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如若天風

    《自由體詩》

    ——(鳳雛不如臥龍,臥龍不如水鏡,統一天下非為才也,實乃命也)

    鳳雛僅為封疆才,一郡兩郡方明白。

    天下州郡多牛毛,龐統早已無力裁。

  • 2 # 魏逆魔

    哦,這個糟糕的問題花了我0.2%的電量,3M的流量,9秒的時間,73焦耳的熱量,收到了一堆侮辱我智商的話,另外,還浪費我用9鍵打了73個漢字,10個逗號,13個阿拉伯數字,讓原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 3 # 祁陽發展

    還是會的,歷史不會因為一兩個人而改變的,頂多是拖遲了蜀國的滅亡,而且兩個謀士你就敢保證他們能好好合作嗎,不會內鬥嗎?一山難容二虎就是這個道理!

  • 4 # 淺夢微醉

    即使鳳雛不死,蜀國也很難一統天下,原因有三。1、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有神話孔明龐統的成分。蜀漢積弱,絕非來一兩個逆天改命之人就可以乾坤扭轉,畢竟戰爭,拼的是錢,糧,人。2、鳳雛羈傲不訓,劉備賞識,但孔明未必待見,且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自古就有之,即使可以同心協力,也畢竟還有意見相左之時,此時該如何抉擇?3、龐統孔明,均是荊州人士,對荊州,益州的風土人情,人文地理均是瞭如指掌,但是曹魏和東吳國情不同,未必能像在荊州益州那裡算無遺策,這也是為何孔明後期在雍涼麵對司馬懿計策不多的原因,龐統出了荊州益州,會面對一樣的問題,到那時可就未必是那個可安天下的鳳雛了。

  • 5 # 付凱91458867

    在劉備落難見司馬微之時,司馬微對劉備言: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但後來劉備兩個都得到了,當時劉備佔據荊州一大片地盤,武有五虎上將中的四員(關公,張飛,趙雲,黃忠)馬超是在後來攻佔西川時收服的,文有諸葛亮,龐統。當世兩位頂極軍事人才,真可謂是一統天下的條件基礎都已經俱備了,只需等待機會就可以率軍出征,機會很快就來了,張松獻圖為劉備引路搭橋,劉備親自出徵,龐統為軍師,而當時的西川劉璋手下也沒有什麼很高明的人才,龐統很快就可以能夠幫劉備攻佔西川。可劉備瞻前顧後,龐統又立功心切,所謂心急就容易出錯,一失足成千古恨,鳳雛被亂箭射死在落鳳坡下。恐怕龐統在死的時候是心不幹的。以他的軍事才華居然寸功為立,按當時的情況講劉備攻佔西川之後,西川不是很穩定面臨曹操的危脅,荊州孫權早就想攻佔了,如果龐統不被射死的話,諸葛亮,龐統就是劉備的左右臂,應附當時的危機是很容易的,一個守荊州,一個守西川,也不會出關公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關公被殺,張飛被手下割頭的事情,嚴重的削弱了蜀國的國力。以致於劉備集團從事業的頂峰衰弱下來。按當時劉備集團的國力跟曹操,孫權比劉備集團是最弱的。曹操,孫權身邊當時有一大批謀臣輔佐。如果當時龐統沒死。有他和諸葛亮輔佐就可以禰補這方面的不足,也不至於蜀國後來人才青黃不結,諸葛亮活活累死的局面。

    但如果龐統沒死,劉備會一統中原了。這個看上去也不太可能,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多未能成功。搞得國力一天天的衰弱最後走到滅亡的地步。當時魏國和吳國國力強盛身邊有那麼多文臣武將為他效力。魏國有司馬懿,吳國有陸遜,即使龐統在也只能幫蜀國把國家冶理的強盛一些。也不太可能幫劉備一統中原。魏蜀吳三國的國君當時都是明主,誰也滅不了誰即使換成龐統代諸葛亮出征也不可能成功,最多隻是留下很多經典戰役,也不會改變當時三國局面。

    蜀國說實話和東吳是半斤八兩,實力差距不大,曹魏佔據北方人口多,蜀國和東吳底盤小人口少,限制了發展,一兩個人決定不了一個國家的命運

  • 6 # 王老師興趣課堂

    蜀國其實可以統一天下。我曾經聽說過這樣一句話。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第一句話是大家熟悉的。但是第二句話大家就不一定知道了。若二人都得,其中一人死去。天下失矣!那麼這這是一句諺語和俗語,但是呢不具備的歷史性不高。嗯,我要分析一下,為什麼如果鳳雛不死,蜀國有可能統一天下?嗯,如果。關於敗走麥城死後,鳳雛還活著。那麼夷陵之戰劉備必會帶著鳳雛,獲得或者帶著諸葛亮。帶著其中的一個人就可以打敗孫權,然後揮師北上打敗曹丕,統一天下。

