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愛無恨劉成軍
-
2 # 說文解思
一,三國演義是演義,並不是史實。
二,以小博大成功的機率是有,但賭博大機率是輸,畢竟魏國很強盛,在政治、經濟、文化都佔據了當時中國的中心,不能受演義的影響。
三、蜀漢實際上從人才,人口,財力等都遠遠不如蜀漢,打仗打得就是人才,人口和錢。另外,蜀漢實際上都不具備持續作戰的能力。蜀漢之所以能存在,很大意義上是因為東吳的制衡,最後蜀漢的滅亡,實際上也是窮兵黷武。
四,魏國實際上並沒有出現嚴格的昏君,民心並無問題,也無內亂,就是一個正常而且強盛的國家,從內到外都不具備被擊敗的可能。
-
3 # 天地學史
諸葛亮當時如果不派馬謖守街亭,北伐結果會一樣嗎?
公元228年春,諸葛亮領軍第一次北伐,當時的戰略部署是以主力出征隴右三郡,命趙雲、鄧芝領軍出箕谷,以抵擋曹魏大都督曹真大軍,命一將守街亭,以抵擋曹魏派出的援軍。
諸葛亮在兵力上處於劣勢,所以守街亭的將領的任務非常重大。理想人選應有魏延、吳懿、趙雲幾人。
這幾人都是舊經戰陣,經驗豐富的沙場宿將。但諸葛亮卻違常理,選用了從未獨立領兵打仗的參軍馬謖。這讓眾將大跌眼睛,跟當年劉備奪下漢中稱漢中王時,任魏延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時,滿堂皆驚。
馬謖字幼常,是諸葛亮好友馬良的弟弟。“”馬氏五常,白眉最良”,這是當年荊州人士對馬家五兄弟中馬良的評價,馬良馬季常也是劉備荊州系的老人,受劉備重用,與諸葛亮以兄弟相稱。可惜死於“夷陵之戰”,諸葛亮非常悲傷,常想念他。
馬謖是兄弟中最小的,但從小喜好兵法韜略,自以為一身本領要施展抱負。因馬良關係,諸葛亮常與他交淡,認為他是個人才。馬良死後,諸葛亮更是把他當兄弟子侄看待。諸葛亮南征時,馬謖為參軍,出謀劃策,立了不少功,諸葛亮很器重他,悉心栽培。
首次北伐,馬謖也是參軍,為諸葛亮助手。諸葛亮派馬謖去守街亭,是覺得他兵法嫻熟可以獨檔一面。
馬謖領二萬兵去守街亭,得到信報魏大將張郃領5萬兵來攻街亭。他卻豪不在意,將兵馬駐紮山上,對部下講兵法雲:“居高臨下,破而斬之”。副將王平力諫,讓他紮營在大路,只要攔住張郃去路行了。他不聽,將軍張休、李盛、黃襲等也認為馬謖駐守山上是高招,王平只是個牙門將軍,勸阻不了,只好請求帶本部千人另行駐紮。
張郃乃曹操時五子良將之一,英勇善戰,精於謀斷。當年,劉備與曹操奪漢中時,就有三分忌憚他。張郃一見馬謖駐紮山上,馬上派兵斷了山上水源,馬謖帶兵衝下山來,奈何處於劣勢兵力的他根本不是張郃的對手,只好退回山上。半夜裡,他引兵突圍,誰知張郃早有準備,馬謖拼死才突出重圍,兵馬損失大半。幸虧王平在前面鳴鼓,張郃以為諸葛亮主力來了,急忙退走,王平收攏了敗兵,徐徐退走。
當時,趙雲的偏師,在箕谷抵擋曹真主力。奈何兵力太少,只能據險以守,趙雲親自斷後,部隊損失不大,安全撤退。
諸葛亮當時領兵馬已經佔領了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並收伏了姜維。當街亭失守訊息全來,趕忙迅速撤軍。當時在隴右還有郭淮的魏軍,雖然敗了,但仍有一定實力,一旦張郃、曹真的主力一起來增援郭淮,蜀軍將面臨全軍覆沒危險。
諸葛亮領軍趕緊退回漢中,痛悔用人失誤。將馬謖、張休、李盛等處斬或治罪,上書後主劉禪,自貶三級,以右將軍行丞相事。但獨獨重賞了王平,加封他為“蕩虜將軍”,統領無當飛軍。
王平確實功不可沒,如果他不出疑兵,嚇退了張郃。一旦全軍潰逃,機敏善戰的張郃領軍快速直撲隴右,與郭淮部夾擊蜀軍,只要堅守幾日,等曹真大軍來會合,蜀軍很可能全軍覆沒。
我認為當時應該派魏延或吳懿去。魏延守漢中多年,勇猛善戰,當年劉備奪漢中時,他和張郃有過交鋒。吳懿也是沙場老將,堪當重任。二年後的陽溪大戰,二人以幾千兵馬,大敗曹魏雍州刺史郭淮與後將軍費耀領軍的數萬兵馬,充分顯示二人的實力。郭淮也是曹魏名將,實力不在張郃之下。王平可為副將,協助主將守街亭,基本無憂。
只要堅守幾日,待諸葛亮佔領三郡後回師,定可以擊退張郃,抵擋住曹真。以隴右三郡如果歸蜀漢所有,國力人力財力會得到大大的加強,首次北伐肯定有所建樹。
劉備白帝城託孤時,曾告誡孔明,馬謖空有其表,只會“紙上談兵”,不可重用。劉備一生,閱人無數,識人皆準,果不其然,可惜諸葛亮未聽。歷史沒有如果,諸葛亮大意失街亭,留下了千古遺憾!
