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相親夜出門,秉燭怎及細看清,若想夫妻長伴守,除非反俗作商人
前言
民謠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口頭創作,十分貼近我們百姓的生活,也最能直接的表現出普通品種的思想感情和美好願望的。從“和尚相親夜出門,秉燭怎及細看清,若想夫妻長伴守,除非反俗作商人”這四句話來看,我認為應是一首民謠。經過查證發現,這四句話沒有文字的年代出處,既沒有題目,也沒作者的相關資訊。基於以上所說,我僅從四句話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來進行解析,並結合我個人的經歷,談談我對它們的粗淺理解。
文字釋義
和尚在夜裡出門去相親。相親時手裡提著燈籠,透過燭光看去,對方的容貌只能看了個大概。這個和尚如果以後想與對方結為夫妻、長相廝守的話,除非還俗去當個商人。
點評:從文字的字面意思不難理解,古代的和尚是不允許去結婚的。如果古代一個和尚要結婚,就只能還俗以後,脫離佛門子弟的身份,以俗家弟子的身份去結婚才能夠為世俗所接受。因而,古代和尚去相親,本身是矛盾的,不被世俗包容的。於是,這個和尚就只能在夜裡,打著燈籠,偷偷地去與心愛的女子約會。在約會的全程,雙方可能由於心情激動,加上天黑的緣故,這個和尚居然一直都沒仔細看清相親物件的身形面貌。這裡我倒是覺得,“秉燭怎及細看清”寫出了這個和尚與女子沒有什麼相處的經驗,將和尚的那種行為拘謹和處境窘迫描寫得十分形象。
後兩句的意思比較好理解,大意就是說,如果這個和尚想要和這名女子共結連理,長相廝守的話,那麼就不得不還俗,脫離佛門子弟這一身份。“除非反俗作商人”最後一句為這個和尚點明瞭必要的出路,那就是如果這個和尚想要與這名女子長相廝守的話,那就必須還俗。但有一點比較耐人尋味的,還俗之後還必須得去做一個商人。對於“作商人”,我有三點理解,一是在中國古代,商人的地位一直都是最低的。中國古代把普通百姓分為“士、農、工、商”四等,可見商人是排在最後的。直到明朝末年,商人的地位才有所上升。因此推斷,這個和尚可能是明朝之後的人。二是商人象徵的財富,這個和尚還俗之後不做別的,非要去做一個商人。由此可以知道,和尚與相親物件的最大阻礙,可能是錢財。三是間接地反映了創作歌謠的人或是他所處的時代,對於錢財看得很重。同時,這也反映出那個時候的普遍價值觀是錢財可以用來為愛情鋪路。
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
首先看第一句“和尚相親夜出門”,我們能夠直觀感受到和尚那種擔驚受怕和提心吊膽的心情。用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來劃分,就是恐和驚的情感。另外,還有思這一情感的體現。和尚對於相親物件的思念,以及想要見到她的迫切願望。
其次是第二句“秉燭怎及細看清”這一句所流露的是和尚對女子的愛慕以及見到女子的高興與激動。同時,我們也能感受到和尚因為沒能看清女子的長相而流露出的失望與自責。失望是指天黑看不清,以及約會時間過得太快,相見太短,等待太長。自責是指自己對於女子不懂得表達自己,因為害羞而行為不敢過於唐突和失禮。
