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浮文博

    《古船》 《古船》是張煒的一部具有深百歷史和文化底蘊的小說,描寫了膠東蘆青河畔窪狸鎮上幾個家庭40多年來的榮辱沉浮、悲歡離合,真實地再現了那個特殊年代裡人性的扭典以及在改革大潮的衝擊下,那塊土地的變化。它是當代 中國最有氣勢,最有深度的文學傑作之一,是“民族心史的一塊厚重碑石”。它以一個古老的城鎮映射了整個中國,以一條河流象徵生生不息的生命,以一個家庭的滄桑抒寫靈魂的困境與掙扎

  • 2 # 唐叟聯畫

    遺珠之作,就是指那些遺憾地沒有被評上獎的好作品。

    不過,這種問題應該是屬於見仁見智了哦,沒有全國人民大家共同一致的看法吧?莫非提問老師的作品是屬於此獎項的“遺珠”?那就應該好好拜讀了哦!

  • 3 # 張玉存散文集

    矛盾文學獎是有中國作家協會主辦,根據矛盾先生的遺言,為鼓勵長篇小說創作而設立的,是中國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

    矛盾文學獎從1977年開始,每4年評選一次,到2018年一共評選了10屆,出現了很多優秀的作品。

    歷屆獲獎作品一欄:

    第一屆共有6部作品,分別是

    1.周克芹的《徐茂和他的女兒們》,由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

    2.魏巍的《東方》,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3.莫應豐的《將軍令》,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4.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二卷),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5.古華的《芙蓉鎮》,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6.李國文的《冬天裡的春天》,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在這6部作品中,個人感覺古華的《芙蓉鎮》,最值得一讀。

    第二屆共有三部作品獲獎,分別是:

    1.李準的《黃河東流去》,由北京出版社出版。

    2.張潔的《沉重的翅膀》,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3.劉心武的《鐘鼓樓》,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三屆有5部作品獲獎,還有2部榮譽獎。

    1.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

    2.凌力的《少年天子》,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

    3.孫立和餘小慧合作的《都市風流》,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4.劉白羽的《第二個太陽》,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5.霍達的《穆斯林的葬禮》,由北京文藝出版社出版。

    第四屆有4部作品獲獎,分別是

    1.王火的《戰爭和人》,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2.陳忠實的《白鹿原》,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3.劉斯奮的《白門柳》,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4.劉玉民的《騷動之秋》,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第五屆由4部作品獲獎,分別是

    1.張平的《抉擇》,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2.阿來的《塵埃落定》,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3.王安憶的《長恨歌》,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4.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阿來獲獎作品

    第六屆有5部作品獲獎,分別是

    1.熊召政的《張居正》,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2.張潔的《無字》,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

    3.徐貴祥的《歷史的天空》,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4.柳建偉的《英雄時代》,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5.宗璞的《東藏記》,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第七屆有4部作品獲獎,分別是

    1.賈平凹的《秦腔》,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2.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

    3.周大新的《湖光山色》,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4.麥家的《暗算》,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第八屆有5部作品獲獎,分別是

    1.張煒的《你在高原》,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2.劉醒龍的《天行者》,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3.莫言的《蛙》,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4.畢飛宇的《推拿》,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5.劉震雲的《一句頂一萬句》,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第九屆有5部作品獲獎,分別是

    1.格非的《江南三部曲》,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2.王蒙的《這邊風景》,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3.李佩甫的《生命冊》,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4.金宇澄的《繁花》,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5.蘇童的《黃雀記》,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第十屆有5部作品獲獎,分別是

    1.梁曉聲的《人世間》,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2.徐懷中的《秦風記》,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3.徐則臣的《北上》,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

    4.陳彥的《主角》,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5.李洱的《應物兄》,由人民文藝出版社出版。

    歷屆矛盾文學獎都評出了優秀的作品,體現了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對生活,對時代的感悟和認識,深刻反應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品質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 4 # 王小朋

