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晴愛睡覺

    為什麼你說的這些人都願意跟著孫策呢;

    因為你說的這些都是文人噴子,說起話來頭頭是道,終究是手無縛雞之力;亂世興武,噴子不值一提;想當年黨錮之禍,噴子被盡數拘殺,豈不慘乎!

    到頭來都只是個軍師,那就找個能打的當大哥咯;

    這些人你讓他臨陣三軍,個個屁滾尿流;就算是周瑜,敗仗也吃的不少;何況其他幾個;

  • 2 # 唐明國亮

    我認為三國時期的東吳名士之所以都願意追隨孫策,是其人格魅力所致。

    孫策,字伯符,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破虜將軍孫堅長子、吳大帝孫權長兄。東漢末年割據江東一帶的軍閥,漢末群雄之一,孫吳政權的奠基者之一。

    孫策有兩個非常明顯的特徵,第一個是,他本身長得好看,而且他自己也愛臭美。第二個是他也非常幽默,愛說笑話,人也非常大度。俗話說“宰相肚裡能撐船”,用來描述他真的非常貼切了。孫策他人格魅力極強,不論是那些士人還是老百姓都非常喜歡他。

    孫策和項羽非常相像,但他們個人還是有自己獨特的一面的。我們對項羽瞭解的也挺多的吧,都知道項羽這個人他不太善用人才,所以最後導致失敗了。但好就好在,孫策他非常珍惜人才,也善於發現人才,所以他手下的人才真的是數不勝數,其中也不乏有些是以前他父親手下的強兵強將。他的身邊各色人才都有,有善於打仗的,有善於出謀劃策的,還有一些文人,也讓他抱在囊中。他不僅招募了一些有才幹的人,而且也深受那些有才幹的人的賞識,還有百姓的愛戴,他的魅力可想而知。

    有一次在他身上就發生了一件幽默的事:在他那時,張昭也是大名鼎鼎的的人物,但孫策他有幸能講張昭收在他的才人手下。張昭有一次非常擔心的說:都知道他的名氣及才能勝的過孫策,孫策讓他都他的秘書長,那豈不是要佔了孫策的風頭,他怕別人說閒話。當孫策聽到這些話之後,非常幽默的舉了一個齊桓公和他的管仲的故事,來開導張昭。齊桓公說沒有管仲之前他當國君有點難,但因為有了管仲在他身邊給他幫忙處理一些事情,他當國君就沒那麼難了,當然這是一種幽默的說法。是的,在古時候,很多功臣就害怕功高蓋主,而被拿了生命,所以張昭的擔心也可以理解。於是,孫策安慰張昭說,他們也是如此的關係。孫策非常清楚成就一番大事業,需要人才來輔佐自己,所以他盡心盡力的解除那些人才的思想負擔。那樣做孫策為了讓張昭放心,安心在他身邊與他共事。可以看得出孫策非常大氣,也非常聰明。

    從以上可以看得出孫策他這個人非常聰明,也非常善於利用人才,珍惜人才,他為了能讓那些人才留在他身邊,用幽默的態度讓他們放心。孫策越來越有聲望,他統一了江東六郡,也是一個非常棒的將領。士人羨慕,百姓愛戴,他的人生簡直達到了高峰。

    後來孫策也是一個非常愛面子的人,有一次,在打仗中,他的臉上有箭傷,他那英俊瀟灑的人怎麼能忍受這樣,傷害到了他那顆驕傲的自尊心。孫策他的為人非常正直,時常會憐憫那些老弱病殘的人,而且他都不會欺負別人。禮賢下士,敬重人才是他一生中待人接物的方式,真的算得上是一位謙謙君子。他也非常孝順,愛自己的妻兒。

    以上這些原因都是張昭、周瑜等江東名士願意追隨孫策的原因。

  • 3 # 江岸好呵

    歷史的三國時期屬於“亂世”,民不聊生,就是士族豪坤家庭也得不到“安身立命”。為了生活、為了找到出路,你就必須選擇一個諸侯作為依靠。否則,你自己死了,都不知道怎麼死的。

