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三墩木槿榮

    其一,真情。情感是詩詞的生命,縱觀古今優秀的詩詞,或婉約,或宏壯,或理趣,無不是以情動人的。所以若想創作出好的詩詞來,必須要有一種“情鬱於中"而不得不"發之於外"的情感衝動,試想己不動情又將何以動人?

    其二,造境。優美的意象讓人產生聯想與美感,獨特的意境讓人沉浸其中,妙不可言。所以詩詞創作講究創造意境。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詩詞是用來抒情的,而情感的抒發常常依賴於所選的意象(人、物)及意象所處的情境。即"情鬱於中"後要借意象與情境來"發之於外"。如何發之於外呢?可以景因情設,或情隨景生,可以情景交融,或情景渾成。當然這並非一日之功可以練就,需多讀佳作,勤於練習。

    其三,格律。詩詞創作講究章法,講究格律,講究修辭。比如律詩,講究平仄、押韻,講究對仗,講究行文的起承轉合等。今人寫詩詞,也要遵循這些規則,也要斟酌字句,至少要做到自我所能達到的最好狀態,這才不辜負了自己對古詩詞的喜愛。切不可講究數量而不講究質量,更不能連基本的常識都沒有搞清楚就胡寫一通。

    希望我們一如既往的熱愛詩詞,並讀之、誦之、寫之,從而繼之。

  • 2 # 寺洪勝

    加v回答:你提的問題有點模糊。我就我的認識回答一下吧!不知合不合你的意。

    詩詞創作的精華是唐詩宋詞。唐詩的精華是絕句和律詩。這是詩詞創作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使得在此後的幾千年中,律詩和絕句的創作都令人望而卻步,無法超越唐詩。

    宋詞是唐詩的不肖子孫,它沒有因唐詩的璀璨而甘為奴役,它擺脫了唐詩中律詩的韁繩,開闢了一代新的詩風宋詞。使得詩詞苑中更加燦爛奪目。

    唐詩宋詞二駕馬車並駕齊驅幾千年,流傳至今。說明它的生命力很強。雖然說,目前,面臨"消費群體"較小的問題,但仍然有生存的空間。廣大的詩詞愛好者應樹立信心,默默耕耘,為振興詩詞而努力奮鬥!

    一、心要靜。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冷言冷語,走自己的路。

    二、要敢於突破和創新。要向宋代的詩人一樣,在繼承中突破,在繼承中發展。要做傳承人,不要作傳承的奴隸。

    三、要隨上時代的步伐。要多創作歌頌新時代的詩詞。要從唐詩宋詞的卿卿我我中走出來,它不是唐詩宋詞的精華,那裡面有好多糟糠。

  • 3 # 才氣大叔

    首先我不是詩人,寫的也很少,寫了好幾次,都因為沒有格律被退回來了。

    但我是個愛詩的人。包括古體詩從毛澤東和李白開始,並不是從唐詩三百首開始。

    如果總結一下詩詞創作的精華。我想說一法通萬法通。除了詞彙量和閱讀量之外。就看做詩人,心中有怎樣的世界。

    如果想當個專業的詩人,那就去研究一下格律。如果只是想用文字表達出你心中對人對事,對身邊的世界的愛與情感,還有情緒,那你試著問自己,是否熱愛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包括書法,包括國畫,包括祖國的山山水水。還有著五千年文明,崎嶇坎坷的傳承之路。

    詩詞可以像音樂,可以像繪畫。可以充滿顏色,可以自由的表達。可以很講規矩,也可以桀驁不馴。看你自己的愛是怎樣的了!

  • 4 # 中外詩書畫

    【導語】中國古代詩歌,一般稱作舊詩,是指用文言文和傳統格律創作的詩,是廣義的中國古代詩歌,可以包括各種中國古代的韻文如賦、詞、曲等,狹義則僅包括古體詩和近體詩,是人類許多民族在語言的發展中產生的一種文化表現形式,古代詩歌多是文人墨客,透過詩歌寫作吟唱表現心中的思緒。以下是無憂考網為您整理的相關資料,希望對您有用。

    一、詩歌的意義

    在中國的詩歌,都表現出了“詩言志”、“詞寫情”、“曲敘事”的觀念。就詩歌來說,其意義就是常說的“詩言志”,這個“志”不但思想的表現,也是情感的表現。因而,詩歌的意義就是詩人在詩歌中所表現出來的寫宇宙天地,憂國憂民,抒寫懷抱,人情事理等思想情感,主旨意蘊。

    記得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有一段就是《香菱學詩》。其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舊詩偷空兒看一兩首,又有對的極工的,又有不對的,又聽見說"一三五 不論,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詩上亦有順的,亦有二四六上錯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聽你一說,原來這些格調規矩竟是末事,只要詞句新奇為上。”黛玉道:“正是這個道理,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香菱笑道:“我只愛陸放翁的詩"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說的真有趣!”黛玉道:“斷不可學這樣的詩。你們因不知詩,所以見了這淺近的就愛,一入了這個格局,再學不出來的。”

    這裡,林黛玉就強調了“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也就是說,詩歌還是弄清楚意義重要。

    在詩歌中,通常說的意,就是詩人的立意。立意是詩的主旨,就我們常說的主題思想。也就說我們常說的為什麼要寫這首詩,表達什麼思想,抒發什麼情感,甚至說明什麼道理等。總之,詩歌的立意是詩的靈魂。

    中國作為一個具有詩教傳統的國度。從孔夫子到今天,用詩歌作為人倫教化和情感陶冶的載體,早已深入人心。詩歌,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花朵,是德、智、美的殿堂。而中國古詩詞,內容極為豐富,絢麗多彩,特別是一些優秀詩人的創作,往往體現著詩人的高尚情操和人格力量。例如,兩千年前偉大詩人屈原的崇高"美政"理想,深厚的愛國主義感情,“九死不悔”的節操和一往無前的奮鬥精神;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關心國家命運,同情人民疾苦,憂國憂民的情懷;宋代詩人辛棄疾、陸游、文天祥等人的滿腔報國熱忱,至死不渝的愛國情結,以及民族英雄岳飛的一曲"怒髮衝冠",至今還使每個中華兒女為之感奮。不僅如此,歷代詩歌中的那些謳歌壯麗山河的詩篇,對艱危時事憂心感懷的詩篇,歌詠親情和真摯友誼的詩篇,抒寫純真愛情和爭取婚姻自主的詩篇,以及生動描寫四季景物、賞心樂事的詩篇等等,讀起來都會滌盪心靈,陶冶性情,使我們的道德情操得到昇華。

