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胖逗科技

    第一類是對映類計時工具

    對映類的主要是透過太陽週期運轉規律來判斷時間。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日晷儀,另一種是圭表日晷又稱“日規”,是中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又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製的指標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製的指標叫做“晷針”, 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使用時,觀察日影投在盤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時間。日晷的計時精度能準確到一刻(15分鐘)。

    圭表是運用立竿見影的方法,透過影子的長短來判斷時間。

    第二類是漏壺類計時工具漏壺類計時工具

    主要也有兩種,一種是水漏,又稱“銅壺滴漏”,一種是沙漏銅壺滴漏所謂“滴漏”就是壺的底部側面開一個孔,然後水透過逐級流注,最後透過水流到哪一級銅壺和銅壺的水量來判斷時間。根據宋朝楊軍的《六經圖》(公元1155)轉述:蓮華漏由4個壺組成。天池壺、平水壺逐級向平水小壺供水。

    沙漏的原理和滴漏的原理基本是一樣的只是內容物不一樣而已,由於水在高溫環境容易蒸發,在過低溫又容易結冰,這樣就會造成計時的不準,而沙漏則沒有這個影響。

    第三類是燃燒類計時工具

    燃燒類計時工具被稱為“火鍾”,火鐘的種類有很多,常見的有燈鍾、香鍾和蠟鍾等。燈鍾是透過燃燒剩餘燈油顯示的刻度來計時香鍾和蠟鍾則直接在香和蠟燭上留下刻度,然後透過燃燒剩餘直接計時。

    但是這些都沒有辦法起到報時的作用,因此很多古代的計時儀器在古代也應運而生。例如東漢的的大發明家張衡,他就發明了一種水運渾天儀,《晉書·天文志》記載說在密室中用漏水驅動,儀器指示的星辰出沒時間與天文觀察的結果相符。後來這種水運渾天儀經過改進後,除了表現星宿的運動以外,還能表現日升月落,當然比張衡的水運渾象儀更加精巧、複雜了。1090年,北宋宰相蘇頌主持建造了一臺水運儀象臺,能報時打鐘,它的結構已近似於鐘錶的結構,可稱為鐘錶的鼻祖。1276年,中國元代的郭守敬製成大明燈漏。它是利用水力驅動,透過齒輪系及相當複雜的凸輪機構,帶動木偶進行"一刻鳴鐘、二刻鼓、三鉦、四鐃"的自動報時。

    當然這些“精密”的大型儀器顯然普通百姓沒法普及,那麼,當時的老百姓如何做到鬧鐘的報時效果呢?老百姓其實還是很聰明的,在原本的香鍾旁邊繫上一重物,當香火燒到一固定刻度時,上面掛的重物落下撞擊金屬器皿,發出響聲,提醒此時辦事的人,起到鬧鐘作用。

  • 2 # 小馬2009

    實際上,鐘錶是我們華人發明的,然後傳入西方的。史記:北宋宰相蘇頌主持建造了一臺水運儀象臺,能報時打鐘,。它的結構類似於手錶的結構,可以稱為時鐘的鼻祖。每天只有一秒鐘的錯誤。它具有擒縱機構,而擒縱機構在工作時發出滴答作響的聲音。這是時鐘和計時器之間的差異。在瑞士,製表界的一本權威著作寫道:“現代機械錶中使用的擒縱裝置源於中國古代蘇頌的發明。”

    古代的社會技術是落後的,沒有手機和鬧鐘,但是古代人對時間的掌握非常準確。當然,它們肯定不如當前的時鐘精確、靈活、多樣。那麼,在沒有這些東西的情況下,古人如何看待時間呢?

    第一,聽雞

    通常,雞在五點鐘左右咆哮。五點鐘,天空開始微微發光。這就是為什麼它早於雞而晚於貓的原因。每個人都能聽到,所以雞叫是古人早上識別時間的一種常見的方式,雞叫就起床了。如果沒有雞怎麼辦?下面還有別的。

    第二個是:看著太陽

    在古代,天黑時,外面通常沒有人。因此,古人早在7點或8點睡覺。他們自然會在清晨醒來。古代房屋相對簡單,全都是木製的,具有良好的透光性。如果早晨有Sunny,它們肯定會在屋子裡照耀,李白的詩寫得很好,床前的月光被懷疑在地上結霜。月亮都可以照亮房屋,太陽就肯定可以更亮了,所以古人根據太陽的位置判斷它應該升起,有一句話叫做:太陽的三極,這也是古人每天早上看時間

