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五弟阿文

    我的父母也類似於這樣,我感受是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每個父母都想自己的子女能成才有本事出人頭地,因為他們辛勞了一輩子,經歷了人生每個歷程苦和難,所以他們更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再重複他們的人生,而變得異常嘮叨,可能表達上有欠缺或受限於教育文化,兩代人溝通上多少會產生觀念上的差距,但我覺得父母非常不易,自己努力拼博創造更好的物質回報父母是最好的。

  • 2 # 大森林1990

    中國很多父母都是這樣的,我們要習慣,也要理解他們的用心良苦。

    父母會覺得,他們吃過的鹽比我們多,經歷的事情也多,他們希望以他們的經驗之談來幫助你,希望你少走點彎路。但是,很多情況下,他們忘記了孩子也會長大,會有自己的想法,導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我們因此,會與父母鬧得不愉快,總覺得父母把他們的思想強加給我們,畢竟我們和父母過去所處的環境不一樣,受過教育,思想?也不一樣。

    就像我的婆婆,她總覺得為這個家付出了太多,操心家裡的一切事,所以希望我和我老公能什麼事都聽她的,連平時我買衣服她都要管,我兒子剛出生沒多久的時候,長得快,又容易尿溼,經常要換衣服,所以,我就給他買了五六套衣服,婆婆見了,就會怪我,買太多了,浪費錢了,其實還有兩套是我妹妹買給我兒子的,我那時候也是心直口快,會和她爭辯。除此之外,我們經常因為一些家裡的事而爭吵。

    父母的初衷沒錯,只是他們的方式用得不恰當,他們不知道孩子也是成年人了,獨立了,不能什麼事都干涉。

    父母說,這件事不能這麼做,這麼做會導致什麼後果。可能有時候,固執的我們就不會聽,你叫我不要這麼做,我偏要這麼做。父母知道了,更是不開心,說你翅膀硬了,不聽他們的。其實,我們應該理解他們,畢竟父母不會害我們,我們可以聽聽父母的意見,自己再好好地想想,最終要怎麼做,我們可以跟父母聊聊我們自己的想法,讓他們知道我們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讓他們放心,這無疑是對父母最好的安慰。

    所謂,家和萬事興。我們儘量跟家人多溝通,多交流,這樣才能互相理解,和諧地相處。

    因為我們和婆婆有代溝,三觀不合,所以,後來我們就和公公婆婆分開住了,偶爾週末過去吃飯,聊聊天,平時不住一塊,距離產生美,這樣就免去了生活的摩擦。

    生活的繁瑣之事,總是容易導致長輩和小輩產生矛盾,鬧得不愉快,如果條件允許,分開住,有利於兩輩人的和諧相處。

    不管怎麼樣,要與家人多溝通,多交流,很多問題都需要透過溝通來解決,不能逃避,不能直接否認父母,基於尊重,我們要耐心地和父母交流。

  • 3 # 漢惠心理工作室但老師

    這是因為在家庭中,家庭成員之間界限不清晰或者沒有界限造成的。

    父母認為自己是過來人,自己的想法是對的,自己是為了孩子好,孩子必須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發展。

    孩子認為自己負責父母的開心和快樂,不能有自己的人生。

    形成了糾纏的關係。這個關係中雙方都不好過,都不能擁有自己說了算的人生。父母因為孩子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設計成長髮展,而焦慮、煩躁。孩子因為不能決定自己的人生,而沮喪、挫敗、無奈。

    這種模式形成了代際傳承,下一代複製著上一代的故事。

    怎樣打破這個代際傳承?切斷這個輪迴?

    首先作為父母,你的想法和觀念是比較寶貴。但是他不一定適合現在這個年代,因為你的信念觀念和想法是最少三四十年前,甚至是五六十年前的。那個時候的社會現狀和現在非常不同。所以把那個時候的觀念想法拿到現在來要求孩子,可能會限制了孩子的思維和想法,脫離了現在的實際。所以你可以給孩子提一些建議,具體怎麼做,還是尊重孩子好了。當你放手時,不去約束孩子時,他就可以去探索適合他的方法和人生方向。

    對於孩子來說,你需要相信你的父母和你一樣也是成人。他們的快樂和人生,由他們負責。你只能負責你的人生和幸福。如果你認為你應該為他們的情緒負責,那恐怕你永遠做不到,讓他們快樂。因為做不到,在任何事情上都滿足他們的要求,達到他們的標準。如果你認為只有你才能讓他們開心快樂,可能是你在滿足你自己自己的需要:我很重要,我很有價值。當你的這些需要要從父母這裡滿足時,你就一直是那個孩子,你一直想要向父母證明你很重要,你很有價值。也就是說你並沒有真正長大成人,你在心理上還是父母的那個小孩子。

    所以,是去信任父母他們,能夠為他們的快樂和人生負責任。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情。

    以上是我個人的觀點,我尊重每一位和我觀點不同的人,以及你們的每一個觀點。

  • 4 # 梅運算元

    父母總想把最好的給孩子,卻不知孩子到底需要不,我們也是當父母的,從前孩子什麼都聽我們的,現在抑鬱了。我很後悔,天天都在反思,如果能重來,我一定讓孩子自主選擇專業等。你要與父母溝通,既便溝通不了,也要把自己的想法大聲說出來,雖然剛開始父母接受不了,後來就有轉變的,勇敢地、大聲說出自己的想法很重要。

