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繼風說
-
2 # 齊君
《後浪》在嗶哩嗶哩等各大網站都上去熱搜,而且在b站排面第一,可見其熱度流量高超,為什麼這個影片會產生爭議呢?不少人認為《後浪》是毒雞湯,是不現實的,甚至是割韭菜的。
尤其是對待年輕人,比如90後和00後更是反響異常的主要群體,甚至都把《後浪》當成一個笑話看,甚至說也就是欺騙傻子。為何產生這些激烈的言論,我認為還是和大家的生存處境有著極大關係。而且這個影片貌似和54青年節的理念也並不是很靠邊。
影片中所說的所有美好,都沒有經歷過。都是一線富二代所提出來的觀點吧,普通孩子的家裡可能還因為一道題而愁眉苦臉,孩子因為吃什麼而擔憂,底層生活還是非常困苦,而且大部分的言論都是這樣,這樣就很讓人覺得尷尬。
還有人說之所以有後浪,那是因為有前浪的幫助,要不然什麼也不是,什麼也做不了。讓大家迴歸現實,不要在喝心靈雞湯,現實生活永遠都是殘酷的。還有人認為這是說給有錢人聽的,和我們這些普通人毫無關係。
-
3 # 扯葫蘆瓢
這麼多年輕人放假的幾天發的是寫什麼內容呢?有招聘、求職、賣東西、賣課、買房、發展直銷下線、健身、心靈雞湯、出遊記錄、加班心情、熬夜心得、哭窮、炫富等等等等。
結合2019年B站使用者年齡構成分析的結果:
可以看到90後與00後用戶佔比佔到了70%以上,這裡面一大半又是24歲以下。24歲以下的人群中,學生又佔了絕大部分比例。
2019年B站使用者地域分佈分析的結果:
可以看到B站主要使用者主要在南方以及沿海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這些地區的教育水平較高,年輕人接觸外來文化的機會更多。
可以感受到,《後浪》演講恰恰針對的是發達地區相對富裕階層的年輕群體,那裡有相當一部分青年,有機會去遙遠的地方旅行、出國遊學、攀巖、跳傘、攝影、賽車、玩cosplay。
對於那些沒有這些條件的青年人來說,尤其是在校學生,雖然他們目前做不到,可是來日方長,未來有無限可能,聽聽這樣的演講,也頗能鼓舞人心。
而對於大部分深入生活、融入社會的青年人來說,對《後浪》,沒有多少關注的興趣。把它當作心靈雞湯,還嫌它過分的虛緲、脫離實際。
所以,《後浪》是B站很好的廣告。僅此而已。
-
4 # 儲小九
這個小破站,走到今天並不容易。
一路頂著二次元、鬼畜、莫名奇妙、不務正業這樣的小眾標籤,B站成長到了有1.3億的月活使用者,十分之一中國人口,十年之後B站長大了,他可以站起身來和那些主流世界裡的大人們臉對著臉,眼對著眼一起說道說道了,但大人們還並不這麼認為,大人們的印象裡B站還是小屁孩。
1.3億月活使用者,這個時候再標榜自己小眾就是在騙人。B站選擇站出來,告訴大家我代表青年的大眾與主流,不論你承認不承認事實就是如此。
B站最大的特點到底是什麼?創造力,B站不同於目前所有的平臺,他就是一個創造力融合的地方。無論國漫鬼畜遊戲音樂番劇,都是年輕人在盡情釋放自己創造力,多元是這創造力最重要的土壤。這一點很明顯,B站希望更多人可以知道。因為更多人知道才能有更大的成長空間,才能讓這些創造力被充分釋放出來,那些海量的UGC內容應該更有價值。
所以這次B站溝通的目標人群,就是向那些中年人們喊話,不再年輕的你們可以讓一讓了(你們也必須讓一讓了),做為後浪的我們來了(這一波中年人的配合度也挺高的)。
也可以說的直白點這股青年力量要搶權奪位了。只是你對這股青年力量還一無所知。