    二、詩歌意義的產生

    1、社會各因素的影響

    首先,社會文化的影響

    在中國古代詩歌中,儒家思想佔據這著主導地位。儒家的“思無邪”和“溫柔敦厚”的詩教傳統,一直被統治階級所利用。漢代的《詩大序》就依據“思無邪”和“溫柔敦厚”的詩教與孔子的“興觀群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一脈相承,提出了“風化說”,明確了詩歌的“發乎情、止乎禮義”的思想。正因為這樣,詩歌的思想意義與政治聯絡緊密,可以說,在政治清明的盛世,詩歌歌頌政治的;在政治黑暗的亂世,詩歌是諷刺統治者的。這就是“上以風化下,下以諷刺上”美刺作用。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在其詩歌中所表現出來的關心國家命運,同情人民疾苦,憂國憂民的情懷。

    其次,社會環境的影響

    詩詞是作者對現實生活的感受或對人生的感悟的結果。在詩詞中,不管作家寫的是現實題材,還是歷史題材,抑或是神話題材,都是作家對所處時代精神的體現或外化,都不可避免地或直接或間接地打上時代烙印。因此,在文學鑑賞中,注重考察詩詞產生的時代背景,即詩人是在什麼歷史背景下寫出了詩詞。

    如,杜甫的《三吏》、《三別》,就是在“安史之亂”的特殊背景下寫出來的,認識到這一點,才能感受到詩歌的意蘊以及詩人所蘊含的憂國憂民的情懷。

    又如,《古詩十九首》主要內容是反映東漢末年動 亂不安之中中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思想感情。詩歌除了表現遊子思婦離別相思的惆悵,還有表現人生無常、功名不就的苦悶以及及時行樂的思想。那麼,如何理解其中“及時行樂的思想”呢?就要注重當時的社會現狀。從歷史來看,東漢末期,政治黑暗,文人失意,加上當時道家思想盛行,所以滋生出人生無常,及時行樂的思想就是很自然了。

    再次,多元文化的影響。

    由於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詩歌受到多元文化的影響。比如,在唐代,由於統治者的提倡與重視,儒、佛、道對其詩歌的影響更為明顯。陳伯海在《唐詩學引論》中說:“佛老思想的盛行,對詩歌創作有多方面的影響。唐代詩人在世界觀和人生觀上深受二教的薰陶。……道教的神仙傳說和佛教的靈異志怪,大大激發了詩人的想象力,豐富了詩歌的形象和色彩。”

    浪漫主義詩人李白詩歌出了儒家思想外,明顯受到道教的影響,熱衷於縱橫家的遊歷和狹義。那種“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放與傲骨,那“明朝散發弄扁舟”的自由自在的情懷伴隨李白一生。

    作為現實主義詩人的杜甫,本體以“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一年到頭,都為老百姓發愁、嘆息,想到他們的苦難,心裡象火燒似的焦急)的儒家思想,然而,有些詩歌也表現出了一定的道佛思想。

    當然,多元文化的對詩歌的影響不是單一的,而是相互碰撞,相互滲透的。這不但是詩歌表現的意義是多樣的,而且共同促進了詩歌的新發展。

    第四,外來文化的影響

    所謂外來文化,就是指非本民族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具有非本民族特點的文化。外來文化的滲入,不但推動本民族文化的健康發展,而且使民族文化呈現出百花齊放、奼紫嫣紅、生機勃勃的局面。所以,因為多民族文化交流,多元藝術碰撞,也促進了詩歌表現多義的形成。

    以王維為例來說,王維深受禪宗的影響,其畫的特點就是“氣韻高畫質”、“舍色用墨”,水墨山水畫的興起,“標誌著印度佛教藝術的色彩暈染已被淡雅的民族形式所取代”。其畫就影響著詩歌,所以,王維的詩歌和繪畫都具有“不是嚮往熱烈華麗的生活。而是追求幽深清遠的山林生活的態度”。比如。我們比較熟悉的《山居秋暝》前幾句: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這幾句描繪的簡直就是一幅水墨山水畫,清幽淡遠,給人以寧靜清空、沖淡閒遠的感受。所以,朱光潛說:“‘禪趣’中的成分便是靜中所得於自然的妙悟。”

    這樣看來,佛教文化以獨特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給予人們以新的啟發,使人們得以解放思想,擺脫儒學教條,把人的精神生活推向另一個新的世界。對於詩歌來說,無論在那些方面,都起到極大的作用。

    2、詩人個體因素的影響

    文學作品是一定社會生活和作家生活歷程在作家頭腦中的反映。詩歌反映的生活,一般都是詩人理解、認識了的社會生活,或者是詩人的親身經歷了一些事件之後的感受與體驗。因此,在鑑賞詩歌的主題時,瞭解作家的經歷、思想、情感、審美觀念以及創作意圖,對於深入理解文學作品的主題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讀杜甫的詩歌,就要了解杜甫,理解杜甫“窮年憂黎元”的思想以及當時唐王朝處於由盛轉衰的社會背景。這樣,才能理解《三吏》、《三別》等反映杜甫憂國憂民、大濟蒼生的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比如,詩人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雖然詩人處於極度困難的境地,但在詩歌中仍然表達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願望。

    下面再看看柳宗元的《江雪》詩: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是柳宗元因參加以王叔文為首的革新集團被貶,到達永州時寫的。因為革新失敗,詩人被削官降職,流放荒蠻。此時他雖然到了江南,但保守派對他政治上的打擊迫 害並未停止,面對嚴酷的政治環境,柳宗元毫不屈服。詩人在《江雪》中,刻畫了一個身披蓑衣、頭戴斗笠,不懼風雪嚴寒,獨自江邊垂釣的老漁翁的意象。老漁翁是詩歌的焦點,是一個象徵體。他是詩人用來表現了自己身處逆境而堅持操守、毫不妥協的精神品格。

    其次,社會環境的影響

    詩詞是作者對現實生活的感受或對人生的感悟的結果。在詩詞中,不管作家寫的是現實題材,還是歷史題材,抑或是神話題材,都是作家對所處時代精神的體現或外化,都不可避免地或直接或間接地打上時代烙印。因此,在文學鑑賞中,注重考察詩詞產生的時代背景,即詩人是在什麼歷史背景下寫出了詩詞。

