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圓滿169773058
-
2 # 錦繡之州話古玩
對於你提出的問題,本人還是建議瓷器收藏初學者,收藏本地區的老窯瓷器入手為佳。
中國已經發現和文史資料記載的有規模老窯口超過上百個,除景德鎮及“五大名窯”以外,龍泉窯、磁州窯、耀州窯、吉州窯、湖田窯、建窯等等,遠古時期有一定規模古人居住的地方,都有一些老窯口生產陶器或者瓷器來滿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這些老窯口遍佈中華大地,按照陶瓷收藏由淺入深的道理,首先收藏地方窯口瓷器是藏友們歷練的最佳選擇。
收藏本地或比較熟悉的老窯陶瓷器,透過收藏的過程歷練了眼力,特別是對陶瓷生產、工藝、技術都有了一定的瞭解,然後在去各個流通的環節去找準自己的切入點,出手收藏景德鎮明清瓷器,或者宋代“五大名窯”的機會也還是可以實現滴,收藏的“眼力” 源於“基本知識+歷練實踐+經濟實力,沒有其它捷徑可走。
-
3 # 老羅194763
瓷器是中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發明出來的。是中國在世界文化(文明)史上寫下的光輝燦爛的一頁,對人類社會作出的偉大貢獻。遠在石器時代,就創造出豐富多彩,而又獨具特點的陶器。早期陶器有彩陶,黑陶,印紋陶,商代的白陶和釉陶,一直延續到今天,陶器仍在繼續使用。商代的白陶和硬胎釉陶是陶向瓷過渡的第一步,在燒窯過程中,由於柴草灰落於器面,恰與器胎含的某種化學成份給合,就自然形成一種有釉陶器,以後經過人工改進,瓷器便產生了。漢代發明釉料,開始以釉料飾於陶器表面,從外觀看與陶器不同,故不曰陶而曰瓷。實際仍是帶釉的陶器,火候較低,質地粗松。三國吳是瓷器正式出現時期,完成了由陶向瓷的過渡,其典型器物是吳永安三年青釉壇。西晉時期青瓷燒造技術又有進步,這時窯瓷器燒造溫度已達1050度。到了宋代,中國瓷業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過程,已經成熟起來,這一時期官窯輩出,民窯很多,較著名的有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從元代起瓷器進入彩瓷時期一直至今。
瓷器收藏初學者,我認為要從陶瓷的發展歷史開始。一,瓷器的胎質釉色。二,瓷器的造型。三,瓷器的紋飾。四,瓷器的款識。要弄懂瓷器的胎釉,要多從瓷片入手去學,看弄懂各時期胎釉的特徵。要多看資料,學習各個時期瓷器的造型,一看外型就會有大概認識是什麼時期的器型。要熟悉各個歷史時期的紋飾特徵,和各時期的款識的書寫位置,書寫的特點。這樣的學習最好從瓷片和明、清瓷器入手開始學習。因明清離現今歷史較短一些,風俗,文化也離得近一些,學習較為易接受認識。明代以前瓷器,俗稱:高古瓷:,歷史久遠,而存留傳世的量少,一般人很難接觸到高古瓷的真品和精品。有關學習資料書籍較少,真正懂得高古瓷的人不多,給仿造者帶來有利可圖的方便。故我以為象讀書一樣,從一年級開始循序漸進吧,從明清瓷器入手開始。謝邀答!謝謝編輯!!
