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同屬漢字圈,古代越南和古代朝鮮有什麼交往?
9
回覆列表
  • 1 # 歷史的天空SKY

    古越南和古朝鮮基本沒有交集,有限的交往也都是透過中國這個中間國作為媒介而進行的。

    古代兩個國家建立交往一般基於以下幾個因素:

    1、兩國領土相鄰,只要兩個國家領土接壤,那勢必會涉及邊界界定,利益糾紛,則一定會建立某種聯絡,保持溝通,不過這種聯絡有的屬於藩屬關係、有的屬於友好關係、有的屬於對立關係,不管屬於哪種關係都會有交往,有溝通。2、兩國有利益關係,比如兩國有貿易往來,比如古中國和東南亞國家、歐洲國家的貿易往來,往往兩國有書信、大使往來,會進行交往。3、朝貢關係,比如古中國和東南亞、南亞、非洲的一些國家進行的交往,這些小國往往進貢一點小禮物,往往能得到天朝上國的大量金銀財寶,因此這些小國也樂此不疲,歸根結底這還是屬於利益關係。

    古越南和古朝鮮兩國沒有相鄰,也沒有利益關係,更不是朝貢關係,所以在兩國的層面上基本沒有進行過交往,但是兩國使者在中國倒是有一些交集,留下一些趣談,比如明朝萬曆二十五年,安南使節馮克寬與朝鮮使節李睟光在北京相遇鬥嘴,具體細節就不描述了,大家可以自行網上查詢,還有乾隆55年,朝鮮使者嘲笑安南使者棄漢服穿滿服,這些都在歷史上留下了讓人不禁莞爾的一筆。總體上這兩個國家基本上沒有交集,但同為中國的藩屬國,私底下會比較誰更受天朝上國的尊重,鬥鬥嘴而已。

  • 2 # 百分百好哥哥123

    古越南和古朝鮮兩國沒有相鄰,也沒有利益關係,更不是朝貢關係,所以在兩國的層面上基本沒有進行過交往,但是兩國由於都屬於中國的藩屬國,雙方的使者在中國有一些交集。

  • 3 # 港漂漂深圳

    提出這個問題,大概是因為韓國和越南的經濟交往非常的多,尤其是韓國的三星集團,在越南的投資佔了越南的GDP的很大一部分

    但這是在現代,在古代隔著茫茫大海,沒有經濟的往來,兩個國家是沒有可能有交往的。宋朝以前越南北部是中國的領土,南部是獨立的占城。而朝鮮,一直以來都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兩個國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內鬥特別厲害,不過朝鮮一直都是李家王朝,而越南經常改朝換代。也就是說,越南的戰爭經驗應該更豐富一些

  • 4 # 飛哥說史

    近日,朝鮮領導人金正恩長途跋涉乘坐火車66小時前往越南進行外交訪問活動,一時間成為全球媒體的關注焦點。因為是採用火車出行的緣故,穿越我國也成為了金正恩此次出訪的主要行程路線。

      巧合的是,在交通並不便利的古代,朝鮮與越南遠隔重洋,雖然早已從中國的史書典籍中得知對方的存在與大概歷史,但想要得知對方的最新訊息基本上還是要以我國作為媒介。因為兩國均長期作為中國王朝的附屬國,定期派遣使節來朝成為了兩國應盡的義務。朝鮮與越南使臣在中國首都往往會產生聯絡,以此探知對方的訊息。

      看來無論古今,中國都是東亞和東南亞諸國外交的重要媒介。那麼朝越兩國在遙遠的古代以中國為舞臺產生過怎樣的聯絡呢?

