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ky溫華

    內容浮華,只是高大上的上流社會。不喜歡。一點都不喜歡。所謂的上流人士,你們的底氣從何而來?不是上一輩的付出,而是當下底層的碌碌無聞

  • 2 # 海雲飛

    “前浪”對“後浪”不吝溢美之詞、大加褒賞,其實“後浪”何嘗不豔羨“前浪”曾經的洶湧澎湃、波瀾壯闊?恐怕很難得出一個“誰更值得羨慕”的簡單答案。硬要給個結論,大約也只能是各美其美,和而不同了。惟願我們身處物質繁盛的年代,回望篳路藍縷的歲月,汲取思想解放的力量,在生活的相扶相成中,抵勵前行。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浪無分前後,不為物質奴役困惑,不與時代脫軌脫鉤,團結奮鬥,才是中華民族共贏的共同體。

  • 3 # 首席面試專家聊育兒

    《後浪》為何起爭議?四點原因分析幫你解惑:

    看了五四青年節刷屏的b站宣傳片《後浪》,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心潮澎湃,熱血沸騰。作為一個70後,我似乎又找到了當年自己還是個“後浪”的激情燃燒的感覺,忍不住寫了一篇文字。沒想到,第二天就在網上看到了一些質疑和嘲諷這部宣傳片的文字和發言,而且爭議似乎還非常激烈。

    這令我有些奇怪了。我思考再三,認為以下四個方面是《後浪》引起爭議的原因:

    首先,是對於“宣傳片”的商業利益與自身定位間的不同認識。

    這的確是一部宣傳片,即一些人所說的“廣告片”。好像一說“廣告片”,就不該與情懷和理想扯上什麼關係,一旦你從一部廣告片裡看到了“情懷與理想”,你就會顯得的很幼稚似的。這是什麼廣告片?這是b站的廣告片,一個影片網站對自己的定位,無論是“青年人的意見領袖”還是“主流的高大上”,這都是網站發展所必須的元素,這點有什麼問題嗎?提出“這不過是一部廣告片,不必太認真”的人們,我不知道他們的生活裡究竟該對什麼東西認真?如果一個人的生活裡,事事處處都不必太認真,那你究竟是為了什麼而活著?什麼都不為,那隻能叫“混日子”。而人,總歸是該有某種信仰的。

    其次,是對於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看待。

    有一部分人看完之後表示“激情的言詞讓我熱血沸騰,落魄的日常讓我心灰意冷。”他們說,不是人人都有選擇的權利,不是人人都能找到“詩和遠方”,大多數人仍然活在房貸、996的工作、以及“6億網民收入不足5000”的低工資中,又有什麼資格可以像影片演講中說的那麼“自由選擇”?看到這個說法,我就笑了。無論什麼時代,總有那麼一部分人,覺得自己掙錢少是因為社會不給自己提供足夠保障;認為自己生活苦是因為政府從來不扶持自己;抱怨自己見識窄是因為社會不給自己創造可以說走就走的條件。但我想說的是:一個人過得好不好,從來都不是因為外部環境怎麼樣,而在於你如何看待問題的角度,以及自身的努力程度。你可以抱怨,抱怨房價,抱怨單身,抱怨工作,抱怨一切你認為這個時代虧欠你的東西。但,你也可以砥礪前行,你也可以努力一點點,哪怕不見得有用。

    第三,是對於主流與個體意識的碰撞。

    《後浪》上了央視(個別地方有被重新調整編輯過),而這更成為了被一些人詬病的地方。在他們眼裡,所有上了央視進了主流媒體的宣傳,都是一種意在對民眾洗腦的工具。這種認識令我感覺到了一絲狹隘。一個社會,必須有主流意識形態,主流價值觀,這是一種方向,也是一種指向。即便每一個人的思想都是獨立自由的,你可以自由選擇相信任何你願意相信的,不相信你不願意相信得,作為個體,你無論如何選擇都無可厚非;但社會必須有主導思想,必須有輿論導向,必須有所提倡和有所反對,它是對個體的一種指引,更是對個體溶於整體的一種塑造。為什麼呢?道理很簡單:當有更多的人認識一致,理念一致,實踐一致,作為整體才可能前進的更快。而個體意識與主流價值觀的碰撞,並不能成為阻礙主流出現的原因。

