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在臺灣的偏鄉
-
2 # 檀紙間
看到不少人對此畫“是否印刷品”有看法。
在沒有更多自然光線下所拍圖片的情況下,無法對這點做判斷,那就假設此畫為真的基礎上,說一下吧。
郭全忠,在業內受到的評價非常“正能量”,這是一個生於解放前,具有全日制美術學院學歷的專業畫家,拿民間的話說,屬於“科班出身”。
郭全忠一直甘於堅守藝術本真和寂寞的老藝術家,用自己的率真、人生體驗與獨特語言,將一種從骨子裡透出來的濃郁的西北味道傳遞在作品上,表現著中國農民的真實生存狀態。
他作畫不為討好市場,而是以推動中國畫的發展為己任,執著追求適合自己的藝術。曾因傑出的貢獻,於2007年獲得“吳作人造型藝術獎”。
再看本幅畫作,一股強烈的時代氣息撲面而來。
1976年,正是粉碎四人幫的那年,文化大革命還沒有徹底宣告結束,可以說當時正是全民愛國主義熱潮高峰期,各種不同角度、不同層級人群,所有人的內心正處於解放後不久恢復生產的愛國熱情澎湃時期,即便拿現在的眼光往回看,有很多做法是“過激了”,但你不用懷疑,所有這些人內心真正的渴望,都是好的。
表現在形式上,就如畫中所描描繪的:一個老爺爺可能因為文化的原因不識譜,其孫女一臉嚴肅地拿著2張歌譜教他爺爺唱歌——那個年代,大家的熱情表現出來的真正方式就是唱紅歌、拿著紅纓槍宣傳。
而且從畫面中其他的因素我們也可以讀出滿滿的時代資訊,牆上貼著“國際歌”的招貼畫、桌上放著人民日報,還有一個帆布包,我甚至可以設想,那個帆布包上極有可能印著一個五角星或者有“為人民服務”的字樣……
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這副畫都是一幅時代氣息濃郁的好畫。
但是圖片的細節過少,後2張放大圖顯示:少量枯筆的地方“點狀黑色”出現較多,有點不太符合國畫原作的特徵。
也就是說,如上圖,紅線圈出的地方,應該是連續的線條,但僅憑此又不足以斷定——也可能是圖片拍攝的原因形成。
綜合來說,提問者展示的這幅作品,無論是題材還是創作風格,都是一個不錯的藏品,即便是文革時期的貼畫印刷品,也不妨礙他成為收藏。
至於到底是原作真畫,還是現代仿畫,或者以前舊物招貼畫,需要接觸實物,才可做出更為進一步的判斷。
回覆列表
你好,現代技術越來越高,有些複製畫作用數位微噴做起來跟真跡幾乎一模一樣,難以用肉眼去分別出來的,建議最好去專業的鑑定機構用專業的儀器鑑定比較準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