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戰國時期,侯比君尊貴吧?
31
回覆列表
  • 1 # 榮耀歷史

    很多人一直有困惑,立下赫赫戰功的白起被封為武安君,“身有長物”陪趙姬睡覺的嫪毐卻被封為長信侯,難道商君之法失靈了?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下。

    首先,我為大家列舉秦國封侯的人員

    穰侯魏冉、應侯范雎、長信侯嫪毐、文信侯呂不韋、武成侯王翦、通武侯王賁,其他的我就沒有找到了,僅6人而已。

    再看封君人員:

    商君商鞅、嚴君樗裡疾、武信君張儀、華陽君羋戎、涇陽君嬴芾、武安君白起、安國君嬴柱、剛成君蔡澤、陽泉君羋宸、長安君成蟜、昌平君熊啟,另外還有昌平君和橫門君姓名不詳,總共13人。

    其次,需要糾正一直以來的一個誤區

    我們搜尋商鞅變法設定的爵位,都說有20級,第19級是關內侯,第20級是徹侯,這不是有兩級是侯爵嗎?難道白起的軍功還不足以到這個級別嗎?

    其實不然,商鞅變法設定的爵位只有16級,最高為大良造!20級爵位是嬴政滅六國後調整的!所以在秦國統一六國之前,封侯、封君和以軍功封爵是兩個體系。在商鞅變法的軍功體系裡,沒有“封君”一說。

    商鞅為大良造,白起為大良造,王翦在封侯之前也是大良造!他們的軍功已經到了頂點!

    另外要稍微提一下,在秦惠文王龍門相王之前,秦國國君的爵位是伯爵,按照周朝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屬於第三等,國君是伯爵,怎麼可能封自己的臣子為侯爵呢?所以只有秦惠文王之後,秦國才出現侯爵。商鞅被封為商君已經是當時最高了。

    第三,我們看看封君在秦國有多難

    上文提到,總共有13人,摒除姓名不詳的2人,還有11人,再看這11人當中:

    嚴君樗裡疾(秦惠文王弟)、涇陽君嬴芾(秦昭襄王弟)、安國君嬴柱(秦孝文王)、長安君成蟜(秦始皇弟)是秦國宗室;

    華陽君羋戎是宣太后的弟弟,陽泉君羋宸是華陽太后的弟弟,昌平君熊啟是秦始皇表叔,楚國宗室,回到楚國後做了楚國末代國王。

    刨除這幾人後,就只有商鞅、張儀、白起和蔡澤了,蔡澤名聲不大,他接任范雎做了秦國相邦。

    這幾人的功勞不再贅述,可見封君之難。

    第四,為什麼魏冉等人可以封侯

    魏冉,秦昭襄王的舅舅,擁立秦昭襄王上位,平定宗室之亂穩固秦昭襄王地位;其他軍功就不用說了。

    范雎,提出的“遠交近攻”從秦昭襄王一直到秦始皇都是秦國國策,但是他最大的功勞是協助秦昭襄王驅逐了魏冉、羋戎等“四貴”,從宣太后手中奪回了大權,此時的秦昭襄王才是真正的秦王。

    呂不韋,是他的運作讓嬴異人從質子變成了太子,也是他的運作讓嬴政能從趙國逃出,所以呂不韋是秦莊襄王和秦始皇父子上位的最大功臣,秦始皇也稱其為“仲父”。

    王翦和王賁,兩人封侯之前都做到了大良造的軍功最高爵位,然而父子兩人功勞太大,合夥滅了魏國、趙國、楚國、燕國、齊國五國,秦始皇改革爵位制度後被封侯。

    嫪毐,在一堆大神中顯得很另類,他的侯爵是趙姬找嬴政強要來的,含金量最低,可以不談。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在秦國想要封侯,一定要有大功於秦王,從而得到秦王的重用和尊重。白起有大功於秦國,但對秦王無功,張儀也是如此。

  • 2 # 呆萌小索隆

    秦國以戰功封爵,為何白起僅封君,未封侯?

     1、 想必只要是秦迷,應該對白起被秦昭襄王賜死的典故都很熟悉,所以我在這裡就不再做歷史知識的普及而是與大家一起探究一些更深入的問題:那就是秦昭襄王為什麼一定要賜死白起而白起又為何一定要逆秦昭襄王的意?我不願拾人牙慧,玩歷史如果失去了獨立思考就很沒有意思,所以我嘗試從另外一個新的角度去探尋白起死亡的真相。為了更好的解讀白起的死亡真相,我們得先從秦國的“封君”與“封侯”說起。

      秦國自商鞅變法開始,爵位便與軍功掛鉤。《史記·商鞅列傳》記載:“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從這段史料我們可以知道即使是秦國宗室子弟,如果沒有立下軍功,照樣不能列入貴族名冊。商鞅把軍功爵分為了二十個級別,最高級別為徹侯,也名列侯。很多人都認為秦國的列侯與封君是一個意思,如果以此論,那麼武安君白起也應該是武安侯白起,即白起達到了軍功爵的頂點。不過根據個人的考據,秦國的“封君”和“封侯”完全是兩件風牛馬不相及的事情。下面我們先來梳理一下秦國自商鞅變法後的封侯情況和封君情況,從史料中來尋找答案。

      2、在秦國封侯難嗎?很難!王翦在出徵楚國之前曾就向秦王嬴政抱怨:“為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鄉臣,臣亦及時以請園池為子孫業耳。”王翦此語雖有打消嬴政空國中甲士伐楚之疑心,卻也折射出了在秦國封侯不容易。我們要知道,王翦在滅楚之前已經戰功赫赫且有滅趙之大功,但是居然還沒有被封侯。我們更要知道從秦孝公開始,《史記》明確記載被封為列侯的人也屈指可數,只有商鞅、魏冉、範睢、呂不韋、嫪毐、王翦、王賁七人而已(因為蜀國的特殊情況,所以先後擔任蜀侯的公子通、公子輝、公子綰不在此列)。以下是《史記》中的材料:商鞅,《史記·秦本紀》記載:“二十二年,衛鞅擊魏,虜魏公子昂。封鞅為列侯,號商君。”魏冉,《史記·穰侯列傳》記載:“其明年,燭免,復相厓,乃封魏厓於穰,復益封陶,號曰穰侯。”範睢,《史記·範睢蔡澤列傳》記載:“秦封範睢以應,號為應侯。”呂不韋,《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莊襄王元年,以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食河南雒陽十萬戶。”嫪毐,《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嫪毐封為長信侯。予之山陽地,令毐居之。宮室車馬衣服苑囿馳獵恣毐。事無小大皆決於毐。又以河西太原郡更為毐國。”王翦與王賁,《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列侯武城侯王離(應作王翦)、列侯通武侯王賁、倫侯建成侯趙亥、倫侯昌武侯成、倫侯武信侯馮毋擇、丞相隗林、丞相王綰、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趙嬰、五大夫楊樛從,與議於海上。”

      在秦國封君難嗎?從人數上看相對封侯容易。我們熟悉的秦國封君應該有商君衛鞅、嚴君樗裡疾、武信君張儀、華陽君羋戎、武安君白起、安國君嬴柱、剛成君蔡澤、長安君成蟜、及參加過平亂的昌平君和昌文君。除此以外還有秦昭襄王的兄弟,涇陽君公子市和高陵君公子悝。更有一個有實無名的封君,就是做大生意的烏氏倮,秦始皇令他位比封君。《史記·貨殖列傳》記載:“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時與列臣朝請。”我們可以看出封君的人數明顯超過封侯的人數,而且以王室成員居多。再從可以讓商人位比封君而不是位比封侯,可以得出在秦國侯比君地位更重的結論。 

      3、只有商鞅一人,即是封侯也是封君。但不能就此說封侯與封君是一回事。因為《史記》中對秦孝公以來的侯與君標註得很清楚。例如,穰侯魏冉在每一次被提及時都是被稱為“穰侯”,而不是某一次被稱為“穰君”。對呂不韋、範睢也是同樣如此,你在《史記》中找不出文信君呂不韋或者應君範睢的說法。反之亦然,武安君就是武安君,你在《史記》中找不到有“武安侯”的記載,嚴君就是嚴君,《史記》中從不見有“嚴侯”之說。因此,如果封君與封侯是一回事的話,司馬遷不可能做到如此的涇渭分明。至於商君,《史記·秦本紀》中的“二十二年,衛鞅擊魏,虜魏公子昂。封鞅為列侯,號商君”這句話解釋得很清楚。商鞅憑藉軍功被封的是列侯,不是封君,因為只有列侯與軍功掛鉤。但秦孝公或許又結合商鞅對秦國的變法之功,同時授予了商鞅封君的稱號,故“號商君”。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封侯和封君是兩套不同的體系。

      商鞅變法打破了世卿世祿制,讓爵位和軍功掛鉤,這就是軍功爵制度,最高爵位就是列侯。但是商鞅留了一個後門,就是沒有明確廢除戰國時期的流行的封君制,相當於保留了秦君的例外授贈權力。戰國時期封君盛行,最出名的是齊國孟嘗君,楚國春申君、趙國平原君、魏國信陵君,當然更有龍陽君、陽文君、平陽君、馬服君等大量封君。只是秦國的封君不同於六國的封君,權利被限制得很小。比如秦國的封君只能享受封地的稅賦,而不能像信陵君一樣擁有自己的私人武裝。根據商鞅之法,秦國宗室子弟沒有軍功不能入貴族之冊,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世界上沒有所謂的“絕對”,絕對和相對永遠是辯證統一的,商鞅也沒有我們想象中的刻板。對於一些特殊的宗室人員,即使沒有軍功也必須在體制外開設出另一條通道讓其進入貴族階層, 否則容易物極必反。商鞅變法可以得罪絕大多數秦國宗室,但不能得罪所有秦國宗室,特別是最核心的那一撮宗室人員。涇陽君公子市和高陵君公子悝雖然在《史記》中找不到任何有關於他們的軍功,但不影響其進入貴族階層,因為他們是秦昭襄王的一母同胞,是最核心的那一撮宗室人員。在《史記》中也很難找到安國君贏柱的軍功,但也不影響其封君,因為他是秦昭襄王的太子,也是最核心的那一撮宗室人員。商鞅不會刻板到非要讓一個國之儲君冒著生命危險去戰場奪軍功。因此想進入貴族階層,正常情況就是靠軍功爵。例外情況,就是由君主直接封君。