    最後,這是“前浪”與“後浪”們的博弈。

    所有的前浪都曾經是“後浪”。後浪對自己所處的境遇從來都總是不滿的,這非常符合“後浪”的年齡和思想特徵。而後浪們很容易把這種不滿歸因於前浪,所以後浪總是對前浪否定的。前浪曾經滄海,又居於目前社會話語權的主導地位,總習慣指點評價後浪,擔心後浪接不了班,忘了自己也曾經是後浪。《後浪》從前浪的視角講述了對後浪的認同、鼓勵和期許,表達著對後浪的和解,也重溫了自己的青春,所以前浪更有感觸。後浪感觸不深,是因為他們還是後浪,還在面對自己的問題。其實每代後浪都有自己的問題,前浪在成就自己、給後浪準備條件時,也在給後浪製造問題,這是歷史的必然,也是後浪成長的砥礪石,更是後浪的青春印記!

    無熱血,不青春!青春本來就該熱血!

    努力向前,共青春。(完)

  • 4 # 睿博倫文化

    優秀的年輕人他們正在努力成為祖國明天的棟樑,看著他們,我們滿眼的愛意,因為我們看著他們從呀呀學語中長大,是我們在牽著他們的手;看著他們,我們滿懷慈祥,因為從他們身上我們看見了自己,我們也曾這樣充滿熱情和希望;看著他們,我們滿心欣喜,因為他們的成長讓我們看見祖國明天騰飛的希望。

    他們讓我們尊重,但不是尊敬,因為科技繁榮、文化繁茂、城市繁華,正是我們一輩又一輩人的辛苦打拼,才有了他們今天的自由選擇,如果我們去對年輕人說尊敬,恐怕他們會不認可;更不必羨慕,因為時間是最公平的,羨慕是無意義的,唯我們的一起相輔相存,才能更好成長。

  • 5 # 叮咚Q談

    人由於受到地理、收入、文化、家族等的限制,一出生便被鎖在了出生時的社會環境中,階層便由此固化,愈演愈烈。

    後浪短片意在激發年輕人敢闖敢為的正能量,卻被批評者認為整個短片充斥著富貴階層為其後浪們所營造的美好生活與虛幻的嚮往中,是徹底的精英主義,消費主義,享樂主義的代表。

    影片中UP主的素材內容太過夢幻,高空跳傘、環遊世界、穿漢服跳舞、電競捧杯……這些具有視覺衝擊力的內容都太過美好,遠離了當下中國普通年輕人忙碌、真實的生活。以至於很多人戲謔“我們不是一個階層的年輕人”。

    當然一個短片無法全方位承載和表達整個社會現實,它的爆火卻也在讓我們不得不關注到中國社會現存的階層固化問題。

    社會要給缺乏資本、資訊和機遇的地方提供資源。比如提升高等教育水平,減少社會流動障礙等。我們個人能做的是什麼?

    自我創造機會,成為智識者。

    我們正處在知識經濟時期,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擁有了更便利的資訊獲取與表達空間。我們唯一能創設自己生命、衝出階層藩籬的方法就是成為智識者,獲取知識,並在知識積累的基礎上敢於質疑和創新,深入思考將普遍現象歸結出本質和規律,透過不斷的反思與反省,形成自己的價值判斷,展現出對時代的貢獻與擔當。

    莫欺少年窮,無論你出身何處,現在你境況如何,我們依然要對自己的喊出那句:奔湧吧,後浪!

  • 6 # 遊戲家一夫

    為什麼《後浪》有爭議?四個原因分析可以幫助你解決你的疑慮:

    看了“五四”青年節的宣傳片《後浪》,我的第一感覺是我的心在沸騰。作為一個70歲的老人,當我還是一個“後浪”時,我似乎找到了燃燒激情的感覺,忍不住寫了一篇文章。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天我在網上看到了一些質疑和嘲諷宣傳電影的文字和言論,爭議似乎很激烈。

    這讓我有點奇怪。我再三考慮,認為以下四個方面是《後浪》爭議的原因:

    首先,它是對“宣傳電影”的商業利益和自我定位的不同理解。

    這的確是一部宣傳電影,有人稱之為“廣告電影”。似乎當你說“廣告”時,你不應該與感情和理想有任何關係。一旦你在廣告中看到“感情和理想”,你就會顯得幼稚。這是什麼廣告?這是b站的廣告,一個影片網站的定位,無論是“年輕人的意見領袖”還是“主流領袖”,這些都是網站發展的必要元素。這有什麼問題嗎?那些說“這只是一個廣告,不要太認真”的人,我不知道他們在生活中應該認真對待什麼。如果一個人不必把生活中的每件事都看得太重,那你活著是為了什麼?什麼都不做,只能叫“混日子”。然而,人們應該永遠有某種信念。

    其次,它著眼於理想和現實之間的矛盾。

    有些人讀了之後說,“激情的話語讓我(651,1441)沸騰,而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讓我沮喪。”他們說不是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不是每個人都能找到“詩和距離”。大多數人仍然生活在抵押貸款、996份工作和“6億網民收入低於5000英鎊”的低工資中。影片演講中提到的“自由選擇”的資格是什麼?看到這句話,我笑了。無論哪個時代,總有一些人覺得他們掙得少,因為社會沒有給他們足夠的保護。他認為他的生活是痛苦的,因為政府從來不扶持自己。抱怨一個人的知識狹窄是因為社會沒有為一個人的離開創造條件。但我想說的是:一個人是否健康從來不是取決於外部環境如何,而是取決於你如何看待問題以及你工作有多努力。你可以抱怨,抱怨房價,抱怨單身,抱怨工作,抱怨你認為這個時代欠你的一切。然而,你也可以勇往直前,你也可以嘗試一點,即使它不一定有用。

    第三是主流意識與個人意識的碰撞。

    《後浪》去了央視(有些地方已經被重新調整和編輯),這已經成為一些人批評的地方。在他們看來,央視進入主流媒體的所有宣傳都是旨在給公眾洗腦的工具。這種理解讓我覺得有點狹隘。一個社會必須有主流意識形態和主流價值觀。這既是一個方向,也是一個方向。即使每個人的思想都是獨立和自由的,你也可以自由地選擇相信你喜歡的,不相信你不想相信的。作為個人,你沒有理由去選擇。然而,社會必須有一個主導意識形態,必須有一個輿論導向,必須提倡和反對某些東西。它是對個體的一種引導,也是對個體融入整體的一種塑造。為什麼?原因很簡單:作為一個整體,當更多的人有相同的理解、想法和實踐時,就有可能前進得更快。然而,個人意識與主流價值觀的碰撞不能成為阻礙主流出現的原因。

    最後,這是一個“前波”和“後波”之間的遊戲。

    所有的前波都是“後波”。侯朗一直對自己的處境不滿意,這與侯朗的時代和思想特點非常吻合。後一波很容易把這種不滿歸咎於前一波,所以後一波總是否認前一波。前一波曾是大海,但在當前的社會話語權中也佔據著主導地位。我總是習慣於指出和評估後一波。我擔心後一波人無法接受這份工作,忘記我曾經是後一波人。《後浪》從前浪的角度講述了對後浪的認可、鼓勵和期待,表達了對後浪的調和,重溫了他的青春,所以前浪更有感情。後波的感覺並不深刻,因為他們仍然在後波,仍然面臨著自己的問題。事實上,每一代返波都有自己的問題。當前浪完成自己的任務併為後浪創造條件時,前浪給後浪帶來了問題。這是歷史的必然,是背浪成長的磨刀石,是背浪青春的標誌!

    無發明專利1),不年輕!青春應該是發明專利1)!

    努力向前,一起變得年輕。

  • 7 # 客文刀

    作為一名80末,可以辯證的回答您的問題。為避免被噴,首先宣告一下,工作10年,房貸8000,2個小孩,雙方父母均農村。生活和工作壓力都比較大。

    第一,我欣賞《後浪》。欣賞的是B站弘揚的價值觀和拍攝的出發點,是鼓勵和激勵後輩,是長者對後備的寄語,並不是安撫不滿情緒的精神藥品。雖然內容相對空乏和拔高,容易引起很多憤青的不滿,但是不得不承認何冰老師的演繹和內容的肯定。人是需要精神激勵的,需要滿懷熱情去期待未來、去努力奮鬥。

