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今人不如古人這是不是迷信?
8
回覆列表
  • 1 # 劉逸之

    應該是各有所長,風格不同。就像兩位歌唱家的歌聲,旋律不同曲調不同,嗓音不同一樣,唱的都很感人,格調不同罷了。

  • 2 # 善齋善哉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個人認為,如果單就寫字,取法不同,風格不同,結果就不一樣,難有超越一說……

  • 3 # 魚生文化雜談

    我來試著回答這個問題。

    當代書家孫伯翔能超過趙之謙的魏碑嗎?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主觀的問題,而且問題也很有針對性。但一個人是個統一的人,我們還不得不統一來看。

    先說孫伯翔

    眾所周知,孫伯翔先生是當代有名的魏碑大家,其魏碑的成就在當代也是屈指可數。他一生沉浸於魏碑的叢林,而能寫出自己獨特的風貌來,這是很難得的。

    學魏碑的淵源

    孫伯翔的字脫胎於魏碑,主要受《張猛龍碑》《始平公造像》等方整嚴峻的一路書風影響。

    當然他為了求創新和變化,對於形體結字用了很大的力氣去改造。力求一種強烈的對比,長槍短劍,硬刀軟鞭,無所不用。

    但整體仍然以峻峭凌冽為主,用筆清健爽截,不拖沓。

    用筆的主張

    在用筆上,他和啟功先生的主張恰恰相反。

    啟功說他“一生師筆不師刀”,從他的實踐也可以看出來,他是以帖學為根基的,認為下筆要自然,要透過刀鋒看筆鋒,也就是主張去掉刀刻感,遵循筆的自然特性去書寫。

    而孫伯翔先生則有不同意見,他認為藝術的首要是有美感。那麼筆的形態有美,刀刻的形態中也有美,不必一棍子打死。所以他覺得碑刻的“刀刻感”是可以繼承下來併發揚的,這是他對於碑刻的認識。也決定了他的用筆如刀,可以說是“一生師刀筆成刀”了。

    結字與章法特徵

    他的結字特徵在於在單字的範圍內透過對空間的擠壓和縱放處理,在字內形成勢的對立,而字與字之間仍然以這種方式處理,又增加了一重矛盾和統一的關係,所以結字用功很深,多有巧妙的構思。

    此外還有用筆輕重的對比,行筆速度的變化等等。他幾乎在字的每個維度上都希望有一種技巧性的處理,所以顯得巧,這是他的一種貢獻。從這點來說,他的魏碑較傳統而言是有新的突破的,他有一種理性的工程的思想。是一個用筆墨搭建字的工程師。

    章法是由結字決定的。他結字的特徵就決定了章法必須得爽朗,字間距要大。否則每個字的完美和獨立性就會被擠壓,這點他是很清楚的,所以寫字的章法相對統一,都是行列疏闊的一種佈局安排。

    從以上幾個方面綜合來看,孫伯翔的魏碑體書法就展現開來了。那麼他的成就應該怎麼衡量,是進步還是不如古人?這話其實得兩說。

    首先他肯定有別於古人,他並不想做誰的第二,所以他形成了一種新的風格,這是他對書法的貢獻,大部分人還做不到。

    一個人但凡能確立個人風格,併為人所認同,可以說他一定在某個方面是有超越的。那麼他的超越我認為就是對於字的結構的“工程化”處理,更有一種科學的思想作為指導。

    可是要說不如古人,比如趙之謙,那也是可以的。因為那個優點本身就可以是缺點。因為這種過於精巧的思維,讓他的字顯得過分雕琢,刻意造作,失去了一種渾厚朴素的風貌。

    是的,他用筆很有力,為什麼還說不夠厚呢?是那個整體的氣不夠厚,設計感太強,即使用筆有力,仍然是一種薄。可以說是“薄於情”的一種薄。

    所以他的優缺點是同一個東西,是一體的。

    就此打住,再說趙之謙。

    趙之謙

    趙之謙其人,是個全能型的文藝天才。詩、書、畫、印、文、鑑、藏,無一不通,無一不精。這樣的人,實在是罕有的。

    所以我在開頭會說,單把他的魏碑拿出來和另一個人的整體做比較,比較的有針對性,對他來說不太合宜。但也並不是不可以。

    拋去上面的領域不談,僅就書法來說,他還是個全才,諸體皆能,而且皆有自己的特色。

    他的篆書遒媚恣肆他的隸書渾厚朴茂他的行書文人氣十足又灑脫隨性

    然後說他的魏碑。他雖然是那個時代復興碑學的重要人物,但他的魏碑和石碑上的東西有很大的區別。

    要說孫伯翔是一種對於刀刻感的繼承,那麼到了趙之謙這裡,則是“完全融化”。他把魏碑完全嚼碎了往下嚥,再出來的東西,就已經完全是他自己了。

    他對於魏碑的應用是多種多樣的,並不拘泥於某一種特定的筆法,特定的章法,而且還用到行書裡去,用到篆隸裡去,他好像想怎麼改造都成,而且都成功。這不是融化是什麼?

