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語留人

    先不說讀沒讀過這兩首詩,單從詩的題目來看,就會覺得您提出的問題可能有所偏差。《春雪》寫雪可以理解,但《晚春》呢?即便天氣無常,晚春時節也很難有雪吧,雖然也有過,但是很少,您要說《竇娥冤》六月都飛雪,我也不抬槓。不過稍有點生活經驗的人不難聯想到,如果說晚春下雪,那麼非楊柳絮莫屬了。

    如果說《晚春》與《春雪》有什麼聯絡,那麼或多或少都有對春天的喜愛之情在裡面,並且從寫作手法上也有共通之處,畢竟都出自韓愈之手,且先寫的《春雪》,第二年就寫了《晚春》一詩,還是很有比較價值的。

    我思去想來,最後決定先介紹《春雪》,再賞析《晚春》,最後再做對比分析,這樣比較好理解,並且不會顯得太亂,如果一上來就同時講解並作比較,跳出跳入太頻繁,會使人不知所云,反而搞不明白,希望您能喜歡這種作答方式,如果有好的建議,還請您不吝指教。

    一、《春雪》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此詩作於815年,韓愈被晉升為中書舍人,也就是起草詔令的,是個五品,在京為官,此時的國都為長安,也就是陝西西安。

    首句中,芳華指的就是芬芳的花朵,都過年了還沒看到花朵盛開,北方人覺得這很正常,有些年頭還凍得不行不行的呢,而韓愈在南方生活過,那裡春天來的相對早一些,其實韓愈也是水仙不開花裝蒜,他本就是北方人,也在北方生活過,詩人之所以這麼寫,是為了表達盼望春天早點到來,突出了他急切地心情。尤其是一個“都”字,看似平淡無奇,實而濃厚了焦急之感。不難發現詩人對春天的喜愛。

    並且,春天代表了希望與生機,臘月韓愈還是個知制誥,有時幫中書舍人起草詔令的,韓愈主要編寫史書。新年被提拔,確實心裡很爽,這也體現了韓愈對自己的前途充滿了信心,對未來希望滿滿,希望儘早大展宏圖。

    頷聯“初驚”用的巧妙,雖然還沒開花,但是總算看到點希望了,“驚”字有喜出望外之感,雖然還有迫切甚至些許失望之感,但好在有所安慰。雖然“初”字仍流露出恨春晚,但總算有了盼頭,春天在無限的接近。

    最後兩句,終於提到雪了,詩人還在焦急之中苦苦等待春天的到來,但是白雪卻按奈不住寂寞,你不是不開花嗎,沒關係,我來化作飛花,點綴出春色,當然,這一切都是在詩人眼中展現出來的,在你我眼中,雪花可能就是雪花,可韓愈此時急切盼望春天的到來,所以,他看到的飛雪就是飛花,你心裡想的是什麼,看到的就是什麼,如果你心中無花,那麼即使春天到來,鮮花盛開,在您眼中也未必是花。

    二、《晚春》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此詩作於《春雪》次年,也就是816年,好景不長,韓愈的仕途並未像《春雪》一時希望的一樣,而是遭人排擠已被降為太子右庶子,也就是輔助太子工作的。

    前兩句寫春天即將歸去,正因為這樣,花草樹木抓緊一切時間爭奇鬥豔、表現自己,同樣也是儘自己所能挽留這即將逝去的大好春光,和《春雪》一樣,也有喜春之意。此時韓愈已近天命之年,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雖然已是暮年,但是壯志不已,雖然遭到挫折,但是雄心仍存,詩人明志,正如蘇軾一首詩中所言,“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雖然年歲已長,但仍有報效祖國之能及之志。

    果然和我開篇預料的相似,此時並沒有真正的下雪,而是把隨風飄舞的楊絮、榆錢比作漫天的飛雪,即使不如百卉千花那樣多姿多彩,也要展示自己的舞姿。

    其實,這是韓愈的自謙之詞,別人是爭奇鬥豔的鮮花,而自己僅僅是那無才思的楊花榆莢,雖然是謙虛之詞,但同樣是韓愈自信的表現,雖然才能一般並且已至暮年,但是人要展示自己的才能為祖國貢獻綿薄之力。