    第三類:打更人(日晷)

    白天可以看時間,晚上同樣也可以看時間,打更人會根據日晷顯示的時間來確定幾時幾刻,然後就會在大街上拿著木梆子一邊敲擊,一邊喊到幾時幾刻到了~人們會根據打更人的報更來確定時間,到時間了就要起床上班了,這樣更可靠,更準確。打更人一般在鎮上或者大城鎮上才有,打更人都會輪班值守,分前半夜和後半夜來進行報更。

    還有刻漏和沙漏都是時間工具

  • 3 # 鐵甲雄獅

    首先第一種:聽雞叫。有一個著名的成語叫做,聞雞起舞。人們透過廣泛的測試,發現了雞會在每日凌晨的4點半之後開始打鳴。想必很多在農村呆過的人,都會在早上聽到公雞打鳴的聲音,當一隻公雞打鳴的時候,其他公雞也會跟著打鳴,然而農村又很遼闊,雞鳴聲會傳播的又遠又長而且聲音還大。這就是天然的鬧鐘,想不醒也很難。第二種是:看太陽。當第二天太陽緩緩升起,溫和又刺眼的Sunny就會把你照醒,古時候也沒有窗簾,Sunny透過窗戶就能照進房間。如果你房間的方位比較好,太陽正好照射在你床頭,每當太陽昇起的時候,即便鬧鐘時間沒到你也會自然醒來,後來也就有了“日上三竿”這種形容時間的說法。第三種:打更人。“風乾物燥,小心火燭”。看古裝劇的時候,就聽到過這句話。而喊話的,就是我們說的“打更人”。打更人一般在鎮上或者大城鎮上才有,打更人都會輪班值守,分前半夜和後半夜來進行報更,這時會有人問道:有人會問打更人是怎麼知道時間的呢?其實,我們聰明的古人早就發明了“日晷”這個類似現在鐘錶的神器。白天可以看時間,晚上同樣也可以看時間,打更人會根據日晷顯示的時間來確定幾時幾刻。

  • 4 # 花開水不流

    中國古代,人們發明了很多計時的方法或工具。 圭(讀作guī)表是一種既簡單又重要的測天儀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組成。它利用了立竿見影的道理來測量日影長度。主要功能是測定冬至日所在,並進而確定迴歸年長度。此外,透過觀測表影的變化可確定方向和節氣。 日晷(讀作guǐ)又稱“日規”,是中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又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製的指標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製的指標叫做“晷針”, 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使用時,觀察日影投在盤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時間。日晷的計時精度能準確到刻(15分鐘)。 銅壺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壺”。即用一個在壺底或靠近底部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銅壺的水位變化來計算時間。 中國發明的銅壺滴漏比外國製作的滴水計時器要早的多,應用也普遍,成為歷代計時的重要工具。 除了以上的計時方法之外,中國古代人們還用“沙漏”、“火計時”、“燭光計時”等方法來計時。

  • 5 # 海的浪花1

    這是個好問題,因為小時候,經歷過沒有表的年代,看看那時候我們是怎樣知道一天的時間的,那時的一天是怎樣過的,寫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小時候,家在農村,晚上照明靠煤油燈,鐘錶為奢侈品,整個村子也找不了兩臺。只有小學學校有一個機械錶。平常社員是聽打鈴聲上工,聽哨聲收工,跟著太陽影定時幹活。

    那時候,一般人都比較勤快,早上天不亮時,就開始床了,以便幹完自己家的私活,再跟生產隊社員一塊掙工分。早上起床時間是聽雞叫二遍起床,有時事多雞叫頭遍就起來了。

    公雞打鳴,一般是三遍,第一次大約在三點半到四點,那時天還很黑;第二次是四點半到五點,這時天已泛起了麻麻色;到第三遍時,也就是五點半到六點了,這時天就大亮了,公雞都已站在牆上,迎著朝陽打鳴了。

    那時的農村真的很樸實,雞鳴犬吠,牛叫豬嚎,一片田園風光。

    在田裡幹活,是根據太陽的高度和影子的長短來定時的,具體是,太陽剛出時(六點鐘)下地,等超過一個半樹梢高時(八點半到九點)回家吃早飯,這個時間是估計的,一般是評感覺太Sunny剛剛開始變熱時。吃完早飯,接著下地,在幹到太陽的影子變的最短(十二點鐘),過後又變長一會兒(十三點鐘)收工,吃午飯。下午從二點半開始下地,直到日落西山(十八點多)麻黑收工,一天的工作就結束了。第二天,又開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當然根據冬夏白天和夜晚長短的變化,而略有不同。