    如,杜甫的《三吏》、《三別》,就是在“安史之亂”的特殊背景下寫出來的,認識到這一點,才能感受到詩歌的意蘊以及詩人所蘊含的憂國憂民的情懷。

    又如,《古詩十九首》主要內容是反映東漢末年動 亂不安之中中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思想感情。詩歌除了表現遊子思婦離別相思的惆悵,還有表現人生無常、功名不就的苦悶以及及時行樂的思想。那麼,如何理解其中“及時行樂的思想”呢?就要注重當時的社會現狀。從歷史來看,東漢末期,政治黑暗,文人失意,加上當時道家思想盛行,所以滋生出人生無常,及時行樂的思想就是很自然了。

    再次,多元文化的影響。

    由於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詩歌受到多元文化的影響。比如,在唐代,由於統治者的提倡與重視,儒、佛、道對其詩歌的影響更為明顯。陳伯海在《唐詩學引論》中說:“佛老思想的盛行,對詩歌創作有多方面的影響。唐代詩人在世界觀和人生觀上深受二教的薰陶。……道教的神仙傳說和佛教的靈異志怪,大大激發了詩人的想象力,豐富了詩歌的形象和色彩。”

    浪漫主義詩人李白詩歌出了儒家思想外,明顯受到道教的影響,熱衷於縱橫家的遊歷和狹義。那種“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放與傲骨,那“明朝散發弄扁舟”的自由自在的情懷伴隨李白一生。

    作為現實主義詩人的杜甫,本體以“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一年到頭,都為老百姓發愁、嘆息,想到他們的苦難,心裡象火燒似的焦急)的儒家思想,然而,有些詩歌也表現出了一定的道佛思想。

    當然,多元文化的對詩歌的影響不是單一的,而是相互碰撞,相互滲透的。這不但是詩歌表現的意義是多樣的,而且共同促進了詩歌的新發展。

    第四,外來文化的影響

    所謂外來文化,就是指非本民族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具有非本民族特點的文化。外來文化的滲入,不但推動本民族文化的健康發展,而且使民族文化呈現出百花齊放、奼紫嫣紅、生機勃勃的局面。所以,因為多民族文化交流,多元藝術碰撞,也促進了詩歌表現多義的形成。

    以王維為例來說,王維深受禪宗的影響,其畫的特點就是“氣韻高畫質”、“舍色用墨”,水墨山水畫的興起,“標誌著印度佛教藝術的色彩暈染已被淡雅的民族形式所取代”。其畫就影響著詩歌,所以,王維的詩歌和繪畫都具有“不是嚮往熱烈華麗的生活。而是追求幽深清遠的山林生活的態度”。比如。我們比較熟悉的《山居秋暝》前幾句: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這幾句描繪的簡直就是一幅水墨山水畫,清幽淡遠,給人以寧靜清空、沖淡閒遠的感受。所以,朱光潛說:“‘禪趣’中的成分便是靜中所得於自然的妙悟。”

    這樣看來,佛教文化以獨特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給予人們以新的啟發,使人們得以解放思想,擺脫儒學教條,把人的精神生活推向另一個新的世界。對於詩歌來說,無論在那些方面,都起到極大的作用。

    2、詩人個體因素的影響

    文學作品是一定社會生活和作家生活歷程在作家頭腦中的反映。詩歌反映的生活,一般都是詩人理解、認識了的社會生活,或者是詩人的親身經歷了一些事件之後的感受與體驗。因此,在鑑賞詩歌的主題時,瞭解作家的經歷、思想、情感、審美觀念以及創作意圖,對於深入理解文學作品的主題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讀杜甫的詩歌,就要了解杜甫,理解杜甫“窮年憂黎元”的思想以及當時唐王朝處於由盛轉衰的社會背景。這樣,才能理解《三吏》、《三別》等反映杜甫憂國憂民、大濟蒼生的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比如,詩人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雖然詩人處於極度困難的境地,但在詩歌中仍然表達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願望。

    下面再看看柳宗元的《江雪》詩: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是柳宗元因參加以王叔文為首的革新集團被貶,到達永州時寫的。因為革新失敗,詩人被削官降職,流放荒蠻。此時他雖然到了江南,但保守派對他政治上的打擊迫 害並未停止,面對嚴酷的政治環境,柳宗元毫不屈服。詩人在《江雪》中,刻畫了一個身披蓑衣、頭戴斗笠,不懼風雪嚴寒,獨自江邊垂釣的老漁翁的意象。老漁翁是詩歌的焦點,是一個象徵體。他是詩人用來表現了自己身處逆境而堅持操守、毫不妥協的精神品格。

    三、常見詩歌的意義

    (一)表現思鄉懷人的情懷

    三、常見詩歌的意義

    (一)表現思鄉懷人的情懷

    詩歌是詩人借來抒情達意的一種語言形式,這個形式本身也具備者一定的意義,也就是詩歌的直接意義,是詩人要表達的最本來意義。

    比如,白居易《憶江南》: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白居易的這首《憶江南》,語言通俗易懂、自然貼切。直接描寫江南春色,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山山水水的熱愛之情。

    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首詩歌是王維年少時在長安謀取功名時的作品。詩人直接描寫了自己遠離故鄉,身處舉目無親的異鄉而產生的思鄉之情。

    如,李白的《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這首詩,詩人寫眼前出現的一幅山川雄偉、月明水靜、雲彩變幻的景象,但在這些描寫中,不但表現了詩人對故鄉的思念子清,同時也暗示了詩人“杖劍去國、辭親遠遊”的胸懷大志、積極進取的精神。

    又如,杜甫的《天末懷李白》,全詩如下: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此詩以涼風起興,對景相思,透過設想李白在深秋時節的流放途中,從長江經過洞庭湖一帶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李白深切的牽掛、懷念和同情,併為他的悲慘遭遇憤慨不平,從而表現了他們之間真摯的友誼與情感。

     (二)表達憂國憂民的志向

    比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詩歌描寫了詩人飽受了社會和自然雙重災難中所表現出來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理想,抒發了“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憂民的情懷。

    比如,杜甫事物《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這首詩歌,詩人除了描寫山河,以及過去的景象,表現出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境況,詩人在人煙稀少,觀花流淚、聞鳥驚心所蘊含對國破家亡的深沉之感。

    (三)表現對逝去親人的懷念

    如,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

    乙卯正月二十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是一首思念之詞,是一首悼亡詞。詞人蘇軾因政治生涯的不幸遭遇之後,面對現實處境而無限傷感,因而情感轉移到了對已經逝去的王弗的懷念。詞作中,詞人形象地描述了亡妻王弗“夜來幽夢忽還鄉”的情景,表現了詞人對亡妻難以忘懷的真摯情感與深沉的憶念,真可謂“此恨綿綿無絕期”了。

