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潮音依舊578
-
2 # 一米愛二米
1、古裝電視劇裡角色睡覺穿的白色長衣長褲不寫實,屬於戲曲衣箱化在電視劇裡的殘留,無參考價值。
2、古代人也是人,肯定不會讓自己活活熱死,他們衣著上的消暑手段和現代人無異:“穿得少,穿得薄,穿特殊材質”。
穿得少:非禮儀場合古人會盡可能穿得少,嚴格受制於服裝制度的官員終究是少數。即便是有些貴族女子在私人場合,也可能只會穿抹胸、紗裙,再罩一件紗羅的衫子,即便是廣袖也完全不會熱,更可以直接穿無袖的,上圖裡的女子雖然看著穿的比男的多,但紗衫裡面最多就是一件抹胸而已。更不用說底層人民,公開場合男女也會露胳膊露腿。
穿得薄:富裕的人家穿極其輕薄的“紗羅織物”,羅是一種空隙大的絞經織物,導熱性強很適合夏天穿。普通人民則會穿低配的麻布等,都是輕薄空隙大透氣好的布料,類似的民間夏布在現代生活裡依然有殘留。
穿特殊材質:麻布雖然透氣但是沾了汗水貼身穿也會悶,會搭配一些特殊材質的貼身衣物。比較典型的是“珍珠衫”等,由小竹節等材料串成,貼身導熱。
-
3 # 泮溪秋玉
古代人夏天是穿長袖過夏的,因為古代人極講究穿衣禮儀和夏季養生,所以不會穿短袖,也不會把身體暴露在外面,那麼他們是怎麼穿長袖過夏的呢?
一、古人的織物織造技術極高明,他們在夏季高溫的時候,會穿輕透的紗羅葛單衣,羅輕若無骨,薄若蟬翼,穿上非常涼快。
二、古代富貴人家穿的最多的是紗衣,可以透過紗看見胸口的黑痣,分為實地紗、芝地紗和亮地紗,穿上如雲似霧,清涼無比。
三、還有一種布料叫苧麻布,也叫夏布,因紗質細軟,清涼透汗,也深得人們喜歡。
四、還有一種網狀的竹衣叫隔汗衣,透氣隔汗,解決酷暑完整著衣的麻煩。
五、最熱的時候要穿葛紗衣,葛是最清透涼爽的草本植物,用它做成服飾,可以解決酷暑之熱,從先秦開始就已經用葛紗度夏。
除了以上所講之外,還有勞動階層的人,他們要幹活就沒有這麼多禮儀約束,可以穿短袖、汗衫。
《宋史》中講:夏祭,百官朝,穿紗。《唐六典》記載:盛夏入伏官員不穿外褂。宋代在端午節開始賜百官夏服:潤羅公服、紅羅繡抱肚、黃榖汗衫、小綾勒帛。《清異錄》中講:把芭蕉莖絲與蟬絲相捻織成細紗,夏天穿上清涼適體,又叫“醒骨紗”。
從以上描述來看,古代人穿著長袖也應該是非常涼快的,他們有智慧也有24節日換衣的習俗,所以值得我們今人學習。
-
4 # 蒲食坊
炎炎夏日,我們現代人可以穿短袖,短褲,裙子,那古代人穿什麼衣服呢?
上層及富貴人家穿的是紗衣。中國人很早就能生產出了“至輕至薄至透”的紗類衣物。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漢代素紗襌衣,重量不到一兩。清代貴族講究在過了小滿後,按節令以實地紗、芝地紗、亮地紗依次更換。穿著這些如雲似霧的薄紗製成的衣褲,為了防止走光,紗衣內一般還必須穿上不透光的夏布或白細布襯衣、小衣,或抹胸、裹肚,以防露體。在古畫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仕女們紗衣下僅著一件裹胸,肩臂微露。清代有一種兩截衣,上半截用布,下半截用各種絲,也是一種男性常用的襯衣。還有一件長衣,似便服而非便服,那就是襯衣。凡穿官服之袍,前後均有開衩,若內無襯衣則露腿,所以必須內穿此衣。大抵皆用淺色綢料,或上半截用白布,下半截用月白色綢、實地紗,或芙蓉紗之類,名曰兩截大褂。卸去官衣後,居家或外出,皆可服用。《清俾類鈔》中“朝服之宜忌”條還提到,“臣工召對、引見,……夏不得服亮紗,惡其見膚也,以實地紗代之,致敬也”,在皇帝召對時,為了避免肌膚透露不雅,就需要用較為緻密的實地紗代替亮紗。
普通百姓人家日常穿的是葛衣。自先秦時代開始中國人就開始依靠葛布度夏,“葛”幾乎成為夏服的代名詞,《詩經·葛覃》有一句“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濩,為絺為綌,服之無斁”。白居易《夏日作》寫道“葛衣疏且單,紗帽輕復寬,一衣與一帽,可以過炎天。止於便吾體,何必被羅紈”,認為一件葛衣便可度夏。
需要長期露天行走、勞作的人們,在炎夏時的穿著就更加隨意簡單了。上身穿短衣、短袖半臂,甚至只穿輕薄的貼身汗衫、汗絡、背心,類似現代休閒襯衫、短袖衫。下身僅穿單褲,勞動時可以直接把上衣脫去一袖,或全脫紮在腰間,不穿靴襪而僅著麻線鞋、涼鞋,兩腿套上接袎方便行走等等。在清明上河圖中便可以看到不少只穿背心的百姓,其實與今日並沒有多少不同。