    茅獎的事兒,說來話長。

    1945年6月24日,重慶進步文化界發起了慶祝茅盾五十壽辰暨文學工作二十五週年紀念活動。

    慶祝會上,正大紡織廠的陳鈞經理委託沈鈞儒和沙千里律師將一張10萬元支票贈送給茅盾,指定作為茅盾文藝獎金。按照茅盾意願,“文協”專門成立了老舍、靳以等組成的茅盾文藝獎金評獎委員會,並在《文藝雜誌》新一卷第三期和8月3日的《新華日報》共同刊出了“茅盾文藝獎金”徵文啟事,以上可看作是茅盾文學獎最初的雛形。

    1981年3月14日,茅盾先生彌留之際口述了給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的信:

    親愛的同志們,為了繁榮長篇小說的創作,我將我的稿費二十五萬元捐獻給作協,作為設立一個長篇小說文藝獎金的基金,以獎勵每年最優秀的長篇小說。我自知病將不起,我衷心的祝願我國社會主義文學事業繁榮昌盛。

    兩週後,茅盾先生就去世了。

    1981年3月20日,中國作協主席團召開會議,決定成立茅盾文學獎金委員會,由中國作協副主席巴金任主任委員。10月,正式決定啟動“茅盾文學獎”首屆茅盾文學獎在1982年評出,獎金3000元。

    獎項設立之初,每個人拿到手的獎金還算豐厚,但隨著時代發展,獎金額已經嚴重與現實脫節。到2008年第七屆茅獎頒發時,每人的獎金達到了5萬元。2011年第八屆茅盾文學獎,李嘉誠基金會向茅盾文學獎一次性捐款500萬元。有了這筆錢,第八屆茅獎的獲獎者獎金提升到原來的十倍,從5萬飆升到50萬。

    茅獎作為中國長篇小說的最高獎項,良性運作是改革開放以後的事兒。頭兩屆因為是剛從文藝凋零的時代走出來,所以全國的整體創作並不豐富,選擇起來相對容易,基本也談不上什麼遺珠,好的作品都在榜了。甚至古華以《芙蓉鎮》獲獎,還創造了最年輕的記錄,38歲發表,40歲獲獎,直到今天也無人能夠打破,估計將來也很難得到挑戰。因為小說發展到當下,已經越來越豐富,每年出版的長篇小說超千部,茅獎三四年一評,積累的好作品還是很多的。所以後來的茅獎逐漸就有“遺珠”出現了,這個獎項甚至有點往“終身成就獎”方向發展。也就是說,有些作品當年已經很好,但是遺憾落榜,多年以後以另一部作品上榜,彌補了當年的缺憾,比如九屆的王蒙,十屆的徐懷中。

    接下來看看往屆獲獎表單: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

    第一屆(1977—1981)

    周克芹《許茂和他的女兒們》、魏巍《東方》、莫應豐《將軍吟》、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古華《芙蓉鎮》、李國文《冬天裡的春天》

    第二屆(1982—1984)

    李準《黃河東流去》、張潔《沉重的翅膀》、劉心武《鐘鼓樓》

    第三屆(1985—1988)

    路遙《平凡的世界》、凌力《少年天子》、孫力、餘小惠《都市風流》、劉白羽《第二個太陽》、霍達《穆斯林的葬禮》

    榮譽獎

    蕭克《浴血羅霄》、徐興業《金甌缺》

    第四屆(1989—1994)

    王火《戰爭和人》、陳忠實《白鹿原》、劉斯奮《白門柳》、劉玉民《騷動之秋》

    第五屆(1995—1998)

    張平《抉擇》、阿來《塵埃落定》、王安憶《長恨歌》、王旭烽《茶人三部曲》

    第六屆(1999—2002)

    熊召政《張居正》、張潔《無字》、徐貴祥《歷史的天空》、柳建偉《英雄時代》、宗璞《東藏記》

    第七屆(2003—2006)