    (四)表現建功立業的理想

    比如,李賀《雁門太守行》: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 龍為君死。

    我們知道,唐代詩人李賀生活的年代是在藩鎮叛亂此伏彼起的時代。在那時,戰爭不斷。許多文人在仕途不得意時,寄希望於邊塞戰爭,這成為當時文人的人生理想,這正如詩人岑參所說:“功名只想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這首詩歌就是描寫平定藩鎮叛亂的戰爭的。詩歌藉助對神采奕奕的主將的形象描繪,表現了詩人建功立業的願望。

    (五)表現懷古傷時的情感

    比如,劉禹錫的古詩作品《西塞山懷古》。詩歌的前半首“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這裡主要是寫歷史,轟轟烈烈的英雄業績與冷落荒涼的江防陳跡,古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後半首“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這裡是感嘆現在。詩人聯想到當時中唐時期雖然在形式上維持著統一局面,但藩鎮割據嚴重,詩人其中蘊含的思想和感慨讀者自然可以感受到的。

    (六)抒發送別離情的之情

    如,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是詩人貶官江寧(今江蘇南京市)期間,送別友人辛漸回洛陽時所寫的。詩歌首先描繪了送別時的景色——寒雨連江,夜色蒼茫,楚山獨立。接著就抒情言志,表明了自己對朋友是冰心玉潔之情,同時,在“冰心玉壺“中也蘊含著無奈的傷感,在傷感中也表現出了自己光明磊落的人格操守。

    (七)歌頌田園美景的情感

    如,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晝出耘田)》: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詩人所寫,為鄉村日常中之平凡景象。詩人在巧妙描寫中,不但描寫了農村人的勤勞,也暗示了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特別是最後兩句很有人性之美。詩人寫道:“也傍桑陰學種瓜。”就是說,兒孫在父母的夜以繼日的“耕”“績”影響下,已經潛移默化地影響童孫輩的幼小心靈,同時也暗示了孩子的教育在於長輩們的身體力行,讓孩子們在勞動過程中學習。

    白居易的七律詩《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裡白沙堤。

    詩中描繪了西湖旖旎的春光,以及世間萬物在春光沐浴下的勃勃生機,並在最後兩句中表達了詩人對西湖春色的喜愛。

    我們再看陸游的《遊山西村》: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詩人在詩中講述了他去山西村作客的經歷:走在曲折蜿蜒山路上,兩旁的景色美不勝收,山環水繞、柳暗花明,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在山西村,正值社日臨近,農民們衣著簡樸,吹 簫擊鼓,結隊往來,熱鬧非凡。這種景象讓詩人戀戀不捨,盼望著以後還能再次造訪。

    (八)表現人生和生活哲理

    詩的傳 世,非情即理。由於詩人都喜歡抒情,所以,闡述道理的詩是少之又少。歷說理詩的名作,多數是宋人所作。

    如朱熹的《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首詩,是借水說話,說水之所以純淨,是因為有活的水源。其本意是說明一個人只有不斷地學習,知識才能不斷地更新、增加、積累和豐富,才能不斷地充實和提高自己。

    如,蘇軾的《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詩,從觀山的體驗出發,說明了審視事物的角度不同和立足點不同,對事物的看法和判斷就會有不同的結果。這首詩是辯證思維的典範。

    還有蘇軾的《聽琴》: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這也是一首有很強的辯證思維的哲理詩,表現事物之間都是相輔相成的,就像水和石頭都是靜物,碰到一起卻可以發出聲響。

    四、詩歌的多義性

    (九)表現修養與思想品格

    古人說:“詩言志。”這其中的“志”自然也包括有詩人的思想品質。文學理論說,文學是作者心路歷程的展示,是作者思想情感及其修養與品格的外化表現。詩歌屬於更為高階的文學作品,同樣或明或隱地表現了詩人的滲透其中的人格修養與思想品格。

    比如,虞世南的《蟬》: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這是一首託物寓意的小詩。我們都知道,詠物詩就是以某一客觀事物為描寫物件,抓住其某些特徵著意描摹,以實現詠物明志或詠物喻理,最終達到表達自己的精神品質或理想。這首詩歌中,詩人寫蟬餐清風飲曉露,棲於梧桐樹上,聲因高而遠,而非是依靠秋風。其中詩人藉此暗示我們,一個有志之士應該像蟬一樣居高而聲遠,但不要憑藉於它物而揚名。其實,詩人藉此表現了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尚品質。

    又如,于謙的《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也是一首詠物詩。詩人透過對石灰石成為石灰過程的描述,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心願和堅守崇高畫質白的人格品質。

    四、詩歌的多義性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過:“隱者也,文外之重旨也。隱以複意為工。”“複意”就是指文學的多義性。詩歌的多義性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和不確定性。這是因為詩人不僅要運用詞語本身的各種意義來抒發感情、描繪景物,還要藝術地驅遣詞語,以構成意象和意境,在讀者頭腦中喚起種種想象和聯想,產生不同的情感體驗。正如漢人董仲舒說過的“詩無達詁”。

    詩歌的多義性,主要表現在詩歌的整體上所體現出來的多義性和區域性表現出來的多義性,有的是整體與區域性共同體現出來的多義性。從古代詩歌的多義性,是指除了它的本意而外,還有雙關義、情韻義、象徵義、深層義、言外義。下面就古代詩歌的多義性及其形成作簡要闡述分析。

    1、雙關義

    在一般場合下,使用語言的時候,一個詞只能傳達一個意義,具有排他性,以免發生歧義。雙關義是有雙關注重修辭手法形成的。作為一種修辭手法,修辭學上對雙關作出瞭如下定義:所謂雙關,就是指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利用詞的多義和同音的條件,有意使語句具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辭方式。古代詩歌中,在雙關義可使語言表達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語意,給人以深刻印象。

    (1)雙關義的形成

    根據上述定義,雙關義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藉助多義詞造成

    在漢語詞中,詞語的多義性是客觀存在的。因為詞語有限,而意義無盡。一個詞語擔當幾個意義是必然的。如, “空”字,在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中是表現雨後青山的空寂、曠遠,突出其靜;杜甫《蜀相》“隔葉黃鸝空好音”,陸游《書憤》“塞上長城空自許”,都有“徒然、白白地”之意;《示兒》“死去原知萬事空” 則是“空虛,不包含任何東西或沒有結果的”意思。所以,根據一詞多義的特點,在詩歌中就會產生不同的意義,形成雙關義。

