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南史

    春秋及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段激烈而又殘酷的時期,各個實力強大的諸侯王粉墨登場,各國之間也互相征伐博弈,在短短的二百餘年裡,大小戰爭竟達到了二百餘次,基本上是每年都有諸侯王在大打出手,不是在打戰就是在打戰的路上。

    胡服騎射

    由於春秋末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三家分晉),至此進入到戰國時期。從晉國分裂出來的趙國分佈在齊、秦兩個大國中間,而趙國的北面是一大片山地和丘陵,在這裡生活著林胡和婁煩等一些遊牧民族。

    趙武靈王面對趙國的弱小認為變法才是唯一出入,所以經常去趙國北境之地看遊牧民族的戰鬥方式,經過認真考量,趙武靈王認為穿上胡人的服裝更適合發揮騎馬射箭戰術的最大戰鬥效果,因此親自做表率,把這樣的穿著方式推廣到全國,俗稱“胡服騎射”

    “胡服騎射”字面上來看只是換了身胡服式的軍裝,步兵為主的軍團改建為騎兵制。然而這看似簡單的變法革新,帶來的歷史意義是極其深重的,也是極其艱難的,但是成功的將弱小的趙國上升為戰國七雄之一。

    “胡服騎射”,壯大了趙國的軍事實力,在這戰亂的時代背景下,不僅挽救了危在旦夕的趙國,還將趙國成為了戰國七雄之一,為趙國爭霸天下帶來了強大的軍事實力。可惜趙武靈王也算“英年早逝”,在位時期對爭霸天下的種種謀劃沒能實現,反而到了後期,因為一些昏聵的想法導致強大的趙國在他去世後,逐漸落寞,尤其是長平一戰,趙國有生力量被消滅,趙國從此一蹶不振。

    商鞅變法

    戰國初期,秦國漸入困境,秦孝公在其父秦獻公的影響下,繼位之後面對東方日益強大的六國,所以決心繼續變法圖強,公元前359年,讓商鞅任左庶長,實行變法。主要內容有:

    廢除世親世祿制。即使是國君的親屬,若無軍功,也不得列入宗室屬籍,破除了以往貴族無功也可以尊貴、顯赫的舊俗。獎勵軍功,禁止私鬥。實行軍功爵制。編制戶籍,實行什伍連坐法。重本抑末。以農業為本業,工商為末作。

    公元前350年,秦國遷都咸陽,商鞅實行第二次變法,主要內容有:

    推行縣制,全國劃分為41縣,代替以往的分封采邑制,由國君直接派官治理,使縣成為直屬於國君的地方組織,從而加強了中央集權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以律法的形式堅決維護封建土地私有制,有利於地主經濟的發展統一度量衡制定秦律,參照李悝的《法經》和各國法律,制定了秦國的法律。焚詩書,禁遊學,實行愚民政策。總結

    “變法”最主要的目的是強國,從這裡來看,趙國透過“胡服騎射”成為了七雄之一,秦國透過“商鞅變法”也成為了七雄之一,胡服騎射和商鞅變法不分高下。眾所周知,秦始皇是“奮六世之餘烈”才一統天下的,所以說關於“胡服騎射”和“商鞅變法”誰厲害,主要還是看後面君王的作為。

  • 2 # 談史郎阿炳

    當然是商鞅變法比趙武靈王的胡騎騎射厲害。

    商鞅變法是從根本上改變了秦國的規章制度,使秦國從一個偏居一隅的西方諸侯國,一躍成為令楚齊趙魏等六國膽寒的超級大國。

    商鞅變法後雖然自己不得善終,木匠戴枷自作自受死於車裂之刑。但是,他制定的規章制度卻被保留下來。

    秦國從此後富國強兵,遠交近攻逐漸掃滅了六國。在秦始皇手上統一了中國。這是盤古開天闢地後,功蓋三皇五帝的盛事。

    而趙國的胡服騎射,只是提高了趙國的軍事作戰能力,使趙國在對外作戰中取得勝算的機會更大些。

    而兩國交戰,比的是綜合國力。所以趙國屢屢敗於秦國,最後無可奈何地被秦國逐漸消滅,湮沒於歷史的長河中。

    如果拿近代的歷史來比較,或許你就會更容易理解。

    商鞅變法就好像日本的明治維新,而胡服騎射就好大清政府的“洋務運動”,孰優孰劣一比較就分出了高下。

    大清政府的北洋水師在甲午戰爭中被日本鬼子吊打,警醒了奮發圖強的華人。這又是不幸中的大幸!

