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神爺
-
2 # 揚韓若鑫
《水滸傳》封建迷信思想始終貫穿其中,講述世界萬物,皆有因果,凡事皆有定數,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智真長老,是五臺山得道高僧,知道過去未來。當年花和尚魯智深本欲在五臺山剃度為僧,因其相貌兇惡,其餘人等並不願收留。智真長老對眾人言道:"只顧剃度他,此人上應天星,心地剛直。雖然時下兇頑,命中駁雜,久後卻得清淨,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可記吾言,勿得推阻。"可見智真長老的道行。(詳見水滸傳第四回,趙員外重修文殊院,魯智深大鬧五臺山)智真長老力排眾議,予以剃度。後來因魯智深時常酒後亂性,損壞公私財物,打傷多位寺內僧眾。智真長老無奈,齎發他赴東京大相國寺。臨別贈魯智深四句偈語:
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這四句偈語後來皆有應驗。說的是:遇林沖而起事,遇二龍山而富安,遇水泊梁山而興旺,遇錢塘江而終止。魯智深徵遼後與宋江等重上五臺山,智真長老喚過智深近前又贈四句偈語:
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後來梁山好漢征剿方臘獲勝後。魯智深和武松夜宿六和寺,聽到錢塘江之潮信。想起智真長老的偈語,拍掌大笑道:"俺師傅智真長老,曾囑託灑家四句偈言,道是‘逢夏而擒,俺在萬松林廝殺,活捉了個夏候成;"遇臘而執",俺生擒方臘;今日正應了‘聽潮而圓,見信而寂",俺想既逢潮信合當圓寂"。(詳見水滸傳第一百一十九回:魯智深浙江坐化,宋公明衣錦還鄉)這四句偈語也一一得到了應驗。
魯智深遇宋江後一直征戰不休,從未“而止"。遇錢塘江而圓寂,終於修成正果,駕鶴西遊,終於"而止"。結束了傳奇的一生。由此可見,"遇江而止",江是指錢塘江。 -
3 # 文化一家人
“遇江而止”並非是指宋江,因為魯智深遇到宋江以後不僅沒有止,而且還征戰不休。
這個“遇江而止”指的是錢塘江。因為魯智深南征方臘後在杭州六合寺暫住,聽到了錢塘江的潮信,所以才圓寂坐化而去。
智真長老先後給了魯智深兩次十六字偈言。偈言是佛教用語,是忠告預言的意思,意在告誡他的人生要按此偈言行事。
事實上,魯智深也正是按照智真長老的偈言,走完了他的人生。而且這兩次偈言都是相互照應,彼此相連,相輔相成,密不可分。
智真長老第一次給魯智深留下偈言,是在他離開大相國寺的時候:
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智真長老第二次給魯智深留下偈言,是在魯智深徵遼回來後,魯智深去探望師傅,智真長老再次給他留下偈言
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遇林而起,是指遇到林沖後,魯智深大鬧野豬林,救下林沖後被高俅通輯,只好逃上二龍山起事。
遇山而富,是指魯智深上了二龍山後做了寨主,要啥有啥吃喝不愁,豈不就是遇山而富麼。
遇水而興,是指魯智深上了梁山後,山寨呈現一派繁榮興旺的景象,因此叫遇山而興。
遇江而止,是指魯智深南征方臘回到杭州六合寺,聽到錢塘江漲潮的潮信,於是便坐化而去無疾而終。
遇夏而擒,是指魯智深活捉了夏侯成。
遇臘而執,是指魯智深生擒活捉了方臘。
智真長老的這種人生偈語,是古典文學作品中常見的藝術表現手法,雖然有些迷信色彩摻雜其中,但對於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符合邏輯環環相扣,確實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回覆列表
這個是對魯智深說的16字箴言: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遇林而起:就是野豬林救林沖開始被逼無奈為後來埋下種子;遇山而富:就是和楊志一起奪二龍山真正的開始綠林好漢;遇水而興就是上水泊梁山;遇江而止:這裡肯定指的是錢塘江,證據在於魯智深最後自己寫下的身平所有:“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繩,這裡扯斷玉鎖。忽聞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