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玉見沈華
-
2 # 坤瑩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玉蟬多被用作隨身配飾以及喪葬玉器使用。在玉器的發展上,早在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和石家河文化以及良渚文化中就有玉蟬被發現。
由於蟬的生命週期最初是從幼蟲成長到地上的蟬蛹,最後才變成飛蟲,所以在古人的眼中蟬性高潔,不食雜物僅飲露水為生,入土重生,蛻變新生,這些外觀特性都符合了古人追求潔身自好,追求永生、新生的樸素願望!
《屈原列傳》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
蟬在古人的心目中地位很高,向來被視為純潔、清高、通靈的象徵。
玉蟬究其用途,可分為三種:
一:為佩蟬,是專門佩帶在人身上以作裝飾和避邪而用,把蟬佩於身上則表示高潔;
二:為冠蟬,是作為飾物綴於帽子上的;
三:用途較為獨特,將玉蟬放於死者口中稱作琀蟬,這是以蟬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
寓指精神不死,再生復活。
西周玉蟬特徵:
1、周代玉蟬造型承襲商代的風格,較商代更為細緻和精美。平頭、圓頭成為主流。仍以大眼為主,眼形有圓方眼、長方眼,位置多在頭部框內兩側,有的用“臣”字形紋刻化蟬眼,眼下有三道陰刻線。
2、周代玉蟬頸部有寬頻狀圖案裝飾,蟬翼和背面大多光素無紋,兩翼成斜坡狀,翼上有葉脈紋,器型頭寬、尾尖、背拱,立體感強。器的外形不規整,僅刻化輪廓而已。
3、精美的玉蟬的背、腹和翅膀上面開始有各種裝飾紋飾出現。
春秋玉蟬特徵:
以寬頻狀圖案裝頸部,用誇張多變的手法美化蟬身。紋飾對稱,有雙蟬復含體的器形,器身上有淺而細的“人”字形絞,斜線紋,細方格紋,“二”字紋等輔助紋飾裝飾。
戰國玉蟬特徵:
1、由於制玉工具的進步,玉雕技術大為提高,此時的玉蟬器身上的紋飾更復雜華麗,蟬翼上的葉脈紋纖細秀麗,在蟬的腹部有腳,使玉蟬向寫實的方向發展。
2、戰國玉蟬雙眼部位開始演變,由兩側雕琢而出,眼形仍然為大眼,頸部有短直線條、斜形短線條及繩紋,兩翼有陰刻線紋飾刻化的翼紋,背面運用弧形陰刻變現蟬腳。
秦漢時代玉蟬特徵
漢代八刀蟬,蟬刀法雖然簡單,但都粗獷有力,刀刀見鋒。因此有漢八刀之稱,蟬形比戰國時期相比,顯得薄而大。
玉蟬線條纖秀,尖端鋒芒銳利,邊緣如刀切。
翼中線兩邊以推磨技法形成的中線自然挺直,被稱作陽紋線,這就是蟬紋最精緻之處。中線兩邊推磨出來的坡度,光潔、平整、潤滑,蟬尾部的橫線表達的是具有伸縮功能的皮紋。
有的玉蟬頸下以單折法深挖,外沿輪廓線整齊完整,斜坡光潔平整,沒有波浪痕跡。
回覆列表
蟬紋是古代玉器上比較出現的,比較常見的紋飾之一,最早出現蟬紋是從良渚文化蟬形玉佩中開始發現的。
蟬具有象徵的意義,具有再生之意。古人常以蟬為形,作為玉晗之於死者口中,象徵著幻化,以求復生。
佩蟬代表品質高潔之意。原始社會歷經商周至春秋時期,玉蟬的造型簡單抽象,只雕出眼和象徵性的軀體,多圓雕,有穿孔,用於佩戴。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蟬紋用陰線區分出頭、腹、翅等部分。漢代的玉蟬線條簡單,稜角分明,刀法鋒利,被後人稱為漢八刀,而且都為片雕,無穿孔,用於隨葬。
宋代時期蟬紋多為重環式,橢圓圈足,足外一週凸邊,其上飾有繩紋,足內後刻有細線方格錦地紋。明代的蟬紋結構疏朗,沒有宋代蟬紋細密古樸之意,腹紋細瘦,翅窄而長。到了明清時期,玉蟬就更具有寫實的意義,形體大,造型渾厚,雙翅注重於裝飾,常以陰線或者陽紋刻畫羽翼,腹腔紋雕琢形象,胸前出現肢爪,蟬的頭部有穿孔,可以繫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