-
4 # 大隱於市s
並不會成功,三國本身就是三足鼎立,諸葛亮生性謹慎並不會弄險,他只會穩紮穩打只求百戰不殆,魏國因為實行了民屯和軍屯這兩個政策實力雄厚,而且魏國的軍隊也並不是不堪一擊,一個郝昭就把諸葛亮堵在陳倉一月有餘,況且蜀國失去了荊州這一個軍事要地糧食軍械供應不及,若魏國深溝高壘不應戰必敗無疑,況且還有個左右逢源的吳國,不可能看著兩方有一方被吞併,孫權可是個精明人,他最希望的事情是兩個拼的兩敗俱傷哪個勝了他都能撈好處。
-
5 # 識海泛舟
《三國演義》中”馬謖失街亭“是一段既精彩又讓很多讀者痛恨惋惜的故事,諸葛亮的此次用人也是飽受詬病,但是作為我看來,即使沒有守街亭的不是馬謖,只會影響到區域性戰役的勝敗,在一定程度上延緩北伐的失敗,對於最終北伐註定失敗的結局不會產生影響。
敵強我弱,曹魏非速亡之國諸葛亮所在的蜀漢政權一直以正道自居,諸葛亮在《正議》中回答曹魏謀士勸降的時候有過這樣一句話“據正道而臨有罪”,當時天下大亂戰亂頻仍,天下百姓心中最盼望的就是天下統一恢復穩定,到底誰是正義對於百姓來說並不是首要關注的,況且蜀漢就一定是正道曹魏就一定有罪嗎,這些只是政治口號並不能代表實際情況。
而且曹魏當時實力強大,國富民強,統一了中國的北方,掌握了經濟政治中心,是最有希望統一天下的,且曹魏的繼承人也非無能之輩,因此曹魏並非商紂是速亡之國,所以諸葛亮北伐實際上是逆勢而行的。
客觀因素,益州非進取之地我們都知道蜀漢政權主要的勢力範圍是益州,也就是今天四川省一帶,益州這個地方的地理特點是四周崇山峻嶺,中間是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益州這個地方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地方,土地肥沃糧食充足可以守成,但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交通不便後勤補給困難,因此主動出擊十分艱難。
所以蜀漢註定只能偏霸益州,畢竟有古詩云“中原得鹿不由人”,要問鼎中原不是想成就能成的。田餘慶先生就要曾說過這樣四句話“劉備出峽,全軍覆沒,諸葛北伐,積年無成”,由此可以看出益州確實非進取之地。
諸葛亮非將帥之才讀過三國的人對諸葛亮可謂是十分熟悉了,他的各種事跡也是耳熟能詳,無論是“火燒博望坡”、“草船借箭”還是“空城計”都是把諸葛亮的軍事能力描寫到了極致,給我們感覺諸葛亮是一個神機妙算無所不能的軍師。
但是演義畢竟是演義,是有很多小說家的文學手法在裡面的,《三國演義》中幾乎把諸葛亮神化了,魯迅先生也這樣評價過“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的的確確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三國志·諸葛亮傳》中有一段對諸葛亮十分客觀的評價,“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因此可以看出諸葛亮的才能主要體現在治國和外交上,也就是政治才能十分卓越,但是並不是一個將略之才,也就是說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實際上並非演義中描寫的那麼出神入化。
北伐是一個十分艱難的戰役,是一場以弱擊強的戰鬥,在實力和兵力都不佔優的情況下,僅憑藉匡扶漢室的政治口號是打不贏戰爭的,更多的是需要依靠奇謀兵法,因此諸葛亮本身確實不具備完全的軍事才能去打贏這場戰役。
綜上所述,即使諸葛亮沒有派馬謖去守街亭,也不會影響北伐最終的結果。作為《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來看,北伐是小說後期的主要情節,也表現出了作者“擁劉抑曹”的個人立場,但是從歷史角度來看,諸葛亮北伐也是無奈之舉,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註定是要以失敗告終的。
