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基本制度。有人說是隋煬帝提出的,有人說是唐太宗提出的,到底是什麼時候確立的?
14
回覆列表
  • 1 # 西風悍馬

    我是潘多拉效應,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在南朝,南齊時,秀才科的策試開始有了明確的規定,“五問(合格)並得為上,四、三為中,二為下,一不合與第。” 考試成績分為上、中、下、不及格四等,而不及格者“不合與第”,不予授官。這說明考試已經被過去嚴格得多。梁武帝在建康設立五經館,考試及格就給官做。各地寒門士子紛紛投館就學。其考試辦法為“其有能通一經,始末無倦者,策實之後,選可量加敘錄。雖復牛監羊肆,寒品後門,並隨才試吏,勿有遺隔。 ”已經明確提出了對寒門庶族子弟不論出身,隨才錄用的規定。

    在北朝,北魏、北齊“凡州縣皆置中正。其課試之法,中書策秀才,集書策貢士,考功郎中策廉良。天子常服,乘輿出,坐於朝堂中楹,秀孝各以班草對。字有脫誤者,呼起立席後;書有濫劣者,飲墨水一升;文理孟浪者,奪席脫容刀。”可見,北朝當時的考試辦法已經分科別類的實行,並且監督考場,不合格的舉人當場就遭受斥黜。

    科舉萌發於南北朝時期,科舉真正成型是在唐朝。

    隋代選官辦法是兩漢分科察舉辦法的沿襲。開皇十八年(589年)隋文帝詔諸州舉貢士人按志行修謹、清平幹濟兩科分別薦進,大業三年(607年)隋煬帝詔令薦人,分為十科。大業五年(609年)又詔諸州薦人,分為四科。隋代尚沒有自請投靠的辦法。雖然又說法說“煬帝始置進士之科”隋代“置進士、明經二科”。但根據史料詔隋文帝、隋煬帝詔書記載的隋文帝的二科、隋煬帝的十科、四科中都沒有進士、明經的科目。至於分科舉薦的辦法也不始於隋。兩漢的察舉已經實施分科、策試。何況,即使隋代真出現了相當於進士的科目,也不能說這就是科舉制度。因為,同之前的選官制度比較,科舉制度的最重要的特點在於:一,投牒自應,讀書人都可自行報名參加考試,不必非要先由官吏推薦;二,考試定期舉行;三,嚴格考試。二隋代選官制度則不具備上述三個特點。隋文帝、隋煬帝的詔書都表明,參加選官計程車人仍然必須先得到高官的舉薦,制度上並沒有給予他們投牒自應的權利。隋代分科選舉共三次,都是由皇帝臨時下詔舉行,沒有定期舉行的制度規定。至於開皇七年關於諸州歲貢三人的詔令,也跟兩漢時州郡每年向朝廷舉貢士一樣,人數既少,考試也不重要,不用於唐宋定期舉行的全國大考。如果不以上述三點為科舉制度標誌,那麼兩漢察舉也是科舉制度了。所以,只能確認科舉制度的產生是在唐朝,而不是在隋朝。

    隋朝在人才選拔方面沒能提供什麼具有開創意義的典章制度。隋朝皇帝都有嫉賢妒才的毛病。隋文帝下詔廢除京師和地方州縣的學校。隋煬帝是個荒淫暴君,同時也是個詩人,但他卻沒有曹操、曹丕那用愛才容賢的雅量。著名計程車人薛道衡作《昔昔鹽》一詩,其中“暗牖懸蛛網,空梁落燕泥”廣為當時人傳誦。隋煬帝嫉妒萬分,竟橫加罪名將薛道衡殺死,臨刑時對他說“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嫉賢妒能到如此地步,因此隋代選舉中沒有出過什麼人才,也就不奇怪了

    對於科舉的開創,史學界向來有異議。歷史學家俞大綱、唐長孺、何忠禮、金錚等認為唐朝開創了科舉。

    何忠禮《科舉制起源辨析——兼論進士科首創於唐》否認隋代有進士和進士科之說,他的理由亦有二:一是遍考《隋書》和隋代文獻,雖然記載了開皇和大業中所舉的眾多科名,卻未見進士科之名,也未見進士科考試之實;二是在唐、五代文獻中所載隋進士有房玄齡、溫彥博、侯君素、孫伏伽、張損之、楊纂等6人,可是經過考證、除楊纂的進士身份,因文獻闕如,無從查考外,其餘5人不是查無實據,就是以時制比附古制,將隋代以秀才、明經科察舉為官,比附成進士科登第,唐代雖有進士科開創於隋的記載,但也有進士科開創於唐的記載,所以他認為隋代實行的仍是察舉制,進士科也起源於唐。