      崔致遠像,韓國慶州人,曾入唐朝為官。其所著《桂苑筆耕集》中詳細介紹了越南的地理人文,可以說是朝鮮半島史上第一份有關越南的詳細資料

      一、交鋒與針對

      公元1597年,明朝萬曆二十五年,北京城裡安南使節馮克寬與朝鮮使節李睟光相遇了。說來有趣,此時朝鮮與安南兩國都處於大混亂之中。

      1592年的時候,日本豐臣秀吉出兵攻擊朝鮮,想借此為跳板進攻明朝。朝鮮因為承平日久,民不知兵,以至“三都淪陷”,引發了萬曆三大徵裡之一的援朝戰爭。而1597年,日軍尚未從朝鮮半島撤退,明朝日三國還在緊張的停火談判期。因此李睟光這個“賀冬至使”也需要探查明朝內部的情勢,為國謀劃下一步的外交方向。

      至於安南使臣馮克寬,肩負的使命就更為重大了。安南國此時分裂為莫朝和後黎朝政權。莫氏篡奪原本的黎氏王位後,黎氏殘餘又死灰復燃。

      越南黎莫戰爭時期的各勢力,粉紅色為莫朝

      雖然嘉靖時期明朝就確定了“不拒黎,不棄莫”的雙重承認政策,但嘉靖時期因為是莫氏先篡奪黎氏王位的關係,為了以示對叛臣的懲罰,嘉靖帝把“安南國王”的名號降級為了“安南都統使”,拒絕以王號授予安南君主。萬曆25年這次朝貢的5年前,黎朝軍隊終於將升龍城從莫朝勢力裡攻取了。為了讓明朝重新把自己的級別升為國王,所以遣使明廷。馮克寬正是肩負著這樣的重任。

      無論是馮克寬還是李睟光,都是本國內的博學鴻儒之士。所謂文人相輕,兩人在這樣的背景下遇到,可不得好好較量一番嘛!

      更何況,明朝的各附屬國之間,比如朝鮮、安南和琉球一直在暗暗較勁,比誰在明朝受到的禮遇最高。如此一來,他們二人的勝負和國家利益也有關聯。

      兩人一見面,立刻進行詩文比賽,和詩八首之後,李睟光又作十韻排律一首,馮克寬同樣依韻和詩。

      開頭曲打響不分勝負,兩人接下來又開始了虛情假意的互相問候:

      李睟光:古之越裳、交趾,是貴國疆域否?

      馮克寬:是也。

      李睟光:大人何官?

      馮克寬:愚老在賤國忝侍郞職。

      李睟光:貴國官制、風俗何如?

      馮克寬:習孔孟、詩書禮樂之敎。唐宋進士科舉之文。

      李睟光:貴國有都統使,是何官職?

      馮克寬:賤國自古有國以來。未嘗有都統使司之職。特以莫氏僭逆,天朝宥以不死,權置都統使司,秩從二品,以待叛臣耳。如今要復王封,廷臣方議定恩賞。

      李睟光:莫氏,是莫茂洽耶?

      越南後黎朝開國之君黎利銅像

      這裡就要注意了,根據《朝鮮王朝實錄》,早在幾十年前的朝鮮中宗(大長今裡那位國王)時期,朝鮮國已經從明朝那邊得到了有關安南國內黎莫相爭的情況。

      所以李睟光詢問馮克寬有關“安南都統使”是什麼官職,其實很大可能就是為了嘲諷安南國,你們的君主在大明天子那已經被拿掉王爵了!

      而李睟光對安南國情況的熟悉也大大出乎了馮克寬的意料,所以當李睟光問出莫氏是否指的是莫茂洽時,馮克寬驚了好一會才反應過來:

      “使臣乃驚視良久。答曰‘然’。莫茂洽,乃其故王姓名。蓋訝其知之也。”

      因為古代最強調“忠臣不事二主”,李睟光之後又詢問馮克寬是否在篡奪黎朝江山的莫朝擔任過官職:

      李睟光:大人在莫氏朝仕為何官?