-
6 # 村山居士
街亭不失守,以諸葛亮的聰明才志,也可能會打敗司馬懿,因為街亭是蜀國運糧的咽喉要道,幾十萬大軍只要有吃的,進可攻,退可守,讓諸葛亮嬴得了戰爭佈置的時間。街亭一失,糧草運轉不過來,即使諸葛亮戰領再多的地盤,也難以守住領地,不戰也要自退。
但是,你要問北伐的結局,街亭即使不失守,最終結果一樣會敗,從大的戰略上看原因有三:
第一,蜀國國力與北魏難以抗衡,自從劉備為報關張之仇,舉全國70萬的兵力攻打東吳,被東吳陸遜火燒劉備連營七百里,損失的兵力物力讓蜀國的基業元氣大傷。國力大減。而北魏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蜀國比不了的。
第二,遠征北伐,勞民傷財。先有劉備遠征東吳,後有諸葛亮遠征北伐,國力一耗再耗,蜀國如強駑之末,諸葛亮憑自信自己的軍事天才,孤注一擲,雖然開始連勝幾仗,但是遇到司馬懿就是考慮到諸葛亮勞帥遠征,糧草終會有供應不上的一天,實行堅守不戰的策咯,讓諸葛亮無計可施,耗死諸葛亮。
第三,好戰者必敗,連年征戰,軍民厭戰情緒高漲,即使諸葛亮北伐能戰領很多領地,北方地大物博,如果不得北方民心,一樣守不住,最後也會不戰自敗。就如法國的拿破崙一心想征服整個歐洲,雖然打敗了很多國家,最後還是難以守的過來。翻過終年積雪阿爾卑斯山,攻打蘇聯,本國後方彈劾他,遠征蘇聯一時又難以取勝,最終落得慘敗的下場。
由上可見,諸葛亮北伐,勞師遠征是失策之舉,失敗也是必然的
-
7 # 愛說詩歌
應該不會有什麼區別 都會以失敗告終
因為諸葛亮用兵是謹慎太過 沒有真大軍事家豪氣 霸氣 他作為一個高階參謀是完美的 作為一個統帥 似乎還是差點什麼
-
8 # 克拉布絲蒂克斯
孔明如果不用幼常守街亭,對他北伐會不一樣嗎?
幾乎無望!即使諸葛亮北伐成功,佔領雍涼,怕也看不到長安的城牆啊。
1.諸葛亮北伐的根本目的在於兵出祁山,直取雍涼。但即使街亭守住了,諸葛亮軍在正面戰場上一定少不了與張郃和曹真軍團的短兵相接,但以諸葛亮軍和魏軍的懸殊差距,能否成功吃掉雍涼尚未可知。
2.即使成功幹掉了張郃和曹真軍團,也挺住了魏廷的反撲,但是雍涼地區地廣人稀,再無如在益州一般的天然地形之利。在平原地區勢必需要大量軍隊的駐紮,但這正是劉漢軍隊最缺乏的。
3.趙雲在箕谷兵敗,魏軍可以直接走陳倉道直取諸葛亮軍之後,屆時對劉漢軍又是一場艱難的惡仗。
4.涼州的民族矛盾實在太大了,魏國都沒有留過多的軍隊駐紮在該地,就當地的動亂程度,在涼州駐軍的消耗遠大於徵得的稅收,即便蜀國吃掉了雍涼,管不管得好都不知道。
5.最重要的一點,人心不思漢,已經很難帶動起反魏的浪潮。自從丟掉了荊州,蜀國再也沒有問鼎天下的實力了。與其惋惜馬謖丟掉的街亭,不如惋惜夷陵之戰的大敗,那一敗真的把蜀國多年的基業毀於一旦了。
-
9 # 哈囉西門吹風
北伐還是會失敗,換上馬謖之外其他戰將即使暫時守住街亭,阻止張郃部援軍一時,但後續司馬懿部到達戰場,兩軍一合,拿下街亭不難。蜀漢出其不意拿下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戰果也不是那麼容易消化的,時間在曹魏這邊。
-
10 # 誰醜誰開團H
就結果而言,用誰都比用馬謖合適,而且是隨便用誰。
無人可用?不存在,某些崗位對調一下很簡
單孔明的戰法要求的並非單一個體的能力突出,而是各部門各作戰單位必須高度協同所以只要不自作聰明自由發揮就可以了
違亮節度,舉止失宜—這八個字已經涵蓋
並清楚表達了所有的意思。
派馬謖去的本意無非是想優選出一個能守得更久的人來,結果一向與孔明腦回路保持高度一致的幼常參軍此刻卻完全領會反了孔明的作戰意圖,同時孔明也不止一次在知人善
任這環節上入坑了。
-
11 # 聖地一凡
對的。伏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但東漢末年無力復興,滅亡是必然的,雖伏龍、鳳雛全得,誰也挽救不了其滅亡的下場。這是自然演化,乃天意矣!