-
4 # 五色青花
先讀記點公認的大家鑑賞類書籍,有條件到博物館看些實物,邊看邊對照。再去市場和古玩店裡走走看看聽聽摸摸,買些小普/殘之類回家研究對比,找出老器一些共性。
至於從高古還是明清開始學習,我以為無所謂,只要理論有一定基礎以後,遇到什麼就研究學習什麼。
特別提醒兩點(個人建議):①儘量不要在網上看一些所謂專家收藏家的文章及影片講解。②儘量不要使用放大鏡尤其是那些幾十百倍後高倍放大鏡。
-
5 # 濫竽和充數
先從有瓷歷史開始順著學,比如西周瓷,紮實些,然後從現在瓷往前朝推,大概掌握各朝順序瓷後,每個星期去博物館看,大概半天,麵包啃香腸和礦泉水,然後去市場學你所學的朝代資,有基本認識,去古玩店學習,開店人希望有人問答,反反覆覆找要點,串朝代的瓷:串起學。器型是最重要,然後開始系統的研究吧,當你從數十億件瓷器中收到真品元青花後,心臟的熱血再沸騰,久久不能入眠,一筆大收入堆到你身邊。
-
6 # 小李在奔跑
我認為先從感興趣的開始
因為瓷器裡面其實也分為好多種類,比如說青花之類的,很多人喜歡瓷器,喜歡青花,他的這個釉裡面的美,還有的是喜歡老窯的東西,因為老窯雖然粗糙,但他是時代的見證者,是歷史的傳承者,是最接近普通老百姓的一種使用器,具有一定的人文性,還有的人呢?是喜歡伍六七的東西,什麼是567的東西呢?也就是說解放以後的東西,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那會兒的工藝和製作方法很多,是沿用了民國時期,所以也是具有一定的價值
這就得從你自身說起了,因為其實不管是哪個時期的哪個品類的?只要你把這一項玩通了,其實瓷器你基本已經玩通了,很多東西都是舉一反三的,哪個時期的什麼特徵?哪個時期出什麼東西都是一目瞭然的
-
7 # 雅哥10
收藏初學者,應從現代開始,因為任何事情都是從不懂到懂的一個過程,初學者要由近至遠,由淺入深,不仿去陶瓷商店先買一些工藝瓷看看現代的制瓷工藝,弄懂了現代工藝瓷再去了解567是文革瓷是怎樣的製作過程,然後進入民國瓷瞭解分析,然後則步往前推清代及高古瓷為止,這可能對初學者太難了,不夠這也只是對古瓷片標本而言,整器除非參觀各大博物館,但又有侷限性,博物館只能隔著玻璃看,沒機會給你上手,那怎麼辦呢?建議你首先買一些權威的書刊雜誌,如著名陶瓷專家馮先銘先生編著的《中國陶瓷》就是一本初學者的優質參考書,再集合購買各時期的古瓷片或拜懂行的資深藏家為師,只有這樣,你才學有所成,千萬別操之過急,以免事倍功半,以上建議只是個人初淺看法,僅供參考。
-
8 # 以瓷惠友
瓷器收藏初學者,應先從明清瓷開始,還是從老窯開始呢?
我是“以瓷惠(會、慧、匯)友”,對中國古瓷器的鑑藏有近三十年的實戰經歷和豐富經驗,早在十幾年前就發表過《古玩鑑定的誤區》、《淺談瓷器的手感》、《瓷器鑑定中的“望、聞、問、切”》、《氣泡在瓷器鑑定與鑑賞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批有一定影響力的論文和作品,現在就古董鑑定問題已經申請了國家發明專利。現在入駐自媒體平臺,期待與所有真愛古瓷的朋友坦誠溝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見、相互切磋、共同進步!感謝各位朋友的捧場關注與點贊!謝謝!
而且宣告一下,我所有文章中才的藏品都是我個人的收藏,萬不得已用別人的圖片,我會特別註明。照片是自己拍的,圖片遠不如實物精美漂亮,沒辦法,個人技術不行,光線、角度、距離都把握不好,大家湊合著看吧,能說明問題就行。
瓷器收藏初學者,應先從明清瓷開始,還是從老窯開始呢?我倒覺得作為瓷器收藏初學者,應該首先弄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們,要達到怎樣的高度才算成功,因為只有目標明確,才能少走彎路、不走彎路,至於到底是應該先從明清瓷開始,還是先從老窯開始反而倒並不那麼緊迫和重要了,您說是不?