      4、我們透過前面的材料可以看出,封君的人大多數都是最核心的宗室子弟,因此當非宗室人員的商鞅、張儀、白起、蔡澤等能被封君,也是莫大的榮耀。而且封君並非只是一個虛封,還有實實在在的利益。《儀禮·喪服》曰:“君謂有地者也。”鄭玄注曰:“天子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可見封君必會獲得土地,有了土地便有了相應的稅賦福利。但我個人認為封君所獲的福利一定小於封侯的福利。因為封君通道只是作為軍功爵的靈活補充,而不是去損害正常的軍功爵制度。如果封君所得的利益遠超于軍功爵所帶來的利益,那麼必然會打擊軍功爵的激勵性。另外,封君制度也只是控制在很小的範圍,而軍功爵是全民普及。因為如果封君制度是隨心所欲或者全民普及,那軍功爵就完全成為了擺設。所以秦國的爵位體制應該是以軍功爵製為主體,以封君製為補充。但軍功爵制的最高階位(列侯)所能享受到的地位和福利一定高於封君。

      有人會說,像嫪毐這樣的人都能封侯,豈不是笑話。根據專家考證,人家嫪毐還曾參與過平定成蟜之亂,有一定的軍功。相比涇陽君公子市和高陵君公子悝,嫪毐在床上床下都還算得上努力。如果說武安君白起不服嫪毐封侯,那或許更不齒與涇陽君和高陵君為伍。不過話說轉來,什麼樣的功勞才能在秦國封侯?是否有相應的量化標準?據我個人推測,或許這還真沒有。如果透過軍功量化封侯,範睢和嫪毐都不應該榜上有名。可見,在軍功爵制的最高階位評定時,主要是依據君王的個人意志進行裁定,所以這才有了白起之死。

      

      5、從王翦對嬴政說的話以及封侯的數量來看,秦國君主對列侯這一個階位的授予持保守吝嗇的態度。這個不難理解,如果最高階位的授予是開放的,大方的,那麼秦國將滿朝都是列侯。說到這裡,可以來談白起之死了。我們首先來回顧一下被封為列侯的七個人:商鞅、魏冉、範睢、呂不韋、嫪毐、王翦、王賁。其中純武將出身而封侯的只有王氏父子二人,說明在秦國封侯難,但是武將封侯更難。這個道理也不難,武將的破壞性大,更難以駕馭。其次我們來看一下白起在封君之前的爵位,《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載:“昭王十三年,而白起為左庶長,將而擊韓之新城。是歲,穰侯相秦,舉任鄙以為漢中守。左更,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又虜其將公孫喜,拔五城。起遷為國尉。涉河取韓安邑以東,到乾河。明年,白起為大良造。攻魏,拔之,取城小大六十一。明年,起與客卿錯攻垣城,拔之。後五年,白起攻趙,拔光狼城。後七年,白起攻楚,拔鄢、鄧五城。其明年,攻楚,拔郢,燒夷陵,遂東至竟陵。楚王亡去郢,東走徙陳。秦以郢為南郡。白起遷為武安君。”白起的爵位上升路線是從左庶長、左更、國尉再到大良造。這個上升線路當中時間很值得玩味。白起從左更到大良造,只用了三年的時間。左庶長位列軍功爵中第十位,大良造位列第十六位,也就是白起三年時間上升了六個階位。但是在白起成為大良造後,在長達的九年時間裡面,白起一直沒有任何的爵位提升。直至伐楚大勝之後,白起獲得了嘉獎,被賜予武安君。但是這個嘉獎很奇怪,並沒有繼續按照軍功爵前進,而是轉為了特殊的封君制。

      透過秦國武將難封侯以及白起長達九年沒有爵位晉升而伐楚之功轉以封君的事實,可以充分說明白起和秦王之間存在難以調和的矛盾。白起為何在長平之戰後急於進攻邯鄲,除了軍事上的考慮以外,白起還急於建功,想以滅國之功拿下軍功爵上的列侯階位。範睢對秦昭襄王的進言固然有效,但秦昭襄王讓白起退兵卻不一定是範睢所說的理由。範睢的進言反而應該是提醒了秦王另外一個事情:不能讓白起過於做大,讓白起的軍功威脅到自己的君權。作為一代雄主的秦昭襄王,不可能輕易地被範睢以兵疲理由說服而沒有自己的獨立思考。但緊接著秦昭襄王又發動了對邯鄲的攻勢,但是主帥卻換成了五大夫王陵。雖然《史記》上說是白起因病未能掛帥,但也可以理解為秦王曾勸慰他好好休息,長平之戰讓他辛苦了,現在趙國勢如危卵,殺機焉用牛刀。這時的白起一定還想掛帥,因為此時白起並未提出不宜再戰的論調。只是因為秦王想平衡軍中勢力,有意扶持王陵而打壓白起而已。當然,這個時候的秦王也認為有王陵攻趙足矣。

      後面的情勢發展就是王陵攻趙不利,損失了五校的兵馬都還未能攻下邯鄲。這個時候秦王在考慮滅趙和限制白起軍功的天平上作了一下權衡,覺得當下還是以滅趙為主,故而請白起掛帥。而此時的白起有軍事方面的考慮,不願意掛帥,但更多的是心懷不滿,以此擺譜。接下來就是譜越擺越大,讓自己完全騎虎難下。當秦王奪取他的爵位,降他為士兵之時,估計白起還在忿忿不平地抱怨自己的軍功沒有得到相應的爵位,而且還說了一些秦王打壓他的話。白起把和秦王的矛盾由心知肚明挑到了明處,勢必影響秦軍將領軍心,破壞團結大局,因此秦王務必要結束他的生命,以儆效尤。《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載:“秦昭王與應侯群臣議曰:‘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餘言。’秦王乃使使者賜之劍,自裁。”

      6、白起與秦王的矛盾說到底就是軍權與君權平衡的問題。秦王不給的東西,你可以想,但不能主動伸手要。要不到更不能口出怨言,把矛盾擺出檯面,讓秦王的心思大白於天下。相比白起,王翦就聰明很多。司馬遷說:“鄙語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白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然不能救患於應侯。王翦為秦將,夷六國,當是時,翦為宿將,始皇師之,然不能輔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筊身。”先不論王翦滅國之軍功是否勝過白起之軍功理當封侯,就察言觀色、揣摩聖意、見風使舵、不觸逆鱗的政治本領而言,王翦完全碾壓白起。

      白起是一名純粹的軍人,不熟政治,只有軍事思維。可惜秦王易怒,白起難封。

  • 3 # 葭明通半瓶歷史

    題主差矣,戰國時代,“封君”比“封候”要尊貴。

    既然問的是白起何以不以戰功封侯爵,那就應該從商鞅變法說起,畢竟秦國以戰功封爵商鞅乃始作俑者 ,商鞅變法在秦孝公時代,如下:

    商鞅變法規定“非軍功不得封爵”,爵分二十等,曰公士、曰上造、曰簪嫋、曰不更、曰大夫、曰官大夫、曰公大夫、曰公乘、曰五大夫、曰左庶長、曰右庶長、曰左更、曰中更、曰右更、曰少上造、曰大上造、曰駟車庶長、曰大庶長、曰關內侯、曰徹候。

    最低級別的“公士”爵位所享受的待遇在身份上僅僅比黔首好一點,但也只是個名譽身份,黔首應該服的勞役和賦役“公士”一個也逃不脫。在軍隊裡級別只是高於普通士卒,但做為“公士”也必須比普通士卒更勇敢,指揮權是沒有的。

    要說實際的好處當然也必須有,不過都是惠及他的家庭,公士的家庭可以享受歲奉五十石糧食,得分田一傾,宅一處,另外國家再送奴隸一個。

    不過古今中外哪一個男人的奮鬥不是為妻兒老小為家庭奮鬥呢?砍幾顆人頭就有如此待遇也算很划算了,所以秦朝戰士皆奮勇。

    再往上就是“上造”爵位,也必須服各種勞役和賦役,不過家裡分的財富就多了點,宅多一處、牛多三頭、奴隸分兩個。

    依次往上推,一直到關內侯也罷,徹候也罷,都是有其號,而無封國封土,食邑而已,享受俸祿而已。所謂的“食邑”多少戶多少戶,只是可以享受食邑地方租稅,食邑之地的管理權在國君手中。

    但是,去收取租稅的權力在於國君,而不在於被封的關內候和徹候,是國君收了租稅之後再轉移支付給他們,一如每年國君支付給公士的五十石糧食同樣的性質。

    打個比方,公士的五十石好似最低階的“五元固定獎”,關內侯和徹候就是浮動的二等獎和一等獎,因為食邑之地有豐收和歉收嘛!有富庶之地和貧瘠之地嘛!

    但是“君”不一樣,同時二十級爵位裡也沒有“君”這個爵位。

    “君”歸於士大夫一類,《議禮·喪服“講:”君,至尊也。“”天子、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以其有地則有臣故也。”

    稱君必須有兩個條件,一個是據有土地,而不是名義上擁有;二個是有臣子,有用臣子去管理封地的權力。

    秦孝公時代,變法伊始,新舊並行。商鞅本人因為率軍打敗魏國收復了河西之地,此乃軍功,被秦孝公封徹候。但商鞅又有變法之大功,同時又封給了商於之地十五邑土地給他,封為“商君”,商鞅本名叫衛鞅的,以封地為姓,被後世稱為商君商鞅,而不是商候商鞅。

    商鞅是既封侯又封君,春秋戰國獨一份。

    商鞅的十五邑土地是封邑,不是食邑。

    封邑者,商鞅本人是有權選人親自管理,親自收租稅的。

    開始說武安君白起。

    武安君白起是秦昭襄王時代的人,被封為“君”的都有誰呢?

