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逃學書童1986

    儒家思想其實一開始就不是一個人思想。而是一直都是後人總結前人思想,對於前人思想的總結歸納。

    孔子總結周禮,崇尚堯舜禹湯,推崇他們禮,但是他的主張與周禮聖人之言也不同。他主張仁政,禮行天下。對於個人卻又主張仁者愛人,不以言廢事,君子不器,重學

    孟子雖然事實都崇信孔子,但是他的主張與孔子也不同,他講究行義政,以義為天下,說獨獨樂不如眾,說不能率獸食人。不能罔民。

    荀子也不同,作為法家開創人,要求以法行之於國,提出儒家,王者之國,霸者之國,僅獨之國,將亡之國。又說法過二世不變則殆。

    而他們三個其實既相互補充又相互不同,同時又有不同傳承與發展

    而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卻又將最後一個部分補齊,那就是大一統國家該如何為天子,為臣,為民。如果按照西漢初年的黃老之術來說,如果天子無道那就要受天責。完了就完了,天子只要改過還是天子。而董仲舒不是,他的天人感應延續了上面三個大咖,說法,那就是要改天換地。這基本上就奠定中國之後2000多年為什麼會有那麼多農民起義原因。他完全將天子人格化。並且設定一套規則。

    為什麼之後沒有人再管《春秋繁露》那是這部書太完美了。大家按照這個做就好了。不用再發展了

    唐代之前是六經我注,唐代之後是我注六經。

    從分類上,儒家一直有經學,道學之分。經學是考證派,去尋求經典字裡行間的本意。道學派是借用經典來闡述自己政治理論。比如關學,程學,新學,理學,思孟學派等等

    儒家思想,其實就是對於《春秋》釋義,以《左傳》為發源的為理學派最後發展成理學和以《穀梁傳》為發源的物學派最後發展為心學。

    而儒家思想,也一直在變,從王朝初期,時局動盪開始儒家以實事求是出發,這時候就是《穀梁派》為主,中期到了王朝穩定,開始追求將權利關在制度籠子裡就開始以《左傳》為主。

    所以在儒家思想中對於一件事一直都有兩種說法,具體實用上都是與當時環境有關。太平無事自然堅持本心,堅持制度。一旦時局動盪自然又會以變法為主以打破制度為主。

    所以儒家思想一直都在兩種思想下變化

  • 2 # 追夢老學生

    孔子之後,“儒分為八”。據《韓非子•顯學》說,儒家是分為八派的,“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他們都奉孔子為宗師,對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進行闡述詮釋。

    但我認為,稱他們為儒家的各家各派似有不妥,一是因為他們都對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進行繼承,只是從不同角度、方向進行闡釋,論述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二是因為孔子學說是一個思想體系,統稱儒家學派,如果再強調各家各派,必然破壞思想體系的整體性,容易被斷章取義,淪為實用主義工具。後世歷史發展的程序,也證明了這一點。

    子張。《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顓孫師,陳人,字子張。少孔子四十八歲。”子張當時以勇武著稱。孔子曾說子張偏激,“過猶不及”中的“師也過”就是指的子張。在《論語》中,涉及子張的材料有19章。子張的思傾向及主張是什麼呢?子張曰:“執德不弘,通道不篤,焉能為亡?”“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集中體現了子張對“道”的追求,對“士”的倡導。在朋友交往上,子張則是偏向博愛容眾的,偏離了孔子的“賢”“仁”之要,故在曾參看來有“鄉愿”之嫌,荀子更認為“子張氏之賤儒”。

