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Zh上善若水W

    縱觀我國上下五千年歷史,有許多被人看做為經典的戰役,被人們所傳唱、被人們所學習、被人們所研究。而這些經典戰役大多是以少勝多的戰役,因為以少勝多才會被認為是經典,如果以多勝少在大家心裡會被認為理所當然,沒有什麼值得傳唱的。最早出現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是黃帝時代的黃帝與蚩尤之間的戰役。之後更是出現了不少此類的戰役。

    而在三國有許多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眾所周知,三國裡面的三位霸主一開始的是比較弱小的,特別是劉備一方的實力,但是最後他們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那麼這之間就一定會有不少以少勝多的戰役。那麼到底有多少,又是怎樣的情況下發生的戰役?讓我們來數一數這些戰役和了解一下他們所面對的狀況。

    第一場戰役是曹操指揮的戰役兗州之戰

    東漢末年的戰亂始於黃巾軍叛亂,東漢獻帝初平三年,黃巾軍30萬大軍直逼兗州,攻破了東平縣和任城。此時的兗州刺史是皇室宗親劉岱,他看到黃巾軍攻來,於是就迫不及待的去進攻黃巾軍,最後全軍覆沒。在這之前,濟北相鮑信曾經阻止過,可惜當時的劉岱不聽,最終劉岱戰死。正在此時,曹操帳下謀士陳宮勸曹操奪取兗州,以這個地方為發源地來進行擴大地盤,曹操同意了陳宮的想法,於是派陳宮前往兗州說服劉岱還在守城的舊部,此時曹操只有幾萬人。由於城中沒有做主的人,再加上曹操的聲望不小、濟北相鮑信與曹操的關係很好,於是這些舊部就投到曹操的帳下,曹操的勢力因此擴大了不少。曹操接受兗州的第一步就是改良軍制,提高士氣。在不久之後,曹操發現黃巾軍沒有後勤補給,完全是自給自足,靠著燒殺搶掠來補充自己,曹操發現之後馬上制定了計策,那就是派人突襲黃巾軍,一步一步的打敗了30萬黃巾軍。曹操也因此穩定了他在兗州的地位,為曹操後期奪取天下奠定了基礎。可以說這一戰對於曹操至關重要。他在這一戰中獲得數十萬的人口和十萬大軍的補充。

    第二戰是決定北方霸主的一戰——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我相信大家對於其中的情況都很瞭解,官渡之戰絕對可以稱得上是經典戰役。當時的袁紹手下有精兵十一萬的流動軍隊,意思是鎮守在地方的不算,而曹操只有兩萬精兵。精兵顧名思義是百戰之軍的強悍部隊。而且此時的袁紹的名望遠遠的超過曹操,手下大將、謀士都要比曹操多。在這種的情況下,曹操運用情報,選擇偷襲烏巢,導致袁紹大軍糧草全部被燒,軍心大亂。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都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也會就是說,後勤跟不上,就意味著要輸,袁紹就是這樣被曹操打敗。實際上袁紹就是因為優柔寡斷,曹操禮賢下士而失敗的。這一戰讓曹操成為了北方的霸主地位,北方就此統一,曹操的勢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曹操也因此可以騰出手來對付南邊。

    第四戰是張遼展現他極強的軍事才能的一戰——合肥之戰

    曹操當時的重心不在吳國,所以只是派張遼鎮守合肥,當時張遼只有七千兵力。孫權一看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因為合肥是曹操至關重要的一個要塞。於是孫權興兵十萬攻打合肥,張遼豈是吃素的,在這戰中張遼帶著八百精兵就把孫權的十萬大軍打得哭爹喊孃的,這個時候張遼雖然兵力不足,但也不是好惹的。從那以後東吳士兵聽到張遼的名字就心驚膽戰,從此之後張遼威名遠揚。之後,張遼年紀大了,有得病了,但是孫權還是十分忌憚張遼,曾經說過:"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

    第五戰是眾所周知的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真實意義上,奠定三足鼎立的場面的關鍵之戰。曹操興兵二十萬,想征服這最後的南方。此時東吳只有五萬軍隊可用,在這種情況下,吳國有過要求和的想法,最後是諸葛亮說服了吳國,對戰曹操二十萬大軍。期間出現了許多極為有名的事情,比如草船借箭、周瑜打黃蓋等等有意思的事情。這一場戰鬥用三十六計中數計,其中有反間計,除掉了曹操的水軍大將;苦肉計,使得曹操放下戒心,被周瑜火燒連營;連環計,打敗曹操二十萬大軍。經此一戰,曹操元氣大傷,只能回到北方,修養生息。自此以後,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

    三國時期是一個諸侯割據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可以說是戰火紛飛,大大小小的戰役不知凡幾,不論是以多勝少的還是以少勝多的,總之,戰爭除了給人們帶來傷痛之外也就是在戰士的功勳上在新增上一筆了。

  • 2 # 番茄汁兒

    三國時期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主要有三場: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這三場戰役奠定了漢末三國鼎立的格局,同時有趣的事情是,這三場戰役的勝利的關鍵都在於火攻的使用:官渡之戰時,操夜襲烏巢火燒紹之糧草,大破袁紹;赤壁之戰時,喻以詐降計為基施以火攻,擊退曹操;夷陵之戰時,陸遜火燒連營,攻廢劉備;以此三場以少勝多經典火攻戰役,終成三分格局。

    官渡之戰(199年-200年)是曹操軍與袁紹軍在官渡展開的戰略決戰,以曹操獲勝告終。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 官渡之戰後,袁曹雙方力量發生轉變,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赤壁之戰是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劉備聯軍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對抗曹操大軍的戰役,最終孫劉聯軍以火攻大破曹軍,取得勝利。 此次戰役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作為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它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同時該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Xiāotíng](今湖北宜都北)之戰)是發生於三國時期的一場戰役。劉備以替關羽報仇為由,揮兵征戰東吳,孫權求和不成後,一面向曹魏求和,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與蜀軍相持而戰,最後於夷陵一帶打敗蜀軍。該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

  • 3 # 鄧眼看世界

    三國有許多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眾所周知,三國裡面的三位霸主一開始的是比較弱小的,特別是劉備一方的實力,但是最後他們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那麼這之間就一定會有不少以少勝多的戰役。那麼到底有多少,又是怎樣的情況下發生的戰役?讓我們來數一數這些戰役和了解一下他們所面對的狀況。