-
5 # 雲de彼duan
古代的衣著是根據家庭背景和出身層次決定的,不是一概而論的。
達官貴人,皇親國戚這些是要講究體面的,即使炎熱的夏天也不可能坦胸露背或者露出胳膊腿,他們會穿著極薄的紗織品,輕薄透氣,室內也會用冰塊➕轉扇降溫,也有相應的潤喉降溫的飲品……
平常百姓家就沒這麼多講究了,尤其是男子,炎熱的時候,坦胸露背,卷褲腿等等都是常有的事,女人做家務時也會捲起袖口這些。
-
6 # 宛若星辰暖若夕陽
古人他們雖然在夏季也要穿長袖,但是他們的衣服普遍較輕薄,所以相對而言也不會那麼的熱。在唐代的時候,那些妃嬪在夏天會穿一種襦裙服,這種服飾就是上面穿一個小短衫,下面穿一個長裙,腰束帶,袒胸裝,這樣的衣服總得來說還是比較涼快的。
在唐代的時候紡織業發展的也是很好的,當時他們就可以織出那種特別輕薄透亮的一些真絲衣或者紗衣,這些衣服穿在身上冰冰涼涼的,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降溫的作用。之前在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一個素紗禪衣,也就是非常有名的石榴裙。這個馬王堆出土的禪衣,真的是可以用薄如蟬翼來形容。
雖然不是所有人家都能穿得起這種衣服,但是還是有一部分人可以穿上的。像那些平民百姓,他們也可以穿一些棉麻類的衣服,件棉麻類的衣服在夏天這是很受歡迎追捧的,它的吸汗性是很強的,而且古時候基本上衣服都是棉麻類的,因為沒有現代科技發達有這種滌綸各種材質的。
古代還有一種叫做隔汗衣的衣服,它是由竹子製成的,是那種馬夾式的,將它穿在身上會起到一定的透氣和隔汗的作用。古代有錢人他們大多數是穿紗,那相對窮一點的人呢他們會穿葛、麻等植物屁做出來的衣服,而且在春秋戰國的時候,葛布曾成為風靡一時的夏天衣物布料。所以總的來說,即使他們是穿長衣長袖也還是很涼快的。
-
7 # 灑家愛大家
不一定都是長袖古代夏天不一定有現在這麼熱古人穿衣有階級之分、男女之分。服飾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等級象徵。古人的家居服竟然如此奔放,袒胸敞懷,這樣看起來似乎也很是愜意。果然夏天和肚腩很配。
《槐蔭消夏圖》(宋)
《燕寢怡情》(清)
男士在家穿著可以隨性恣意,那女士呢?大概也有放得開的吧?
輕薄抹胸,寬鬆長褲,外罩薄薄一襲輕紗。古人做個飯就能引領潮流風尚,果然時尚是個圈?
古人出門穿什麼呢?總不能和在家裡一樣的奔放吧?紗衣不僅顏值高而且異常輕盈比如從馬王堆出土的“素紗禪衣”,超級輕薄,疊上十層,還能清清楚楚地看到紙上的字。
但紗衣很貴,是有錢人和地位高的人才能穿的起的,那普通老百姓穿什麼呢?《清明上河圖》 (宋)
可以看到最右邊的人穿了一件馬甲,這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普遍穿著。一是布料便宜,二是比較簡短方便行動,比如種田,挑擔,到處走動做點小生意。
我們現代人和古人的穿衣風格上或許有很大差別,但是為了更舒適的生活所付出的努力都是一樣的。
-
8 # 懿軒180786630
首先,古代,也要分時期,每個朝代都因為地質因素,有冷有熱,比如唐朝,曾經玄宗的梅妃喜歡梅花,在宮苑裡種植了大片梅花,無論是洛陽還是長安,當時都很適合梅花培育栽種,而到了明朝,從服飾上就可以明顯看出要比窮遠時期要厚一些……
其次,從長沙馬王堆漢墓到唐朝的《簪花仕女圖》《搗練圖》再到宋朝的《清明上河圖》,絲織技術也已經相對成熟,夏季即使是長袖,也是採用輕薄的紗材質為原料製衣,而窮苦百姓,在棉花的紡織工藝傳入中原之前,即使不能用紗,也可以用品質輕薄的麻代替,我又們現在知道,麻雖然比紗厚,但吸汗透氣速幹
第三,古代,少有高樓大廈,城市中的熱島效應相對沒那麼明顯,不會過於炎熱,配合用冰、蒲扇,其實完全夠了
第四,在氣候相對乾燥炎熱的朝代,即使是春秋裝或者貼身袍類,都有很大的放量,不至於因為貼身太難受,加上那時候自然汙染少,清風徐來的時候,寬大的衣袖還可以兜風,實現微弱的調溫除溼
第五,古人還經常會去野外踏青納涼避暑
回覆列表
要看什麼身份,受過儒家思想禮儀教育的,確實不管什麼季節都是長袖,短袖露臂屬於失禮行為;但對於那些不識禮儀的人來說,就沒那麼講究了,他們穿得很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