  • 6 # 踏足山巔望星空

    在歷史程序中,我們的祖先在不同的時期發明和製造了各種適應當時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需求的計時器。其中主要有圭表、日晷、漏刻(見圖)、機械計時器等。 圭表 圭表是中國最古老的一種計時器,古代典籍《周禮》中就有關於使用土圭的記載,可見圭表的歷史相當久遠。圭表是利用太陽射影的長短來判斷時間的。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立於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杆或石柱,叫做表;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長度單位計量,那麼光陰之“陰”,及時間的長短,,用“分”、“寸”表達就順理成章了。 日晷 日晷也是透過觀測日影計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確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從出土文物來看,漢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機械鐘錶傳入中國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計時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針和刻有刻線的晷面組成,隨著太陽在天空執行,晷針的投影像鐘錶的指標一樣在晷面上移動,就可以指示時辰。 漏刻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陽的影子計算時間的,然而遇到了陰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於是一種白天黑夜都能計時的水鍾便應運而生,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壺;刻,是指刻箭。箭,則是標有時間刻度的標尺。漏刻是以壺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資料來計算時間。作為計時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為普遍。中國古代諸多文人騷客留下了許多有關漏刻的富有詩情畫意的章句。如唐代詩人李賀:“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宋代蘇軾:“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在機械鐘錶傳入中國之前,漏刻是中國使用最普遍的一種計時器。 機械計時器 單純利用水的流動來計時有許多不便,人們逐漸發明了利用水做動力,以驅動機械結構來計時。公元前117年,東漢的張衡製造了大型天文計時儀器——水運渾天儀,初步具備了機械性計時器的作用。隨後歷代都相繼製作了附設有計時裝置的儀器,其中宋代蘇頌製造的水運儀象臺,把機械計時裝置的發展推倒了一個新的高峰,水運儀象臺的計時機械部分可以按時刻使木偶出來擊鼓報刻,搖鈴報時,示牌報告子、醜、寅、卯十二個時辰等。

  • 7 # 文刀木公

    在世界上中國是最早發明曆法的國家之一,它的歷史可以追溯的遠古時期。中國曆法的由來

    遠古的人類對於時間的認識是逐步形成的。

    早年的人類對於時間的概念還沒有那麼明顯,大家不過是隨著大自然規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某天,有一個智者,仰望星空,他開始發現原來天象的變化是有規律的,於是就把它刻畫下來,這或許這就是曆法的雛形。

    隨著人類的進步,生產力的提高,人們在生活耕種時,開始意識到了節令的重要。

    到了商代祖乙在位時期,計時工具出現了,相傳是一個叫萬年發明的。

    他先依據地上樹影的移動規律,設計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日晷儀“,可是問題出現了,如果沒有太陽,就無法準確的測量了。

    後來有規律的滴水聲又啟發了他的靈感,設計了一個五層的漏壺,利用漏水的方法來計時。這麼一來,不管天氣陰晴,都可以正確地掌握時間。

    有了計時的工具,萬年更加用心的觀察天時節令的變化。經過長期的歸納,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覆一次。

    後來萬年就帶著自制的日晷儀及水漏壺去覲見商王祖乙,祖乙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蓋起日晷臺、漏壺亭,萬年得以專心致志的研究時令。發現了:日出日落三百六,週而復始從頭來。草木榮枯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月。

    商王祖乙根據萬年的研究,制定了年、月、日,和順應大自然與四季的春夏秋冬的法則,從而形成了曆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曆命名為「萬年曆」。

    中國曆代特色計時工具

    圭表

    據記載,三千年前,西周丞相周公旦在河南登封縣設定過一種以測定日影長度來確定時間的儀器,稱為圭表。這當為世界上最早的計時器。

    它是一種依靠計算日影長度來計時的工具,由“圭”和“表”兩個部件組成:直立在地面測日影的標杆或石柱叫做表,南北放置測量表影的刻板叫做圭。時間又被稱為“光陰”,意即太陽在地上留下的陰影,光陰一詞就和圭表有關係。

