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龍女5505

    古代歷史上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宋太祖、鐵木真、明太祖、康熙、雍正、乾隆等都被歷朝皇帝評價過。

  • 2 # 日生談歷史

    歷史上一個皇帝評價另一個皇帝的事兒多了去了,今天說一下相對來說知名度高的康熙評價朱元璋

    康熙曾經評價前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乃英武偉烈之主,非尋常帝王可比。”

    康熙到南方巡視,曾六次到南京明孝陵祭拜,每次都是行三跪九叩的大禮,且是當著全南京百姓的面,且康熙還為朱元璋立碑,碑上寫著:治隆唐宋。

    朱元璋(左)與康熙(右)

  • 3 # 小嚴說歷史

    成吉思汗:“欲安邦定國者,必悉唐宗兵法。”

    朱元璋:“惟唐太宗皇帝英姿蓋世,武定四方,貞觀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

    康熙帝:“朕觀古來帝王,如唐虞之都俞吁咈、唐太宗之聽言納諫,君臣上下,如家人父子,情誼浹洽,故能陳善閉邪,各盡所懷,登於至治。”

    我朝:“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唐太宗勵精圖治,使唐朝社會穩定,經濟發展,階級矛盾緩和,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局面,這就為“開元盛世”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唐太宗採取開明的民族政策,加強了同周邊各族之間的聯絡,促進了民族團結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使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過入了鼎盛時期。

    唐太宗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對外來文化採取兼收幷蓄的方針,這使中國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現了繁榮的局面,並對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唐太宗善於用人和納諫,具有很強的自我反省能力,成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範,並對以後歷朝的治國策略產生了深遠影響。

  • 4 # 玲妹妹的視界

    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想起了一句詩詞: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江山如畫,一時多少明皇佞主迭代,是非功過自有人論斷,那麼古代皇帝是哪些曾被其他皇帝評價過的呢?

    我的回答如下:

    有一位皇帝他頗受其他皇帝的讚賞

    如:

    唐太宗,朱元璋都不吝惜溢美之詞去誇讚他……

    他是誰呢?

    他是光武帝劉秀一位光復漢室,平定動亂,統一中原,勵精圖治,開創“光武中興”時代的千古明帝

    唐太宗(李世民)曾誇他:朕觀古先撥亂反正之主,皆年逾四十,惟光武年三十三。

    唐太宗的意思是他觀閱古今撥亂反正的皇帝,只有劉秀三十三歲就登基了,讚賞他的雄韜偉略

    明太祖(朱元璋):惟漢光武皇帝延攬英雄,勵精圖治,載興炎運,四海鹹安。有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

    這個評價真高,明太祖稱讚劉秀的任人唯賢,勵精圖治。

    縱觀中國歷史的諸多皇帝光武帝確實是一個例外的存在特別的存在,作為開國皇帝,他長的帥又有學問,用情專一,他當上皇帝之後,對功臣論功行賞,有肚量;整頓吏治,精簡官員,輕徭薄賦,抑制豪強,還多次下令釋放奴隸,並且興修水利,注重農業

    這樣的一個皇帝我想借用毛主席的話,來作為他的評價結語:

    作為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人常說“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劉秀是個例外,十年不鳴,一鳴驚人。他在家讀書,安分守己,一旦造反,倒海翻江。轟轟烈烈,白手起家,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

    我是冷月無聲(每日讀詩詞論古史),一位熱愛詩詞歌賦,熱愛歷史的妹子,我願做歷史的擺渡人,希望大家透過我,歷史不再枯燥,而是淺顯易懂,願所有人都愛歷史~

  • 5 # 餘不可戀

    明太祖被清朝乾隆皇帝評價過,在傳位上,乾隆皇帝活了八十九歲,晚年很多兒子走在了他前面,他評價過明太祖,一生功績不錯,但是晚年做了一件錯事就是立了孫子朱允文,所以造成靖役之難。所以乾隆皇帝晚年還是把皇位傳給資質平庸的十五皇子永琰,放棄皇孫綿恩。

  • 6 # 古都的河

    唐太宗李世民 評價 隋煬帝楊廣。

    唐太宗李世民對隋煬帝楊廣這位老丈人兼表叔的評價不太高:“奢華無道,遂致滅亡”。

    大意就是:楊廣是窮奢極欲,荒淫無道,所以才導致江山易主,朝代滅亡。

    ▲唐太宗李世民

    ▲隋煬帝楊廣

    唐太宗李世民說過:“近代平一天下,拓定邊方者,惟秦皇、漢武。”

    ▲漢武帝劉徹

    新朝王莽評價秦始皇嬴政“功越千世!”

