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劉關照1
-
2 # 清山峻嶺常青松
我不可能當 投降宋朝。我會利用我的皇帝權力就動千軍萬馬唐朝的政治資本很濃厚。利用這個資本秘密全國百姓打北宋潮庭
-
3 # 戈壁灘駝鈴
南塘後主李煜寄希望於向宋朝納貢以保全基業。他在位期間殷勤侍奉宋朝,除了歲貢外,每逢宋廷用兵或者重大活動,也進禮表示支援和祝賀,並多次派遣使者陳說臣服之意。
面對強大的宋朝,李煜不該一步一步拖著走。與其苟延殘喘,不如當機立斷。
為了保全南唐百姓免受刀兵之苦,在明知不敵宋朝的情況下,直接把南唐政權交由宋朝管理。
如果可能自己偏居一隅,終老田園。不能的話只不過一死而已,不至於像後來那樣,在拖不下去的情況下,才動刀兵,結果落得軍民百姓深受其害,自己的下場也可憐可悲。
當時的情況是李煜身為帝王,徹底放棄政權有些不甘心,也捨不得;要保護政權還沒有實力和宋朝抗爭,只能得過且過、苟延殘喘,落得最後可悲的下場。
俗話說:“當斷不斷,必受其亂,斷而不斷,必有後患。”李煜的悲劇正是在斷和不斷之間優柔寡斷,這也符合李煜的性格特點。
說起來,李煜做皇帝應該是一個悲劇。論才華,他是個大文學家的料,卻偏偏生在了帝王家,而且陰差陽錯,偏偏他排行老六,又湊巧五個哥哥全都早早去世,他的父親李璟只好把皇位傳給了他。
當時大臣們都不看好他當皇帝,這個風雨飄搖的南唐國的國君,實際上應該選擇一個有能力的強勢繼承者,那樣南唐的悲劇的歷史肯定會改寫。
他即位之後,本應該臥薪嚐膽、選賢任能、富國強兵,可是他卻整天只知道風花雪月、逃避現實。詩寫的倒是不錯,國家政務卻在他手上亂了套,時也!命也! -
4 # 史道驛站x
南唐後主李煜皇帝做得不怎麼樣,詩詞卻寫得相當了得,他應該是中國歷史上,寫詞寫得最好的皇帝,他有很多詩詞一直被後人推崇。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的詞沒有堆積華麗的辭藻,讓人讀來平實真誠,心裡的憂思哀怨,一覽無餘。
趙匡胤代後周建立大宋,勢力迅速壯大,五代十國分崩離析的局面結束。南唐在大宋的強勢夾擊下,也顯得脆弱不堪,無論從那方面來說,都無法與大宋抗衡,大宋統一也是勢在必得。
為了保全南唐祖業,本無心做皇帝的李煜,也只能一再退讓,認大宋為正統,只想偏隅苟安,可這隻能是一廂情願。肉弱強食就是自然法則,內憂外患的南唐滅亡也是歷史的必然。
李煜雖說在治理國家上,能力不足,但他也不是一點作為沒有,他也組織了力量進行抵抗,無奈勢力太弱。歷史經驗再次證明,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真理。李煜不管怎麼做,他也逃不脫亡國之君的命運。
假如我是南唐後主,面對強大的北宋,也只有俯首稱臣,任憑山河破碎,國家凋零。不過我會做一件事,就是放棄抵抗,和北宋談判,讓北宋善待南唐子民,自己隱歸山水,做個快樂文人。
當然,這也有可能是一廂情願的事,對於亡國之君,北宋也許會趕盡殺絕。
-
5 # 燕趙節度使
當然是外聯契丹,內修武備。
外聯契丹,襲擾北宋派出使者從海陸繞道契丹,向契丹稱臣納貢,請求與契丹結盟,每年送歲幣。
向契丹君臣沉痛利害關係:北宋如果南下消滅割據政權,那麼等平定了中原之後,一定會北伐,收復幽雲十六州,屆時將於契丹爆發戰爭。
以此來激發契丹君臣的危機感,從而促使兩國結盟。
盟約如下:1.契丹和南唐結為君臣之國,每年南唐要想契丹進攻歲幣,如絲綢瓷器金錢等。
2.兩國結成軍事同盟。任何一國遭到北宋的攻擊,那麼另一國就有出兵的義務,使得北宋受到南北兩方面的夾擊,使其不敢輕舉妄動。
3.援助北漢。
北漢雖然地小人少,但軍力強悍,雖然可能打敗北宋,但起碼也有一戰之力,能起到很大的牽制作用。
如此一來,南唐就獲得了強有力的外援,為自己的安全增加了一份保證。尤其是契丹的兵力強悍,北宋與之爆發戰爭,並沒有把握取勝。