    比如,《古詩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

    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

    棄捐勿複道,努力加餐飯。

    詩歌中“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中,“遠”,一個義是指在空間上的長,就是越走越遠,距離拉大;一個義指時間上的長,就是時間一天天過去,離開時間長。

    再如,賀知章的《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詩中“碧玉妝成一樹高”,其中,“碧玉”一是實指,比喻柳樹鮮嫩清脆,那一片片柳葉,彷彿帶有玉石的光澤。二是想象,即虛指,而“碧玉”在漢語中也有原來指人的,如“小家碧玉”,以此而讓人想象到柳樹有如小家碧玉那嫋娜多姿,脈脈含情的神態,從而產生了新的意義。

    其次,藉助同音詞造成

    漢語的同音詞就是音同字不同的詞。在古代詩歌中,利用同音詞的諧音造成雙關義,增強詩歌的含蓄性和想象力。

    如,劉禹錫的《竹枝詞》: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其中,“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中“晴”與“情”同音,詩中的“晴”實際上是指“情”。詩人巧妙地運用了“晴天”的“晴”和“感情”的“情”諧音雙關來刻畫初戀少女含蓄蘊藉的情感,十分細膩動人。

    2、情韻義

    2、情韻義

    “情韻”就是神韻,精神韻致。在詩歌中,往往用來形容獨到的情意悠長的狀態。由於詩人的提煉、加工,中國古典詩歌的語言在本義之外,還帶有使之詩化的種種情感和韻律。可以說,詩歌中的情韻義是對詩歌本義的修辭。古代詩歌中常用的“憑欄”、“依欄”,除了本意外,還延伸出了“相思”,或表現“疑慮”、“悲愁”等義。像“折柳”、“南浦”、“長亭”、“遊子”、“落葉”、“孤帆”、“浮雲”、“落日”、“秋日”、“月光”等,在詩詞中,往往與離愁別恨有關,成為表達相思離別的符號。

    比如,宋代歐陽修的《蝶戀花》: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

    在這首詞中,“庭院”這一意象,在中國古代詩詞中,其意象意義是“抒發少 婦思念徵人的怨情”。

    比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其中,“白日依山盡”中“白日”,除了指太陽外,在詩歌中,又另有情韻,即盛唐的落日是輝煌壯麗的,體現出盛唐的進取精神。又如,“落日”這一意象,其情韻義也有衰了之意。比如,李商隱的《《登樂遊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就是表現了晚景雖好,可惜不能久留的意義。

    又如,魯逸仲的《南浦》:

    風悲畫角,聽單于、三弄落譙門。投宿駸駸徵騎,飛雪滿孤村。酒市漸闌燈滅,正敲窗、亂葉舞紛紛。送數聲驚雁,乍離煙水,嘹唳度寒雲。

    好在半朧淡月,到如今、無處不消魂。故國梅花歸夢,愁損綠羅裙。為問暗閒豔,也相思、萬點付啼痕。算翠屏應是,兩眉餘恨倚黃昏。

    這首詞寫秋夜思鄉。上片寫景,描繪飄泊異鄉的淒涼景況,下片懷望故鄉,抒寫愁思。其中,“南浦”起於《九歌》,而後“南浦”就有了“送別的地方”或“送別”的意蘊。

    如,李商隱《代贈》:

    樓上黃昏欲 望休,玉梯橫絕月如鉤。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其“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中的“丁香”具有“憂愁”義。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詩歌中的情韻義是由詩人在詩歌中多次運用某一詞而附著上去的,是約定俗成的。這種情韻義在詩中的作用有時比詞的本義更重要,它可以給讀者多方面的啟示和聯想,使詩歌的含義更加豐富飽滿。

    3、象徵義

    象徵作為一種修辭手法,或者表現手法,就是用具體事物表現或者暗示某些抽象意義。象徵義就是某一事物,或者詞語因文化傳統和文化心理引發的聯想而產生的意義。

    (1)象徵義的表現形式

    在中國古代詩歌中,通常就是用具體可感知的事物表現(暗示)抽象的意義,有的是附著在詞的本義上,有的是間於整個句子或整篇詩詞中。

    通常情況下,古代詩歌中題為《詠懷》、《感遇》的詩歌,通常就是用詩歌來抒發情懷,寄託抱負,具有一定的象徵意義。

    比如,張九齡的《感遇》: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這首詩歌以蘭、桂自況,借蘭桂之芳香比喻自己的高志美德,並運用比興手法,表現其堅貞清高的品德,抒發自己遭受排擠的憂思。

    可以說,諸如陳子昂的《感遇》等,就是透過描繪某一事物而暗示或者表現政治感嘆,或傷時、或憂生憂民,或言志、或諷喻等。

    (2)象徵義的類別

    首先,大眾象徵義

    有些詞語由於反覆在詩中使用,打上了詩人的情感色彩,久而久之,成為固定的、公認的大眾象徵義。

    比如,以“松”、“菊”、“梅”象徵高潔,以“香草”象徵美人,以“東籬”象徵著遠離塵囂,潔身自好的品格,以“新亭”象徵憂國傷時的悲哀之情。

    比如,辛棄疾在《水龍吟·為韓南澗尚書甲辰歲壽》:

    渡江天馬南來,幾人真是經綸手。長安父老,新亭風景,可憐依舊。夷甫諸人,神州沈陸,幾曾回首。算平戎萬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

    況有文章山斗。對桐陰、滿庭清晝。當年墮地,而今試看,風雲奔走。綠野風煙,平泉草木,東山歌酒。待他年,整頓乾坤事了,為先生壽。

    其中,“新亭風景”中的“新亭”就有了象徵義。“新亭”在今南京市南,三國時吳所建。據《世說新語·言語》記載,東晉初渡江南來計程車大夫,常在新亭飲宴。一次,周於座中感嘆:“風景不殊,舉目有河山之異。”大家都相視流淚,這裡,此人藉此暗示了自己對河山變異的感慨。

    其次,個人象徵義

    除了公認的象徵義外,還有屬於個人的象徵義,帶有強烈的個性色彩。

    比如,陶淵明的“歸鳥”,曹植的“悲風”,李白的“大鵬”,李賀的“瘦馬”等。有時候,一些屬於個人的象徵義,經過普遍運用後,可以轉化為公認的象徵義。比如,“團扇”就成了“宮女”的象徵義。