  • 3 # 道密圖解

    兩種變革不在一個層面,秦孝公的變法是綜合性,主要是政治和軍事和農業制度性革新,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單純的是軍事樣式的革新。

  • 4 # 今朝閱長安

    商鞅變法是從根本上強大!胡服騎射是從一點上強大,一個生生不息,一個只是一時繁榮!秦朝一統天下也用結局告訴了你誰更厲害!!!

  • 5 # 靜心匠道

    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商鞅變法與趙國的胡服騎射是影響中國歷史程序最重大的兩次變革,變革影響之廣之深,即便是現今的現代化社會還找到其影子。兩次的變革更墊定了數千年中華文明基礎,讓中國成為了唯一沒有斷絕過得文明古國。

    在戰國時代其實戰國七雄都紛紛變法,而商鞅變化和胡服騎射只是其中秦國和趙國的變法而已,如果要分辨出商鞅變化和胡服騎射的誰更優秀,就必須瞭解一下戰國時代各家的變法和他們對後世的影響,並且需要評定出一個標準,這樣才可以較為客觀的評出他們之間的優劣。

    許多讀者對於戰國曆史,在變法上只停留下商鞅和趙武靈王的兩次比較著名的變法,其實當時的其他強國,也都曾經紛紛推行過變法,還獲得一些成效。這使得戰國成了一個變法的時代。我們拿現代的集團公司概念當做戰國的幾個諸侯強國,在戰國的初期,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以後,戰國的七雄就在相互征伐,相互協作相互吞併,又相互支援中,發現了變法的優點,很快其他的集團公司(各諸侯國)也紛紛的投入,效仿最早的魏國公司進行改革,將公司的架構和方向進行重組和變化,戰國進入了一個如火如荼變法的時代。

    在戰國七大巨頭中,首先變法的是魏國李悝變法變法。戰國初期魏國的李悝變法算是非常的成功,讓四戰之地的魏國一下子國力大增,擴土千里佔據了秦國的河西之地長達數十年,在文化和經濟上,壓著當時還是偏遠的秦國揍,就連強大的齊國和楚國,面對變革後,擁有強大實力的魏國都只有俯首稱臣。

    可是魏國變法雖然讓自己國力大增,不過因為魏國變法的不徹底,和變法其中的弊端在長時間後出現,讓魏國到了戰國中期開始衰退,更是因為魏國在四戰之地,卻沒有一個核心的大戰略規劃,白白浪費了最初變法時的紅利期,導致魏國這個公司曇花一現,在後來與齊國和秦國的兩次大敗後,讓魏國的精銳喪失殆淨,損失慘重魏國,再也沒有稱雄的機會和雄心,別後來崛起的趙國和秦國壓著打。

    確實可惜,但是魏國的首先變法,無論是其利用吳起組建的精銳士卒,還是引進人才大搞學習班和文化沙龍,國君更多的放權給下面的大臣們,君臣攜手共創江山,都是魏國首先做了初步的實驗,可以時候魏國的變法,是商鞅變化和胡服騎射的根基,他打破了西周和東周時期許多舊有的觀念,以全新的模式去引來戰國時代的來臨,雖然魏國最終沒有因為變法而強大起來統一六國,但是其貢獻確實值得一書。

    另外的幾個國家的變法卻有些是隔靴搔癢的感覺了,楚國的利用吳起的變法,最後以失敗告終,齊國的變法壓根大家都沒什麼感覺他有變化過,不過齊國學習魏國的精銳士卒上倒是翻版的很像,至於燕國就不說了,如果不是樂毅的出現,是不是齊國的幫忙,估計早就被世人忘記了,只有南韓的變法倒是有點樣子,可是最後還是無疾而終,南韓就是那麼堅挺了一會兒,就回到了七國小弟的位置。

    其實數來數去,的確戰國時各大集團公司都搞了一次變法,可是一些集團折騰了幾下,就覺得太累了或者影響太大了,老員工紛紛投訴,新任CEO覺得這樣幹不行,都是中途夭折了,沒幹成功,這和後世許多歷朝歷代變革都一樣路子,宋朝的王安石變法,還有明朝的張居正,都是因為各種的原因不徹底不究竟,最後反而變的國勢更為衰弱,最後走向了滅亡。