俗話說“方向不對,努力白費”,起始地、起始點、起始處的確非常重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起點決定終點,由此可見起點和抉擇起點的重要。
如果你只是想玩玩兒,並不想把收藏作為一項有著重大意義的事業來做,更不想在收藏領域裡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只不過是人云亦云、隨波逐瀾、隨遇而安、與世無爭的話,那你從明清瓷開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近及遠也好,或者從老窯開始深入淺出、由難而易、由遠及近也沒有什麼不妥,總歸是玩玩兒而已嘛,是吧?
如果你不只是想玩玩而已,而是要玩物立志、玩物勵志、玩物麗志,要玩出名堂、玩出智慧、玩出事業、玩出精彩人生的話,那麼你就一定要先審視一下自己所具有的先天及後天的優勢、優長、優點與先天和後天的不足、劣勢與缺點,從而抉擇出一條僅僅適合於自身發展優勢的收藏之路來。
既然要在瓷器收藏之路上走得長久,就必須對目前瓷器鑑定之爭有一個清晰、鮮明、準確的判斷和認知,現在在瓷器鑑定領域主要有“傳統瓷器宏觀特徵眼鑑學”與“瓷器微觀氣泡衰變進度對比法”的可逆、可仿、可複製、可取代的非本質性的外在宏觀特徵與微觀不可逆、不可仿、不可複製和無可取代的本質性內在特徵之爭。
“傳統瓷器宏觀特徵眼鑑學”其所依據的所有“宏觀特徵”都只不過是可逆、可仿、可複製和可取代的淺表性外在特徵而已,是非科學、不科學和反科學的非真理性、非規律性、非本質性的可變不可靠的特徵而已,所以其鑑定結論的可靠性、可信度與可考性為零甚或是負數,偶爾撞對一兩件也絕非“傳統瓷器宏觀特徵眼鑑學”之功,而不過是經驗主義的瞎貓碰死耗子而已。
“瓷器微觀氣泡衰變進度對比法”由於其所依仗的“微觀氣泡衰變”具有不可逆、不可仿、不可複製和無可取代的本質性、規律性、真理性內在特質,因而以其為鑑定依據、鑑定尺度、鑑定標準和鑑定規則的鑑定結論的可靠性、可信度和可考性可以高達百分之百,而且具有有目可睹、有目共睹、有目皆睹的公開性、公平性、公正性特質,結論的科學性、正確性不容置疑、無可置辯、無可置疑。
按道理來講,真理就擺在這裡,人們的選擇、人們的抉擇應該是顯而易見和無可置辯的,但事實卻是一如俗話所說的一樣,“真理永遠不在多數人的手中”,人們由於長期受小農經濟、小農意識、小農認知的毒害、浸染與侵蝕,早已是非不分、正誤不辨、對錯無解了,很多人依然堅信“傳統瓷器宏觀特徵眼鑑學”!
很好!很棒!很美!我們並不想左右人們的思想與思維,我們只想告訴人們:你的思想、你的思維必然決定你的行為,你的行為必然導致你的結局與結果,每個人都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到底就行了。所以才會有人捶胸頓足,所以才會有人云淡風輕!說不說在我,信不信在你,聽不聽在你,如何抉擇也在你,最終的結果卻在於你究竟如何抉擇!呵呵,祝每一位收藏初學者都有一個正確的抉擇,有一個美好的過程,有一個美麗的結果!至於說究竟應該先從明清瓷器開始,還是先從老要出去開始真的還有那麼重要麼?
回覆列表
瓷器收藏初學者,首先不要過早的接觸瓷器實物。先著手看每個歷史的年輪,記住它。在著手瞭解那個歷史的文化和民族風情,在解手瞭解瓷器的主要器物造型。從而瞭解那個時期的繪畫燒造工藝,和下一個朝代的傳承和延續的歷史文化的初期轉換和延續性。它的頂盛時期和敗落時期的不同時期的工藝製造變化,是瓷器收藏初字者必被之課程。
這是初學者對歷朝歷代的歷史文化的加深瞭解,也是學習識別各個年代的瓷器最好的學習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