    三、二詩比較分析

    二詩雪的含義有什麼不同?雖然這個問題不是很恰當,但是大家都能理解您的意思。

    我簡單的總結了4句話,可能不是很恰當,權當我的理解,透過上文的閱讀您一定可以明白我的意思,就不過多解釋了。

    《春雪》有雪而非雪,

    《晚春》無雪而勝雪。

    《春雪》詩人是雪而不如雪,

    《晚春》詩人非雪而強於雪。

    最後,我想到了岑參那首家喻戶曉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大家注意一下,我們熟知的僅為前4句,為節選,全詩共18句)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岑參把雪喻為梨花,而韓愈把飛雪與為飛花,韓愈是受岑參啟發還是與他不謀而合呢?

  • 2 # 亦文人文

    《晚春》與《春雪》都是韓愈所作的寫景詩。雖然同是寫春景,但雪的含義不同:《晚春》詩如其名,寫晚春景色,把花比喻成雪;《春雪》則是寫早春景色,把雪比喻成花。

    這兩首詩互換了本體和喻體,比較讀來,別有妙趣。

    01《晚春》賞析:萬紫千紅中的銀裝素裹

    《晚春》詩其實有兩首,但其二不涉及雪的描述和比喻,在此略過,僅就第一首的意象作一簡述。

    晚春·其一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首句:草樹知春不久歸

    意思是草和樹知道時節,春天不久即將歸去。

    詩人起句便不同凡響,大膽地賦予了花草樹木以人的感知。並且,與其他吟詠花木詩中擬人手法的運用不同,此處的草樹,是自己的感知與自己生命的主人,而並非善解人意的附屬。

    次句:百般紅紫鬥芳菲

    意思是,草樹花開,萬紫千紅,爭奇鬥豔。

    本句中的鬥字,緊承上句擬人化的寫法,賦予草樹繁花以激揚舞動的生命,用字驚警。在我們當前見慣了“爭奇鬥豔”一類詞語而不驚的時候,可曾想過,這個用法橫空出世之時,給讀者,也給作者帶來了多少驚喜。

    首二句屬於場面描寫。一個群芳鬥豔的大畫面展示,活化了萬紫千紅、生機盎然的暮春景色,讓生命的色彩流動,讓色彩的生命飛揚。

    三句:楊花榆莢無才思

    意思是,楊花和榆莢不如鮮花的豔麗,就像平庸的人沒有才華。

    經過上文萬紫千紅的鋪墊,吟詠主角出場。看慣了以黯淡襯托明豔的我們,欣見“以色映樸”的新奇方式。而“無才思”三字,構思奇巧,獨具匠意,可發會心一笑。

    尾句:惟解漫天作雪飛

    意思是:(楊花榆莢)只會像雪花一樣,漫天飛舞。

    在炫目的春光裡,滿眼奼紫嫣紅,綺麗的色彩塗抹世界,雖然春日將盡,但春光猶好。天地之美在於其不擇涓埃、不棄微塵,雖然楊花無才,只會漫天飛舞,可包容於春光裡,夾雜在繽紛中,仍是人們眼中美麗鮮活的風景。

    後兩句引出本詩吟詠的物件。一個“無才思”,活化了楊花榆莢的形象,雖然普通,不如百花之嬌豔,但在無限春色之中勇敢地飛舞,本身便是對生命和春天最大的尊敬。

    《晚春》詩通篇採用擬人的寫法,賦予了百花以獨立的思想和“人格”,不再如“花解語”、“玉生香”一般,作為人的思想情致的陪襯,而是以自主的生命飛舞在春光中。它們才是天地之間真正的主人。

    與一般的寫景詩不同,本詩把焦點放在了貌不驚人的楊花榆莢之上,而作為傳統的主角,美麗的百花處於從屬地位。奇妙的構想,必有奇妙的效果:一幅萬紫千紅盛開,銀裝素裹瀰漫的瑰麗花捲,正逐漸清晰地映入眼簾。