    班婕妤的《團扇詩》(又名《怨歌行》、《怨歌》);

    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

    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

    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

    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

    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這首詩歌就寫趙氏姐妹入宮後,成為漢成帝的專寵,班婕妤和其他嬪妃一樣成為擺設,班婕妤作此詩以抒胸臆。詩人借“團扇”秋天冷落象徵遭遇冷落、遺棄的宮女的命運。“團扇”也作為佳人失時、紅顏薄命的象徵。

    如,王昌齡的《長信秋詞》:

    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

    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朝陽日影來。

    這首詩歌前兩句寫天色方曉,金殿已開,就拿起掃帚,從事打掃,打掃之餘,別無他事,就手執團扇,且共徘徊。“徘徊”寫心情之不定。“團扇”喻失寵之可悲。說“且將”則更見出孤寂無聊,唯有袖中此扇,命運相同,可以徘徊與共而已。後兩句用一個巧妙的比喻抒發宮女的怨情。其中,“昭陽”和“漢殿”就是趙飛燕姊妹所居。寒鴉能從昭陽殿上飛過,所以它們身上還帶有昭陽日影(帝王的象徵,代指君恩),而自己深居長信而君王不顧,雖有玉顏,反不如渾身烏黑的老鴉了。這樣,詩歌就委婉含蓄地表達了無盡的怨憤。

    又如,陸游的《卜算子·詠梅》: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陸游一生多次因力主抗戰而遭南宋朝廷的罷黜,晚年更閒置山陰十多年。詞中梅花的孤獨:“寂寞開無主”,處境的艱難:“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不願隨波逐流:“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高潔自持:“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都是詞人品格和遭遇的象徵。

    4、深層義

    古代詩歌中的深層義就是隱藏在詩句的表層義之下,但可以一層一層地剖析出來的意義,它是詩人所表現的本來意義,是詩歌意義的最終目標。

    比如,歐陽修的《蝶戀花》: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

    詞作的最後兩句:“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清代詞評家給予評價:“因花而有淚,因淚而夢花;花不回答,且又亂落,飛過鞦韆,人愈傷心,花愈老人,語義淺而意出。”詞作前面的一切描寫,終歸為這兩句鋪墊,最後就是詞人所要表達的主人公孤獨與思念的情感。這就是詞作要表現的本來意義,即深層義。

    (1)深層義在詩歌中的表現

    首先,含而不露

    詩歌的情感往往蘊含在形象(意象、意境)之中,也就是說情感的表現離不開載體。因而,詩歌中的情感往往是含蓄迂迴、深沉不露的。

    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詩歌中最後;兩句“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從字面上看,點明瞭相逢的時間。從深層義上看,首先,表明當年的李龜年曾紅極一時,而今流落江南,所以“落花時節”暗指李龜年的遭遇。其次,“落花時節”也暗指詩人的不幸遭遇,此刻的他也漂泊在江南。再次,對於唐王朝來說,安史之亂後,時代由盛到衰的境況,“落花時節”也暗指了這一境況。這些就是詩歌的深層意義。

    其次,寓情於景

    詩人寫詩總是有一定的目的,或歌頌詩人,抒發情感,表達志向等。因此,在大自然景物描寫中,常常蘊含著一定的深層義。

    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表面上是寫景小詩,大雪中鳥隱,人跡絕,唯有一個孤翁垂釣。其深層義是詩人在漁翁身上寄予了他的人生理想,他對周圍世界的變化毫不在意,鳥飛,人跡絕都不關心,我行我素。這也許是社會遺棄了他,或者是他遺棄了渾濁的社會。總之,漁翁之意不在魚,而在這種獨釣的自由自在的形式。這種安然自若的態度,遺世獨立的精神,正是被貶謫的俊潔的柳宗元的象徵。所以,《江雪》與其說是寫景詩,不如說表達了詩人的人生觀、哲學觀——生命是一個永不停止的過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自我心態的平衡,來實現個體生命的真值。

    再次,詠物表理

    詩歌的理性,往往蘊含在情感中。“理性往往是詩歌的內在意蘊或深層意蘊。”因此,詩人採用事物的特徵,透過詠物觀感的形式,形象的表達自己的思想或所要表達的哲理。

    如,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詩歌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其深層義表現在:(1)美在本質,美在內在;(2)美要靠人去發現,去創造。(3)美是與環境下聯絡,美是相對的。

    又如,朱熹的《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詩歌中“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河水來”,詩人託物說理,強調了讀書的重要,其深層義就是表達了這樣一個哲理:讀書人總要不斷的讀書學習,加強自身修養,不斷充實,改變知識結構,提高自己的能力。或者說讀書人應該加強生活實踐,不斷吸收生活中的知識,以改變自己。

    5、言外義

    什麼叫言外意?所謂言外義,就是詩人不直接說出,而需要讀者領會的意義。司空圖在《與李生論詩書》中要求詩歌應有“韻外之致”、“味外之旨”。現代詩人艾青在《詩論》中也說:“一首詩不僅使人從那裡感觸了它所包含的,同時,也可以由它而想起一些更深遠的東西。”這“深遠的東西”就是指詩歌的言外之意。

    如,李清照的《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最後寫道:“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其表面意思是說,只是害怕這小船載不起我這沉甸甸的愁苦。而言外之意是說,我即使去雙溪泛舟,也是無法解除我的憂愁。由此表現出李清照心中的憂愁是如何的深,又是如何的多。如今,國家破滅,顛沛流離,丈夫去世,年老體弱,情感挫折等所產生的憂愁集於一體,壓抑著李清照,使她喘不過起來,哪能“泛舟”可解。

    再如,蘇軾的《花影》:

    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掃不開。

    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

    這首詩歌是詠物詩,意思很明白清楚,一讀就懂其意思,但主要細細琢磨,感覺詩歌就不是那麼簡單,而是有所寄託的。根據相關資料分析,這首詩原來是表現了蘇軾慨嘆他的政敵,即“熙豐小人”-在宋神宗死去、哲宗即位、高太后臨朝時,全被貶謫(剛被太陽收拾去);而到高太后死去、哲宗親政時,又全被起用了(又教明月送將來)的憤懣之感。

    大家比較熟悉的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歌表面看來是一首寫景詩,而實則是首深沉而含蓄的政治抒情詩。其言外之意就是寫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後的心理狀態,詩人借歌詠隱居在山水之間的漁翁,來寄託自己孤傲的情感,抒發政治上失意的苦悶和孤憤的。