    第一場戰役是曹操指揮的戰役兗州之戰

    東漢末年的戰亂始於黃巾軍叛亂,東漢獻帝初平三年,黃巾軍30萬大軍直逼兗州,攻破了東平縣和任城。此時的兗州刺史是皇室宗親劉岱,他看到黃巾軍攻來,於是就迫不及待的去進攻黃巾軍,最後全軍覆沒。在這之前,濟北相鮑信曾經阻止過,可惜當時的劉岱不聽,最終劉岱戰死。正在此時,曹操帳下謀士陳宮勸曹操奪取兗州,以這個地方為發源地來進行擴大地盤,曹操同意了陳宮的想法,於是派陳宮前往兗州說服劉岱還在守城的舊部,此時曹操只有幾萬人。由於城中沒有做主的人,再加上曹操的聲望不小、濟北相鮑信與曹操的關係很好,於是這些舊部就投到曹操的帳下,曹操的勢力因此擴大了不少。曹操接受兗州的第一步就是改良軍制,提高士氣。在不久之後,曹操發現黃巾軍沒有後勤補給,完全是自給自足,靠著燒殺搶掠來補充自己,曹操發現之後馬上制定了計策,那就是派人突襲黃巾軍,一步一步的打敗了30萬黃巾軍。曹操也因此穩定了他在兗州的地位,為曹操後期奪取天下奠定了基礎。可以說這一戰對於曹操至關重要。他在這一戰中獲得數十萬的人口和十萬大軍的補充。

    第二戰是決定北方霸主的一戰——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我相信大家對於其中的情況都很瞭解,官渡之戰絕對可以稱得上是經典戰役。當時的袁紹手下有精兵十一萬的流動軍隊,意思是鎮守在地方的不算,而曹操只有兩萬精兵。精兵顧名思義是百戰之軍的強悍部隊。而且此時的袁紹的名望遠遠的超過曹操,手下大將、謀士都要比曹操多。在這種的情況下,曹操運用情報,選擇偷襲烏巢,導致袁紹大軍糧草全部被燒,軍心大亂。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都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也會就是說,後勤跟不上,就意味著要輸,袁紹就是這樣被曹操打敗。實際上袁紹就是因為優柔寡斷,曹操禮賢下士而失敗的。這一戰讓曹操成為了北方的霸主地位,北方就此統一,曹操的勢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曹操也因此可以騰出手來對付南邊。

    第三戰是蜀國走向衰敗的標誌——夷陵之戰

    第四戰是張遼展現他極強的軍事才能的一戰——合肥之戰

    曹操當時的重心不在吳國,所以只是派張遼鎮守合肥,當時張遼只有七千兵力。孫權一看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因為合肥是曹操至關重要的一個要塞。於是孫權興兵十萬攻打合肥,張遼豈是吃素的,在這戰中張遼帶著八百精兵就把孫權的十萬大軍打得哭爹喊孃的,這個時候張遼雖然兵力不足,但也不是好惹的。從那以後東吳士兵聽到張遼的名字就心驚膽戰,從此之後張遼威名遠揚。之後,張遼年紀大了,有得病了,但是孫權還是十分忌憚張遼,曾經說過:"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

    第五戰是眾所周知的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真實意義上,奠定三足鼎立的場面的關鍵之戰。曹操興兵二十萬,想征服這最後的南方。此時東吳只有五萬軍隊可用,在這種情況下,吳國有過要求和的想法,最後是諸葛亮說服了吳國,對戰曹操二十萬大軍。期間出現了許多極為有名的事情,比如草船借箭、周瑜打黃蓋等等有意思的事情。這一場戰鬥用三十六計中數計,其中有反間計,除掉了曹操的水軍大將;苦肉計,使得曹操放下戒心,被周瑜火燒連營;連環計,打敗曹操二十萬大軍。經此一戰,曹操元氣大傷,只能回到北方,修養生息。自此以後,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

  • 4 # 戈壁灘駝鈴

    要說三國以少勝多的戰例,應該是三國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以前介紹了赤壁之戰,這裡詳細說一下“官渡之戰。”

    公元199年,袁紹聽說孫策已經病故,孫權繼位,曹操立孫權為將軍,作為外部呼應。袁紹得到這個訊息,調集冀州、青州、幽州、幷州等人馬十多萬,浩浩蕩蕩前來攻打許昌,正往官渡進發。

    袁紹發兵的時候,他的手下謀士田豐就勸袁紹不要輕舉妄動,恐怕有危險。這時候袁紹手下謀士逢繼就獻讒言說:“主公這是興義師,田豐竟然說出這樣不吉利的話。”袁紹非常生氣要殺田豐,眾人求情才免於一死。這一天大軍行至陽武,謀士沮授就說:“我軍人數雖然多,而沒有曹軍勇猛;他們的軍隊雖然精良,卻缺乏糧草。所以曹軍利於急戰,我們有糧草可以慢守,慢慢消耗曹軍實力,那時曹軍不戰自敗。”

    袁紹聽了沮授的話大怒,說:“田豐慢我軍心,我回去一定殺了他。你怎麼還敢說這樣的話!”遂號令左右把沮授綁在軍營裡,等我打敗曹操後和田豐一起治罪。二月,袁紹進軍黎陽,企圖渡河尋找曹操主力決戰。他先派顏良進攻白馬,企圖奪取黃河南岸要點,以保障主力渡河。四月曹操為了爭取主動,親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馬之圍。

    荀攸認為袁紹兵多,建議聲東擊西,先引兵至延津,偽裝渡河攻袁紹後方,使袁紹分兵向西,然後派輕騎兵奔襲進攻白馬的袁軍。曹操採納了荀攸的建議,袁紹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乘機率輕騎兵,以張遼、關羽為先鋒,疾馳白馬。關羽迅速接近顏良軍,充進萬軍之中殺死顏良,並提顏良頭而還。曹操一聲令下,徐晃等人的後續部隊衝殺上去,袁軍大敗而潰散。

    曹操解了白馬之圍後,帶著白馬百姓沿著黃河向西撤退,袁紹率軍渡河追擊,追到延津南面,又派文丑和劉備繼續率兵追擊。曹操當時的騎兵不足六百,而袁紹騎兵有五六千。曹操令士兵解鞍放馬,故意將輜重丟棄道邊上。袁軍紛紛搶奪財物。曹操突然下令攻擊,徐晃等戰將上馬反殺回去,終於擊敗袁軍,亂軍中殺了大將文丑,順利退回官渡。