    02《春雪》賞析:飄零飛雪中的報春使者

    早春二月,乍暖還寒,但飄飛的雪花,已送來了春天的訊息。

    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首句:新年都未有芳華

    意思是,春節以來,一直沒有花草生長的跡象。

    本句中一個“都”字,點出了詩人期盼春來的急切心情,歷經了一個肅殺的冬天,一元復始已有一月,尚未永珍更新,芳華不見,仍未有春天的訊息。在其引領之下,全句的節奏是焦急的。

    次句:二月初驚見草芽

    意思是,到了二月初,驚喜地發現小草已生出嫩芽。

    本句的關鍵在一個“驚”字,承上句的襯托,在急切地尋覓等待期盼之中,發現了春天的訊息,其驚喜之狀宛然;同時,上句的鋪陳在此得到了迴應。兩句在韻律、節奏上的配合與內容上的互襯恰到好處,生命的驚喜,春來的徵兆,由此生髮。

    前兩句一急迫而一驚喜,彼此應和,前後相隨。此時,詩的節奏是明快的,甚至是短促的。從春無訊息到驚見草芽,節奏的跌宕起伏,使讀者彷彿看到了詩人在期盼,在奔走,在尋覓。

    三句:白雪卻嫌春色晚

    意思是,春雪對春天的期盼,比人還要急切。

    本句敘述的主體由草轉為雪,鋪墊之後,開始切題。前兩句描述了詩人盼春的急切心情,可是在他看來,飄飛的白雪更要心急。這裡一個“嫌”字,賦予雪以思想,使之更加玲瓏可愛。

    尾句:故穿庭樹作飛花

    意思是,由於急迫,所以(白雪)紛飛而來,穿過庭樹,把自己化作了春花。

    白雪之來,是因為天寒春晚,可作者卻有意地賦予阻礙春天的雪以生命、以溫度,把它喻為報春的使者。畢竟,草芽已現,春在眼前,舞動的白雪,正是快樂的精靈,讓萬紫千紅的春天,呼之欲出。

    後兩句在急迫的基礎之上,反而相對緩慢了下來。雖然在盼望春天的急切程度上有所遞進,但畢竟盼望已久的春天可計日而待,自詩人眼中看來,無不是春光傳語,無不是青帝使者。

    全詩四句,在結構上形成了“靜—動—靜—動”的大模樣,讓格局錯落有致;在節奏上選擇了先急後緩的敘述方式,但急不是風馳電掣,緩也並非巋然不動,而是陰陽相濟,動靜相偕。尤其是最後一句“故穿庭樹作飛花”,動中有靜,讓人餘意不盡。

    03雙春對比:春花映日與飛雪迎春

    綜合上述兩首詩作,都是在描寫春天,可見韓愈對春天的偏愛。在寫法上,這兩首詩也有很高的相似度:

    花雪並現:生命的純潔與純潔的生命

    兩首詩同時出現了花和雪兩種意向,並且均採用虛實結合的手法。需要說明的是,這種表現方式在古詩中並不鮮見,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等等。

    在中國人的審美世界裡,花和雪都是有象徵意義的存在:

    一是象徵了繁盛的生命和高潔的形象。

    中國曆代,戰禍頻仍,知識分子身處其間,往往會面臨生命與操守的二選一,雖然在最終答案上有的捨生取義,有的苟且求活,但主流價值觀的答案恆久不變。在生與義之間追求兩全,不知何時,成了政治風雲與歷史驚濤中知識分子的奢望。

    春花爛漫,是生命甦醒蓬勃的象徵,白雪純潔,是清操不同流俗的暗喻,所以,這兩者的結合,並非偶然,乃是傳統知識分子,甚至整個中華民族的深層祈願。

    二是象徵了“充塞天地之間”的能量場。

    無論花還是雪,不但代表了一個季節,並且它們一出場便充盈天地,給人滿眼的觀感。國人都喜歡宏大敘事,喜歡遼闊無盡的空間,而花與雪的特質,既暗合了儒家知識分子所追求的“正氣”,並且由於其眼可見、手可觸,更完成了這一象徵意義和精神追求的實體化。

