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既然要說軍機大臣處理機務時擬稿之事,那麼,就先得從軍機處說起。

    軍機處是清代的官署名,也稱“軍機房”、“總理處”,是清廷的中樞權力機關。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廷因用兵西北而設立“軍機房”。

    此前,清廷的內閣在太和門外,雍正帝為防止漏洩機密,於是,在隆宗門(位於乾清門前廣場西側)內設定了“軍機房”。

    “軍機房”選取內閣當中謹慎周密的人入值繕寫,主要為處理緊急軍務之用,同時也輔佐皇帝處理政務。

    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軍機房”改稱“辦理軍機處”,設軍機大臣、軍機章京等職務,且均為兼職。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乾隆(公元1736年~公元1796年)時期,復設軍機處。

    從此以後,軍機處成為清廷的中樞權力機關,一直存續到清末。

    由上可知,在清代的初期,是沒有軍機處的。

    清廷在設立軍機處之前,皇帝需要釋出的諭旨,大多是由南書房擬定的。

    所謂南書房,就是清代皇帝文學侍從的值班之所。

    南書房位於乾清宮西南,原本是康熙帝讀書的地方,俗稱南齋。

    當日,康熙帝命侍講學士張英、內閣學士銜高士奇入值,此為選翰林入值南書房之始,即內廷詞臣直廬。

    翰林入值南書房,初為文學侍從,隨時應召侍讀、侍講,常隨皇帝左右,備顧問、論經史、談詩文;皇帝外出巡幸,亦隨扈;皇帝即興作詩、發表議論等,皆予記注;進而常代皇帝撰擬詔令諭旨、參預機務。

    高士奇在南齋時,頗招致物議,當時有句,譏刺其人云:

    “萬國金珠貢澹人。”

    高士奇(公元1645~公元1704年),字澹人,號瓶廬,又號江村;浙江紹興府餘姚縣樟樹鄉高家村(今慈溪匡堰鎮高家村)人,後入籍錢塘(今浙江杭州);為康熙帝近臣,是在文、史、哲諸方面都有貢獻的學者;他死後,諡文恪;學識淵博,能詩文,擅書法,精考證,善鑑賞,所藏書畫甚富;著有史學著作《左傳紀事本末》53卷,《清吟堂集》等。

    “萬國金珠貢澹人”中,所謂“澹人”,即高士奇的字。

    因高士奇親近康熙帝,所以,“萬國金珠(即各國進貢清廷的金銀珠寶)”都可以“進貢”到他那裡。

    由此可見,身為皇帝近侍之臣,其權勢的顯赫。

    高士奇之所以招致物議,原因大約如下:

    一方面,是因為他受貢“萬國金珠”;

    另一方面,還是因為,康熙帝重用近侍之臣。

    皇帝重用近侍之臣,其實是對權力的收緊與集中。這種收緊與集中,一來與舊規往例有悖,二來也是在擠壓外朝的權力空間。所以,由此而引發物議,自然是正常的事。

    最後,高士奇因“萬國金珠”而被彈劾。高士奇被彈劾,自然不只是就事論事的行為;其中,必然有一定的政治動機。假若真如譏刺所云,“萬國金珠”進貢給了高士奇,高士奇的罪可就大了,康熙帝也不可能維護他,將此事輕輕放下,只給他一個“休致回籍”的處分。

    之所以要詳說高士奇“萬國金珠”之事,就是想說:清廷當日設立軍機處,其初衷並不是處理緊急軍務、防止機密外洩那麼簡單。

    其實,設立軍機處,還是專制體制下,一脈延續的權力集中。

    絕對的集中,必然導致絕對的昏聵與腐朽。

    這在帝制史中,也是一種完全的倒退。

    到了雍正帝時期,張廷玉為軍機大臣。

    張廷玉入值時,會攜同編修戴衢亨等人共進。

    其時,皇帝有諭旨,編修戴衢亨等會代張廷玉撰擬草稿。

    這個時候,還沒有軍機章京的缺額。

    回望往昔,雍正、乾隆兩朝的詔書諭旨,內容迴環往復、詳細周密。比如說,朝廷要拔擢起用一個人,必定要明確宣示之所以拔擢起用此人的原因;比如說,要施行一項政策,也必定會表達清楚不得不施行這一政策的良苦用心。這一時期的詔書諭旨中,凡是戒飭臣工的,其內容之懇切,就如同家人父子之間的交心。這一時期的詔書諭旨的篇幅,長至每份達數百字到數千字之多。猜想,詔書諭旨的內容,肯定是皇帝自己確定大意並親自閱讀修改過的。因為,就一些詔書諭旨的內容看,軍機大臣是不敢擅自擬定的。

    到了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光緒初年,潘祖蔭、翁同龢號稱績學之士,頗工詞藻。所以,他們在軍機時,詔書諭旨的擬稿,自然沒有多大問題。

    戊戌〔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以後,瓜爾佳·榮祿執掌樞機。據說,榮祿曾經在私邸擬旨,同僚都不能參與,也不知道他究竟是怎麼寫的、寫了些什麼。同時的瞿鴻禨,雖說是具有文才,但是,他也不敢張揚炫耀。直到榮祿死去之後,瞿鴻禨才稍稍執筆擬稿。

