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吃魚魚的魚
-
2 # 鷹王旗幟
隋末農民起義是隋朝末年農民起義軍推翻隋王朝的一次起義,這次起義從隋煬帝大業七年(611年)王薄首義開始,到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輔公祏反唐失敗,前後整整14年,沉重打擊了隋王朝。隋朝滅亡後,以李淵為首的地主貴族集團搶奪了農民起義的勝利果實,建立了唐王朝。
隋煬帝楊廣,是歷史上有名的驕奢淫逸的皇帝。他在位期間,百役繁興,民脂榨盡。僅建築東都洛陽,每月役使200萬人,半數以上死在工地。他在西郊建造了一個大花園,周圍100公里。從江南採得大木柱,運往東都,每根大柱須2000人往返遞送,沿途絡繹不絕。據記載,西苑“堂殿樓觀,窮極華麗”,不知搜刮和浪費了人民多少財富!楊廣又在大業七年(611年)至大業十年(614年)連續發動了三次對高麗的戰爭。公元611年,隋煬帝為了發動攻打高麗的戰爭,大批徵兵、調糧、造戰船。在隋朝官吏監督之下,造船工們日夜立在水中工作,腰部以下都生了蛆,死去很多人。被政府徵調的兵役,由全國各地向幽州(今河北、遼寧地區)集中,源源不斷;搬運糧食、兵器、盔甲和攻城機械的民夫千里征途,日夜不絕。許多人有去無回,屍體“臭穢盈路”,十分悽慘。在農村,“耕稼失時,田疇多荒”。山東、河北一帶,歷來是隋統治者搜刮財賦的中心,又是進攻高麗的戰爭中徵調最多、受害最深的地方,再加上這年夏天發大水,山東地區災情特別嚴重,“百姓困窮,財力俱竭”。處在飢寒交迫困境的貧苦農民,再也不能忍受下去了。農民起義的烽火便首先在這裡燃起。
大業七年(611年),山東鄒平縣鐵匠王薄領導貧苦農民舉起了反隋第一面大旗,起義軍佔領長白山,王自稱知世郎。王薄發難,猶如干柴烈火,全國各地立即蜂起響應。同年,平原(今山東德州市)劉霸道、漳南(今河北固城縣東北)孫安祖、修(今河北景縣)人高士達相繼舉行起義。大業九年(613年),濟陰(今山東曹縣西北)孟海公、齊郡(今山東歷城縣)孟讓、北海(今山東青州市)郭方預、河間格謙、渤海(今山東陽信縣)孫宣雅相繼而起。同年,餘杭(今浙江杭州市)劉元進、梁郡(今河南商丘市)韓相國、吳郡(今江蘇蘇州市)朱燮、扶風(今陝西鳳翔縣)向海明、淮南杜伏威等紛紛聚眾起義。短短兩年時間,全國各地起義軍發展到百餘支,人數幾百萬,隋朝統治政權陷入了農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從公元614年到617年間,農民革命的風暴已席捲全國大部分地區,先後在全國各地興起的起義軍大小不下100支,參加的人數達數百萬。後來,農民起義軍匯成三支強大反隋主力:一支是河南的瓦崗軍,一支是河北的竇建德軍,一支是江淮地區的杜伏威軍。
瓦崗軍是三支農民起義軍中最強的一支,大業七年(611年),翟讓聚眾在瓦崗寨(今河南滑縣南)起義,舉兵反隋,山東、河南兩地農民紛紛參加,單雄信、徐世績、李密、王伯當都率眾投奔瓦崗竇,隊伍迅速壯大。大業十二年(616年),李密向翟讓建議:“先取滎陽,休兵館穀,待士馬肥充,然後與人爭利。”滎陽是隋朝重要軍事據點,翟讓親自率兵攻下滎陽門戶金堤關及周圍屬縣,同年10月,隋煬帝派2萬隋軍主力前來鎮壓。瓦崗軍採取誘敵深入、伏兵襲擊的戰術,把隋軍全部殲滅。河南道“討捕大使”張須陀突圍不成也喪了命。農民起義軍取得了滎陽大捷,威震河南。
大業十三年(617年),瓦崗軍攻下隋朝最大的糧倉——興洛倉,“開倉恣民所到,老弱襁負,道路相屬”。把糧食分給貧苦的群眾,農民起義軍的隊伍也迅速壯大到數十萬。接著,瓦崗軍又大敗越王楊侗的軍隊,力量得到進一步加強,成為中原地區起義隊伍的中心。不久,這支農民軍又攻佔了黎陽,回洛二倉,開倉濟民,10天內得兵20餘萬人。農民軍向隋朝東都洛陽進軍,隋煬帝十分恐慌,派王世充率精兵增援洛陽。瓦崗軍和幾十萬隋軍展開了激戰。洛陽戰役歷時3個月,經過60餘次戰鬥,打得王世充全軍潰敗,所剩不過數千。瓦崗軍圍困東都,控制了河南大部分地區。隨著起義軍發展壯大,迫切需要建立一個革命政權,領導反隋戰爭。這年二月,瓦崗軍推李密為主,任統軍元帥,翟讓為上柱國、司徒、東郡公,設三司六衛,建立了瓦崗軍農民政權。李密釋出討隋檄文,聲討隋煬帝罪行:“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