    日晷

    在圭表的基礎上,人們又發明了“日晷”,又稱“日規”,本義是指太陽的影子,還是以光的投影來判斷時刻。日晷由一根晷針和一個刻有刻線的晷盤組成。當太陽的方位變動時,晷針在晷盤的投影所指的方向也不一樣。古人根據長期的觀察,確立了十二個時辰所對應的日影方位並以此來判斷時間。這項發明被人類沿用達幾千年之久。

    月晷

    與日晷相似,用來指示時間的工具。是利用月亮的變化確定時間

    刻漏

    又叫做“漏壺”。根據等時性原理滴水記時,就是利用水流的均衡性原理,在壺裡盛水,透過觀察壺上刻有時間的標尺(叫刻箭)位置來判斷時間。刻漏由於不受天氣和氣候的影響,在中國民間長期被廣泛使用。

    沙漏

    也叫做沙鍾,是一種測量時間的裝置。因刻漏冬天水易結冰,故有改用流沙驅動的。

    水運渾天儀

    水運渾天儀是一具依靠水力而使其運轉,能模仿天體執行的儀器,並可以測定時間,是世界上最早將擒縱裝置應用於計時,比外國自鳴鐘的出現早了六百多年。

    香篆鍾

    香篆鍾這種古代計時器鮮為人知。據宋代學者薛季宣著書記載,香篆鍾是一種於12世紀中葉在中國流行的古代計時器。香篆鍾為梅花形黃銅盤子,盤內有梅花五瓣,每瓣梅花各繚繞一圈盤香,焚燻後,根據盤香的燒沒程度來計時,時人謂之“五孕祥雲”。

    大明燈漏

    元代著名科學家郭守敬創制了大明燈漏。它是利用水力驅動,透過齒輪系及相當複雜的凸輪機構,帶動木偶進行“一刻鳴鐘、二刻鼓、三鉦、四鐃”的自動報時器。因其造型似宮燈,又放置於皇宮的大明殿,所以稱為大明殿燈漏。

    中國曆代計時方法

    年干支計時

    幹,即天干,有10個: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支,即地支,有12個: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以天干地支按順序相配,可以配成60個干支數

    這60個干支數,叫做“甲子”或“六十花甲子”。“甲子”週而復始,成了一種可以迴圈的計數方式。

    天十二個時辰

    子時:23:00至01:00(夜半) 丑時:01:00至03:00(雞鳴)

    寅時:03:00至05:00(平旦) 卯時:05:00至07:00(日出)

    辰時:07:00至09:00(食時)巳時:09:00至11:00(隅中)

    午時:11:00至13:00(日中)未時:13:00至15:00(日昳)

    申時:15:00至17:00(哺時)酉時:17:00至19:00(日入)

    戌時:19:00至21:00(黃昏)亥時:21:00至23:00(人定)

    此外,一刻等於15分鐘,一柱香約為20分鐘。

    古人還把一夜分成五更,也稱“五鼓”。

    中國古代報時方式

    打更

    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夜間報時制度,由此產生了一種巡夜的職業——更夫,更夫也俗稱打更的。打更是個較為普遍的職業。在古代,人們缺少精確的報時手段,晚上的報時就幾乎全靠打更的了。人們聽到更夫的打更聲,便知道了時間,按慣例該做什麼,人們都過著一種按部就班的平靜生活。

    鐘鼓樓

    中國古代的鐘鼓樓就是向大眾報時用的,所謂的“晨鐘暮鼓“,每天都有專人在鼓樓上值更敲鼓撞鐘。敲幾聲鼓就是幾更天,撞一聲鍾就是報時結束。

  • 8 # 看歷史圖一樂

    歷史上沒有鬧鐘的時候,人類是怎樣知道當時的準確時間的呢?

    在沒有鬧鐘的時候,人類主要依靠其他工具來知道時間。

    古代計時器的基本型別主要有三種:

    1.測時類計時器

    2.守時類計時器

    3.機械計時器

    測時類計時器主要是指透過觀測日影變化來計時的計時器,如圭表、日晷等;守時類計時器是指不以天象的執行規律為依據,僅憑藉某種專屬工具來計量時間的計時儀器,如漏刻、更香等;機械計時器,是指集測時、守時、報時、演示於一體的綜合儀器,如開元水運渾天、水運儀象臺等"

