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閒人1975
-
2 # 落地的果子
歷史上第一次用藥治病,肯定是直接拿人試藥,這就是中醫。用人大面積大資料的實驗,又不敢,當時也沒有這個條件。所以先用動物做先驅,就被人黑。動物試完臨床試用,又是大資料大面積的雙盲實驗,非常麻煩。但這畢竟是大浪淘沙歷經檢驗了。
換個思路,從不做任何實驗,憑經驗估計,一代代往下傳,這就是中醫。比如雲貴一帶信服三七補血養血活血化瘀……老年人都有喝三七粉保健的習慣,這個習慣傳遍了全國,大量老人喝三七粉預防和治療心臟病。因為沒做過任何大資料實驗,憑一代代中醫的經驗傳世,它就是活血養血的,三七當歸紅棗烏雞湯(口服液)也開發出來了。沒人懷疑它有毒性,其中急性肝壞死中醫也沒這個病名。但醫療官司出來了,大資料檢驗補血聖藥三七,長期服用可引起肝損傷,肝壞死。如果沒有這個醫療官司,憑經驗代代相傳,它還是保健聖藥。
中醫其它藥還沒有做過各種大資料檢測,憑經驗,它們都是“安全”的,無毒副作用,甚至像三七那樣可以作為保健藥經常吃。
動物實驗,雙盲實驗是不是完美無缺?不是的。一個院士說過,它們只不過是當今最不壞的檢驗方法,其它方法比它更壞。
-
3 # 煙雨六朝夢
你問出這個問題,可見對藥物試驗是根本一無所知,只是看到名字進行了自己的猜想——如果你能夠稍微搜尋一下藥物試驗的規範流程,那麼想必不會有這個問題。
現在藥物試驗的流程在科學性和統計學上肯定還有改進餘地,如果有誰能將其改進,一定會受到廣泛的讚譽。
你提到的動物試驗,確實是藥物試驗的一部分,不管是小鼠、鴿子、兔子、猴子都可能用於試驗……但這只是第一步,用動物來測試藥物的毒理反應,它甚至根本就不在臨床的四期試驗之中。
順便辟個謠:老鼠吃巴豆一樣會被毒死的,並不是什麼所謂的“肥鼠藥”,和主題無關不多說。
臨床的四期試驗,分別是:
I期臨床試驗:初步的臨床藥理學及人體安全性評價試驗。II期臨床試驗:治療作用初步評價階段。III期臨床試驗:治療作用確證階段。IV期臨床試驗:新藥上市後應用研究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目的和詳細的規程,入組的人數也有嚴格規定,然後有精密的數學模型來進行計算。
雙盲試驗一般是III期試驗,是為了排除安慰劑效應,確認藥物的真實有效。但是雙盲這種統計方法,並不僅僅應用於藥物試驗的領域。
藥物試驗的規定流程,到今天不過幾十年的歷史,科學家們也是一步步在將它完善,它的形成就是在科學家們不停的質疑之中——所以你說的“沒有人質疑它的科學性”只說明你對它的內容和歷史一無所知。
即使在藥物上市之後,藥物的療效也仍在被追蹤記錄,隨時會對藥物說明書進行補充,一旦有嚴重的副作用甚至會將其退市處理。
如何更精確地確定一個藥物真實有效,科學家們絞盡腦汁,經過漫長的研究和思考才有了今天的藥物試驗規程……所以,一個藥物透過複雜的試驗上市,是極其困難和漫長的。
但是僅憑聽到幾個名詞,依據道聽途說和臆斷產生的懷疑,顯然是不可靠和不負責任的瞎想。
-
4 # 指尖雲閱
只是看起來科學,因為科學是受到時代限制的,超出時代認知的內容容易被這種侷限的方式限制。過幾十年這種方法可能就會被淘汰。
-
5 # 灸針療法傳承
對於西藥來說,動物實驗和雙盲實驗是研究可靠性真實性的科學方法。但對於辨證治療的中藥來說不可行。如果中藥是針對西醫的病治療就可以採取動物實驗和雙盲實驗來研究。
-
6 # 陰陽實虛
按中醫辨證診療的思想去看,用動物代替人實驗以及雙盲實驗,都是庸醫騙子規避責任的方式,不懂千人千面,不會因人而異
-
7 # 正努力變成最瘦的胖子
這是沒辦法直接在人身上做,倫理、人權都說不過去,只能找代替品,透過之後才能進行臨床實驗,再透過,然後再推廣!
-
8 # 李仁為美
首先這方法不是“西醫的方法”,雙盲的數學模型是中國人構建的,沒有人說雙盲是“中國人的方法”,第二,這個方法在藥物驗證,食品安全諸領域都有應用,第三,忠一教徒十個有九個說不清、甚至不說全:大樣本隨機雙盲對照實驗,這11個字,類似於高等數學都弄不清,卻對“科學的盡頭”大放厥詞,第四,雙盲科學嗎?這種提問相當的”不科學”,反映出中國人中普遍存在的庸俗化、功利化的科學觀,認為科學和:有用的,好的,正確的,等價,根子在中國50年代照搬了蘇聯的教育模式,學生學習了科學知識而不知有科學思維,科學與技術,科學與哲學與數學傻傻的分不清,成人後,有號稱證明了1+1而自稱民科為榮的(不知道數學不是科學),有說中醫是哲學是科學是超科學的(不知道哲學不是科學)有反對經過科學實證的疫苗、轉基產品,卻把未經科學實證的黑藥湯往肚裡灌的……這類情形,掌握再多的科學知識,也與科學精神絕緣。
-
9 # 苦善禪根1
"現代醫學"的試驗思維,來自數理化科學。從化學性質,化學分子式,判定化學反應,然後試驗室試驗,成功。根據物理原理,力學引力學原理,試驗,成功。甚至造出了原子彈,衛星,火箭飛機火車等等。
"醫學"上也是,先以"論文"形式分析"解剖學",從表象上"研究"疾病道理,然後"化學成分"、性質、殺菌、抗毒,"營養體液"來研究藥物,先進行動物試驗,再進行"雙盲"試驗。
從初衷出發,應該是十分十分的″科學",引領"醫學標準"發展。
隨著"醫學"事業近百年來,結合"中醫藥"原理進行對比分析,漸漸的暴露出許多問題,"凝難症"無法突破。回顧"中醫藥"原理,卻有截然不同效果,人們開始懷疑所謂的"雙盲"標準。
此次武漢抗"疫",更是肯定證明了人們的懷疑,"雙盲"標準不適應"中醫藥"。
為什麼"科學"嚴謹的"雙盲"不適應"中醫藥"呢?