    武安君白起(戰神);華陽君羋戎(宣太后弟弟秦昭襄王的舅舅);高陵君贏悝(秦昭襄王同母弟);涇陽君盈富(秦昭襄王同母二弟);還有安國君嬴柱更厲害了,他是秦昭襄王的兒子,後來的秦孝文王。

    看到沒有,能封君的全是國君血親,舅舅、弟弟和兒子,國君血親可不願意和粗人們比賽砍腦袋去掙爵位。

    我們都知道,商鞅最後被秦國貴族們車裂了,他的變法並沒有被完全徹底地執行 ,所以秦國血親們的爵位受封依然不在二十等爵位之列。

    “戰神白起”不僅僅是戰將,他以“練兵” 起,從零起步為秦國練出了一支勁旅,後升任左庶長、大良造,率軍大破魏韓聯軍24萬,奪城61座,為秦國東掃六國打開了道路。再伐楚,攻陷楚國都城郢城。又長平之戰打殘趙國,趙國四十萬生力軍一夜被殺。

    魏韓兩國倒也罷了,自來打秦國不過,楚趙兩國乃是當時強國,曾經打敗過秦國,經白起近十年奮戰,楚趙兩國一蹶不振,秦國終於可以王霸天下,無有敵手。

    白起的功勞實在太大,四十萬首級怎麼算?秦昭襄王也夠意思,學了秦孝公封商鞅,封白起爵外之爵,血親一樣的待遇,裂土封君

    “言能撫養軍士,戰必克,得百姓安集,故曰武安。”秦昭襄王遂封白起為“武安君”。

    其實就是等於後世的裂土封王,但秦昭襄王也才只是王,周天子才是天子,所以封君為最高爵位了,不能再高了。

    而和白起同時期的魏冉和範睢呢?

    魏冉也是秦昭襄王的舅舅,但是他只是宣太后異父同母的弟弟,遠了一層。雖然也有擁立秦昭襄王大功,又是保舉白起的人,也合縱連橫鬧了一陣子,但也沒有資格和秦昭襄王的另一個舅舅羋戎一樣封君,而只是封了個候,因為食邑在穰,稱為穰候。

    範睢是成功的縱橫家,為秦昭襄王搞出了著名的“遠交近攻”大殺器,長平之戰的“反間計”也是他的手筆,也只是封“應候”,沒有資格和秦昭襄王弟弟、兒子一樣封為“君”。

    白起有資格,白起在血親之外得以封武安君,這是秦昭襄王創造性的封賞,白起是戰國第一個武安君。後來趙國的李牧破擊匈奴以及在“費之戰”中擊敗嬴政,對趙國功勞也大至無邊,趙王也學了秦昭襄王封李牧為軍爵之外的封爵——趙武安君。楚國的項燕和楚王也沒有血緣關係,因為抗擊嬴政有大功,封武安君。再有就是蘇秦,以平民而合縱長,掛山東六國相印和秦國對峙,被趙王封為武安君。

    當然了,這四個武安君也可能沒有封邑之地的管理權,到底有沒有我沒有查到,但是名義他們名義上是和君主的弟弟舅舅們一個尊榮等級的,這是明擺的事實。

    秦國到秦始皇嬴政時代因為打仗多,滅國多,封侯最多,但再也沒有封過一個血親之外的的人為君。王翦(滅趙、燕、楚三國)、王卉(滅魏、齊兩國)、蒙恬(守住邊疆)、李信征戰匈奴)、馮去疾、李斯、鄭國、尉僚、嫪毐、蒙武、贏騰、姚賈、王陵、趙亥、韓城等等很多,這些大人物都是封侯,包括嬴政“仲父”呂不韋食邑十萬戶,也是封侯,文信侯,沒有封君。

    但秦始皇時代也是有封君的,最有名的就是“長安君”成蟜,他是嬴政的弟弟,也是血親。

    可見白起封武安君的含金量有多高。

  • 4 # 江湖小曉生

    商鞅變法以後,有軍功才能給予爵位,這是秦國一貫所實行的制度,也正因為這一制度,使得秦國士兵的戰鬥力大為提升。

    那個時候他們論腦袋攢軍功,誰帶回來的腦袋多,誰的軍功就大。因此一上了戰場,其他諸侯國計程車兵都在常規作戰,而秦國士兵滿大街撿腦袋,腦袋就是錢和地位。這一騷操作之下,也誕生了不少名將,白起就是其中之一。

    白起給秦國建立的功勞實在是太多了,他先後將趙魏韓楚四國給打得服服帖帖的,累計斬殺士兵人數,達到了100萬人之多。按照軍功封個侯問題不大,可為何只封為武安君呢?

    一、君和侯,在當時的秦國其實不論大小。

    侯爵是自古以來就有的爵位,周天子將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這五等,其中侯爵排名第二算是比較高了,甚至可以成為地方諸侯。

    而公爵基本上就是地方諸侯了,後期的戰國七雄,基本都是公與侯的封地所衍化出來的,他們的先祖都是周天子分封的物件。能被周天子直接封王的諸侯,當時還是比較少的。

    而君是諸侯國內部,自己新發明的一種爵位封號。按道理來說,這侯爵是不是應該比君要高大上一些呢?戰國以前可以這麼說,但其實到了戰國時期,就不是這麼回事了。

    因為到了戰國以後,諸侯們全部封王,他們是有資格封侯爵的。這個時候他們又發明了君,所以說此時的君與侯,都是諸侯王們內部搞出來的爵位,不是周天子官方分封了。

    這樣一來,其實白起時期的君與侯,地位等級是相當的。關鍵看他們的食邑和封地有多少,就能看得出這些人在諸侯國裡混得怎麼樣了。

    比如說文信侯呂不韋,他的爵位跟很多千戶侯、萬戶侯是一樣的,但是他在洛陽的食邑卻高達10萬戶,這待遇就完全不一樣了,等於是10萬戶老百姓養著你一個侯爵。

    至於君其實也是一樣,有時候君比侯地位還要高。比如說商鞅,他被封為商君,在秦國是僅次於秦孝公的人物,你能說商鞅比不上當時的侯爵嗎?商鞅的封地在商於,秦孝公賜給他商於十五邑,這可不僅僅是食邑了,這相當於是商鞅的封國,一般的君可達不到這種待遇。

    所以說,君和侯的大小,在戰國時期,其實已經沒有很明顯的界限了。完全看諸侯王給你封地和食邑的多少來判斷地位高低。

    二、封侯是過去式,封君是流行式。

    我們可以總結一下,看看秦國有多少人被封為君,這些人又都是什麼身份,其實就能明白,為啥有人被封為君,而有人被封為侯了。

    首先嚴君樗裡疾,這哥們是秦惠文王的弟弟,其次涇陽君嬴芾、高陵君嬴悝是秦昭襄王的弟弟,再者長安君成蟜是秦始皇的弟弟,

    秦孝文王嬴柱,在上位之前,也被封為安國君,其實大家更加習慣稱呼他為安國君。這些可都是宗室成員。能夠被封為君,且不是宗室成員的,對秦國絕對有很大的功勞。

    比如說武安君白起,商君商鞅、武信君張儀、昌平君羋啟,這幾個人在秦國的關鍵時刻,對秦國的作用都很大,所以被封為君也就正常了。

    至於封侯,其實從秦孝公開始,一直到秦始皇時期,封侯的人真的不多。估摸著也就6個人被封為侯爵,分別是:穰侯魏冉、應侯范雎、長信侯嫪毐、文信侯呂不韋、武成侯王翦、通武侯王賁。

    這幾個人中,穰侯魏冉是宣太后的弟弟,維持秦昭襄王時期秦國的穩定。長信侯嫪毐是趙姬太后的男人,也是秦始皇用來扳倒呂不韋的工具。呂不韋是秦莊襄王的救命恩人,王翦和王賁是滅六國的主帥。范雎是制定遠交近攻之人。

    從君與侯的封賞來看,不管你是不是宗室都可能被封為君,但是一般宗室不會被封為侯。立下大功的人,可以被封為君或者侯,而沒有功勞的人,一般不能被封侯。

    只能找到這樣的規律了,至於是不是宗室才能封君,功臣才能封侯,這是無法給出一個肯定的答案的。

    三、白起被封為武安君,已經到了戰國時代。

    春秋時代,封侯或許還是一種特殊的榮譽,可是到了戰國時代,其實封侯和封君的區別已經不大了。

    白起所處的時代,正是戰國時代。那個時候秦國已經經歷了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三代君王的努力,秦國的國力在秦昭襄王時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這個時候白起戰功卓著,被秦昭襄王封為武安君,那是名副其實的事情。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同時期的秦國丞相范雎被封為了應侯。

    那麼我們能說范雎就一定壓著白起嗎?這是未必的。在這個時代,已經出現了一個現象,文官集團成員,封侯的機率比較大,而武將集團封君的機率比較大。

    比如說范雎、呂不韋都被封為侯,而白起則被封為君。此外武安君又是秦昭襄王為白起首創的爵位,此前可沒有。

    由於白起為秦國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秦昭襄王給了他武安君的封號。趙國這邊不甘寂寞,由於李牧多次擊敗秦軍,所以他們將趙國名將李牧,也封為武安君。

    有一有二就有三,楚國這邊也開始有動靜了,楚國最後的名將項燕,由於抗敵有功,也被楚王封為武安君。這三個人可都是帶兵的武將,可見武安君是那個時代安邦定國的重要標誌。

    總結:白起的戰功,封啥都不為過。

    秦昭襄王實在是不知道該怎麼封禪白起了。因為這哥們給秦國打了太多的勝仗,隨便哪一個勝仗拿出來,那都是封侯的條件。

    這麼多條件加在一起,只給白起封了個武安君,白起心裡自然是有些不開心。這也沒辦法,秦昭襄王不知道該怎麼封賞白起了,君與侯級別相同,總不能封白起為王吧?秦昭襄王也沒有這個權利封王啊。

    所以白起的厄運就是因為他立功太多,卻不知道功成身退的道理。你讓君主不知道怎麼獎賞你了,那是不是隻能獎賞你上天了?

    參考資料:《史記》《戰國策》

  • 5 # 剛日讀史

    先回答題主所問,侯,確實高於君!白起沒有封侯,是因為功勞不夠!