    第二,差評是少數。隨著現在意識形態變遷和工作生活壓力較大,很多人把現實的不滿歸結到房價和國家身上。其實我們可以判斷,喜歡一個和覺得正面的,一般參與評論和肯定的較少,留言的較少;反面或者不喜歡、討厭的,一般都會主動留下一些言論的,都比較多。這是規律所致,大家可以明鑑。

    第三,很多自媒體“偽辯證”。其實是為了博人眼球,賺取流量,為了迎合不少負面情緒所撰寫的。把個人的代表全體的,把點的代表面的。比如以前的咪蒙。

    第四,沒有奮鬥的享受是不負責任的。很多年輕人沒有奮鬥過就開始總結,沒有經歷過就開始看淡,實為浮躁。特別是受挫後,凡事覺得都是應該的。其實,哪怕是共產主義,毫無付出的獲得都只能是廉價的。

    其實人作為社會的一員不能太自私,更多時候還是要思考自己付出了什麼,對國家、對家人、對朋友,不然永遠都是在抱怨和失望中呻吟!

  • 8 # 凡人平淡哥

    焦點在不實際上。

    雞湯文換一個人說就能成了熱點。

    “湯底”沒變只是喝的人和煲湯人變化大了些而已。

  • 9 # 三隻腳的工程魚

    後浪表達的意思不能涵蓋整個階層,你看裡面的青年各種酷炫,那是用金錢堆積起來的。一大部分的年輕人沒有詩和遠方,只有房貸和苟且。

    活著就很不容易了,真的不是一兩句雞湯能解決的。

    一大部分人,是不夠努力嗎,是不夠拼搏嗎?都不是,不是像影片那樣光鮮亮麗的,而是快遞員,外賣小哥,工廠流水線。寫字樓裡996。

    我給我媽說,看了後浪後,我精神一振,感覺人昇華了一樣,頓時中午多吃了一大碗飯,我發誓一定要好好工作。突然,我家狗對我叫起來,原來,我把它那份飯給吃了……

  • 10 # 凡人雜侃

    焦點主要集中在《後浪》的代表性與普遍性,針對性與現實性。再通俗一點,就是有人認為《後浪》順應時代潮流,傳遞青春正能量;也有人說《後浪》太高大上,不夠接地氣。

    說實話,B站這次五四青年節前的廣告引起了社會強烈反響,無論是正負面與否,總之已成為社會輿論焦點。相形於羅志祥之類的八卦熱點,我相信“後浪”更應該值得挖掘與探討。

    不可否認,在與“後浪”們相處的日子裡,我也多次在私下抱怨他們是“垮掉的一代”,他們是“網路原著民”,他們整天生活在虛擬的世界裡。但我也親眼目睹他們為公益四處奔走,為責任不負重託,為榮譽奮勇拼搏;我也親眼見證他們走進社會逐漸成為中堅力量,他們邁入各行各業逐漸成為棟樑之才。

    不可質疑,“前浪”在一面報怨“後浪”的同時,又不得不與他們“同流合汙”,因為每個家庭裡都有“前浪”與“後浪”共生;“前浪”在一面埋怨“後浪”的同時,又不得不與他們並肩同行,因為每個單位裡都有“前浪”與“後浪”共事。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在“前浪”與“後浪”的傳承中不斷前行,在“後浪”與“前浪”的交替中不斷髮展。與其同而不和的被拍在沙灘上,不如美美與共的和而不同。換個角度看“後浪”,你會發現他們有更為獨到的見解;換種心態後“前浪”,你也會發現他們有更為成熟的引領。

    當央視天團們為對抗疫情,也開始為湖北直播帶貨時;當羅永浩為生存,也開始走進直播間賣力吆喝時。我們會發現,在時代大潮中,無論是你是“前浪”還是“後浪”,如果你只是一味的逆流而上,而不懂得順勢而為,那麼就不可能成為弄潮兒,也很有可能就被拍在沙灘上。

    由此看來,我們不必糾結於對《後浪》評價的冰火兩重天,更不必拘泥於因對《後浪》持否定看法而懷疑。B站能夠透過《後浪》走進央視本身就是一種美美與共;B站能夠藉助《後浪》透過傳統媒體面向大眾本身就是最好的和而不同;B站能夠依託《後浪》成為社會討論的熱點本身就是最大成功。

