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zc榮

    據查獲悉,所謂”三皇五帝,含義有二:指歷史人物:三皇,指燧人(燧皇)、伏羲(羲皇)、神農(農皇);五帝,主要有三種說法,一說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再有”種說法指大皞(伏羲)、炎帝、黃帝、少皞(少昊)、顓頊。第三種說法指少昊(皞)、顓頊、高辛(帝嚳)、堯、舜。秦國原有四帝(白帝、青帝、黃帝、炎帝)崇拜,加上黑帝為五帝”。

    當然,“三皇五帝,並不是真正的帝王,僅僅是原始社會中後期出現的為人類作出卓越貢獻的部落首領或部落聯盟首領,後人追尊他們為皇或帝。道教則把他們奉為神靈,以各種美麗的神話傳說來宣揚他們的偉大業績”。

    另一說法“指歷史時期。即三皇五帝時代,又稱上古時代、遠古時代或神話時代。也可以簡稱為三皇五帝。三皇五帝率領民眾開創了中華上古文明,近現代考古發現了大量與這一時期相對應的龍山文化遺址,證明三皇五帝時期確實存在”。

    三皇五帝其功勞呢,即“三皇,指天皇:伏羲,地皇:神農,人皇:軒轅。五帝,指金帝:顓頊,木帝:帝嚳,水帝:堯,火帝:舜,土帝:大禹。伏羲的功績是一畫開天、創造八卦,文字,漁獵,婚姻。神農的功績是剷草興鋤 ,遍嘗百草 ,教人醫療與農耕。軒轅的功績是統一華夏部落 ,發明創造:房屋,衣裳,車船, 陣法,音樂,器具,井田等”。“顓頊的功績是和九黎”。

    “帝嚳的功績是華夏民族的共同始祖 ,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 ,定都於亳(今河南商丘)。堯的功績是開創禪讓制;設立誹謗木;治理水患;頒授農耕時令;制定四時成歲。舜的功績是五帝之一;舉八元八愷;放四凶;命官職;治洪水;巡天下。大禹的功績是治理滔天洪水,建立夏朝”。

    故,從以上這些資料來看看,大慨就是這個意思了樣,僅供參考。

  • 2 # 徐國華

    中國自古歷朝歷代的帝王都喜歡錶榜自己和三皇五帝相提並論,從而表彰自己的功績。那麼這三皇五帝到底指的那幾個人,各有什麼功勞?其實三皇五帝是中國歷史乃至神話中對人類有很大貢獻的人或神,他們的功績和傳說不是後世那些帝王可以比擬的。

    三皇,指天皇:伏羲,地皇:神農,人皇:軒轅。

    五帝,指金帝:顓頊,木帝:帝嚳,水帝:堯,火帝:舜,土帝:大禹。

    伏羲的功績是一畫開天,創造八卦,文字,漁獵,婚姻。

    神農的功績是剷草興鋤,遍嘗百草,教人醫療與農耕。

    軒轅的功績是統一華夏部落,發明創造:房屋,衣服,車船,陣法,音樂,器具和井田等。

    顓頊的功績是和九黎。

    帝嚳的功績是華夏民族的共同始祖,是"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定都於亳(今河南商丘)。

    堯的功績是開創禪讓制:設立誹謗木:治理水患:領授農耕時令:制定四時成歲。

    舜的功績是五帝之一:舉八元八愷:放四凶:命官職:治洪水:巡天下。

    大禹的功績縣治理滔天洪水,建立夏朝。

  • 3 # 跪射俑

    1.燧人氏

    燧人氏為三皇之首,燧明國(今河南省商丘市)人,姓風,後世尊稱為燧皇。燧人氏的主要功績為教授百姓鑽木取火以烤煮食物,從而結束遠古人類茹毛飲血的生活,延長了壽命,因此又被尊稱為“火祖”。除了鑽木取火外,燧人氏還發明瞭結繩記事,給山川百物命名,開啟華夏文明之源。

    燧皇陵位於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商丘古城西南商丘火文化景區內,佔地約440多畝。皇陵墓冢呈方錐型,長、寬各82米,高13.9米,前面延伸有神道,兩側有龍鳳麒麟等石像生,周圍有松柏蔥鬱環繞。

    2.伏羲氏

    伏羲氏據傳為燧人氏之子,被戰國時期成書的《楚帛書》稱為創世神,也是目前中國最早的有文獻記載的創世神,被後世尊稱為“太昊伏羲氏”。伏羲氏創作八卦,用來解釋天地萬物的演變規律及人倫秩序,又造書契、制樂曲、正婚姻、教漁獵,結束人類結繩記事的矇昧時代,推動中華文明進一步發展。

    太昊伏羲陵位於今河南省淮陽縣羲皇故都風景名勝區內,佔地面積875畝,規模宏大,肅穆莊嚴。 始建於春秋,增制於盛唐,完善於明清,歷經3000年多年,歷代帝王共計進行過52次御祭。

    3.神農氏

    神農氏生於姜水之岸(今陝西省寶雞市境內),一說即炎帝。神農氏是傳說中農業和醫學的發明者,他遍嘗百草,教人醫療與農耕,被世人尊稱為“藥王”、“五穀王”、“五穀先帝”、“神農大帝”、“地皇”等。神農氏因服用太多種毒藥,積毒太深,最終不幸身亡。