      馮克寬:愚老是黎氏遺臣,未嘗仕莫。

      面對面的血雨腥風過後,兩人私下裡還要在自己的筆記文集中攻擊對方。

      比如李睟光就在文章中稱馮克寬這人長相醜陋,神情緊張沒有半點氣質。甚至還直接說安南國的使團中人都長得像獼猴,跟猴子差不多:

      (安南)使臣姓馮名克寬。自號毅齋。年踰七十。形貌甚怪。涅齒被髮。長衣闊袖。用緇布全幅蓋頭如僧巾樣。以其半垂後過肩焉。其人雖甚老。精力尙健。常讀書寫冊不休。若値朝會詣闕。則束髮著巾帽。一依天朝服飾。而觀其色。頗有蹙頞不堪之狀。旣還卽脫去。一行凡二十三人皆被髮。貴人則涅齒。下人則短衣跣足。雖冬月赤腳無袴襪。蓋其俗然也。其寢處必於床上。不為炕突。其飮食略如華人而不精潔。其服多綾絹。無紋錦綿絮之衣。其狀率皆深目短形。或似獼猴之樣。

      至於馮克寬嘛,回國之後自然也是在文章裡稱朝鮮使臣對他頗為讚歎云云。總之都要把對方渲染的對自己心悅誠服。

      有意思的是,兩人互相唱和的詩文之後都被各自帶回本國,竟然受到了熱捧。後來有被日軍俘虜的朝鮮人隨著商販出海到安南國,安南人就拿出李睟光的詩,問他可聽說過你們朝鮮的李睟光沒有:

      “我人被俘於日本者, 隨賈舶到交趾, 交趾人出示其詩曰: “爾知爾國有李芝峰乎?” ——《朝鮮王朝實錄》

      到清朝乾隆年間,朝鮮和越南兩國使臣又擦出了一段火花。1790年,乾隆55年,當年安南國王阮光平親自帶領使團前來為乾隆皇帝賀八十壽辰。

      而臣服清朝的各國使團雖然都派遣了使節前往北京,可其中唯獨只有安南是國王親自來朝,因此乾隆不僅欣喜異常還特別賜了安南王一行人清朝服飾換上。

      阮光平銅像

      當年七月十六日,見到身著滿洲服裝的安南使團,這大大刺激了朝鮮使臣。因為女真在興起之前長期向朝鮮稱臣,連清太祖努爾哈赤都於微時數度向朝鮮請封。所以清朝取代明朝之後,朝鮮長期視清朝為蠻夷之國,自認為是明朝繼承者。

      而曾經同為明朝附屬國的安南,如今卻為了諂媚清朝,拋棄了過去的漢制服飾,換上了滿服,這在朝鮮人看來無異於自甘墮落於蠻夷之中。因此朝鮮人刻意對安南使團冷嘲熱諷,弄得安南人十分尷尬。

      朝鮮:“貴國冠服本與滿洲同乎?”

      安南:“皇上嘉我寡君親朝,特賜車服,且及於陪臣等然。又奉上諭,在京參朝祭用本服,歸國返本服,此服不過一時權著而已”。

      安南人的意思是,穿了大清服裝,只是一時的權宜之舉。可是,在朝鮮使臣徐浩修不依不饒的追問下,對衣冠制度與王朝認同有密切關聯心知肚明的安南人,也“語頗分疏,面有愧色”。

      不僅如此,朝鮮使臣徐浩修也在自己的文集中,對安南人大肆嘲諷,說他們賄賂乾隆帝的寵臣福康安,由福康安教授他們清朝禮儀,之後便在乾隆面前“諂鄙之態,無所不為”。另一位親自見到安南君臣的朝鮮使節柳得恭,更是作詩諷刺道:“戈船萬舳振皇威,南國君臣叩謝歸。三姓如今都冷了,阮家新著滿洲衣。”

      阮光平遣使清朝,入朝賜宴圖

      二、互助與交流

      與在中國朝堂上的激烈對峙不同。朝鮮與安南兩國在其他方面還是非常和諧的。曾經有朝鮮濟州人金泰璜在運送要進貢的馬匹出海時,被風暴一路吹去了安南國。而安南國對這個不幸遭難的朝鮮人十分友好:“安南國王假公廨而待之, 賜錢米以餬口。”只是因為朝鮮與安南遠隔重洋,沒有能及時送回。

      後來遇到了一幫好心的去安南經商的清朝寧波商人,十分同情朝鮮漂流民們的遭遇,認為當時朝鮮作為清朝的臣屬,與清朝當算一國,遂從安南國明德侯那裡取得公文,護送這批朝鮮人回國:

      “適遇浙江商船, 以戊辰七月載歸本州, 所齎安南國公文, 是其國邊臣明德侯吳所成, 而不用印, 只用圖書, 浙江商船則持寧波府票文【淸人行商, 皆持票文, 卽公文也。】矣。 泰璜之得載也, 約與米六百包, 而泰璜不能償其言, 自朝家宜有以濟之。”——《朝鮮王朝實錄》

      “今正月, 淸商人等, 持寧波府票文, 及l安南明德侯公文, 載與本州漂人等以來, 且言與漂人, 約以船價大米六百包, 宜速備給, 且其所持物貨, 願為買賣而還去雲。他國之人, 載還我人, 其恩可謝。”——《朝鮮王朝實錄》

      除了海洋上的互助之外,朝鮮也透過中國購買安南出產的香藥。因為朝鮮國內醫生和藥材的缺乏,從宋朝開始就有向中原王朝求藥請醫的慣例。明清時期也不例外。朝鮮書狀官曾與中國官員談論肉桂、藿香、安息等藥材哪裡出產為最佳,最後一致認定是安南所產:

      書狀官書示曰:

      “小邦藥料, 專靠上國。 每年使價之回, 內醫院所需貿取以去。 至於肉桂、藿香兩種, 坊肆所售, 俱非珍品。 仄聞, 此兩種, 南徼所産, 肉桂則交趾為最, 藿香則安南居甲雲。 然否?”

      副勑書答曰: “肉桂出交趾, 安息則出安南, 此二種為極品。 《本草》註: ‘肉桂引火歸元味, 甛而香。’ 今廣西省潯州府, 多生此種, 味辣而辛, 與交趾大遜。 安息化痰為水, 《丹經》曰: ‘焚之其香, 除鬼留仙。’ 服之能啟死還生。——《朝鮮王朝實錄》

      另外,朝鮮人還對安南國的樂曲有興趣。明朝使臣鄭同前去朝鮮的時候,前往鄭同住地問候的朝鮮官員聽到明朝使團中一人吹的喇叭曲子格外獨特,詢問之下得知是交趾所用之曲,特地令朝鮮樂人學習:

      “禮曹判書李世佐、參議崔璡啟: “前者天使鄭同之來, 臣為都承旨, 以問安詣館所, 有頭目一人善吹喇叭。 臣問其曲名則曰: ‘交趾所用《海靑拏天鵝》之曲也。’ 臣卽啟, 令本國人傳習。”——《燕山君日記》

      明命帝畫像

      而越南方面,也對朝鮮努力學習中國文化,人才輩出這點非常敬仰。清朝曾經將朝鮮、琉球等國使臣的位次排在越南使臣之上,引得越南阮朝明命皇帝大發雷霆,稱琉球等均是蠻夷之國,怎麼能列於安南之上。可明命帝卻唯獨對朝鮮使節排在越南之前沒有意見,認為朝鮮乃是“文獻之邦”,列于越南之上也是理所當然,可以接受。

      由此可見,朝越兩國在諸多方面對對方還是持有較大的好感與欣賞的態度。

      如今,中朝越三國的封建時代都已經成為過眼雲煙,國家之間的外交也早已擺脫了以往的宗主國與附屬國之間的“朝貢模式”,走向了平等外交。但是,有許多因素是不變的,比如文化上的交鋒,遇難時的互助,商貿間的交流。如何做到互利共贏,以和平發展的方式促成雙方的友好往來,成為了最新的問題。而在一次次的破冰行動中,我們希望和平能一直延續下去。

  • 5 # 深漂小笑

    應該不會有,因為古代時候交通不發達,通訊導航系統都沒有,越南和朝鮮相隔幾千公里,造船業也很不發達 ,朝鮮是很難從陸地往中國去越南的,從海上更是不可能,加上古代人連每天溫飽都解決不了,行動範圍也就那麼大,古代中國南方都沒有什麼開發人煙稀少,更別說越南了,朝鮮跟越南都是中國的附屬國!