當瓦崗軍即將到得勝利之時,瓦崗軍內部發生分裂,以翟讓為首的農民軍將領與以李密為首的地主勢力矛盾公開激化。李密出身大官僚貴族家庭,參加楊玄感兵變失敗後,隱姓埋名,流浪在河北、河南之間。公元616年,他混入瓦崗軍的隊伍,用欺騙手段取得了部分領導權。同時,他又招降納叛,擴大了自己的勢力。李密的陰謀活動引起了瓦崗軍內部的鬥爭。翟讓被李密奪了權。李密自稱魏公兼元帥,讓翟讓當了副手。公元617年十一月,李密以賜宴為名,又殺害了翟讓等重要農民將領,瓦解了瓦崗軍人心,導致將卒離心,極大地削弱了起義軍的力量。大業十四年(618年)六月,李密率軍投降了隋朝楊侗,瓦崗軍最後失敗了。公元618年王世充擊敗李密,李密投降李淵(即唐高祖),因起兵反唐被殺,斷送了這支農民起義軍。
竇建德領導的河北起義軍是在河北各地起義軍反隋基礎上發展壯大起來的。大業七年(611年),竇建德領導農民在高雞泊(今河北固城縣西南)起義,樹起反隋大旗,隊伍迅速發展到1萬餘人。大業十二年(616年)十二月,涿郡(今河北涿州市)守將郭洵率軍進犯高雞泊,竇建德率7000義軍乘隋軍不備,突然襲擊,殺敵軍數千,獲馬千匹,斬隋將郭洵,聲威大震。大業十三年(617年)正月,竇建德在樂壽(今河北獻縣)稱王,建立了革命政權。隋煬帝派涿郡薛世雄圍剿起義軍,雙方在樂壽七里井交戰,竇建德佯裝南敗誘敵,設下埋伏,乘隋軍追殺之際,突然折回,伏兵齊起,夾擊隋軍,薛世雄大敗,丟下無數屍體逃回涿郡。大業十四年(618年)五月,竇建德稱夏王,勢力進一步壯大,但在隋朝滅亡以後,竇建德逐漸蛻化變質,拋棄了農民戰爭的根本目標,革命性大大減弱。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竇建德與李世民在虎牢關(今河南滎陽西北)交戰,因輕敵冒進,起義軍被李世民打敗,竇建德被俘,後在長安(今陝西西安)被殺。武德五年(622年),李世民在洺州(今河北永平縣)戰役中鎮壓了起兵反唐的竇建德部將劉黑闥,河北起義軍失敗。
杜伏威、輔公祏領導的江淮起義軍是南方一支重要反隋力量。大業九年(613年),杜伏威、輔公祏在山東齊郡組織起義,隨後率軍南下,到淮河以南廣大地區發展革命力量。杜伏威彙集了其他義軍,力量不斷壯大。大業十二年(616年)七月,起義軍進逼江都(今江蘇揚州市),隋將陳稜率兵救援,與江淮起義軍遭遇。陳稜因懼怕起義軍不敢交敵,杜伏威送去一套婦人衣服,稱他為“姥姥”,激怒敵軍。陳稜果然中計,惱羞成怒帶兵出戰。杜伏威率兵強攻隋軍,戰鬥中被敵箭射中前額,帶箭衝入敵陣,殺得隋軍人仰馬翻,大獲全勝。此後,起義軍攻下高郵、歷陽,建立革命政權,杜伏威任總管,輔公祏任長史。隋煬帝在江都被殺後,起義軍面臨著繼續革命還是向地主集團投降的嚴峻考驗。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七月,杜伏威去長安投降了李淵。次年,輔公祏重新起兵反唐,建立了革命政權,控制了江蘇、安徽部分地區,以丹陽為中心展開鬥爭。唐朝派大兵鎮壓,形勢對起義軍不利,輔公祏在當塗與唐軍對峙,堅持鬥爭10個月,終因力量弱小,丹陽失守。輔公祏被俘,於武德七年(624年),六月在丹陽就義。
隋末農民起義軍經過8年浴血奮戰,造成了隋朝總崩潰的趨勢,三大起義軍消滅了張須陁、薛世雄、宇文化及三支隋軍主力,促成了隋煬帝江都被殺,李淵攻取長安的局面。隋末三支大軍在河北、中原、江淮三個戰場分兵作戰,沒有聯合為一支強大隊伍,雖然在客觀上起到了相互支援的作用,卻難以形成強大力量,很容易被地主階級武裝各個擊破。農民起義領袖由於歷史侷限性,不能分析複雜的社會局面,隋朝滅亡後失去了鬥爭目標先後投降了新王朝,充當了地主階級改朝換代的工具。農民軍沒有防止混入起義隊伍中的地主階級分子和隋朝的殘餘勢力,他們逐漸影響起義軍向封建軍隊轉化,瓦崗軍領導人翟讓沒有認識到領導權的重要性,拱手讓出了政權,導致了義軍瓦解,英勇奮鬥14年的隋末農民起義的勝利果實被李淵地主集團奪去。但是,這次農民大起義,推翻了隋煬帝的暴虐統治,打擊了士族地主,對唐初的政治、經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
3 # 閱微草堂筆記
首先,有一點要說明的是,以隋朝的人口基數來講,上百萬的軍隊是不成問題的,之後的各朝各代按道理也是能拉出來上百萬的軍隊。
對於農耕為主的隋王朝來說,制約軍隊數量的一大原因,就是後勤補給,這不得不聊聊隋朝那令人嘖嘖稱奇的各大糧倉。隋朝初建國的時候,關中地區經常遭遇饑荒,因此糧食儲備就是維護關中地區穩定的頭等大事。
這時有官員提出,糧食生產,即有荒年也有豐年,如此一來,可以讓農民將豐年的糧食拿出一部分存在國家設立的倉庫裡面(糧倉分官倉和義倉),用以防治災荒。據說文帝末年的存糧可供政府使用五六十年!