    但是世家萬物是對應的,有壞就有好的,比如秦國的商鞅變法和趙國的胡服騎射,就是堅持的非常的徹底,最後兩國成為了戰國末年的最大兩個集團公司,可以說戰國最有可能統一的除了秦國,就是趙國。

    有人會反駁楚國呢?大家看到楚國在戰國末年被揍的多慘就懂的,基本上到了戰國末年他都是打醬油一樣,雖然在一些戰役上有出彩的變現,但是已經不是主角了,充其量算是個比臨時演員好一點的配角而已。

    那麼秦國商鞅變法厲害呢,還是趙國的胡服騎射厲害呢?

    其實如果按不同的標準,他們優劣是不同的,所以兩者要比個高低,確實有點難度,不過我們比較公平的幾個要素去對比,或者大家心中會有自己的結論。

    第一:誰對後世的影響力更大。

    商鞅變法是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在秦國推行的變法,其變法內容很多,不過最重要的三點,一點是郡縣制,一點是軍功制,還有獎勵農耕土地私有制,這三點對後世的漢朝和歷朝歷代影響頗大,特別是郡縣制和土地私有制,最後延續了數千年,現在我們還能看到它的影子,

    這樣一來趙國的胡服騎射,因為只是在一個小範圍內影響了趙國的發展,但是趙國在經濟和制度上變革不大,反而在此點上卻落入了下層。

    第二:誰的成效更快。

    我們說完後世,回到那個時代,對於當時的影響來說,其實趙武靈王的影響確實比商鞅更大,因為商鞅變法是需要一個長時間的積累和堅持,由量變到質變的不斷髮展,我們看到了秦國用了幾十年時間變法,才出了一點成績,更是經歷了好幾代人才最終統一了六國,所以商鞅變法雖然好,但是其並不是立竿見影的。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卻不同,趙國能夠短時間的成為六國中的強國,並且他沒有在自己權利架構和刺激經濟上過多的改革,卻能夠成就戰國末年的強國,還連續數次戰勝過秦國,可以說起戰鬥力是彪悍的,趙國快速的崛起,歸功於胡服騎射的改革,導致了戰國的其他國家也紛紛效仿,正是這次的在制服上的革新,趙國藉此打造出一隻強悍的騎兵部隊,打破了春秋時代的車站和步兵作戰方法,趙武靈王吸收和學習了胡人的作戰優點,更是加入了中華的陣法概念,兩者結合一舉將趙國推上了七雄的第二位,而我們也看到趙國的李牧正是有名的機動大師,可以說在他的指揮下,神出鬼沒的趙國騎兵,確實讓秦國吃夠了苦頭,雖然趙國長平一戰損失很大,但是他卻沒有像魏國一樣一蹶不振,幾年後還能和楚國魏國聯手,將秦國打回老家,證明這次的改革,對趙國戰鬥力的提升有多大,而因此後世歷朝歷代開始對盔甲和軍服做了大量的改良,這也是後來到了秦王嬴政和漢武帝時期,漢朝農耕民族戰勝遊牧民族的原因之一。

    第三:誰對老百姓更有利

    歷史都是人寫就的,離開了人歷史也就沒有了意義,所以兩次辦法,誰對老百姓更有利呢?其實應該是商鞅變法,因為商鞅變法是系統性的改革和革新,雖然他出現了短痛和陣痛性的反對聲音,可是秦國因為身在邊陲,以軍功立國的秦華人由於地緣的問題,比六國更實際更功利一點,省卻了繁文縟節的秦國,卻因此在商鞅變法中看到了好處,最後獲得了變革紅利的,不但是秦國的國君,還有大臣,寒門的貴子,他國的才子,還有秦國計程車兵,農耕的老百姓,因此秦國的變法比只是在小範圍革新的胡服騎射更厲害一點。

    就好比喻一臺車子,你的改造升級,胡服騎射升級的只是其中一個可以更快的零部件,但是其他的沒有更換,所以即便他是跑的更快更猛,確實跑的不遠。但是商鞅變法是系統性的升級,可以說整臺車都調整和更新了一次,這樣一來商鞅變法的安全係數和續航能力大增,當然受益的人更多。