使用者們在B站上在看什麼?不僅僅是鬼畜與動漫,你知道B站前五的標籤裡有一個叫學習嗎?沒錯就是用B站來學習。B站的版塊已經相當豐富,遊戲、科教、音樂、電影、體育、美妝、時尚各種標籤下都擁有相當數量的使用者。
而這一切,很多人不知道,需要讓他們知道。所以B站在努力破圈。
從內容上破圈,我在故宮修文物、人生一串、B站春晚,這些都是B站在內容 上所做的努力(都沒看過的請自行補課)。
而在品牌力上,B站也需要破圈讓更多品牌主們意識到B站的價值和力量。這是讓B站未來可以長遠良性發展的重要環節,畢竟B站還在虧損。
所以才有你看到的何冰老師的五四演講,B站還會不斷破圈。直到後浪日漸宏大,便不再有堤壩可以阻擋住他。
-
5 # 素履之往1
在5月4日這天標榜獻給年輕人的B站《後浪》,其實根本代表不了大多數的年輕人。
它充滿了小資情懷,充滿了,享樂主義。
根本沒有後浪前浪,只有一群一群為了生活而打拼,被歷史洪流裹挾向前的年輕人們。
他們中的許多人無法奔湧,他們只能向前,一步一步。
這個世界的後浪,也包括每天工作10個小時以上的工廠青年,從白天到黑夜開12個小時月掙6000元的計程車小哥,打工12個月才可以在一線城市買1平方米的上班族們。
心裡有火,眼裡有光,身體透支。
年輕人的世界可以有光,但也應該看到更多更廣的年輕人們,是如何生活的。
只有精英的世界才是青春嗎?
我不認同。
-
6 # 暖歷史
網際網路時代,越是極端的,越是片面的,越容易引發關注。從吸引關注,引爆話題這個角度來說,《後浪》無疑是成功的。而它“成功”的原因就在於它的片面性----不管是有意為之,還是見識淺薄。這怎麼看都是一件挺諷刺的事。
資本已經不憚以招罵來吸引眼球了。
片面的東西很容易引起人的反感,《後浪》強調了當前青年人光鮮的一面:自信,活波,年輕充滿活力,開放,包容。卻看不到或者不敢觸碰不堪的一面:找到好工作的不易,996的辛苦,拼死拼活一個月工資交給包租公包租婆之後所剩無幾的無奈。
換句話說,《後浪》談論的只是看似華美的袍子,而對華美袍子裡隱藏的蝨子避而不談,然後告訴年輕人華美袍子就是生活的全部,這樣的一個片子,聽著慷慨激昂,充滿熱血,其實是避重就輕,陰陽怪氣。
說的難聽點,就是把年青人當傻子。
《後浪》中渲染的光鮮亮麗,這種看起來激動人心的“主流”“正面”“天然”“選擇”是有多少年青人能夠享受到的生活?
《後浪》渲染選擇的自由,可是它隱藏了選擇的自由是需要能力和條件的。這其實是在放空炮。
五四精神宣揚的是憂國憂民、熱愛祖國、積極創新、探索科學的愛國主義精神。而不是藉著宣揚極少數幸運兒的幸福生活。機引導消費主義和小確幸的墮落沉迷。
人類進步其實基於一個很樸素的動力,就是我們要過的更好,生活的更幸福。但是這種幸福不是靠雞血似的激勵,而是靠正視現實的勇氣。不是靠忍耐各種的不公平,而是靠站出來對所有的不公平說不的行動。
面對著資本倡導的眼高手低的白日夢和無意義的“個性展示”,敢於直面問題,才能不被這樣看似“積極”的話說所矇蔽。
真正積極向上的年青人,應該舉起的是五四的旗幟:開學,民主,自信,理性,清醒,冷靜,為明天而搏鬥,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麵人生。
讓《後浪》見鬼去吧。
-
7 # 王千夜
我覺得《後浪》的宣傳片挺勵志的。
何冰的演講確實有一種力量,對於青年人的多元活法給予了肯定和鼓勵。
那些口口聲聲 “一代不如一代”的人 ,應該看看你們,就像我一樣,我看著你們,滿懷羨慕。
每一代成長的人在前行的路上會受到讚許,也會受到質疑。
有人鷹擊長空,有人百舸爭流浪遏飛舟。
但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高過一浪。