    在中國人借物言志的文化習慣的催動下,這兩個意向實際被灌注了能量,賦予了性格,成為取用隨心、就近譬喻的“能量場”。

    物有人格:靈動的敘述和敘述的靈動

    兩首詩都賦予了吟詠主體以人的特點,作者把鮮豔的百花比喻成在春光裡盡情飛揚的才子,把楊花榆莢比喻成在春天曼舞的普通人,把春雪比喻成早春裡盼望春來的急性子。從而讓客觀存在的自然景物有了活躍的生命和自主的意識。

    自此,它們不再是春天的點綴,而成了春天的象徵。兩首詩一為“惜春”,一為“迎春”,不過卻沒有嘆息與無奈,只有在激揚曼妙的場景中,對生命的由衷讚歎。

    動靜結合:動中有靜與靜中有動

    兩首詩句子的結構安排,都是採用“靜—動—靜—動”的錯落式佈局。靜態後有動態,靜態中有動態,而動態的穿插恰恰構成了靜態:美好的景物,美好的詩,必將臻於永恆。

    這種一翻再翻的寫作手法,讓動靜相宜,張弛有度,彷彿陰陽輪轉,互為表裡,在對立統一之間構成了大平衡與大和諧。

    再回到本文的開頭,兩首詩都有對雪的描寫,不過一喻相而一本相,一個是在絢爛中體味質樸,一個是在清冷中迎接繁華。唯其虛實掩映,動靜結合,才煥發出了生命中的大歡喜。

  • 3 # 紅孩唉

    這兩首詩都出自大文豪韓愈之手,《晚春》全文如下:

    草木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這是一首寫暮春景物的七絕。此詩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透過描寫花草樹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歸去,於是各逞姿色,爭芳鬥豔,欲將春天留住,就連那本來沒有任何姿色的楊花、榆莢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隨風飛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全詩表達了詩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時也蘊含應抓住時機,乘時而進,創造美好未來之意。

    此詩題一作“遊城南晚春”,可知所寫乃春遊郊外所見。僅就描寫暮春景色而言,此詩可謂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詩人全用擬人手法,糅人與花於一體,不說人之惜春,而說草樹亦知春將不久,因而百花爭豔,各呈芳菲。湊熱鬧的還有樸素無華的楊花榆莢,像飛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飄舞。人言草木無情,詩偏說它們有知,能“知”能“解”還能“鬥”,而且還有“才思”高下有無之分。想象之奇,實為詩中所罕見。這是此詩明白有趣之處,堪稱平中翻新,頗富奇趣。

    《春雪》全文如下: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這首詩構思新穎,聯想奇妙。首句寫人們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焦急心情。一個“都”字,透露出這種急切的心情。

    第二句中,“驚”字最宜玩味,它寫出了人們在焦急的期待中終於見到“春色”萌芽而新奇、驚訝、欣喜的神情,十分傳神。詩句表達了這樣一種感情:雖然春色姍姍來遲,但畢竟就要來了。

    三、四句表面是說有雪無花,實際是說白雪比人更等不住,穿樹飛花作春色。這實際是詩人期盼春天,在自然界還沒有春色時幻化出的一片春色,富有濃烈的浪漫主義色彩。

  • 4 # 西出陽關坐看雲起

    韓愈的《春雪》、《晚春》,都是透過“雪”這一意象,營造情景交融、渾然天成的意境。不同的是,前者描摹早春,表達對蓬勃春天的嚮往期盼;後者描摹晚春,表達對遲暮春天的珍惜挽留。