    最後,我想說的是,請別忘記,演講《後浪》的註定是“前浪”,但奔湧的,也不只是“後浪”。我們生活在最好的時代,我們生活在最好的國度,讓我們一起奔湧,一起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 11 # 月東樓

    個人覺得《後浪》,不能代表整個新一帶的年輕群體,裡面所表現出來的,新一帶年輕人的熱愛,所過生活,所做的事情,只是很少一部分人所擁有的生活。

    80%的年輕群體每天面對的是996、房貸、車貸、花唄、白條等每個月的工資能夠堅持活下來就不錯了,那能去浪。

    出去浪一趟對普通人來說都是要提前計劃好,開始存錢,或者靠著花唄、信用卡浪一圈回來,背上了一身的債,並沒有因為出去玩了一圈而感到高興。接下來的生活只會無比的痛苦。

  • 12 # 孤燈照影長

    首先,後浪並不一定值得被期待。對於劉備來說,劉禪是後浪;對於張作霖來說,張學良是後浪。有這樣的後浪,前浪還是早一點撞死在沙灘上算了。

    中國的文明起點很高,春秋戰國時的諸子百家燦若繁星,但是之後幾千年進步緩慢,這說明什麼?說明這幾千年裡一波波的後浪實在乏善可陳。

    諸子百家在遙遠的春秋戰國時代看著你們,看著你們這一波波後浪在掀起一陣陣泡沫後退下,沙灘還是原來的沙灘。

    帶來改變的後浪也有,不過不同的後浪帶來的“改變”具有不同的指向。五四時代的後浪帶來的是啟蒙、是改造,給中華文明帶來了繼諸子百家之後的第二個高光時刻。紅衛兵時代的後浪帶來的是破壞、是倒退,中華文明又重新進入矇昧荒蠻的時代。

    所以,前浪哪怕一直看著後浪,但其實並不能理解後浪。即使是“心裡有火,眼裡有光”的後浪,你也不知道他們會帶來什麼。

    其次,前浪和後浪是“在同一條奔湧的河流”中,所以前浪對於後浪是有責任的,畢竟河道的樣子是前浪塑造的。

    對於前浪來說,重點不是用想象力去想象後浪的未來,而是應當關注於河道的建設。我們的教育用什麼樣的價值觀去引導,我們的社會環境是不是公平公正,我們的經濟體制能不能讓每一個努力的後浪免於過大的生活壓力……

    還有,我們的社會能不能不再產生鮑毓明這樣的前浪。

    如果要祝福,我們也要祝福後浪能奔湧在一條沒有太多暗礁的河流中,而不至於在浪頭似成未成的時候,便撞碎在礁石之上。

  • 13 # 創業中的騎士

    其實90後並沒有那麼輕鬆。只是80,70後覺得他們坐享其成,實際上他們生活壓力很大。每個人,每一類人都有自己的心酸和不如意,只是其他人看不到眼裡罷了。

  • 14 # 此岸陽光

    焦點在於故意把年輕人捧得太高,透過華麗的辭藻和做作的表演一直在煽動毫無現實根基的樂觀情緒,卻一直在迴避年輕人在現實世界的困境與掙扎,聽不見年輕人的哭泣與絕望,一點都不真誠,對於一些人來說,這是一次華麗的、觸動人心的演講,但對有一些人包括我來講,這只是一次做作虛偽的演講秀。

  • 15 # 墨語墨聲

    《後浪》不僅是沒有考慮前浪的感受,畢竟說的是“後浪”,就像一個賣上衣的廣告不會提到鞋子,因為是兩個話題,影片中只是說有少部分人看不起當代年輕人,為年輕人正個名,然而《後浪》看到的太狹隘了,影片中年輕人處處享受著便利,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可以自由做自己想做的事……事實真的如此嗎?有多少年輕人還在為學業奮鬥,有多少年輕人連大城市都沒去過幾次,有多少年輕人年紀輕輕就不得不為生計奔波……這些人在後浪中的比重遠大於影片中的,因此看這影片會毫無代入感,這也是原本受眾就是年輕人的《後浪》在受眾中都褒貶不一的原因,