    子思。子思,姓孔,名伋,孔子之孫。《史記•孔子世家》記:“伯魚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三。曾困於宋。子思作《中庸》。”子思是把“五行”引入倫理道德領域中的第一人。子思將“五行”水、火、木、金、土,與仁、義、禮、智、聖相對應。子思秉承孔子遺風,求道、自強、持節,作《中庸》,“允執其中”成為儒家道德修養和處理問題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顏回。顏回是孔門弟子第一人。顏回對“仁”的學習最認真,對“仁”的實踐最努力。孔子曾評價說:“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他對後世影響最大的還是安貧樂道。“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孔子稱讚顏回的話,對我國古代知識分子的人文性格塑造產生了很大影響。

    孟子。《史記•孟荀列傳》關於孟子記載:“受業子思之門人”,“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繼承發展孔子的思想,是儒學發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稱為“亞聖”,與子思一起被稱為“思孟學派”。孟子繼承子思“五行”思想,發展仁、義、禮、智“四德”說:人皆有“不忍之心”,擴而展之,即為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四心”,就是仁、義、禮、智的發端,即為“四端”,也為“四德”。這是孟子“性善”的立論基礎。由此,孟子提岀了民本、仁政、王道三位一體的政治理論。“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對後世政治學說貢獻極大。另外,提出的“養氣”說、“人格修養”說、“良知良能”說、“天時、地利、人和”說,等等。孟子對中國儒學具有重大的奠基作用,與孔子並稱為“孔孟之道”。

    漆雕氏。《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記曰:“漆雕開,蔡人,字子若,少孔子二十一歲,習《尚書》,不樂仕。”漆雕開一臉正氣,決無半點的奴顏卑色。他認為人性有善有惡,儒者應剛毅特立。郭沬若在《十批判書•儒家八派的批判》中認為“漆雕氏之儒”是“孔門中的任俠一派。”

    仲良氏、孫氏、樂正氏有關的記載就更少。

    除此“八分”外,影響最大的是荀子學派。

    荀子。荀子思想從整體上顯示岀集大成的特色,最突出的特點是“隆禮”與“重法”,“制天命而用之”和“性惡論”。在對孔子學說的繼承和發展方面,孟子突岀的把“仁”納入政治學範疇,發展為“仁政”學說,而荀子則把“禮”納入政治學範疇,發展為“禮法”思想。荀子認為“隆禮”和“重法”是統一的,都是人們日常行為所必須遵循的規範原則。荀子在孔、孟“天命觀”的基礎上,提岀“制天命而用之”,強調把握客觀規律,強本節用,應時而動。在人性善惡上,孟子認為人性本善,仁、義、禮、智為人心“四端”,所以道德修養的途徑是由內向外擴充發展的;荀子則以人性為惡,要形成美德,必須由外向內灌輸禮、義意識,只有加強學習,改造環境,“化性起偽”,才能消除人本性中的固有之惡,培養出符合社會禮、義規範的美好德行。孟子的性善與荀子的性惡,儼然對立,但卻殊途同歸,一個透過“學”發揚其性之本善,一個透過“學”除掉本性中惡。後來,二者繼續發展,成為“德治”“法治”,德法並舉,儒法共治。

