離得遠的條件下,保證命中率才是神射嗎?所謂百步穿楊,就是來形容一個人箭術高超。可是兩軍對陣,李將軍不惜大軍都暴露在敵人的箭矢之下也要保證自己的命中率的做法真的屬於極其奇葩了。

    2.看看李廣守城時的奇葩描述。

    為上谷太守,數與匈奴戰。典屬國公孫昆邪為上泣曰:“李廣材氣,天下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确,恐亡之。”上乃徙廣為上郡太守。

    那些說李廣善於守城的,都來看看李廣守城的結果 ——把典屬國公孫昆邪都給嚇哭了。公孫昆邪給漢景帝哭訴想把李廣撤換下來:球球陛下把李廣撤下來吧,李廣自負其能,總是搞騷操作,指不定哪天就玩脫了,臣的心臟病可撐不了多久啦。然後李廣就被安排到了上郡當太守,當然李將軍不羈的靈魂是不會消停的,在上郡,李將軍還有更精彩的演出。

    匈奴侵上郡,上使中貴人從廣勒習兵擊匈奴。中貴人者數十騎從,見匈奴三人,與戰。射傷中貴人,殺其騎且盡。中貴人走廣,廣曰:“是必射鵰者也。”廣乃從百騎往馳三人。三人亡馬步行,行數十里。廣令其騎張左右翼,而廣身自射彼三人者,殺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鵰者也。已縛之上山,望匈奴數千騎,見廣,以為誘騎,驚,上山陳。廣之百騎皆大恐,欲馳還走。廣曰:“我去大軍數十里,今如此走,匈奴追射,我立盡。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為大軍之誘,不我擊。”廣令曰:“前!”未到匈奴陳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馬解鞍!”騎曰:“虜多如是,解鞍,即急,奈何?”廣曰:“彼虜以我為走,今解鞍以示不去,用堅其意。”有白馬將出護兵。廣上馬,與十餘騎奔射殺白馬將,而復還至其百騎中,解鞍,縱馬臥。時會暮,胡兵終怪之,弗敢擊。夜半,胡兵以為漢有伏軍於傍欲夜取之,即引去。平旦,廣乃歸其大軍。後徙為隴西、北地、雁門中雲中太守。

    本來公孫昆邪為什麼被李廣的騷操作嚇哭我是很難想象的,但是看了這次李將軍拉風的操作,我只能說不怪公孫先生會哭,要是我,我也得被嚇哭氣哭! 還能不能好好守城了?!

    李廣將軍拋下城中軍民帶領百騎去追三個步行的射鵰人 emmm這種高風險且沒啥收益的事有什麼做的必要嗎?主將陷入敵軍主力怎麼辦?敵軍趁機襲城怎麼辦?這一次還好,李將軍用靈機一動逃出生天,城池也沒有遭受攻擊,但是這種私自遠離大軍的行為真的是太有風險了,難保萬無一失。其喜歡搞事情又莽撞的性格真的是,挺讓人無語。

    後徙為隴西、北地、雁門中雲中太守。

    沒錯,李廣離開了上郡到了隴西,去做隴西太守。當然——李將軍不安分的靈魂是不會停止搞事情的啦,在隴西,李將軍還有更令人糟心的精彩操作。

    ”廣曰:“吾為隴西守,羌嘗反,吾誘降者八百餘人,詐而同日殺之,至今恨獨此耳。

    李廣私殺掉了已經投降的羌人,這種損害國家形象的騷操作讓當地政府以後的招安工作怎麼做嘛,這不是把羌人往外推,促進羌戎勾結嘛,真夠糟心的。當然李廣將軍事後還是後悔殺了這些人的,畢竟:禍莫大於殺已降,殺降自古到今都是有違人道主義的啦。

    3.關於李廣治軍的描述。

    程不識故與廣俱以邊太守將屯。及出擊胡,而廣行無部曲行陳,就善水草頓舍,人人自便,不擊刁斗自衛,莫府省文書,然亦遠斥候,未嘗遇害。程不識正部曲行伍營陳,擊刁斗,吏治軍簿至明,軍不得自便。不識曰:“李將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而其士亦佚樂,為之死。我軍雖煩憂,虜亦不得犯我。”是時,漢邊郡李廣、程不識為名將,然匈奴畏廣,士卒多樂從,而苦程不識。

