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前程似錦12
-
2 # 匹諾曹jun
前言
德國《世界報》網站4月16日發表題為《以自我為中心導致了塞洛高地之戰》的文章稱,每隔3米一門大炮,全部是中型或重型大炮:世界戰爭史上從未出現過比1945年4月16日清晨還密集的火炮齊射。9000多門大炮、火箭炮和類似武器在一條30公里長的戰線上排開,凌晨3點準時開火。蘇聯對第三帝國首都柏林的總攻開始了。
250萬以逸待勞、裝備精良的蘇聯紅軍沿奧得河前進。他們中的半數(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和烏克蘭第1方面軍)計劃在斯德丁和福斯特渡河後迅速向前推進,從南北兩面包圍柏林。剩餘的超過100萬紅軍將在格奧爾基·朱可夫元帥率領下擔任主攻任務:取道奧得布魯赫沼澤和塞洛高地,以最快速度向柏林東郊挺進。
目標是在5月1日這個蘇聯第2大節日前拿下柏林。但很清楚的是,勝利根本不取決於能否攻克德軍自1945年2月初就開始在塞洛高地構築的堅固陣地。儘管迂迴包圍行動的勝算較之強攻要大得多,但蘇聯統帥部卻不這麼認為。
朱可夫元帥甚至冒出一個想法:如地獄之火般的炮擊過後,3點20分探射燈點亮了奧得布魯赫沼澤的戰場。但人數上以1對10處於下風的德國守軍在炮擊開始前就已從最前沿撤離。
朱可夫下令各兵團在坦克掩護下全線向前挺進。他們在極佳的照明條件下進入納粹國防軍和人民衝鋒隊的防禦炮火中,結果傷亡慘重。這一天,每一米戰線上都有陣亡的紅軍士兵。儘管付出如此巨大代價,蘇軍卻並未突破德軍防線。
上午10點左右,朱可夫意識到他錯誤策劃的攻擊受阻。3小時後,他致電莫斯科,向斯大林報告情況。
朱可夫不得不報告說,當天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突破敵軍防線了。這時,斯大林向他的元帥通報了另2個蘇聯軍團取得的成果。這就意味著,朱可夫必須不計任何代價地佔領塞洛高地。
不過,德軍的防守策略同樣瘋狂。由於納粹國防軍不再擁有能發起反擊的後備部隊,而且彈藥迅速耗盡,因此可以預見,陣地最多隻能再守住短短几個小時。此外,南北兩面的蘇軍在德軍頑強抵抗下(既未突破、也未繞過德軍)正迅速向柏林挺進。
1945年4月17日,精疲力竭的德軍士兵仍堅守在塞洛高地。第二天深夜,援兵被用公共汽車從柏林輸送至前線。但是,與法軍總參謀部在1914年9月初的馬恩河戰役中不同——當時法軍援兵被巴黎的計程車送到前線——納粹國防軍已經完全喪失向進攻者發動攻擊的能力。
文章稱,毫無意義的屠殺還在繼續。朱可夫不斷將部隊推向奧得布魯赫沼澤。他們非常緩慢地一個接一個佔領了德軍陣地。這位元帥向斯大林彙報進展,朱可夫知道,如果失敗,即便是斯大林格勒戰役勝利者的光環也無法拯救他。
3天后,第3條、也是最後一條德軍防線終於被突破。蘇聯坦克和火炮部隊開始向西進發。他們於4月20日抵達貝爾瑙並動用榴彈炮向柏林市中心開火。
總結:戰後朱可夫在自己的回憶錄中敘述到,他在行動決策上沒犯‘嚴重錯誤’”,而軍事歷史學家理查德·拉科夫斯基則認為,這位蘇聯元帥的說法與實際不符,因為塞洛高地之戰首先並非一場軍事行動,而是一場政治宣傳仗。它至少奪走了10萬人的生命,包括長期失蹤者。
-
3 # 永遠的飛機
進攻太急躁了,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付出不該有的慘痛傷亡。出於政治目的,率先攻入德國首都。不論軍隊死亡程度屬於蠻幹。
-
4 # 科羅廖夫
在二戰的所有蘇軍將領中,朱可夫元帥無疑是最著名的一位,這位將軍冷酷無情,為了實現目標不會介意成千上萬士兵的死亡。不可否認,他有軍事天才,無論是對戰局的判斷還是投送兵力的決心,蘇軍將領中沒多少人超過他。但是,朱可夫的作戰戰術被後來的歷史學家認為較為粗糙,和曼施坦因這類名將比起來粗糙不少,往往傾向於高壓戰術,用更多的力量來獲取勝利,就像一臺巨大的壓路機碾過所有對方抵抗。為此,付出的代價就是蘇聯軍隊的過度損失,但靠著蘇軍的兵力兵器數量,他的戰術仍然是非常有效的,甚至可以說是適合蘇軍的。然而,在戰爭勝利前的最後一刻,仍然採用魯莽的壓路機策略作戰,這就有點令人懷疑這位名將的水平。