    張昭、張紘、虞翻均是江浙一帶的學者、專家教授級人物,學生遍佈四海,影響力也是巨大;周瑜則是官僚家庭出身,屬於上層建築;這些人在三國時代來臨之際,“冷眼旁觀”看世界很久,尋找主子意圖很久了,即所謂“良禽擇木而棲”,既可以儲存自己和家族,過上幸福的生活,又可以找到發揮才幹的舞臺,“揚名於世”。基於此,當然要找到一個合適事業發展的主公了。

    孫策,孫堅之子,乃世界軍事專家孫武之後人。為人仗義疏財,武藝超群,簇擁的武林高手如雲,影響力、號召力已經名揚四海。再者,孫策尊重人才、愛惜人才,將人才視為“企業發展戰略的重要目標”,已經人所共知,這正是他們理想中的“主公”最佳人選,夢寐以求的“事業發展的舵手”。

  • 4 # 文青聊史

    張昭、張紘、周瑜、虞翻等人為什麼願意跟著孫策混?

    都是成年人了,萬事離不開利益,說是因為情懷你會信嗎?

    張昭和張紘是因為得罪了地方官陶謙,因為陶謙舉薦這兩人出仕,但當時諸侯勢力強大,朝廷已沒有了太大作用,並且如果答應了舉薦,那麼就要上交一定的錢財,於是這兩人就逃命了。

    兩人為了逃難來到了江南,可以理解為恰巧遇見了孫策,隨後因為種種原因開始追隨孫策。

    不同於張昭張紘的逃命,虞翻本就是江南人,之前在江南地方從事,直屬領導是王朗,但是在孫策來了之後就對王朗進行了驅逐,王朗逃命的時候並沒有帶上虞翻,虞翻也理所當然的跟隨了孫策。

    周瑜就不用說了,他跟孫策早就相識並且非常看好孫策,於是一路追隨孫策從安徽到江東直到病死,對孫家可謂是鞠躬盡瘁。

    不過這些都是表面現象了,他們當時必然不可能這麼簡單就跟隨了孫策,因為如果一旦追隨錯了主子,那麼後果還是非常嚴重的,所以我們可以猜測出一些其他條件:

    從零開始更容易被重視

    我們都知道東吳的起家可以說是跟劉備差不多的,都是剛開始什麼都沒有,最終透過努力最終勢力開始強大起來,在強大的時候加入一個軍閥中無異於錦上添花,得不到重用是小事,最關鍵的是人微言輕,沒有立足的資本。

    而剛開始的孫策集團就好像現在的創業公司,非常有發展空間,一旦做好了那麼自然就成為了元老級人物,這幾個人也確實成為了江東元老。

    孫策有很大發展空間

    當時相比較其他勢力來說孫策無疑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其他勢力已經很強大了,如果此時過去無異於錦上添花,而孫策此時勢弱,但是卻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在進入江東之後快速打擊地方貴族成立自己勢力,這是非常厲害的,也證明了孫策的不凡,而孫策最大的優勢就是年輕,雖然英年早逝,但這是之前誰都沒有想到的結果。

    由此可以看出眾人跟隨孫策並沒有表面那麼簡單,都是在分析了利弊之後才進行最終選擇,不得不說三國亂世當真是一個需要步步謹慎的時代。

  • 5 # 火狐36058246

    要說他們哥四個為啥願意跟孫策混,還不如說不跟孫策混還能怎麼辦?