    李廣將兵,無部曲行陳(沒有巡邏的軍陣),人人自便(大家想幹什麼幹什麼),不擊刁斗自衛(刁斗就是金柝,夜晚不擊刁斗示警),幕府省文書(行軍記錄模糊,含糊而過,難以問責)。明眼人都知道這種佛繫帶兵方法有多大的隱患,有多危險!你要是皇帝敢把大軍交給李廣嗎?戰爭是與天爭存亡的事,對於軍隊來說,組織力才是戰鬥力的保障,李廣這種風格真的沒辦法帶大規模兵團,衛霍帶兵都是一萬,三萬,五萬,十萬遞增,因為你只有一萬人能帶好才有理由給你三萬,三萬人能保持戰鬥力才會給你五萬,而李廣帶兵是遞減,給李廣一萬人送光了以後,再給就沒有過萬了。

    另外我還有一個看法,李廣漠北自殺很可能與“幕府省文書“有關,即漠北失軍後李廣及李廣幕府無法 ”對簿”,為什麼無法對簿公堂?因為少文書,少行軍記錄,交代不清原因,再加上李廣困辱終身,又有絕望之情這才憤然自殺。

    大將軍使長史持糒醪遺廣,因問廣、食其失道狀,曰:“青欲上書報天子失軍曲折。”廣未對。大將軍長史急責廣之莫府上簿。廣曰:“諸校尉亡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至莫府,謂其麾下曰:“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徙广部行回遠,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矣!”遂引刀自剄。

    4.李廣在武帝時上位的原因。

    武帝即位,左右言廣名將也,由是入為未央衛尉。李將軍恂恂如鄙人,口不能出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流涕,彼其中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喻大。

    李廣這一生都不缺少名氣與別人的讚美,缺乏的只是能力罷了,才不配位,很難有好結果。

    將者,民之死生、國之存亡所繫者也。流俗何知而為之流涕,士大夫何知而為之扼腕。浸授以國家存亡安危之任,而萬人之揚詡,不能救一朝之喪敗。故以李廣之不得專征與單于相當為憾者,流俗之簧鼓,士大夫之臭味,安危不繫其心,而漫有云者也。廣出塞而未有功,則曰“數奇”,無可如何而姑為之辭爾。其死,而知與不知皆為垂涕,廣之好名市惠以動人,於此見矣。三軍之事,進退之機,操之一心,事成而謀不洩,悠悠者惡足以知之?廣之得此譽也,家無餘財也,與士大夫相與而善為慷慨之談也。嗚呼!以笑貌相得,以惠相感,士大夫流俗之褒譏僅此耳。可與試於一生一死之際,與天爭存亡,與人爭勝敗乎?受命秉鉞,以軀命與勁敵爭死生,樞機之制,豈談笑慰藉、苞苴牘竿之小智,以得悠悠之歡慕者所可任哉!東出而迷道,廣之為將,概可知矣。廣死之日,寧使天下為廣流涕,而弗使天下為漢之社稷、百萬之生靈痛哭焉,不已愈乎!

    這幾段出自王夫之《讀通鑑論》,他認為萬人之揚詡,不能救一朝之喪敗,士大夫流俗之褒譏不能當真,小智不足以臨大敵,這些我是認同的,但是他說李廣家無餘財,愛兵如子,是為了散財以獲取士大夫的讚譽,私以為這話言重了。人可以作秀一時不可能作秀一世,李廣在當時飽受讚譽肯定是有真心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

    李廣將兵,乏絕處見水,士卒不盡飲,不近水;不盡餐,不嘗食;寬緩不苛,士以此愛樂為用。

    王夫之對李廣為將有一個精闢的論斷:廣之為將,弟子壯往之氣也。

    總的來說,就是李廣有為將的膽氣,但卻沒有為將的才略,有時候名過其實也並不是好事。

    三、衛霍李優劣論

    關於衛霍李優劣之爭已經持續了上千年,結果是顯而易見,李廣之遜於衛霍遠矣,甚至李廣比起蘇建、李蔡、趙破奴、路德博等人都差遠了,這裡我想說說網友爭論的衛霍優劣。只從現有的史料所列出的功績來看,衛霍是難分上下,捧一踩一是不可取的,雙壁並舉最合適。