  • 3 # 嘿詩

    儒家“八派”之說,始見於《韓非子》的《顯學》篇:“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

    子張之儒子張姓顓孫,名師,字子張,春秋末期陳國陽城(今河南淮陽)人,生於公元前503年,卒年不詳。子張是孔子晚年的弟子,從學後學業出眾,與子夏、子游齊名。曾從孔子周遊列國,在陳、蔡之間遭到過圍困。他勤學好問,經常與孔子討論各種問題,《論語》記其向孔子問學達二十次之多。主張“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淪浯·子張》),明確反對“執德不弘,通道不篤”,“言不忠信,行不篤敬”(《淪語·子張》)的人和事。子張的秉性有點偏激,孔子曾批評他“師也過”,“師也闢”(《論語·先進》)。但他為人博愛容眾,交友頗廣,認為君子應該“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論浯·子張》)。子張終身未仕,孔子死後,居陳國,收徒講學。子張傳下來的弟子以後就形成了“子張之儒”,被列為戰國儒家八派之首。“子張之儒”的學術或政治主張究竟如伺,現在已難知其詳。荀子在其《非十二子》中曾十分嚴厲地批評“子張之儒”.把他們稱之為“賤儒”,況:“弟佗其冠,神譚其辭,禹行而舜趨,是子張氏之賤儒電。”這個批評似乎沒有列出什麼學術或思想上的根據,僅講一些言行舉止而已。一般以為荀子所斥可能是指戰國末期依附於“子張之儒”—派門牆的人。如清儒郝懿行以為,是指那些徒似子張之貌而不似其真的人(參見正先謙《荀子集解》引)。現代學者郭沫若根據“子張之儒”具有博愛容眾,嚴已寬人等特點,認為“子張氏的後學們似乎更和墨家接近”,並推測“墨翟受了子張的影響”(《十批判書,儒家八派的批判》)。子思之儒子思是孔子的孫子(參見本書“子思”條)。關於“子思之儒”的學術或政治主張究竟如何,現在已難知其詳。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從否定的角度略有論及,說:“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猶然而材劇志大,聞見雜博。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其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案飾其辭而祗敬之曰:‘此真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盂軻和之,世俗之溝猶督儒曜曜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傳之。”按大多數宋儒的觀點,“子思之儒”發揮了孔子的中庸思想,把儒家道德範疇“誠”這一精神實體提高到世界本原的地位,對儒家的心性之學有重大貢獻。宋儒之說,近代以來有不少學者表示懷疑。顏氏之儒綜合《論語》、《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等文獻資料的記載。孔子弟子中姓顏的共有八人,他們是:顏無繇、顏回、顏幸、顏高、顏祖、顏之僕、顏噲、顏何。“顏氏之儒”究竟是其中何人之學所傳,今天已難確斷,學術界一般認為是以顏回為代表的。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其學派的最主要特點就是安貧樂道,重在下工夫實踐孔子的仁德思想。此外,在《莊子》一。書中,也提到過顏回之學的“坐忘”、“心齋”等修養理論。孟氏之儒學術界一般認為,“孟氏之儒”是以孟子為代表的,孟子是戰國中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發展了孔子的“仁學”思想,提出了“人性本善”的理論,以及施行“仁政”、“王道”的政治理想和“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等(參見本書“孟子”條) ,孟子曾自雲:“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孟子·離婁下》),司馬遷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則謂其“受業於子思門人”。又荀子在《非十二子》中說“子思唱之,孟軻和之”,則“孟氏之儒”又當與“子思之儒”為一系。郭沫若認為,“孟氏之儒”不僅與“子思之儒”為—系,而且也與“樂正氏之儒”為一系(《十批判書·儒家八派的批判》)。漆雕氏之儒綜合《論語》、《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等文獻資料的記載,孔子弟子中姓漆雕的共有三人,他們是:漆雕開、漆雕哆、漆雕徒父(《孔子家語·弟子解》作漆雕從),學術界一般認為“漆雕氏之儒”足以漆雕開為代表的。漆雕開,《漢書·藝文志》作漆雕啟,據宋儒王應麟考證,“啟”為原名,漢人避漢景帝名諱改為“開”,春秋末期魯國(—說蔡國)人,生於公元前540年,卒年不詳。漆雕開是孔子弟子,孔子曾讓他去做官,他說對做官沒有信心,孔子聽廠表示很讚賞(參見《論語·公冶長》)。漆雕開具有不屈的勇氣,《韓非子·顯學》中說:“漆雕之議,不色撓,不目逃,行曲則違於臧獲,行直則怒於諸侯,世主以為廉而禮之。”在對人性的看法上,主張性有善有惡,《論衡·本性》中記:“宓(不齊)子賤、漆雕開、公孫尼子之徒,功;論情性,與世子(世碩)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惡。”根據這些資料,現代學者研究認為:“漆雕氏之儒”不願做官,好勇任俠,屬於孔門弟子中任俠的—派;這一派主張人性有善有惡,宓子賤、公孫尼子、世碩等都是這一派的主要成員;《漢書·藝文志》中著錄有《漆雕子》、《宓子》、《世子》、《公孫尼子》,說明他們當時都有著作(均已佚);此外,《孟子·公孫丑上》稱善於“養勇”的北宮黝,亦當屬於“漆雕氏之儒”(參見郭沫若《十批判書·儒家八派的批判》、蒙文通《古學甄微·漆雕之儒考》)。仲良氏之儒戰國儒家八派中這—派不可考。據郭沫若推測,“仲良氏之儒”或許就是《孟子·滕文公亡》所說的陳良一派。據《孟子“記載:“陳良,楚產也,悅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北方之學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謂豪傑之士也,”陳良的弟子有陳相、陳辛等,後來欣賞農家許行的學說,曾遭到孟子的嚴厲批評。據陳奇猷推測,“仲良氏之儒”或許是《禮記·檀弓上》所載的仲樑子—派仲樑子,東漢鄭玄在《禮記注》中說是魯人。據《禮記·檀弓上》記:“曾子曰:屍未設飾,故帷堂,小斂而徹帷。仲樑子曰:夫婦方亂,故帷堂小斂而徹帷。”又《毛詩傳》中引有仲樑子語,而《毛詩》源自子夏,所以這一派可能兼有曾參、子夏二家之學。孫氏之儒學術界一般認為“孫氏之儒”就是以荀子為代表的一派。荀子是戰國晚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繼承了孔子的治學傳統,是儒家經學的主要傳播者之一;在政治思想上發展了孔子的“禮學”,倡言禮法兼治;哲學上主張“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強調後天學習的重要性“孫氏之儒”中除那些傳承荀子經學的弟子之外,有名者是韓非和李斯,但他們兩人已經突破了其老師荀子的儒家學派的界限,而成為法家巾的代表人物。樂正氏之儒戰國儒家八派中這一派也不可考。據郭沫若推測,“樂正氏之儒”或即孟子弟子樂正克,因此當屬“孟氏之儒”一系。據陳奇猷推測,“樂正氏之儒”或為曾子弟子樂正子春,因此當傳曾子之學。總之,戰國時期的儒家八派,是當時“百家爭鳴”中儒家內部出現的派別,它們之間的觀點很不相同,但都自認為是代表了孔子的儒學思想。從以後的歷史發展來看,主要是孟子的—派和荀子的一派,派影響頗大。