    歷史大概是這樣:孫策的老爸叫孫堅,早期也不是自己創業的主。認的主公是世家子弟出身的袁術。那個年代實行的是九品中正制,下層階級想出人頭地沒那麼多選擇的。同時,動盪年代世族大家招兵買馬壯大或保衛自己的利益是名正言順的。所以孫堅投靠袁術世族是一個很水到渠成的事情。奈何孫堅不是池中物,偶然得到了傳國玉璽,就以此為證物向袁術借兵。算是第一把原始資本到手了。日後佔了江東之地,就是蛟龍如海不可限量了。自此,孫家也是個不大不小的地方軍閥勢力了。

    孫策本人也是猛人一個,混出個小霸王的名號。待孫堅死後,孫家當權者就是他了。那張昭周瑜之流,又開始當年孫堅的歷程也是歷史必然。道理其實都一個樣,自己要謀出身,奈何沒個好爹,只能先去為人賣力氣。

    再說個笑話,張昭周瑜都自負是個聰明人。那為何不認個袁術這樣的主公,像孫堅那樣謀個機遇說不定也能自立門戶呢。這就是中國儒家文化的沉澱了。明主聖君那一套是桎梏幾千年的枷鎖了。現代亦如此。

  • 6 # 良人執戟2

    導語

    “亂世出英雄,英雄要抱團!”東漢末年遍地英雄,都想一家獨大,都怕自己的地盤被搶了。於是“鳥擇良木而棲,人擇君子而處。”孫策並非豪強貴冑,僅憑几百人馬起家,投奔袁術,袁術識貨,認為孫策非比尋常,上奏朝廷任命孫策為“懷義校尉”。袁術經常感嘆:“使術有子如孫郞,死復何恨!”所以後世儒將辛棄疾的“生子當如孫仲謀!”(指孫權)可能把孫氏兩兄弟名字搞錯了。當孫策在江東混得風生水起時,自然少不了那些天天尋找“良木”的英雄豪傑前來投奔。問題中的幾個人,都是東吳的非凡人物,但是投奔的理由各不相同,且聽在下一一道來:

    (周公瑾火燒赤壁)

    一,周瑜

    字公瑾,廬江舒縣人。周瑜這個人頗有大家公子氣概,而且是典型的“高富帥”,不但有1.8以上的身高,而且另一“高”是指出身高官家庭。根本不差錢,不缺德.。當孫堅率領大軍前往中原討伐董卓時,隨軍家屬子女都來到了安徽的舒縣。

    東漢獻帝初平元年(190),時年僅十六歲周瑜的豪華車隊前往駐軍營帳,拜會也是年僅十六歲的孫策。兩個帥哥剛一見面,就被彼此的氣質所折服,頓生相見甚晚的感覺。

    (手執宣花斧的孫策)

    兩個少年年齡彼此只差一個月,孫策為大,而且志趣相投,酷愛音樂,都有遠大抱負,於是彼此結為生死之交。

    五年後的東漢獻帝興平二年(195),由於父親去世,21歲的孫策接過父親的槍,誓將革命進行到底。他決心從江北打回老家江東,但是,在漢末,江東地盤很大,它包括現在的浙江、福建、江西三省的全部,江蘇、安徽的江南部份,人口達到三、四百萬。孫策只有一千多步兵,幾十個騎兵,恐怕沒有走到江東,路上的土匪都會把他們綁了票。

    關鍵時刻,只有周瑜才配稱:“你我弟兄,絕不冒充!”他千方百計籌措巨資,招募軍人,打造船隻。當孫策在烏江口渡江時,隊伍已經猛然增長到五、六千人。孫策正是憑藉這個力量,橫掃江東,打下東吳基業。

    所以我不贊成用“混”字表述周瑜投奔孫策的舉動。周瑜是深明君臣大義的君子,而不是貝風使舵的投機分子。

    二,張昭

    字子布,彭城(今徐州)人。幼兒好學,尤擅隸書,與琅邪人趙昱、東海人王朗同時出名。這是一個具有“反潮流”精神的名士,當地舉他為孝廉,他拒絕了,卻經常和以口舌呈利的王朗攪在一起討論以前君王避諱的問題,經常踩朝廷言論紅線的張昭,連大名人陳琳都經常讚賞他。