有了如此富足的糧食儲備,就等於政府有極大的財力支撐,可以輕鬆的供應起上百萬大軍的日常用度。
除了國家以糧庫支撐的後勤實力外,繼承自北周的府兵制也是隋王朝能擁有百萬大軍的一大根本原因。府兵制的特點是軍人依均田令受田,免納租庸調,平日生產,每年有一定時間輪番宿衛,戰時出征,資裝自備。在鄉為農,在軍為兵,實行兵農合一、寓兵於農。
瞭解完了府兵制的特點,我們就可以知道,府兵制的最大優點就是國家養兵的負擔低。亦兵亦農的養兵方式,使得國家可以用較低的成本維持龐大的軍隊規模。
因此隋朝的常備兵約為60~70萬人,戰時徵募可達130萬上下。
以上是隋朝的官方軍隊。
農民軍的數量,算是比較容易維持在大規模的。這裡說的不是小規模的叛亂,而是朝代更迭時的農民軍。要知道農民起義大多是受壓迫極重的底層人民在部分人的帶領下逐漸抱團壯大的。
那些被掠奪了生存資料的人,也就只有兩個選擇,要麼與農民軍合流,要麼餓死。所以前期農民軍的規模就靠這種不斷的流動性來壯大。(要說農民軍是烏合之眾是不科學的,農民軍的壯大過程,也是不斷淘汰、練兵的過程,凡是能維持一段時間的農民軍,都是以核心的有軍陣經驗的人(這部分可以是原正規軍人,也可以是已經與官軍多次對陣的人),裹挾其他還未有軍陣經驗的普通人)。
因為裹挾的人會不斷的更替,因此農民軍只要保持核心人員損失不大,就隨時能夠建立“數十萬大軍”,其主要的成本就在自己的核心人員身上。
隋末農民起義遍地開花,大大小小的起義軍不下一百支,亂軍流竄,地方行政崩潰的情況下,被迫加入農民軍的人也有很多,所以才能有歷史記載的數百萬人。
-
4 # 小嚴說歷史
先說結論,人口多,兵源招募制度改善
隋文帝受禪之時,有戶約360萬,平陳又得50萬戶,按每戶五人計,全國人口約2050萬。
按照正史記載隋朝煬帝吞併吐谷渾後達到極盛,戶口有890多萬,人口4600多萬
根據哈佛大學,劍橋大學考證結果,中國只有一次動用過百萬大軍,那就是隋朝和高句麗全面戰爭。
隋朝的主流兵制是府兵制。
府兵制特點是兵農合一,府兵平時為耕種土地的農民,農隙訓練,戰時從軍打仗。府兵參戰武器和馬匹自備,但免除賦稅。
府兵制度和關隴門閥的興起大家都知道是西魏時期宇文泰為了對抗東魏的高歡集團,吸收了關中隴右的漢族豪強,讓他們作為中下層的軍官,以自己的團隊作為上層,建立的以八柱國十二大將軍根基的軍事制度。
到了宇文護宇文邕時期,府兵制度的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指揮軍隊的中心繼續下放。在宇文泰時期是控制12大將軍,最晚到了北周武帝宇文邕時期,就變成了開始控制24儀同。也就是說,所謂的柱國和大將軍一起被掛起來,變成了一種半榮譽稱號。而24儀同府,就是12衛的雛形。
這點在隋文帝楊堅的時候繼續加強。並正式建立了12衛制度,所謂12個大將軍,就等同於之前的12大將軍,而之前的儀同大將軍等於後面的每一個衛下屬的將軍(正式完成,要到隋煬帝)。隋煬帝上臺之初,將國策由隋文帝時期的戰略防禦,有限進攻,變成了全面進攻。花了三年的時間修訂制度,將原來的12衛制進行擴大。將之前的驃騎將軍和車騎將軍,改成了鷹揚郎將和鷹擊郎將。這是府兵制度的下層領導,直接管理鷹揚府。同時設計了虎賁郎將,虎牙郎將,作為府兵制度的中層領導。最高層同樣還是大將軍和將軍。使得鷹揚府的數量極速增加。鷹揚府數量增加,自然兵的數量也增加。
-
5 # 歷史檔案館
我是真君,我來回答。
我們都知道,古代的軍隊特別喜歡用“號稱”的方式,比如赤壁之戰,曹操十五六萬,卻號稱八十萬。而到了隋朝時,隋煬帝遠征高句麗的軍隊規模也是百萬,後來的農民起義軍也動不動號稱百萬,真的有這麼誇張嗎?