    袁紹初戰失利,但兵力上仍然佔據絕對優勢。七月,進軍陽武,準備繼續南下進攻許都。八月袁軍主力接近官渡,依靠沙堆紮下營盤,東西有數十里。

    曹操和手下商量,如今袁紹大軍兵臨城下,你們有什麼想法?其中曹操手下謀士荀攸就說:“袁紹兵馬雖然多,並不可怕。我們軍隊士卒都是以一當十的精銳,但是我們由於糧草不足,利於速戰速決。”曹操誇獎道:“你說的話,正是我所想到的。”

    於是曹操命令軍中擂起戰鼓進軍,袁紹排陣迎敵。曹軍張遼出戰,袁紹軍中張郃來迎,二人大戰一起,不分勝負。許褚出陣助戰,高覽挺槍接住,四員大將捉對廝殺。曹操命夏侯惇、曹洪各帶三千兵衝陣,袁紹軍中審配急令弓箭手擁出陣前亂箭齊發,曹操軍大敗,退守官渡。

    袁紹構築樓櫓,堆土如山,用箭射曹營官兵。曹操製作了一種拋石用的霹靂車,發射石頭擊毀了袁軍所築的樓櫓。袁軍接著又掘地道進攻,曹操也在營內出長長的塹壕阻擋袁軍地道。就這樣雙方相持三個月。曹操缺少糧草,又加上兵力少,大都疲憊不堪,軍心不穩,曹操已經失去堅守官渡的信心。一日見到運糧草計程車兵疲憊的樣子,於心不忍就脫口而出:“卻十五日為汝破紹,不復勞汝矣!”

    曹操嘴上這麼說,卻寫信給鎮守許都的荀彧想退兵許都,荀彧回信說:“袁紹將主力集結於官渡,想要與你一決勝負。主公應該變至弱為至強,這是決定天下大勢的關鍵所在。當年楚、漢在滎陽、成皋之間,劉邦、項羽沒有人肯先退一步,認為先退則勢屈。現在主公以一當十,扼守要衝而使袁紹不能前進,已經半年了。情勢已然明朗,絕無迴旋餘地,不久就會發生重大改變。這正是出奇制勝時機,千萬不可坐失良機。”

    曹操看了荀彧回信中的話,決心堅守下去,等待時機。曹操進一步加強防守,並命令負責後勤補給的任峻採取十路縱隊為一部,縮短運輸的前後距離。另一方面不斷尋找戰機,不久就派曹仁、徐晃截擊、燒燬了袁軍數千輛糧車,使袁軍補給陷入困境。

    十月,袁紹派淳于瓊率兵萬人護送糧車運糧,夜宿於袁軍以北40裡的故市、烏巢。正在這時,袁紹謀士許攸投奔曹操,建議曹操派輕騎兵襲擊烏巢,燒其輜重。曹操立即付諸施行,留曹洪、荀攸守營寨,親自率領步、騎五千,冒用袁軍旗號,各帶柴草一捆,走小路秘密偷襲烏巢,圍攻放火。

    袁紹獲知曹操襲擊烏巢後,一方面派輕騎兵救援烏巢,一方面命令張郃、高覽率重兵猛攻曹軍大營。曹營非常堅固,攻不下來。正當袁紹救援部隊迫近烏巢之時,曹操偷襲部隊決一死戰,曹軍驍將樂進斬殺淳于瓊,並將袁軍糧草全部燒燬。張郃、高覽聽聞烏巢已破,於是投降曹操,導致袁軍軍心動搖,內部分裂,大軍崩潰。袁紹帶八千軍兵退回河北。曹軍先後殲滅和坑殺袁軍有八萬人。這就是三國有名的“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三國著名的以少勝多戰役,這次戰役應該說是袁紹剛愎自用、對屬下殘暴不仁導致的。先有謀士田豐進言下獄,後有沮授進言被拘,涼了手下的心,導致手下軍心渙散。反觀曹操能納忠言,即使荀攸剛剛投奔而來,曹操也採納了他的建議,最終大獲全勝。另外袁紹在一些事上優柔寡斷也是失敗的原因。

  • 5 # 春秋小怪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是三國時代最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具體情況其他朋友已經回答,我不再贅述,這裡我重點說說另外兩個不那麼有名的經典戰役。

    1、陳倉之戰

    228年,魏國大司馬曹休受到周魴誘騙進攻東吳,正中陸遜圈套,大敗而歸,損失慘重。

    諸葛亮認為這是一個好機會,於是開始第二次北伐,數萬蜀漢大軍自散關進發,包圍了陳倉城,曹魏在陳倉的守將名叫郝昭。

    諸葛亮欲招降郝昭,郝昭不降,於是大舉攻城,時郝昭僅有兵千餘,兵力極為懸殊,不過好在他之前已經做好了準備,加固了城防。

    諸葛亮首先派雲梯和衝車靠近城牆,守軍立刻用火箭將雲梯燒燬,用磨盤將衝車砸毀,漢軍第一次進攻受挫。

    隨後漢軍又豎起井闌向城內射箭,在井闌的掩護下漢軍將土填平護城河,想要將土堆的和城牆一樣高,以此直接爬上去,但是郝昭在裡面又修築了一道城牆因而漢軍的第二次進攻再一次失利。

    然後諸葛亮又出奇計,令士兵掘地道進攻,被郝昭察覺,魏軍在城內橫挖地道進行攔截。如此攻守二十餘日,隨後魏軍救兵趕到,又因軍內缺糧,諸葛亮於是下令撤兵。

    陳倉之戰,是古代的一次經典守城之戰,諸葛亮兵力幾十倍於郝昭卻不能破城,足見郝昭是善守之將,此戰成為後世守城之典範。

    2、合肥之戰

    215年,曹操徵張魯,孫權趁機興兵十萬攻合肥,合肥的守將是張遼、李典、樂進,守軍只有七千。

    彼時張遼按照曹操的指示,趁東吳人馬剛到尚未合兵之際,選擇主動出擊,當夜募集八百敢死隊,宰牛共飲,黎明共同出城。

    張遼身披重甲手持大戟衝鋒在前,殺十人斬兩將,自呼名號衝進東吳營壘,朝著孫權麾蓋直殺過去,孫權直接被嚇傻了,在士兵的保護下逃到一個山坡上躲避,讓士兵用長戟結成陣勢守衛。