    漢代末年天下大亂,徐州一帶凡是有點辦法的人紛紛避難楊州。張昭見勢不妙,隨眾南下,怎麼解決前途問題,現在不是“鳥擇良木”的問題,江東只有孫策一家獨大。

    當然,張昭畢竟不是泛泛之輩,恰好此時的孫策剛創立基業,於是任張昭為長吏、撫軍中郎將,待張昭如多年朋友,所有軍政大事,都委託給他。“文武之事,一以委昭。”《三國志·張顧諸葛布傳》

    三,張紘

    字子綱,廣陵(今天的楊州)人。他的命運和張昭近似,都是“心比天高”的人,一般的政府公務員工作根本打不上眼,後來也是到江東避難,他早就曉得孫策頗有大哥氣質,豁達開朗,善於接受意見,又善於用人,所以孫的府邸門外,士民都願意為孫策所用,心甘情願為他賣命。

    當張紘投奔孫策時,馬上就被任命為“政議校尉”,參加討伐丹揚的戰鬥。建安四年,孫策派張紘到許昌的朝庭上奏章,張紘被留在中央工作。當曹操聽到孫策死訊後,想趁機進攻孫吳,拿給張紘勸住了,理由是不符合古化“禮不伐喪“之義,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不要趁火打劫!”孫策總算沒有看錯人!

    四,虞翻

    字仲翔,會稽餘姚(今天的杭州)人。虞翻年輕時在會稽太守王郞的手下任功曹(一個小吏)。其實王郎是孫策討伐會稽時的手下敗將,虞翻眼看城頭變幻大王旗,也是無語,孫策佔有會稽後,仍然對虞翻官復原職。

    孫策喜歡打獵,而且是輕車簡從,虞翻勸他不要輕率地便服外出,這樣使負責警衛工作的親兵很為難,身為將軍這樣作不莊重,沒有威嚴。孫策同意虞翻的看法,但是他只有到郊外原野去,才能集中精力考慮國家大事。

    (孫策與太史慈之神亭搏戰圖)

    虞翻總的來講,還是仰慕孫策的個人魅力和軍政實力,因為南下江東後,只有孫策這棵大樹可以有作為,所以在孫策時候,他官至富春縣長。

    但是,這個人對為人處事有點差勁,而且有一股名士風流的意氣,他對被俘回來的于禁、糜芳很瞧不起,經常為難二人,甚至不知天高地厚的對新主孫權和重臣張昭口出惡言。

    孫權不是孫策,一氣之下,把虞翻流放交州(今天的越南中北部和我國的雷州半島),十多年後死去,時年七十歲。

    後記

    上述幾個人都是孫吳的功勳大臣,尤其是周瑜,但是,由於太優秀了,周帥哥於36歲時病死征途。其它三位,除了虞翻因言獲罪外,都是善始善終。

  • 7 # 周曉林律師

    其一,孫策是一個非常有人格魅力的人。

    其二,周瑜、虞翻是孫策的鄉黨。

    其三,張昭、張紘是寒門子弟,在同樣是寒門子弟的孫策這裡不受歧視。

  • 8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良禽擇木而棲。

    跟誰混其實是個雙向選擇的問題,一邊是下屬的能力,另一邊是老闆的能力,老闆需要得力的手下幫自己成就霸業,下屬也需要靠譜的老闆來達成自己的人生理想,兩邊都選對了,才能在亂世中活的更久、笑得更好,至於怎麼溝通兩邊,就是個人看個人了。

    張昭:被動加盟

    張昭是徐州人,在全國範圍內都有一定的名氣,鼻孔朝天的超級噴子禰衡也對他非常敬重。

    《典略》曰:劉荊州嘗自作書欲與孫伯符,以示禰正平,正平蚩之,言:“如是為欲使孫策帳下兒讀之邪,將使張子布見乎?”