  • 6 # 燙嘴的湯圓

    一、交鋒與針對

    公元1597年,明朝萬曆二十五年,北京城裡安南使節馮克寬與朝鮮使節李睟光相遇了。說來有趣,此時朝鮮與安南兩國都處於大混亂之中。

    1592年的時候,日本豐臣秀吉出兵攻擊朝鮮,想借此為跳板進攻明朝。朝鮮因為承平日久,民不知兵,以至“三都淪陷”,引發了萬曆三大徵裡之一的援朝戰爭。而1597年,日軍尚未從朝鮮半島撤退,明朝日三國還在緊張的停火談判期。因此李睟光這個“賀冬至使”也需要探查明朝內部的情勢,為國謀劃下一步的外交方向。

    至於安南使臣馮克寬,肩負的使命就更為重大了。安南國此時分裂為莫朝和後黎朝政權。莫氏篡奪原本的黎氏王位後,黎氏殘餘又死灰復燃。

    越南黎莫戰爭時期的各勢力,粉紅色為莫朝

    雖然嘉靖時期明朝就確定了“不拒黎,不棄莫”的雙重承認政策,但嘉靖時期因為是莫氏先篡奪黎氏王位的關係,為了以示對叛臣的懲罰,嘉靖帝把“安南國王”的名號降級為了“安南都統使”,拒絕以王號授予安南君主。萬曆25年這次朝貢的5年前,黎朝軍隊終於將升龍城從莫朝勢力裡攻取了。為了讓明朝重新把自己的級別升為國王,所以遣使明廷。馮克寬正是肩負著這樣的重任。

    無論是馮克寬還是李睟光,都是本國內的博學鴻儒之士。所謂文人相輕,兩人在這樣的背景下遇到,可不得好好較量一番嘛!

    更何況,明朝的各附屬國之間,比如朝鮮、安南和琉球一直在暗暗較勁,比誰在明朝受到的禮遇最高。如此一來,他們二人的勝負和國家利益也有關聯。

    兩人一見面,立刻進行詩文比賽,和詩八首之後,李睟光又作十韻排律一首,馮克寬同樣依韻和詩。

    開頭曲打響不分勝負,兩人接下來又開始了虛情假意的互相問候:

    李睟光:古之越裳、交趾,是貴國疆域否?

    馮克寬:是也。

    李睟光:大人何官?

    馮克寬:愚老在賤國忝侍郞職。

    李睟光:貴國官制、風俗何如?

    馮克寬:習孔孟、詩書禮樂之敎。唐宋進士科舉之文。

    李睟光:貴國有都統使,是何官職?

    馮克寬:賤國自古有國以來。未嘗有都統使司之職。特以莫氏僭逆,天朝宥以不死,權置都統使司,秩從二品,以待叛臣耳。如今要復王封,廷臣方議定恩賞。

    李睟光:莫氏,是莫茂洽耶?

    越南後黎朝開國之君黎利銅像

    這裡就要注意了,根據《朝鮮王朝實錄》,早在幾十年前的朝鮮中宗(大長今裡那位國王)時期,朝鮮國已經從明朝那邊得到了有關安南國內黎莫相爭的情況。

    所以李睟光詢問馮克寬有關“安南都統使”是什麼官職,其實很大可能就是為了嘲諷安南國,你們的君主在大明天子那已經被拿掉王爵了!

    而李睟光對安南國情況的熟悉也大大出乎了馮克寬的意料,所以當李睟光問出莫氏是否指的是莫茂洽時,馮克寬驚了好一會才反應過來:

    “使臣乃驚視良久。答曰‘然’。莫茂洽,乃其故王姓名。蓋訝其知之也。”

    因為古代最強調“忠臣不事二主”,李睟光之後又詢問馮克寬是否在篡奪黎朝江山的莫朝擔任過官職:

    李睟光:大人在莫氏朝仕為何官?