-
12 # 刀客老狼
不用馬謖守街亭,可能會在區域性戰爭有所改變,但改變不了大局,改變不了整個戰略走向。戰爭從根本上講,不過就是國力的對抗。單叢人口來講:當時魏國人口700多萬,蜀國人口95萬到100萬,加上國土等其他因素,魏對蜀的壓倒性優勢現實存在,諸葛亮無法更改。
-
13 # 舞陽侯
不會,封建王朝,講究主賢臣明,後主非明主,就算諸葛亮拿下陝西,他的命運只能是被猜忌,被召回,他能選擇的只能是找個自己和皇帝認可的人守陝西!但是蜀中無大將,大機率是守不住!
-
14 # 暢談國學生活
從時勢上看,魏強蜀弱,諸葛亮即使不適街亭,也不一定能夠打敗魏國,統一中原。
但是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如果諸葛亮不用馬謖守街亭,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就不會失敗地那麼快。
劉備在白帝城託孤的時候,就告訴諸葛亮馬謖只是虛有其表,並沒有真才實學。
假如用其他人守街亭會是什麼情況呢?
一 王平為主將馬謖守街亭的時候,王平為副將,諸葛亮曾告誡馬謖要當道紮寨可以抵擋司馬懿,但是馬謖自認為自己飽讀兵書,一定在山上紮營寨。
反觀王平就不一樣了,王平一直勸誡馬謖要當道紮寨,可見如果當時以王平為主將,街亭可能不會失守。
二 魏延守街亭魏延可以說,也是蜀國的一員大將,無論是武藝還是謀略都是不容小覷的。
劉備在世時任用魏延為漢中太守,魏延在位十年,保漢中無憂,可見如果用魏延去守街亭,有可能不會失守。
三 姜維守街亭姜維可以說是蜀國後期的頂樑柱,魏國很多人都懼怕姜維的謀略,在武藝上更是屬於一流高手。
諸葛亮攻打天水的時候,曾經就被姜維識破了計謀,導致天水久攻不下。
在武藝上就連趙雲也感覺到與姜維交手很吃力。
可見,姜維守街亭也不一定會失敗。
那麼街亭不失對諸葛亮北伐有利嗎?
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在演義中諸葛亮說到,街亭是要道,一定要保住街亭。
而且諸葛亮退軍也是在街亭失守之後才退軍的。
總結: 雖然說街亭不失,不能夠保證諸葛亮打敗魏國,但是從演義中來看,街亭不失守,諸葛亮有可能會北伐成功。即使不成功也不至於慘敗。
回覆列表
當然不一樣。從量子力學來說,意識決定物質。如果不是馬謖丟了街亭,那麼就可以有不一樣的結果。諸葛亮的北伐就可以有成功與失敗兩個結果。不是到最後,誰也不能斷定。至於北伐的過程,就可以豐富多彩了,有多少個意識就有多少種過程。但一坍塌下來,就只有一個結果了。
馬謖的錯誤就是沒有按照諸葛亮的戰略部署,使戰爭的結果迅速坍塌,造成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戰爭的失敗。
街亭的戰略位置有多重要?用魏軍大都督司馬懿的話來說:“亮若知吾斷其街亭要路,絕其糧道,則隴西一境,不能安守,必然連夜奔回漢中去也。”用諸葛亮的話來說:“街亭雖小,干係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軍休矣。”由此可見,街亭的得失,關係這次戰爭的成敗。最後,事實證明了一切。馬謖失街亭後,司馬懿長驅直入,差點生擒諸葛亮。是諸葛亮冒死擺“空城計”才脫險退兵。
如果,當時不是馬謖去守街亭,而是別人。那結局就有可能守住街亭,並牽制住司馬懿大軍,為諸葛亮攻打曹真贏得寶貴的時間和空間。從而,第一次北伐就可能以蜀國的勝利而告終。當然,即使是馬謖守住街亭,諸葛亮北伐也可能失敗。不過,從諸葛亮與司馬懿的數次交鋒看,還是諸葛亮的勝算大些。
毋容置疑,馬謖失街亭,諸葛亮有用人不當之錯。回國後,諸葛亮自請降職三級,也就不言而喻。
諸葛亮足智多謀、治軍嚴格、賞罰分明、愛兵如子,但以蜀國的國力討打曹魏,後方缺乏有力的支援,實在是困難重重。諸葛亮可能是想以攻為守,同時在瞬息萬變的戰爭中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以取得勝利。這就有個大前提是:必須要先立於不敗之地,然後步步為營,向前推進。事實上,諸葛亮也是這樣貫徹落實的。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三國演義》有詩曰:失守街亭罪不輕,堪嗟馬謖枉談兵。轅門斬首嚴軍法,拭淚猶思先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