    原始時期的人們並沒有時間觀念。隨著畜牧業種植業的發展,人們開始走上定居的生活,這種白天黑夜的自然迴圈是古代人們最早建立起來的時間觀念,最初是透過用眼睛觀察太陽高度的變化來確定時間。這種方法稱為目測法。華人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是受太陽時間的影響而生活的景象。

    後來,人們發現根據太陽投到地面物體的影子長短來判斷時間更加準確。為了更加準確地瞭解太陽的變化,更好地進行勞動,人們利用日影的移動發明了圭表,它利用Sunny下影子變化的規律,瞭解、認識時間這種神秘、抽象的東西。由於在使用圭表時影子回落到圭表外,後來幾經改進,人們延長了圭的長度,另一端增加一個相對短“小表”的設計,叫“立圭”,這樣在時長時影子就可以在立圭上反映出來。使用圭表時,計時精度並不高而且只能在有太陽時才能使用。之後人們發明了日晷,改變了圭表的計時精度不高的狀況。

    日晷是中國古代測影定時刻的計時器,日晷使用時比圭表計時更加準確,但日晷的使用也同樣離不開太陽所以使用時同樣具有侷限性。

    由於日晷計時的使用侷限性,在晚上和沒太陽時不能工作,這時當然也沒有指向刻度的標杆投影。當時人們在晚上不需要進行各種生產勞動,所以他們只是會按照白天的時間進行作息,只從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農業勞動,對夜晚的時間也不許瞭解。當時的人們感覺日晷還能夠滿足他們的需要。

    但隨著歷史的發展和人類生產力的進步,人類活動不僅侷限在白天,同樣僅用日晷的計時方式就逐漸被淘汰了。之後人們發明了在夜間也能計時的漏刻(水鍾、漏壺),是根據物質的流動也就是水來計時,這樣就改良了圭表和日晷只能用日影計時的缺點。但是一年四季都單純使用水鍾來計時也是不現實的,因為由於冬天天氣環境的限制,在寒冷冬天結冰的時候是無法使用的,這時就可以用沙漏來代替,計時方法是根據流沙所流動的數量,這種儀器後被稱為沙鍾。

  • 9 # A長空A

    千百年來,人類利用各種裝置來計時和報時。目前正在使用的六十進位制時間系統,追溯至公元前大約2000年的蘇美爾。古埃及把一天分為二個部分,每一部分再分為12個小時,並使用大型方尖碑追蹤太陽的移動。他們還發明瞭水鍾(water clocks)。Precinct of Amun-Re 很可能是最初使用水鐘的地方,後來在埃及以外的地方也有人使用水鍾;古希臘人就經常使用叫作clepsydrae的水鍾。約在同一時間,相信商朝已使用洩水型水鍾──漏壺;而漏壺可能早在公元前2000年,從美索不達米亞傳入。其他古代計時器包括有蠟燭鍾──在中國、日本、英格蘭,和伊拉克使用;日晷──在印度和西藏,以及歐洲一些地區廣泛使用;此外,還有沙漏,運作原理和水鍾一樣。

    最早期的計時工具日晷依靠太陽的陰影來報時,所以它們在多雲的天氣或夜間,沒有用處;而且如果“晷針”跟地球的軸心不一致,這些計時工具要依季節的變化,而重新校準。

    第一個使用擒縱器(escapement)的鐘,於八世紀在中國出現。11世紀,穆斯林工程師發明以重量驅動(weight-driven)的鐘。14世紀初,歐洲發明機械鐘。直到20世紀,機械鐘都是標準計時裝置。在20世紀,發明了石英振盪器,然後是原子鐘。石英振盪器最初只在實驗室使用,可是由於它容易生產而且準確,所以後來用在手錶上。原子鐘比所有計時裝置都準確,所以可以用於校準其他鐘表;並且用來計算原子時和協調世界時。

    早期的計時工具

    許多古老的文明會觀察天體──通常是太陽和月亮,以確定時間、日期和季節。現今在西方社會通用的六十進位制時間系統,可追溯至約四千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和古埃及 ;後來,中美洲地區開發類似的系統。

    第一個日曆,可能在冰河時代末期,由狩獵收集者(hunter-gatherers)創造。他們利用如樹枝和骨頭等工具,記錄月相和季節。 世界各地──特別是在史前時期的歐洲──都有石陣,例如英格蘭的巨石陣。石陣相信是用來預測晝夜平分點(equinoxes)或至點(亦稱二至點;solstices)等的時間。那些巨石文明(Megalith)沒有留下歷史紀錄;因此,現代對他們的日曆或計時方法,所知甚少。