    衛青的核心功績是奪取河套平原及其周邊地區,霍去病的核心功績是佔領河西走廊,這兩個地方都極其重要,其戰略價值從戰後的封賞也可以看出來,作為主將的衛霍佔領這兩個地方每人都獲得了一萬多戶的封賞,只因為這兩個地方太重要。

    先說河套平原和旁邊的鄂爾多斯大草原,盤踞在此地的戎狄從商朝中期開始,就一直是中原政權的大患,殷商曾與佔據於此的犬戎展開過長期軍事鬥爭,但是因為河套地區土地肥沃,畜牧業又發達很難徹底消滅,周朝建立以後,由於宗周的統治核心—關中地區離犬戎實在是太近了,犬戎就成了懸在西周頭上的一把刀,在西周王室統治式微之時,犬戎聯合申國最終攻破了豐、鎬、滅亡了西周,佔領了關中地區。漢朝時的匈奴與西周時的犬戎何其相似,同樣是懸在中原王朝頭上的一把刀,只有佔領河套地區才能取得戰爭主動權,長安才能再無烽火甘泉之危。後來漢武帝又在此地置朔方郡、五原郡。至此,自殷商至西漢以來一千多年來的大問題才徹底解決。當然王莽時期河套地區又丟了,還好此時匈奴已經被打殘了,無力南下,否則西漢滅亡很可能就是西周2.0版本。

    再說河西走廊,這個地方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吧,守著西進的路口,不僅是漢朝經略西北的重鎮,對如今中國的歐亞一體化思路也有戰略性的意義,自從佔領河西走廊開始,中國開始大幅度影響著世界歷史的程序,那條聯通歐亞的道路不僅改變著中國,也改變著世界。

  • 19 # 史海逐浪大徐

    李廣難封只是後人強加給他的,在當時並沒有這樣的說法。

    李廣之所以難以封侯,只因為兩位西漢皇帝對他都沒啥好感。漢景帝時期,李廣和梁王曖昧不清,梁王一心想當皇太弟。漢武帝時期,漢武帝大展宏圖四路圍擊匈奴,李廣掉鏈子,還被匈奴抓了。被判死罪,用軍功和金錢買了命。

    兩位皇帝對李廣有牴觸情緒,如果誠信想封侯,軍功有的是。衛青不就是代表漢武帝去軍營直接拿的軍功嗎?

    就李廣本人而言,一個普通人家的孩子,做到李廣這樣的級別,早已經心滿意足。只是李廣的命運太讓人唏噓了。

  • 20 # 青墨談歷史

    一、要想知道李廣為何難封,就要看看別的人是怎麼封侯的。

    以下是《衛將軍驃騎列傳》中得以封侯之人的統計表。

    紅字部分是採用的漢書說法,原因是史記對同一份詔書的記載不如漢書完整

    其實答案已經很明顯了,李廣難封是因為:無功。

    因為被封賞的人都是有功之人,達不到業績要求,名望再高也不能封侯。

    然後我們再看看封侯的具體要求:其實封侯的條件還是不低的,不是隨便一個人就可以封侯。當然,封侯也是有列侯和關內侯的區別的。

    我們可以看出封侯的大致劃分為三類人:

    1.以主將下轄校尉立功封侯,代表人物有蘇建、張次公、趙破奴等人。

    如:鷹擊司馬破奴再從驃騎將軍斬濮王,捕稽沮王,千騎將得王、王母各一人,王子以下四十一人,捕虜三千三百三十人,前行捕虜千四百人。

    我們可以看到趙破奴兩次從霍去病出戰捕虜了四千八百人,並且斬捕了三位王,才被封從驃侯,封戶才僅僅一千五百戶,衛青龍城一戰斬首七百人,只是封了關內侯,一般而言關內侯的封戶只有二三百戶。不得不說軍功封為列侯還是有難度的,斬首數至少要達到1800人,最好還得獲王,所以封列侯不是想象的那麼容易。