後兩句一起說,“若想夫妻長伴守,除非反俗作商人”因為無法長相廝守而流露出了一種失望甚至是絕望的感情。受世人所阻礙,以及經濟條件上的阻礙,和尚必須突破這些阻礙才能與女子一起的那種無奈的情感頓時使人為之嘆息。至此,四句話也就引出了愛而不得的中心思想。這進一步也為四句話的主題進行了昇華,愛而不得,原是一個千古不變的悲劇性主題。因此,我們得以感受到了四句話所表達的傷感、無奈以及惆悵的不捨之情。對於愛情的渴望,對於相親物件的不捨,恨自己無能為力,想放棄但又不甘心,主人公的矛盾衝突至此達到了頂點。
作為讀者的我們,也不禁為和尚的悲情遭遇所惋惜,同時也勾起了我們內心對於愛情的感傷,以及渴望獲得完美愛情的情感。
點評:的確,作為現代人的我們可能無法完全領會古代和尚所處的那種愛而不得的兩難境地。畢竟,現實中的我們對於和尚持有比較開放的觀念,和尚當然也能夠喝酒、吃肉甚至結婚生子。以日本的僧侶為例,日本大多僧侶是可以結婚的, 而且為了傳宗接代, 和尚們也沒有打坐冥想或是祈禱自己能找到妻子———他們更為積極主動:直接去相親。日本社會對此也是讚許的。日本《朝日新聞》曾報道, 一次僧侶相親會在東京御臺場一棟摩天大樓的30層舉行, 這裡俯瞰東京灣彩虹大橋和東京鐵塔, 剃著光頭的和尚們身穿西裝赴會。一共有22名男性和29名女性參加了相親聚會。因此,我們無法想象中國古代的和尚偷偷去相親時所揹負的道德譴責和民俗約束。但也正因如此,古代唐朝百姓對於佛家子弟的尊重到了極高的程度,我們也就能理解了和尚當時的聲望地位,以及所揹負的普世責任。
以我個人的經歷來說,我是家裡的獨兒子,雖然有一個妹妹,但是承擔家庭的主要期望。自從經濟獨立以後,我所談過的幾次戀愛,除了要面臨金錢、工作單位,社會地位以及外貌長相等重重壓力之外,我所面臨的最主要的障礙——就是來自家庭的干涉與阻攔。我母親身體不好,年輕時就從縣裡的醫院申請病退,長期脫離了單位以後,造成了她偏執、狹隘的行為方式。加上我父親對她的縱容,她愈加地任意妄為。她幾乎聽不進任何批評的意見,有一次我只不過是開玩笑地說,“媽,你是不是故意等到我們放假回來再大掃除啊,怎麼每次都是我們在做啊?”哪知道她突然就發作,“你想做就做,不做你就走。”我被她突然升高的音調嚇了一跳,不是剛才還好好的。於是我扔下了抹布,出去找朋友去了。待我回來以後,不可思議地是,老爸過來批評我說,“你不應該這樣和你媽說話,再說你一走了之的行為也是不對的。”聽完之後,我真是再也不想參與年終的大掃除了。
在對我家人進行一番誇張的描述之後,我必須承認我的容忍是有限度的。當我一次一次領女孩子回家以後,我發現無論如何,我媽總是很難與我女朋友有很好的相處。她總是覺得別人做得不夠好,要麼不夠有錢,要麼不夠勤快。就連從小接受批評教育的我也終於看不下去了,她居然當著我的面,對著我女朋友翻白眼,並且門也不敲就闖進女朋友的臥室,並且說,“起床了嘛,都幾點了。”這實在是太沒有禮貌了。不得以,由於我確實無法履行好保護女朋友的責任,我最終以家庭條件差距為由與女朋友分手了。像這種程度的愛而不得所帶給我的打擊以及絕望,我仍然覺得與古代和尚相比較,已經是十分輕微了。畢竟,我與女朋友可以約會,可以一起吃飯,一起逛街。這樣的快樂與之相比已經足夠了。
總結
愛情中最大的痛苦莫過於愛而不得了,但正是因為這樣才使得人們對美好愛情的無比嚮往。當衝突了重重阻礙之後,愛情的美好結局使人們灑下熱淚。在對愛情的追求過程中,我們應該勇於付出,不計回報,真誠面對,只有真愛才值得我們付出一切去等待、去追求。但是如果實在是愛而不得,那就堅定地選擇離開吧。
