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醜陋的爬行者

    鴻門宴不就是意同糖衣炮彈嗎?所不同的是鴻門宴看似是漂亮的酒席,而裡面暗藏殺氣。糖衣炮彈只不過是用好話好禮麻痺別人,從而起到讓人疏勿防範,但兩者終其結果都是害人。

  • 2 # 琪不有

    糊塗蛋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就他一個人覺得這就是一場普通的宴會。因而,大大咧咧地坐在最尊貴的位子喝酒看風景,還誇讚敵方陣營裡的樊將軍,對其闖帳行為不聞不問。項羽陣營裡的范增大軍師以為這是殺死劉邦一定天下的好機會,召項莊舞劍欲殺沛公,未成功。劉邦怕死,但是是個明白人,趁如廁機會騎馬抄小路逃走,還留下自己身邊的大將步行斷後,端的陰險。第三個明白人是張良,劉邦身邊的謀士,劉邦宴會之行就他安排的,為的是麻痺項羽,向項羽叔叔項伯說情,最後也是項伯在宴席上保護了劉邦。

    劉邦張良樊噲等人與范增項莊鬥智鬥勇,項羽這個主角卻在一旁看戲,可見頭腦簡單四肢發達和特朗普一樣是無法領導一個國家的。項羽就這樣眼睜睜地呆呆地傻傻地一步步拱手讓出了天下,正如毛澤東所說“不可沽名學霸王”!

  • 3 # 北社野老

    鴻門宴上劉邦知道範增項莊有殺機很危險,他逃跑了,這是第一個明白人。范增知道這是殺死劉邦一個很好的機會,便命令項莊舞劍,瞅個機會殺死劉邦,他是第二個明白人。張良知道鴻門宴上范增算計著劉邦,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便請項伯處處護著劉邦,又讓樊噲闖席去救劉邦,他是第三個明白人。

    而唯一糊塗的人是項羽,他總想著自已勢力大,什麼時候劉邦都不會造反,殺不殺無所謂,或者什麼時候都能殺,何必在這鴻門宴上哩!

    然而,有可悲,而又可喜。對於他來說是可悲的是今天放走了劉邦,他終於造反了,而且把自已逼死在了烏江。而又可喜是劉邦,項羽放了他,先保命後造反,最後逼死項羽奪了天下。

    這場故事就在於三個明白人都主不了事,一個糊塗人是主事人。

    悲夫!范增,皇帝不急太監急,又有什麼辦法?

  • 4 # 歷史新視角2020

    鴻門宴上劉邦明知道項羽要殺他,范增明知道要殺劉邦,沒有命令,卻無法動手,張良也有同樣的處境,這場鴻門雁上的三個明白人,卻做不了主,唯一能做主的項羽卻不發命令。

    所以說鴻門宴是一場三個人明白,一個人糊塗的失敗的鴻門宴。

  • 5 # 漢關駝鈴

    鴻門宴上三個明白人就是范增、劉邦、張良,一個糊塗人就是項羽。

    范增

    范增是第一個明白人,他是鴻門宴的設計者,他的目的很明確就是殺劉邦,所以他是最明白的人。但他卻只是計謀的設計者,而不是決策者。項羽是決策者,但對他的暗示裝糊塗,使他沒辦法執行,雖然他又找了些補救措施,如項莊舞劍等,但都被劉邦及張良一一化解,所以他雖然明白可遇住裝睡的項羽,也沒辦法。

    劉邦

    劉邦第二個明白人,知道這場鴻門宴是要他命的,但是他又不得不去赴宴。所以他去赴宴有兩個目的,一是化解與項羽的誤會,二是保命。第一個目的經過向項羽解釋為什麼要屯兵函谷關,化解了項羽的誤會,並套出了是曹無傷告的密。第二個目的,趁項羽高興喝酒看項伯與項莊舞劍之際,找藉口溜走逃命。

    張良

    張良是第三個明白人,他很清楚鴻門宴的目的就是殺劉邦,但他又知道項羽瞧不起劉邦,而且有夫人之仁,不會輕易下決心殺劉邦,所以他勸劉邦赴宴去向項羽說明誤會,以求得項羽原涼,再見機逃走。在宴會上積極幫助劉邦化解危機,暗示項伯和項莊對舞,暗示劉邦溜號逃走,指示樊噲進帳堵住項羽,不讓項羽追。