這是最好的時代,“你們有幸遇見了這樣的時代,時代更有幸遇見了這樣的你們。”
作為後浪,該朝氣蓬勃,樂觀向上,創造無限可能。
後浪們擁有更好的資源,更廣闊的視角,更多獲取知識的渠道,更多能讓自己變得優秀的途徑。
後浪們也會閃閃發光,這才是最好的後浪。
-
8 # 飛車小少年
一個何不食肉糜的演講,一個演員,帶著一幫自己不用努力,生下來就有的所謂後浪人,給剩下這一大幫天天為了車貸房貸活的還不如一條狗的人說你要有夢想,你要去跳傘去出國旅遊,你要有夢想,真的噁心到令人髮指……階級固化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現在不僅理所應當的說出來後,還怪你不努力,怪你活該
-
9 # 菜鳥水檸
這則影片是一個演講的形式出現,演員何冰作為演講者。不得不說,何冰老師的演講還是很不錯的,整個的演講過程很穩,而且語調抑揚頓挫,聽起來感覺很不錯的。這一點想必絕大多數都是認可的,而人們的分歧在於內容。
演講的內容是在指年輕人當下的生活,而且其核心就是當下年輕人活的很好,有自己的選擇、自己的生活,無疑年輕一代是幸福的。這樣的內容引起了大家評價。一種聲音是這個影片起點太高,只代表了一部分人的生活,缺少與現實生活的掛鉤;還有一種聲音是符合影片的主題,發表“吾輩自強”相似的言論。
它的存在就好像一則關於某某奢侈品的廣告,我們看了就是看了,之後要不要去選擇,這就是我們自己的事情了。如果我們的實力不行,那麼就拉到,就當沒看過;如果自己實力允許,那麼就去選擇就OK了。
就算非要去探討內容,那麼這個內容也就是一則心靈雞湯。在這其中有很多的金句和雞湯一樣,甚至有非常的多的金句都能算是“老母雞湯”了,它們就和“天生我材必有用”、“天道酬勤”這樣的勵志雞湯相似。在看的時候,會熱血沸騰,但是看完之後很快就會感到索然無味了。雞湯只是用來給自己一個勁的,而不是全部,畢竟我們是自己活著,外界的聲音再多,那是他們的事情,我們經營好自己的家庭、自己的事業、自己的生活就可以了。
-
10 # 老徐咵電影
很多中年人看了這個影片很容易被感染,在這樣一個這麼好的時代,這麼精彩的時代,覺得我們年輕人在這樣好的一個大環境下,就應該鮮衣怒馬,應該光彩照人的。
影片裡對青年們說:
你們擁有了我們曾經夢寐以求的權利——選擇的權利。你所熱愛的生活,就是你的生活。
你們有幸遇見這樣的時代,但時代更有幸遇見了你們。
沒錯,影片出境的青年們,
做模型、扮cosplay、看世界、肆意潛水、高空跳傘…
看起來的確很符合這段語境。
但是,那影片裡的鮮衣怒馬,五花十色,真的是屬於我們這些“後浪”嗎?
可現實真是如此嗎?當然不是,甚至遠遠不是!
普通青年的人生,遠沒有這麼絢麗多彩。
僅僅是追求世俗裡的安穩生活,可能就要耗費他們一生的力氣。
畢竟,鮮衣怒馬的人生,是絕對離不開金錢的支撐。
影片裡的鮮衣怒馬、瀟灑自在,恰恰是用金錢堆砌起來的。
而殘忍真相是,普通青年,才是“後浪”的主體。
很多人在看了影片後,內心毫無波瀾,甚至有點想笑和莫名其妙。
正是因為,影片裡那些精彩人生,與大家所經歷的現實,出入太大了,甚至可以說毫無關係。
青年作家蔣方舟在《圓桌派》裡有一期訪談是這麼說的:
你必須要麼非常非常努力,要麼非常非常聰明,你才能勉強過上一種平庸的生活。這句話,才是真正擊中我們這些後浪們的心坎,才是真的觸動我們。
這句話放在當代年輕人身上,最合適不過。
反觀《後浪》中的年輕人,
一個個像是養尊處優,無憂無慮享受生活的富家子弟,諷刺的不知道是誰。
大家如此抵制《後浪》,是仇富心理作祟嗎?
當然不是,有人會不想去浪嗎?