    下面再舉王建的《新嫁娘詞》來看: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食意,先遣小姑嘗。

    詩歌表面寫的是新嫁娘,是一首物素描詩。其實,在對人物的描寫中,詩人藉此抒發屈居卑下、操刀捉筆、仰人鼻息的官府小吏的牢sao的。我們從詩人王建的小傳可以看出,這位中唐詩人,出身寒微,中了進士之後,晚年才為陝州司馬。

    與這王建的《新嫁娘詞》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朱慶餘的《閨意獻張水部》: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這首詩寫新嫁娘情懷的詩。其實是詩人進京應考時,呈給張籍投石問路的詩。朱慶餘寫這首詩來徵求張籍的意見。詩歌中,詩人把張籍比作新郎,主考官比作姑舅(公公、婆婆),自己比兒新娘。言外之意就是在問張籍我的詩歌怎樣,能不能考上。

    那麼,怎樣賞析(分析)這類詩歌的言外意?對此,就如司馬光在《迂叟詩話》中所說的對那些比興詩,都是“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其中,“思”是關鍵,我認為,至少要做到:首先,要知人論世,即作品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特定的境遇和心態;其次,要弄清楚詩人創作時的用意,即為什麼而寫,為誰而寫等。

    五、詩歌意義的作用

    文學的作用也就是文學對讀者的多方面所產生的影響。文學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文學的教育作用和審美作用兩個方面。

    1、教育作用

    從文學的教育作用來說,中國古代的孔子在《論語陽貨》中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意思是說,詩可以激發情志,可以觀察社會,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遠可以侍奉君王,還可以知道不少鳥獸草木的名稱。這裡,就是孔子的詩歌教育觀點。

    2、審美作用

    高爾基說:“文學使思想充滿血和肉,它比哲學或科學更能給予思想以巨大的明確性和巨大的說服力。”從文學的審美作用來說,也就是要培養人們的審美意識,提高人們的審美感受能力,提升人的審美素養。

    (1)培養對事物美感能力

    審美需要培養,特別是對客觀事物的審美能力。人有了審美感受能力,就能在辨別事物美醜、真假、善惡的同時,對美的事物產生興趣和情感上的激勵、精神上的滿足。

    (2)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在閱讀欣賞詩歌中,讓讀者不自覺地捕捉和領會到某些較深刻的意蘊,不但精神上獲得美的享受,而且進入到作品的深層次中去,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啟迪,認識得到提高,從而使心志受到深刻的感染,人生境界得到提升。

    總之,中國古詩詞,內容極為豐富,絢麗多彩,特別是一些優秀詩人的創作,往往體現著詩人的高尚情操和人格力量。我們在欣賞古代詩歌時,注重詩歌的思想情感,有助於滌盪心靈,陶冶性情,使讀者道德情操得到昇華。

  • 5 # 沝生夢死

    古典詩詞含蓄雋永、韻味深長、意境高遠,是其他文學形式所無法媲美的。

    在古代,知識分子吟詩作對是最基本的文化技能,即使是村夫野老,也多能出口成詩。人們用詩詞的形式吟詠抒情、唱和酬答,詩詞作為人們表達思想情感的一種獨特形式,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現代社會商業化浪潮席捲天下,人們普遍沉淪於功利的外在生活。無頭腦的匆忙,使人總是處於疲勞之中,獨處時不復有靜謐的沉思,閒適的享受和潛心的精神創造。生活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現代人面臨著各種各樣的誘惑和壓力,往往在追逐與享樂中迷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園,相對更需要心靈的撫慰。當西方人享受著人類高度的物質文明的同時,哲學家海德格爾卻發現“人應當詩意地棲息在大地上”,只有精神上的快樂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人生。

    中國古典詩詞以其獨特的方式和藝術魅力,在反映紛繁複雜的現實人生、撫慰浮躁的靈魂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古人的詩性智慧能夠幫助我們化解人生的苦惱,使我們的心靈得到安頓。

  • 6 # 傳統文化咕嚕八

    詩詞創作是一個寫的問題,所以本應回到寫的本身,但得弄清楚什麼是“詩詞”的精華,才能知道“詩詞創作”的精華所在。那麼,最根本還是要先弄清楚什麼是詩詞,乍一看大家都懂,可是深究起來未必都能說透,我這裡也是一家之見,僅供參考。

    詩詞本身的精華

    從體裁上講,詩詞是以中國語言文字為載體的韻文,是文言形式的詩歌。因此,這個角度來看,詩詞創作的精華就在於中國傳統審美觀念的極致展現。這是美國、英國、俄國、印度等國家詩歌所不能比擬的。中國文字是方塊型的,所構成的五言詩與七言詩都是方塊型,這是一種整體對稱的和諧審美觀,在我們的骨子裡,總有好事成雙的理念,所以建築、服飾紋理等都有對稱的要求,而文學中又常常求對偶整齊。這種審美即是中國傳統美學的根本,也就是說傳統詩歌美學是詩詞本身的精華所在。

    詩詞創作的動機

    從這個角度看詩詞創作的精華,便在於情感的表達了,即是說言為心聲。這一點古人已是精通:

    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詩無邪。

    《毛詩序》有云: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

    因為有了這樣的動機,詩詞才能飽有吸引人的魅力,才有其意義。所以數千年的詩詞文化,一直反映著人們的心聲,久而久之,詩詞中的情感,積累起來就成了中華民族共同的人文精神了。這種精神是對和平自由的訴求,是對國家安定的願望,是對內心世界的開拓,無論是浪漫派還是現實派,都無外乎此。整體上,可以說是一種中庸的人文精神體現,中華民族的這種精神便是詩詞創作的第二個精華所在,亦即我們這個民族的魂。小到個人而言,就是思想情感。

    詩詞創作的境界

    這是第三個角度,如果之前所述是“詩詞本身”,那麼這裡就是從“創作本身”來看。創作便要講求創作規範,除了符合格律基礎之外,在煉字煉意上,也要下功夫。所謂“吟安一個字,擰斷數莖須”,就是在境界上有所追求,這便涉及到諸多創作技法和表達技巧。只有每個位置都是最合適的那個字,這首詩才會產生極大的張力,讓人深受感染,王國維的三個境界實際上就是這樣來的。

    所以,從境界的角度來說,煉字煉意、意象的拿捏等才是詩詞創作精華的部分,平仄、押韻、對仗等格律規範倒是其次了。

    綜上,詩詞創作的精華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

    美學表達情感表達境界追求

  • 7 # 東方白542

    詩詞創作的精華在於:

    以凝鍊、生動和形象的語言文字以及明快流暢的語言節奏表達思想情緒,構築美的畫面、營造美的意象,從而展現出一種深廣高遠的境界。

    歸納概括起來即:

    詩詞創作的美學意義、時代(現實)意義和思想意義。

  • 8 # 冰雪文人

    詩詞創作,透過創造意境來表達詩人的情感,它是一種抒情的文學樣式,是最富有音樂性的語言藝術。

    和諧的音韻,鮮明的節奏,巧妙的構思和想象,經過錘鍊的語言,形象地表現詩人的思想感情,達到主題明確,讓人讀後受到啟迪。

  • 9 # 蘭若行者

    詩詞創作的精華,這個提法頗為宏大而模糊,何故?宏大也,中華詩詞,產生於民間,百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觀山川聽風雨,情亦隨之愉悅或傷感,情景交融,唱之,吟之,廣而傳之,遂成;興盛於王權,為了各種祭祀及慶典活動需要,官府設立專職,創作詩詞,並記錄傳承;有先秦至漢魏南北朝,古風浩蕩;隋唐為詩歌之巔峰,名家輩出,絕句律詩出現併成熟流行;宋代,詩歌有盛而衰,詞代之而出,詩以言志,詞以言情,宋代富樞而重文的社會環境,催生了豪放、婉約眾多詞牌。中國文學史,就是詩詞璀璨奪目的文人創作史。

    至於模糊之說:詩詞創作,講究的是意境,情景交融為先;用詞措句則是在服從於音韻格律的要求下,體現作者的風格,或雨雪霏霏,楊柳依依,或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或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或大江東去,或小橋流水,或蒼髯如戟,或綠肥紅瘦。

    總之,詩詞,浩渺也;創作,無窮也;精華,玉里擇翠,各有所重,皆熠熠生輝也。

  • 10 # 百味寫春秋

    這個話題是很好的!但要說的詳盡還是費篇幅的,我就簡要說一下“初學者應從哪開始?怎麼少走彎路?”

    有些人輕易的認為:能背古詩詞,就能寫出古詩詞來。實際上,會吟詩不等於會寫詩。

    其實,你背來背去,那詩不是你寫的,你背得再熟也意義不大,對於你寫詩水平的提高,不能說一點幫助沒有,但收效甚微。

    那麼,作為初學者,如何能夠更快地上手,實現從背詩者、學詩者向寫詩者的角色轉換呢?

    我們先來看看,唐宋古人是如何做的吧。

    古人從私塾開始,先學對“對子”,然後是“仿寫”。

    注:仿寫是必修課,主要是學習成功詩人的詩詞筆法,意境營造。

    這個階段在現在來說,叫“山寨”階段。

    再往後是“摻沙子”階段,所謂“摻沙子”:就是把自己的詞彙、手法、加入到仿寫的詩詞當中,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個階段,看似簡單,實則不然,因為如果把握不好火侯,就會出現詩詞的“硬傷”,讓人讀起來“晦澀難懂,不知所云”,淪為不倫不類的下品。

    經過了“學對對子”、“摻沙子”之後,就該自已上手操練了,原生態的“自創作品”就開始出爐了。

    這個階段,根據個人天賦、閱歷、悟性、師承、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能寫出像模像樣詩詞的時間長短不一,有的三、五天,有的三、五個月,有的三、五年。

    上面我說的是唐、宋朝時古人,從詩詞小白到詩詞油條的過程,我覺得,同樣也適用於當今的初學者。

    因為相比較而言,古人的學詩方法雖然笨慢、木訥,但很實用,基礎也扎得牢穩。對於真正想學詩、搞詩詞創作的人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就當下而言,別看網上論詩、寫詩的人不少,但真正根底紮實、出類拔萃的人卻少之又少。當然這其中也包括我。

    有點簡單,微言觀點而已。

  • 11 # 彩霞對聯詩詞集

    詩詞創作的精華有哪些?

    詩詞創作的精華有哪些?縱觀唐詩宋詞,他們的精華都來自於對生活的一種觀察認知,融合到言語之中,提升到詩詞之上。

    而詩詞的精髓在哪裡呢?在於它的韻律,這也是古人在生活中不斷地提煉出來的精華,他們知道如果缺少了韻律,詩詞讀著就缺乏了味道,只要有了韻律,讀起來才有了詩詞的起伏順口,韻味無窮啊!

    詩詞的精華,還在於把文字精煉,達到一字一句都能表達出:美景如臨,樂聲繞樑,春花豔,夏荷美,秋楓紅,冬梅芳,把大自然呈現在我們的眼前。

    我們再看看詩仙李白的《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讓我們看到了短短的幾句詩詞就將當時李白的獨處及其豐富的想象力呈現讀者面前:他與月亮對飲還看到了自己的身影,在對飲酒中就成三人了。他的幾句詩詞中,讓自己擺脫了孤獨寂寞感,看罷此詩,為詩仙李白喝彩,他作的詩是何其精彩,何其精明啊!

  • 12 # 福樂緣475

    詩詞創作的精華有哪些?

    詩詞創作的形式多樣化,是人們在生活中心情丶心意丶志向等按一定的格式韻律用漢字嚴謹的表達出來!

    精華紛呈,託物言志,以景抒情,把我們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恩怨情仇記錄下來,採用朗朗上口或者美妙韻律流傳下來。以啟發人們鼓起勇氣,勇闖的面對和戰勝困難,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所以,詩詞創作的精華在於它能激發人們鬥志和戰勝困難的精神力量!

  • 13 # 阿米意

    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是多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讀熟了,讀多了,就有基礎了,就有存貨了。要用的時候就可以隨時拿出來,引用模仿分析解讀超越都行!

    第二是要思考。讀別人的詩詞,他要表達什麼?想要把什麼樣的心境、情懷、思想表達出來?人所為文者,都為表達或傾訴。他為什麼會這樣寫?他在什麼情形下寫?他寫這些用了什麼樣的語氣,字詞 ?他之前做了什功課或之前讀了什麼書?幹過什麼職業?!這些對我們解讀詩詞很有幫助。

    第三是生活閱歷和經驗。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人生體會;不同的人生際遇,會有不同的想法。

    第四是:愛好。喜不喜歡讀詩詞,品詩 詞,寫詩詞。喜歡的話,長年累月的下來,即便成不了詩詞大家,精華也以已吸收掌握得差不多了。大家以為如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同工不同酬是否符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