    到了張昭這個級別,擇主的考慮就多了,決不能隨隨便便就給人打工,像陶謙舉張昭茂才,張昭根本不應,差點被陶謙抓起來砍了。

    漢末天下大亂,徐州幾經易主,陶謙在世時被曹操兩度胖揍,陶謙死後劉備、袁術、呂布、曹操各方勢力在徐州打得你死我活,幾年兵禍下來,好好的徐州被殺了個屍橫遍野。

    為了避亂,徐州士人紛紛逃離故鄉,徐州東臨大海,西邊是曹操,正在打來;北邊袁紹跟公孫瓚打得也很熱鬧,唯有南方的揚州還算安定。

    後來孫策略定江東,逐漸從袁術手下脫離,成立自己的公司。草創之際,孫策很缺人手,張昭又名聲在外,一來二去,張昭就成了孫策手下的重要人物。

    《三國志·張昭傳》載:昭每得北方士大夫書疏,專歸美於昭,昭欲嘿而不宣則懼有私,宣之則恐非宜,進退不安。策聞之,歡笑曰:“昔管仲相齊,一則仲父,二則仲父,而桓公為霸者宗。今子布賢,我能用之,其功名獨不在我乎!”

    每當張昭得到北方士人的信,開啟一看都是誇自己的,不公開吧,擔心孫策懷疑自己與北方勢力有勾結;公開吧,擔心孫策覺得自己在炫耀老闆不如自己,搞得進退兩難。直到孫策聽到風聲親自開解,才算消了他的顧慮。

    從這段記載來看,張昭與孫策的相處是有些被動的,他不確定孫策對自己到底有多大的信任,如此可以想象一下,張昭應該不是自己投奔的孫策,而是被孫策請過去的,或許張昭覺得孫策有前途,或許張昭被陶謙整怕了,這才沒拒絕。

    張紘:數顧出山

    張紘的名氣也很大,年輕時遊學京都,後來被大將軍何進、太尉朱儁、司空荀爽三府闢為掾屬,但他拒絕應召。天下大亂後,他也跑到了相對比較安定的江東。

    孫策還沒脫離袁術單幹時,就曾拜訪過張紘,當時張紘正在母喪期間,有合理的理由拒絕加盟,但孫策不放棄,屢次登門拜訪,詢問天下大事。

    吳歷曰:初策在江都時,張紘有母喪。策數詣紘,諮以世務······紘見策忠壯內發,辭令慷慨,感其志言,乃答曰:“昔周道陵遲,齊、晉並興;王室已寧,諸侯貢職。今君紹先侯之軌,有驍武之名,若投丹楊,收兵吳會,則荊、揚可一,讎敵可報。據長江,奮威德,誅除群穢,匡輔漢室,功業侔於桓、文,豈徒外藩而已哉?方今世亂多難,若功成事立,當與同好俱南濟也。”策曰:“一與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今便行矣,以老母弱弟委付於君,策無復回顧之憂。”

    這時候的張紘估計還沒打算加盟孫策,因為孫策此時都還是個打工仔,連開公司的資本都沒有,張紘給他的建議純粹是被年輕人的赤誠打動,出了個主意,還立了個約定:等你公司建成,我就來投奔你。不過孫策就坡下驢,把母親弟弟都留了下來,算是把張紘套牢了。

    孫策應該從短短的幾次交流看出張紘是個仁義的人,這是他敢把母弟留下的原因,事實的確如此,後來孫策親自上陣指揮作戰,張紘勸他要保重身體,孫策死的時候,張紘正在許都(孫策派他來進貢,被曹操留了下來),勸曹操不要趁喪伐吳,接著又借生病的理由回了江東,對孫策可以說是很真誠了。

    周瑜:舊友來從

    與張昭張紘二位長輩不同,周瑜與孫策是同齡人,兩人從少年時期就結成了良好的關係。孫堅起兵反董後,周瑜更是給孫策推薦了移居地,並提供住房。

    《三國志·孫策傳》載:堅初興義兵,策將母徙居舒,與周瑜相友,收合士大夫,江、淮間人鹹向之。

    《江表傳》曰:有周瑜者,與策同年,亦英達夙成,聞策聲聞,自舒來造焉。便推結分好,義同斷金,勸策徙居舒,策從之。

    《三國志·周瑜傳》載:初,孫堅興義兵討董卓,徙家於舒。堅子策與瑜同年,獨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無通共。

