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漫條思理

    儂是江南遊冶子,烏帽青鞋,行樂東風裡。落盡楊花春滿地,萋萋芳草愁千里。扶上蘭舟人慾醉,日暮青山,相映雙蛾翠。萬頃湖光歌扇底,一聲吹下相思淚。

    其中,蝶戀花是詞牌。“儂是江南遊冶子”是這首詞的第一句。

    二、詞句賞析

    【儂是江南遊冶子,烏帽青鞋,行樂東風裡】

    儂:江南地區吳國的古語,指自己,我。

    遊冶:出遊尋樂。

    烏帽:烏帽,黑色的帽子。唐時貴族戴烏紗帽,後來上下通用。烏紗帽後來成為閒居的常服。簡稱烏紗。

    青鞋:草鞋。

    烏帽青鞋:兩個名詞疊加在一起,在這裡做動詞用,是戴著黑帽,穿著草鞋。指穿著隨意。

    行樂:尋歡作樂。

    整句:我是江南一代的浪蕩子,每天打扮穿著非常隨意,在春風裡尋歡作樂。如果單看這一句,作者所描述的“我”是非常愜意,非常隨性的。

    【落盡楊花春滿地,萋萋芳草愁千里】

    楊花:柳絮。

    萋萋:草木茂盛的樣子。

    整句:柳絮已經飄落,堆積滿地。整個大地堆積著春天留下的痕跡。那茂盛的草木,讓我內心滿是愁緒,一直延綿到千里之外。作者在第二句才點明時節,是暮春。是有其深意的。暮春為傷春、惜春的時節,且以柳絮入鏡,表達了相思之情。滿眼茂盛的芳草,看似生機勃勃,其實遮擋了作者遠望千里的視線。

    【扶上蘭舟人慾醉,日暮青山,相映雙蛾翠】

    蘭舟:船的雅稱。

    蛾翠:形容美女的眉毛。

    整句:(我就要乘船離開),我被人扶上船的時候已經有點微醉,這個時候,太陽就要落山,晚霞籠罩著青山,就好像美女的眉毛。在這一句裡,我們看出,作者在上船之前已經喝過酒,但是心裡仍然充滿了相思。

    【萬頃湖光歌扇底,一聲吹下相思淚】

    萬頃:形容水面寬廣。

    湖光:指夕陽的陽光斜射在水面上,水波粼粼。

    歌扇底:歌舞時舞女所持的扇子都倒映在水底。

    一聲:歌聲,這裡既有上文中的舞蹈,也有歌曲,可謂是載歌載舞。

    整句:我坐著船上,看著船上的歌女們正在載歌載舞,曼妙的舞姿倒映在水面上,悠揚的歌聲讓我瞬間潸然淚下。

    三、詩歌情感

    整首詞,第一句先說自己是浪蕩子,表現出詞人那種無拘無束,放蕩不羈的感覺。可是全詞讀下來,我們卻看到了一個情感豐富,心情憂鬱的詞人。

    詞人到底怎麼了?

    詞人趙孟頫是宋元之際的人,趙孟頫雖為宋朝的貴族子弟,但是隨著南宋政府的滅亡,趙孟頫不得不在元朝任職。

    雖然趙孟頫在元朝也高居官位,但是仍然對已經不在的宋朝充滿了懷念和思念。在如今的官場上也會受到同僚的排斥。

    所以作者內心抑鬱。對故國充滿了思念。整首詞中有寫思念,但是卻始終未能點出思念的物件,這也說明,作者的故國之思是難言之隱。

    而作者把自己說成了一個“遊冶子”,也不過是作者故作輕鬆,想要忘卻憂思的一種強裝表現而已。

  • 2 # 王西真

    “落盡楊花春滿地,萋萋芳草愁千里”。意思是:楊花落盡,芳草萋萋,勾起了我滿腹愁緒。這句詩出自:〔元·趙孟頫〕《蝶戀花·儂是江南遊冶子》:

    儂是江南遊冶子,烏帽青鞋,行樂東風裡。落盡楊花春滿地,萋萋芳草愁千里。

    扶上蘭舟人慾醉,日暮青山,相映雙蛾翠。萬頃湖光歌扇底,一聲吹下相思淚。

    我是江南浪蕩才子,身著休閒的鞋帽,遊玩在春風裡。楊花落盡,芳草萋萋,引起了我滿腹憂愁。

    在我醉眼朦朧時被人扶上了遊船,看到暮色夕陽與青山相對,猶似美人之黛眉;遊船上的人在湖光山色的映照下,邊歌邊舞,一片歡歌笑語。山色妖嬈,歌舞昇平,面對此景,我卻潸然淚下。

    這首詞,上段寫遊子樂逍遙的神情,接著吟出對情人的相思,使其“愁千里”;下段憶離別餞行,酒入愁腸,人已微醉,末句“一聲催下相思淚”,把全詞推向高潮,成為點睛之筆。此詞妙在寫送別並未直接寫情人,而只以男子口氣道出,“扶上蘭舟”一句告訴讀者,送行的情人扶他上船,揮手而別,一時難忍相思淚。至此全詞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餘音繞樑的韻味。

    攝影在江南水鄉遊船上拍照,能塑造出詩情畫意。

  • 3 # 拂硯

    提起大名鼎鼎的趙孟頫,大家都很熟悉,尤其喜愛寫書法、擅長繪畫的朋友,無人不識趙孟頫,無人不臨趙孟頫。喜歡寫楷書的書法界人士,臨帖必臨趙貼。

    楷書大家趙孟頫的書法,因熟而俗(董其昌評價)。不過,作為入門規範訓練,還是不錯的。

    趙孟頫博學多才,能善詩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鑑賞。特別是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松雪道人,又號水晶宮道人。漢族,吳興(今浙江人)。元代著名畫家,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之一。

    趙孟頫的家世背景,說起來也是頗為顯赫,他是正宗皇族後裔,宋太祖趙匡胤第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的嫡派子孫。

    他的夫人也不是凡俗之輩,趙孟頫與夫人管道昇同為中峰明本和尚(1263~1323)弟子,精通音樂,善鑑定古器物。同時,也是著名書畫家,在古代女書法家中地位僅次於王羲之老師衛夫人。

    趙孟頫的詩文,卻因他在書法和繪畫等方面的顯著成就,稍微掩其光芒。

    筆者在此主要介紹一下他的《蝶戀花-儂是江南遊冶子》,原詩文抄錄如下:

    儂是江南遊冶子,烏帽青鞋,行樂東風裡。

    落盡楊花春滿地,萋萋芳草愁千里。

    扶上蘭舟人慾醉,日暮青山,相映雙蛾翠。

    萬頃湖光歌扇底,一聲吹下相思淚。

    此詞寄託的是一種“黍離之悲”,即故國之思,同時有一種年華虛度的傷感。

    詞中敘事、寫景、抒情交錯而下,化用前人詩句也渾然天成,有如己出,饒有流動自然之美。

    何以他天生貴胄,又夫唱婦隨,高華逍遙,筆下題詞卻是這等落寞傷感?

    原因是,他一生歷宋元之變,仕隱兩兼,雖為貴胄,卻生不逢時,青少年時期南宋王朝已如大廈將傾,他在坎坷憂患中度過。

    所以,作者這首詞所展現的畫面感和鏡頭感豐富鮮明,景色由遠及近,由近及遠,眼界開闊,人物和遊船加強了畫面的層次感和立體感。

    作者在詩中這樣描繪自己,“我這江南浪蕩才子,穿著閒居的常服,在這春風中盡情玩樂。楊花落儘子規啼,芳草萋萋碧連天。滿腹心事無處訴,煙波浩渺愁千里。

    我醉眼迷離被人扶上了遊船,日暮鄉關何處是,斜陽餘暉待你歸。青山嫵媚,相對無言,宛如眉黛。船上的人,載歌載舞一片歡樂景象。面對此情此景,我卻不禁潸然淚下!”

    “落盡楊花春滿地,萋萋芳草愁千里。”是點睛之筆,也可稱作該詞的“詩眼”,眼前悽迷景象,足以表達作者失落無比的心情。

    拍照的話,只能在春天應季時節,“楊花春滿地”的自然條件下,找一個草色綿延的開闊地帶,拍出“萋萋芳草愁千里”的氣氛和感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是餘歡水》諷刺了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