    項羽

    項羽是唯一一個揣著明白裝糊塗的人,為啥說揣看明白裝糊凃,因為他對范增設計鴻門宴的目的很清楚,就是殺劉邦。他也對范增的暗示很清楚,就是讓他下命令。包括項莊舞劍、劉邦溜號逃走、樊噲出現在宴會帳篷,他心裡都清楚這些人是幹什麼的,但他就是裝糊塗,裝作什麼都不清楚。

    為什麼呢?因為他打心眼裡看不起劉邦這個地痞流氓,認為范增高估了劉邦,劉邦根本對他構不成危脅,所以他壓根就沒打算殺劉邦,因此才會一而在的犯糊凃。若是他真打算殺劉邦,就不會聽他解釋,也不會看項莊、項伯對舞,更不會看著劉邦溜走,最後也不會與樊噲腥腥相惜,贈給樊噲肉吃。你從項羽殺宋義、破釜沉舟、殺義帝的行為中可以看出項羽不是優柔寡斷之人,他要是想殺劉邦,劉邦跑不掉。

    所以說鴻門宴是三個明白人和一個揣著明白裝糊塗的人。

  • 6 # 小劉解讀

    鴻門宴不僅僅是三個明白人和一個糊塗人的宴會,而是所有人都明白,唯獨項羽一人矇在鼓裡的宴會。比如“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武士項莊;還有“挺身而出”的項伯;包括全部隱藏的武士,大家都清楚此行的目的就是幹掉劉邦,只有項羽一個人在“看戲”。

    但是整場戲最終的結果還是在糊塗人的決策下,劉邦化險為夷,偷偷溜走。劉邦之所以能溜走,“綠葉”的配合取決定作用。張良的事前謀劃,拉攏了糊塗人的糊塗叔叔項伯;樊噲的突然闖帳,打斷了思考中的項羽;劉邦中途退場,遇到當時在項羽身邊的陳平,在陳平的幫助下,劉邦最終徹底離開項羽大營。

  • 7 # 向陽花開7290

    感謝提問,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鴻門宴是三個明白人和一個糊塗人的宴會,那麼所謂三個明白人,分別是劉邦、張良、范增,而一個糊塗人則是宴會的東家項羽。

    鴻門宴舉辦的初衷,是項羽知道了劉邦入關了,還跑去見了秦朝的君臣,接受了受降儀式,頒佈了一系列安民措施,且重兵把手關口,怒不可遏,要給劉邦好看。

    結果,在項伯的從中周旋下,怒氣很快就消了,宴會上對范增的幾次提醒都無動於衷,已致劉邦成功逃脫。

    在整件事情中,項羽完全沒有分清楚敵友,范增一心一意為他著想,他卻絲毫聽不進去,錯失良機,放虎歸山。

  • 8 # 歷史時燒錄

    三個明白人指的是范增、劉邦、張良,一個糊塗人自然是指的項羽。但是,我認為這個說法是錯誤的,因為項羽並不糊塗。

    三個明白人

    1.劉邦

    劉邦身為鴻門宴中最為重要的主人公之一,他自然是明白人。

    我們首先要知道劉邦為什麼要去“鴻門宴”?

    公元前206年,劉邦率軍先項羽一步入關中。劉邦入關後,下令守住關卡,不許他人進入關中,項羽也被拒之門外。

    項羽很生氣,想要發兵攻打劉邦,劉邦知道自己打不過項羽,劉邦很害怕。最後決定向項羽認錯,以求項羽原諒。

    劉邦說自己進入咸陽,把守財物,只是為了將其完整的交給項羽,全都是“忠心”啊。

    項羽聽後,有原諒劉邦的意願。所以,劉邦入鴻門,便是再次表忠心,希望項羽能夠徹底的原諒自己。

    劉邦拜見項羽後,一切都進展的很順利,項羽確實沒有殺劉邦的想法了,但是半路出現了個范增,一心要殺劉邦,“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劉邦知此後,擔憂無比,於是半路便以上廁所為由,匆忙逃跑了。

    整個鴻門宴過程中,劉邦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什麼,也知道鴻門宴過程中的變數,所以說劉邦是個明白人。