    賈平凹《秦腔》、遲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周大新《湖光山色》、麥家《暗算》

    第八屆(2007—2010)

    張煒《你在高原》、劉醒龍《天行者》、莫言《蛙》、畢飛宇《推拿》、劉震雲《一句頂一萬句》

    第九屆(2011—2014)

    格非《江南三部曲》、王蒙《這邊風景》、李佩甫《生命冊》、金宇澄《繁花》、蘇童《黃雀記》

    第十屆(2015—2018)

    梁曉聲《人世間》、徐懷中《牽風記》、徐則臣《北上》、陳彥《主角》、李洱《應物兄》

    下面重點來了:

    1.事實上,在1979年至1990年之間,王朔已經開始發表作品,甚至出了幾個爆款,被改編成了電影。但是多為中篇,而且均是發表在雜誌上,沒有出單行本,等後來寫長篇的時候,長篇小說的池子已經很深了,他錯過了最好的得獎時機。

    2.1997年,李佩甫的《羊的門》橫空出世,我那時候還上高中,印象裡滿街盜版橫行,地攤上都是這本書,可見其受歡迎程度。那時候也正是李老師創作鼎盛的時候,我猜測他這本書也有衝擊茅獎 的意思。遺憾的是,六屆茅獎名單上並沒有 這部作品,但是後來的事實證明了這部作品的生命力,李老師也在八屆茅獎中折桂,算是一個補償吧。

    3.七屆茅獎最大的遺珠是閻老師的《日光流年》,我初讀這部作品時感覺好像是心臟被一隻手僅僅攥住,好久透不過氣來。最難得的是,這部作品在文字實驗方面極其可貴,跳出了單單寫故事的傳統套路,用了倒放結構,顯示了作家出色的文字掌控能力。在此之前,閻老師已經蟬聯一二屆魯獎,大家覺得茅獎對於他已經很近,不料至今仍然無緣。但是他2014年獲卡夫卡獎,已經是國際化的作家,應該說也得到了廣泛的認同。

    4.2008年,餘華寫了 《兄弟》,這本書在他的作品中不算最好的,但是跟茅獎很接近了。之前他的《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在藝術成就上完全可以躋身國內最優秀的長篇小說方陣,但是出版都是在國外,出口轉內銷時,都錯過了時機,非常可惜。如果作為一個肯定,八屆茅獎是應該考慮《兄弟》的,但是沒有上榜,很可惜。

    5.紅柯是“陝軍東征”的重要人物,魯獎作家,創作勤奮。他2013年出版的《喀拉布風暴》闖入了第九屆茅獎的提名名單上,很多人對於這部作品抱有希望 ,結果事與願違 ,未能獲獎,也算是遺珠 。作品透過主人公張子魚、葉海亞等以及由他們所勾連的各個家族,在西域大漠、邊地塞外或繁華都市,演繹了一部極具震撼力和藝術表現力的人類生存史和生命史。作者在其筆端注入詩意的浪漫、血性力量和生命激情,體現出獨特創作風格和語言魅力。

    6.十屆茅獎,葉舟的《敦煌本紀》入圍,卻遺憾落榜,考慮到這是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也不算過於遺憾,以他的創作能力,得茅獎是早晚的事兒。