發生在柏林戰役中的澤勞費高地大戰,就堪稱是朱可夫軍事生涯中一個被忽視的黑點。1945年4月16日,蘇軍發起對柏林的攻勢,兩個方面軍,總計250萬人、6250輛坦克、42000門火炮以及7500架飛機,而朱可夫的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是實力最強的部隊。從當天凌晨3點開始,自信滿滿的朱可夫的部隊發起對柏林之鎖——澤勞費高地的攻擊。澤勞費高地位於柏林的東面,高出周邊地面約48米,就像一大片牆一樣攔在柏林之前,對於柏林的防守有很大的意義。駐守此地的德軍第九集團軍,只有14個師,512輛坦克和800門自行火炮,從兵力對比上看,德軍必敗無疑,甚至於能守一天都是問題。在蘇軍的大炮開火後,143盞探照燈開啟照射德軍陣地,蘇軍從凌晨3.30開始進攻。然而這種缺乏思考費策略並沒有帶來幫助,炮擊後的煙塵使得探照燈的光線無法起到影響守軍視線的作用,反而變成了指示蘇軍目標的工具。加上德軍陣地堅固,蘇軍炮擊未能獲得預期效果,德軍的反擊令蘇軍血流成河。16日一天下來,蘇軍寸步難行,朱可夫此時展示出迷信高壓策略的一面。在進攻受挫的情況下,他做出決定:將原本用於擴大突破口的裝甲預備隊投入戰鬥。原本蘇聯的戰術是步兵撕開防線,隨後坦克部隊投入擴大突破口並進行深遠突擊,大量密集坦克部隊投入狹窄的陣地攻防戰,這是戰術大忌,但為了快速奪取陣地,朱可夫顯然犯了這個大忌。其結果,就是蘇軍部隊遭受了大批的屠殺,無數坦克和士兵變成廢鐵和斷壁殘肢,戰場充滿了血與火。此時的具體細節無須多言,總體上說就是蠻力的對抗。朱可夫甚至為自己的指揮官下了死命令,那就是攻克不了陣地,指揮官也要進入懲戒營(蘇軍敢死隊)。直到4月19日晚上,朱可夫的部隊總算是攻下了澤勞費高地,代價是3萬人戰死,2萬人受傷,近800輛坦克被毀。在澤勞費高地之戰,最大的功臣是蘇聯的B-4榴彈炮。其實,只要有一些耐心,給步兵部隊更多密切的空地支援,不過早投入裝甲部隊造成混亂,蘇軍的損失不會那麼大,而攻克高地的時間也不見得晚太多,朱可夫的蠻力攻勢令大批蘇軍士兵沒有必要地倒在勝利前夕。但他之所以如此魯莽可能也和斯大林有關,斯大林給朱可夫一個資訊,那就是如果他不能儘快攻克澤勞費高地,那麼可能將由科涅夫的白俄羅斯第二方面軍來擔任攻入柏林的主力,為了防止攻克柏林的榮譽被奪走,朱可夫才不惜代價,甚至違反軍事常識地令部隊全力壓上。
-
5 # 紅色手電筒
朱可夫在柏林戰役中,明顯的錯誤就是對於澤洛高地的輕視,導致戰役的時間被拖長,而且蘇軍在澤洛高地的傷亡太大了。
澤洛高地是擋在蘇軍和柏林之間的一塊高地,是柏林在東邊的最後一道屏障。
柏林戰役中朱可夫在澤洛高地前碰的頭破血流是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上邊的壓力,還有就是自身的缺陷了。
上邊的原因就是斯大林的催促,柏林戰役可以說是一場爭奪勝利象徵的戰役,誰佔領柏林就清楚的表明誰是反法西斯戰爭的主力軍,尤其是對於歐洲國家來說,佔領柏林對於戰後的話語權有些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斯大林才會堅持由蘇軍佔領柏林。
在雅爾塔會議上,的確是同意由蘇軍攻克柏林,但是這個事可以說也是羅斯福為了換取斯大林在遠東加入對日作戰而作出的讓步。但是戰場上什麼都可能發生,在蘇軍開始進攻柏林的時候,西線德軍已經是全線崩潰,美國人已經幾乎是開著車往柏林飆車了,戈培爾說的,頂住俄國人直到美國人來踢你的屁股,這種情況非常有可能發生,這種情況下儘快攻佔柏林就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政治任務。
當初雅爾塔會議上的確是美國、英國答應了由蘇軍佔領柏林,但是英國人並不服氣,對於柏林的地位,丘吉爾和斯大林一樣的清楚,英國人一直沒有放棄這個念頭,所以儘快佔領柏林造成既成事實,這是斯大林的目的。
為了達成這個目的,當時參戰的蘇軍三個方面軍實際上是擺出了一個有點奇怪的陣勢,按理說象柏林這種有重兵設防的城市,一般是把主要力量放在兩翼,力爭從兩翼合圍城市,這樣既可以消滅重兵集團,而且包圍起來的城市更好打。而這次柏林戰役,蘇軍最強大的進攻集團是在中央,也就是朱可夫的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總兵力達90萬人,兩翼的烏克蘭第一白俄羅斯第二、兩個方面軍的參戰兵力加起來只有約100萬,這表明斯大林主要是要地方,至於德軍的重兵集團打跑了就得,但是柏林要在最短的時間裡佔領。