    2.張良

    張良也是明白人,這沒什麼可說的,張良同劉邦一起拜見項羽,便是為了幫助劉邦求得項羽的原諒。

    至於“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張良自然也是一眼便看出來了其中的意圖,並立即找來樊噲護駕。

    3.范增

    范增深知劉邦的“志向”,絕不甘心屈人之下,劉邦將來必然會成為項羽的對手。

    而此時最好的辦法便是趁劉邦勢力不強之際,除掉劉邦以絕後患。

    所以,范增整個過程中都是尋找機會除掉劉邦,先是暗示項羽下手,後見項羽沒有動手的意思後,找來項莊,讓其找機會刺殺劉邦。

    並不糊塗的項羽

    很多人說項羽是一個糊塗人,實則項羽並不糊塗。

    我們站在項羽的角度思考一下,就知道項羽為什麼要這麼做了。

    劉邦曾經為救項梁出過力,算是對項家有恩,項羽還因此與劉邦結為了兄弟。

    出於這層關係,項羽雖然不喜歡劉邦,卻也不想直接殺劉邦,雖然項羽也看到了劉邦的“潛力”。

    其次,便是項羽太驕傲了,項羽認為這個天下沒有人能夠打得過自己,即便劉邦有歹心,自己也能輕而易舉的將其拿下。所以,項羽並不想殺劉邦,至少很猶豫要不要殺劉邦。

    項羽做不出決定,便要讓“老天”做決定。“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項羽真的看不出來嗎?

    項羽可是“武功高手”,誰都能看出的小把戲,他會看不出嗎。所以,項羽哈哈大笑,只是因為他覺得好玩,他是要看一場戲,一場范增殺劉邦的戲,至於能不能殺死劉邦,對於項羽來說都不重要了。

    所以,最後劉邦跑了後,范增很生氣,但是項羽卻不以為意,還在安慰范增,跑了就跑了,沒什麼大關係的。

    綜上,項羽也不是糊塗人。

  • 9 # 搜史君

    鴻門宴其實不僅僅是三個明白人和一個糊塗人,是在場全部的聰明人在陪項羽“演戲”!

    項羽隊:項羽,“亞父”范增,項伯,項莊

    劉邦隊:劉邦,張良,樊噲

    一,舉親不舉賢

    讀《史記》,總感覺項伯就是一個“間諜” ,劉邦父親在項羽手上,最後項羽氣得不行要殺了劉邦父親,是項伯攔著。鴻門宴上,也是項伯把項羽和范增要殺劉邦的計劃告訴了在劉邦手下幹活的張良

    按照軍令,洩露秘密可是要被處決的,但是項伯是項羽的叔父,才不在乎這些呢!因為他和張良是好朋友,照顧朋友沒錯,但是也要分得清敵我吧,這還不完,張良又告訴了劉邦,於是劉邦為了保命,見了項伯就叫“哥”,不住的拍項伯的“馬屁”,項伯的虛榮心得到了滿足最後還和劉邦結成了兒女親家

    他是項羽的叔父,但是行為處事壓根就沒為項羽考慮過,和劉邦結成親家,腳踏兩隻船,也只是在想兩頭都獲利,但是卻不想想,劉邦為了事業,自己的父親在項羽手上都不去救,何況一個親家,親家?有父親重要嗎?同樣是在鴻門宴上,項莊舞劍,準備不小心“失誤”殺了劉邦,結果項伯居然在保護他的“兒女親家”劉邦

    大哥,您到底是那邊的啊?而項羽才是全心全意對待項伯的人,卻還是不滿足。劉邦得天下後,項伯被封為射陽侯,賜姓“劉”,但是項伯的兒子劉睢有罪,最後封國被回收歸於漢朝廷。

    宋代徐鈞有詩曰“射陽不與留侯舊,楚漢興亡未可知。”,項羽是被他的叔父拖垮的,這就像我們身邊見到的一個家族企業一樣,好的人才都被排擠出去了,任人唯親,舉親不舉賢,那麼最後那個企業還是要倒閉的,企業養的是精英,不是蛀蟲。

    二,頭腦太過簡單,太容易衝動了!

