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浮華的滄桑

      新朝是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位後所建立的王朝,公元八年,王莽廢掉西漢最後一位皇帝,然後改國號為新朝,但是王莽執政期間,為了解決土地兼併問題,大肆實行改革措施,最終因朝令繁瑣而失敗,同時加速新朝的滅亡。

      新朝是一段很短的歷史,經歷十五年後,王莽政權被推翻,之後就有了玄漢,然後就是東漢王朝。新朝不被歷史承認也是有原因的,除了壽命短,還有新朝乃王莽篡位後建立,王莽不是劉氏子孫,所以被稱為無恥的篡位者。

      再者王莽所制定的新政不被接受,他完全不適合當皇帝,所以才引發綠林軍起義,新朝政權滅亡。

  • 2 # 酸儒胖老師

    謝謝邀請~對於這個問題,我想首先要做好被歷史承認這個定位,若按照歷史時期來說,歷史上也認可這個時期,其歷史地位應該和武則天建立的武周相仿。若說不承認,應該是沒將新莽政權承認為一個正統王朝。那麼新莽政權為什麼得不到普遍認可呢?首先,來路不正,沒錯,它是篡來的,王莽篡漢已經成為了一個固定的歷史詞語。其二,時間短暫,從建立到被起義軍推翻也就十四五年光景。其三,朝政混亂,王莽並非昏君,但也卻是操多了心,來了個不服水土的王莽新政,無論是官職、地名、貨幣、對外關係等一頓革新,讓當時的百姓極不適應,這也是傳說他穿越的“依據”。其四,結局悲慘,不僅自己被亂刀砍死,而且頭顱還做成標本讓後世為誡。其五,得不到後續王朝承認,當然了劉秀建立的後漢怎能承認一個篡了前漢的逆臣呢。一般來說,一個王朝的歷史都是由後續王朝整理編撰的,而新莽政權是不會得到後漢的承認的,一個連史書都沒有都王朝是不會被認可的。

  • 3 # 世界全史羅銳

    新朝為什麼不被承認

      新朝是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位後所建立的王朝,公元八年,王莽廢掉西漢最後一位皇帝,然後改國號為新朝,但是王莽執政期間,為了解決土地兼併問題,大肆實行改革措施,最終因朝令繁瑣而失敗,同時加速新朝的滅亡。

    新朝為什麼不被承認

      新朝是一段很短的歷史,經歷十五年後,王莽政權被推翻,之後就有了玄漢,然後就是東漢王朝。新朝不被歷史承認也是有原因的,除了壽命短,還有新朝乃王莽篡位後建立,王莽不是劉氏子孫,所以被稱為無恥的篡位者。

      再者王莽所制定的新政不被接受,他完全不適合當皇帝,所以才引發綠林軍起義,新朝政權滅亡。

  • 4 # 電視劇情的人生

    王莽之被歪曲和否定,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受“成者王,敗者寇”傳統定論影響。王莽建立的新朝只存在了14年,比秦朝只少了一年,就被漢室子孫劉秀等推翻了。所以他註定要被打入另冊。歷代官史乾脆就不承認新朝是一個朝代。如果新朝成功的維持上百年,我看史官們就不會這麼詆譭王莽了。就該歌功頌德,對王莽神話連篇了。王莽就不是篡位,而是“天降大任於斯人”,是“奉天承運”的“真命天子”了。想想看,當年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不是篡位嗎?朱元章一個叫化子,劉邦一個小鄉鎮官,起兵造反,推翻“真命天子”的統治,不是犯上嗎?不是逆賊嗎?不算!因為他們成功了。成功者一切都是正確的,凡是他們的對立面則是賊寇。這就是歷史。王莽之冤,根子就在這裡。記得白居易有詩曰:

    “周公恐懼流言日,

    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

    一生真偽復誰知。”

    歷史.王莽(有價值的文章)

    有一天,我偶然間和一位朋友談起了歷史,他提到了王莽,說王莽是一個千古罪人。我沒有言語,但在心裡卻有一絲不安與無奈。究竟該怎樣去面對王莽和他所建的新朝呢?我不是歷史學者,不敢冒然去加以評說。可我認為:從班固直到今天的歷史學家對王莽及他所建立的新朝的評說,也未必是公正的。

    當然,歷史不可被否認,王莽謀過權,篡過位,為當上皇帝也殺了不少人。但就因為他謀權篡位就用神聖的歷史評說權而貫以千古罪人的罵名嗎?那麼,楊堅不也篡過位嗎?還有趙匡胤、李淵......歷來的改朝換代從某種邏輯來說也是謀權篡位。為什麼不把這些人統統加以罪名呢?