    結論:從以上三點看來,其實應該商鞅變法更為優勝,但是其成功也需要堅持為條件,如果中途出現了中斷,那麼就會前功盡棄,這個變法弊端就在這裡,而胡服騎射是最快速最容易成功的變法,只有經歷一段時間,大家看到了好處,就能堅持下來,其短期的利好是比商鞅要強,堅持起來也容易,不過畢竟不全面,如果趙國在胡服騎射疊加商鞅變法,估計統一六國的就是趙國了。

  • 6 # 山野論史

    這是兩個不同概念,按理說不能做直接比較,商鞅變法富國強兵,長遠來說,可以整體提高一個國家的實力,可以說是百年大計。而胡服騎射,是改變戰爭狀態,這個是有一定侷限性的,即便是趙武靈王不這麼去做,別人也會隨著戰爭形勢的改變而改變。而且胡服騎射,並不適應所有的諸侯國。

    胡服騎射是戰爭狀態改變催生出的新理念,早在春秋時期,戰爭大多是決鬥形式的,雙方有什麼不可調和的矛盾,那就來一場比武決定誰說了算。一般開戰前要約好時間和地點,雙方擺開陣型,擂鼓聲一響,雙方面對面衝殺,在戰爭中還有很多現在看來根本無法理解的規矩,比如對方受傷,不能繼續戰鬥的不能殺。頭髮白了的老人不能殺,對方撤退,追擊不能超過五十步,還有對方陣型沒有擺好 ,不能提前發起攻擊,以及不能和對方陣營裡比自己身份高很多的人廝殺等,古代的戰爭不是為了有效殺傷對方,戰爭的目的是取得談判的話語權,戰爭後,勝者就會要求戰敗者按照戰前的約定,或者戰後談判的結果履行義務,即便是想得到對方的城池,也不是直接攻打,而是雙方透過公平決鬥來決定,勝方會要求失敗一方割讓城池。古代的戰爭是很神聖的,參加戰鬥的人都是有身份的人,普通老百姓在戰爭中只能被編為卒,是負責為戰爭服務的,沒有資格直接參加戰爭。戰爭的形式是以車戰為主。

    這種戰爭,騎兵是一點用都沒有的,因為馬鞍和馬鐙出現的很晚,那是的騎兵在馬上根本坐不穩,騰不出手來揮舞兵器,因為這種戰爭是在相對固定的地方,擺開陣勢對打,騎在只是墊了一些軟墊的馬背上,根本掌握不穩平衡,更談不上刺殺和躲避了。

    而隨著時間的流逝,諸侯國之間的形態發生了變化,戰爭的性質也跟著產生了變化,已經不是那種類似決鬥的公平戰役,而是玩起了各種詭計,戰爭成了不講任何規矩的掠奪和殺傷。偷襲、突擊、埋伏、假敗誘敵,無所不用其極。這樣,就要求軍隊要有靈活的作戰能力,而騎兵就恰好派上用場,雖然他們還是不能在馬上戰鬥,但行動迅速。讓騎兵騎在馬上,帶著足夠的箭鏃和強弓,在對方靠近一定距離是發起遠端攻擊,當對方靠的太近時,可以迅速調整攻擊距離和方位,繼續射擊。也可以作為增援或者對方戰敗後追擊攔截。但限於沒有馬鞍和馬鐙這一短板,不能騎在馬上戰鬥,只能用弓箭,讓馬停下來對敵人進行遠端攻擊,所以最早的騎兵,都是弓箭手,包括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快馬彎刀,馬上對戰,是馬鐙發明以後才出現的戰爭形勢。匈奴幾乎全是騎兵,也不例外,基本都是弓箭手,所以在說匈奴部落強大時,都是用控弦之士多少來形容。騎兵也帶刀,但在對戰時,只能下馬對打。

    趙武靈王時期,春秋早期的戰爭形勢早已蕩然無存,想當年,宋襄公還想按規矩辦事,仍延續春秋早期的戰爭形勢,並稱自己的軍隊為仁義之師,但被不講規矩的楚軍打的落花流水,世人不但不稱讚宋嚷公謹守周禮,光明正大,反而笑話他愚不可及。這是因為時代不同,戰爭的形式和戰爭的目的都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胡服騎射,就是戰爭形式改變催生的戰爭革新。