隋朝有些特殊,它的軍隊規模真的比較龐大。關於隋煬帝第一次出征高句麗的軍隊規模,《隋書》稱:
總一百一十三萬三千八百,號二百萬,其餽運者倍之。
軍人一共113.38萬,號稱200萬,負責後勤的民夫是這個數的兩倍。僅僅是讓所有大軍開拔,就用了40天的時間。所以史官稱:“近古出師之盛,未之有也。”
關於農民起義軍的規模,史書中記錄的也很詳細,比如在公元613年,抱團暴動的饑民遍佈中原各地,其中比較上規模的勢力就有濟陰孟海公、齊郡王薄/孟讓、北海郭方預、清河張金稱、平原郝孝德、河間格謙、勃海孫宣雅,每個團伙,多者十餘萬,少者數萬人;後來李密佔領洛口倉後,大肆開倉放糧吸引了南到江淮、北至燕趙一共數十萬人前來投靠。
《隋書》的主編者是魏徵,他和編寫組的文人們都生在隋朝,掌握的資料不大可能是道聽途說而來;況且李世民對人民的力量極為忌憚:“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說明他也確實見識到了農民起義的龐大力量。
隋朝的軍隊規模為何這麼大?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隋朝的人口確實多
在宋朝之前,由於農作物選擇有限、農業技術相對落後、醫療水平地下,再加上天災人禍的影響,中原王朝人口要實現快速增長几乎是天方夜譚。比如當初西漢剛剛建立時,人口僅剩約1300萬 ,經過60多年的無為而治、休養生息,漢武帝即位時人口才達到約3600萬。
但是,人口下降起來卻非常容易,漢武帝初年,正是文景之治後空前繁盛的時期,然而僅僅因為一起黃河氾濫事件,就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後果:
河水溢於平原,大飢,人相食。
但隋文帝楊堅在位的開皇年間,卻創造了封建社會人口增長的罕見奇蹟:僅用了20年,隋朝人口就從約360萬戶增長到了890萬戶。他的秘訣主要包括提倡儉樸、輕徭薄賦、鼓勵生產、愛惜民力、積極賑災等等,在此不贅述;
光看這個數字可能沒什麼概念,對比下唐朝可能更直觀:經過貞觀之治後,在公元652年,大唐全國人口為380萬戶。一直到唐玄宗在位的公元754年,戶數才達到906萬戶,正式超過了隋朝在公元604年的規模,一共耗時100多年進行追趕。
按照每戶6-8人計算,隋煬帝前期人口至少也有5000多萬,為組織起龐大軍隊提供了人口基礎。
徵調能力強大的府兵制
隋朝建立後,隋文帝繼承並發展了西魏/北周的府兵制,全國設12衛府,每個衛府下轄若干軍府(驃騎府和車騎府);開皇十年 (590),楊堅頒佈詔書,規定“凡是軍人,可悉屬州縣,墾田籍帳,一同編戶。軍府統領,宜依舊式。”即把軍戶編入民戶,但仍保持軍籍,接受軍府的管理。
依照隋朝推行的均田令,軍人均有田可耕種,並享受免除租庸調的待遇。他們平日生產,每年依據統一安排輪番進京宿衛;戰時出征,資裝自備。也就是在鄉為農、在軍為兵,兵農合一、寓兵於農的制度。隋初,常備軍戶約60~70萬人。
請注意,這只是軍戶,其他的尋常老百姓也可以根據需要徵編入伍。比如在隋煬帝時期,朝廷就大肆擴軍:“增置軍府,掃地為兵”。
好大喜功的隋煬帝,殺雞取卵、無視民力
楊廣即位後,面對從父親手中接下來的殷實家底,決定要幹一番大事業。起初,他還集中於內政,比如修補長城、挖運河、建糧倉、營建東都、四處巡遊等等;然而到了公元610年,他決定收拾當時不太老實、頗有實力的藩國高句麗。本著宣揚國威、殺雞儆猴的目的,他心目中的軍隊規模是百萬,決心要畢其功於一役、如泰山壓頂般碾碎這個蕞爾小國。
公元611年春,楊廣一聲令下,隋王朝立即開始了戰爭準備:
在東萊海口造船300艘,晝夜施工,監工、工匠由於長期站在水裡,腰以下都生了驅,三四成的人因此死去;
下令各地府兵向涿郡開拔:“詔總徵天下兵,無問遠近,俱會於涿”,此外還在江南招募了1萬水手、3萬弩手、3萬排鑹手(這些兵員都不在府兵之列);
另外,還徵發黃河一線的民夫運送軍車、器械、衣甲;調集60多萬江、淮以南民夫,把黎陽倉、洛口倉的糧食運往涿郡。
根據史料,當時所有的府兵確實都被徵調,即使家中有特殊情況也不能倖免。比如貝州漳南的府兵孫安祖,當時家中正遭受了水災,如果他聽命一走了之,家裡的妻兒老小隻有被活活被餓死;但他的請求卻換來縣令的一頓毒打。