    而且他在各種技巧之間來回穿梭切換的同時,還能保持一種整體基調的渾厚和樸素。那是一種全然一體的統一感,而不是各個字之間互相炫耀自己有多美。那種整體感,恰恰是需要忘掉區域性,用一種渾然之氣去行筆,從首至尾,無有夾雜。

    所以,就是單把魏碑拿出來,我仍然會把票投給趙之謙,如果只能選擇一個的話。因為他以道做基礎,而不以術做基礎,是所謂“藝進乎道”者也。

    實際僅僅把他放在清朝這個時間段也是不全面的,他的靈魂更為古遠。他如何能這樣厚古?他甚至說漢代以後的文章他都不樂意讀,所以他的眼量很高,從秦漢得到更多的精神傳承,自然有渾厚的氣質。

    更何況他還是個全能選手呢!怎麼比。

    厚古薄今的確不是我們的意願,可在文藝的許多領域,我們確實退步太多了,這是整體社會心性的退步,不是某個人的事。現代人定性不足,走不了太遠的路,也就難到更高的山頂。當然不排除有什麼絕世天才轉世再來,但那種人往往大器晚成,當代又看不到。

    最後再來欣賞一下趙之謙的畫和印吧。

    他的畫

    他的印

  • 4 # 王乃棟說書畫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孫要和趙相比是很難的。畢竟一位是清代書畫印全面大師,一位是現代書寫高手。

    在筆法方面:趙中鋒圓潤,提按自如,孫用鋒不實,縱橫難遒。

    在形態方面:趙如瑤池天仙,婀娜多姿。孫如外鄉遊子,舉止寒促。

    在悟性方面:趙無論書畫印,筆筆合法,處處出新,獨創一格。孫魏碑用筆形強實散,筆法不能圓勁,只能寫《張猛龍碑》一體。

    諸君以為如何?

  • 5 # 不倫不類詩文

    孫伯翔是當代書法大家,魏碑巨擘。他憑藉勤奮和天資,把當代魏碑的書寫引領到了一個嶄新的天地,其筆下書法,既彌散著古意,又散發著當代的韻味。以我個人看,他比古人趙之謙寫得好。比趙之謙靈動。

  • 6 # 素手國風

    關於“當代書法家孫伯祥的《魏碑》能超過趙之謙嗎?”這個問題,答案很顯然:當代書法家孫伯祥的魏碑目前沒能超過趙之謙。而且孫伯祥的魏碑以後恐怕也很難超過趙之謙,至於原因,我嘗試從以下幾個角度來做分析。

    魏碑的興起

    自清代碑學興起以來,在鄧石如、伊秉綬等大家的帶領下,篆書、隸書最受當時人們的追捧,而魏碑相對比較被冷落。在道光之後,大量的南北朝碑刻相繼出土,在包世臣、何紹基、康有為等人的的大力推崇之下,魏碑才得以被世人接受和知曉。康有為還在包世臣《藝舟雙楫》的理論基礎上改編成《廣藝舟雙楫》。此書透過層層推進碑學融入帖學的正當性,並且將所推崇之碑的範圍縮小,凸顯以魏碑為主的南北朝碑刻。康有為在此書中透過對魏碑的褒揚和品評,總結出:

    魏碑有“十美”:唯南碑與魏碑為可宗。可宗為何?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強;二曰氣象輝穆;三曰筆法跳躍;四曰點畫俊厚;五曰意態奇異;六曰精神飛動;七曰興趣酣足;八曰骨法洞達;九曰結構天成;十曰血肉豐美。是十美者,為魏碑南朝有之。

    自此以後,世人都以康有為的這個理論來作為學習魏碑的基礎,大大提高了魏碑的地位。

    明末大書家傅山說:“楷書不知篆隸之變,任寫到妙境,終是俗格。”康有為之所以提倡魏碑,因為魏碑恰恰打破了唐楷的“俗格”。

    趙之謙楷書趙之謙和孫伯祥的碑學風格

    趙之謙

    趙之謙是晚清一位書畫大家,真、行、篆、隸無所不能,無一不精。楷書最初取法顏真卿,這也為他堅實嚴謹與渾穆從容的書風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他在《章安雜說》中說:“二十歲前,學《顏家廟碑》,日五百字。”可見,趙之謙學書非常勤奮。

    所以,趙之謙前期的作品都有顏體的影子,後來讀了包世臣的《安吳論書》,深深被包世臣的碑學理論所折服。他在《章安雜說》中這樣描述道:“安吳包慎伯言,曾見南唐拓本《東方先生畫贊》、《洛神賦》,筆筆皆同漢隸......”因此,趙之謙開始轉向魏碑,不斷交遊論學,尋碑訪古。透過努力,趙之謙在碑學的理論和實踐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並著有《補寰宇訪碑錄》、《六朝別字記》兩本關於碑學的書籍。