  • 7 # 不愛發火的小喵喵

    第一,如果鳳雛不死,劉備就會失去道德優勢,之後所投奔他的人很有可能就會另擇賢主。我們知道,龐統的死給了劉備進攻川蜀的理由,才使一向以仁德立身的劉備保持了原本的形象。如果劉備無緣無故進攻西川,那麼在世人眼中他就會落一個殘害同宗的罵名。本來被他的人格魅力所吸引的人才很有可能會離心離德,從而使蜀國國力遭受損失。

    第二,就算龐統不死,蜀漢多了一位善於統兵的謀主,以益州一州的實力,難以與曹魏所控制的接近十個州抗衡。雖然,司馬徽說“臥龍、鳳雛得一便可安天下。”但其中不乏有吹捧自己徒弟與子侄的成分存在。當時最主要的世家大族和絕大部分人口物資還是在北方:

    金文京列出了三國滅亡之時的人口資料:蜀國共28萬戶,94萬人;吳國共52.3萬戶,230萬人;魏國共66萬戶,443萬人。這一比,更加明瞭,魏國相當於兩個吳國,五個蜀國。

    所以,就算多一個龐統,也無法和多次下求賢令被魏國召集的眾多人才相比。

    第三,從國家本質上說,一統三國的只能是魏國。魏國堅持中央集權,把私人武裝改編為中央直屬,同時推行軍屯制,積極組建隸屬於國家的軍隊。吳國和蜀國都屬於外來政權,但至少孫家原來是個豪族,而且和本地世家結合已歷三世。但劉備和他麾下的人馬都是徹頭徹尾的外來者,在本地毫無根基可言,徵兵、集糧、管理地方都得依靠地方世家,國家的力量無法完全集中,也就不可能擊敗相對鐵板一塊的魏國。

  • 8 # 與生活交朋友

    龐統為什麼會死?劉備圍攻雒城,龐統被流矢射中,死了。作為軍師,本該是運籌帷幄的,他變成衝鋒陷陣了。這樣個玩法,只能中午玩,早晚玩完。諸葛亮就比他謹慎多了。這是龐統自身的原因。

    另外,劉備自身的各種原因。如果他為了恢復漢室,就應該重用劉封,要劉封,諸葛亮守荊州,帶關羽入川,關羽不僅僅是個猛將,更有統帥之才。帶上關羽,入川之戰,漢中之戰都會相對輕鬆點,有關羽衝鋒陷陣,龐統死的機率就小多了。荊州這邊諸葛亮與東吳斡旋,很可能保得住荊州的5個郡。這樣不說一定能得天下,但最起碼有得天下的資本。

    但人性在那,把諸葛亮和劉封放荊州,劉備估計連覺都睡不著,把劉封培養起來了或者他與孔明搞到一起了,親兒子怎麼辦。所以他只能把更信任的關羽放在荊州。劉備也未必對關羽完全信任,可能把糜芳扔在荊州就是為了監視關羽。糜芳,關羽都跟了劉備那麼多年了,他們都是什麼樣的人,關係怎麼樣,劉備心裡會不清楚?

    我覺得蜀國最大的敵人是時間。劉備稱漢中王時,劉備60歲,關羽59歲,張飛55歲,趙雲至少比劉備大,應該60好幾了,黃忠六七十歲,馬超年輕一點,40多但不受重用,後來鬱鬱而終。一個半州的地盤,加上這一群老人,怎麼玩?

  • 9 # 隴上陌客

    羅貫中“尊劉抑曹”的思想傾向,使蜀國的形象在演義中被無限放大,幾乎成為“仁、信、德、智、義”的完美化身和無堅不摧、戰無不勝的唯一代表,並且隨著演義在民間的普及,強蜀無敵、勢必復漢的觀念深植人心,蜀國已經神化成為三國最強集團的不二人選。然而,臨近曲終人散,被人們寄以無限厚望的主人公——蜀漢政權——卻在鄧艾的奇襲之下瞬間便轟然倒塌,並且先於東吳滅亡近二十年,如此的脆弱不堪,如此的綿軟無力,使深愛蜀國的讀者大為不解。人們不禁會問:以劉備之德,孔明之智,五虎之勇,又有漢室正統的身份和蜀道奇險的拱衛,蜀國即使不能一統天下,也不至於如此的脆弱不堪,成為三國之中最先滅亡的國家吧?