因此,隋煬帝的遠征軍達到百萬規模,確實是可信的。但是他只考慮到規模,卻沒想到由此帶來的後勤壓力,以至於首次遠征遭受了慘敗。
農民起義軍為何也是百萬規模?老百姓只有造反才有飯吃
多年來無視客觀規律的大興土木、對外遠征,對民力造成了極大損害;再加上貪官趁機盤剝,以及水災頻發,大量餓著肚子的百姓面臨著死亡的威脅。面對這樣的情況,朝廷卻一直不加以賑救,導致百姓只能吃樹皮、泥土充飢,最後發展到人吃人:
初皆剝樹皮以食之,漸及於葉,皮葉皆盡,乃煮土或搗稿為末而食之。其後人乃相食。
在這種情況下,若選擇當良民,只有死路一條,鋌而走險造反,反而可能活命:“百姓窮困,財力俱竭,安居則不勝凍餒,死期交急,剽掠則猶得延生,於是始相聚為群盜。”
到了公元616年,關於隋王朝的情形,《隋書·食貨》是這樣形容的:
舉天下之人十分,九為盜賊,皆盜武馬,始作長槍,攻陷城邑。
天下的青壯年,90%做了“賊寇”....隋王朝已經徹底完了。
為什麼隋末梟雄手下兵力特別龐大?正是因為他們抓住了糧食這個武器:
公元616年,瓦崗軍的領袖李密,擬定了一項英明戰略:
今百姓饑饉,洛口倉多積粟...發粟以賑窮乏,遠近孰不歸附!百萬之眾,一朝可集...
第二年,瓦崗軍擊敗隋軍,奪取了洛口倉,期後大肆開倉放糧,效果立竿見影:“道路降者不絕如流,眾至數十萬”。李密就地建立洛口城,四處攻城略地,橫行中原。
同一年,馬邑府兵劉武周也利用糧食為武器起兵造反:“今百姓饑饉,殭屍滿道,王府君閉倉不賑恤,豈為民父母之意乎?”他殺掉太守,開倉放糧,立即成為了當地義軍領袖;
而在金城,薛舉率領十三個亡命之徒,抓獲地方官員後開倉賑濟饑民,就迅速佔領隴西之地,手下士兵多達13萬。
李淵太原起兵後,乾的第一件事就是“賑贍窮乏”;佔領長安後,大開永豐倉,迅速穩定了民心、站穩了關中。
因此,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怪圈:隋朝國力殷實、人口眾多,給了隋煬帝好大喜功的底氣;因此他肆無忌憚、大興土木、對外用兵;然而再厚的家底也經不起折騰,一系列無視規律的行為,特別是規模大到離譜的遠征軍,成了壓垮隋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活生生將全國百姓都逼成了他的敵人。面對如潮水般的起義軍,曾經無比強盛的隋王朝就這麼迅速倒下,猶如曇花一現。
-
6 # 一貳一橙
確實,在隋煬帝的各項壯舉中,最顯眼的地方就是:隋朝確定是人多。比如開大運河,六年共調民夫兩百萬、三徵高麗,每次的軍隊動輒都是百萬以上,運輸的民夫至少以雙倍計算、這樣的大手筆,歷朝歷代只有秦朝能夠媲美,而隋朝也和秦朝一樣,耗盡國力外徵內修,等工程結束了、戰事平息了,王朝也就走向末路了。
總一百一十三萬三千八百,號二百萬,其饋運者倍之。癸未,第一軍發,終四十日,引師乃盡,旌旗亙千里。近古出師之盛,未之有也。按理說在經過魏晉南北朝亂世之後的隋朝,人口應該是銳減得十分嚴重才對,可這百萬資料又是實打實地記錄在史書裡的。所以要了解隋朝人口為什麼這麼多,或許就得從隋文帝身上找原因了。
隋文帝楊堅從北周手裡接過來的並不是一個爛攤子,而是一個略有富裕、國力強盛的國家,雖然途中經過內部混亂,但其元氣始終沒受到損傷由於兩晉十六國這一百多年的時間,各國混戰不斷,土地荒廢,百姓流離失所,但各國君主無一例外地都是將槍桿子牢牢握在手裡的:沒錢沒糧沒地盤了,沒事,有兵在手搶就可以了。
而到了南北朝時期,三國鼎立的局勢已經逐漸形成,這一百多年的時間三方爭戰倒是比較少了,因為這時期三國打的是經濟和後援,光有軍隊是無法笑到最後的,所以這時期南北三國開始發展內政,三方國力都有所增長,其中則以北周勢力最為強大,而隋代周立,隋朝從北周手裡接過來的,其實家底還算得上是不錯的。