    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500年

    日影鍾是第一個能夠量度小時的裝置。已知道最古老的日影鍾來自埃及,用綠片岩製造。古埃及約在公元前3500年建造的方尖碑,也是最早的日影鍾之一。

    埃及的日影鍾把白天分為十個部分,另外加上4個“微亮小時”── 早上 2個、傍晚 2個。有一種日影鍾由一枝長杆和高架橫杆組成,長竿上有5個不相等的記號,橫杆的陰影會投射到記號之上。橫杆在早上指向東方,在正午會指向西方。方尖碑的運作方式差不多:陰影投射到圍繞它的記號上,埃及人從而可以計算時間。方尖碑可以指出上午或下午、夏至或冬至。

    現在己知最古老的水鍾 ,在法老阿蒙霍一世(Amenhotep I)(公元前1525年至1504年)的墓中發現,這顯示古埃及最先使用水鍾。另一方面,相信沙漏也是由古埃及人發明。此外,埃及自公元前600年,開始使用叫作merkhet的鉛垂線在晚間量度時間。這工具的鉛垂線跟勾陳一(北極星)一致,形成南北子午圈。當特定的星宿橫過線時,就能準確報時。

    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1年

    柏拉圖把水鍾(漏壺)引進古希臘之後,水鍾成為古希臘廣泛使用的計時工具。柏拉圖也發明了一種以水鍾為基礎的鬧鐘。希臘人和新巴比倫王國儲存計時記錄,作為組成天體觀察的重要部分。漏壺也用在希臘法庭,和後來的羅馬法庭上。

    雖然水鍾比日影鍾更好用──水鍾在室內、夜間或天空多雲的日子都可以使用;不過它們並不準確。因此,希臘人尋求方法改善他們的水鍾。到了公元前325年,水鐘的準確度大為改善,雖然仍然及不上日影鍾。這時的鐘有鐘面,其上有時針,令人更容易讀準時間。水鍾較常見的問題是水壓:當容器注滿水時,增加的水壓令水流更迅速。在公元前100年,希臘和羅馬的鐘表專家,開始解決這個問題;其後的幾個世紀,在這一方面得到持續改善。為了抵消高水壓增加的水流量做成的影響,裝水的容器造成圓錐形狀,上闊下窄。於是雖然水平面下降的距離相等,但當容器水滿的時候,流出的水要比水半滿的時候多。然而,還是有些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如溫度的影響。天氣寒冷的時候,水流比較緩慢,甚至可能凍結。

    雖然希臘人和羅馬人大大改進水鐘的技術,他們仍然繼續使用影子鐘錶。據說數學家和天文學家比提尼亞的狄奧多(Theodosius of Bithynia),發明了全球通用的日晷。這個日晷在地球上任何地方都能準確報時,不過現代對它所知甚少。羅馬人在奧古斯都大帝統治期間,建造有史以來最大的日晷──奧古斯都日晷(Solarium Augusti)。其晷針是從赫利奧波利斯(Heliopolis)而來的方尖碑。

    公元1-1500年

    水鍾

    李約瑟推測水鍾──漏壺可能從美索不達米亞傳入中國,時間可能早達公元前二世紀的商代,最遲不會晚於公元前一世紀。由漢代(公元前202)開始,洩水型漏壺逐步被受水型漏壺取代,其特色是浮在受水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上升指示時間。

    蠟燭鍾

    蠟燭鍾在何處及何時首次使用己不可考。不過,最早提到蠟燭鐘的,是一首寫於520年的中國詩。詩中說,燃燒的蠟燭是夜間量度時間的方法。直到10世紀初,日本一直使用類似的蠟燭鍾。

    香鍾

    遠東地區除了使用水鍾、機械鐘和蠟燭鍾外,也會使用香鍾計時。中國大約在六世紀首先使用香鍾。在日本的正倉院,仍儲存了一個香鍾,不過在其上的文字不是中文,而是梵文。由於佛教經常使用梵文,因此愛德華.沙菲爾推測香鍾在佛教儀式中使用,而且是由印度人發明。香鍾跟蠟燭鍾很相似,不過香燒均勻而且無火焰,因此在室內使用時,比蠟燭鍾更準確和更安全。

