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5
回覆列表
  • 1 # 3元2

    因為閱讀量的關係,此句出於何處不得而知。要解讀這句話必須上下聯絡起來才能作出正確的解讀。不過從字面上解讀:長恨此身非我有。應該是一種婦怨,是對沒有自由之身怨恨的表達。淺見。

  • 2 # 邙山塵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蘇軾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長恨此身非我有”出自蘇軾的《臨江仙》,這首詞是蘇軾被貶黃州之後寫的。

    都說蘇東坡樂觀曠達,確實樂觀,確實曠達。

    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苦雨終風也解晴……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不是誰都能向蘇軾一樣坦然面對人生的挫折。

    即使曠達樂觀如蘇軾,也難免會有失落、痛苦和厭倦的時候,尤其遭遇烏臺詩案,差點身亡。

    雖然僥倖活下來,但對一個充滿抱負,願“致君堯舜”的詩人來說,無疑是非常痛苦的。

    此身非我有”化用莊子的話,其實是對人生的一種懷疑,或者說感嘆,連自己都不是自己的,什麼時候能不為了名利而汲汲營營,怎樣才能解脫呢?

    蘇軾找到了答案,“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他在廣闊的大自然中得到了力量,投身自然,他獲得了大自然一樣廣闊的胸襟。

    再多的挫折,再三的貶謫,即使被貶到偏遠荒涼的儋州,他也能坦然面對。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黃州、惠州、儋州,都是蘇軾曾經被貶謫的地方,且一個比一個遠。

    蘇軾認為自己平生的功業成就,不在中央朝廷任官之時,不在仕途最順風光得意之時,而是在貶謫的時候。

    這話可能有自嘲的成分,但我的確從裡面感受到了東坡先生的胸襟和氣魄。

  • 3 # 王西真

    “長恨此身非我有”。意思是:經常憤恨這個軀體不屬於我自己。此句出自〔宋:蘇東坡〕《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夜晚飲酒在東坡醒了又醉,歸來彷彿已經三更天。家裡的童僕已熟睡鼾聲如雷。敲了敲門,裡面沒有迴應,只好獨倚藜杖聽那江水聲。

    經常憤恨這個軀體不屬於我自己,什麼時候能忘卻為功名利祿而忙碌!趁著這夜深、風靜、江波平,駕起小船從此消逝,泛遊江河湖海寄託餘生。

    這首詞作於蘇軾黃州之貶的第三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謫貶黃州。但他沒有被痛苦壓倒。有時布衣芒屩,出入於阡陌之上,他要從大自然中尋求美的享受,領略人生的哲理。這就是此詞的創作背景。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這是詩人的即景感嘆,既直抒胸臆又充滿哲理,是全詞的樞紐。

    以上兩句精粹議論,化用莊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之言,以一種透徹了悟的哲理思辨,發出了對人生、社會的懷疑、厭倦、沒有希望、沒有寄託的深沉嘆息。這兩句,既飽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達出一種上下求索的人生困惑與感傷,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 4 # 使用者1593643975983XX

    一入侯門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人生無根蒂,飄作陌上塵。分散隨風轉,此己非常身。生活在人世間,真正能自己左右的事不多,大多受制於現實環境。

    天下熙熙,天下攘攘。皆為利來,皆為利往。

    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為了生活,為了明利,說著言不由衷的話,戴著偽善的面具。人活在世上,處處受制於現實,人顯得無能為力,大詩人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名滿天下,同樣感到力不從心,。

    跳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忘卻功名利祿,遠離塵世煩惱。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 5 # 手機使用者墨海聽濤

    "長恨此身非我有"這句話摘自蘇東坡的《臨江仙》: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彀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此詞作於元豐五年。元豐二年,蘇軾曾以所作詩文語涉誹謗罪,這就是"烏臺詩案"。出獄後,貶謫黃州。詞中反映了他對現實處境的不滿,要求獲得精神上的解脫,超然物外。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經常憤恨這個軀體不屬於我自己,何時才能不為功名利祿而忙碌?這兩句詞化用了莊子《知北遊》中”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之言,觸景抒情,發出了對人生一種無奈的感嘆,但又極富有哲理,體現出作者對人生、對社會現狀一種不懈的追求和探索。

  • 6 # 奇人9999

    “非專利觀點”,市場上誰都可以買,也可以賣。恨不是一個人才有,其它人也可以恨。你恨的太久,如果一生,是一種情緒,象“傳染病”一樣,弄得別人也恨你。非恨不是恨,莫恨人生正。如若誰恨了?別人也恨你!