    《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華,

    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

    故穿庭樹作飛花。

    新年,指現在的春節。新年了,都還沒有看見芳華。表明作者盼望春天的急迫心情。到了二月(農曆),才剛剛驚訝地發現,小草冒出了新芽。“驚”字用得巧妙,一方面,表達作者的驚喜,另一方面,說明作者盼春之久。白雪卻嫌怨春色來的太晚,有意地化作飛花,在庭樹院落間,穿來穿去。這兩句,明顯借鑑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用“飛花”作喻體,來形容“白雪”。透過“嫌”、“穿”擬人化的手法,描寫翩翩飛雪,對春天的期盼,比作者更加急不可耐,增加了全詩的詩意和趣味,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晚春》

    草樹知春不久歸,

    百般紅紫鬥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飛。

    花草樹木,知道春天不久就要歸去,萬紫千紅,爭奇鬥豔。可憐楊絮榆莢沒有才思,只知道化作雪花漫天飛舞。

    晚春,應該是百花凋謝、盛極而衰的時刻,作者卻出人意料,反其道而用之。正是因為春天即將歸去,花草樹木,抓住最後的時機,競相綻放。特別精彩的是後兩句,採用擬人、對比的手法,描寫毫無才思的楊絮榆莢,也被百般紅紫所感染,化作雪花,漫天飛舞。表達作者對晚春的無比珍惜、挽留。沒有任何敗落、悲慼、傷感,而給人抓住時機、昂揚向上的啟迪。

    兩首詩,在表達方面的共同特點是:

    構思巧妙、新穎,不落窠臼,言近而意遠;

    採取擬人、暗喻修辭手法,給予飛雪和楊花榆莢以靈魂,營造了水乳交融、渾然天成的意境,活靈活現、形象地表達作者不同的情感。

    最大的不同點是:

    《春雪》所描寫的白雪,是本體,飛花是喻體;

    《晚春》所描寫的白雪,是喻體,本體是楊花榆莢。

  • 5 # 意泊之

    《晚春》與《春雪》這兩首詩都是唐代大詩人韓愈的詩,一個寫晚春,一個寫早春,兩首詩都用到了雪字,用法有區別,區別在哪裡呢?一一來看。

    晚春

    草木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此詩為《遊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創作於公元816年,當時韓愈年48歲。該詩的大意是:

    已經是晚春的時候,花草樹木彷彿知道了春天就要過去了一樣,所以想盡自己的辦法努力想留住春天,一支支,一朵朵,開著鮮豔的花兒,紅的,紫的,競相開放,看上去萬紫千紅,芳菲一片。

    可是可憐的楊花,還有榆錢,他們既不能如花草一樣開出鮮豔的花朵,也沒有別樣的才華和情思,只好隨著這春日之風,飄飄蕩蕩隨風舞動,看去好似是漫天的雪花在飛舞一樣。

    詩中用了比喻的修辭,把飄飄灑灑的楊花和榆莢比喻成漫天飛舞的雪花,同時又賦予了楊花和榆莢人的性情,他們在看到晚春時節,各種鮮花爭奇鬥豔競相開放的時候,有些惋惜自己的才情,但又不甘於無動於衷,所以就盡情的讓自己的楊花和榆錢一起隨風起舞,彷彿是雪花一樣自在的旋轉飛舞。

    同時,全詩一直是在寫景,唯有才思二字,賦予了人的情感智力,隱含著作者對時人的勉勵之情和殷殷之盼,即:就算認為自己缺乏才思,也不應該甘於沉默放棄,而更要與時代融合在一起,積極尋找機會綻放出屬於自己的異彩,與時代共舞。

    才思二字,昇華了文章的主題。

    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此詩作於815年,比《晚春》創作時間早一年,該詩的大意是:

    新的一年已經開始一段時間了,可能是因為天氣還算寒冷的緣故,還是不能看到芬芳的花朵。到了二月初時,才驚訝的發現有的小草開始冒出了嫩綠的新芽。

    可這時居然還下了一點小雪,雪彷彿是在嫌棄報怨春色來的太遲了一樣,在庭院的樹叢裡穿來穿去,看上去如同茫茫的一片飛花。

    相對於《晚春》裡的雪,這裡提到的雪,是實實在在的雪,沒有比喻的成份,但修辭上,同樣用了擬人的手法,把白雪賦予了人的情感,讓雪去做“嫌棄”狀。

    這首詩的新奇之處就在於,在這樣的春寒料峭的時候,不僅看不到春天的模樣,竟然還飄起了小雪,這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是壞天氣,讓人慍惱的,難以高興起來,可詩人卻用了浪漫主義的藝術手法,把這雪花寄予了人的情感,讓在樹叢中翻飛飄舞的的雪花,如同捉迷藏一樣,俏皮可愛,既如精靈一樣到處飛揚飄落,又流露出一絲絲的嫌棄,調笑著那剛剛才露出嫩芽的小草,讓原本冰冷的雪花顯得美好可愛,氣氛一下子就熱鬧起來,彷彿天氣也不冷了,而詩人分明是已經感受到春天的腳步和春天的氣息。

    冬天到了,春天還遠嗎?”行文至此,想到了這句經典,你呢?

    感謝閱讀。

  • 6 # 使用者春花有意

    《晚春》和《早春》這兩首詩都是寫春天的,但描寫的是春天兩個不同時期的景色,“晚春”

    和“早春”。

    作者最喜歡早春的嫩色,“最是一年春好處”是呀,一年之計在於春,而春天的最好處卻又是早春。但作者對晚春的景緻也感受頗深。在《晚春》這首詩裡作者透過使用擬人化的手法,寫晚春花樹繁茂、飛絮迷亂的熱鬧景象。“草木”本是無情物,,竟然能“知”能“解”還能“鬥”,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高下之分,著想之奇是前此詩中罕見的,最奇的還在於“無才思”三字造成末二句費人咀嚼,引來各種猜測。有人以為詩含諷刺,是嘲弄“楊花榆莢”般無才思之人,挖苦他的文章低劣;也有人認為詩勸人要珍惜光陰,以免像楊花榆莢,白首無成。姑不論諸說各得詩意幾分,僅就其解會之歧異,就可以看出此詩確乎奇之又奇。如果說詩有寓意就應當是其中所含的一種生活哲理。那麼,作者在這首詩裡所隱含的寓意,也可能是藉助“楊花榆莢”之例,以此鼓勵“無才思”者,不受拘束,敢於創造。此詩的妙處在於作者看到了飛舞的楊花而忽有所觸,隨寄了一點幽默的情趣。

  • 7 # 四季芬芳500

    《晚春》與《春雪》這兩首詩在唐詩三百首中韓愈寫的詩。

    晚春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晚春》這首詩中前兩句描述婀娜多姿綠草茸茸的花花草草和鬱鬱蔥蔥的樹木都知道春天即將過去,花草樹木都想留住春天的腳步,紛紛競相開放,爭奇鬥豔,展示最美的風景。

    這首詩中後兩句中的描寫的雪,不是正真春天天空的下起了片片雪花,而是用擬人的藝術手法,把沒有美麗顏色的楊花和榆錢比喻漫天飛雪,在即將離去的春天中,不甘寂寞,隨風起舞。

    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這首詩前兩句是新年裡百花凋零,直到二月才見到春草發芽。

    這首詩後兩句構思新穎,賦予春雪生命,變被動為主動,白雪等不得春色姍姍來遲,迫不及待地穿樹飛花,把自己裝扮成春天的景色。

    《晚春》《春雪》中雪的含義相同的,都是為了襯托春天的美好景色,《晚春》是用雪勾畫出一幅萬物爭榮鬥豔的晚春風光圖,《春雪》是給雪賦予生命,把冷落的初春寫成熱鬧的仲春。

  • 8 # 老街味道

    問題:《晚春》與《春雪》寫雪的含義有什麼不同?前言

    僅僅看問題,搞不太清楚,是誰的詩。看其他人的回答,才知道是指韓愈的詩。

    其實韓愈的晚春詩有兩首,其春雪詩至少有三首。結合題主的問題,可以判斷,是指其中的兩首絕句。

    簡單來說,這兩首詩中,雖然都有雪,但是一首寫了雪,把雪比作花,另一首寫的是楊花,把花比作雪。這是最大的區別。

    一、把雪比作花的《春雪》

    詩云: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這首詩後兩句可以簡化為:白雪作飛花。句子的結構很清楚:主體+比喻詞+喻體。