    張遼在山下耀武揚威,大喊:“膽小鬼!下來決戰!”孫權不敢下去,東吳畢竟兵多,而張遼就那幾百士兵,在孫權的指揮下東吳軍隊將張遼團團圍住。

    張遼率數十人殺了出去,但是多數士兵仍被包圍,這些士兵大喊:“將軍要拋棄我們嗎?”於是張遼又殺入重圍將手下救了出來,眾將士所向披靡,東吳軍隊無人可擋,從早上殺到中午,東吳大將陳武陣亡,宋謙、徐盛負傷,東吳士兵銳氣折盡,人人畏懼張遼。

    後人馬到齊圍攻合肥,因沒有了士氣,軍中又出現了疾病,孫權知道再打下去也贏不了,於是撤圍還軍。

    張遼一看東吳軍隊撤退,於是出城掩殺,當時東吳軍隊前部已經過了肥河走遠了,後部由孫權親自帶領,身邊只有兩千人馬和淩統、甘寧、蔣欽、呂蒙四個大將。

    當時孫權想讓前部人馬回來已經來不及了,很快兩軍就展開了激戰,之前人馬多時尚敵不住張遼,這時人馬更少自不是張遼的對手,孫權差點沒陣亡。

    在淩統、甘寧、呂蒙、蔣欽的死命保護下才十分狼狽的跑到了逍遙津,到了河邊才發現橋已經被張遼分兵破壞了,橋身中間有個一丈多的斷口。

    眼看張遼人馬越來越近,孫權按照手下官員谷利的主意抓緊馬韁繩,谷利則在後面用力抽打馬屁股,縱馬奮力跳了過去,這才逃出生天。

    為保護孫權,淩統部下三百人全部陣亡,他身受重傷孤身帶甲潛游過河。

    合肥之戰,張遼以七千人擊敗孫權十萬大軍,殺的東吳軍威掃地,以此戰之功,張遼濟身於三國一流猛將之列。

  • 6 # 北雨寒

    除了官渡、赤壁、夷陵等大型戰役外,魏國徵東將軍滿寵圍繞保衛合肥指揮的數場以少勝多的戰役,往往被人忽略。而實際上,滿寵的合肥保衛戰比起張遼八百破十萬的經典戰役,亦不遑多讓。

    不戰而屈人之兵

    比如公元230年,孫權厲兵秣馬準備圍攻合肥。而滿寵督兗、豫兩州兵馬備戰,孫權遂不戰而退。他真的走了嗎?不,滿寵判斷孫權退兵是“虛晃一槍”,於是加緊備戰,後孫權果然帶兵又至,最終打了一陣沒有啃下合肥,於是撤兵。

    232年,東吳大將軍陸遜率軍進攻廬江郡。滿寵判斷陸遜是在耍“調虎離山”的把戲,於是命令廬江郡死守,自己則陳兵楊宜口要道。陸遜眼見計謀被識破,只能尷尬退兵。

    而後,滿寵上書朝廷建議另外修建合肥縣城西遷30裡,這樣一來吳軍若要進攻合肥就必須棄船登岸進入內地來攻。而新建的合肥縣城依險而立,可固守。新城建起後,孫權帶兵來攻,因為要棄船登岸,於是滿寵帶6000步騎埋伏,重創孫權軍隊。孫權再敗。

    幾十人戰十萬

    話說孫權之前三伐合肥卻無功而返,正好諸葛亮開展第五次北伐,於是孫權再次領軍10萬進攻合肥。而魏明帝曹睿令滿寵帶8000步騎飛速馳援合肥新城。

    魏吳兩軍圍繞新城展開了激烈的攻防戰。雙方鏖戰多日後,滿寵招募了幾十名敢死隊,折松枝為火把,灌以麻油,夜襲吳軍輜重,一舉燒了孫權的攻城器械,並且射死孫權的侄兒孫泰。

    此戰之後吳軍氣勢大墮,而又魏明帝曹睿亦帶援軍來救。

    孫權雖然對滿寵恨得牙癢癢,卻只能一拍屁股再次返回江東。

    滿寵恐怕在孫權眼裡,也是神將一般的存在了。

    當然,孫權打個江夏黃祖用了5年,10萬人打張遼7000人卻幾乎被反殺,面對滿寵打出這樣丟人的戰績,也不用太奇怪了。

    ————————————————————

  • 7 # 那就投降輸一半

    三國時期以少勝多的戰役很多,比較著名的有界橋之戰、兗州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合肥之戰。

    界橋之戰

    袁紹和公孫瓚為了爭奪冀州,雙方相遇界橋,公孫瓚以3萬步兵居中,兩翼各5000騎兵,這騎兵可有來頭,就是三國時期有名的白馬義從,是公孫瓚的王牌部隊。而袁紹這邊命大將鞠義為前鋒,鞠義以800盾牌兵在前,弓弩手在後,抵擋公孫瓚騎兵的衝擊。結果這一戰公孫瓚大敗,步兵大多被踩踏而亡,騎兵部隊幾乎潰散。

    兗州之戰

    公元192年,黃巾軍起義,兗州刺史劉岱戰亡,鮑信和陳宮請曹操代替兗州刺史平叛黃軍。曹操透過掐斷黃軍對搶劫糧草為供應的需求,以不足1萬的部隊俘虜了30萬黃巾軍(包括黃軍家屬在內)。後來曹操接收了這支農民部隊,曹操把兗州的荒地分給他們,並給予種子、耕牛、農具讓他們去種田。曹操又把能打戰的選出來收編到自己的軍隊,這就是曹操的起底部隊的青州軍。

    官渡之戰

    公元199年,袁紹10萬大軍南下進攻曹操,曹操率軍2萬來抵擋袁紹。200年正月,兩軍相持於官渡。這場戰爭對峙了近一年,後來袁紹帳下謀士許攸投奔曹操,向曹操建議北襲烏巢,燒其輜重。最終袁紹只率領800騎兵逃回河北。這場戰役是三國時期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為曹操統一北方打下了基礎。

    赤壁之戰

    這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最著名的一戰。曹操率軍南下攻打荊州,荊州新主劉琮投降。曹操20萬大軍順江而下,想要一舉殲滅江東地區。這時劉備和孫權已經結盟,孫權派周瑜、程普領3萬水軍乘船逆流而上,在赤壁與曹軍相遇,曹操的部隊這時感染瘟疫,已無力打戰,北方部隊又不熟悉水戰,所以初戰曹操大敗。曹操退回北岸,為了讓陸軍適應,曹操把戰船都連在一起。東吳黃蓋詐降,用小船點燃曹操的戰船,又巧冬季的這一天突然颳起東南風,點燃的戰船把岸邊的軍營也燒了起來,曹操大勢已去只能往南郡退兵。