    儒家,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其創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時期和諸子地位平等,秦始皇"焚書坑儒"儒家受到重創, 在漢武帝為維護專制統治"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施思想鉗制後興起。儒家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百的學派。做為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一般來說,特別是先秦時,雖然儒家是最有影響的學派,但也只是諸子之一,與其它諸子一樣地位本無所謂主從關係。

    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幾千年來的社會,代代傳授的不外《四書》《五經》。傳統的責任思想,節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儒家思想與專制統治結度合的結果,因此,儒家思想是連同當代在內的主流思想。

  • 4 # 普洱印象

    戰同時期儒家內部分化而形成的八個學派。孔子因為弟子眾多,思想學說體系

    所涉及的範圍又相當廣泛,他的弟子對其言論和思想的理解不盡相同,於是就產生 了歧見。所以,孔子逝世以後,孔門弟子就開始逐步分化。 在戰國的中後期,儒學 在成為“顯學”的同時,在儒家內部也形成了八個不同的派別,這八派分別是子張氏之儒、子思之儒、顏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孫氏之儒、樂正氏之儒。

  • 5 # 樓迷

    儒家從堯舜禹算起到現在已經5000年了,基本上一脈相承,支派不盛。

    這5000年中有四個代表性的人物,也可以勉強稱其為四派吧!