    首先:我們來了解先秦時期的三種爵位體系,要不然這個問題解釋不清楚!

    第一種是西周時期的“五等爵”,即公侯伯子男。

    第二種是秦孝公時期,商鞅變法所建立的“二十等軍功爵”,這裡面有關內侯和徹侯。

    第三種是變相執行的“封君制度”,一等為侯,二等為君。比如穰侯魏冉、武安君白起。

    (五等爵)

    其次:什麼是封君制?為什麼是“變相執行”?為什麼侯又高於君?(重要)

    春秋戰國時期,執行的是“貴族本位”制度,也就是說,“貴族二代”們,從出生開始就可以擁有參與國家決策和地方治理的權力。

    這跟東晉時期的“門閥世家”是一樣的,結果肯定會造成無能者盤踞國家高位,有才之士難以出頭,然後體制漸漸腐敗、最後國家敗亡。

    因此,商鞅入秦以後,為了推行富國強兵之法,便創立了“二十等軍功爵”。

    (二十等軍功爵)

    “二十等軍功爵”,以人頭數論功,文臣有廟算之功,武將有殺敵之功,想要獲取相應的權力,就不再取決於個人血統出身了,而是取決於個人的能力和對國家的奉獻。

    因此,“商鞅變法”觸動了貴族豪門的利益,恨之入骨的人不知凡幾,所以貴族們便大力反抗商鞅變法,咸陽頓時炸成一鍋粥。

    而秦孝公卻大力支援商鞅,因為他知道,一旦商鞅變法成功,那秦國會強得沒邊,但他又不能一下子完全地消滅老貴族和地方豪門勢力。

    (秦孝公)

    這種矛盾就像是後世的皇帝和地主鄉紳一樣,皇帝明知道地主會不斷地兼併土地,但卻不能消滅他們,因為他們本身就是皇權統治的根基。

    因此,在這一種情況下,商鞅僅僅為“大良造”是不可以的,因為“大良造”這個爵位,並不能產生足夠的權勢來支撐商鞅推動變法。

    於是,孝公執行了一種變相的“封君制度”,他封商鞅為“君”,封地在商。商鞅擁有在封地收取賦稅的權力,但不能擁有所有權,封地透過設立“相”,來執行國家的法令。

    (衛鞅封商君)

    秦孝公死了之後,商鞅立馬被秦國的老貴族們反攻倒算撕成了碎片,秦惠文王剛剛上位為王,他沒有孝公那麼的威望,所以沒有能力保住商鞅,但這種封君制度卻保留了下來,用為獎賞功臣和安撫皇親外戚之用。

    秦孝公死後稱公,他本人是伯爵,但這跟封商鞅為君沒有任何關係,因為這是兩種不同的爵位制度。但商鞅的“君”也已經是到了頂了。

    而惠文王稱王之後,這個“君”便有了提升的條件,出現了“侯”,因此,侯高於君。(劉邦稱帝之後,又拉昇出了王爵)

    (魏冉封穰侯)

    最後:我們先來談談這三種侯爵的不同之處,然後再解釋白起為何只能封君!

    西周時,如晉侯、齊侯者,擁有封地上的所有權。

    封君制度中的“侯”,只能擁有封地上收租的權力,國家透過設立“守相”來執行法令,當然,如果“侯”和“守相”狼狽為奸,那就要出大事。

    而如“列侯武成侯王離、列侯通武侯王賁”者,沒有封地,為什麼?因為他們想要有封地的話,那秦始皇會砍了他們的腦袋,因為“郡縣制”嘛!

    (白起封武安君)

    那魏冉能封侯,那白起為什麼不能封侯呢?原因很簡單!一般來說,封君就是到頂了,想要封侯,必須要有一個條件——即擁立之功、從龍之功或者救駕之功,或者其它一些特殊的功勞或者不為人知的目的。

    見於《秦本紀》:穰侯魏冉者,秦昭王母宣太后弟也,姓魏氏,名冉。武王卒,無子,立其弟為昭王。諸弟爭立,唯魏冉力為能立昭王。昭王即位,以冉為將軍,衛咸陽。誅季君之亂,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諸兄弟不善者皆滅之,威振秦國。

    文——千古

  • 6 # 西府趙王爺

    封侯和封君其實區別不大,二者存在一個從屬關係,即封侯是屬於封君的一種。

    封君體系是戰國時期一個比較流行的封爵體系,在戰國之前,特別是西周時期,其爵位體系是嚴格按照天子、諸侯、卿大夫這麼一個金字塔結構來的,基本就是周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再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往下分,這樣構成一個從屬關係。

    這是一個傳統的貴族分封體系,講究世卿世祿,也就是這塊地給我了,那就完全屬於我,而且永遠是我的,在沒有適當理由的情況下,上級是不能收回的。然而隨著周王室的衰敗,諸侯的強大,這個體系開始從上而下的崩潰。

    尤其是到了戰國時期,各國開始變法,加強中央集權,諸侯們逐漸拋棄了所謂的禮制,自己扮演起了天子的角色。他們在自己的國土上逐漸改革或者廢除世卿世祿制度,那麼傳統的分封體系也就不復存在了。但是,這個封賞還是得繼續下去,不然人家憑什麼給你賣命?

    於是一種全新的封爵制度出現了,其大致就是將封邑改為食邑,受封的功臣只能享有封地產生的財富,不具有對封地的治理行政權力;封地不能世襲,甚至於受封者死後或者數代之後,會被收回。

    雖然還有著卿大夫這樣的爵位,那他們與春秋和西周時期的卿大夫已經完全不一樣了。這個爵位只能給他們帶來更多的物質財富,而沒有更多的權力,相當於一種發工資的形勢。他們無法像曾經的晉國六卿那般,在自家封地上築城練兵,甚至於最後完成諸侯的晉升。

    當然了,原本那種諸侯式的卿大夫階層並沒有就此完全消失,有一部分人還是能夠享有這樣的權力的。畢竟宗法制度流傳已久,很難完全將其根除。不過因為制度變了,他們自然也不能再叫卿大夫,而是被稱作“君”。

    比如孟嘗君田文,手封於薛;商君商鞅,受封於商,魏公子無忌,受封於信陵,號信陵君。燕名將樂毅受封於昌國,號為昌國君……

    他們都擁有對自己封地的統治權力,比如建立自己的武裝:當初商鞅遭貶後,由封地發兵“北出擊鄭”。而孟嘗君據封地薛邑,“中立諸侯”,不從屬於哪個君王,如果沒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很難想象他們能夠做到這些。

    有治地封臣之權:比如趙封孟嘗君於武城,孟嘗君擇舍人以為武城吏。趙平原君家有“用事者”,管理邑入。

    當然,最為重要的是還可以世襲:當初魏國的安陵君受封魏襄王,一直傳到秦滅魏。楚國的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而五國伐齊時,齊人魯仲連寫信勸降燕將也說道:“裂地定封,富比陶衛,世世稱孤寡,與齊久存”。這些都說明封地是可以傳世的。

    很顯然,戰國時期的“君”基本就相當於一個獨立的諸侯,與之前的卿大夫差不多。

    當然了,封君和封地,並不存在必然的聯絡,無封地者也可稱君,作為一種榮譽稱號。例如秦相蔡澤,號為“剛成君”,有君號卻無封邑。再如秦國武安君白起,趙國信平君廉頗,同樣沒有封邑。

    這也導致其無法以封地名稱為君號,轉而以功德成就為號。白起獲武安封號的原因是:

    “言能撫養軍士,戰必齲得百姓安集,故號武安。” 廉頗封為信平君,則是嘉獎他“篤信而平和也”。

    值得一提的是,關於君號,除了封地、功德成就以外,還可以用諡號。比如齊國田嬰封於薛,原本稱薛公,然而其在死後被賜諡“靖郭”,故稱靖郭君。同樣受封於薛的田文,也是因為諡號而稱孟嘗君。

    這其實也在進一步說明,封“君”不僅代表實權,更彰顯地位。所以封“君”的門檻是非常高的,非宗室或大功勞者不可得。你比如孟嘗君田文是齊國宗室、信陵君無忌是魏國公子,商君衛鞅則曾主持秦國變法,武安君白起則是殺敵百萬,拓地千里。

    此外,戰國時期的封君,並不限於“君”這一種稱謂,“公”、“侯”其實也屬封君之列,可以等同而視之。如孟嘗君又稱薛公,範睢號應侯,又稱應君。所以,封侯和封君本質上並無區別。

    如果非要找出一些差距,那或許就是封侯的榮耀更加難得,其屬於封君體系中的頂級榮譽。呂思勉先生曾說過,侯之爵較君為高,其地當亦較君為大。關於這一點,其實從秦國的歷代封侯的封地就看得出來。

    文信侯呂不韋的封地有蘭田十二縣,洛陽十萬戶,河間十五城。穰侯魏冉則封於穰,外加陶、剛、壽三邑。而這些人的地位也是一個比一個高,魏冉相秦二十載,為秦昭襄王時期四貴之首。呂不韋同樣相秦十數載,被嬴政尊為仲父。武安君白起作為一個沒有封邑的虛爵,想要封侯怕是差了點。如果當初長平之戰後,白起乘勝滅了趙國,或許還能試試。

    總結來講,戰國時期盛行的封君制是春秋時期分封卿大夫的繼續和發展,“君”是傳統卿大夫的一種新爵號,依然代表各諸侯之下最為高貴的階層。但他們又不等同於卿大夫,其制度形式有所發展和改變,比如新增了不臨土治民,只拿俸祿的虛銜。甚至於還會出現一些,和權力俸祿無關的榮譽稱號。而這樣的變化,無疑是為後來歷代王朝的權貴分封提供了模板。有西漢這種權力自主的諸侯,也有明朝這種只拿錢不掌權的藩王。