    項羽和劉邦約定,誰先到達關中誰就稱王,但是項羽戀戰,鉅鹿之戰雖然殲滅了秦軍的主力,但是也耽誤了好些時間,所以劉邦先到關中,並且駐守了函谷關。這時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就向項羽說起了劉邦的壞話:“劉邦想在關中自立為王,並且讓子嬰做丞相,到時候天下財寶就都是劉邦的了。“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

    這下子項羽就坐不住了,立刻就準備去殺了劉邦,“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都說衝動是魔鬼,不要讓我們成了情緒的奴隸,項羽太容易衝動,沉不住氣。相似的場景:項羽捉住了劉邦的父親

    要求劉邦投降,否則就把劉邦的父親煮了,但是劉邦怎麼說的呢,他說:我爹就是你爹,如果非要煮了我爹,那麼你到時候給我分一點肉就行!“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

    劉邦這樣說把項羽氣壞了,真的想殺了劉邦的父親,但是被項伯攔了下來,看到這我們最大的感覺就是:劉邦怎麼這樣不要臉啊!那是他父親,他也不去求情,反而厚臉要求項羽分他一杯羹,但是我們在反過來想想,以劉邦的角度看,是,那是我父親,但是我也不能白白投降,功虧一簣啊,怎麼辦?劉邦知道項羽是脾氣暴躁的人,只能是氣項羽,劉邦自己的沉得住氣,表現的毫不在意,所以項羽反而被劉邦氣的不行。

    三,太過自負,鄙視除了自己以外的所有人

    鴻門宴是項羽的地盤,范增也暗示了項羽好幾次殺了劉邦,但是項羽都沒有實施,就是因為項羽骨子裡還是輕視劉邦的,認為劉邦不成氣候,也不值得自己動手,更不會取得天下,如果項羽正確認識劉邦實力,那麼他會立刻採取措施,除後患。

    范增是項羽重要的謀士,但是項羽還是不太相信范增的,以至於輕輕鬆鬆就被陳平用了反間計離間了項羽和范增,最後范增負氣歸家,中途病死,沒有范增的項羽就失去了主心骨,最後兵敗垓下,在烏江自刎

    一代英雄就此謝幕。劉邦也曾說過范增對項羽的重要“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 10 # 小小小百科全書

    鴻門宴是三個明白人和一個糊塗人的宴會,這一種說法很形象。歷史上鴻門宴比較重要的出場人物有項羽、劉邦、張良、范增、樊噲、項伯和項莊。其中“主人公”有四位。分別是項羽、劉邦和張良、范增、項伯。在這幾人中,顯然項羽,劉邦和張良、范增都是明白人。而項伯就是那個蠢萌的糊塗人。從某種程度來講,項伯一手成就了劉邦,同時一手毀滅了項羽。坑爹的人很常見。但坑侄兒的也就項伯一人了。

    為何說項羽、劉邦、范增三人是聰明人。而項伯是糊塗人呢?這就要仔細分析一下了。先說項羽。項羽策劃鴻門宴幹掉劉邦,本來就是想要順勢殺掉劉邦,一勞永逸的解決掉劉邦這個麻煩。畢竟項羽志在稱霸天下,而劉邦顯然也是和他志趣相同的人。早出掉早心安。本來這一切都會按照計劃正常進行。但項羽的叔叔項伯因為想要救自己的朋友張良,結果被劉邦和張良給忽悠了。回來之後項伯就幫助劉邦說好話,這一下子就把項羽的殺意給打消了不少。

    第二天劉邦一大早就來到項羽軍營,見到項羽之後就是一頓哭泣。一邊給自己申冤鳴不平。另一方面又說自己被小人陷害,自己本來就沒有想要和項羽爭的意思。項羽本身挺生氣的。但看到劉邦這麼一副窩囊樣子,瞬間把怒火就變成了不屑。要知道項羽這個人是十分看不起軟弱無能之人的。劉邦這個草根出身的傢伙本身就不受項羽待見。項羽也一直看不起劉邦。這次劉邦為了自保又是服軟又是求饒的。這就讓項羽更加輕視劉邦。因此也打消了在鴻門宴上幹掉劉邦的意思。所以鴻門宴實際上就是項羽的一場遊戲。