    2.以邊境的國相,太守的身份配合作戰立功封侯,代表人物有代郡相李蔡,上谷太守郝賢,右北平太守路德博等。

    輕車將軍李蔡再從大將軍獲王。上谷太守郝賢四從大將軍,捕斬首虜二千餘人。右北平太守路博德屬驃騎將軍,會與城,不失期,從至檮餘山,斬首捕虜二千七百級。

    3.中央武備官員以戰時將軍的身份立功封侯,代表人物有太僕公孫賀,大行李息等人。

    騎將軍公孫賀從大將軍獲王。

    沒錯這三種晉升封侯的機會李廣都碰到過,然而都因各種各樣的原因失敗了。

    吳、楚反時,為驍騎都尉,從太尉亞夫戰昌邑下,顯名。以梁王授廣將軍印,故還,賞不行。上乃召拜廣為右北平太守。匈奴避之,數歲不入界。廣以未央衛尉為將軍,出雁門擊匈奴。匈奴兵多,破廣軍,生得廣。上召廣代為郎中令。元朔六年,廣復為將軍,從大將軍出定襄。諸將多中首虜率為侯者,而廣軍無功。

    最後附上李將軍的自我總結:無尺寸功以得封邑。

    二、分析李廣作戰無功的原因。

    1.我們先看一個對李廣作戰描述。

    其射,見敵急,非在數十步之內,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用此,其將兵數困辱,其射猛獸亦為所傷雲。廣所居郡聞有虎,嘗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騰傷廣,廣亦竟射殺之。

    看到這我可真是要被雷死了,我相信大家都要被雷死了。

    都說李廣箭術高超,可是怎麼個高超呢,兩軍對陣數十步之內才發箭,距離不夠近不發,因為怕射不中,這。。。作為一個將軍,你把大軍暴露在離敵軍騎兵數十步之近的地方才放箭,我也不想說什麼了。不過這也是司馬遷認為他數困辱的根本原因——用此,其將兵數困辱,其射猛獸亦為所傷雲。射個老虎也離的那麼近,為了保持命中率連被老虎所傷都在所不惜。

    可是箭弩作為遠端攻擊武器,不是在離得遠的條件下,保證命中率才是神射嗎?所謂百步穿楊,就是來形容一個人箭術高超。可是兩軍對陣,李將軍不惜大軍都暴露在敵人的箭矢之下也要保證自己的命中率的做法真的屬於極其奇葩了。

    2.看看李廣守城時的奇葩描述。

    為上谷太守,數與匈奴戰。典屬國公孫昆邪為上泣曰:“李廣材氣,天下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确,恐亡之。”上乃徙廣為上郡太守。

    那些說李廣善於守城的,都來看看李廣守城的結果 ——把典屬國公孫昆邪都給嚇哭了。公孫昆邪給漢景帝哭訴想把李廣撤換下來:球球陛下把李廣撤下來吧,李廣自負其能,總是搞騷操作,指不定哪天就玩脫了,臣的心臟病可撐不了多久啦。然後李廣就被安排到了上郡當太守,當然李將軍不羈的靈魂是不會消停的,在上郡,李將軍還有更精彩的演出。

    匈奴侵上郡,上使中貴人從廣勒習兵擊匈奴。中貴人者數十騎從,見匈奴三人,與戰。射傷中貴人,殺其騎且盡。中貴人走廣,廣曰:“是必射鵰者也。”廣乃從百騎往馳三人。三人亡馬步行,行數十里。廣令其騎張左右翼,而廣身自射彼三人者,殺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鵰者也。已縛之上山,望匈奴數千騎,見廣,以為誘騎,驚,上山陳。廣之百騎皆大恐,欲馳還走。廣曰:“我去大軍數十里,今如此走,匈奴追射,我立盡。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為大軍之誘,不我擊。”廣令曰:“前!”未到匈奴陳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馬解鞍!”騎曰:“虜多如是,解鞍,即急,奈何?”廣曰:“彼虜以我為走,今解鞍以示不去,用堅其意。”有白馬將出護兵。廣上馬,與十餘騎奔射殺白馬將,而復還至其百騎中,解鞍,縱馬臥。時會暮,胡兵終怪之,弗敢擊。夜半,胡兵以為漢有伏軍於傍欲夜取之,即引去。平旦,廣乃歸其大軍。後徙為隴西、北地、雁門中雲中太守。

    本來公孫昆邪為什麼被李廣的騷操作嚇哭我是很難想象的,但是看了這次李將軍拉風的操作,我只能說不怪公孫先生會哭,要是我,我也得被嚇哭氣哭! 還能不能好好守城了?!