    夷陵之戰

    其實這場戰役不算著名的以少勝多戰役,劉備的部隊大概7、8萬,而東吳的部隊也有5、6萬,雙方的差距其實並不大。戰爭年代,在宣戰之前肯定先吹噓下自己的實力。

    由於關羽出兵打樊城,後方公安、江陵被東吳偷襲。劉備深知荊州是戰略要地,所以起兵伐吳。劉備想靠自己兵多的優勢速戰速決,陸遜則佔據要地堅守不出,相持7、8月後蜀軍的鬥志已經消耗殆盡,劉備更是放棄了水軍轉移陸地,天氣酷熱,蜀軍都跑去密林紮營乘涼。陸遜找準時機火燒連營,最終劉備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合肥之戰

    合肥之戰啊一共發生過五次,不過最出名的就是第二次合肥之戰。赤壁之戰後,曹操再次討伐孫權失敗,留張遼、李典、樂進領7000部隊守合肥。孫權趁曹操在漢中打劉備的時機,率10萬大軍進攻合肥。張遼、李典率800騎兵直奔插有孫權戰旗的營寨殺去,孫權大軍混亂不堪,孫權只能跑去山頂躲著,直到援軍來救援。

    後來孫權見合肥久攻不下,準備撤軍。張遼看到孫權撤軍,又領兵殺來。這一戰孫權差點丟了性命,孫權10萬大軍大敗。

  • 8 # 大觀影片

    官渡之戰 赤壁之戰 夷陵猇亭之戰這是寫進歷史書的,算是代表性的名戰了,也是三國的開啟、高潮、轉衰三個階段的揭幕戰。

  • 9 # 使用者王者孝

    (一)官渡之戰(公元200年,漢獻帝建安五年)

    黃巾起後,東漢政權四分五裂,出現了軍閥割據各地的州牧(管轄一一州軍政大權的官史)、郡守(掌管一郡軍政大權的官吏)之間爭奪地盤的大混戰。經過一番混戰,北方地區形成了袁紹和曹操兩大割據勢力隔黃河對峙的局面。

    曹操出身宦官貴族家庭,從鎮壓黃巾起義起義起家,是當時統治階級中比較富於統治經驗和軍事才能的代表人物。

    公元200年,袁、曹兩軍在官渡(河南中牟縣東北)進行了一次爭奪中原的決戰。袁紹擁兵十萬,曹操只有兵二萬。曹操雖然在兵力上和物資供應上居於劣勢;但曹操軍政令嚴整、內部統一,戰鬥力較強。曹操利用袁軍內部矛盾重重、政治腐敗、軍心渙散、輕敵無備等種種弱點,實行輕兵偷襲的戰術,燒了袁軍的糧草輜重,並乘其軍心動搖之際,一舉殲滅了袁軍主力,奠定了統一中原的基礎。官渡之戰後,曹操又利用袁紹死後內部矛盾的加深,消滅了袁氏殘餘勢力。

    (二)赤壁之戰(公元208年,漢獻帝建安十三年)

    赤壁之戰,是決定三國鼎立局面的一次重要戰役。公元208年,曹操率領二十餘萬大軍南下,準備統一全國。當時,寄居荊州的劉備的兵力單薄,和割據江東(長江下游各地)的孫權(出身吳郡豪強大地主家庭,父親孫堅從鎮壓黃巾起義起家)暫時結成聯盟,共同抵抗曹軍,在長江沿岸的赤壁(湖北嘉魚縣境)和曹軍進行決戰。孫劉聯軍雖然只有五萬,在兵力上居於絕對劣勢;但是東吳大將周瑜利用曹軍遠道跋涉,士兵疲勞又不習水戰、軍中疫情流行以及曹操驕傲輕敵等弱點,乘風放火,焚燒曹軍戰船,大破曹軍。

    赤壁之戰後,曹操退居北方,孫權保有江東,劉備佔據荊州,不久,又攻取了益州等地,形成孫、曹、劉三大割據勢力鼎立的形成勢。

    公元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代漢稱帝,國號魏,都許昌,後遷洛陽。公元222年,劉備稱帝,國號漢,都成都,史稱蜀漢,筒稱蜀。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都建業(南京)。三國鼎立局面至此形成。

    (三)彝陵之戰(公元222年,魏文帝黃初三年)

    公元119年,孫權乖鎮守荊州的蜀將關羽北伐曹操的機會,派兵乘虛奪取了荊州,關羽被殺。公元222年,劉備親率大軍進攻東吳,準備奪回荊州。戰爭開始,蜀軍連戰皆勝,進至彝陵(湖北宣都縣境),連營數百里,聲勢十分浩大。但吳將陸遜採取了以逸待勞的戰略,乘蜀軍疲憊、輕敵之際,火燒連營,大破蜀軍,迫使劉備退回蜀地。

    三次戰役以少勝多的奧妙,在於知已知彼,善於用兵,抓住敵方要害,攻其不備;強化自己,攻其弱點。中國人的用兵,善謀略。中國戰爭史,是軍事謀略史。

  • 10 # 池漢66

    在三國的歷史中,最著名的戰役有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巧的是三大戰役都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為中華民族戰爭史上的經典,也是民族智慧的象徵。

    當然,在我國曆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有很多,著名的有淝水之戰、昆陽之戰等決定歷史命運的重大戰役也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漢武帝時期的霍去病打仗幾乎都是以少勝多。楚漢時期的楚漢之爭中,項羽所發動的戰爭也都是以少勝多,只是最後一戰中的勢力過於懸殊,才導致項羽的失敗。

  • 11 # 跪射俑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戰役地 點: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參戰方兵力:袁紹軍約110000人 ,曹操軍約50000人。傷亡情況:袁軍約十萬人,曹軍約八千,主要將領:袁紹軍:顏良、文丑、劉備、淳于瓊。曹操軍:曹仁、曹洪、于禁、張繡。戰爭時間:一年,戰爭影響:曹操奠定統一北方的基礎。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迴,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