    瞿鴻禨在軍機時,鄂卓爾·榮慶也參與當值。因為榮慶是翰林起家的,有擬稿機會時,他總是躍躍欲試。安排榮慶擬稿,每寫一稿,瞿鴻禨都會十分不客氣地進行塗抹修改。在瞿鴻禨面前,榮慶自嘆不如,所以,稿子被塗抹修改時,他也不敢爭辯。

    瞿鴻禨罷軍機,張之洞、袁世凱相繼進入軍機。

    張之洞暮年,已經有些江郎才盡的情況了。每至擬稿,執筆沉思,半天都寫不出一個字來。袁世凱在旁邊看著張之洞發笑,但是,他自己也不能贊襄一個詞出來。

    清德宗光緒帝的遺詔,乃是張之洞所擬。遺詔之中,光緒帝竟然自稱“在天之靈……彌留不起”。讀到遺詔的人,忍不住掩口失笑。

    十餘年來,清廷的朝政失綱。

    這一時期,似乎就是把軍機處的樞機要務完全看成了例行公事。

    凡是需要諭旨批答的事務,軍機處動輒就命令軍機章京查檢以往的案例,照抄過來,隨便修改幾個字,就送進內廷。如果沒有成案,各位軍機大臣就各出私意,湊合著寫成一篇文字,根本就不會考慮文字能不能打動人、說服人,只求完成一天當差的任務就行了。

    在此情況下,就發生了很多漏洞百出的事情。

    此督、撫參奏的官員,馬上就被彼督、撫保舉;彼省上奏請撥的款項,馬上就被此省截留;甲部上奏確定的奏章,馬上就被乙部動議修改。

    這樣亂七八糟的場面,朝廷竟然很少嚴旨詰責。

    監國攝政王愛新覺羅·載灃最初主持機務時,他的興致非常高。各省章奏的批答,他也做了調整,將原來的“依議”改作“允行”,有點像史官記事的體裁。摺子後面恭敬讚譽的套話,他還會常常加點濃圈。

    不過,後來,載灃也慢慢懈怠了,甚至比光緒帝時期還不如。雖然,也會交秘議秘查的詔旨,但是,累月經年也不回覆,就像是忘了有這事一般,大臣也不會過問。

    浙江巡撫增韞(蒙古鑲黃旗人)上奏,請求簡拔王豐鎬為交涉使,硃批“著照所請。”

    朝廷二品大員(交涉使實為正三品),沒有正式除授的諭旨,就批四個字了事。聽說這件事的人,沒有不驚怪詫異的。

    按照以往的制度,凡是屬於參奏的案件,即便是小到一個典史因為疏於防範而導致案犯越獄,處分時,也是要正式宣降諭旨,以示懲戒。

    兩廣總督袁樹勳被彈,密旨交博爾濟吉特·瑞澂查辦。關於此事,內外人等,都在密切觀察其動向。等瑞澂查復請旨時,也是隨折批“著照所請”四個字,就沒有下文了。

    己酉(公元1909年)兩宮大喪,民政部請求獎勵出力辦事的司員,有百餘人;禮部也同樣請求。這都是違反舊例濫邀恩澤的舉動,根本算不上是議案。上奏之後,竟然全部奉旨依議。

    本文據清人胡思敬所撰《國聞備乘》卷四《軍機不勝撰擬之任》一節成章。

    (全文結束)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 2 # 小郭讀歷史

    關於軍機處。

    軍機處正式設立是在雍正七年(1729年),設立原因是因為雍正對準葛爾發兵,協助雍正辦理軍務。

    軍機處

    雍正朝的軍機大臣,不過是傳旨辦事,對制定政策起的作用不大。雍正帝創立軍機處,把它和奏摺制度相結合,即以硃批諭旨答覆臣下奏摺,召見軍機大臣授以政事機宜,天下庶務總歸他一人處理 。

    軍機處大臣張廷玉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駕崩,乾隆帝繼位,十月,罷軍機處,改設"總理事務處"。但不久又因實際需要而於乾隆二年(1737年)十一月將軍機處重新恢復,並在原來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大了權力。權力愈加擴大,各項制度也不斷趨於健全。超出內閣之上而成為全國政事的中樞。嘉慶時期,軍機處被提高到了"平章軍國重事"的宰輔地位。並且在制度的多方約束下,軍機處的確在成為一隻有力的臂膀的同時,並不傷及政權肌體。咸豐十一年(1861年)辛酉政變後,奕欣被授予議政王,在軍機處擔任領班大臣,軍機處的權力大大提升。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失利,奕欣受到"言路交章論劾"。慈禧太后乘機將奕欣等軍機大臣全體罷黜,把他及其勢力從軍機處和總理衙門全部清洗出去。 更換了醇親王奕譞、禮親王世鐸、慶親王奕劻等管理軍機處,史稱"甲申易樞"。奕劻、奕譞、世鐸的行政能力遠不如奕欣,但是對慈禧太后惟命是從。所以,"甲申易樞"後,慈禧太后的權勢進一步擴大,軍機處也變為慈禧太后統治的工具。宣統三年(1911年)五月八日,清政府在立憲派國會請願運動的壓力下,實行所謂"責任內閣制"。下令裁撤舊設內閣及軍機處,成立由十三名國務大臣組成的新內閣,自此實行了180餘年的軍機處被廢。