    李廣將軍拋下城中軍民帶領百騎去追三個步行的射鵰人 emmm這種高風險且沒啥收益的事有什麼做的必要嗎?主將陷入敵軍主力怎麼辦?敵軍趁機襲城怎麼辦?這一次還好,李將軍用靈機一動逃出生天,城池也沒有遭受攻擊,但是這種私自遠離大軍的行為真的是太有風險了,難保萬無一失。其喜歡搞事情又莽撞的性格真的是,挺讓人無語。

    後徙為隴西、北地、雁門中雲中太守。

    沒錯,李廣離開了上郡到了隴西,去做隴西太守。當然——李將軍不安分的靈魂是不會停止搞事情的啦,在隴西,李將軍還有更令人糟心的精彩操作。

    ”廣曰:“吾為隴西守,羌嘗反,吾誘降者八百餘人,詐而同日殺之,至今恨獨此耳。

    李廣私殺掉了已經投降的羌人,這種損害國家形象的騷操作讓當地政府以後的招安工作怎麼做嘛,這不是把羌人往外推,促進羌戎勾結嘛,真夠糟心的。當然李廣將軍事後還是後悔殺了這些人的,畢竟:禍莫大於殺已降,殺降自古到今都是有違人道主義的啦。

    3.關於李廣治軍的描述。

    程不識故與廣俱以邊太守將屯。及出擊胡,而廣行無部曲行陳,就善水草頓舍,人人自便,不擊刁斗自衛,莫府省文書,然亦遠斥候,未嘗遇害。程不識正部曲行伍營陳,擊刁斗,吏治軍簿至明,軍不得自便。不識曰:“李將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而其士亦佚樂,為之死。我軍雖煩憂,虜亦不得犯我。”是時,漢邊郡李廣、程不識為名將,然匈奴畏廣,士卒多樂從,而苦程不識。

    李廣將兵,無部曲行陳(沒有巡邏的軍陣),人人自便(大家想幹什麼幹什麼),不擊刁斗自衛(刁斗就是金柝,夜晚不擊刁斗示警),幕府省文書(行軍記錄模糊,含糊而過,難以問責)。明眼人都知道這種佛繫帶兵方法有多大的隱患,有多危險!你要是皇帝敢把大軍交給李廣嗎?戰爭是與天爭存亡的事,對於軍隊來說,組織力才是戰鬥力的保障,李廣這種風格真的沒辦法帶大規模兵團,衛霍帶兵都是一萬,三萬,五萬,十萬遞增,因為你只有一萬人能帶好才有理由給你三萬,三萬人能保持戰鬥力才會給你五萬,而李廣帶兵是遞減,給李廣一萬人送光了以後,再給就沒有過萬了。

    另外我還有一個看法,李廣漠北自殺很可能與“幕府省文書“有關,即漠北失軍後李廣及李廣幕府無法 ”對簿”,為什麼無法對簿公堂?因為少文書,少行軍記錄,交代不清原因,再加上李廣困辱終身,又有絕望之情這才憤然自殺。

    大將軍使長史持糒醪遺廣,因問廣、食其失道狀,曰:“青欲上書報天子失軍曲折。”廣未對。大將軍長史急責廣之莫府上簿。廣曰:“諸校尉亡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至莫府,謂其麾下曰:“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徙广部行回遠,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矣!”遂引刀自剄。

    4.李廣在武帝時上位的原因。

    武帝即位,左右言廣名將也,由是入為未央衛尉。李將軍恂恂如鄙人,口不能出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流涕,彼其中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喻大。