    時運不濟,民心已失

    東漢末年,朝綱不振,群雄四起。前有十常侍作亂,而後董卓作亂,到後期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漢朝皇室其實已經失去了對國家的實際統治,再加上黃巾起義,使得民不聊生,民眾其實已經對漢朝的統治失去了信心,民眾其實迫切的希望改朝換代,至少能獲得新的可能,所以想復興漢室的土壤已經凋零,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劉備想要中興漢室,實在是難上加難。

    荊州丟失,戰略失誤

    荊州是長江防線承上啟下的關鍵,歷史上凡割據江南半壁江山者,多以揚州為核心、以荊州為門戶、以益州為遮蔽,戰略要衝的意義不言而喻。諸葛亮當年隆中對的設想中,就是以益州為基地,荊州為支點,東出荊州直取中原,西出奇兵橫掃關中,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可見,荊州對於西蜀政權意義極重。然而,一向胸懷天下的劉皇叔,一向神算無遺的諸葛亮,卻對荊州這個戰略要衝重視程度不足,將荊州要地的得失,甚至說光復漢室大業的希望完全寄託在了孤傲自負的關羽身上。委關羽為帥領兵北取樊城,必須派趙雲或其他可靠之人回防荊州,同時遣使江東進行外交遊說,如此安排則萬無一失。單單安排驕傲自滿的關羽出兵樊城,獨面孫曹夾擊,關羽被曹操及江東那群謀士窺其弱點從而完虐的可能性非常之大。事實證明,不僅呂蒙成功地完爆關羽,就是龐德若非於禁徇私也完全可以誅殺關公。荊州統帥人員配置的不合理,乃是荊州之敗的最主要原因。荊州一失,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設想成為空談,不得已日後只能進行徒損國力、勞而無功的六出祁山。劉備的江山也由橫跨荊益變成了益州一隅,關羽、張飛、關平、王甫等一大批名將皆因此亡,之後為報關羽之仇,更是傾盡蜀國全部,甚至包括了劉備的性命。從此,蜀國一蹶不振,正如王夫之慨嘆:“迨猇亭敗矣,先主殂矣,國之精銳盡於夷陵。”荊州之失,及之後的夷陵慘敗,令蜀國生存的空間極度壓縮,戰略的構想無從實施,實力的對比永處下風,可以說蜀國的滅亡從荊州失去的那一刻便註定了。

    強敵環視,單槍匹馬

    雖然劉備的蜀漢集團當時的理想是復興漢室,可是當時的局面是群雄四起,各自割據,雖然到後期只剩下了曹操的魏和孫權的吳,而且也同孫權的吳國建立了戰略上的合作,可是孫權並不是為了復興漢室,而是不想被曹操所吞併,而選擇與劉備合作,這樣的合作基礎是脆弱的,而後的荊州丟失和夷陵之戰都說明了這一點,所以這樣的局面是很難達成起復興漢室的理想。

    小國寡民,先天不足

    劉備的跨越式崛起雖然迅捷,但也帶來自身基礎的孱弱和不牢,與雄踞中原沃土的曹魏、盤踞江南富庶的孫吳相比還是有著許多先天的不足。偏居狹小一隅的蜀國事實上只是一個兵微將寡,國小民少的彈丸小國(蜀國面積看似不小,其實可用於發展的國土非常有限)。論人口,區區“男女口九十四萬,戶二十八萬”,遠遜於中原富饒之地的曹魏,也不及江南的東吳。論疆域,漢末十三州,曹魏坐擁北方九州及揚、荊一部,東吳也佔有錢糧要地的揚、荊、交三州。蜀國不過擁有益州一地,且蜀道艱難,山路崎嶇,發展嚴重受限,養一諸侯尚可,撐一大國則不堪。論經濟,中原雖累經戰亂,但基礎雄厚,在曹操一系列關注民生、促進發展的政策刺激下,經濟實力迅速崛起;東吳本就富庶,戰亂破壞又少,在孫氏三代苦心經營下,經濟實力絕不容小覷;蜀雖有天府之國,但相比中原及江東,經濟總量仍有著天淵之別。論根基,曹操經營北方多年,又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天時,再加之橫掃群雄、結束戰亂的豐功偉績和關注民生、重視息養的惠民政策,都使得曹氏之基深扎於北方;江東孫氏已有三世傳承,民心所向,幾乎只知吳侯而不知漢帝矣!而蜀國強取於劉璋,乃鳩佔鵲巢的不義之舉,很難與本土勢力完全融合,雙方之間的明爭暗鬥一直持續至蜀亡。由此可見,論人口多寡,論疆域幅員,論經濟高低,論根基深淺,蜀國無一出魏、吳之處。小國寡民的先天不足,使得蜀國在起跑線上就遠遠落後於魏、吳。在曠日持久的殘酷消耗下,蜀國率先國力不支,轟然倒下也就不足為奇了。