  • 7 # 再言春秋

    引言

    蓋秦以西陲之地,終成統一六國大業,所賴者有二。

    一為商鞅變法,促秦富國強兵;二為六代七王,無一昏聵,縱有能力不濟者,亦可守祖宗之家業,雖不能拓地爭強,卻也收成無虞。

    商鞅之變法,乃戰國末期之最大變革。蓋有兵、農、政等多維,多維皆強,國必可強矣。

    兵之變革,所“革”者甚多。秦之鐵騎由此而出,秦之兵制亦由此而起。

    分析

    秦之兵制,所重者乃軍功。功高則位高,位高則可獲財、權。

    竊以為,秦之兵制乃戰國末期最科學、公平、合理之兵制。縱有殘忍、冷漠,蓋因局勢無奈之故。天下大亂,軍爭四起,若妄談“仁、義”當陷天下百姓不幸俞久。

    所可為者,當選破而後立,出神鬼手段,以摧枯拉朽之勢畢統一之大業。百姓方可再享太平。故此,秦法縱有不當之處,卻也是最適合時代之律法。

    秦之軍功制

    東周所有的改革者,無一可出管仲之左右。縱使商鞅有神鬼手段,可於改革一事上,也有效仿管仲思想之處。

    管仲在改革之時,曾提出:利出一孔者,其國無敵;出二孔者,其兵半屈;出三孔者,不可以舉兵;出四孔者,其國必亡。

    所謂利出一孔,用簡單的話來說,就是將資源歸於國家,再由國家統一分配。從而減少資源的浪費,以及非國家機構對資源的剝削。

    商鞅變法,更是加大了對這一做法的利用。以商鞅的改革方式來看,秦國當時所有的“利”皆由國家統一調配。

    自山林湖泊,礦產資源;至土地耕種,軍士功勳,所有的一切都是由國家統一管理的。不僅要“利出一孔”,甚至是“官出一法”。

    秦國的官職獲得雖然也有其他方法。但如果說有什麼辦法可以從底層迅速升至高層,所用的方式就是軍功。

    上面的這個表格,是秦、漢軍功封爵所對照的表格。但我們需要注意一點的是,這個所謂的20個爵級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推出的。

    至於這種爵、職一體的制度,能夠達到“大良造”也已經是到了戰功封爵的巔峰。也就是說,所有憑藉戰功而獲得爵位的,“大良造”就是最高了。

    哪怕是後來的王翦,在統一六國之前,他也是大良造,直到秦始皇統一了六國,才給他封了武成侯。

    封“君”並非不如封“侯”

    “侯爵”與“君”雖然都是爵位,但這是兩種不同的劃分維度。

    侯爵要歸屬於一種很常見且久遠的劃分方式裡。我們常說的“公、侯、伯、子、男”這種爵位等級中,侯爵是被列在第二位的。

    而“君”則並不隸屬於這個體系裡面。“君”這個爵位是起源於戰國時期。戰國時候王室衰微,對各諸侯國已經沒有了約束力。

    因此,各諸侯國開始紛紛稱王。這些諸侯國為了體現出與周王室的不同,而採用了一種新的爵位,即“君”:天子、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這個爵位是戰國時期的最高爵位。

    “侯爵”到了戰國末期只不過是一種榮譽象徵,比如說范雎,他雖然被封為“應侯”,但這個爵位帶給他的無非是兩點,一個是榮譽,另一個就是經濟利益。

    但是“君”不同,當一個人有了“君”這個爵位後,除了能帶來榮譽,帶來經濟地位外,還有兩樣東西是一經封賞就隨之而來的。那就是土地和地位。

    戰國末期“君”的爵位是要附著著土地的。而除了土地之外,“君”是可以有自己的臣屬的。誇張一點說,“君”這個爵位能夠組建起來一個小朝廷。

    這麼試想一下,白起的這個“君”,既有榮譽,而且還有經濟利益,封地的百姓要供養他,同時也能名正言順有自己的臣子。比起很多“侯”那要威風多了。

    前無古人的“武安君”

    白起是以軍功對應爵位和職位的。

    所以,從軍功方面而言,他做到頭了也就是個“大良造”。他不是皇親,也走的不是文職的道路,因此想要給他再提升地位那太難了。

    在既不違反規則,可同時還要給有功之人獎賞的雙重驅動下,秦昭襄王給白起封了武安君。

    所謂的武安君,取得是言能撫養軍士,戰必克,得百姓安集,故號武安的意思。

    而在白起之前,從未有人獲得過武安君這個封號。

    在他之後,倒是有幾個人有過這個封號,分別是李牧、項燕、蘇秦。這幾個人在歷史上是什麼地位想必大家都知道。

    由此可見,自白起而開始的“武安君”,到後來演變成了一種“最高榮譽”。

    結語

    秦國的確是以戰功封爵。

    但白起時代,戰功所能獲得的最高爵位就是大良造,而侯爵的獲得者要麼是皇親國戚,要麼是文職。以“武”獲得侯爵的是沒有的。

    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才開始有了以“武”而得侯爵者。

    至於說“君”與“侯”兩個誰高誰低,其實這並沒有高低之分的。只不過是兩個不同的維度而已。

    “君”是戰國的時候才有的新的“爵位”封賞方式,可以說是那個時候的最高榮譽。

  • 8 # 天麼

    說到白起,是個非常有名的大將軍,據說,在沙場征戰,能打敗白起的人,只怕找不出一個,不是說當時的朝代,縱觀各個朝代也是如此。雖然像孫武、孫臏、韓信等人用兵如神,但碰到白起這種猛將恐怕十分頭痛。

    至於白起為何只封君未封侯,應該是他不懂得討好秦王,過於直性子。其實他的軍功已到極品的大良造,照理說,離封侯只是半步之遙,只要秦王多想想他的軍功便可以完成封侯壯舉。只可惜,白起沒有拉下臉皮去見秦王。長久不見面,秦王只怕淡忘了他的軍功。

    其實商鞅、王翦、王賁等人在封侯前也做到了大良造,各種功勞,白起較之他們絲毫不遜色,可能是秦王認為他君位足矣,既然不貪心,那就少個侯,用不著多分他良田錢財,可以節省一大筆。

    白起功勞雖然夠多了,封不封侯有時候是要靠他自己爭取的,他自己不爭取,不能只怪秦王不賞識。

    好比一間公司裡,有兩個人都達到了做主管的能力,其中一個老向經理拍馬屁,會打點人際關係,而另一個人不屑幹這種事,那最後肯定是拍馬屁的做主管。

    其實,白起封不封侯對他在歷史上的戰功並沒有絲毫影響。人家白起都不在乎這個侯爵,我們後世人又何必為他鳴不平呢。

    如果把白起放在現代兵營裡,恐怕只能做個排頭兵,因為直性子不懂拍馬屁,不可能做將軍的。

  • 9 # 鐵馬冰河wu

    前言:商鞅變法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下決心實施變法,任命客卿(衛華人,原名公孫鞅,亦稱衛鞅)商鞅為左庶長(秦國行20等爵位制,左庶長是第10級,掌握軍政大權),開始了一系列全方位的改革。

    商鞅變法前後有兩次。第一次是前356年公佈的,第二次於前352年公佈,主要內容有:1、編定戶籍,實行“連坐”法。規定每5戶為一“”,十戶為一“”,由國家直接掌握全國的戶口數,而且鼓勵民戶相互監督,便於官府管理 。一家犯法,其他的“”、“”所屬成員必須向官府告發,否則就要一同受罰(連坐);檢舉告發者和上陣殺敵者同樣受獎,賜爵一級。其他變法內容主要有“廢井田,開阡陌”,確立地主經濟、小農經濟;確定18級軍功制,憑戰功掙脫奴籍,立大功者還能封侯賜爵,一舉打破了貴族世襲的限制,對小地主、草根和普通士兵有強烈的激勵作用;重農抑商,要求“父別居”,穩定戶口和租稅;推行郡縣制(由國君直接掌控的土地),加強皇權集中;統一度量衡,引進(崤 )山以東六國各項先進的文明制度......有學者說,商鞅變法是惡法,但確有強秦之效。這個問題探討起來很費筆墨 ,在此就不做深入討論了。

    二十級軍功制

    秦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度分別為 (從低到高) :1、公士 ;2、上造 ;3、簪嫋 ;4、不更 ;5、大夫 ;6、官大夫 ;7、公大夫 ;8、公乘 ;9、五大夫 ;10、左庶長 ;11、右庶長 ;12、左更 ;13、中更 ;14、右更 ;15、少上造(國尉) ;16、大良造 ;17、駟車 ;18、大庶長 ;19、關內候 ;20、徹候

    秦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度是在商鞅變法中,由商鞅親自設立的。目的在於廢黜貴族世襲制,以戰功論封賞,此舉能迅速提高秦軍戰鬥力。

    商鞅變法極具爭議 。但其首創的20級軍功制確實給底層民眾以上升渠道,在極短的時間內鼓舞了秦軍將士計程車氣,一舉打破了沿襲數百年世卿世祿的貴族特權,使秦軍迅速煥發出令諸國膽寒的強大戰鬥力,成為一支所向無敵的“虎狼之師” 。具體的做法是:獎勵軍功,禁止私鬥。新法規定:凡立軍功者,不論以前是何身份,均可以得到賜爵、賜地、賜官等獎賞。與獎勵軍功同時進行的是,對對秦的爵制加以整飭,規定了20個等級的爵位。宗室(秦王等親屬)、貴族們沒有軍功的,也不得享受特權,此外對所賞田宅、姬妾都有明確的規定。與此同時,商鞅變法還規定“禁止私鬥” 。主要是禁止奴隸主之間為爭奪土地、財產、人口而發生械鬥,違者嚴懲。其目的在於削弱地方勢力,加強封建中央集權。

    商鞅變法後,秦國迅速脫胎換骨,國力日益增強,秦軍兵強馬壯,準備收復失地,並加入到爭奪天下的大混戰中。

    在秦兼併天下的戰爭中,“殺神”白起指揮了數十次重要戰役,從無敗績,戰功赫赫的他卻為何僅封君,不封侯?