    此時周瑜跟孫策處於平等的關係,兩人均為袁術下屬,無所謂誰跟誰混。孫策渡江略地的時候,周瑜的伯父周尚是丹楊太守,他正好去找伯父,孫策就給他寫信,兩人一合計,乾脆合起夥來打地盤。

    《三國志·周瑜傳》載:瑜從父尚為丹楊太守,瑜往省之。會策將東渡,到歷陽,馳書報瑜,瑜將兵迎策。

    兩人一陣操作猛如虎,很快打下一片地盤,孫策自覺憑此就能佔據江東,就讓周瑜回丹陽。

    不久,袁術免了周尚的太守之職,周瑜就跟伯父一起去了壽春。但在壽春,周瑜看到了袁術的沒前途,處於前途考慮,他請求出為居巢長,投奔了孫策,而袁術在得知此事後,也沒什麼表示,估計是因為都是自己手下,沒必要太過計較吧。

    虞翻:慣例從屬

    跟以上三位不同,虞翻是地道的江東本地人,他跟孫策的關係也非常符合當時的慣例,即郡守長官外地人,郡內官吏本地人。

    虞翻出身會稽大族,在孫策到來之前,他被會稽太守王朗任命為會稽功曹。

    虞翻對王朗可謂盡人事,孫策略定江東的時候,虞翻正在父喪期,一聽說王朗打算抵抗孫策,立馬跑來勸:大哥你打不贏的,趕緊跑。王朗不聽,被孫策教做人後灰溜溜的逃走,又是虞翻不離不棄在身邊守護。

    王朗擔心虞翻被孫策滅門,就以“老母尚在”為由勸虞翻回去。就這樣,虞翻走了,他跟王朗的舉薦之恩算報完了。

    擊破王朗後,孫策自署為會稽太守,繼續任命虞翻為功曹,擔心他不出山,孫策還親自去虞翻家拜訪,拉攏虞翻。

    《三國志·虞翻傳》載:翻既歸,策覆命為功曹,待以交友之禮,身詣翻第。

    江表傳曰:策書謂翻曰:“今日之事,當與卿共之,勿謂孫策作郡吏相待也。”

    虞翻就這麼二度出山,仍舊對主官孫策忠心耿耿,該勸諫勸諫,牽馬什麼的隨手就來。

  • 9 # 史海鉤沉者小王

    孫策能力強,雖然性格急躁,但對自己人和顏悅色,對張昭、張紘這種以才學聞名的,孫策多次拜訪請教,抗出了漢室大旗,成功說服兩人;周瑜是發小,意氣相投,看中孫策的潛力;虞翻是保全家族利益,害怕孫策翻臉。

    孫策

    《演義》中,孫策出場戲份並不多,比如跟隨父親孫堅出擊劉表,鬥太史慈,打王朗嚴白虎,怒殺于吉等,可以說給人的印象多為統兵打仗,以勇猛聞名。但在歷史上,孫策的形象更為豐滿。

    魅力高

    孫策容貌顏值很高,經常面帶笑容,性情闊達,而且比較聽人勸,知人善用,當地的官吏百姓,對他沒有不盡心竭力的,非常樂意為他效死力,以此看孫策的個人魅力非常高,正如士為知己者死一樣。

    軍事強

    《三國志》作者陳壽給出的評價總結中,有“猛銳冠世”一詞。

    在打笮融駐紮的秣陵縣時,藉助對方獲取假資訊的機會,趁勢埋伏兵馬設下包圍圈,斬殺笮融一千多人;打王朗聲東擊西,使詐攻其不備平定了會稽;面對強勢的劉勳,假意結盟,放低身姿誘導劉勳出兵在外,趁機襲取了廬江。