    馮克寬:愚老是黎氏遺臣,未嘗仕莫。

    面對面的血雨腥風過後,兩人私下裡還要在自己的筆記文集中攻擊對方。

    比如李睟光就在文章中稱馮克寬這人長相醜陋,神情緊張沒有半點氣質。甚至還直接說安南國的使團中人都長得像獼猴,跟猴子差不多:

    (安南)使臣姓馮名克寬。自號毅齋。年踰七十。形貌甚怪。涅齒被髮。長衣闊袖。用緇布全幅蓋頭如僧巾樣。以其半垂後過肩焉。其人雖甚老。精力尙健。常讀書寫冊不休。若値朝會詣闕。則束髮著巾帽。一依天朝服飾。而觀其色。頗有蹙頞不堪之狀。旣還卽脫去。一行凡二十三人皆被髮。貴人則涅齒。下人則短衣跣足。雖冬月赤腳無袴襪。蓋其俗然也。其寢處必於床上。不為炕突。其飮食略如華人而不精潔。其服多綾絹。無紋錦綿絮之衣。其狀率皆深目短形。或似獼猴之樣。

    至於馮克寬嘛,回國之後自然也是在文章裡稱朝鮮使臣對他頗為讚歎云云。總之都要把對方渲染的對自己心悅誠服。

    有意思的是,兩人互相唱和的詩文之後都被各自帶回本國,竟然受到了熱捧。後來有被日軍俘虜的朝鮮人隨著商販出海到安南國,安南人就拿出李睟光的詩,問他可聽說過你們朝鮮的李睟光沒有:

    “我人被俘於日本者, 隨賈舶到交趾, 交趾人出示其詩曰: “爾知爾國有李芝峰乎?” ——《朝鮮王朝實錄》

    到清朝乾隆年間,朝鮮和越南兩國使臣又擦出了一段火花。1790年,乾隆55年,當年安南國王阮光平親自帶領使團前來為乾隆皇帝賀八十壽辰。

    而臣服清朝的各國使團雖然都派遣了使節前往北京,可其中唯獨只有安南是國王親自來朝,因此乾隆不僅欣喜異常還特別賜了安南王一行人清朝服飾換上。

    阮光平銅像

    當年七月十六日,見到身著滿洲服裝的安南使團,這大大刺激了朝鮮使臣。因為女真在興起之前長期向朝鮮稱臣,連清太祖努爾哈赤都於微時數度向朝鮮請封。所以清朝取代明朝之後,朝鮮長期視清朝為蠻夷之國,自認為是明朝繼承者。

    而曾經同為明朝附屬國的安南,如今卻為了諂媚清朝,拋棄了過去的漢制服飾,換上了滿服,這在朝鮮人看來無異於自甘墮落於蠻夷之中。因此朝鮮人刻意對安南使團冷嘲熱諷,弄得安南人十分尷尬。

    朝鮮:“貴國冠服本與滿洲同乎?”

    安南:“皇上嘉我寡君親朝,特賜車服,且及於陪臣等然。又奉上諭,在京參朝祭用本服,歸國返本服,此服不過一時權著而已”。

    安南人的意思是,穿了大清服裝,只是一時的權宜之舉。可是,在朝鮮使臣徐浩修不依不饒的追問下,對衣冠制度與王朝認同有密切關聯心知肚明的安南人,也“語頗分疏,面有愧色”。

    不僅如此,朝鮮使臣徐浩修也在自己的文集中,對安南人大肆嘲諷,說他們賄賂乾隆帝的寵臣福康安,由福康安教授他們清朝禮儀,之後便在乾隆面前“諂鄙之態,無所不為”。另一位親自見到安南君臣的朝鮮使節柳得恭,更是作詩諷刺道:“戈船萬舳振皇威,南國君臣叩謝歸。三姓如今都冷了,阮家新著滿洲衣。”

    阮光平遣使清朝,入朝賜宴圖

    二、互助與交流

    與在中國朝堂上的激烈對峙不同。朝鮮與安南兩國在其他方面還是非常和諧的。曾經有朝鮮濟州人金泰璜在運送要進貢的馬匹出海時,被風暴一路吹去了安南國。而安南國對這個不幸遭難的朝鮮人十分友好:“安南國王假公廨而待之, 賜錢米以餬口。”只是因為朝鮮與安南遠隔重洋,沒有能及時送回。