    古代的史學家以正統觀去評價歷史。劉漢、李唐、趙宋、朱明成為自然而然之正統。如有外姓染指那他便是大逆不道之徒。所以,他們對王莽痛而擊之,不但稱它為奸臣賊子,更有甚者,不承認王莽所建的歷時十五年的新朝。

    今天的歷史學家為什麼不能為王莽平反?也許是因為王莽距我們已經太久遠了被人們淡忘;也許史學家還抱著正統觀不放;再不就是王莽改制的失敗。

    2、無論史書上怎樣稱呼王莽,也不管那些史書的作者怎樣評說他。我們就只看這些史事,王莽其實並不壞!

    他出生寒門,生活簡樸。後因姑媽成為元帝皇后而被封為新都侯,進入上流社會,他仍然保持著簡樸的作風。吃飯、穿衣從不奢侈。後來當了皇帝也是如此。在中國古代的皇帝中,王莽可以說是最為簡樸的皇帝了。也許有人會說他是以此來籠絡人心的,但就憑這種籠絡手段足以說明他的高明。身著布衣口食粗飯,這些小事情在他看來遠比下幾十道罪己詔的效果要好得多。

    他知道,一個國家的靈魂所在就是帝王的精神所在。他的兒子王獲殺死一個家奴,他讓兒子自殺謝罪;後一個兒子王宇犯了法,他讓司法部門審議,司法部門的判決是罰銀一千兩。他下詔再議。司法部門的幾個首腦揣摩著皇帝心理議了幾天才判為充軍三年。當把判決書送到王莽哪裡時,他竟會在判決書上寫了三個他極不願意寫的字“斬,立決”。他哥哥的兒子王光指使人刺殺大臣,被他得知就指責嫂子教子不嚴。嫂子和王光後來都自殺了。

    他威嚴地坐在朝堂上,而心裡的精神重荷卻能把他壓在萬人之下。為了這個國家或是為了他的權力,他殺了一大批人包括他的兩個兒子和一個侄子。他是太殘酷了,可是就在他執政的十五年期間曾大赦天下八次之多。

    漢孝平帝元始二年,天下大旱,蝗蟲成災,人民大批流亡。王莽上書漢平帝願捐款百萬賑災,還獻田三十頃,修建大量房屋安置流民。

    對於王莽,我們不敢稱有雄才大略,可是我們也不應給把他看作不學無術的小人。

    他不是讀書人,也不曾留下一篇可以傳世的文章。也許他根本不知道書的作用。只是憑著他對這個社會的洞察力來實現他的政治理想。

    “莽奏起明堂,辟雍,靈臺,為學著築舍萬區,制度甚盛,立《樂經》;益博士員,經各五名。徵天下 通一藝,教授十一人以上,及有逸禮,古書、天文、圖讖、鐘律、月令、兵法、史篇、文字。皆詣公車。”(摘自《資治通鑑》)

    從這段不足百字的史料中我們是否可以看出王莽對待文化的態度呢?在謀取政權、鞏固政權的過程中,他殺了不少人包括大司馬董賢在內。但他卻留下了大司徒孔光。孔光是當時的一代大儒,他也反對王莽,可王莽卻沒有斬殺他,反而對他更加尊敬。加封孔光的女婿為侍中,奉車都尉。

    秦始皇焚書坑儒,乾隆皇帝大搞文字獄是政治事業的需要。王莽對待文化名人的這種態度也同樣是政治事業的需要。我想,歷史和後人會對這兩種不同的態度作出一個公正的評判。

    王莽執政時,國家土地進一步擴大。他第一次把南海中的黃支國(海南島)併入中國的版圖。漢孝平帝四年,他派中郎將平憲出使西域羌族,使羌地也成為中國的一部分。他並不好戰,在取得以上兩個地方的過程中從未動用一兵一卒。他的戰略只在一片微微的波動中就悄悄地完成了。

    3、新朝可以說是歷史上最為不幸的一個王朝。從它誕生到滅亡,危機連綿不斷,先是政治危機,接著是經濟危機,然後是軍事危機。王莽就是在這重重的危機中經營著這個千瘡百孔的大帝國。他渴望社會穩定、發展。渴望他治下的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從而他作出一個驚人的舉措------改制。

    西漢後期,土地兼併嚴重,出現了豪強地主。大批的農民失去土地淪為奴婢。社會經濟發展滯後。王莽站在這塊土地上審視著所發生的一切。面對這個紊亂的社會,他沒有退縮而是艱難地思索著。他最敬佩的是周公,最崇尚的是周禮。他最先考慮的是周朝的體制。於是,他想用周朝古老的血液去救治這個龐大而微弱的朝代。

    他施行王田制去阻止土地兼併。用奴婢私屬制去解放奴婢。為了扶助經濟,他開設了“國家銀行”。這一切做完了,他本以為新朝可以強盛,可以把皇位傳至子孫萬代。但,就是這個改制卻斷送了這個本不牢固的朝代。

    王田制把豪強地主惹惱了,他們拋棄了王莽。王田制也沒有使農民得到任何好處,飢寒交迫下他們只有揭竿為旗、斬木為兵走上造反的路子。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為什麼會引起又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他在思索,歷史也在思索.......