    後主無道,人才凋零

    劉禪在歷史上本就是一個頗有爭議的人物,有人奉其為大智若愚的明君,有人斥其為聲色犬馬的庸帝,究竟歷史真相如何,至今仍舊爭論不下,難成定論。就演義而言,劉禪沉溺享樂,重用奸佞,數度於己方勢氣正盛、幾可一役而成大事之際,強召軍隊班師回朝,將千載難逢覓得的殲滅司馬、活擒鄧艾的良機錯失,不僅使問鼎中原的宿願徹底破滅,也為蜀國日後的滅亡植下了禍根。作為一國之君,懦弱無能的劉禪在鄧艾軍兵進成都之時,竟然在尚未滿盤皆輸、足能固守成都的情況下,不念先帝創業的艱辛,選擇了草率投降。而“此間樂,不思蜀”的“高論”,更將劉禪的無能和無恥揭露得一覽無遺。就以上罪狀而論,劉禪的確是蜀國亡敗的頭號罪人。但是也應看到,劉禪從執政伊始便在諸葛亮過於忠心耿耿的輔助下,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傀儡和擺設。即使是諸葛亮死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劉禪都在孔明所遺軍政大員的環伺下難有作為。可以說,劉禪的無能固然有先天成分,但很大程度上也是給諸葛亮逼出來的。等到蜀漢後期,蜀漢的皇權已基本收於劉禪手上,但劉禪既沒有為姜維的窮兵黷武剎車,也沒有勵精圖治、奮發圖強,依舊我行我素,甚至變本加厲地縱情享樂,並且放縱黃皓等人干涉朝政,弄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彼時的劉禪已非三歲孩童,更無權臣羈絆,當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上全責。劉禪既坐君王之位,卻不思君王之責,因其昏庸而使蜀國速敗,更因其無恥而使蜀漢蒙羞,故其雖不應為蜀漢的滅亡負全責,但至少也應為蜀國後半段的混亂不堪承擔主要責任。姚看江湖每每讀到阿斗,不禁感慨劉備一世梟雄,卻子嗣不濟。倘劉備生子能如孫仲謀,蜀國必將是另番天地!而且由於對益州本土集團的打壓,是的,蜀國後期人才凋零,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尷尬局面,這樣的蜀國焉能不敗,這樣都受蜀國怎能一統天下?

    三國歸晉,天下統一

    公元263年鄧艾與鍾會分別率軍攻打蜀漢,最後鄧艾率先進入成都,滅亡蜀漢。公元265年(魏鹹熙二年)司馬炎為相國、晉王 ,同年十二月代魏稱帝 ,建立晉。公元280年西晉六路並進,滅亡東吳,三國歸晉。天下終歸司馬氏。

  • 10 # 小編虎哥

    水鏡先生司馬徽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劉備雖然二者兼得,最後卻還是不能稱霸三國。這很好地印證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因為司馬徽是處於三國之中的,儘管他作出的評價再過公正,也會有個人色彩的。當然水鏡先生的眼光也確實不錯的,龐統和諸葛亮都是三國之中難得一遇的人才。

    諸葛亮龐統

    話說龐統在三國之中留下的印記比起諸葛亮來要淺許多。雖然二者才能出類拔萃,但諸葛亮明顯要比龐統的名氣要高。陳壽先生在《三國志》中,作為一個旁觀者,對諸葛亮和龐統這兩大人才給出了客觀公正的評價。在陳壽看來,諸葛亮雖然聰明,但諸葛亮適合當一個丞相,掌管國內的大事。而龐統則是一個完美的軍事家,是行軍打仗不可或缺的人才。