    後來遇到了一幫好心的去安南經商的清朝寧波商人,十分同情朝鮮漂流民們的遭遇,認為當時朝鮮作為清朝的臣屬,與清朝當算一國,遂從安南國明德侯那裡取得公文,護送這批朝鮮人回國:

    “適遇浙江商船, 以戊辰七月載歸本州, 所齎安南國公文, 是其國邊臣明德侯吳所成, 而不用印, 只用圖書, 浙江商船則持寧波府票文[淸人行商, 皆持票文, 卽公文也。]矣。 泰璜之得載也, 約與米六百包, 而泰璜不能償其言, 自朝家宜有以濟之。”——《朝鮮王朝實錄》

    “今正月, 淸商人等, 持寧波府票文, 及l安南明德侯公文, 載與本州漂人等以來, 且言與漂人, 約以船價大米六百包, 宜速備給, 且其所持物貨, 願為買賣而還去雲。他國之人, 載還我人, 其恩可謝。”——《朝鮮王朝實錄》

    除了海洋上的互助之外,朝鮮也透過中國購買安南出產的香藥。因為朝鮮國內醫生和藥材的缺乏,從宋朝開始就有向中原王朝求藥請醫的慣例。明清時期也不例外。朝鮮書狀官曾與中國官員談論肉桂、藿香、安息等藥材哪裡出產為最佳,最後一致認定是安南所產:

    書狀官書示曰:

    “小邦藥料, 專靠上國。 每年使價之回, 內醫院所需貿取以去。 至於肉桂、藿香兩種, 坊肆所售, 俱非珍品。 仄聞, 此兩種, 南徼所産, 肉桂則交趾為最, 藿香則安南居甲雲。 然否?”

    副勑書答曰: “肉桂出交趾, 安息則出安南, 此二種為極品。 《本草》註: ‘肉桂引火歸元味, 甛而香。’ 今廣西省潯州府, 多生此種, 味辣而辛, 與交趾大遜。 安息化痰為水, 《丹經》曰: ‘焚之其香, 除鬼留仙。’ 服之能啟死還生。——《朝鮮王朝實錄》

    另外,朝鮮人還對安南國的樂曲有興趣。明朝使臣鄭同前去朝鮮的時候,前往鄭同住地問候的朝鮮官員聽到明朝使團中一人吹的喇叭曲子格外獨特,詢問之下得知是交趾所用之曲,特地令朝鮮樂人學習:

    “禮曹判書李世佐、參議崔璡啟: “前者天使鄭同之來, 臣為都承旨, 以問安詣館所, 有頭目一人善吹喇叭。 臣問其曲名則曰: ‘交趾所用《海靑拏天鵝》之曲也。’ 臣卽啟, 令本國人傳習。”——《燕山君日記》

    明命帝畫像

    而越南方面,也對朝鮮努力學習中國文化,人才輩出這點非常敬仰。清朝曾經將朝鮮、琉球等國使臣的位次排在越南使臣之上,引得越南阮朝明命皇帝大發雷霆,稱琉球等均是蠻夷之國,怎麼能列於安南之上。可明命帝卻唯獨對朝鮮使節排在越南之前沒有意見,認為朝鮮乃是“文獻之邦”,列于越南之上也是理所當然,可以接受。

    由此可見,朝越兩國在諸多方面對對方還是持有較大的好感與欣賞的態度。

    如今,中朝越三國的封建時代都已經成為過眼雲煙,國家之間的外交也早已擺脫了以往的宗主國與附屬國之間的“朝貢模式”,走向了平等外交。但是,有許多因素是不變的,比如文化上的交鋒,遇難時的互助,商貿間的交流。如何做到互利共贏,以和平發展的方式促成雙方的友好往來,成為了最新的問題。而在一次次的破冰行動中,我們希望和平能一直延續下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宇宙遵循質量守恆定律,那宇宙是怎樣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