  • 7 # 白音南迪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的詞作,作於謫居黃州時期,是一首即事抒情之作。

    “長恨此身非我”這句詩出自這裡: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譯文】

    夜間在東坡飲酒,醉後睡下,醒後又繼續飲酒,直到大醉酩酊。歸來時時間已到三更。家童酣然睡去,呼嚕聲大得象打雷。怎麼敲門也無人答應,只好拄著手仗,走到江邊,靜聽長江奔流的壯闊聲。

    我常常怨恨,我自身沒有自由,什麼時候才能忘卻名利,不再奔走在名利場面中?夜色漸漸深濃,江風漸漸消停,終於恢復平靜。我將駕著小舟悄然引退,度過餘生。

    上闋敘事,著意渲染其醉態。寫夜醉回到居所,家童已睡熟,無人開門,只得“倚杖聽江聲”。酒後靜立於夜深的長江邊,很容易觸發聯想。

    下闋就寫酒醒時的思想活動:幾經挫折,受盡冤屈;滿腹才華,卻落得獲罪流放的下場。躲開名利場,乘坐扁舟,歸隱江湖。全詞寫景、敘事、抒情、議論水乳交融,不假雕飾,語言暢達,格調超逸,頗能體現蘇詞特色。

  • 8 # 枕月拾星

    此句出自

    《臨江仙》 蘇軾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縠紋平。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何時起,我亦沾染了凡塵煙火,學會隨波逐流,生了功利之心。又或許,在這五味雜陳的世間,已沒有誰,可以真正地做到清白。要做一個兩袖清風、心無雜念、沒有欲求的人,太難。於現實面前,我們都是那般薄弱不堪,那般無能為力。

    以上兩句精粹議論,化用莊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之言,以一種透徹了悟的哲理思辨,發出了對整個存在、宇宙、人生、社會的懷疑、厭倦、無所希冀、無所寄託的深沉喟嘆。這兩句,既飽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達出一種無法解脫而又要求解脫的人生困惑與感傷,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 9 # 心學敬誠宗

    這首詩是蘇軾的《臨江仙》:

    第二段。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彀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人在官場,都是應酬,非蘇本人所願,生動地道出了文人喜歡自由,不願受約束的個性。

  • 10 # 午夜櫻花語

    此句出自蘇東坡作於神宗元豐五年(即東坡黃州之貶的第三年)的《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那年的蘇東坡已經47歲,他深秋之夜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了醒,醒了醉,估摸著三更天了,才帶著醉意返歸臨皋住所。家裡負責看門的小童早已睡得鼾聲如雷,連他的敲門都聽不到,他於是乾脆倚靠在門口諦聽不遠處傳來的江濤聲。 夜闌人靜最是觸景生情時,快到知天命之年的蘇東坡想到自己宦海浮沉半生,不由慨然長嘆道:“真是極度討厭這種無法掌握自己命運的生活,什麼時候才可以不用為了生活、為了責任而謀營!”夜深,人靜,江面也風平浪靜,如果可以駕一葉扁舟歸隱,從此隨心所欲地生活,那該多好。

    這首詞上闕寫事寫景,下闕寫情,抒發了蘇東坡在政治上受到沉重打擊之後,身處逆境之時,心中那種入世無所作為,想出世又身不由己的矛盾之情。但蘇東坡又是襟懷曠達的瀟灑如仙之人,所以整首詞矛盾痛苦只有淡淡的痕跡,更多的是浪漫積極的暢想。

    人生在世,誰不是矛盾著、前行著、面對著、暢想著,古人如此,今人也是。也許這就是古詩詞能融進我們的骨血之中,成為我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緣由吧。

  • 11 # 飛雲2018

    元豐五年(1082年)是蘇軾因“譏訕朝政”被貶到黃州的第三個年頭,外部環境依然沒有絲毫改善,但是蘇軾用了3年時間重新塑造了一個嶄新的自我,在苦難中蛻變出了完全超越於世俗的窮達觀念,因而無時不在生活中感受到優美、領悟到哲思。怨怒與激憤都已成為過去,他變得更加光明、溫暖、親切、寬容,更加平和恬適、自然真率,充滿了智慧。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酒成了他的朋友,有一次,他與朋友們酒足肉飽之後,一個個搖搖晃晃,在山野間放歌、漫步,直到三更敲過,這才想起該回家了,此時早已城門緊閉,面對著浩然的江景,忽然心有所感:榮辱得失如今皆已淡然,唯有衣食身家之累沒法解脫,所以還得在這紛紛擾擾的世上奔波忙碌,於是就有了這首臨江仙。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僮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臨江仙·夜歸臨皋》)