    從陳壽的這一番話中,不難發現,其實龐統對劉備的作用要大一些。只是天妒英才,龐統年紀輕輕就去了,若是龐統當年沒死,劉備和蜀漢可能是不同的結局。首先龐統不死的話,劉備這邊就有了三大謀士:諸葛亮管理駐地的事宜,龐統管理劉備打仗的計策,法正管理軍隊內務。劉備手下謀士的陣容完全能和曹操的謀士陣容抗衡。劉備入蜀時,也會從自己身邊三大謀士之中撥一個去荊州和關羽一起發展。

    劉備身邊的這三大謀士在蜀漢的名聲都挺好的,要是他們和關羽一起鎮守荊州,關羽也不會有什麼不滿。有謀臣在關羽的身邊謀劃著,關羽的北伐就不會那樣衝動了。儘管關羽北伐最後還是會失敗,但有諸葛亮或者龐統之流在關羽身邊,損失應該會降到最低。若龐統不死,劉備去世時蜀國的重擔就不會壓在諸葛亮一個人的身上,有龐統和諸葛亮分擔,諸葛亮會輕鬆很多。

    雖然諸葛亮是比較聰明,但龐統在軍事上的才能更勝諸葛亮一籌。若是北伐由龐統來領軍策劃,諸葛亮在蜀國指導百姓生產。這樣內外兼顧的情況對蜀國來說才是最好的。有龐統和諸葛亮來分權,諸葛亮也不至於一個人獨攬權力。若龐統不死,在曹操去世的檔口上,劉備完全可以去攻打一片混亂的曹魏。趁你病要你命,蜀漢未必不能奪下涼州等地。屆時蜀漢坐擁四州之地,那前景不要太好。龐統不死,真的能改變蜀漢挺多。

  • 11 # 發財樹691

    龐統不死,諸葛亮就不會離開荊州,荊襄九郡就固若金湯,龐統取益州圖漢中,再和諸葛亮一起北伐曹魏,即使魏吳結盟,憑藉當時五虎上將都是能打的年紀,諸葛亮、龐統的智謀,我相信一統還是可以實現的。

  • 12 # 鹿泉之士

    不能。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曹操已基本平定北方,而且在其轄區大力發展經濟、不斷地吸收和重用人才等等。不論在領土、人口、經濟發展、軍事實力、政策等等方面,曹魏都佔有絕對優勢。一個鳳雛起不了決定性的作用。當時民間有言:臥龍、鳳雛得一而安天下。這說明鳳雛和諸葛亮的才能是大致相同的。雖然鳳雛死了,但諸葛亮還在,可諸葛亮也未能統一全國。因此,綜合實力才決定國家的命運,即便鳳雛不死,也不可能統一全國。

  • 13 # 誰是姚明改革的絆腳石

    大家貌似都認為龐統不死,諸葛亮不會緊急入川。但是,實際上諸葛亮入川是在龐統戰死之前。

    三國志 龐統傳:

    進圍雒縣,統率眾攻戰,為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

    也就是說龐統死於進圍雒縣的戰役中。

    三國志 先主傳:

    璋遣劉璝、冷苞、張任、鄧賢等拒先主於涪,皆破敗,退保綿竹。璋復遣李嚴督綿竹諸軍,嚴率眾降先主。先主軍益強,分遣諸將平下屬縣。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將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陽,惟關羽留鎮荊州。先主進軍圍雒。時璋子循守城,被攻且一年。

    也就是說劉備在打下涪、綿竹之後,已經讓諸葛亮等人領軍入川了。此時尚未圍攻雒縣。當然龐統還沒死。

    言歸正傳,孔明和士元其實是不同的人才,一長於理政,一長於奇謀,打下西川之後,百廢待興,人心浮動,派系複雜。生產建設,安撫人心,平衡各派矛盾都需要諸葛亮的才華。所以即使龐統不死,諸葛亮幾乎也一定會主政西川。而龐統作為戰時智庫,自然需要長伴君側,時時處於漢中前線。因此,最終荊州還是隻能留給關羽。悲劇一樣會發生。

    龐統不死,可能此後的先主伐吳之戰不會輸得那麼慘。蜀國的國祚應該會更加長一點。僅此而已。

    話說,龐統其實沒有太多的機會顯露自己的能力和才華。死得太早了。之所以大家對他充滿信心,也還是來自於水鏡先生的“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的偈語,且不說此話到底多少成分來自於傳說,就算是真的,其實也未必說明龐統的真實能力有多強。年輕時的名聲水分太大。比如,北喬峰南慕容。比如,勒布朗詹姆斯和香儂布朗。