    第一位是孔子。按照孔子的說法,堯舜禹湯文武周,是一脈相承的儒家著名人物,孔子把他們的思想充分吸收,並加以發揮,最後經孔子的弟子們整理後,寫成《論語》一書,真正形成了儒家思想。孔子的思想是有利於社會穩定和國家統治的,孔子14年周遊列國也是想做一個官,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但沒有成功。

    接下來代表人物是孟子。孟子提出了義利觀,提出了獨夫民賊,豐富了儒家朝代合更替的理論。

    朱喜是南宋時候的著名儒家,他和二程發展了程朱理學,朱熹註釋了四書,明以後的科舉考試都以朱熹註釋的四書為準。朱熹和二程提出了三綱五常,這是他們思想中的敗筆部分,其中歧視婦女的思想禁錮了中國1000年,對婦女的身心健康和社會生產力都是一種摧殘。

    明朝儒家代表人物是王陽明。主張知心合一。對程朱理學進行了批評。

    總之,孔子是儒學創始人

    孟子是儒學集大成者

    朱熹理學集大成者

    王陽明心學集大成者。

  • 6 # 杜家人

    儒家是春秋時期《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一個學派,由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創立,後來由思想家,文學家孟子加以發展的。

    儒家思想的產生:

    是孔子將祖敘堯,舜,憲文章,武,宗師仲尼的思想,納入了自己的思想體系之中的。在春秋時期,便形成了以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的儒家思想核心體系。

    孔子之後,陸續產生幾位崇儒大家,如;孟子,荀子,董仲舒,二程,即;(程顥,程頤),朱熹,鄭玄,陸九淵和王陽明等。這幾位大家,我的理解是;他們對儒學,是各舉已見,不斷完善和改革發展儒學思想的學派,和貢獻者。若將他們稱派?那就是八派。

    其實給他們稱派也不為過,就如同戲劇界各種門派,如;梅派,白派等等。但是;他們以上幾位,只能稱門內支派,不能與孔子相提並論。因為孔子為聖人,原始人。他們均屬儒學後人了。

    那麼他們各自的代表思想是什麼?

    1,孟子;孟子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

    2 ,董仲舒;董仲舒主張;“天之民生非王也,而天立王以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樂民者,天予之;其惡足以賊害民者,天奪之。

    3,荀子;荀子主張;禮法並重,刑德兼用的理論。

    4,二程;二程指程朱理學,宋代理學的創始人程顥,程頤二人,代表作“二程集”。

    5,朱熹;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詩人。代表作;程朱理學,①,理一元論的唯心主義體系。認為理或天理,是自然萬物和人類社會的根本法則。②,理一分殊,認為萬事萬物各有一理,此為分殊,物,人各自之理均源於天理,此為一理。③,存天理,滅人慾,均屬於修煉的思想,存天理,就是向善,滅人慾,就是去惡。

    6 ,鄭玄;鄭玄,東漢末年經學大師。他以古文經學為生,兼採今文經學之長,便形成為鄭學,稱為儒學經典。他以畢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遺產,使經學一度進入小統一時代。

    7,陸九淵;陸九淵,名象山。南宋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南宋時期,陸象山把“心”作為宇宙萬物的本源,心就是理的主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他認為天地萬物都在心中,因此;他的學說被稱為心學。

    8,王陽明;王陽明,名守仁。明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他是心學發展集大成者,他認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是天地萬物的“主宰”。晚年的王守仁,把他的思想歸結為四句教,即;“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他著有,《傳習錄》《大學問》《陽明先生文錄》《王文成公全書》共38卷傳於世間。

    以上是幾位大家,對儒學不同時代,各自不同的發展和貢獻。

  • 7 # 陽光普照

    與其探討儒家思想分幾派,不如研究儒家思想的縱向發展史。從孔子到孟子到董仲舒到魏晉玄學到程朱理學到陸王心學再到現代新儒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論文查重網站上檢測時如何保證準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