    起義軍攻進長安城,他被斬殺分為五大塊,人們爭食其肉。一個朝代結束了。

    農民起義衝擊了豪強地主階級。土地兼併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同時解放了奴婢。階級矛盾有所緩和。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使中國又進入一個比較穩定的時期。

    4、

    歷史的運作需要推動力。這個力不外乎兩種:革命和改革。無論那一種,也無論成敗,站在第一線的人總是有一定理想和魄力的。當然,我不敢,也不應該都稱他們為偉人。

    改革其實也是一種革命,它也要人付出代價。商鞅被車裂了,王安石被罷官了,譚嗣同被砍頭了,而王莽付出的代價卻更加沉重。他把他的新朝、他的性命、他的名譽全部陪葬了他的改制。

    今天,我們不提倡以成敗論英雄的歷史觀。可是人們還是自覺不自覺抱著“成則英雄敗則寇”的觀念不放。對王莽的評說不就是這樣的嗎?

    我們嘆息著歷史,注視著歷史,同時也在創造著歷史......

    儒學的失敗——王莽成敗之我見

    自從有了《漢書·王莽傳》甚至更早,人們心中就已經給王莽下定了評語:沽名釣譽、大奸似忠、外示恭儉、內懷貪毒、覬覦皇位、竊權篡國,一個虛偽歹毒的野心家、陰謀家。白居易有詩云:“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向使當年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正代表了這種觀點。

    魯迅先生曾表達過一個觀點——一個朝代越短,史書上它往往越黑暗。因為它還來不及為自己寫歷史,只能等到下一王朝——往往是它的敵人(如秦與漢)——來為其修史,“黑暗”自是難免。因此,對於《漢書·王莽傳》——這篇推翻王莽而建立的東漢朝的著作,尤其不能盡信。王莽之成敗,由當時社會狀況和客觀規律決定是無疑的,但他個人的思想性格,也是絕對不可忽略的因素。一個人的性格又決非與生俱來,而是在後天由其獨特的生活環境與成長經歷造就的。據《漢書·王莽傳》等史料對其生平的記載(價值無涉,只看事件),筆者有理由相信:王莽是一個極端虔誠甚至於頑固的儒教(讖緯橫行的西漢儒學,稱教似也合適)信徒,他的成敗,是他所信仰的儒學思想體系不能單獨成為國家統治思想的充分體現。

    王莽生於漢元帝初元四年,降生於西漢最煊赫的家族——王氏家族。他的姑母已被立為皇后,伯父王鳳權傾朝野。河平二年莽的五位叔伯同日封侯。但這對王莽並沒有什麼好處。莽父兄早逝,未及封侯,孤兒寡母相依為命。眾人皆貴,莽獨無爵。可以想像他在這樣一個家庭度過了怎樣的童年。也許一次次的教訓讓他懂得了何謂尊卑,讓他學會謙卑循禮,也讓他知道了位居人下的感受,這一點也許可以解釋他善於籠絡人心的原因 。因為他沒有任何引以驕奢的資本,他只能學會生活儉樸,勤奮好學。他曾跟從陳參學習《禮經》。儒家的孝悌恭謙禮讓仁愛非常適合他在家族中的地位;且西漢儒學得到空前的推崇,鴻儒學者受到社會的充分尊重,甚至會被王侯徵召為官,學問上的造詣也許可以與叔伯兄弟的高官顯爵建立一絲平衡,使莽在家族中保持一個有尊嚴的地位。這兩點也許是王莽勤身博學而聞名遠近的內在原因。總之,入仕前的環境和經歷,已使儒家的價值體系、倫理道德以及行為準則在他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成為其終身不渝的信仰。

    儒家是要積極入仕的,是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盡一切力量實現其政治理想的;同時,儒家又是及力宣揚恭謙禮讓的,或者說是壓制內心慾望的表達的。這兩種看似矛盾的思想在王莽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統一,從而形成了他看似虛偽實則虔誠的獨特性格。正是這一獨特的性格決定了是王莽而不是張三代漢稱帝,也決定了稱帝之後他會採取一系列火上澆油的政策來自取滅亡。