  • 12 # 逃學書童1986

    蘇東坡的大腦是相當複雜的,一部分是儒,一部分是佛,一部分是道。

    你說他是合格的儒生吧,他卻對這官場心灰意懶;

    你說他是合格的佛弟子吧,他又研究煉丹,還尋求過長生不老;

    你說他心向道家吧,可他又天天跟一群和尚混在一起,還給自己取名叫“東坡居士”。

    南懷瑾那句“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或許能形容他一部分,但也不準確。

    所以不能因為蘇東坡讚美過《莊子》,就單純的去以道家的角度去給他一種“框架”,蘇軾是中華文化的綜合體,研究他就必須要綜合。

    “長恨此身非我有”這裡表達的意思就是上面有人提到的:我只恨我這身體並不完全屬於我。

    還屬於誰,屬於妻子、孩子、朋友、百姓、長官,以及慕名而來的一個個學生和客人。

    統稱紅塵俗事。

    “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陶淵明這句與蘇軾表達的意思一樣。

    我的心,卻成了身體的奴隸,可真特麼悲哀。

    我們也一樣,為了生存,心還不是一樣為身體所牽累。

    加班、應酬、委曲求全,說著言不由衷的話,換著一張張不同的面具。

    誰又沒做過放棄一切環遊世界的夢呢,和蘇學士那天晚上幻想著“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不是一碼事嗎?

    蘇東坡當年抱怨的,咱們現在一樣在抱怨;這樣一想,蘇軾又有血有肉,成了你我的身邊人了。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 13 # 蔣秋心

    長恨此身非我有,出自蘇東坡,上面的回答都有貼全詞,我就不再贅述了。根據我的理解,可以分為兩個層面:

    一,現實層面

    這首詞本身是在發生爭吵後寫的,蘇東坡當時內心非常鬱悶和傷心,恨不得離家出走,可是他在當地做官,沒辦法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這是現實層面的“身不由己” 。束縛自己的是“官位,百姓,親人”

    二,哲學層面

    我是誰?從哪來?到哪去?

    蘇東坡是個非常善於哲學思考的人,中小學必背課文《赤壁賦》 以及《後赤壁賦》 可管中窺豹,經常發出宇宙、時空、更替與興衰的感慨。

    從精神上分析,就是一種“天地大牢籠” ,人只要生存在這個世界,隨時隨地都被無形的東西束縛捆綁著,終究做不到徹底的自由,無法“飛昇成仙” “脫離形骸”,這是更加虛無縹緲的“身不由己” ,束縛自己的變成了“承載靈魂的軀體,承載軀體的天地,承載天地的宇宙” 。

    但是,無論是現實還是精神,都不可能讓你自由,你一自由,那不就是眾叛親離,靈魂出竅了嗎……蘇東坡也知道,所以才更加無奈,他嚮往自由,但也不可能割捨親人朋友,蘇東坡是個非常重感情的人。

    順帶一提,這首詞最後一句“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描述蹲內容是假的,蘇東坡雖然氣鼓鼓,但並沒有真的乘舟遊玩,也就寫出來幻想一下,讓自己爽一爽。別人當真了,還真的跟著乘舟去找他來著……

  • 14 # 馬騎驢

    要理解這句話,首先要了解寫這句話的人。這句詩出自宋代蘇軾的《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

    醉》。“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蘇軾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是由宋以來最偉大的詩人。至今還有很多粉絲。

    我們要理解這句詩,首先要了解的是,蘇軾的特點,從他的各種外號,又是道人,又是仙,可以看出他有很濃厚的宗教思想。蘇軾有個好朋友,叫佛印,是個和尚,兩個人經常在一起吹牛逼。這裡還有個小梗。

    說有一天,蘇東坡靈感一來,覺得自己開悟了,寫下一首偈子: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蘇軾開啟一看,上面就倆字,放屁。

    看了之後蘇軾很氣憤,立馬動身過江去找佛印算賬。佛印見到蘇軾,哈哈大笑道:“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蘇軾當下恍然大悟,羞愧不已。