    還有一句不得不說的話,《白鹿原》和《塵埃落定》是我最喜歡的兩部茅獎作品,也算是茅獎的實力擔當了。

  • 5 # 佟生的80年代

    張煒:古船,九月寓言

    賈平凹:浮躁

    餘華:活著,許三觀賣血記

    李銳:無風之樹

    劉震雲:故鄉相處流傳

    莫言:豐乳肥臀,生死疲勞

    劉恆:黑的雪

    張賢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 6 # 跪射俑

    在我看來,戴厚英的《人啊,人》是“新時期文學”的開創性作品,任何一本當代文學教材都不會漏掉它。與茅盾獎無緣的,還有韓少功的《馬橋詞典》、閻連科的《日光流年》、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在細雨中呼喊》、楊絳的《洗澡》、鐵凝的《大浴女》、方方的《水在時間之下》、林白的《一個人的戰爭》等。莫言的三部代表作《肆拾壹炮》《檀香刑》《習慣死亡》,竟三度落選,而最終獲獎的《蛙》恐怕很難被視為他的代表作。同樣,王蒙的三部代表作《青春萬歲》《青狐》《活動變人形》也鎩羽而歸,可他早年寫成的《這邊風景》卻獲得了第九屆茅盾文學獎。這部作品雖然寫得很精心,但依然帶有鮮明時代痕跡。再如賈平凹、張煒、蘇童、格非等,他們的代表作均被拒絕,而最終獲獎的作品似未體現他們一貫的寫作風格。

    學者範國英發現,上世紀90年代最有影響的10部文學作品中,只有《白鹿原》獲獎,而從後來披露的資訊看,即使被公認為經典之作的《白鹿原》,也差點兒被茅盾文學獎拒絕。事實上,新時期文學半數以上經典作品未曾問鼎茅盾文學獎,特別是文體實驗性的作品,幾乎無一中選。按獲獎名單,也許很難拼出一份相對完整的當代文學史。

  • 7 # 元元的天下

    關於茅盾文學獎的遺珠頗多,原因在於:一則獲獎名額終歸有限,文無第一難擇最優,不免掛一漏萬。而除了張潔是唯一兩次獲得茅盾文學獎的作家,從第二屆《沉重的翅膀》到第六屆《無字》獲獎,鮮有一人多次獲獎先例,餘華曾說,莫言至少應獲十次以上茅盾文學獎。

    二來,茅盾文學獎評選肯定有評委的因素,評委的喜好和水平總有不同。任何一個文學獎的評選,不可能百分之百的人都能認可。僅管茅盾文學獎偏於保守的風格,雖有如先鋒派敘事殘雪的《突圍表演》等入圍,但距離讀者的期待還有段距離。至今為止,還沒有一部嚴格意義上的先鋒小說獲獎。

    三呢,任何文學獎項,實際上都有隱含著自己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評價尺度,茅盾文學獎也不例外。諾獎的評委也說過,在諾貝爾文學獎的上空,有一層揮之不去的陰雲。

    茅盾文學獎四年評選一次,一般程式是從上百部參評作品中,選出十部或二十部入圍作品,再從中選出不超過五部獲的獎作品。第四屆偶有並未入圍的《騷動之秋》卻獲了獎,就曾引發局外人的關注。

    茅盾文學獎對於國內純文學,尤其長篇小說來說,仍舊為最重要和最權威的獎項,是要上文學史的。看看每屆的獲獎名單就可以發現,目前被大家廣泛閱讀認可的長篇作品《芙蓉鎮》《塵埃落定》《長恨歌》《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等幾乎都在此列。

    《白鹿原》獲獎時,賈平凹就高興地寫道:

    作品的意義並不在於獲獎,就《白鹿原》而言,它的獲獎重在給作家有限的生命中一次,關於人格和文格的正名,從而使生存的空間得以擴大……我們全都有了如蓮的喜悅。

    而有人問王朔,他的作品是否有可能獲茅盾文學獎時,講話一慣不走尋常路王朔說,你不要害我呀。當然未獲獎的遺珠作者頗多,並不能證明他們不優秀。

    陳桂棣、春桃的報告文學《中國農民調查》,直面三農問題,社會影響相當大,超出了文學的範疇,甚至可以說改寫了農業史。像左拉、托爾斯泰等都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絲毫不影響他們在世界文壇的地位。