和尚相親夜出門,秉燭怎及細看清,若想夫妻長伴守,除非反俗作商人
前言
民謠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口頭創作,十分貼近我們百姓的生活,也最能直接的表現出普通品種的思想感情和美好願望的。從“和尚相親夜出門,秉燭怎及細看清,若想夫妻長伴守,除非反俗作商人”這四句話來看,我認為應是一首民謠。經過查證發現,這四句話沒有文字的年代出處,既沒有題目,也沒作者的相關資訊。基於以上所說,我僅從四句話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來進行解析,並結合我個人的經歷,談談我對它們的粗淺理解。
文字釋義
和尚在夜裡出門去相親。相親時手裡提著燈籠,透過燭光看去,對方的容貌只能看了個大概。這個和尚如果以後想與對方結為夫妻、長相廝守的話,除非還俗去當個商人。
點評:從文字的字面意思不難理解,古代的和尚是不允許去結婚的。如果古代一個和尚要結婚,就只能還俗以後,脫離佛門子弟的身份,以俗家弟子的身份去結婚才能夠為世俗所接受。因而,古代和尚去相親,本身是矛盾的,不被世俗包容的。於是,這個和尚就只能在夜裡,打著燈籠,偷偷地去與心愛的女子約會。在約會的全程,雙方可能由於心情激動,加上天黑的緣故,這個和尚居然一直都沒仔細看清相親物件的身形面貌。這裡我倒是覺得,“秉燭怎及細看清”寫出了這個和尚與女子沒有什麼相處的經驗,將和尚的那種行為拘謹和處境窘迫描寫得十分形象。
後兩句的意思比較好理解,大意就是說,如果這個和尚想要和這名女子共結連理,長相廝守的話,那麼就不得不還俗,脫離佛門子弟這一身份。“除非反俗作商人”最後一句為這個和尚點明瞭必要的出路,那就是如果這個和尚想要與這名女子長相廝守的話,那就必須還俗。但有一點比較耐人尋味的,還俗之後還必須得去做一個商人。對於“作商人”,我有三點理解,一是在中國古代,商人的地位一直都是最低的。中國古代把普通百姓分為“士、農、工、商”四等,可見商人是排在最後的。直到明朝末年,商人的地位才有所上升。因此推斷,這個和尚可能是明朝之後的人。二是商人象徵的財富,這個和尚還俗之後不做別的,非要去做一個商人。由此可以知道,和尚與相親物件的最大阻礙,可能是錢財。三是間接地反映了創作歌謠的人或是他所處的時代,對於錢財看得很重。同時,這也反映出那個時候的普遍價值觀是錢財可以用來為愛情鋪路。
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
首先看第一句“和尚相親夜出門”,我們能夠直觀感受到和尚那種擔驚受怕和提心吊膽的心情。用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來劃分,就是恐和驚的情感。另外,還有思這一情感的體現。和尚對於相親物件的思念,以及想要見到她的迫切願望。
其次是第二句“秉燭怎及細看清”這一句所流露的是和尚對女子的愛慕以及見到女子的高興與激動。同時,我們也能感受到和尚因為沒能看清女子的長相而流露出的失望與自責。失望是指天黑看不清,以及約會時間過得太快,相見太短,等待太長。自責是指自己對於女子不懂得表達自己,因為害羞而行為不敢過於唐突和失禮。