    劉邦方面呢?本來劉邦也想佔著關中稱王稱霸。但被張良點醒後,劉邦也開始後怕。再加上曹無傷的出賣,劉邦心裡實際上已經慌的不成樣子了。劉邦很想和項羽一決生死。但劉邦知道當時的自己不是項羽的對手。所以在和張良商議之後,他認為暫時服軟認慫才是求生之路。所以劉邦一方面利用項伯說好話,另一方面他看透了項羽那副高傲的態度。所以他決定賭一把,賭項羽會看不起自己,會輕視自己。很明顯劉邦賭對了。他也明白自己打消了項羽的殺意。後來劉邦在宴會上之所以不告而別,更多是在躲避范增的殺招。

    范增是項羽帳下第一謀士,也是對劉邦非常瞭解的人。他知道劉邦這個人早晚勢必會是項羽的威脅。因此范增一直勸項羽幹掉劉邦。鴻門宴刺殺劉邦,范增是舉雙手贊成。但後來范增發現項伯給劉邦說好話,而劉邦又屈身服軟向項羽求情,這就更加劇了范增對於劉備的殺意。但項羽決定不殺劉邦了。范增也只能能乾著急。最終自己安排了項莊想要以舞劍刺殺劉邦。結果還被項伯這個自己人給破壞。可見范增得氣成什麼樣。

    最後說說項伯這個糊塗蛋兒。在項羽決定殺劉邦後,項伯私下裡去見張良已經很不對了。更讓人無語的是,項伯之後竟然被劉邦和張良的花言巧語給忽悠住了。甚至胳膊肘子朝外拐,幫助劉邦說服項羽。能糊塗到他這個樣子,可見智商也確實感人。之後鴻門宴上項羽和劉邦的緊張氣氛不過是雙方演戲的結果。但項伯卻緊張個夠嗆。最後范增刺殺劉邦本來是翻盤的局面。但又讓項伯這個糊塗蛋給破壞了。最終項伯一手幫助了劉邦逃亡,導致劉邦這個項羽的心腹大患逃脫昇天。說白了,大家從頭到尾都知道是怎麼回事。只有項伯一人不明所以。

  • 11 # 讀史聞天下

    一提到“鴻門宴”人們就會想到是酒無好酒、飯無好飯,處處殺機、步步陷阱。其實真正“鴻門宴”的創始典故,是五個明白人陪一個糊塗人吃的一頓飯。

    本來劉邦進入咸陽把住含谷關,不讓項羽進就惹怒了項羽,項羽決定用武力消滅劉邦。

    項伯為報答張良的救命之恩,把這個訊息傳給了張良,而張良又告知了劉邦,劉邦大驚失色,編出一套謊言矇住了項伯。

    據《史記,項羽本記》記載:

    吾入關

    秋毫不敢有所近

    籍使民封府庫

    而待將軍

    所以遣將守關者

    備他盜之出人與非常也

    日夜望將軍至

    豈敢反乎

    願伯具言

    臣之不敢倍德也

    項伯信了,臨走時叫劉邦第二天自己去給項羽解釋。

    第二天劉邦在鴻門宴上,又拿出他魔術般演說,這段話叫鴻門說詞:據《史記,項羽本記》記載:

    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

    將軍戰河北

    臣戰河南

    然不自意

    能先入關破秦

    得復見將軍於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

    令將軍與臣有郤

    這段話分三層來講:第一層,強調的是咱倆有共同的敵人,咱們倆並肩作戰,咱們倆是戰友。項羽如果清醒的話,你說的沒錯,不過那是當年,現在咱倆不是戰友了,是爭奪天下的敵人。可項羽達不到這個程度,缺乏政治頭腦。第二層,我沒想到先入關,想到的一定是你大王先入關,可我畢竟還是先入了關,用逢迎來安撫項羽受傷的心靈。第三層,有小人挑撥離間,讓咱倆產生誤會,產生縫隙,產生隔閡,產生矛盾了。劉和項兩家的矛盾是小人挑撥的嗎?不是,劉項兩家的矛盾是歷史的必然,劉邦的高明把歷史的必然,說成是歷史的偶然,化必然為偶然。