只是,無數浪花都會被現實狠狠地拍在沙灘上。
結婚、買房、工作KPI、各種房貸車貸、養老…
這幾座大山對年輕人來說,沒有一樣是容易扛過去的,太重了。
一邊是節節高攀的房價,一邊是大多數工薪階層的年輕人工資只有寥寥幾千塊。
據調查資料顯示:
80%的中國家庭,人均月收入不超過3000元。
50.51%的90後還是租房的狀態,只有19.88%的人有自己的房子。
居無定所,扎堆在城中村,正是大多數年輕人的真實現狀。
不是人人都可以:自由學習一門語言、學習一門手藝、欣賞一部電影、去遙遠的地方說走就走的旅行。
疫情爆發以來,有超過1000家公司宣佈破產。
那有沒有人想過又有多少人面臨失業、已經失業?
我大膽承認我就已經失業了,並且還沒有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
當活著都成問題的時候,我們還有什麼權利談選擇?
這個世界是撕裂的,斷裂的。
資本家躺在家裡數錢,底層勞動人民如螻蟻都不如一般生存。
屋裡屋外,天堂地獄兩個世界。
前浪的二代才配叫後浪,而我們?不配!
-
11 # 慧算賬
先說一下內容,滿滿正能量,加上配音熱血沸騰。但是配音有些地方不太自然,可以打80分吧。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種哈姆雷特”。
但是這次《後浪》只有兩種!
站在B站使用者角度,積極、正能量、符合核心價值觀,用一個字形容“perfect!”
站在普羅大眾角度,警示所有人不努力,將與這個社會脫節、走遠。至少上面的大多數事件、運動,我都沒有體驗過,也許我真的
......out
如果非要站隊的話,我選擇符合核心價值觀這邊,因為,孩子們需要被肯定!
回覆列表
何冰老師用他超一流的臺詞功底給我們奉獻了一場精彩的演講。整個影片我看了至少五遍,看完的第一感受是:我們中國發達了,進步了,物質更豐富了。
之後我沉默了……那不是我的生活,那只是小部分人的生活。
如果我是在高中時代看到這個演講,我想我一定會熱淚盈眶,心潮澎湃,恨不得立刻就投入到時代潮流中去,成就一番大事業。但可惜,現在的我,在仔細聽完這份演講後,內心毫無波瀾。
對於一個在南方農村長大的我來說,從小就沒有探索過自己的興趣是什麼。在一個出門就是田野和天空,待在家裡只有電視和書(近幾年有網線了)的世界裡,我不知道我的興趣能有什麼?
如果說有那小時候我們的興趣就是自制玩具和玩泥巴。
所以說影片裡放映的並不是我的生活。
無論是當年的我,還是現在村裡的孩子,都沒有cosplay(甚至還從未聽過這個詞)沒有遙遠的旅行,沒有舞蹈,沒有滑板,也沒有琵琶吉他,更沒有潛水、漂流和跳傘。
影片中觸目所及,皆是光鮮亮麗的現代化都市,追求自我的年輕人。
而塵土飛揚的農村,破舊的老街,一望無際的田野和天空,生活枯燥無味的小鎮少年,在影片中杳無蹤跡。
影片中的確充滿理想、熱愛、自由!
但是這些詞語對絕大部分的中國青年來說遙不可及!
所以,這場演講與其說是獻給中國的年輕人,不如說是獻給中國的大城市年輕人。
身邊的朋友在生活的壓迫下選擇996,他們奔跑在大街小巷送著外賣、在服裝店裡向著顧客招手、在工廠裡組裝著一個又一個的零件,拼盡全力在高昂的房價之下掙扎著,以至於“打工是不可能的,這輩子不可能打工的”成為了一句流行語,我想這才是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
這樣平凡的生活才應是我們絕多大多數青年的常態。
但越是平凡的生活,越能見證偉大的堅持。少年立志,青年奮發,中年頂梁的故事,不僅僅是周總理那一代人的傳說,也體現在我們每天的生活裡。
作為一個歷史唯物主義者,我始終堅信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也就是你我這樣的凡人創的。“不忘初心,努力奮鬥”才是每個人應有的心態,至於這一生取得多大的成就,其實並不應由當局者來思忖,不妨放手去做,讓後世評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