    白起(公孫起)是先秦時代的秦國名將。他在秦國兼併天下、征服六國的戰爭中,指揮了數十次重要戰役,立下了顯赫戰功,歷史影響十分深遠。毫不誇張的說,白起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創造了古代軍事史上一個又一個令人瞠目的煌煌戰績,但他最大的特點就是冷酷無情,殺人如麻,與他為敵的必殺,已經繳械投降的也不放過,還是要殺。“殺神”的稱號即由此而來。

    周赧王二十一年(前294年),白起被秦昭王任為左庶長(秦軍功爵位第10級),率軍一舉攻佔南韓的新城(今河南伊川),隨後繼續揮師北進。南韓、魏國集結34萬大軍聯手抵禦秦軍,聯軍佔據險要迎戰,而秦軍兵力不到韓、魏聯軍的一半,雙方對峙、相持。次年,白起利用韓、魏兩軍之間相互猜疑、配合不力的矛盾,採用各個擊破的戰術,先以偏師牽制韓軍,集中精銳主力猛攻魏軍,團滅魏軍後,再反過頭去圍攻韓軍。此役白起大獲全勝,殲滅韓、魏聯軍24萬餘,俘虜南韓大將公孫燾。白起一戰成名,積功被封為國尉(主管軍政,比大良造低一級)。

    周赧王三十六年,白起奉命率數萬大軍伐楚。楚國是南方大國,也是戰國七雄中土地最廣袤,人口和軍隊最多的國家,但國王昏庸,君臣不和,武備不修。白起率領的攻楚秦軍兵力只有楚軍的十分之一,但他並不膽怯,決定揮軍直搗強楚。秦軍順漢水東下,很快攻取鄧(今湖北襄樊以北) ,迅速逼近楚國的副都鄢(今湖北宜城),楚國急調數十萬大軍北上守鄢。白起見楚軍勢大,鄢城一時難以攻克,便在鄢以西百里處掘開兩水衝淹鄢城,楚國軍民數十萬被溺斃,秦軍乘勢攻克西陵(今湖北宜昌)。第二年,白起率軍一舉攻破楚都郢(湖北江陵西北) ,秦將郢改為南郡,白起受封武安君。“君” 是卿大夫的一種新爵號,最早出自西周,能安邦勝敵者曰“武安”。

    周赧王三十八年,白起又率軍溯江而上,連克巫(今重慶巫山)、黔中(今湘西)。

    四十二年,趙、魏聯軍進攻南韓,白起率軍援韓,大敗韓、魏聯軍,消滅魏軍13萬餘,驅2萬趙卒入黃河溺死。

    由白起指揮最的最著名一戰是長平之戰。爆發於公元前262年的秦、趙長平之戰,可以說開啟了中國古代大規模殺戮戰爭的巔峰。

    是役白起利用趙帥趙括(代替老將廉頗)缺乏實戰經驗且驕傲輕敵的弱點,交戰時佯裝敗退,趙括率軍猛追至秦軍營壘。白起以一部堅守,再以兩萬人迂迴包抄至趙軍後面,切斷了其退路;另以5000驍騎衝擊趙軍營地,防止出援。趙軍被切割成幾部分後,只得就地構築工事,轉攻為守,白起見趙軍仍有戰鬥力,乃圍而不打。一個月後,趙軍絕糧,士卒面無人色,趙括多次組織突圍均不成,他本人在戰鬥中被亂箭射殺。白起乘勢發起總攻,趙軍無力突圍,40萬軍全部解甲投降。據記載,白起允許趙軍投降後,又說:“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 。除釋放了240名未成年者外,將其餘降卒悉數坑殺。

    長平一戰白起一舉消滅45萬趙軍(戰死5萬,活埋40萬),開創了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殲滅戰先例。據記載,白起一生親歷大小70餘戰,從無敗績,從最低階的武官憑藉顯赫戰功一直升到秦最高軍事長官大良造,並受封武安君,六華人聞白起之名無不喪膽色變。

    按理說,白起為秦國攻城略地,立下“不賞之功”,卻為何僅封君而不得封侯呢?大良造是秦國的最高軍事長官,相當於今天的三軍總司令、國防部長;武安君是爵號,是對能安邦定國者的一種最高獎賞。按秦20級軍功制,大良造、武安君前面還有4級:駟車、大庶長、關內侯、徹侯。這4個爵位均是王侯的級別了。白起一生立下無數戰功,封侯應是順理成章之事,在他之前的魏冉沒有立過啥戰功都能封侯,屢建奇功的白起卻為何只能封君呢?原因並不複雜——按慣例常人能憑戰功封武安君已經是人生巔峰了,若想封侯,那必須是立下擁立(帝王)之功、從龍之功或救駕之功,即開國功臣才有資格封侯。

    白起為秦立下無數戰功,獲封武安君,也算無上榮耀了。後來他拒絕統軍滅趙,為秦王所忌,被迫自殺而死。他自殺前終於認命,認為自己有這一天也是殺人太多、殺孽太重所應得的報應。誠所謂“罪莫大於殺已降”,白起坑卒40萬,就連老天都不會放過他了。其人其事,千秋功罪,實難評說。

    (插圖源自網路)

  • 10 # 帶志逐夢

    喜歡看春秋戰國歷史的,都會多少了解一些當時的歷史人物。比如其中比較出名的“戰國四公子”。他們分別是平原君趙勝,春申君黃歇、信陵君魏無忌、孟嘗君田文。這幾個人要麼是國君的兄弟,要麼是對國家有貢獻的人,才能得到“君”的封號。再把視角放在秦國這邊,秦國也有同樣的封爵,比如商鞅被封為商君,因為其主導秦國變法;比如武安君白起,戰功赫赫;武信君張儀,主導連橫,輔佐秦王。還有很多就不一一贅述了。

    但是從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大秦賦》中,眼尖的朋友一定會發現其中的稱呼,比如嫪毐為長信侯,呂不韋為文信侯,他們怎麼不是某某君,而是用了某某侯,在秦國,侯爵和封君有區別嗎?

    一、秦國

    周朝留給後人們兩套東西,其中一項就是分封制。周朝的統治者精心設計的這套制度,將宗族、功臣分封到各地,他們成為封地的所有者,被稱為“國君”。當然這些國君的爵位也有高低的,按照“公侯伯子男”的高低順序,然後這些國君在自己的領地內按照這種方式再進行分封。

    秦國的國君的祖先秦非子是養馬出身,因為養馬技術一流,受到了周孝王喜愛,被封為“附屬國”。雖然相比於諸侯國來說,附庸國的權力及地位還有很大的差距。後來,秦國在平王東遷的過程中功勞很大,才被周平王封為諸侯,並賜給了秦國岐山以西的地盤。

    但是秦國至建立之日起,一直被東方諸國輕視,都將其和不識禮儀、絨毛飲血的蠻夷並列。主要是因為秦國所處的位置在西方邊陲地帶,與戎狄雜處,生活習俗和生產方式也很接近,國力不強的緣故。也正是因為這種原因,使得秦國的制度沒有參照中原國家,沒有嚴格實行分封制。

    二、秦國的爵位

    秦國透過商鞅變法,廢除世卿世祿制,將爵位和軍功掛鉤。《史記》記載:

    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

    商鞅設計的這套制度,把爵位分為20個級別。其中19級為關內侯,20級為徹侯。那白起的武安君屬於哪一級?按照稱呼來說找不到對照。但是根據白起的戰無不勝的軍功來論,應該是20級的徹侯。但是為什麼不是武安侯,而是武安君?還是從史籍中尋找答案吧。

    二十二年,衛鞅擊魏,虜魏公子昂。封鞅為列侯,號商君。

    透過《史記》中的這段記載,商鞅的爵位是徹(列)侯,號商君。難道封君和封侯是同時存在的?一個是爵位等級,一個是稱號?一頭霧水,只能繼續在史書中去尋找證據。

    其明年,燭免,復相厓,乃封魏厓於穰,復益封陶,號曰穰侯。

    這段的記載是分封魏冉為穰侯,但這次的記載和商鞅不同,這次直接是稱號為穰侯,如果按照這個來說的話,封君和封侯又是不同的。再找找看其他的記載。

    莊襄王元年,以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食河南雒陽十萬戶。

    這段記載是關於秦王任命呂不韋為丞相,同時給他封爵為文信侯。這次的記載和上面兩個不同,沒有提及“號”這個字,是什麼緣故,只是因為用字不同嗎?

    為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鄉臣,臣亦及時以請園池為子孫業耳。

    王翦請田的事為人熟知,卻很少有人注意當時王翦的說辭。他和嬴政袒露心聲時提及:作為秦王的將領,有功卻難以封侯。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在秦國封侯比較難,像王翦這種伐楚之前已經積累了赫赫軍功的人都感覺到封侯無望。

    有關學者透過《史記》中提及到的秦國封侯的人,不超過10人。而相對來說封君的人數卻多得多。上文中引用的《史記》中,商鞅是唯一一個既封侯,又稱君的。但不能將封君與封侯並列,當成是一回事。作為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史記》都是經過嚴格考證的,裡面的措辭和稱呼當然都是真實的。所以後期再介紹魏冉、呂不韋時,都是稱呼穰侯、文信侯,而不是某某君。由此可見,如果封君和封侯是一回事的話,司馬遷絕對不會分得這麼清楚。因此秦國的封君和封侯是兩種不同的通道。

    三、封侯和封君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讓爵位和軍功掛鉤,規定只有軍功才能獲得爵位,打破了秦國之前一直奉行的世卿世祿制。但是那些王族子弟依然有爵位,比如成蟜的長安君就是其中一個例子。說明商鞅設計的制度並沒有完全廢除封君制,給最高統治者秦王留下了分封的權力。秦王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分封自己的親屬、親信為某某君。

    只是秦國和其他諸侯國不同在於,秦國的封君權力很小,不像其他國家的封君在封地上形成獨立王國,秦國的封君只能享有封地的賦稅或者是食邑。

    綜上所述,秦國的封君大多數都是由秦王分封給核心的宗室親屬,而像商鞅、白起等人能夠獲得這樣的稱號,更多是代表一種榮譽。但按照秦國商鞅變法的規定來說,原則上封君的權益要小於封侯的權益,畢竟封侯的條件比較苛刻,需要完成20級的軍功。但只是原則上,畢竟秦國還不是法制社會,君王的權力不會受制度約束,指不定哪天君王開心就大肆分封。同時封君的通道比較狹窄,被分封的人始終控制在很小的範圍內,而軍功封爵卻是針對所有秦人的。