    說得項羽怪不好意思,反覺自己有愧劉邦,趕緊把出賣劉邦的曹無傷說出來為自己開脫。

    此沛公左司馬

    曹無傷言之

    不然

    籍何以至此

    意思是,這是你那個左司馬曹無傷說的,要不是他,我怎麼能這樣對付你呢?感到對不起來說荒的人。為什麼天下有人說荒,那是因為有人相信謊言。劉邦在鴻門宴的一片謊言,竟然還把埋在自己身邊的炸彈給掏出來了,鴻門脫險後,回去首先是誅殺了曹無傷。

    所以項羽無心殺劉邦,鴻門宴上有人要算計劉邦,此人絕不是項羽,這個人是誰呢?是范增,范增覺得劉邦這個人太可怕了。第一,他能在大戰前夜先把項羽要打的這場戰爭給擺平了。第二,第二天一見面,他的鴻門說詞,又把項羽給忽悠住了。第三,他還能讓項羽自己把那個內奸說出來。你說這麼一個對手有多麼可怕,范增越是覺得劉邦可怕,越是要藉此機會除掉劉邦。

    於是范增籌劃了兩個方案。第一,以項羽舉杯為號,讓刀斧手出來殺死劉邦。結果范增給項羽示意幾次下手,項羽都不搭理他。史記記載: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莫然不應。第二,把項莊找來,以舞劍助興為名殺掉劉邦“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這個成語因此而來。就在這時,項伯一下就看出項莊的用意,也提劍起舞助興。史記原文: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翳蔽沛公,莊不得擊。這個意思是說,項莊一開始舞劍,項伯立即也拔了劍起來兩個人對舞,常常用身子擋住項莊,讓項莊殺不了劉邦。最終一場危機四伏的鴻門宴,變成了五個明白人,陪一個糊塗人吃的一頓飯,使劉邦得以逃脫。

    這五個明白人分別是:劉邦是被殺的人當然明白;范增是主謀自然明白;張良是保護劉邦為其出某的人也明白;項莊是殺劉邦的人肯定明白;項伯看出項莊要殺劉邦,起身舞劍用自己身體擋住,不讓殺劉邦的人肯定心裡明白得很;唯獨項羽不知道這些,還在糊里糊塗欣賞著,劉邦對他畢恭畢敬的霸王之氣呢!其實“鴻門宴”就是這五個明白人陪一個糊塗人吃的一頓宴席。

    現在把“鴻門宴”這個詞用的更廣泛,有的電視劇還把“鴻門宴”用在想達到自己目的而請的一頓飯上。

  • 12 # 銀河系來者

    勝者王候敗者寇,歷史向來由勝利者所寫。從古至今,華夏民族分分合合一慣如此,唯有項羽頂天立地,是一位帶有英雄色彩的敗者,甚少垢病。

    熟話說,人無完人。項羽生性殘暴,做事魯莽,只有在鴻門宴上這一次他是個明白人。

    鴻門宴上,三個明白人,一個糊塗人,這個糊塗人一般都認為是項羽。但是,根據我個人對歷史的理解,項羽不是糊塗人,糊塗的恰恰是那位范增老頭。

    三個明白人的第一位就應該是項羽,其次是劉邦,張良。

    范增老頭看出劉邦是項羽的一大天敵,久後必成大患,於是千方百計慫恿項羽殺掉劉邦,這才演出一場鴻門宴鬧劇。

    殺劉邦容易,找一點點錯就行了,可殺掉劉邦的後果是什麼,項羽應該比誰都清楚。

    秦朝覆滅以後,各地方勢力集團都希望恢復秦朝之前,七國分封的局面。就連那位足智多謀的張良先生,他是韓國人,他也是心向韓國的,一心想恢復韓國。

    項羽在造反的時候,他提出的口號就是恢復舊制。消滅秦朝以後,他自己不做皇尚,而是甘心回到楚國做他的西楚霸王。

    各地正是響應這一號召才群集在項羽身邊,一起奪取秦朝江山。就那位領先佔領咸陽的劉邦,不也是項羽麾下的一支軍隊嗎。如果鴻門宴上項羽殺掉劉邦,項羽就違背了自己當初提出的綱領,冷了眾人的心,局面不可收拾,就會再度引起一場曠日持久的混戰,這決不是項羽所要的。謝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幼兒園上課需要戴口罩,小孩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