在宇文泰建立西魏的時候,所面對的是一個毀壞嚴重、漢胡雜居、人口銳減的關中地區,像謀士蘇綽就對宇文泰說目前西魏的環境是:“民窮、財盡、人心不齊,禍將至矣”,為了解決財務問題,宇文泰開始著手進行關中地區的改革,包括肅貪、立法、輕徭、薄賦、漢化,以爭取關中地區的漢族人心;北周建立以後,承襲了北魏時期的租調製度和均田制度,改變曹魏時期的以戶徵稅為以丁徵稅,也就是人口稅,並保證其土地供給,以便能夠將清理躲在大戶人家底下的蔭戶,讓百姓能夠種田交稅,並承擔勞役;並且將以鮮卑人為主的府兵在西魏邊境屯田,後面又逐漸吸收入大量的漢族農民,原本百廢待興的關中地區開始煥發生機,土地、人口都有所增長,而國庫也越來越飽滿了。此外,北周君主對當時問題很嚴重的佛教進行了一系列的清洗,在武帝宇文邕的滅佛行動下,自北魏以來就享有不交稅、不務農、不當兵特權的佛教,所有僧侶、尼姑被迫限期還俗,從事生產,所佔土地全數歸還國家等等。如此一來,到南北朝中後期,本來三國中最弱的北周後來居上,國力反超過了北齊和南陳,並在公元577年滅亡北齊,統一北方,繼續進行租調、均田、滅佛、廢除奴籍等政策。以北周的國力,本來統一天下的大業應該由宇文邕來做的,可惜的是其早死,而繼位的宇文贇又是一個五毒俱全的無道昏君,才被士族楊堅鑽了空子,把周改了姓了。事實上,在楊堅執掌北周大權的時候,地方上就爆發了尉遲迥、司馬消難起兵勤王,數日之內就召集到了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地殺向長安,而楊堅以韋孝寬出征,六月出師,十月就凱旋,僅僅不到五個月的時間就平定了叛亂,這主要還是因為宇文泰集中兵權於中央的優勢,而之後,開皇二年以六十萬大軍抵禦突厥、三十萬大軍遠征高句麗,在隋朝建國之初已經能動用大集團作戰部隊,還有著足以支撐進行長途遠征的後勤,這軍隊和錢糧自然不可能是憑空而來的,所以只能是靠著北周的福廕。
隋朝建立後,人口問題還是隋文帝最擔心的一個問題,如何增加人口開擴稅源和荒地就成了隋朝上下首要解決的問題在北周後期,由於統一步伐開始走動,大規模的戰事越來越頻繁,如此一來又造成了土地荒廢和土地兼併的問題十分嚴重,為了擴大稅源,增加人口,楊堅就在開源和節流上做文章:
開皇三年下令廢除郡制,實行州、將原先的國家行政區域管理改為州縣兩級制,淘汰了一大批冗官,節省了國家支出,縣兩級制;開皇五年實行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兩項措施,嚴格核對戶口,實行戶籍制,僅開皇五年這一年就清查出四十萬成年男丁,並將大量逃戶從地主豪強的戶籍裡剔除出來,擴張了一百六十多萬戶納稅戶籍;再改北周時期的府兵制為軍農一體制度,將北周時期具有特殊地位的軍戶改編成民戶,軍戶家屬也必須從事生產,給予土地耕作,按時交稅、當差、服勞役等等,當然這樣的做法也極大地削弱了士兵的作戰動力,隋朝的軍隊作戰能力始終比不過北周,除了滅掉一個苟延殘喘的陳朝之外,隋朝在對高句麗、對突厥的戰事中,基本都是以人海戰術應付,所得戰果也十分拮据;開皇四年,帝國工程師宇文愷奉命開全長三百里的廣通渠,引渭水入潼關灌溉農田,三年後再開山陽瀆,打通南起江都、北至江蘇的河道,疏通南北運河航線,也是後面隋朝大運河的雛形。因這兩項工程而得到恢復的農田近萬畝,北齊、南陳等地的饑荒重災區,自此成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在隋煬帝的改革下,隋朝從建國之處的四百萬戶,到隋煬帝時期達到了八百九十萬戶,全國耕地面積自北周時期的一千九百萬頃暴增到五百五十萬頃。到開皇十二年,國庫的儲備已經滿到沒有地方再裝的程度,楊堅不得不設立左藏院收集,甚至還靠著減租、減稅、徵調全免這樣的存財於民的制度來減少稅收,這實在是個奇蹟:
十二年有司上言,庫藏皆滿。……於是乃更闢左藏之院,構屋以受之。下詔曰:“既富而教,方知廉恥,寧積於人,無藏府庫。河北、河東今年田租、三分減一,兵減半,功調全免。所以靠著北周的家底,楊堅將其發展到了巔峰,鑄造了開皇之治的繁榮,可楊堅勞心勞力,節儉了十幾年留下來的基業,卻被楊廣給敗光了,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楊廣完全破壞了北周、楊堅時期的徵兵制度,不顧民力,橫徵暴斂,走上了秦始皇的老道。
在楊堅時期,動用五十萬的軍隊已經是帝國最大的負荷了,而楊廣所調集的軍隊數量已經遠遠超過了這個負荷,可以說隋朝是被楊廣生生地耗光的隋朝的兵制是以保護土地為目的府兵制,其首要條件就是在土地耕作面積不變的情況下調集軍隊,雖然楊堅朝也有過排程數十萬大軍遠征的情況,但由於土地保障還在,所以自楊堅一朝都沒有發生過因徵調問題而起兵反抗的情況。可到了隋煬帝就不同了,他走的是春秋戰國的路子,以徵兵制來滿足自己的“大業”虛榮。