  • 16 # 虛中子懷舊經典

    人如器,有的是盞、有的是杯、有的是碗、有的是鍋、有的是桶、有什麼是缸,還有的是江河、海洋。不同的器,盛不同的水。人也如此,不同的人當不同的任,這就是格局。格局主要是胸懷,而支撐起格局的胸懷不是肋骨,而是一個人實踐和理論的淬火。我的格局不在溫飽,而在興致。

  • 17 # 如如同好會汝瓷與修養

    簡單說一下。

    《後浪》對於我,是很讓人心情澎湃。

    我們夫妻是80後,在我的勾引下,妻也成為了B站的忠實觀眾。記得那天在看這段影片,妻笑著說:將來咱們兒子的時代真好,充滿了機遇和挑戰。

    同樣一個作品,有人看出了正向意義,有人看是反相意義,也有人是無意義,甚至看了秒關。

  • 18 # 饒子文化創意工作室

    要浪就浪真的,不要浪得假兮兮!

    今年五四青年節《後浪:獻給新一代的演講》爆發兩極化爭議。朗誦者何冰就是個演戲的,演上一輩人的“羨慕”“讚美”“祝福”,雖然感動了不少大爺大媽,但似乎並未引起多數年輕人的情感共鳴,為什麼?因為他“滿屏的評審和說教”“不理解年輕人的真實現狀”。這種變相的過來人口吻實際上是假兮兮的教訓!其實年輕人一直沒有放棄對年長一輩的文化理解,但另一方面,主流語境中的成人世界,對於網路時代中成長起來青年文化話語體系卻長期欠缺瞭解的興趣。何冰的表演顯然就是空洞陳舊的說教,面對年輕一代豐富多元的網路新文化早已黯然失色。

    不要再用高大上去面對現在這些後浪,他們在假話謊言中受夠了。正如張鳴教授所言:什麼對這個國 家好,對這個世 界好,他們比誰都明白,但是,他們在乎的,只是什麼對我好,如果今天我能混好,哪怕日後洪水滔天,寸草不生。這樣的毛病,我們這一代也一樣,但今天卻又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架勢。今天的年輕人,出國留學的很多,在咱們的歷史上,從來沒有那麼多留學生,但是,無論留在他國的,還是回國高就的。整體上跟民國時期相比,留學生對這個世界影響力,要差上好大一截。好多回國的名校留學生,回來之後,擅長的依舊是過去那一套,鑽營,鑽營,還是鑽營。就這點看,年輕人還需要加油。

    什麼前浪後浪,要浪就真浪!不真浪,你就死在沙灘,真浪,就直掛雲帆濟滄海!

  • 19 # 一個王豆豆

    我作為一個被代表的“後浪”,談談我的感想吧

    首先,這宣傳片基本在90後群體中算是被一片群嘲了,或許其他年齡段的人群覺得很正能量,但是對於五四青年節的受眾來說基本是一邊倒的罵聲,我覺得原因只有一個---代表性。

    我們必須承認,團隊製作這個影片的初衷肯定是好的,正能量的,表明前浪們對後輩的肯定。然而,選取的人物素材是真的敗筆,也是吐槽的焦點,總結來說就是一群富二代的生活秀。衝浪,潛水,出國旅遊,vr遊戲,這是我們大多數90後能接觸到的?看完整個影片,大多數家境普通的青年肯定不會產生共鳴,反而引發了大家對貧富差距的感嘆,極端的就演變為了仇富。

    有這樣一個現象,年輕人喜歡看小說的比較多,特別是玄幻廢柴流,也就是所謂的屌絲逆襲的奮鬥故事,為什麼?不就是每個普通青年都有一個希望透過自己努力而改變命運的夢想麼?然而這個影片中所謂的“後浪們”不需要付出什麼,就已經實現了大多數普通青年的夢想,甚至成為了這一代青年的標杆。而那些還在工作中苦苦奮鬥的90後依舊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屌絲,這是對他們努力的一種嘲諷。

    如果把影片中的素材換成普普通通的在一線奮鬥的90後,比如今年的抗疫青年?或者西部計劃志願者,扶貧青年?或者就是普普通通的上班青年,或者要有所成就的,網文寫手土豆也比上面那些人更具代表性吧。五四青年節,不就是傳承的一種青年人敢於拼搏,敢於奮鬥,蓬勃向上的精神麼?還有比這些在一線各個崗位的青年們更具代表性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穿越回到晚清做皇帝,你怎麼挽救大清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