    所以,龐統不死,結局未必變。那未必是兩個諸葛亮,也可能是一個諸葛亮和又一個李嚴。

  • 14 # 冀南古城小朱

    首先:我先說明:我覺得即使“鳳雛”龐統沒有死,蜀國也統一不了天下!都說“臥龍”、“鳳雛”得一而可安天下..我來解釋下 第一丶這句話是“王婆賣瓜,自賣自誇”,其中水分很大。三國時期,群雄爭霸,既有劉備丶孫權丶曹操之類的一方霸主馳騁疆場,縱橫天下,意圖統一中國。也有很多能人志士丶文臣武將急於扶保明主,建功立業,拜相封侯。這些能人志士雖有真才實學,但難保不遇伯樂,隱藏山野。他們想出人頭地,只能靠大力宣傳,以引起霸主們的重視。“伏龍丶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之言,最先出自荊州名士“水鏡先生”司馬徽。司馬徽是諸葛亮丶龐統丶徐庶三人的學問之師,關係密切。弟子胸懷錦繡,卻不遇明主,當老師的能不著急嗎?“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呀,司馬徽遇見了皇叔劉備,用這句話向劉備推薦了自己的得意弟子,引起了劉備的足夠重視,才引出了後來的“三顧草廬”的佳話。其實,當時諸葛亮丶龐統在扶保劉備之前,並不是很出名的,如諸葛亮丶龐統之才者,也為數不少,如曹操陣營的程昱,郭嘉,荀彧等人。曹操兵發新野討伐劉備之前,荀彧諫曰:“劉備英雄,今更兼諸葛亮為軍師,不可輕敵”,徐遮也說:“將軍勿輕視劉玄德。今玄德得諸葛亮為輔,如虎生翼矣。”操曰:“諸葛亮何人也?”你看看,一向以知人善任,愛才如命而聞名的曹操,卻不知諸葛亮是誰,可見他的知名度之低。不知其人,當然更不會知道“伏龍丶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了。 第二丶鳳雛“爭強好勝”心切導致遇伏早逝,損折劉備一臂。龐統本是與諸葛亮齊名的人物,久有“伏龍丶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之名。魯肅在向孫權推薦他時說:“願舉一人以助主公,此人上通天文,下曉地理;謀略不減管丶樂,樞機可並於孫丶吳。往日周公瑾多用其言,孔明亦深服其智”,但孫權嫌其貌醜未加重用。龐統投奔劉備後,劉備雖久聞“鳳雛”大名,卻也嫌其貌醜只給了他個小小的耒陽縣令當。多虧張飛去耒陽縣“興師問罪”,發現龐統大才,大力向劉備舉薦,龐統又拿出魯肅丶諸葛亮的推薦信來給劉備看,魯肅在推薦信中寫道:“龐士元非百里之才,使處治中丶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諸葛亮推薦他說:“士元非百里之才,胸中之學,勝亮十倍”。至此劉備才相信龐統是個人才,封他為“副軍師中郎將”,與孔明共贊方略,教練軍士,聽候征伐。龐統只因貌醜,在仕途之路中遭受了重重打擊,事業旺盛期才是個副軍師中郎將,在孔明之下,心中怎能不產生“不蒸饅頭爭口氣”的心理呢?他隨劉備南下西川,如魚得水,一心想著大展雄才,諸葛亮夜觀天象,千里之外給他提出了“切宜謹慎”的建議,他卻理解為:“孔明怕我取了西川,成了功,故意將此書相阻耳”,對劉備說:“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欲令統獨成大功,故作此言以疑主公之心”,爭強好勝之心害了龐統,他一心急於進兵,結果中了蜀將張任之計,死於落鳳坡前。“鳳雛”跟隨劉備,才真正的是“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沾襟”,痛折劉備一臂也。 第三丶諸葛亮想實現他的計劃遇到了重重阻力。1丶劉備的兩個哥們毛病很多,關羽驕傲自大,公私不分,張飛嗜酒如命,脾氣暴燥,對諸葛亮執行軍法形成了嚴重的障礙。如關羽在立下了軍令狀的情況下,還敢在華容道私放敵猷曹操,劉備講情才把他饒了,不過這樣做的後果是嚴重的,別的將領怎麼看呀!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我要是馬謖就心中不服,你諸葛亮執法如山,怎麼不“揮淚斬關羽”呢?2丶關羽帶頭破壞了諸葛亮“聯吳抗曹”的大政方針,兩面拒敵,結果丟失戰略重地荊州,使蜀國喪失了半闢江山,關羽個人作為蜀國的第一猛將也被捕遭斬,損失何其大也;劉備不顧大局,被“為弟報仇”的心情衝昏了頭腦,二次破壞“聯吳抗曹”的既定方針,結果張飛被小人所害,黃忠戰鬥犧牲,七十萬軍隊被陸遜一把火燒了個乾乾淨淨,劉備也又氣又病,一命歸西,此役使蜀國大傷元氣。 第四丶諸葛亮用人失誤,軍事上碰到勁敵,加上扶保的是“起不來的阿斗”,得天下成為“天方夜譚”。眾所周知,三國之中,蜀國的綜合國力是最差的,諸葛亮將蜀國治理的井井有條,能與強大的魏國與吳國抗衡,可見其人是非常聰明的,但諸葛亮肯定不是一個知人善任的“伯樂”。他對與關丶張等將武藝相似的大將魏延有嚴重的“個人成見”,總說他頭有“反骨”,對魏延的建議不願採納,他因為馬良的關係處處對志大才空的馬稷高看一眼,把守街亭的重大任務交給了這位善會“紙上談兵”的“趙括”,結果兵出祁山落得個功敗垂成。造成“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難堪局面,不能不說與諸葛亮不會善於發現人才有關。劉備丶曹操死後,諸葛亮遇到的對手是魏國的司馬懿,此人正是諸葛亮的敵手,智謀不在諸葛亮之下,加上諸葛亮扶保的阿斗遠非劉備的雄才大略可比,是個扶不起的昏君,靠諸葛亮一人之力,想實現統一天下的大業,只能是“天方夜譚”。民間有言:“三個臭皮匠,頂了諸葛亮”,何況後期的司馬懿集團人才濟濟,司馬師丶司馬昭丶鐘相丶鄧艾等,皆是人中之精英,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後,靠遠不如諸葛亮的姜維獨力難支,別說統一天下的大業,恐怕剩下的也就只有苟延殘喘亡國的命運了。 所以蜀國不可能一統 天下 .