    李廣這一生都不缺少名氣與別人的讚美,缺乏的只是能力罷了,才不配位,很難有好結果。

    將者,民之死生、國之存亡所繫者也。流俗何知而為之流涕,士大夫何知而為之扼腕。浸授以國家存亡安危之任,而萬人之揚詡,不能救一朝之喪敗。故以李廣之不得專征與單于相當為憾者,流俗之簧鼓,士大夫之臭味,安危不繫其心,而漫有云者也。廣出塞而未有功,則曰“數奇”,無可如何而姑為之辭爾。其死,而知與不知皆為垂涕,廣之好名市惠以動人,於此見矣。三軍之事,進退之機,操之一心,事成而謀不洩,悠悠者惡足以知之?廣之得此譽也,家無餘財也,與士大夫相與而善為慷慨之談也。嗚呼!以笑貌相得,以惠相感,士大夫流俗之褒譏僅此耳。可與試於一生一死之際,與天爭存亡,與人爭勝敗乎?受命秉鉞,以軀命與勁敵爭死生,樞機之制,豈談笑慰藉、苞苴牘竿之小智,以得悠悠之歡慕者所可任哉!東出而迷道,廣之為將,概可知矣。廣死之日,寧使天下為廣流涕,而弗使天下為漢之社稷、百萬之生靈痛哭焉,不已愈乎!

    這幾段出自王夫之《讀通鑑論》,他認為萬人之揚詡,不能救一朝之喪敗,士大夫流俗之褒譏不能當真,小智不足以臨大敵,這些我是認同的,但是他說李廣家無餘財,愛兵如子,是為了散財以獲取士大夫的讚譽,私以為這話言重了。人可以作秀一時不可能作秀一世,李廣在當時飽受讚譽肯定是有真心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

    李廣將兵,乏絕處見水,士卒不盡飲,不近水;不盡餐,不嘗食;寬緩不苛,士以此愛樂為用。

    王夫之對李廣為將有一個精闢的論斷:廣之為將,弟子壯往之氣也。

    總的來說,就是李廣有為將的膽氣,但卻沒有為將的才略,有時候名過其實也並不是好事。

    三、衛霍李優劣論

    關於衛霍李優劣之爭已經持續了上千年,結果是顯而易見,李廣之遜於衛霍遠矣,甚至李廣比起蘇建、李蔡、趙破奴、路德博等人都差遠了,這裡我想說說網友爭論的衛霍優劣。只從現有的史料所列出的功績來看,衛霍是難分上下,捧一踩一是不可取的,雙壁並舉最合適。

    衛青的核心功績是奪取河套平原及其周邊地區,霍去病的核心功績是佔領河西走廊,這兩個地方都極其重要,其戰略價值從戰後的封賞也可以看出來,作為主將的衛霍佔領這兩個地方每人都獲得了一萬多戶的封賞,只因為這兩個地方太重要。

    先說河套平原和旁邊的鄂爾多斯大草原,盤踞在此地的戎狄從商朝中期開始,就一直是中原政權的大患,殷商曾與佔據於此的犬戎展開過長期軍事鬥爭,但是因為河套地區土地肥沃,畜牧業又發達很難徹底消滅,周朝建立以後,由於宗周的統治核心—關中地區離犬戎實在是太近了,犬戎就成了懸在西周頭上的一把刀,在西周王室統治式微之時,犬戎聯合申國最終攻破了豐、鎬、滅亡了西周,佔領了關中地區。漢朝時的匈奴與西周時的犬戎何其相似,同樣是懸在中原王朝頭上的一把刀,只有佔領河套地區才能取得戰爭主動權,長安才能再無烽火甘泉之危。後來漢武帝又在此地置朔方郡、五原郡。至此,自殷商至西漢以來一千多年來的大問題才徹底解決。當然王莽時期河套地區又丟了,還好此時匈奴已經被打殘了,無力南下,否則西漢滅亡很可能就是西周2.0版本。

    再說河西走廊,這個地方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吧,守著西進的路口,不僅是漢朝經略西北的重鎮,對如今中國的歐亞一體化思路也有戰略性的意義,自從佔領河西走廊開始,中國開始大幅度影響著世界歷史的程序,那條聯通歐亞的道路不僅改變著中國,也改變著世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的老公會因為你悄悄的買東西給他!說不尊重他而對你發脾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