如果更狠一點,出錢出糧給契丹北漢,讓它們是不是的挑起邊患,吸引北宋的軍隊主力,甚至慫恿契丹和北漢出兵攻打北宋,這樣南唐就可以獲得安全的外部環境。
內修武備,攻略南方① 重用林仁肇
林仁肇生性剛強堅毅,武藝高強,而且身材魁梧,身上刺有虎形紋身。原是閩國裨將。
956年(顯德三年),後周軍攻打南唐的淮南,南唐在泉州、建州召募勇士,林仁肇被舉薦。中主任命林仁肇為將軍,讓他率偏師救援壽州。林仁肇攻城南大寨,又破濠州水柵,被擢升為淮南屯營應援使。 [2-3]
周軍正陽浮橋建成,扼住南唐援軍的進路。林仁肇親自率領一千敢死士,用船載著薪柴牧草,乘風放火,欲焚燬浮橋。不料,風向轉變,不利火攻,周軍大將張永德趁機進戰,唐軍大敗。
林仁肇單馬殿後,並將張永德射來的箭矢全部擋開。張永德大驚道:“敵軍有能人啊,不可輕敵。”便不再追擊。後來 林仁肇被任命為鎮海軍節度使。
970年(開寶三年),林仁肇私下向南唐後主進言道:“淮南兵力很弱,宋國又連年用兵,先後平定西蜀、荊湖、嶺南,千里奔波,士卒勞累,這正是可乘之機。陛下只要給臣數萬兵馬,臣就能奪取淮南。陛下可以對外宣稱臣起兵反叛,那麼臣若成功,淮南歸國家所有,臣若兵敗,陛下便滅我滿門,以此表示陛下並不知情。”
後主聽後,驚道:“你千萬不要胡說,這會連累到國家的。”
南唐大臣陳喬為吏部侍郎翰林學士承旨門下侍郎兼光政院輔政,總領軍國大事。
他很賞識林仁肇,道:“若使林仁肇在外帶兵,我陳喬在中央掌握朝政,那麼中國雖國土狹小,宋國也難以圖謀。”
林仁肇冤死後,陳喬嘆道:“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還要殺害忠臣,真不知道我最終會死在什麼地方。”南唐滅亡後,陳喬跳樓殉國。
由此可見,林仁肇有勇有謀,如果李後主採用了他的計策,即使不成功,起碼也會給北宋造成巨大的麻煩。
南唐之所以滅亡,不是沒有人才,而是沒有提拔重用人才的君主罷了。
② 消滅南方割據政權
首先要消滅的是吳越國。
這個時機一定要等到北宋和契丹、北漢開戰時,趁北宋主力在北方,無限南顧,以傾國兵力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進攻吳越國。
吳越國國小兵少,但十分富裕。如果能攻滅吳越國,能極大地增加南唐的財富,並且獲得許多東南沿海的港口。
攻滅吳越國後,就可以繼續南下,消滅南方的南漢等割據政權,然後逆長江而上,破夔門,攻入巴蜀,完成南方的統一。
此後,在趁北宋和契丹的大戰,從巴蜀出兵關中,從武漢出兵河南直逼開封,從淮河出兵江蘇山東,席捲北方。
吞併了北宋後,就可以和北漢、契丹開戰了,收復幽雲十六州,完成統一大業。
-
6 # 歷史探源
無論你是誰,戰爭的原則都是,以打為主,不打就沒有勝利,但是在實力弱的時候以跑為主,不跑就沒有生命,對於李煜來說據說被人用反間計搞掉了一個大將,他自己已經沒有能力來抵抗宋軍。如果真有逐鹿中原的本事棄城逃跑啊,回過來再戰,智商都揮霍在詩詞和小妞身上了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問的有點難度,要想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對當時的局勢有所瞭解。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兵不血刃奪取了後周的政權。為了統一天下,趙匡胤御駕親征,東討西殺,南征北戰,蕩平了大半個中國,這個時候只有南唐政權孤立存在。李煜又是一個不理朝政的君主,整天沉溺於風花雪月之中,國家的滅亡是早晚的事。假設我是南唐後主,為了南唐的百姓免於生靈塗炭,最好的辦法,就是開城投降,如果自己還有點血性的話,那就選擇自盡,這樣既保全了百姓,有維護了一個帝王的尊嚴。也許這才是最好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