    白雪是本體,飛花是喻體,作,是比喻詞。

    《春雪》中,寫的是雪,因為是早春,還沒有出現花開,而漫天的雪花在庭樹間飛舞時,就如同美麗的花朵一樣。

    像什麼花呢?詩人沒有說。

    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說過: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謝道韞在回答謝安石的:“白雪紛紛何所似“時說:

    未若柳絮因風起。

    韓愈在《晚春》中,就反用了這個典故

    二、把花比作雪的《晚春》

    詩云: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後兩句也可以簡化為:楊花作雪飛。

    比較一下《春雪》是:白雪作飛花。

    楊花作雪飛。本體是楊花,作是比喻詞,雪是喻體,飛可以看做是補語。不過,詩家語與散文語不可完全等同看待。在律詩中,飛雪因為押韻而倒過來寫作雪飛,是常見的現象。

    《晚春》這首詩的主題和喻體,正好和《春雪》反了過來。

    韓愈的晚春詩有兩首,另一首寫道:

    誰收春色將歸去,慢綠妖紅半不存。榆莢只能隨柳絮,等閒撩亂走空園

    榆莢是榆樹結的果,柳絮就是楊花,後兩句用了擬人的手法。

    這兩首詩,都寫了榆莢和楊花。不過即使風大,榆莢可以飛,但是像雪花和楊花那樣輕盈就談不上了。所以作雪飛,應該還是楊花。

    結束語

    這兩首詩放在一起比較挺有意思,一首寫早春,有雪五花,所以飛雪如花;一首寫晚春,有花無雪,因此飛花如雪。

    宋朝詞人呂本中寫梅花的《踏莎行》中寫道: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絕。

    唐詩宋詞的意境您get到了嗎?

  • 9 # 言者青青

    《晚春》有留戀之意,《春雪》有意外驚喜。作者前後相隔一年,寫出了兩首耐人尋味的“春”詩,讀後令人回味無窮。

    這兩首詩都是出自於唐代詩人韓愈。《春雪》是作者唐玄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創作的,而《晚春》是作者唐玄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創作的。

    創作《春雪》時,作者在朝從事史館修撰,知制誥。這首詩寫的是長安春雪。

    創作《晚春》時,作者已近半百,是作者創作的《遊城南十六首》中的其中一首。

    《晚春》

    《晚春》這首詩是說:花草樹木知道春天不久就要歸去,百花盛開,萬紫千紅都想留住春天,在那裡爭妍鬥奇。就連那沒有秀顏的楊花和榆錢也想留住春天,它們隨風起舞,化作漫天飛雪。

    晚春是春季最後的一段時間。這首詩要表達的是,雖然自己已不再青春年華,“楊花榆莢”的色澤香味,比起“百般紅紫”來是大為遜色,這是因為“惟解漫天作雪飛”,帶了幾分戲弄的意味。意思是,如果從這幅晚春圖中,抹去那星星點點的白色是有缺憾的,這是在暗喻自己嗎?即便作為“紅紫”的襯托,那“雪”點似乎也是不可缺少的。

    至此,那楊花似雪在那裡紛飛,又何嘗不美呢?更何況飛揚如雪的楊花,是晚春最具有風情特徵的景物之一呢!可以說,沒有它,也就失去了晚春之所以為晚春了。

    這是作者在把自己融入壯志未酬的青春之中了,雖然是晚春。可見,作者捏出“楊花榆莢 ”不是在耍笑,是在表述自己的惜憐之情。尤其當看到“楊花榆莢”不因“無才思”而拙藏,避短用長,作者得到了極大的欣慰。

    《春雪》

    《春雪》這首詩是說,新的一年到來了,還都沒見到芳香而鮮豔的花,直到二月初,才驚喜地發見那草所生髮出的綠芽。那白雪似乎也安奈不住這春天的姍姍來遲,也紛紛揚揚地飛來,穿梭在庭院和樹木間,化作了一片飛花。