不但三個方面軍的佈勢是這樣,給蘇軍的戰役準備時間也是很短,這樣一場大戰,給蘇軍的準備時間只有十幾天,可以說是剛剛把蘇軍的那些所謂的師補充到5000人,囤積了一點彈藥,斯大林就催著發動進攻了。
野心是軍人的美德。爭取榮譽沒有錯誤,特別是對於軍人來說,況且儘快奪取柏林也是斯大林的意圖,從這一點上來說,朱可夫不顧一切的向前推進並沒有錯誤。
朱可夫缺乏這種正面攻擊堅固設防陣地的經驗,正面攻擊堅固陣地的事情在蘇芬戰爭中發生過,但是那時候朱可夫在蒙古草原打關東軍呢,沒趕上。
應該說,坦克部隊在這種高地攻堅中應該是和步兵配合作戰。
說完了上邊的,朱可夫在指揮上的失誤是由於朱可夫缺乏這種對於堅固設防陣地進攻的經驗,所以在具體的指揮上犯了錯誤。這裡邊主要是投入2個坦克集團軍的問題,而在澤洛高地投入2個坦克集團軍,並不是朱可夫的心血來潮,這個其實是戰前作戰計劃的一部分,朱可夫在戰前計劃就是,一旦近衛第8集團軍的進攻受阻,那麼就投入2個坦克集團軍加強進攻的力量。
這樣做的後果就像是後來的戰役程序一樣,2個坦克集團軍投進去並沒有太大的效果,反而是使蘇軍的戰鬥隊形更加擁擠。並沒有達到朱可夫的目的。
正面進攻澤洛高地其實是非常不利的,德國人佔據高地,蘇軍仰攻高地,非常不利,而且佔據高地的德軍對於蘇軍的一舉一動可以說是盡收眼底,在這種情況下,蘇軍是在打明牌。這種情況下,蘇軍就應該最大限度的發揮自身炮兵火力的優勢,首先組織一個規模巨大設計精巧的炮擊行動,最大限度的用炮火首先摧毀德軍的防禦工事再發動進攻,但是蘇軍的炮擊規模是夠大,但是炮擊的效果並不好。這個主要是偵察能力的問題。蘇軍據說是組織了6次空中偵察,但是看來這些偵察的效果並不好,而地面的滲透由於已經是雙方兵力高度密集很難滲透進去,目標都不清楚在哪,炮自然不知道往哪打。
蘇德戰爭後期,蘇軍突破德軍防線的主要手段其實是猛烈的炮火,如果炮火不能把德軍炸垮,那麼蘇軍的步兵是突破不了德軍的防線的。
在澤洛高地,德軍的工事大部分是在反斜面上,除了炮兵,空中火力也很重要,首先要用火力摧毀德軍的工事以後才可能迅速的前進,而朱可夫一開始的火力計劃並不完備,所以突破澤洛高地的時間拖的很長。
而蘇軍在二戰後期實際上是極度依賴猛烈的炮火,炮火不先把陣地上的德軍消滅徹底,蘇軍是無法攻克德軍防線的,炮擊的效果不佳,這個和朱可夫有很大關係,這一點在自己的回憶錄裡邊朱可夫也承認。
-
6 # 榮華之武器堂
沒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許多人認為朱可夫不會打仗,在塞洛高地坦克部隊損失較大,之後又在城市巷戰中導致坦克部隊損失很大,還有就是使用探照燈的爭議等。
總體來看,朱可夫指揮的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做為蘇軍柏林戰役主力,任務最艱鉅,地形也不太有利。比如塞洛高地,蘇軍無法繞過,只能強攻,因此付出了較大代價。不過正是因為塞洛高地的強攻,才使得科涅夫指揮的烏克蘭第1方面軍進攻較為順利
回覆列表
個人認為朱可夫對柏林的進攻之中,塞洛高地之戰是朱可夫犯的明顯的錯誤之一,這一戰造成了約10萬蘇聯紅軍死亡。
1945年年初時,蘇聯紅軍已經攻入德國本土,兵臨柏林城下。這時蘇聯紅軍可以有多條路線攻入德國柏林城區,但朱可夫選擇了德軍防守最嚴密的塞洛高地進攻。
包括為四瓦集團軍群及大量獨立部隊,約有55萬人,中央集團軍群15萬人,柏林本土守備部隊12萬人,共約80萬人。而蘇軍方面包括白俄羅斯第一 第二方面軍和烏克蘭第一方面軍共約250萬人,雖然蘇軍人數遠遠高於德軍,德軍是抱著必死的決心消耗蘇軍的,硬碰硬的話蘇軍傷亡一定不小。如果此時蘇軍選擇別的線路進攻的話,可以出其不意,但朱可夫選擇將這場仗打為政治仗,以人命去換取政治上的勝利,結果蘇軍在這場戰役中犧牲了10萬人。
朱可夫柏林塞洛高地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