    俞大綱對隋置進士科一條頗有疑義,他說:“若謂察舉對策之法,已為完形之考試製度,則當上溯兩漢為權輿,若謂朝廷,開科待人,士子投牒自試,始可謂完形之考試製度,則當以唐為始,不可謂肇基於隋,確定於唐矣。”提出士人“投牒自試”是科舉制度起源的主要標誌這一極有價值的見解。唐長孺提出了與俞大綱相似的看法,他認為唐代科舉制度的重要特點在於是否“准許懷牒自試”,而南北朝後期,已出現士人“懷牒自試”的個例,反映了當時科舉制度正在萌芽之中。

    進入20世紀80年代,有學者著文指出:要確定科舉制度起源於何時,首先要把握住它區別於其他選舉制度的特殊本質,也就是解決什麼是科舉的問題。何忠禮在《科舉制起源辨析——兼論進士科首創於唐》一文中提出,考察整個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基本上可以概括出這樣三個特點:“第一,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應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第二,‘一切以程文為去留’,換言之,舉人及第或黜落必須透過嚴格的考校才能決定,第三,以進士科為主要取士科目,士人定期赴試。”並透過多方面的論證,認為上述特點中的“投牒自進”和考試黜落法雖然在南北朝後期已露出了端倪,但正式出現卻在唐代,隋代儘管廢除了九品中正制,實行的仍然是察舉制。至於史書所載隋代已有進士科的說法,也查無實據。因此,科舉制度正式形成的時間不是在隋代而是在唐代。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詔令“諸州學士及早有明經及秀才、俊士、進士,明於理體,為鄉里所稱者,委本縣考試,州長重複,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隨物入貢”,提出了“每年十月”赴朝廷應試的定期,明確了州、縣地方預試,即相當於後世“鄉試”的辦法,而且不必像隋代那樣必須官府舉薦。武德五年(622年)唐朝的詔書明確了士人可以“投碟自應”,下層寒士得不到舉薦者“亦聽自舉”,“潔己登朝,無嫌自進” 自此正式確定了士人“自舉”、“自進”的制度。唐高祖五年(622年)的詔令標誌著以自應考試為特點的科舉制度的誕生。

  • 2 # 一位潛在的帥哥

    科舉制度萌發於魏晉南北朝時期,正式建立是隋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選官制度是注重門第的九品中正制,後來隨著士族的衰落和庶族的興起,這種制度無法繼續下去。隋朝首位皇帝隋文帝楊堅以史為鑑,吸取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教訓,深刻地意識到國家的混亂源於官場制度,不變,則難以長治久安,於是他開始摒棄以前各種制度上的弊端來改善國家統治,並開始了以科舉考試這種方法來進行選拔人才。

    後來隋朝的統治逐漸穩固,隋煬帝楊廣時期,正式設定了進士科,並將科舉考試設為一項國家選拔人才的方法寫進法律,從此科舉制正式誕生了。

  • 3 # 歷史便籤

    導語:根據史書記載,從隋煬帝大業三年(607)的進士科算起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正式廢除,綿延存在了近一千三百年。

    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基本制度。它淵源於漢朝,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朝,廢除於清朝末年,歷經隋、唐、宋、元、明、清。

    1.隋朝首創

    魏晉以來,官員大多從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權貴子弟無論優劣,都可以做官。許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卻不能擔任高官。隨著士族門閥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興起,魏晉以來的注重門第的九品中正制無法繼續下去。隋文帝時廢除九品中正制,採用分科考試選拔官員,奠定了科舉制的雛形。隋煬帝時,正式設立進士科,科舉制度正式形成。

    2.唐朝繼承和完善科舉制度

    唐太宗貞觀時大大擴充了“國學”的規模,增加了考試科目,當時以進士、明經兩科為主。但是當時錄取極嚴,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之說。

    武則天時,大量增加科舉取士的人數,還首創武舉和殿試。武舉由兵部主考,考試科目有馬射、步射、馬槍、負重摔跤等,唐代最著名的武狀元便是郭子儀了。武則天載初元年二月,女皇親自“策問貢人於洛成殿”,這是科舉考試中殿試的開始,但在唐代並沒有形成定製。

    唐玄宗開元年間,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以後成為定製。

    3.宋代改進

    宋朝的科舉制比唐朝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考試分為解試(州試)、省試、殿試三級,殿試成為定製,考試方法採用糊名法,還實行謄錄制度,以防作弊行為。宋朝日益完善考試程式和方法,大幅提高錄取比例,也出現了一些鼓勵科考的打油詩,比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4.明清八股