    根據《史記》的記載,在秦國封侯的共有7人,依次為:商鞅、魏冉、範睢、呂不韋、嫪毐、王翦、王賁。按照這個陣容來看,屬於根正苗紅的武將只有王翦、王賁父子,說明在秦國,武將想要依靠軍功封侯難度很大,估計是秦王出於對武將的防範。

    四、白起

    迴歸到主角白起身上。

    昭王十三年,而白起為左庶長,將而擊韓之新城。是歲,穰侯相秦,舉任鄙以為漢中守。左更,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又虜其將公孫喜,拔五城。起遷為國尉。涉河取韓安邑以東,到乾河。明年,白起為大良造。攻魏,拔之,取城小大六十一。明年,起與客卿錯攻垣城,拔之。後五年,白起攻趙,拔光狼城。後七年,白起攻楚,拔鄢、鄧五城。其明年,攻楚,拔郢,燒夷陵,遂東至竟陵。楚王亡去郢,東走徙陳。秦以郢為南郡。白起遷為武安君。

    公元前313年,秦昭王十三年,白起的爵位按照軍功等級來算屬於第10級。透過一系列的戰功,爵位也不斷上升,12級的左更、16級的大良造,連升六級,這個時間範圍很短,僅僅用了3年時間。值得注意的是,後面幾年內,白起也攻無不勝,戰功赫赫,但爵位卻停滯不前。直至在攻打楚國時,大勝而歸,才獲得了嘉獎,被封為武安君。從字面意思上來看,以武功安邦勝敵,這個名稱很符合白起的功勞,其他諸侯國也有相同的封號來分封戰功赫赫的將領。但是,上面也說了,按照秦國的分封制度來說,這個武安君卻不是按照軍功爵位制來分封的,而是按照秦王的特權來分封的制度。

    白起有功,卻不能夠分封,同時白起在長達九年的時間內有功無賞,爵位絲毫沒有提升,直到伐楚大功才得以封君。說明秦昭王和他之間存在矛盾,秦王對其不滿。白起也知道自己不討領導秦昭王的喜歡,但認為自己能力在這,只要功勞夠大,能夠改變秦昭王對自己的觀感。長平大敗趙軍之後,白起乘勝追擊,想要一舉攻下邯鄲,建立滅國之功。

    但是趙國的蘇代賄賂範睢,而且給出的理由很恰當。如果白起攻下了趙國,這等滅國之功將會對其封無可封,到時白起若是佔地為王,對秦國的威脅更大。範睢將這些道理透過自己的加工向秦昭王進言。進言很有效,秦昭王當場同意讓白起退兵。雖然秦昭王不一定是被範睢的道理說服,但範睢卻提醒了他:不能讓白起尾大不掉,威脅到自己。

    雖然是說士兵們在外征戰多時,已經過度勞累了,韓、趙兩國同意割地求和,才退兵的。但是過了幾個月,秦國繼續攻打邯鄲,此次的帶兵將領卻是五大夫王陵,碰巧這時候白起生病了,我更認為是白起“被生病”,這是秦昭王平衡軍中勢力的手段,透過扶持其他人來制衡白起罷了。

    只是後面的形勢發展超出秦昭王的預料,元氣大傷的趙國竟然還有一戰之力,王陵絲毫沒在攻趙中佔便宜,還吃了大虧。秦昭王需要再換合適的將軍來完成滅趙之事,幾番權衡之下,滅趙的利益大於限制白起,於是再請白起掛帥出征。

    白起有心出山,但是卻是個大嘴巴,公開嘲諷道:“大王不聽微臣的建議,現在怎麼說?”這話很快傳到秦昭王的耳中,秦昭王大怒,當場強行起用白起,但白起以病重推辭。範睢再登門請他帶兵出征,白起依然是拒絕。“寡人的大秦沒有你就不能轉了?”秦昭王直接將白起一擼到底,奪取武安君的爵位,降為士兵,到陰密的軍中去,但因為白起生病,沒能成行。

    秦昭王也在等,等白起給他一個臺階,等他來向自己認錯,但是白起不願意,兩人就如此僵持著。過了三個月,此時的天下形勢又變了。山東六國聯合起來攻打秦國,秦國沒有佔到便宜,告急的文書一天數封。秦王又想起了白起,而白起也沒來認錯。秦昭王徹底失去耐心,命人通知白起不能再留在咸陽。

    白起接到通知,便整理好行裝,再最後望了眼都城的城牆,緩緩地朝著陰密行去,走到杜郵。而秦昭王這邊也在和群臣商議怎麼處理白起。

    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餘言。

    “白起被寡人懲罰後,他怏怏不樂, 對寡人頗有怨言。”群臣沒人反對秦昭王的決定,於是白起被賜死在杜郵。

    白起功勞雖大,卻得罪了兩個人。既不能和領導秦昭王處理好關係,討其歡心;又得罪領導的重臣丞相範睢,即使功勞再大,也不能夠封侯。同時作為武將而言,不知明哲保身、功高蓋主這些道理,又怎麼能夠封侯呢?

    文獻參考:《史記》

  • 11 # 縹緲峰下一粒沙

    戰國時期侯比君尊貴?這誰說的?

    別的不論,只講一件事。春秋戰國時期,各位君主的兒子或兄弟們,其封號是君而不是侯。比如秦始皇的弟弟成蟜被封為長安君,秦昭襄王的弟弟一個被封為涇陽君,一個被封為高陵君。

    雖然秦國是以軍功封爵,但在這一點上其它國家也如此。趙武靈王的兒子們分別封為安陽君、平原君、平陽君。

    侯,是給外臣的封號。君,是給自家人的封號,外臣要想獲得“君”這種爵位,需要立下極大的功勳。

    當然了,也有一種“侯”地位特別高,和“公”、“王”類似。比如秦侯、魏文侯、魏武侯等,但那是在春秋早期,周天子賜給臣子的封號,與大家印象中的侯爵不是一回事。

    秦國軍功爵位共分二十級,一級公士、二上造、三簪嫋、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即大良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

    “侯”在二十級中的確是最高級別,可“君”根本不在裡面。這說明什麼?說明君與侯壓根不是一個體系,“君”更為難得。庶民百姓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侯爵,卻很難成為“君”。

    秦國出現過這些侯爵,穰侯魏冉、應侯范雎、長信侯嫪毐、文信侯呂不韋、武成侯王翦、通武侯王賁。

    封君人士則有這些,商君商鞅、嚴君樗裡疾、武信君張儀、華陽君羋戎、武安君白起、安國君嬴柱、剛成君蔡澤、陽泉君羋宸、昌平君熊啟、橫門君(不詳),以及前面提過的長安君成蟜、涇陽君嬴芾、高陵君嬴悝。

    需要說明的是,成蟜、樗裡疾(秦孝公的庶子)和姓嬴的幾位毋庸置疑是秦國君家的子弟,羋戎是秦昭襄王的舅舅,羋宸是華陽夫人的弟弟,熊啟是秦昭襄王的外孫,也都沾親帶故。

    除了那位不知姓名的橫門君,真正的外人只有商鞅、張儀、蔡澤、白起。商鞅和張儀就不用說了,秦國能從蠻荒小國變成執掌天下的秦朝,他們居功至偉。蔡澤雖然在後世不是很出名,也是秦始皇時代的牛人。

    白起能與他們為伍,本身就是對他功績的一種認可。

    封侯的那幾位,雖然也對秦有大功,但認真算起來,還得排在商鞅、張儀之後。至於嫪毐,那是憑秦太后趙姬上位的水貨,不在此例。

    從這裡就能看出,白起封君而不封侯,是因為君比侯更尊貴。《儀禮·喪服》中記載“天子、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看到了吧?君下轄侯。

    其實看字面意思也能理解,“君”有君主之意,哪怕不是君主,那也是超脫臣這個層次的,“侯”就純是臣子這個系列的了。

    再來看“武安君”這個封號。

    大部分的封號是以封地來命名,舉個例子,商鞅封“商君”,是因為秦孝公賜予他商於十五邑,人們便稱他為商鞅,實際上他是姬姓,公孫氏,因是衛華人,人們習慣稱他為衛鞅,有了商地才是商鞅。

    但武安君不同,這個封號不是來自於封地,也不是秦國首創,而是西周時就有,能夠安邦勝敵者方可稱為“武安”。

    白起獲封武安君的原因,在《史記》裡解釋得清清楚楚“言能撫養軍士,戰必克,得百姓安集,故號武安。”

    封武安君的都是什麼樣的人物呢?白起是一個,還有與他齊名的李牧、以及六國封相的蘇秦。都是世所難尋的人傑。

    項羽的祖父項燕數次拯救楚國於危難,楚王稱他為楚國的武安君,但沒有正式冊封,或許是楚王覺得項燕還有點不夠格。

    所以,雖然白起最後功高震主,引起秦昭襄王的忌憚,死得有點冤枉,但秦昭襄王封他為武安君,絕不是打壓,而是莫大的榮耀。

  • 12 # 吐槽能

    因為秦國當時還無權封侯!

    秦國這王是假的,自封的……包括楚王都是假的,自封的……

    楚國國主受周天子策冊為:子!也就是子爵……秦國好一些,受封為:公!