    回頭再說商鞅變法,與胡服騎射不同,他不是一次軍事改革,而是國體改革,對整個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隊、法規、民生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商鞅變法是秦國後來能夠統一六國的基礎。戰爭改革可以是一個國家的軍事力量強大,甚至可以開疆擴土,攻城略地,但是一個國家的強大,還是要看綜合國力,富國強兵,法度健全,上下一心才是一個國家能夠笑到最後的根本。

  • 7 # 與君共勉7777

    商鞅變法和胡服騎射各有千秋。商鞅變法加快了中國的統一程序,胡服騎射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因此,二者的影響可謂是不相伯仲。

  • 8 # 火焰符號—趣味體育

    誠然,胡服騎射略遜於商鞅變法,但它並不是大家常說的僅僅是一次軍事改革,它還是文化改革和政治改革,短期內奇蹟般的大幅提升了趙國的國家凝聚力和戰鬥力,相比商鞅變法也有其獨特的優勢,但也只能是獨特的趙國才有條件採用胡服騎射。

    首先,胡服騎射確實主要表現為軍事改革。

    建立了第一支成建制的大規模騎兵部隊——趙國飛騎,改變了中原國家主要依靠步兵和戰車作戰的局面,消滅吞併了阻斷趙國南北的“戰國第八雄”中山國,使趙軍成為天下強軍。

    其次,胡服騎射也是一次文化改革。

    趙國北方多為胡族血統,南方為漢人,南北文化差異巨大,又有中山國阻隔,本身存在著巨大的矛盾衝突,沒有分裂也是奇蹟。透過胡服騎射,南北文化隔閡大大減少,不同血統的趙華人同殿同袍,顯著增強了國家向心力。

    再次,胡服騎射也是一次成功的政治改革。

    一批支援改革的文武大臣進入權利核心(大量胡族背景),保守舊貴族勢力得到極大的扼制,國家的政治效率大大提高,國家不再拘泥於舊法,思想也得到很大的解放。

    綜上,長期與遊牧民族交戰,國內既有漢族農耕文明,也存在遊牧文明,內憂外患又急需變革,還出了趙雍這麼了不起的君王,非趙國難以胡服騎射。

  • 9 # 戰爭狂人

    百分百商鞅變法,根本沒有可比性。商君變法屬於富國強民,百年大計;全方位的型別。胡服騎射只是軍事戰略上的一點進步改革!

  • 10 # 老鄧新語

    其實這個問題看看後續歷史的發展就知道答案了。秦國完成了大一統,而秦國的統一源自國力的強盛,而國力強盛離不開商鞅變法。商鞅變法帶來的是整個社會制度上的革命,而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只是針對於服裝和軍事力量方面的改革。商鞅變法涉及方面更加廣泛,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設定了軍功進爵的制度,獎勵耕戰,嚴禁私鬥。使得秦人只知耕戰,在古代農耕社會,國家實力的強弱,取決於糧食多少,人口數量,軍隊戰鬥力。而秦國透過商鞅變法使得秦國日漸強盛,最終一統六國。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我認為最難能可貴的地方是,給中原文明建立一支可以和遊牧民族對抗的騎兵部隊,這支騎兵部隊擊敗東胡和樓煩等遊牧民族,還吞併了中原異類“中山國”。要知道農耕民族想要建立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是比較困難的。而事實證明在秦國之後的統一道路上,趙國的騎兵部隊是對秦國威脅最大的一支力量。

    可惜的是,秦國的商鞅變法涵蓋的方面更加廣泛和徹底,使得秦國在綜合國力上可以碾壓東方六國。最終,秦國奮六世之餘烈,統一了整個中國,開創了中國歷史上一個封建的大一統的帝國。

  • 11 # 逆光79449

    商鞅變法,是一系列的變法:經濟、開阡陌、廢井田。獎勵耕織、重農抑商。統一度量衡。政治、廢分封制改郡縣,軍事、軍功封爵

  • 12 # 影魂傳說

    哥們,你說文官厲害還是武官厲害??我覺得文武雙全最厲害你覺得呢?

    商鞅變法就是文武雙全

    胡服騎射只是軍事提高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搭建一個類似於起點中文網的小說平臺所需成本高嗎?運營維護成本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