    春雪是客觀存在的。用“白雪”生動的比喻,寫出生動的春,這真是太美了!尤其是後兩句:“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這裡把白雪比作“飛花”,恰似東晉女詩人謝道韞把雪比作“柳絮”,形神化的情調很濃。

    詩中的“白雪”與“飛花”形似化太逼真了。它們形狀相似,顏色也都是白色的。“白雪”與“飛花”的動態也很神似,在空中飛舞,在庭院樹層中穿梭,那輕盈的體態太形象化了,把這兩者與春天再聯絡起來,給人以多麼美好的感受啊!

    《晚春》和《春雪》寫的都是春天。而不是百花盛開的春天,而是晚春和早春。用“楊花”和“雪飛”,“白雪”和“飛花”相比美,寫出了另樣春的盛景,不得不令人讚歎!

    韓愈

    總之,《晚春》抒發的是作者對晚春的留戀,描寫的是自己憐惜心情。而《春雪》表達的是作者對早春的驚喜,描述的是早春的自然美景。

  • 10 # 三秋樹老

    這兩首詩寫了春天不同時間段的景色。

    《晚春》這首詩,作者用萬紫千紅的草樹和漫天飛舞的楊花榆莢這幾種景物表現晚春的景色。作者採用擬人的手法,寫草樹知春即將歸去,各自使出本領爭奇鬥豔。作者用“知、鬥”兩個字把草樹寫得活靈活現,生動有趣。後兩句寫楊花榆莢看到春色爛漫,也不甘寂寞,於是隨風起舞,漫天飄絮,趕春的熱鬧。作者不但寫出了晚春的動態美還寫出了滿眼春色。後兩句給人以不同地解讀。這就是詩的魅力。

    《春雪》則是寫早春的景象。新年伊始,大地不見青草百花,大地沒有萌動跡象。只是到了二月才驚喜的見到草芽。早春二月,春寒料峭,時見稀薄飛雪飄落。作者把雪擬人化,說她嫌春色來得太晚,大地不見百花開放枝頭,所以她在天空中紛紛飄落,穿林過庭樹,以作風吹花樹送芳香之態。春不催百花,我當花綴枝頭。

    《晚春》這首詩,作者是把楊花、榆莢漫天飛舞似飄雪之狀,和草樹鬥豔之景相伴湊熱鬧,來表現晚春的活景圖和滿眼春色。

    《春雪》這首詩,作者賦予雪以思想感情,雪也盼春天早日到來,你不染百花盛開,我就穿林過庭樹當飛花,也是春色爛漫。作者把雪賦予春的生命,想象奇特。

    致謝參考文獻《唐詩.宋詞鑑賞》的編者。 個人膚淺之見,僅供參詳。謝網友和讀者。圖片來自全網,侵刪。

  • 11 # 孫土焱

    《晚春》與《春雪》是兩回事,迥然不同的初春和春暮的景色。鄙人各題一首詩,最好說明兩種景物的特點。敬請諸君欣賞:

    春雪的:

    春景戲題

    雪掛夭桃映彩霞,

    恍如仙女挽輕紗;

    新春美景Sunny照,

    粉臉溼成垂淚花。

    晚春的:

    晚春

    柳帶纏鶯蝶戀花,

    芳菲滿眼籠煙霞;

    菀林日晚藤蘿翠,

    情注農樓桑棗家。

    最新推出詩集《華翰雕龍》,是前不愧古 人、後不愧今人的上乘精品力作。書在京東、甲虎、噹噹網店、全國部分新華實體書店等均有銷售。二書名輸入百度即可找到。

  • 12 # 牛牛aaa

    《晚春》《春雪》中雪的含義相同的,都是為了襯托春天的美好景色,《晚春》是用雪勾畫出一幅萬物爭榮鬥豔的晚春風光圖,《春雪》是給雪賦予生命,把冷落的初春寫成熱鬧的仲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有喜歡的電影嗎?或者喜歡看誰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