這種制度是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普遍使用的制度,以農民為主,由郡守和縣令負責徵調當地的適齡男子入伍,按照一年守京師、一年守邊疆的規矩,一般兩年就可以輪換一次,以達到勿奪農時的好處;可事實上,由於戰國戰亂過多,很多時候徵調兵在駐地不止呆了兩年之久,這就嚴重影響到農時了,更有甚者,為了應付前線燃眉之急,政府會強行徵兵,以犧牲國家收入的痛苦來渡過戰事的險惡,比如長平之戰時,秦國就強徵河內地區十五歲以上的男丁全部去前線,最後雖然打贏了長平之戰,可秦國國內的收成嚴重損耗,後勤無法再繼續支撐對外戰事了;同樣的隋煬帝也是如此,在其繼位之初就每月徵調了兩百萬民工修築東都洛陽,修好洛陽後又修長城、御道、大運河、龍舟等等,每次人數都在百萬以上,其結果就是工程如期完工而且十分壯觀,可被徵調地的農業都受到了嚴重破壞。百姓既要負擔勞役,還得交稅,可哪來的時間和體力再去種田,於是就“強者聚而為盜,弱者自賣為奴婢”,到隋末天下大亂的時候,曾經是天下糧倉的洛陽居然無糧可取,只有布帛等財寶堆積如山,可金山銀山,在隋末百姓的眼中看來,也比不過一碗白米飯。同樣的故事其實早在秦始皇時期就發生過了,始皇帝繼位後,以徵調制強行徵兵三十萬北卻匈奴、五十萬兵和民工南服百越、七十萬人修驪山陵墓、五十萬人修長城,每年耗費數十萬民夫修咸陽至六國之地的馳道,包頭到咸陽的直道、貫通雲貴的五尺道、攀越五嶺之地的新道、溝通湘漓兩江的靈渠,最後陳勝、吳廣的起義,也是受夠了這無休止的徵調,與其舒服一死也好過活活累死。
總結:這樣就很好理解為什麼隋煬帝的軍隊和隋末農民軍的軍隊為什麼很容易就達到百萬人以上了?這兩方面都是因為隋文帝楊堅楊廣的百萬軍隊和百萬勞工,是靠著犧牲農業、經濟發展而造出來的強盛,等他把農業、經濟全部犧牲完了,楊廣的末日也就到了。而農民軍也很容易聚集到百萬以上規模的大軍,比如李密進攻洛陽時,就“聚眾百萬”,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楊堅時期的清理戶口,讓大量的隱藏人口正式進入編籍,而楊廣折騰了十三年,使得農民流離失所,矛盾累積到最後,農民們已經只有起義反抗這一條路了,而不會再去想著什麼隱入山林,逃入地主家尋求庇護的情況了。
-
7 # 大白白野
1、隋朝大量軍隊參加了三徵高句麗戰爭
隋煬帝楊廣三徵高句麗是大舉興兵,可以說是全國動員想消滅高句麗地方區域性政權,三徵高句麗總計直接、間接參加的人數有三四百萬,參戰軍隊有步兵、騎兵、水軍等。
2、隋末各種矛盾激化,導致隋末農民大起義爆發
隋煬帝楊廣好大喜功,濫用民力,使百姓不堪重負;平定的江南陳朝地區也不穩定;統治集團內部也不穩定;三徵高句麗失敗,種種原因導致隋末農民大起義爆發。
3、隋末農民起義涉及面廣,人數眾多
隋末農民大起義由山東省鄒平人王薄最先發起,以後席捲全國,農民軍多達百餘支,人數百萬眾。在同隋軍的作戰中,逐漸從分散走向聯合,形成三支強大的起義軍:河南的瓦崗軍,河北的竇建德軍和江淮的杜伏威軍。
4、對隋朝的軍隊和農民軍數量要有正確認識
588年,隋朝滅江南陳朝是出動50萬水陸大軍。
隋末三徵高句麗是百萬大軍。
隋朝軍隊參戰資料有可能準確。
隋末農民起義人數不一定十分準確,況且這些農民起義軍當中有戰鬥力的多不多。
5、古代戰爭資料水分含量大
像曹操說帶八十萬軍隊和東吳孫權見面。劉備帶七十萬軍隊攻打東吳孫權。這些資料都非常不準備,沒有那麼多。因此,文學作品中通常軍隊百萬,起義軍百萬人也不一定十分準確。
-
8 # 汗青正浩
公元589年,隋文帝楊堅率軍南下,滅掉了南北朝的最後一個國家—陳,中國結束了自東漢黃巾起義以來無休無止的戰亂,走入了一個太平時代。但好景不長,隨著第二代皇帝楊廣的窮兵黷武,耗竭民力,隋朝很快在農民起義中就退出了歷史舞臺。
我們試圖透過史料找到隋朝滅亡的真正原因,在研究中,史學家發現隋朝末年無論農民起義軍還是隋朝政府軍,都有著動輒數十萬甚至百萬的軍隊,這究竟是當時人的誇口還是確有其事呢?這與隋朝的滅亡關係幾何呢?