    結果:孫劉聯軍勝利,曹軍大敗。參戰方兵力:孫劉聯軍5萬,曹軍20餘萬(稱80萬),傷亡情況:曹軍“傷亡大半”,多為荊州降兵。歷史意義:奠定了三國的基礎。赤壁之戰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而孫劉雙方則藉此勝役開始發展壯大各自勢力,劉備向孫權借荊州後實力迅速壯大,進而謀取益州,孫權屢次親率大軍進攻合肥,數戰不利,損兵折將。曹操在退回北方後,休養生息五年,平定關中後才大舉南征孫權。此戰形成天下三分的雛型,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漢軍的攻勢,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帶火燒連營大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參戰兵力:蜀軍約十萬,蠻兵約一萬,吳軍五萬。結果:蜀軍大敗,吳軍獲勝,蜀漢元氣大傷,《傅子》更是記載吳軍消滅蜀漢軍八萬餘,劉備僅以身免。次年四月,劉備惱羞於夷陵慘敗,一病不起,亡故於白帝城。此戰兩國實力都受到影響,為雙方日後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基礎,這場戰役之後近四十年的時間內,三國互相之間的疆域基本保持不變,吳蜀重修於好的聯盟再也沒有發生動搖,三國局勢出現穩定的對峙,夷陵之戰也因此被認為是前後三國的分界點之一。

  • 12 # 拯大人

    其實在正史上三國只存在了60年的時間(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從曹丕、劉備、孫權分別稱帝,建立起魏、蜀漢、吳開始才算是真正的三國時期。

    所以按照歷史資料記載的話,三國時期以少勝多又經典的戰役,只有夷陵之戰了,也稱猇亭之戰。

    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發生在公元221,正是劉備稱帝的那一年。當時劉備為了奪回荊州為大將關羽報仇,對孫權發起了戰爭。

    最初孫權是不願意和劉備發生爭鬥,便請求與劉備求和,但遭到了拒絕,迫於無奈之下,孫權只能應戰。

    7月,劉備派出將軍,吳班、馮習、張南帶領幾萬人奪取巫山峽口,攻入東吳邊境。另一邊派出鎮北將軍黃權駐紮在長江北岸防止魏國乘人之危,突然襲擊。

    劉備

    孫權面對這種情況,令鎮西將軍陸遜帶領眾將,奔赴前線抵擋蜀軍。與此同時孫權派出使者向魏國修好,避免兩軍作戰。

    陸遜上任後,透過對雙方兵力士氣,以及地形的分析,認為蜀軍的兵力強大求勝心切,應當避其鋒芒,暫退一步。

    一直退到夷道,猇亭地區,吳軍暫停撤退,開始駐紮在此。蜀軍一直進兵吳軍就在此展開防禦。就這樣,吳軍退出了對自己不利的地形,將兵力難以展開的山地留給了蜀軍。

    陸遜

    公元222年,蜀軍抵進猇亭地區,由於吳軍一直堅守不戰,蜀軍便開始在此安營紮寨。期間吳軍眾將領有過出兵的想法,陸遜認為還不到時機就拒絕了。

    就這樣雙軍一直持續了, 幾個月的時候。蜀軍的氣勢也因吳軍堅守不戰被慢慢消耗了。當陸遜看到蜀軍氣勢沒志氣旺盛且開始沮喪起來的時候,認為時機已到。

    陸遜書信孫權,準備出兵,孫權同意了陸遜這個決定。後來陸遜再一次觀察地形和蜀軍軍隊情況,想出了破敵的辦法,用火攻。

    陸遜

    當時正值炎熱季節,蜀軍安營紮寨都是由那些樹木建築成的,周圍都是樹林和茅草,一旦起火就會燒成一片。

    於是陸遜令吳軍士兵手持茅草一把,順勢放火,頓時火勢滔天。在蜀軍大亂自己,陸遜趁勢發起進攻,蜀軍來不及反應大敗東吳。

    劉備趁夜晚帶著將領突圍,最後逃入永安城內才擺脫吳軍。夷陵之戰以劉備大敗結束,孫權也守住了荊州。

    火燒蜀營

    《傅子》載:“權將陸議大敗劉備,殺其兵八萬餘人,備僅以身免。”

    《三國志·陸續傳》記載:“黃武元年,劉備率大眾來向西界,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督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

    從這兩段史料記載中我們便能詳細的看出,劉備被消滅了8萬兵力,而孫權的陸遜只帶了5萬便贏得了此次戰役的勝利。

    夷陵之戰不僅是三國時期以少勝多的經典案例,也是史上最著名的一次防禦成功的戰例。

  • 13 # 隴上陌客

    三國中以少勝多的戰役,其實有很多,但是要論到知名度和對當時局勢,以及對後世的影響,想必還是一下三大戰役,即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下面我們就來簡單敘述一下這三場戰役。

    官渡之戰

    公元199年,袁紹領兵十萬,準備南下進攻許都,通曹操展開了尖峰對決,官渡之戰由此拉開了序幕。

    公元200年,曹操由於自知兵力懸殊,便率先發動攻擊,致使袁紹初戰失利,然而,雖然首戰未捷,但在人數及兵力上,袁紹依舊是壓倒性,幾經相持之後,曹操便落於下風,曹操外境困難,前方兵少糧缺,士卒疲乏,後方也不穩固,曹操幾乎失去堅守的信心;曹操寫信給荀彧,商議要退守許都,荀彧回信說千萬不可錯失這出奇制勝的時機;於是曹操決心繼續堅守待機,同時加強防守。

    同年六月,袁紹手下謀士許攸因遭遇雲少不紅便投奔曹操,獻計突襲烏巢,烏巢乃是袁紹大軍糧草集聚之地,烏巢一失,袁紹軍心大亂,不久便被曹操一舉擊潰其主力,從此奠定了三國前期北方統一的基礎。

    赤壁之戰

    公元208,曹操在一統中國北方之後,邊重整軍馬領兵20萬討伐孫權,意圖一統南北。

    而實力不及曹操的孫權決心聯合劉備共同抗敵,隨機派遣周瑜,陳普等大將連同劉備之師逆江而上,迎戰曹操。

    與曹軍相遇在赤壁,黃蓋提出了火攻敵船之計,於是,孫劉聯軍大破曹軍,燒燬了大量的曹軍舟船。曹軍又將剩餘的曹軍舟船都予以燒燬,然後撤退,因為士卒飢疫而死者大半。

    此戰之後,孫權、劉備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夷陵之戰

    公元221年,蜀漢章武元年,劉備即位之後衛報二弟關羽之仇,並且也未收復荊州,於是便率領全國精銳,順江而下,奔赴東吳而來。

    在此之前,孫權襲取荊州,擒殺關羽,嚴重損害了劉備集團的利益。章武元年七月,劉備不顧群臣反對,親率大軍攻吳,企圖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孫權以陸遜為大都督,率兵抵禦。兩軍在彝陵一帶相持近一年,至章武二年閏六月,陸遜利用蜀軍兵疲意懈之機,發動火攻,大敗蜀軍。這一戰役,鞏固了東吳對整個長江以南地區的控制,而蜀漢的實力則大為削弱,再也沒有可能實現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的從荊州和益州兩路北伐的計劃。蜀漢也由此成為三國之中實力最弱的一方也成為三國之中最先被滅亡的國家。