    從這裡看出,蘇軾其實是這個佛印和尚的小迷弟,其一生的思想,也深受佛道思想的影響,瞭解這一點,就很容易明白蘇軾為什麼寫這樣一句話:長恨此身非我有。

    在佛法的觀點中,人的肉身並非屬於人自己,而只是這個世界借給你用的,到了時候你還要還回去。比如在楞嚴經中就有過辨析,佛說,若此身為你所有,那麼你應該很瞭解屬於自己的東西啊,那為什麼你看不到自己的內臟,也不能隨意控制身體的任何一個部分呢?既然這個身體是你所有,那麼為什麼你生了病,還需要找別人幫你看看生了什麼病。所以不管是佛教思想,還是道教思想的觀點中,這個人的肉身,只是暫借存世的皮囊,而不是真正的本我。

    而這整個一句,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乃是蘇軾自發的感嘆,既然這個身體不是自己的,那什麼時候才能忘卻世間的功名利祿蠅營狗苟,逍遙自在呢。

  • 15 # 韓氏硬筆

    時常憤恨這個軀體不完全屬於我自己,什麼時候能忘卻為功名利祿而奔競鑽營.

    潛意思就是完全為了國事操勞而沒辦法過悠閒的生活.

  • 16 # 楊新發律師

    蘇東坡的“長恨此身非我有”道出了文人們的共同感觸——懷才不遇和不能自主,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文藝版表述。

    “練好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是千百年來文人武士的終極追求。武人盼打仗,文人求太平,都想有舞臺發揮自己的才能,但真正有用武之地的是極少數,大多數是懷才不遇而鬱鬱而終。

    即便是獲得了舞臺,能夠人盡其才、春風得意的更是鳳毛麟角,無法一切遂願,有妥協,有苟且,有自我麻醉,只能“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

    說到底,“長恨此身非我有”講的是人格分裂,是知識分子的宿命,也是知識分子的矯情。

  • 17 # 一溪雲水

    這句話出自於宋代蘇軾的《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一詞。原文是: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對於詞中“長恨此身非我有”的理解,可以從以下幾點去認識:

    一、“長恨此身非我有”是對坎坷人生無奈的感嘆

    蘇軾是宋代偉大的文學家,21歲中進士,入朝為官,有著鮮明的政治主張,他提出要改革弊政,因此受到來自不同派別的打壓,屢遭貶謫,曾外放多地,官職甚微。哲宗元祐八年,蘇軾又被新黨貶到惠州、瓊州這些蠻荒之地,後被赦北歸,第二年病死在常州。仕途上的坎坷波折之多,在古代作家中是罕見的,跌宕起伏的人生讓他品出萬般滋味,因而

    蘇軾有“長恨此身非我有”之嘆,感嘆自己身不由己,常常陷在一次一次的政治漩渦中,陷於一次一次的排擠迫害中,其中是無奈的悲聲,是怨責後的不平。有這種感嘆,對於蘇軾來講,應是再正常不過的,這種“此身非我有”就是他一生的遭遇和寫照。

    二、黃州之貶,成為他精神上自我救贖的一次重要轉折

    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 黃州是蘇軾貶謫生涯的開端,這個時期的蘇軾是落寞傷感,消沉失意的。在他的《初到黃州》這樣寫到:

    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

    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逐客不妨員外接,詩人例作水曹郎。

    只慚無補絲毫事,尚費官家壓酒囊。

    此詩寫出他初抵黃州時複雜矛盾的心情。這裡的“為口忙”,不僅僅指為謀生餬口,更深一層也指他禍從口出,因詩獲罪。“逐客”指明自己為貶謫之人的身份。他以自嘲口吻,感嘆他官卑職微,壯志難酬,只能說為生計奔忙。傷感失意之情只好隱藏於眼前口腹之慾中。在黃州的四年裡,蘇軾為解抑鬱苦悶之情,常常遊歷黃州的山山水水,這裡的奇山異水,卻陶冶他的性情。在黃州,他寫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賦》、《後赤壁賦》《水調歌頭 赤壁懷古》,作者憑弔赤壁,我們能看到他或者《赤壁賦》中緬懷曹操一世英雄,或者主客問答,關於人生問題的爭辯;或者《赤壁懷古》回顧赤壁大戰,敬慕周瑜也罷,

    這幾篇作品有一個共同之處,作者都有一個從消沉失意,希望跳出政治漩渦,到面對挫折樂天知命,曠達處世心理轉變和精神上的超脫,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他感慨後向道家、佛家尋求解脫和安慰,可以泰然處之了。“也無風雨也無晴”,超脫的人生境界。