    可見用兵之事上,孫策不僅個人勇猛、還善用兵法戰術,以小博大。

    缺點同樣明顯

    性格不沉穩,為人比較急躁;即使比較聽人勸,但也是挑著聽,不是都聽。

    孫策遇刺中箭後,醫生告訴他可以治好,但需要好好休養,不能有劇烈活動,也不能動怒。結果照鏡子發現自己的模樣,看見自己的盛世美顏被毀,就推到案几怒吼,怒氣攻心導致創口再度裂開,已致當夜死亡。

    為人暴躁可見一般,而且此人對自己人和顏悅色,對待反對自己的人,就以殺止亂。比如高岱、許貢,雖然當時暫時控制了局面,但埋下了禍根。

    不過以孫策當時20多歲來看,能做到吳國的奠基者,已經非常了不起,一般人20出頭,又有多少人能達到這種成就?

    兩張一週一虞

    既然孫策的魅力不差,能力又強,知人善任,那這四人又是如何被孫策說服加入團隊中?

    張昭和張紘

    這兩人原本都是徐州本地人。張昭曾被舉薦被孝廉和茂才,也就是可以有資格當官,但張昭全都推辭了,隨後同難民一起跑到了江東、躲避戰亂。張紘也是曾被何進、朱儁、荀爽等人看重,想要徵召為屬官,但一樣拒絕,為了躲避戰亂跑到了江東。

    孫策在知道張紘後,多次拜訪請教,一般請教肯定是言辭恭敬,待人誠懇,禮數方面肯定是做到位了。在勸說過程中,孫策提到先君孫堅扶危濟亂,與袁氏一族共同討伐董卓,可惜功業沒有完成就被人害死了。而他的志向就是報仇雪恨,成為朝廷的藩屬,不管是否忠於漢室,但是孫策打出的旗號是報仇、尊漢室。

    張紘極有可能是因為這點才被孫策所感動,然後獻出了發展策略。張昭雖然沒有記載,但推測也是被孫策的漢室大旗所說服。

    當初張昭拒絕陶謙的察舉,很有可能是陶謙與闕宣一起舉兵過,闕宣什麼人?聚眾數千人,自稱天子,公然反對漢室,後來被陶謙殺害,收編了部屬。而張昭的好友趙昱,起初是陶謙的別駕從事,曾和王朗建議陶謙支援漢室,說明張昭的心中也是支援漢室的。

    所以,孫策抗出漢室大旗後,張昭也八成順利被他說服,一同加入隊伍,與張紘成為孫策集團的重要謀士。

    周瑜

    周瑜和孫策屬於早年交好,且周瑜看中孫策的能力。

    周瑜是廬江人,他和孫策兩人聞名江淮一帶,周瑜慕名拜訪,肯定是相談甚歡,於是勸孫策帶母親弟弟移居廬江舒縣,孫策也答應了 。隨後,周瑜提供大宅院供孫家居住,且登門拜見孫策的母親,兩家由此交好。

    而周瑜的叔父周尚是袁術手下的官吏,在袁術想要任用周瑜時,周瑜因為看到袁術沒有什麼才能而拒絕,請求做居巢的縣長。說明周瑜追隨人,必定看此人的能力和本事。

    所以,以孫策的人格魅力和才能,以及當初兩人年幼的交情,周瑜追隨孫策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虞翻

    虞翻在投靠孫策前,是王朗手下的官吏。而虞氏家族是當地的大族,早在王莽亂政時期,虞氏家族的一支就因為躲避戰亂,保全族人,遷徙來到江南,在會稽餘姚定居。

    王朗戰敗後,孫策以好友之禮相待,並且登門探訪虞翻,面子上可以說是給足了。而且孫策要想把控地方,也必須任用一些地方豪強大族,虞翻所在的家族正好符合這一條件。

    小王推測,為了保住家族利益,加上孫策自身能力不差,也給足了面子,沒有理由拒絕。不然以孫策這種暴躁的性格,可能會給虞氏家族帶來血光之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機到底是LCD屏好還是LED屏好,有沒有一個科學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