    炎帝陵和炎帝祠位於寶雞市渭濱區神農鎮境內常羊山上,為神農炎帝的陵寢。陵墓規模龐大、氣勢恢宏,整個陵墓呈圓形,為粘土結構。陵高10.9米,周長158米,直徑50米。墓周邊用青石疊砌,高1.5米,墓四周用青石砌成高50釐米的臺階,意為“天圓地方”。

    4.黃帝

    黃帝為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姓公孫,名軒轅,又稱有熊氏,被後世尊稱為中華“人文初祖”。黃帝曾聯合炎帝打敗蚩尤部落的侵襲,後又擊敗炎帝,使之臣服,成為天下共主。因為有土德之瑞,遂稱黃帝。傳說黃帝在位近百年,始製衣冠、造文字、建舟車、制音律、創兵器等,對文明發展影響極深。

    據《史記》記載,黃帝死後葬於橋山,即今陝西省黃陵縣北,在漢武帝之前便已建有陵墓,以後歷代王朝均有修繕、祭奠活動。今日的黃帝陵所在的橋山,總面積566.7公頃,山體渾厚、林木茂密,氣勢非常雄偉。每年,黃帝陵都會舉行大規模的祭奠活動。

    5.顓頊

    顓頊姓姬,號高陽氏,為黃帝之孫,昌意之子。黃帝死後,由顓頊即位,任內強令被黃帝征服的九黎族服從教化,禁絕巫術,從而促進了族群融合。顓頊在位78年,最後居於帝丘(今河南省濮陽市),活到98歲才病死。

    顓頊陵位於河南省內黃縣梁莊鎮三楊莊,佔地面積共350多畝。顓頊陵南北長66米,東西寬53米,高約26米。陵墓從下至上有御橋、山門、廟院、陵墓、碑林及縱橫其間的甬道,四周建有圍牆,稱“紫禁城”。

    6.帝嚳

    帝嚳名叫姬俊,為黃帝曾孫,少昊氏玄囂之孫,蟜極之子,也是顓頊帝的堂侄,又稱高辛氏。顓頊死後,帝嚳繼承帝位,定都在亳(今河南省商丘市),深受天下百姓愛戴。帝嚳在位70年,享壽105歲。

    帝嚳死後,葬於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高辛鎮,西漢之前便建有陵墓。由漢至明,陵墓又經過多次修復,尤其以北宋時期規模為大。現存帝嚳陵南北長233米,東西寬130米,氣勢高大壯觀。

    7.堯帝

    堯帝名叫伊祁放勳,為帝嚳之子,因封於唐,故又稱有唐氏。帝嚳死後,長子帝摯即位,在位9年,因荒淫無度被諸侯廢黜,改立放勳為帝,稱堯帝。堯帝在位28年,制定四時曆法,頒授農耕時令,並任命鯀和禹父子治理大規模的水患。堯帝年老後,“禪位”給舜帝,退位28年後去世。

    堯帝死後,葬於今山西省臨汾市大陽鎮郭行村西隅,佔地面積1.35萬平方米。墓冢呈圓形,為黃土堆積,高50米,周長300米。陵墓方位坐北朝南,背依古崖,面瀕汾水,四周有古柏蔥茂,環境清幽。

    8.舜帝

    舜帝名姚重華,號有虞氏,為顓頊帝六世孫,自五世祖窮蟬起,皆為平民。舜帝少時躬耕於歷山,因孝順謙讓,在民間大有美名,堯帝聞之,不僅將兩位女兒嫁給他,還將自己的帝位“禪讓”與他。舜帝在位期間,命大禹治理洪水,命棄經營農業,命契主管五教,命皋陶管理五刑,將部落聯盟發展為準國家。舜帝在位39年,將帝位“禪讓”給治水有功的大禹,死於南巡途中。

    舜帝死後,葬於今湖南省寧遠縣城南約30公里處的九嶷山,佔地面積5萬平方米。陵廟為仿清式,兩重院落、四進建築,由神道、午門、拜殿、正殿、寢殿和陵山(舜源峰)組成。

  • 4 # 魚頭聊史

    “三皇五帝”並不是真正的帝王,指的是原始社會中後期出現的為人類作出卓越貢獻的部落首領,後人尊稱他們為“皇”或“帝”。道教則把他們奉為神靈,以各種美麗的神話傳說來宣揚他們的偉大功績。所以“三皇五帝”又稱為上古時代、遠古時代、神話時代。

    “三皇五帝”說法不一,一般是指:“三皇”:天皇:伏羲;地皇:神農;人皇:軒轅。“三皇”又稱天地人皇。“五帝”:金帝:顓頊;木帝:帝嚳;水帝:堯;火帝:舜;土帝:大禹。

    其功績是:

    伏羲:創造八卦、文字、漁獵、婚姻。

    神農:嘗百草、教人醫療與農耕。

    軒轅:統一華夏部落,發明創造房屋、衣裳、車船、陣法、音樂、器具等。

    顓頊:和九黎。

    帝嚳:華夏民族的共同始祖,“三皇五帝”的第三位帝王,定都於亳(今河南商丘)。

    堯:開創禪讓制、治理水患、頒授農耕時令。

    舜:舉八元八愷、放四凶、命官職、治洪水、巡天下。

    禹:治滔天洪水、建夏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晚用手機拍到了幾張月亮的照片,請問這是紅月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