    三,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 18 # 晴耕雨讀171332473

    即使曠達的蘇軾也發出了“長恨此身非我有”的感慨,他的感慨,我們今天的人也感同身受。這句話一方面說的是身體的不自由,一方面說的是精神的不自由。蘇軾被貶黃州,從此拉開了被貶生涯的大幕,身體不是在被貶之地,就是在被貶的路上,一個人整天被動地去“旅遊”,不去還不行,身體的去處不是自己所能決定的,自己不是自己身體的主人,所以讓人“長恨”。另一方面,更讓人痛苦的是,自己的靈魂自己也做不了主,動輒得咎,不能亂說亂動,對於崇尚精神自由的知識分子來說,更讓人痛苦。蘇軾那時的感慨,對於我們現代的人來說,很容易引起共鳴,讓人讀了之後“心有慼慼焉”。

  • 19 # 花有道

    “長恨此身非我有”出自蘇軾的一首詞《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整句話是“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這句話的意思是:經常怨恨這個軀體不屬於我自己,什麼時候能忘記為了功名利祿而去奔忙鑽營呢?這是宋代大文豪蘇軾在1000多年前對自己發出的靈魂拷問。

    這首《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寫於蘇軾被貶謫黃州的時期。他是由於寫詩諷刺了“王安石變法”中的一些弊端,而觸怒了以王安石為首的一些權貴,而於公元1069年被貶謫到黃州的。雖然蘇軾也因此痛苦和迷茫。但是他天性豁達樂觀,很快適應了黃州的艱苦生活。還經常與當地的農民促膝談心,與好朋友一起遊玩、飲酒、作詩。總的來說,蘇軾在黃州四年的生活還是充滿了快樂的。但是,性情再達觀的人,也有對現實憤恨與不滿的一面。比如,蘇軾就因為出於對國家前途的擔憂和老百姓的關心,寫了一些議論朝政的詩句。從而被政敵彈劾,並被貶謫到黃州。怎麼能不感到憤恨呢?

    天才的詩人蘇軾,曾經春風得意,科舉考試奪魁,官至朝廷禮部尚書的蘇軾。被生活的風浪推到了人生的低谷,哪怕再樂觀豁達,其鬱悶的心情也是可想而知。畢竟詩人也是要吃飯的,而且蘇軾還有一大家子人同他一起生活,住房、蔬菜、糧食等等是不得不思考的現實問題。我想,蘇軾在被貶黃州期間,由於幾乎沒有薪水。他在自己動手建房、開荒種地的同時,也不得不接受老朋友的接濟,才能勉強度日。他以前春風得意的時候,一定是非常灑脫,不用為生計發愁的。如今他“不得不為五斗米折腰”。怎麼能不感到鬱悶呢?

    所以他發出了“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的感嘆。這種感嘆其實反應了大部分中年人的心聲——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連蘇軾這樣的大詩人、大作家也不例外。縱然再灑脫豪邁,超然物外,大部分中年人也是不得不為柴米油鹽而奔波忙碌,苦心鑽營。畢竟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一大家子人的吃喝拉撒都要操心,怎麼可能完全置身事外呢?

    所以說,從蘇軾的詩句中我們讀到了所有中年人的困境——為了生活不得不蠅營狗苟、委屈求全。中年人的軀體不屬於他自己,而屬於老人,屬於孩子,屬於單位,屬於依靠中年人的一切人。

    感謝蘇軾,用經典的詩句發出了振聾發聵的靈魂拷問。這個問題暫時沒有答案,因為中年人的軀體不屬於他自己,也不可能“忘卻營營”。祝福所有的中年人學會愛護自己,保重自己,不要太為難自己。

  • 20 # 牛仔故事

    此詩出自蘇軾的《臨江仙》,可算蘇東坡的名句之一。這句詩道盡了為人不易的真實情景。人生一輩子,深受社會環境的制約,從來都是身不由己。無論從那方面看,可以說都是上天已註定的一種命運。個人的奮鬥也許能改變一些現實狀況,但總的來說,還是人算不如天算。所以,太多的身不由己,才是江湖行走的真實狀況。蘇東坡的一生也是曲折很多,遭罪的經過不一而足。難怪他會發出此身非我有的感嘆。這也是千古以來,人類都難擺脫宿命的寫照吧!

    但是無論如何受苦受難,人生活著還是要有信心,還是要不斷努力奮鬥,還是要有一個好的心態,不能全由苦命宿命來擺佈。再者,換個角度,用佛教的觀點看問題,此身即非我身,我亦無我,而以無我之精神,為社會為人類而活著,去做好事善事,就有了無量功德,那也就有了很大意義。故此,人還是要活出自己的精彩!這樣才不會枉渡一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結婚後女方要自己的自由,一般和男方沒溝通,這樣正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