    後大週中央集團統治衰微,就都自己對內稱王了……但是去朝見周天子,還是得現了原形去……

    有的國,本身就是被周天子封侯的!你想啊,自己才是個公、侯、子爵……如何給自己手下封侯啊?封也只能是關內侯什麼的,也就是關上門兒內部的侯,不是真正意義的侯!所以不但秦,各國都最高封到君……什麼:信陵君、春申君、龍陽君的……

    話說回來,君的地位可不低,比大漢的列侯甚至還高……

  • 13 # KSTEMK影宇

    武安君,君比侯大多了,武安君,以武來保護百姓安康,也有武安侯,武安君的結局不是很好,蘇秦車裂,白起自刎,李牧被害,項燕被殺,沒有一個安詳晚年

  • 14 # 談秦說漢

    弄懂商鞅制定的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就會明白靠戰功升侯爵位真的很難,甚至是不可能的。連商鞅自己辛苦一輩子,也只混到第十六級的大良造爵位。白起的一生,雖然攻城略地立功無數,也同樣沒能突破軍功爵位制的第十六級。

    甚至有人懷疑,是不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秦國的最高軍功爵位只有十六級?很確定地說,商鞅制定的軍功爵位制一直是二十級,但的確沒有人因軍功獲得侯爵,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後也才兩個人獲封侯爵

    第十六級是大良造(大上造)、第十七級是駟車庶長、第十八級是大庶長、第十九級是關內侯、第二十級是徹侯(關內侯)。從秦孝公之商鞅變法開始,到秦朝滅亡時的一百多年之內,從未修改。

    秦之封侯記載於史書的,也就有穰侯魏冉、應侯范雎、長信侯嫪毐、文信侯呂不韋、武成侯王翦、通武侯王賁,僅6人而已。其中武成侯王翦、通武侯王賁爺倆是幾乎把中原的六國給蕩平了,才混到第二十級的侯爵之位,還有可能是秦始皇送了點人情。

    范雎跟白起是同時期的人物,范雎的爵位已經是第二十級侯爵,而白起只是個第十六級的大良造爵位,也說明了秦昭襄王時期一直是執行二十級軍功爵位制。

    也有人認為,封侯爵比封君更加尊貴。其實封君跟封爵真的沒有一毛錢關係,不屬於同一個系列,更談不上哪個更尊貴。而且,封君不一定要靠戰功,只要關係到位了,同樣可以獲封“君”。

    按禮制規定,凡有封地者,無論職務大小,均可稱君,“君”只是一個尊稱。所以,有的皇親國戚剛出生時就被賜封為君。秦國自誕生以來,被封君的最少也有幾十個。趙武靈王在五國相王時,被諸侯尊稱為王,但他要求華人只能稱他為“君”。

    商鞅之所以被稱為商君,是被秦孝公賜封於商邑,按職務爵位應該稱其為商大良造;而白起之所以被稱之為武安君,是被封為武安,按職務爵位應該稱其為白大良造,聽起來是有點拗口。但是,事就是這麼回事。

    春秋時期,諸侯承周朝禮制實行“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制。但秦孝公廢除了周朝的五等爵位制,使用二十級軍功爵位制。白起一生戰功赫赫、從無敗績,斬首破百萬,但達不到二十級軍功爵位裡的侯爵標準

    公元前294年,白起得到穰侯魏冉的引薦成為秦國的將軍,率軍進攻南韓的新城,取得勝利,被封為左庶長,也就是軍功爵位制的第十級。

    按秦國的軍功二十級功爵位制規定,第九級五大夫爵位就開始享受三百戶的地稅,而第十級左庶長爵位就開始有封地。雖然史書沒有記載白起始封何地,但按制度規定,白起在秦國為將的第一年就已經獲得了百來戶的封地,獲得“君”號。

    公元前293年,白起率軍在伊闕之戰中大敗魏、韓聯軍。斬殺24萬人,俘虜敵將公孫喜,拿下五座城,被封為左更。同年,渡過黃河奪取了南韓安邑以東到幹河的大片土地,升為國尉。

    公元前292年,白起率軍打敗魏軍,奪取了大小城邑六十一座,被封為大良造,也就是軍功爵位的第十六級。不僅享受不低於三百戶的地稅,還有不低於三百戶的封地。

    公元前291年,白起與客卿司馬錯率軍佔領了垣城。

    公元前296年,白起率軍佔領了趙國的光狼城。

    公元前279年,白起率軍伐楚,水淹鄢城,佔領了鄢、鄧等五座城邑。次年,白起再次進攻楚國,佔領了楚國的都城郢城,放火燒燬了楚國的先王陵,一路追擊到了竟陵,又佔領了楚國的巫、黔兩郡。

    白起率軍攻克了楚國的都城郢城,佔領了大片的土地,迫楚國遷都於郢陳,是立了大功,雖然爵位沒有變,但其封地面積一直在增加,改封到了面積較大的武安縣,號稱武安君。這也可以佐證,白起在遷徙之前,是已獲得"君"號

    公元前273年,白起進攻魏國,奪取了華陽,打敗了芒卯,並斬敵十三萬人。又打敗了趙國將領賈偃,把趙國的兩萬士兵沉到黃河裡。

    公元前264年,白起進攻南韓的陘城,又奪取了五個城邑,斬敵五萬人。

    公元前263年,白起佔領了南韓的南陽太行道。次年,又佔領了野王,使上黨郡成為南韓的一塊飛地。

    公元前261年,白起又率軍攻佔了南韓的緱氏和藺邑。

    公元前260年,南韓的上黨郡孤立無援,投降了趙國,引發了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趙國45萬士卒死於長平,而秦軍也死傷過半。白起趁秦軍的兵鋒正旺,欲繼續引兵包圍趙國邯鄲城,卻被秦昭襄王下令撤軍,大好的滅趙機會白白失去了。

    公元前259年,因白起正在生病,秦昭襄王下令五大夫王陵率軍包圍了趙國的邯鄲。但邯鄲久攻未克,秦昭襄王起用大將王齕代替了王陵統兵,仍不能取勝。再命令白起代替王齕統兵,但白起卻稱病不去,讓秦昭襄王懷恨在心。

    公元前257年,打了三年的邯鄲之圍,在趙、魏、楚三國聯軍的反攻之下,秦軍損兵折將,被迫撤軍,而秦昭襄王一氣之下,遷怒於白起,將其賜死。

    白起被封為大良造之後,曾率軍吊打楚國,奪取了巫郡、黔中郡、南郡等地。還取得了長平之戰斬殺四十多萬趙軍的成績,為何就一直沒有再晉爵,最後反而被賜死呢?這裡有秦昭襄王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白起的軍功卻達不到爵位晉級的標準

    秦軍編制五人為一屯,設一屯長;百人為一將,設一將軍,百將斬殺33顆首級以上者,所有人員晉加一級爵位,平均是30%的斬殺率才有晉級的機會。而大兵團作戰,幾乎都是出動幾萬,甚至是幾十萬的軍隊,出動兵力越多,斬殺率就越低。

    雖然長平之戰中,斬殺趙軍四十多萬,但秦軍也死傷過半。按照傷亡抵消的原則來算,長平之戰同樣達不到軍功晉級的條件。所以,低傷亡率的小規模作戰,普通人可以用靠軍功換爵位,但到了一定的級別,若再靠軍功向上爬,就難上加難了。

    所以,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李信率二十萬大軍伐楚失敗之後,秦始皇複用王翦率軍伐楚,王翦臨行前跟秦始皇說:“為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鄉臣,臣亦及時以請園池為子孫業耳。”可見,靠積累軍功被封侯,真不是一般的難。

    也可以說,王翦與王賁爺倆被封侯,可能並不完全是達到了軍功爵位的標準,而是王翦出征前就提了要求,而秦始皇也默許了,所以給他們放寬了標準。而白起不服從命令,不願領兵出征趙國邯鄲,得罪了秦昭襄王,所以不可能照顧將其封侯。

    “君”,是指持有封地者。“侯”是指持有爵位者。凡持有封地者,不分大小,有爵無爵都可以稱為“君”。按秦法之二十級軍功爵位制,第十級右庶長爵位就有了封地,所以秦國第十級爵位以上的人都可稱為“君”,但軍功爵位第十九級、第二十級方可以稱侯。

    白起按軍功爵位制只幹到第十六級大良造,不是他能力不行,而是軍功爵位的設定標準不合理,按殺敵首級根本沒人能達到封侯的標準。而秦法又規定無軍功不受爵,所以這條規定從未被嚴格執行,穰侯魏冉、應侯范雎、長信侯嫪毐、文信侯呂不韋均非軍功侯。

    因此,實際上要封侯還是看大領導的權衡,穰侯魏冉支援秦昭襄王繼位有功;文信侯呂不韋支援秦莊襄王繼位有功;應侯范雎幫秦昭襄王奪回王權實權;都是功勳卓著,長信侯嫪毐跟趙太后有那麼一層關係,所以被封侯。

    而白起只會埋頭苦幹,還在領導面前有性格,雖然對秦國開疆拓土有大功,但不符合二十級軍功爵位制的標準,不被封侯就很正常了

    2021/1/4

  • 15 # 玉之溪

    這個是有他的歷史淵源的。在戰國時期,前中期,戰國七雄中也只有屬於化外之地的楚國,不屬於中原國家體系,稱王了。

    其他國家還都是,按照周禮來確定地位和身份的。像燕國建立之初就是屬於侯爵國家。其他國家都是侯爵一下的爵位地位,稱之為君。

    當時的周王室雖然一塌糊塗,但是在制度禮儀的層面上,他們還都是屬於周的諸侯國。

    戰國是從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開始的。晉國也是公爵國家,韓趙魏三大士族大家劃分了晉以後,也是按照程式報經所謂的周王室同意後才開始稱侯爵的。

    當時的戰國時期的國主最終都稱為公或者侯。

    隨著秦國勢力暴漲,為了提高自己在諸侯國中的威望,秦國聯合齊國開始稱為西帝和東帝。之後遭到諸侯國的反對,於是才取消了稱帝的行為。但是稱王勢在必行,最終戰國七雄,除了楚國在春秋時期稱王,其他國家陸續開始稱王。

    顯然,王的地位比侯爵要高一些。國王升級了,自然威望高的人也會水漲船高,在一個國家裡,自然對有功勞的人開始分君。

    至於魏冉封侯,因為他是秦國百官之首,所以封侯。白起作為軍人封君,也是做到了軍人的最高級別。

    魏冉封侯,他的封地都是在他的領導下,由白起從六國手中奪取的,為了彰顯他的功勞,所以將這些地方封給了魏冉。

    到了戰國後期,秦國分封了呂不韋、王翦、王賁等為數不多的侯爵。他們都是立有大功的人。當然也有亂政封的嫪毐。

    最終秦國統一天下,由於封侯與秦始皇推行郡縣制相悖,最終沒有大規模分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產空調海信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