  • 5 # wo堅持走下去

    家庭矛盾是一個讓人非常糾結的問題,建議條件允許的話,分開生活,讓他們看到你可以獨立生活,自己的事情自己也能處理的好。當他們看到你有能力照顧好自己。這樣他們也會放心。其實他們把想法強加給你,主要還是不放心你,父母總是認為孩子不成熟,為了讓你少走彎路少吃點苦少受點罪,他們也是好意,只是他們忽略了你的感受。

  • 6 # 小七向前衝

    父母因為很多原因不理解的邊界問題,如果你足夠強大就可以去影響他們。如果影響不了,那麼保持距離就是其中一種方法。

    你自己都很難受,如何還能顧得上身邊的人?

    幼鳥離巢本身就是自然界的規則,每個成年人都會有自己的家庭和生活。

    如果不嘗試離開,怎麼會知道行不行呢?

    多摸索,多溝通。堅持聽自己的內心。

    另外,依舊把自己的心力都放在成年的孩子身上,父母也沒有精力多關注他們自己。他們也該有自己的生活和愛好,也應該多在意自己,多愛自己。

  • 7 # 愛笑鬍子妹

    我的親身經歷,不用理他們。

    我是非常有想法的人,哪怕有時候退一步接受他們的觀點,最後發現還是虧了我自己。因為,我的想法才是對的。

  • 8 # 紅袖婉然

    我建議你離開父母獨立生活吧。

    我和你感同身受,因為我的公婆也是比較強勢的人,總喜歡把他們自己的想法強加在我和老公身上,我們已經在一起同住了6年,有段時間,我也感覺自己快抑鬱了。

    生活其實就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組合在一起的,也許我們都不能成就驚天的偉業,我們只想過普通人簡簡單單的日子,自己可以決定今天吃什麼,可以決定今天的菜放多少鹽,可以決定晚上睡覺廁所門關還是不關,這就是生活本來的樣子。

    可是老人的過度干涉,讓我們覺得生活沒了自由,自己沒了生氣,我們是他們的孩子,可是我們不再是小嬰兒,我們有自己的想法,有過自己生活的權利,這裡我們自己的人生。中國的父母大多數都是這樣包辦的,這樣的現象在很多中國的普通家庭中都是存在的。

    所以,我們要獨立,離開父母獨自生活,過自己想要的日子。當然,我們都是孝順的孩子,我們又擔心父母心裡受傷,因為當父母不需要上崗證,更不需要培訓,每一對父母都不可能那麼完美,如同我們做了父母后也不能那麼完美一樣。給你如下建議:

    1、加倍的孝順他們。即使不在一起住,也一樣可以經常給他們送去真誠的關懷,讓他們感覺到溫暖,一個電話,一句問候,都是我們的孝心。

    2、在他們年老生病需要照顧的時候儘量給予他們及時的照顧,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這時候最是能體驗一個人是否真的孝順,是否有能力孝順父母的時候了。所以離開父母后,努力的做好自己,有一技之長,讓自己有贍養扶助他們的能力才是正道。

    3、不要怨恨他們,父母雖然經常把他們的想法強加在我們身上,但也是他們給了我們生命,我們不能因為父母強迫過我們就記恨他們,血濃於水,這個世界除了他們再沒有人會那樣的關心我們了。

    4、學會說善意的謊言。這是怕父母傷心的比較折中的辦法,也是無奈之舉。有的時候真的無法把事情說透,說多了,父母會傷心難過。

    好比現在的我自己一個人帶孩子,我們會和父母說,這些年父母幫我們帶孩子辛苦了,希望父母回老家頤養天年,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我的公婆太溺愛孩子,如果公婆繼續幫我們帶孩子,我們不敢想象會得到一個什麼樣的孩子。公婆對孩子是真的寵愛,任何事情幾乎沒有不滿足的,沒有不答應的,凡事沒有原則。要知道如果你要管教孩子,但是家庭裡有一個人是溺愛孩子的,這樣的管教其實是沒有意義的。

    《三十而已》中,顧佳的爸爸為了不給顧佳添麻煩,堅持不和女兒同住,說遠香近臭,這樣的父母為女兒的打算是真的開明,可是我們沒有權利要求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是這樣的,如同我們自己也做不到。

    所以,努力的自己一個人去生活吧,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給父母晚年更好的生活,勇敢的追逐自己想要的日子吧。

  • 9 # 雲涵細語

    做父母的,年輕時錯過一些事情,遇過一些坎坷,就迫切地希望孩子不要重蹈覆轍,可以理解。你可以考慮他們的建議是否合理,合理的可以採納。但是你要讓他們知道你需要自己的空間。如果你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可以和朋友合租,出去住。如果有困難,就學會應付,父母嘮叨的時候聽著,該遵從自己的意見就按自己的來。只要你好好的,父母為啥傷心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看待《創造營2020》黃子韜被惡意剪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