    使用擒縱器的水鍾

    第一使用擒縱器的水鍾,由密宗僧人兼數學家一行和政府官梁令瓚建於長安 這個擒縱器水鍾是個天文數儀器。一行的擒縱器鍾仍然是一個水鍾,因此會受溫度變化的影響。在976年,張思訓解決了這個問題。他用汞(水銀)取代水,汞在溫度下降到攝氏零下39度(華氏零下38度)時,仍然是液體。

    天文鐘

    元祐元年(1086年)蘇頌檢驗太史局的渾儀時,決心要將渾儀、渾象和報時裝置結合。蘇頌拜訪吏部守當官韓公廉,取得張衡、張思訓的“儀器法式大綱”。元祐三年(1088年)開始動工,元祐七年(1092年)“水運儀象臺”竣工。

    水運儀象臺是一個類似於天文臺,高約12米,寬7米,上下分三層;上層是渾天儀(天體測量之用),中層是渾象儀(天體執行演示),下層是司辰(自動報時器),全程用水力推動,可精確報時,李約瑟指這是歐洲天文鐘的直接祖先。蘇頌於紹聖初年著《新儀像法要》一書,詳述水運儀象臺的整體功能、零件150多種,60多幅插圖。

    水運儀象臺原件在靖康之禍(1127年)時,金兵將水運儀象臺掠往燕京(北京)置於司天臺,在金朝貞祐二年(1214年)因不便運輸被丟棄,而南宋時蘇攜儲存的手稿因無人理解其中方法而無人能仿造。

    近代計時工具

    機械鐘

    機械鐘由僧人一行和官員梁令瓚發明。至元明之時,計時器擺脫了天文儀器的結構形式,得到了突破性的新發展。元初郭守敬、明初詹希元創制了“大明燈漏”與“五輪沙漏”,採用機械結構,並增添盤、針來指示時間,其機械的先進性便明顯地顯示出來,時間性益見準確。

    到14世紀,西方國家廣泛使用機械鐘。在十六世紀,奧斯曼帝國的科學家達茲·艾-丁(Taqi al-Din)發明機械鬧鐘。

    擺鐘

    1583年,義大利人伽利略建立了著名的等時性理論,也就是鐘擺的理論基礎。1656年,荷蘭的科學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應用伽利略的理論,設計了鐘擺。第二年,在他的指導下,年輕鐘匠哥士達(S. Coster)成功製造第一個擺鐘。1675年,他又用遊絲取代了原始的鐘擺,這樣就形成了以發條為動力、以遊絲為調速機構的小型鐘,同時也為製造便於攜帶的袋錶提供了條件。

    袋錶

    18世紀期間發明了各種各樣的擒縱結構,為袋錶(或稱懷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英華人喬治·葛鹹(George Graham)在1726年完善工字輪擒縱結構;它和之前發明的垂直放置的機軸擒縱結構不同,所以使得袋錶機芯相對變薄。另外,1757年左右,英華人湯馬士·穆治(Thomas Mudge)發明了叉式擒縱結構,進一步提高了袋錶計時的精確度。這期間一直到19世紀,產生了大批鐘錶生產廠家,為袋錶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手錶

    1904年,飛行員阿爾拔圖·桑托斯-杜蒙特(Alberto Santos-Dumont)要求他的朋友,法國製表匠路易士·卡地亞(Louis Cartier),設計一個他可以在飛行時使用的表。其實在1868年,百達翡麗已經發明瞭手錶,不過當時這種女士的手鐲表,只當作首飾。卡地亞創造了桑托斯(Santos)手錶,第一隻為男士設計而且實用的手錶。

    石英振盪器

    1921年,華持·加廸(Walter G. Cady)製造第一個石英晶體諧振器。沃倫·馬利遜(Warren Marrison J. W. Horton)和JW.霍頓(J. W. Horton)於1927年,在加拿大的貝爾實驗室製造首個石英鐘。之後幾十年,因為由真空管組成的石英鐘笨重,它只能設置於實驗室中。

    原子鐘

    原子鐘比所有計時裝置都準確,數萬年才會誤差幾秒鐘,所以可以用於校準其他鐘表。第一個原子鐘於1949年發明,現陳列於史密森尼學會。美國國家標準局(又稱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的銫原子鐘,每年的誤差只有300億分之一秒。

  • 10 # 頑皮隊小豬長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其實古人是十分聰明的。

    那麼古代沒有時間,古人究竟是怎麼把控時間的呢?