    再說軍機處擬稿。

    皇帝頒發詔旨,都是經過層層機構,皇帝有諭,軍機處隨時奉詔承辦,而且必須當日事當日畢。在通常情況下,軍機大臣每日早5點左右進宮應召覲見皇帝,有時一天召見數次,主要是承受諭旨,然後回堂擬寫。起先由大臣親自主稿,後來才改由章京起草,大臣擬定。經皇帝認可後,按照諭旨的性質分"明發上諭"和"廷寄上諭"兩種形式向下傳達。明發上諭指交內閣發抄,宣示天下。廷寄上諭因奏請而降旨,事屬機密,由軍機大臣直接密寄具奏人。廷寄需封入信函,交兵部加封,發驛馳遞,根據事情的緩急,或馬上飛遞,即日行300裡,或400裡,或500裡,或600里加急,一律由軍機章京在封函上註明。封口及年月日處,加蓋"辦理軍機處"銀印。如遇特別機密緊要的密諭件,則由軍機大臣自行繕寫封固,上寫"軍機大臣密寄"。這一套廷寄制度,減少了很多中間環節,大大加快了辦事速度。

  • 3 # 路邊社社長

    軍機處是清朝獨有的皇帝直轄的集權機構,在清朝加強皇權獨裁統治中扮演著十分神秘而又舉足輕重的角色。

    明太祖朱元璋之前,皇帝掌權的幫手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為了加強集權獨裁,朱元璋廢除了丞相,自己既當皇帝又當丞相,一個人包辦多年。然而他的後代們,雖然也想徹底掌握權力,但卻沒有能太祖那樣精力旺盛,夙夜為公,於是再挑選飽學之士組成了內閣,皇帝的聖旨先發給內閣,再由內閣下發到朝廷各部或地方,地方和各部的事情也先彙總到內閣,由內閣進行處理並請示皇上。這樣一來,皇上如果懶政,權力又集中到了內閣大臣手中。

    大清靠八旗打天下,朝廷雖然沿襲了內閣制度,但一開始的權力中樞並不在內閣,而是由各旗的王爺貴族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到康熙時,他用“南書房”這個機構把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削弱了,變成了“議政大臣會議”。南書房,就是康熙在自己的南書房裡召集幾個心腹商定核心大事,相當於大清創立的“新內閣”。南書房雖然架空了八旗王爺,但根據明朝的教訓,時間一久,“新內閣”專權的現象又會出現。繼任的雍正自不甘心,他趁著朝廷當時在西北用兵,每天需要處理很多“軍機”,便繞開以南書房、內閣為彙總的正常行政系統,成立了軍機處。

    軍機處成立時是朝廷的臨時機構,“沒有編制”,自雍正起,這種現象保持了100多年,朝廷也一直沒有專門的“軍機大臣”,所有的軍機大臣一直都是皇帝從大臣中挑選的臨時兼職人員。比如皇上可以把吏部尚書調入軍機處,成為“吏部尚書兼軍機大臣”。要提防他分權了,皇上就又會把他調出軍機處,回任吏部尚書,軍機處只乾的是“臨時工”。

    而清朝歷任皇帝自然也不會滿足於只處理“軍機”,而是以“軍機”為名的全國所有事情,所以議政大臣會議和南書房就又成空架子了,最終被廢除。內閣因沿襲前朝,雖被保留,也成了空架子,內閣大學士成為榮譽稱號。萬歲爺要發諭旨,就有了兩種途徑:一是按照原來的程式透過內閣,公開下發,諭旨內容除了接旨人員,其他官員也知道,稱為明發上諭;而另外一種途徑就是由軍機處直接密封發走,諭旨只有接旨人員知道,對別人是保密的,稱為廷寄。由於它是打著“軍機”的名義,必須由兵部派專人限時送達,從400里加急到800里加急不等。接到廷寄的官員將來還要把落實情況奏稟皇上,一般都是採用“密摺專奏”的形式,在透過軍機處中轉之後,與皇帝一對一秘密往來。如此一來,官員們成了皇上廷寄的執行人和反饋人,還要秘密工作,跟黑社會老大指揮馬仔似的。

    這就是軍機處,它並非一個“處”,而是一套系統,一套高高在上的進行神秘政治的系統,一套讓皇帝的集權獨裁達到頂峰的系統。明代的內閣是國家軍政大權的彙總之地,而清代的軍機處除了掌控軍政大權外,還是皇帝的羽翼和附庸,實際上就是皇帝的“專職秘書處”或者“專用辦公室”,成為皇權落地的最直接途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分手半個月女友借錢是想複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