    趙之謙遍臨北碑,如《痊鶴銘》、《張猛龍碑》、雲峰山刻石等等,並將北碑和行書、草書雜糅,形成自己獨特的書體。

    孫伯祥楷書

    孫伯祥

    作為當代知名度略高的書法家孫伯祥,以楷書為主,取法北朝魏碑,主攻《龍門二十品》,《始平公造像》、《楊大眼造像》、《魏靈藏造像》是其核心方向。其中《始平公造像》是魏碑中筆勢最雄健的,所謂:“雄重莫如朱義章”,朱義章指“始平公”。

    孫伯祥把《始平公》刀砍斧劈一樣方整的筆法應用到楷書之上,所以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孫伯祥楷書有許多方硬整齊的筆畫,這就是取法的北碑。

    《始平公造像》區域性

    我們也知道,學書法是肯定繞不過二王的,這裡說的“二王”不單指王羲之、王獻之父子,而是指二王一路的整個體系。孫伯祥也如此,他曾在自己的一幅作品中透露多年的學書體系:“餘從事書法於一生無所大成,然無一日懈怠。精力多投入北碑研習,傳統書法上傳下承,餘亦遍臨魏晉唐宋諸家,即鍾繇季直表,王右軍姨母帖、喪亂帖,顏魯公多寶塔、爭座位、祭侄文稿,蘇子瞻寒食帖。諸家經典皆略有所獲。然雖臨無得者朱耷也。”可見,孫伯祥對學書非常用功,功底也很深,除了學八大山人“無得”之外,其它都相應的有所收穫。

    孫伯翔的書法以碑學為主,帖學為輔,所以他整體的書風取向處處都是魏碑的影子,筆畫大多以方筆為主,正如他自己所說:“起於方正,行於溫潤,臻於清涼,不歿則求。

    趙之謙行書趙之謙和孫伯祥的藝術成就

    趙之謙

    在晚清書法史上,趙之謙在藝術上的地位舉足輕重。尤其在書法上,他是最有力的實踐者。其在魏碑上的研究,可謂是花盡了畢生的精力。他在北碑上的研究非常深,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楷書風貌。他將魏碑體系的技法進一步完善,成為清代一位在正、行、篆、隸等書體上真正全面學碑的典範。並且他將北碑的用筆方式融入到到篆書、隸書、行書、草書甚至是篆刻當中,書風在書法史上別具一格,獨樹一幟。

    魏碑的筆畫是整齊又方硬的,但是趙之謙並不僅僅從表面上追求北碑方整斬截的碑刻效果,相反,他刻意去掉北碑的陽剛,變得委婉通達,突破當時學碑方硬剛強的主流書風。他使用方圓結合的方法,最終呈現雄強中有渾樸、方勁中有圓潤的特點。

    趙之謙行書

    引碑入帖是許多碑學大家的都會去嘗試的,成功的人屈指可數,趙之謙是其中的一位。他大膽的改變二王的用筆方法,將魏碑剛健銳利的方筆與流暢婉轉的帖學用筆巧妙的結合,形成他獨特的書法風貌。

    在碑帖結合得實踐上,他也是成功的典範,對後世有啟發作用,並影響了像齊白石、吳昌碩這樣優秀的書畫大家。藝術成就在當時已非一般人所能比擬的,當代就更難了。

    孫伯祥行書

    孫伯祥

    孫伯祥目前八十六歲,楷書成就基本定型,他的碑學意義更多的是對魏碑的探索。孫伯祥自己也提倡碑帖結合,求新求變,並且也嘗試將二王一路的行書、草書打入北碑,也頗有自己的個人特色。但是我們很明顯的看到他這種結合不算是成功的,許多筆畫刻意方折,呆滯不自然。對比趙之謙,差距不是一點兩點,甚至沒有可比性。

    但是孫伯祥的對魏碑的探索精神很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他敢於突破,改變自己已被大家認可的書風,不斷否定自己並超越自己。他對自己以前的作品很少持肯定的態度,創作時,會毀掉一些在別人看起來成功的作品,直到滿意為止。這種精神難能可貴,值得我們弘揚和發展。

  • 7 # 傳藝工坊

    從沒有聽說過孫伯翔,但十分崇拜趙之謙。

    但看圖中的幾個照片來,趙之謙是當之無愧的書法家,而孫伯翔只能算書法小丑。根本沒有辦法放到一塊兒評價。

    即便書法不是單純的寫字,但是字還是要寫成字,而不是畫成畫兒。

    書法家之所以成為書法家,原因就是他能在寫字的基礎之上,對寫字進行藝術化,創造自己的風格。比如這裡趙之謙。

    連字都寫不好的人,就沒有必要扯上書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劉寧亞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