後兩句一起說,“若想夫妻長伴守,除非反俗作商人”因為無法長相廝守而流露出了一種失望甚至是絕望的感情。受世人所阻礙,以及經濟條件上的阻礙,和尚必須突破這些阻礙才能與女子一起的那種無奈的情感頓時使人為之嘆息。至此,四句話也就引出了愛而不得的中心思想。這進一步也為四句話的主題進行了昇華,愛而不得,原是一個千古不變的悲劇性主題。因此,我們得以感受到了四句話所表達的傷感、無奈以及惆悵的不捨之情。對於愛情的渴望,對於相親物件的不捨,恨自己無能為力,想放棄但又不甘心,主人公的矛盾衝突至此達到了頂點。
作為讀者的我們,也不禁為和尚的悲情遭遇所惋惜,同時也勾起了我們內心對於愛情的感傷,以及渴望獲得完美愛情的情感。
點評:的確,作為現代人的我們可能無法完全領會古代和尚所處的那種愛而不得的兩難境地。畢竟,現實中的我們對於和尚持有比較開放的觀念,和尚當然也能夠喝酒、吃肉甚至結婚生子。以日本的僧侶為例,日本大多僧侶是可以結婚的, 而且為了傳宗接代, 和尚們也沒有打坐冥想或是祈禱自己能找到妻子———他們更為積極主動:直接去相親。日本社會對此也是讚許的。日本《朝日新聞》曾報道, 一次僧侶相親會在東京御臺場一棟摩天大樓的30層舉行, 這裡俯瞰東京灣彩虹大橋和東京鐵塔, 剃著光頭的和尚們身穿西裝赴會。一共有22名男性和29名女性參加了相親聚會。因此,我們無法想象中國古代的和尚偷偷去相親時所揹負的道德譴責和民俗約束。但也正因如此,古代唐朝百姓對於佛家子弟的尊重到了極高的程度,我們也就能理解了和尚當時的聲望地位,以及所揹負的普世責任。
以我個人的經歷來說,我是家裡的獨兒子,雖然有一個妹妹,但是承擔家庭的主要期望。自從經濟獨立以後,我所談過的幾次戀愛,除了要面臨金錢、工作單位,社會地位以及外貌長相等重重壓力之外,我所面臨的最主要的障礙——就是來自家庭的干涉與阻攔。我母親身體不好,年輕時就從縣裡的醫院申請病退,長期脫離了單位以後,造成了她偏執、狹隘的行為方式。加上我父親對她的縱容,她愈加地任意妄為。她幾乎聽不進任何批評的意見,有一次我只不過是開玩笑地說,“媽,你是不是故意等到我們放假回來再大掃除啊,怎麼每次都是我們在做啊?”哪知道她突然就發作,“你想做就做,不做你就走。”我被她突然升高的音調嚇了一跳,不是剛才還好好的。於是我扔下了抹布,出去找朋友去了。待我回來以後,不可思議地是,老爸過來批評我說,“你不應該這樣和你媽說話,再說你一走了之的行為也是不對的。”聽完之後,我真是再也不想參與年終的大掃除了。
在對我家人進行一番誇張的描述之後,我必須承認我的容忍是有限度的。當我一次一次領女孩子回家以後,我發現無論如何,我媽總是很難與我女朋友有很好的相處。她總是覺得別人做得不夠好,要麼不夠有錢,要麼不夠勤快。就連從小接受批評教育的我也終於看不下去了,她居然當著我的面,對著我女朋友翻白眼,並且門也不敲就闖進女朋友的臥室,並且說,“起床了嘛,都幾點了。”這實在是太沒有禮貌了。不得以,由於我確實無法履行好保護女朋友的責任,我最終以家庭條件差距為由與女朋友分手了。像這種程度的愛而不得所帶給我的打擊以及絕望,我仍然覺得與古代和尚相比較,已經是十分輕微了。畢竟,我與女朋友可以約會,可以一起吃飯,一起逛街。這樣的快樂與之相比已經足夠了。
總結
愛情中最大的痛苦莫過於愛而不得了,但正是因為這樣才使得人們對美好愛情的無比嚮往。當衝突了重重阻礙之後,愛情的美好結局使人們灑下熱淚。在對愛情的追求過程中,我們應該勇於付出,不計回報,真誠面對,只有真愛才值得我們付出一切去等待、去追求。但是如果實在是愛而不得,那就堅定地選擇離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