  • 15 #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近代偉大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哲學家的毛澤東曾經點評說過說:“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 16 # 壹缸清水

    基本上可以,在正史中,鳳雛比臥龍更善於行軍作戰,臥龍善於治理國家。

    鳳雛其實是死於劉備的假仁義,想拿益州又怕世人說他不仁義,當婊子還要立牌坊。

  • 17 # 夢難

    假設鳳雛龐統不死,蜀漢會統一天下嗎?說出來你可能都不敢相信,即使鳳雛龐統不死,劉備一方也無法統一天下。

      對於劉備來說,龐統不死無非是多了一個謀士而已,即使這個謀士在《三國演義》中是排名比較靠前的頂尖謀士,或許在戰略和戰術的謀劃上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對於三國間爭鋒的硬實力來說,並沒有絕對的提升。

      看見很多網友說如果龐統不死,諸葛亮就可以留下來守荊州,那麼荊州就可以儲存在劉備一方,北伐中原就大有可為。可即使荊州在劉備手上,守將也換成諸葛亮,孫權就不敢打荊州了?況且從荊州、西川兩路伐蜀就真的能恢復中原?即使蜀漢能節節獲勝,孫權能看著蜀漢消滅曹魏?

      諸葛亮隆中對時對北伐的前提是“天下有變”,這個變是指東吳和曹魏中任意一方出現內亂而導致不能阻止劉備北伐或東征,可江東孫氏和北方的曹氏都比劉備經營的時間長,出現大變化的機率絕對比劉備一方小的多,即使有,劉備和諸葛亮也活不到那個年紀了。

      龐統如果活著守衛荊州,或許能看透東吳的野心,但未必有辦法抵抗南北夾攻,也未必能制衡高傲的關羽。

      如果他活著,跟劉備去夷陵,面對陸遜的戰術突襲,恐怕他也很難作出正確的應對,畢竟他戰術是弱項。何況這樣的戰略家跟諸葛亮一樣,必然戰前會苦勸劉備而被疏遠。

      如果他能活到跟諸葛亮一起北伐,很顯然戰略家加戰略家,依然不能打造出更好的局面,何況龐統的戰場存活能力不高,即便去街亭也未必比馬謖幹得更好。

      當然最主要的是劉備整體形勢上,沒有在三個集團中佔據優勢。荊州是各方必爭之地,益州與漢中也沒有中原、江東富饒,而要改變這根本的劣勢,再多的高層參謀也難為無米之炊……