    這三次戰役被稱為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以少勝多向來在兵家都是可遇不可求,這三場戰役都推動了時代的發展。

    天下興亡過手,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 14 # 顧東東老師

    縱觀歷史長河,以少勝多之戰例數不勝數,唯三國時期最為家喻戶曉;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等。堪稱中國古代著名戰役的經典,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之典範。而我個人認為,此三戰尤以赤壁之戰最佳。時至今日,以赤壁之戰形成得影視題材也是非常震撼。

    赤壁之戰是西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與曹操之間發生得一場重要戰役。

    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統一北方之後揮師南下,欲先滅劉表,再順長江而下,擊敗孫權,從而一統天下。曹操兵至新野時,劉表之子劉琮不戰而降,劉備兵敗退守江夏。曹操收編荊州水軍,號稱八十萬向長江推進。

    孫權決意抗曹,孫劉正式結盟

    曹操佔領荊州之後給孫權寫信,直言要取下東吳,而東吳內部則意見不一。大致分為兩派,一派主戰,以黃蓋為首,決意與曹操一戰;另一派則主和,以張昭為首,投降曹操以免江東生靈塗炭。孫權雖有意一戰,但張昭在當時也是很有說服力得,孫權正左右為難之時。恰在此時,魯肅從江夏帶來諸葛亮,向孫權表明劉備聯吳抗曹之決心。周瑜又及時返回,說明曹軍得種種弊端,吳軍得種種優勢。孫權果斷決定聯合劉備,以周瑜為主帥,出兵三江口抗擊曹操。

    孫劉聯軍火燒赤壁,曹操兵敗華容

    曹操與孫劉聯軍隔江對峙,曹操鑑於北方軍隊不習水戰,下令用鐵索把戰船連在一起,以便士兵戰馬在船上行走,但這也給了孫劉聯軍利用火攻的機會。周瑜與黃蓋事先設下苦肉計,黃蓋故意辱罵周瑜,於是周瑜一怒之下打了黃蓋,黃蓋一氣之下寫信投降曹操。曹操對黃蓋並木有防備,黃蓋在離曹軍很近的時候,點燃了事先滿載火料的船隻,瞬間將曹操得水軍付之一炬。此時曹操一見大勢已去,只得丟盔棄甲狼狽而逃。

    赤壁之戰影響

    曹操在有利得形勢下輕敵自負,終至兵敗;而孫權、劉備則在強敵進逼關頭結盟,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終以弱勝強。赤壁之戰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天下的可能,而劉備則藉此戰役開始發展壯大自己得勢力,進而奪取益州。赤壁之戰也就成為了奠定三國鼎立基礎,以少勝多得著名戰役。

  • 15 # 虛脫的人生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官渡之戰決定曹操統一北方,赤壁之戰初定三國之勢力,夷陵之戰奠定三國共存之態勢

  • 16 # 每天冷歷史

    三國曆史上有很多以少勝多的的戰役

    第一、官渡之戰

    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的官渡之戰,是三國曆史乃至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曹操集團和袁紹集團經過一年多的對峙,曹操以兩萬左右的兵力,出奇制勝,打敗了袁紹十萬多部隊。

    第二、赤壁之戰

    依然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孫劉聯軍在赤壁一帶大破曹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孫劉聯軍採用火攻,戰勝曹操大軍,曹操損失大半而逃。

    第三、界橋之戰

    袁紹和公孫瓚為了爭奪冀州的一場戰鬥。當時公孫瓚有一支驍勇善戰的騎兵部隊“白馬義從”。在界橋之戰中白馬義從全軍覆沒,袁紹以少勝多。

    第四、水淹七軍

    也是以少勝多,關二爺戰鬥史上最經典輝煌的戰役。關羽水淹樊城,生擒曹操大將於禁,斬殺龐德。

    第五、兗州之戰

    曹操一統北方時,和青州黃巾軍的戰鬥,以少勝多。為曹操以後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六、合肥之戰

    “合肥之役,遼、典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孫軍和曹軍為爭奪合肥的一場戰鬥。

  • 17 # 白齊光

    一、赤壁之戰。

    雙方兵力:曹操:20多萬;周瑜:5萬。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

    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迴,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

    赤壁之戰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而孫劉雙方則藉此勝役開始發展壯大各自勢力,劉備向孫權借荊州後實力迅速壯大,進而謀取益州,孫權屢次親率大軍進攻合肥,數戰不利,損兵折將。

    曹操在退回北方後,休養生息五年,平定關中後才大舉南征孫權。此戰形成天下三分的雛型,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二、合肥之戰。

    雙方兵力:張遼:七千;東吳軍隊:10萬。

    合肥之戰是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孫軍與曹軍以合肥為目標的爭奪戰。合肥是曹操命劉馥建設的一座東南方重要、繁榮的城市(後再增築,命為合肥新城),而其主要作用是抵抗敵人的寨壘,所以守備能力對曹軍極為重要;

    而東吳若要北伐,合肥是其中一個障礙點及補給點,所以雙方於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發過五次較大型的衝突,不過數次也未有勝負。

    合肥之戰,可謂張遼巔峰之戰。這一戰,張遼不僅功勞重大,他的才能也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他的勇猛,他的果敢都無一不得到充分展現。

    三、夷陵之戰。

    雙方兵力:陸遜:5萬;蜀漢軍隊:數十萬。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

    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漢軍的攻勢,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在夷陵之戰中,陸遜善於正確分析軍情,大膽後退誘敵,集中兵力,後發制人,擊其疲憊,巧用火攻,終於以五萬吳軍一舉擊敗氣勢洶洶的蜀軍,創造了由防禦轉入反攻的成功戰例,體現了高超的指揮藝術和軍事才能,表明他不愧為一位傑出的軍事統帥。