    雖每屆都有遺憾,相當優秀的如張煒的《古船》、賈平凹的《浮躁》、僅次於《白鹿原》反映鄉村生活的長篇佳作,它們對中國鄉土文化沉重性的深刻揭示、對普通人性的獨到體察、對現代文明與封建文化衝撞的藝術傳達,到現在仍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在第歷屆茅盾文學獎初評中,引人注目的落選之作,有閻真的《滄浪之水》,它不僅是一部普通的官場小說,而是一部知識分子的精神蛻變史。姜戎《狼圖騰》,還有二月河的《雍正皇帝》,唐浩明的《曾國藩》,韓少功的《馬橋詞典》,等讀者反映相當不錯。關仁山的《麥河》,則是最貼近農村現實的作品。早期張承志的《金牧場》,楊絳的《洗澡》,張抗抗的《隱形伴侶》,鐵凝的《玫瑰門》等都有點讓人遺憾。

    但很多遺珠作者也在後來獲了獎,比如王蒙《這邊風景》之前的《活動變人形》,賈平凹《秦腔》之前的《高老莊》《浮躁》,蘇童在《黃雀記》之前的《米》和《河岸》,劉震雲《一句頂一萬句》之前的《故鄉天下黃花》,莫言《蛙》之前的《檀香刑》《豐乳肥臀》,李佩甫《生命冊》之前的《羊的門》《城的燈》等。

    張煒的《古船》有史詩品格的長篇力作,一經發表便轟動文壇。其《九月寓言》表達了現代人對文明逃離的願望,具有詩性的語言和豐富的隱喻,魔幻與現實無縫對接,具有了驚心動魄的審美效果。

    從藝術性文字效果說,它勝於獲獎的劉斯奮《白門柳》,但由於敘事上更具現代派風格,不如《白鹿原》注重現實主義的敘事手法,難以被評委接受排斥在茅盾文學獎之外了。

    而他獲獎的《你在高原》褒貶不一,有洋洋數450萬字,曾有讀者追問評委洪波是否真正讀完過。回答是肯定的。第八屆評委會召開後,評獎辦公室甚至為每位評委提供了眼藥水。雖說書非借不能讀,但元元讀得實在痛苦,實屬罕有半途而廢的小說。

    遺珠作者中的餘華,卻是個例外。民間口碑很好的作品,如餘華的《活著》落選,屬於其他的因素——中字數太少,可算長篇也可以算一個大中篇。茅盾文學獎參評作品為長篇小說,字數要求起點在13萬以上的作品。

    而他的作品《許三觀賣血記》《細雨中的呼喊》《兄弟》,有的評委給很高的評價,卻始終無緣茅盾文學獎。外界揣測他的作品,有不合時宜之處。有搞文學批判的人都比較愛較勁,故難獲評委青睞。

    想來餘華算來還年青,應該再有佳作問世,過上二三十年,諾獎茅獎一併收入囊中的希望,應該還是很大的。也許失望太多,餘華反倒坦然了:"希望永遠不要給我茅盾文學獎!"

    最和餘華同病相憐的,恐怕要數牆內開花牆外香的閻年科了,他的《日光流年》為第七屆遺珠,頗得同行好評。

    此外網路文學,至今也與茅盾文學獎保持零紀錄。例如影響較大的《盜墓筆記》曾有參評意願,但猶豫於選擇市場寫續集,還是選擇參評而放棄。茅盾文學獎要求必須以完成版參評,是為了保證作品的完整性和獎項的嚴肅性。

    也許將來像電影界那樣,金雞百花獎分設分評,不失為理想的辦法,《三體》等或許有希望了。

  • 8 # 無水蒲文章

    歷屆茅盾文學獎,至少有以下幾部作品是錯過了的,如: 餘華的《活著》,王躍文的《國畫》,閻連科的《日光流年》,閻真的《滄浪之水》,等等。

  • 9 # 春風化細雨

    茅盾文學獎評選過程,最大的遺珠當屬張煒的《古船》和閻連科的《日光流年》。其次還有劉醒龍的《聖天門口》、閻連科的《受活》、張煒的《九月寓言》、冉正萬的《銀魚來》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快四十歲了還能考什麼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