史書的驚人記載究竟是真是假?
根據《隋書》的記載,公元612年,隋煬帝一徵高句麗,“總一百一十三萬三千八百,號二百萬,其餽運者倍之”。
在古代,這可以說是一個無比龐大的數字,以當時的動員能力,組織起一支一百多萬人的軍隊可以說是亙古絕今,更何況還有兩倍的民夫負責後勤,隨後的二徵高句麗,規模最小,也有六十萬人,而到了三徵高句麗時,史書記載大隋帝國再度組織起了百萬大軍。
短短几年之間,兩度徵調百萬大軍,我們不得不欽佩於隋朝政府強大的動員能力。
把目光轉向農民起義軍這頭就更精彩了,據不完全的統計,隋末的農兵起義軍共有幾十支,其中規模較大的有十幾支,他們所拉起的隊伍少則上萬,多則十幾萬,其中,最大的瓦崗寨農民起義軍更是已經達到了近百萬之眾,一個封建王朝真的有可能組織起這樣的百萬大軍嗎?我們的心裡有一個深深的問號。
第一:農民起義軍的數目並不可信
關於農民起義軍的軍隊數目,我們得到的資料,都是含糊不清的,所以根本無法判斷具體的數目,更無從判斷真假,農民起義軍的領袖吹噓自己兵力達到多少也是常有的事,所以不足為信。我們主要需要探討的是隋朝的政府所能具體徵發的軍隊數。
第二:三徵高麗的記載基本可靠
在中國古代,軍隊數目的誇大是常有的事,比如我們熟知的,赤壁之戰曹操起兵18萬,號稱83萬,而根據史書記載,一徵高句麗起兵113萬,號稱200萬,已經留出了虛報的兵員數,所以這一資料是比較可信的。
關於隋朝的歷史,我們主要的參照物件《隋書》寫於唐朝初年,主編魏徵等人都是經歷過隋末風雲變幻的人物,歷史親歷者所能提供的史料也是較為可信的。
從當時的人口來看,隋朝戶籍在冊的人口大約有2000多萬人,組織起百萬雄師也是有可能的。下面,我們所要探討的問題就是隋朝究竟有著怎樣的制度能夠徵發起如此大規模的軍隊呢?
隋煬帝如此折騰的基礎:接下了一個好攤子
首先隋煬帝如此耗竭民力還是憑藉著隋朝初建,他的好父親楊堅所打下的良好基礎。
經歷數百年亂世,中國人口銳減,中原百姓十不存一,隋文帝楊堅深感百姓疾苦,採取了積極的措施與民休息,恢復生產,並且厲行節儉,經過數十年休養生息,隋朝的人口已經從統一初期四百七十餘萬戶增至八百七十萬戶。
光憑數字可能大家並沒有什麼直觀的認識,我們做一個形象的比喻,在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時代——唐朝,人口峰值為開元盛世時期,總計八百二十萬戶,也就是說唐朝的最繁榮時期人口戶數依舊少於隋文帝統治時期。
可以說,隋煬帝楊廣接下了一個無比富裕繁榮國家,這為他徵發大量兵員打下了基礎。
此外,這也有賴於隋朝所實施的不同於以往的軍制。
在隋朝的38年統治時間中,戰爭不斷,與契丹、高麗、突厥的長時間戰爭讓隋文帝、隋煬帝兩代君主都在軍制上做出了積極的改變,以備戰爭的發起。楊堅、楊廣都是帶過兵、打過仗的人,深知軍隊利害,也瞭解軍隊兵員充足對於國家的意義。
基於此,隋朝開始實施兵農一體的府兵制改革,軍人除擁有軍籍外還擁有戶籍,分得田地,戰時為兵,閒時為農,且免除稅收,這對於當時社會生產力以及兵源的充足供應作用極大。
結語:
儘管,隋朝兵足糧豐國強,但最終免不了兩世而亡,僅享國38年的命運,究其原因,隋煬帝三徵高句麗,開大運河,營造東都洛陽,多項大工程將隋朝的民力、財力、國力都熬幹了,須知,民能載舟,亦能覆舟,為大隋四處征討的府兵頃刻間就可變為農民起義軍,不珍惜民力,必然會導致亡國的下場,後來的唐代統治者正是因為意識到了這一點,才讓唐朝有了相對長久的國祚。
回覆列表
隋朝結束中國四百年大分裂。隋朝繼承北魏、北周政治經濟軍事制度,實行均田制、府兵制,開創了科舉制,打破門閥貴族對政府的壟斷,廢除多餘的州,裁減多餘的官員及行政機構,將人事認命權收歸中央,大索貌閱,加強戶籍管理,增加政府管理的戶數,增加稅收。加強中央集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