    話不多說,我把計時報時的型別分為3大類

    第一大類:需要依靠自然和動物(其中也可以分為2個小點)

    其實古代普通人本身就是早睡早起的,說起來也是十分自律,睡覺起床時間不會差得太多,這就要歸功於生物鐘這個概念了。

    其一相信大家都被雞叫困擾過,在夜間,公雞是看不到東西的,於是它們感覺十分害怕,隨時都怕自己受到攻擊。到了清晨,公雞的眼睛又能夠看得到東西了,心情自然高興,於是就來打個鳴來宣洩一下自己興奮的感受。這也是對於公雞來說是一種本能的對光反應。大約每天在5點半能聽到第三聲雞叫。

    其二就要感謝我們頭頂上的太陽了,它不僅帶來了光明還有計時的作用,所以古人大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落三竿這些成語也能很好的反映太陽的作用。

    第二類:報時的人或特殊的建築

    相信大家看電視劇經常能看到半夜有人拿個燈籠敲著鑼,嘴裡還喊著天乾物燥,小心火燭。對!這就是打更人。一些富家子弟包括上朝都是有專人來提醒你的,這是古代中國的版本。

    在外國則也有專門的人,每天早上來到你家門口,拿著竹竿來敲你的窗,保證你睡不了懶覺,而他們還能賺一點外塊。

    你們肯定看見過寺廟裡的鐘和教堂上的塔樓吧,這不僅有著它們獨有的含義,還兼有報時的功能哦。

    第三類:人類偉大的智慧結晶,一些來專門計時的發明

    根據太陽的影子於是人們很聰明的發明了日晷和圭表來計算時間。

    日晷

    圭表

    但是這隻限於有Sunny的時候,那遇到陰雨天怎麼辦呢?

    不要怕!人們假設一些東西的流動時間是穩定且有控制的來用於幫忙觀察時間,就類似於沙漏一個道理。比如說漏刻(也叫水鍾),這是根據水的滴落時間來發明的;蠟燭鍾,這是根據蠟燭燃燒時長計時的;還有我們平時用的香,一炷香的時間大約在30分鐘左右。

    其實各個型別裡還有很多別的計時工具,特別是第三類中。

    接下來偉大的古人又發明了干支紀年法等,演變到今日的陰陽曆等,我們如今還在用,不由得被其中的智慧所折服。

    所以不用擔心!古人絕對過得是有滋有味。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現代手錶手機等發明更上一層樓。

  • 11 # 穿插游擊隊

    你晚上睡覺前,是不是都會提前定好鬧鐘,提醒自己按時起床呢?鬧鐘在我們現代人的生活裡可以說是非常重要了。可你有沒有想過,在古代,沒有鬧鐘,人們怎麼提醒自己時間呢?

    你可能會說,養一隻公雞不就好了,早晨聽到公雞打鳴聲,就知道該起床了。

    公雞打鳴

    公雞打鳴雖然是個好辦法,但這種方法只能早上管用,那要是一天中其他的某個時間,比如中午午睡後,想提醒自己起床,該怎麼辦呢?古人也有辦法。今天這節問答,咱們就來說說古人用的“鬧鐘”。

    在中國古代,民間最流行的用來提示時間的工具叫做“香鍾”,香味的香。這種香鍾可以說是物美價廉,又便宜又實用。

    香鍾怎麼做呢?很簡單,先用特製的模子做成盤香,就跟蚊香一樣,一圈一圈的、粗細均勻。因為燃燒的時間越長,剩餘的盤香就越少,所以,只要在盤香上標記上刻度,就可以知道相應的時辰了。

    當然,用香鍾來計量時間,精確度還是很低的,不過對古人來說,也只能湊合著用了。

    聽到這,你肯定要問了,香鍾靠燃燒盤香來計時,但盤香燃燒的時候靜悄悄的,那香鍾怎麼能當“鬧鐘”來用呢?只需要一個巧妙的小設計。

    香鍾© Kowloonese

    第一步,放一個鐵盤;第二步,在鐵盤上掛上一圈盤香;第三步,在香的某個位置用繩子系一個鐵球。

    好,現在一切準備就緒。

    等到香燃燒到鐵球的位置,鐵球就會自動掉落在鐵盤裡,發出響聲,聽到響聲就知道大概是什麼時間了。你看,這不就是古代的鬧鐘嗎?你可以考考你的同學,如果他不知道的話,你就把這條音訊分享給他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爬藤牽牛要摘心嗎?種植間距要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