    ▲秦始皇嬴政

    清聖祖康熙對明太祖朱元璋的評價: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皇帝第三次南巡,和前兩次一樣,他再次提出去明孝陵祭拜,《清聖祖實錄》記載“明朝洪武乃創業之祖,朕兩次南巡俱舉祀典,親往奠酒,今朕臨幸,當再親祭”,康熙皇帝祭奠朱元璋規格相當高,採用的是三跪九叩大禮,並寫下“治隆唐宋”四個大字,意思是說朱元璋創造的大明盛世,超過了唐宋,可謂是評價極高了。

    ▲清聖祖康熙

    ▲明太祖朱元璋

    清高宗乾隆對明思宗崇禎的評價

    乾隆首先肯定了崇禎皇帝。他認為,明之所以亡國,是因為萬曆、天啟皇帝不理朝政,以致法度廢弛。崇禎繼位時,“國事已不可為”,他雖然辛苦經營17年,仍不能“補救傾危”,最後以身殉國。

    ▲明思宗崇禎

    ▲清高宗乾隆

  • 7 # 凌煙閣論史

    被其他皇帝評價過的皇帝多了,這裡我選一個唐太宗。唐太宗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皇帝,我們來看幾則宋遼皇帝對唐太宗的評價。

    宋太祖對唐太宗是多有微詞的。

    比如,開寶八年(公元975年),趙匡胤於長春殿對宰相趙普說:“古之為君者,鮮能無過,朕常夙夜畏懼,防非窒慾,庶幾以德化人之義。如唐太宗受人諫疏,直詆其失,曾不愧恥;豈若不為之,而使天下無間言哉!

    趙匡胤這意思是,唐太宗有沽名釣譽之嫌:你乾脆不如不做那些錯事、悔事,也就沒人勸諫你了。

    而宋太宗趙匡義則與其兄不同,經常拿唐太宗做標尺來衡量自己。

    比如,至道元年(995年),宋太宗趙匡義對群臣說:“朕得寇準,猶唐太宗之得魏徵也!”

    至道二年(996年),宋太宗忽然問群臣:“朕何如唐太宗?” 左右都誇他強過唐太宗。唯獨大臣李昉不說話,反而在那輕聲誦讀白居易的《七德舞詞》:“怨女三千放出宮,死囚四百來歸獄。” 宋太宗聽完馬上說:“朕不及,朕不及,卿言警朕矣!”

    可能宋太宗也是開國第二代君主,與唐太宗有諸多可比性,因此宋太宗對唐太宗的推崇居多。

    除了中原宋朝這邊,北邊的遼朝君主也推崇唐太宗。

    公元1080年,遼道宗耶律洪基打算在耶律阿蘇、蕭額特勒二人中選一位為北樞密院使。這是遼國二元政治體制中,治理草原部分軍事的宰相。遼道宗問這二人那個更優秀一點。皇帝都定調了,群臣當然都說二人的長處。這裡面獨有契丹行宮都部署蕭託輝默然不語。

    耶律洪基問他是什麼看法。蕭託輝說:“額特勒懦而敗事;阿蘇有才而貪,將為禍基。不得已而用,敗事猶勝禍基。”

    耶律洪基佩服蕭託輝的敢言直諫,說:“託輝,雖魏徵不能過也,但恨朕不能及唐太宗爾。”

    總之,宋太宗、遼道宗都推崇唐太宗,以他為榜樣。推崇者看重的是唐太宗的兩個優點:治國有方、能納諫。其實這也是唐太宗萬世之名的兩個基點。至於宋太祖貶抑唐太宗的說法,似乎有吹毛求疵之嫌,他畢竟不是神,怎能不犯錯呢!

  • 8 # 帶志逐夢

    我是逐夢,我來回答。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稱皇帝開始,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儀退位,在2132年中,中國古代共有皇帝422人。如果按照題主的問題來解答,估計沒有幾萬字回答不了,我就簡短說前面幾個皇帝。

    秦始皇

    作為千古一帝,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王朝。

    劉邦:大丈夫當如是!

    李世民:始皇暴虐,至子而亡。

    一、劉邦

    公元前202年,劉邦在山東定陶汜水之陽舉登基稱帝,定國號為漢,至此成為漢朝的第一任君主,此時距離他被迫起義造反才過去7個年頭。從一個小亭長開始,一步步逐鹿中原,最終擊敗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成為最後的勝利者,他的身上留下了很多的閃光點,也給後世提供了很多的借鑑。

    五胡亂華時期,漢趙的建立者劉淵就特別推崇劉邦,並以漢室宗親自居,曾多次讚揚劉邦,“昔我太祖高皇帝以神武應期,廓開大業。”還說過大丈夫就應該做像劉邦這樣的人。

    後趙的建立者石勒很清楚自身的狀況,他曾提及:“朕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

    東晉建文帝司馬昱:“漢高祖卓異、特別,為人豁達。

    唐太宗李世民評價說:“昔日漢高祖能夠從一個種田的人,手拿三尺劍,奪得天下,憑藉的是選賢任能。”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前往南京帝王廟祭祀時說:“漢高祖寬仁大度,施行仁政”

    二、漢文帝

    漢文帝作為漢朝的第三位皇子,本身與帝位無緣,只是一位諸侯王,後劉邦死後,呂后專權,漢惠帝英年早逝。呂后及其家族把握朝政,引發百官的不滿,於是在呂后死後,在太尉周勃及丞相陳平等人的聯合之下,諸呂勢力被平定,於是劉恆成為幸運者,被迎立為皇帝。在他的治理下,國家逐漸強盛,人民休養生息,開啟“文景之治”的發端。

    魏文帝曹丕:劉恆為人仁慈、孝順,寬大、忠厚,清靜無為,勤儉節約,為臣子做表率,並一直堅持終身。他的美名傳遍天下。

    漢趙劉淵:漢文帝劉恆自身有光明的德行,使漢朝更加強盛。

    唐太宗李世民:早年漢文帝想要建造露臺,卻不捨得花費十家的財富。朕的德行還遠遠比不上漢文帝,所花費的費用卻超過他,怎麼配稱為百姓父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的公婆是怎麼和你老公評定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