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海納百川波雲見益
-
2 # 小二亂彈
我個人建議按職務系列來建立不同薪酬制度,不建議按一線二線來區分,因為隨著自動化技術普遍運用,可能操作工人將越來越少,而原來技術輔助現場越來越重要,況且生產企業除了生產、經營(營銷)、技術人員外,還有倉儲、裝置維護等生產服務人員,以及行政人事財務等平臺支援人員,尤其是高管,如果簡單按照一線二線來劃分,可能很難有一套通用薪酬制度適應不同的人員。
如果按照職系來劃分,比如生產系列(包括工人和生產一線管理人員)、營銷系列(包括銷售、策劃)、職能系列、管理系列,再按照系列分為不同等級,而一個系列設定一套類似的薪酬制度,而不同系列又有其通用的考核和培訓制度。比如生產系列就可以實行以計件為主工資薪酬制度,銷售人員實行佣金提成制度,而專業職能系列可以實行技能或職務等級工資制度,高管實行年薪制。
當然,不同薪酬制度要考慮不同系列人員在公司內部的公平,避免不同系列和職級產生矛盾,形成一套適合本企業發展的薪酬體系。
建立一套薪酬績效考核標準出來就好,這套標準可以讓員工每月薪資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組成:
1、最低基本工資。這個可以參考各個城市最低工資標準政府指導價來制定比如說廣州的1950元/月,因為很多員工不願意扣掉太多社保費用,後續為了合理減少交社保的費用,繳費基數可以用這個標準來交;
2、職務工資。不同的職務設定不同的職務津貼,比如說班長500,組長800,系長1500。。。以此類推,職位不同職務工資不同;
3、工齡工資。根據在公司工作不同年限給予的補貼,比如說一年補50/100那樣子;
4、職級工資。不同年限不同的工作評價,可以給員工細分等級評價,比如說員工從1級開始每年有兩次機會晉級到2級、3級。。。不同的等級給予相應標準的年度加薪;
5、績效工資。這個是重頭戲,每個月設定員工考核KPI,比如產品良率、生產效率等,依照達成狀況給予績效工資;
6、各種崗位補貼。一些特殊技能、特殊崗位需要給予一些補貼,比如高溫崗位、高負荷崗位、叉車駕駛員、電焊工等等,還有上夜班補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