    至於劉備的失敗,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興師”,恃強冒進,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體作戰指導上,他又不察地利,將軍隊帶入難以展開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嶇山道之中;

    同時在吳軍的頑強抵禦面前,又不知道及時改變作戰部署,而採取了錯誤的無重點處處結營的辦法,終於陷入被動,導致悲慘的失敗,自食“覆軍殺將”的惡果,令人不勝感慨。

    四、兗州之戰。

    雙方兵力:曹操:數萬;黃巾軍:30萬。

    兗州之戰是曹操對黃巾軍的戰役,是曹操以數萬兵力迫降黃巾軍30萬大軍,這是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兗州之戰發生在東漢獻帝初平三年(192年),在曹操統一北方的戰爭中,東郡太守曹操在壽張(今山東東平西南)地區擊敗黃巾軍的作戰。

    此戰,曹操以少勝多,不僅取得了兗州根據地,而且收編精兵數萬,成為曹操的基幹部隊,為曹操爾後的發展奠定基礎。

    五、官渡之戰。

    雙方兵力:曹操:兩萬;袁紹:十餘萬。

    官渡之戰乃是漢末乃至中國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也是曹操與袁紹爭奪北方霸權的轉折點,官渡一戰之後,曹操終於一反之前對袁紹的劣勢,為自己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曹操在戰事初期處於劣勢,當中全賴三人為曹操扭轉困局——劉曄、荀攸、許攸。

    官渡之戰,經過一年多的對峙,以曹操的全面勝利而告結束。曹操以兩萬左右的兵力,出奇制勝,擊破袁軍十萬。這個戰例成為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氣,寫下了他軍事生涯最輝煌的一頁。

    公元202年(建安七年),袁紹因兵敗憂鬱而死,曹操乘機徹底擊滅了袁氏軍事集團,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年,曹操又征服烏桓,至此,戰亂多時的北方實現了統一。

    三國時期是一個諸侯割據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可以說是戰火紛飛,大大小小的戰役不知凡幾,不論是以多勝少的還是以少勝多的,總之,戰爭除了給人們帶來傷痛之外也就是在戰士的功勳上在新增上一筆了。

    擴充套件資料:

    赤壁之戰影響:

    赤壁之戰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而孫劉雙方則藉此勝役開始發展壯大各自勢力,劉備向孫權借荊州後實力迅速壯大,進而謀取益州,孫權屢次親率大軍進攻合肥,數戰不利,損兵折將。

    曹操在退回北方後,休養生息五年,平定關中後才大舉南征孫權。此戰形成天下三分的雛型,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赤壁之戰

  • 18 # 賤賤的小白雲

    三國時期是一個諸侯割據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可以說是戰火紛飛,大大小小的戰役不知凡幾,不論是以多勝少的還是以少勝多的,總之,戰爭除了給人們帶來傷痛之外也就是在戰士的功勳上再新增上一筆了。

    兗州之戰

    雙方兵力 曹操:數萬。 黃巾軍:30萬。 兗州之戰是曹操對黃巾軍的戰役,是曹操以數萬兵力迫降黃巾軍30萬大軍,這是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兗州之戰發生在東漢獻帝初平三年(192年),在曹操統一北方的戰爭中,東郡太守曹操在壽張(今山東東平西南)地區擊敗黃巾軍的作戰。此戰,曹操以少勝多,不僅取得了兗州根據地,而且收編精兵數萬,成為曹操的基幹部隊,為曹操爾後的發展奠定基礎。

    官渡之戰

    雙方兵力 曹操:兩萬; 袁紹:十餘萬; 官渡之戰乃是漢末乃至中國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也是曹操與袁紹爭奪北方霸權的轉折點,官渡一戰之後,曹操終於一反之前對袁紹的劣勢,為自己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曹操在戰事初期處於劣勢,當中全賴三人為曹操扭轉困局——劉曄、荀攸、許攸。 官渡之戰,經過一年多的對峙,以曹操的全面勝利而告結束。曹操以兩萬左右的兵力,出奇制勝,擊破袁軍十萬。這個戰例成為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氣,寫下了他軍事生涯最輝煌的一頁。公元202年(建安七年),袁紹因兵敗憂鬱而死,曹操乘機徹底擊滅了袁氏軍事集團,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年,曹操又征服烏桓,至此,戰亂多時的北方實現了統一

    赤壁之戰 雙方兵力 曹操:20多萬; 周瑜:5萬;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迴,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

    赤壁之戰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而孫劉雙方則藉此勝役開始發展壯大各自勢力,劉備向孫權借荊州後實力迅速壯大,進而謀取益州,孫權屢次親率大軍進攻合肥,數戰不利,損兵折將。曹操在退回北方後,休養生息五年,平定關中後才大舉南征孫權。此戰形成天下三分的雛型,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合肥之戰:

    雙方兵力: 張遼:七千; 東吳軍隊:10萬; 合肥之戰是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孫軍與曹軍以合肥為目標的爭奪戰。合肥是曹操命劉馥建設的一座東南方重要、繁榮的城市(後再增築,命為合肥新城),而其主要作用是抵抗敵人的寨壘,所以守備能力對曹軍極為重要;而東吳若要北伐,合肥是其中一個障礙點及補給點,所以雙方於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發過五次較大型的衝突,不過數次也未有勝負。 合肥之戰,可謂張遼巔峰之戰。這一戰,張遼不僅功勞重大,他的才能也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他的勇猛,他的果敢都無一不得到充分展現。

    夷陵之戰

    雙方兵力: 陸遜:5萬; 蜀漢軍隊:數十萬;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漢軍的攻勢,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在夷陵之戰中,陸遜善於正確分析軍情,大膽後退誘敵,集中兵力,後發制人,擊其疲憊,巧用火攻,終於以五萬吳軍一舉擊敗氣勢洶洶的蜀軍,創造了由防禦轉入反攻的成功戰例,體現了高超的指揮藝術和軍事才能,表明他不愧為一位傑出的軍事統帥。至於劉備的失敗,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興師”,恃強冒進,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體作戰指導上,他又不察地利,將軍隊帶入難以展開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嶇山道之中;同時在吳軍的頑強抵禦面前,又不知道及時改變作戰部署,而採取了錯誤的無重點處處結營的辦法,終於陷入被動,導致悲慘的失敗,自食“覆軍殺將”的惡果,令人不勝感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劉敏濤在演唱《紅色高跟鞋》時的表情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