    明朝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但採用八股取士,科舉制度凸顯弊端。1905年清末新政廢除科舉,科舉制退出歷史舞臺。

    鄉試是地方考試。唐宋時稱“鄉貢”、“解試”。明清兩代在各省城舉行。每屆三年,考期在子、午、卯、酉年的秋八月,稱“秋闈”(秋試),為正科。遇新君登極壽誕慶典,加科為恩科。考三場,每場三日。由欽命的主考官主持,凡屬本省生員、貢生、監生等經科試合格,方準應試,考中者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舉人可於次年春進京應會試,即便會試沒考中,也具備了做官的資格。

    會試與殿試是中央考試。鄉試翌年,即醜、辰、末、戍年春季,舉人彙集京城,參加由禮部舉行的會試,又稱“禮闈”、“春闈”,考三場,每場三日。取中者為“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會試後貢士再由皇帝親自御殿複試、決定取捨、等第,即殿試。試期一天,依成績分甲賜及第、出身、同出身。殿試第一甲第一名,初稱“榜首”,亦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鄉試、會試、殿試連續考中第一即“連中三元”。

  • 4 # 四川達州人

    科舉制度,發源於西漢,始建於隋朝,發展於唐宋,定型於明清。

    科舉的涵義

    什麼叫科舉?

    就是古代中國的文官選拔制度之一。

    以分科作為選拔範圍,以考試作為選拔手段。相對來說,科舉是迄今為止所有選官手段中最公平的辦法,沒有之一。

    科舉的起源

    先秦時代,中國社會是貴族世襲的世卿世祿制,出身貴族才能夠有機會讀書。

    金文是祭司與皇族所有:

    顯然,讀書才能不是文盲,也就才可能做官啊(不是吏)。

    所以,西漢這麼第一個庶民王朝就遭遇到極大的困難,六國舊貴族基本在秦朝統一戰爭與秦末戰亂中損失,國家窮苦不說,也遭遇了焚書坑儒,人才幾乎斷層。

    因此,西漢被迫搞起恩蔭、推薦,輔之以官學選才法,這才恢復文治。

    察舉徵辟制也就出現了。

    州級行政長官向中央推薦秀才,謂察。

    郡國行政長官向中央推薦孝廉,謂舉。

    皇帝需某方面特殊人才,釋出求賢詔,應考者到首都接受三公考試,謂徵。

    600石以上主官有權任命規定數目的屬官,謂闢。官員開府建衙也是闢。

    在這裡,看明白了嘛?

    察、徵兩大方式都要參加中央政權的正式考試才能得到官職。這是科舉起源。

    建立科舉的原因

    西漢開始,世家崛起。

    世家是發源於戰國時期的強宗大族,在地方上積累財富,逐步做大,東漢已達佔州據郡的地步,進可鉗制輿論清議,控制中央,退可據堡自守,為禍鄉里。歸根結底,世家是集官、學、地主、商人為一體的家族。

    世家因部曲制佔有人口,因囤積居奇和高利貸剝削鄉民,因工商積累財富,因書籍壟斷文字,進而壟斷仕途。所以無奈的曹丕搞出九品官人法,與世家妥協,讓世家成為了不是貴族的貴族。

    這也就形成了所謂——百年皇朝,千年世家的說法。

    因此,世家壟斷經濟,控制人口,擁有武裝力量,對國家長治久安是不利的。隋朝統一之後自然開始改變九品中正制,這是建立科舉的根本原因。

    587年,隋文帝命令京官5品以上,總管、刺史,以志行修謹、清平幹濟兩個科目舉人到中央參加考試。此為科舉之始。

    唐代科舉的發展

    隋朝時間短暫,唐代恢復科舉。意圖與隋朝完全一樣,期望國家政權能夠跳出世家的控制,努力提拔寒門子弟來壓制和平衡龐大的世家力量。

    科舉的科目也逐步繁多,進士之外,還有明經(秘書類)、明算(財經類)、明法(司法監察類),甚至還有明字、武舉等科。

    手抄書:

    不過唐代維持部曲制,書籍雖然出現印刷方式,但還是以抄寫為主,文字書籍依舊掌握在世家之手,因此科舉透過者依舊是世家子弟為主,畢竟能夠讀書的,有機會讀書的寒門地主也不多。

    因此,哪怕被唐太宗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再三打擊,世家依舊在安史之亂後恢復力量並參與到藩鎮割據與李牛黨爭中。

    唐代開始的雕版印刷:

    世家甚至公然藐視李唐皇朝,更不屑與皇族聯姻,嫌棄李唐血脈不純也。

    科舉真正興盛那是宋代的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都說菸酒傷身體,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吸菸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