    經過幾百年的獨尊儒術,儒家的道德倫理已成為全社會公認的道德標準。王莽的種種行為由於符合這一標準,而贏得崇高的聲望——在世周公。民心所向成為他登上皇位的重要條件。

    王莽盡心侍奉病重的王鳳,“親嘗藥,亂首垢面,不解衣帶連月” (《漢書·王莽傳》,下同),使鳳深為感動,“鳳且死,以託太后及帝,拜為黃門郎,遷射聲校尉”王莽由此開始平步青雲。這件事同時體現了儒家的孝道和積極入仕的思想,完全出其本心,沒有任何虛偽卑劣之處。

    大多數時候,積極入仕與仁愛謙讓是相互促進的,但衝突之時亦不鮮見。這時,前者會在莽的思想中佔據主流,為此他不惜犧牲很多。比如他會打擊政敵,(大多罪狀屬實,如淳于長貪贓枉法,外戚丁氏、傅氏恃權欺壓百姓),甚至不惜殺死自己的兒子,以掃清實現政治理想的障礙。

    王莽不斷將自己的封賞用來救濟貧民,籠絡士人“奏起明堂、辟雍、靈臺,為學者築舍萬區,”,他幾乎給了全國上下各階層實惠。從這個意義上說,王莽可稱為“中國的僭主”。他稱帝前的所作所為,無論動機如何,客觀效果是誰都不能抹煞的。在西漢末年的一片黑暗中,朝廷中居然出了一位“在世周公”,掙扎於水火之中的蒼生百姓安能不寄希望於他?王莽代漢而立,是民心所向,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樣只是透過一場宮廷政變篡權。事實上,王莽哪點比不上哀帝、平帝,除了他不姓劉?

    值得注意的是,王莽既是眾望所歸,為何稱帝才十幾年便會“人心思漢”,烽煙四起呢?這隻能是由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造成的。而這一系列措施,又無不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集中反映。

    儒家的最高理想是恢復上古大同之世。信徒王莽既掌權,便不遺餘力、不惜代價地為之奮鬥,由此出臺了一系列看似可笑的政策法令: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屬’,實行“井田聖制”,理由只是“此唐、虞之道,三代所遵行也。”;掀起瘋狂的改名運動,官名郡名改得不亦樂乎,只是為了“如典誥之文”;四改幣制,原因十分荒唐,(如廢刀錢而以大小錢並行的 原因是“夫‘劉’之為字‘卯、金、刀’也,正月剛卯,金刀之利,皆不得行”。)結果卻非常嚴重,“農商失業,食貨俱廢,民人至涕泣於市道。”;更有甚者,為湊齊“四海”,設西海郡,硬是製造了“一千萬數”的罪犯遷往那裡。倒行逆施只能導致民怨沸騰,群起反抗。

    西漢經學極重讖緯,相信天人合一,王莽深信不移,也深受其害。他給一批工於鑽營的小人封王封侯,只因他們能捧出一個金匱或口稱夢見一口井等等;不論賢愚,大封先聖王之後。他的政策本就很不高明,在用這樣一批人去貫徹執行,後果可想而知。

    儒家極言“華夷之辨”,“天無二日,土無二王,百王不易這道也。漢氏諸侯或稱王,至於四夷亦如之,違於古典,繆於一統。”王莽據此令“四夷僭號稱王者皆更為侯”又“更名匈奴單于曰‘降奴服於’”。內部已是千瘡百孔,又在邊疆挑起爭端。由是內外交困,加速滅亡。

    王莽的一系列改革猶如為一個垂危的病人用上一記錯藥,頃刻間新病舊病一起發作,西漢積聚下來的危機也讓王莽當了替罪羊。短命的“新”朝頃刻土崩瓦解。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更始軍攻入長安,大火燒進了宮中,這時莽紺袀服,帶璽韍,持虞帝匕首。天文郎桉栻於前,日時加某,莽旋席隨斗柄而坐,曰:“天生德於予,漢兵其如予何!”其中毒之深,可見一斑。

    王莽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將儒家理論充分運用於政治的儒生,其失敗實際反映了儒學獨立作為統治思想的蒼白無力。實際王莽始終是一個悲劇,他以儒修身,百般節制言行思想,深受其累;以此齊家,而弒伯殺子;以此治國平天下,只能讓國累而天下反。王莽為儒學是否足以治理國家的論爭畫上了一個徹底的句號。東漢經學不在強調經世致用,而轉向訓詁考釋,魏晉更以清談相尚,不知是否與此有點關係?

    —————————————————————

    參考書目:《後漢書·王莽傳》,中華書局。

    《宏基初奠 秦漢改革及其因果成敗》甘黎明、劉新光著,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0年。

    《王冠的角逐 中外歷史上著名的政變紀實》張秀極 張惠誠著,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

    《中國曆代權奸》羊春秋主編,章繼光等編著,華人事出版社,1993年。

    《王莽評傳——復古改革家》周桂鈿著,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去央企工作四線城市開什麼車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