原因是人體科學完全不同於自然科學。它有它的自然規律,自然科學,人們現在弄不清(如中醫理論講的"規律",當然現代中醫自身對其精髓部分也"迷茫”,只是部分上文化上繼承,期待挖掘)。
有二個方面暴露了"雙盲″的軟肋,一,西醫認識疾病的源頭原因不明,這是硬傷,連最拿手的消炎抗病毒的"感冒",都最後成了"凝難症",到底消炎沒消炎,怎麼治療?不清楚。諸多的疾病要靠長期服藥,不能治癒,常常復發。二,是藥性藥理,分析,如人體本身就是菌群居合體,殺菌殺無赦,好賴不分。動物與人體差異,沒嚴格區分。試不清到底是病症還是表象。不知臟腑功能亙動氣脈功能,探索不到"凝難症"的真實根源,十分困惑。
再看"中醫藥",如"骨髓炎",徹底治療,不復發,不截肢。青蒿素治瘧疾,也是一絕。此次"疫情",北京復發,中醫藥以百分百的參預全部"清零",向世人展示魅力。
再看"現代醫學”,至今無突破性標誌。"論文"裡的東西更是雲裡霧裡。
這不是那個人的問題,是醫學原始依據的根源問題,現代醫學的論文優秀,與醫學本質關係不大。特別如疾病原因本質上分析依據,它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更不是邏輯思維方式。
再說"中醫藥",幾千年了,以不變應萬變,竟依然療效顯著。證明它本質上原始原因清楚。(當然也有迷茫的部分,包括中藥的"原始",但不影響主題發揮)。
所以,客觀的講,不是"雙盲"不科學,是它原始依據不清楚,之後的科學不代表真正的"科學"。而"中醫藥"也完全可以"雙盲",但模式必須是"中醫藥"式的"雙盲"。不能二者混為一談。如中藥講"藥味"藥性",西醫講″化學成分"。還真有人們能把二者歸一的,適應標準,除看療效外,這那兒跟那兒?
就如"華里","英里",各有尺寸長度,統一後可用"公里",而不能二者間互量各算個的。
"療效"永遠是檢驗醫學的最高標準。
-
10 # 不小的小孩子
許多人的觀念是掉入到了方舟子的陷阱之中:這個世界上壓根就不存在能夠絕對測試出完全藥性的方法,無論包括雙盲在內的臨床實驗還是動物實驗都不行!原因在於藥性的充分發揮與眾多人類根本無法控制的因素有重大關係,比如用藥時機,患者的年齡,身體素質,心理素質,醫生心理輔導的程度等等方面都可能直接決定藥效發揮的程度甚至有用與否!而最接近事實也最具權威的解決當然只能是長期廣泛的臨床實際應用的結論。比如西藥領域的青黴素等相對早期研發出來的藥品,壓根就從未做過以驗證藥效為目的的臨床實驗研究,但卻早已被世界幾乎所有國家普遍認為“有效”,為何?海量的廣泛長期臨床應用!反過來說,長期廣泛臨床應用其實也可能存在爭議,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感冒,有些人吃感康最有效,有些人吃白加黑更好。那麼,到底是感康還是白加黑更好呢?!長期廣泛臨床應用的結論尚有爭議更不用說環境被大大限定的各種“實驗”了!因此,無論在科學界還是各國的藥品上市應用的法律層面,都把藥品大致分為兩大類:“新藥”與“傳統藥劑”。作為傳統藥劑,是指在某一特定區域範圍內長期廣泛實際臨床應用並被普遍承認的藥品。其有效性天然被認可,因此是完全不必再回頭以“實驗”的方式驗證藥效。而對於新藥,由於跟本沒有任何可靠的藥性驗證研究,則必須經過以臨床實驗,動物實驗等方式進行驗證,最終才能獲得上市應用的許可。這也回答了題主的問題:動物實驗法(生物等效性實驗)和包括雙盲在內的臨床實驗科學嗎?答案是相對科學和嚴謹。但只侷限於新藥領域!
回覆列表
動物(特指非人)與人區別很大,對動物有效的對人可能有毒,對動物有毒的對人可能效,常用的西藥華法林最初就是耗子藥,因為有人投毒謀殺未成卻發現可以抗凝血就改為人用藥了。不同人種之間差距也很大,譬如新冠狀病毒對亞裔非裔傳染性很強,但致死性低,對白種人傳染性弱,但致死性高。瑞德西韋在中國的雙盲試驗結果是無效,在美國卻認為有效。由於這些原因,各國做的雙盲試驗各國之間也互不承認,其實雙盲試驗下的各國FDA的批准更多是一種貿易技術壁壘,所以也談不上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