  • 18 # 趣緣雜談

    歷史的發展決定於用人,但是也不是說因為哪一個人歷史就要改寫了。所以我的觀點是不可能,原因如下

    鳳雛喜歡出奇謀,而且具正史記載是一個不拘小節,不太講道德的一個人,和諸葛亮不一樣,諸葛一生唯謹慎而且道德水平極高。所以在赤壁之戰之後,劉備出征基本上帶的是鳳雛和法正,諸葛亮留守負責後勤。劉備在時曹操也正是強盛時期,統一天下不太可能,另外諸葛亮的隆中對很清楚的寫著“天下有變”才有機會,那個時候天下沒有變。

    後面劉備死後,如果鳳雛還在的話,我猜劉備還是會託孤於諸葛亮,原因是,大家想想如果我們是劉備,是託付給道德水平好的,還是託付道德一般的人呢?

    另外鳳雛在可能會和諸葛有某些戰略國策上的分歧,給諸葛亮的依法治蜀完成障礙。蜀國後期的內部矛盾非常激烈,主要是因為諸葛亮的公平 公正 公開,大家也沒什麼話說。但是實力從夷陵之戰之後一步一步在衰弱,基本失去了同一天下的可能。

    以上內容僅個人意見,如有錯誤請批評指正。

  • 19 # 58譚戀愛

    不能 蜀國的人口數 經濟發展水平 社會發展水平 等等資料均遠遠落後於同時期的魏與吳 其中落後魏國更是有數倍數倍的差距 而對於國家層面而言 單個人物是很渺小的

    打幾個不恰當的比喻 ·

    1 如果現在上帝送一個歷史人物給中國 中國能否打敗美國

    2如果歷史上沒有瓦特這人 我們現在是不是連蒸汽機都不知道

  • 20 # 隴西發燒男孩

    羅貫中“尊劉抑曹”的思想傾向,使蜀國的形象在演義中被無限放大,幾乎成為“仁、信、德、智、義”的完美化身和無堅不摧、戰無不勝的唯一代表,並且隨著演義在民間的普及,強蜀無敵、勢必復漢的觀念深植人心,蜀國已經神化成為三國最強集團的不二人選。然而,臨近曲終人散,被人們寄以無限厚望的主人公——蜀漢政權——卻在鄧艾的奇襲之下瞬間便轟然倒塌,並且先於東吳滅亡近二十年,如此的脆弱不堪,如此的綿軟無力,使深愛蜀國的讀者大為不解。人們不禁會問:以劉備之德,孔明之智,五虎之勇,又有漢室正統的身份和蜀道奇險的拱衛,蜀國即使不能一統天下,也不至於如此的脆弱不堪,成為三國之中最先滅亡的

    東漢末年,朝綱不振,群雄四起。前有十常侍作亂,而後董卓作亂,到後期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漢朝皇室其實已經失去了對國家的實際統治,再加上黃巾起義,使得民不聊生,民眾其實已經對漢朝的統治失去了信心,民眾其實迫切的希望改朝換代,至少能獲得新的可能,所以想復興漢室的土壤已經凋零,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劉備想要中興漢室,實在是難上加難。

    荊州是長江防線承上啟下的關鍵,歷史上凡割據江南半壁江山者,多以揚州為核心、以荊州為門戶、以益州為遮蔽,戰略要衝的意義不言而喻。諸葛亮當年隆中對的設想中,就是以益州為基地,荊州為支點,東出荊州直取中原,西出奇兵橫掃關中,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可見,荊州對於西蜀政權意義極重。然而,一向胸懷天下的劉皇叔,一向神算無遺的諸葛亮,卻對荊州這個戰略要衝重視程度不足,將荊州要地的得失,甚至說光復漢室大業的希望完全寄託在了孤傲自負的關羽身上。委關羽為帥領兵北取樊城,必須派趙雲或其他可靠之人回防荊州,同時遣使江東進行外交遊說,如此安排則萬無一失。單單安排驕傲自滿的關羽出兵樊城,獨面孫曹夾擊,關羽被曹操及江東那群謀士窺其弱點從而完虐的可能性非常之大。事實證明,不僅呂蒙成功地完爆關羽,就是龐德若非於禁徇私也完全可以誅殺關公。荊州統帥人員配置的不合理,乃是荊州之敗的最主要原因。荊州一失,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設想成為空談,不得已日後只能進行徒損國力、勞而無功,註定不能統一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狗狗是比較貪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