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你給的愛我不要2
-
2 # 幽靈244778586
我家的孩子很快就要小學畢業了,他在學校期間的成績也是後來才慢慢的提高。剛開始的時候學習成績很差,各種方法都試過了,就是沒有很好的效果,甚至有的時候還經常打孩子。最後實在沒辦法請教了老師。
老師說孩子的頭腦很聰明,也很活潑,只是有一些學習的方法方面比較缺失。另外孩子的思維模式要加強培養,建議我們去學習畫畫,讓孩子邊學邊鍛鍊,提高他的思維模式。我們就在網上報了線上美術班,例如仍然在學的美術寶小班課。
目前為止已經學習了幾個月了,能很明顯的感覺到他面對一些新的問題總是能提出一些奇思妙想,學習美術對孩子的思維起到很好的鍛鍊作用
-
3 # 郝峰濤
《高考,從固定制走向自選制》
教育的功利性和應試性,促使高考變成了新式科舉,我們必須對教育進行反思。
一,人才是全科(全面)發展,還是優科(優勢)發展?
縱觀歷史,橫觀社會,凡是有成就的人,皆是某些領域的優科專才,而非均科全才,正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孩子各有未知的興趣和天賦,是自然分化和社會分化的必然,就會選擇“優勢中心發展模式”,即以某一方面為核心,帶動相關或相近方面的學習,而強制性全科發展是以大量的知識磨去了孩子的“中心趨勢”,最後連興趣和天賦一塊埋葬。
二,學習是“從外到內”的灌輸,還是“由內到外”的覺醒?
我能理解天下父母進行“從外到內”的填鴨式教育的良苦用心,但是誰能理解孩子“由內到外”覺醒的渴望呢?學習的本質是:三分知識,七分非知識;三分看的見,七分看不見;三分學習已知,七分探索未知;三分靠教育引導,七分靠自我覺醒。學習的原力在於自然和社會變化的引導,而教育只是一種輔助孩子成長的手段。過度的知識教育就是“拔苗助長”,反而會延遲、扼殺孩子“由內到外”的覺醒。
三,教育是因材施教,還是無差別包容?
“因材施教”只是強勢灌輸的幌子,畢竟我們連自己有什麼才能都不清楚,豈能妄議孩子有什麼才能呢?唯有以包容的態度讓孩子在“自然世界、社會人文和無差別學科”中無差別學習,以寬容之態讓學孩子培養興趣、尋找方向和建構高度。
四,高考是“指揮棒”,能否從固定制走向自選制?
高考要打破固定的“語數外+文理科”,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發展,以自身優勢學科為中心進行知識建構,可在高考科目“語、數、英、政、史、地、理、化、生、體、音、美等(皆百分制)”中自選四科進行計分選拔,其餘參試科目分數作為參考。如:甲生自選“生數理英”四科計分,乙生自選“生化數史”四科計分,可同時報考清華生物的相關專業,擇優錄取。自選制既可維護高考公平,也可保護孩子成才的自主性、多樣性和差異性。
教育的功利性和應試性,正在侵蝕著孩子的童年和未來!
致謝:
-
4 # 希寶育兒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是指兩歲以上的孩子。因為孩子一歲半到三歲,處於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而兩歲特別典型,家長從這時要樹立起規矩。
那麼要如何培養呢?根據上面的圖,我們可以看出,0~2歲的孩子,家長要用愛心,耐心去照顧孩子,寶寶哭了,餓了,尿了,學走路,學說話等最基礎的技能,都請全心全意的服務。
3~13歲的孩子,請父母漸漸地迴歸家庭的最初角色,妻子角色是全職,母親角色只是兼職,同樣丈夫角色是全職,爸爸角色是兼職,在心理和情感上與孩子劃界限,避免與孩子過於親近,遠的距離才能產生權威,有了權威才能立規矩,孩子不再是家庭的核心,他從心理上就開始接受規矩。
13歲到成年,孩子所學的東西越來越多,獨立性,自我判斷力都會上升到新的階段,這時候,家長的權威也會受到威脅,孩子的眼界,知識能力已超過家長,只有在孩子遇到人生迷茫的時候,家長的人生經驗會給予一些建議和指導。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定是小時候就要開始做的事情。
-
5 # 夢夢夢夢夢魘
教導寶寶規矩是個以小見大,並且需要長期的教導和堅持的事情,絕對不能因為一時的不麻煩或者心情煩躁就放棄。孩子們其實就是一張張白紙,父母在紙上畫方或者畫圓,又或者塗抹各種顏色,他總會呈現你們想要或者完全想不到的答案。這就需要父母在教導孩子規矩時,一定要做到以身作則,杜絕孩子學習父母身上各種不良的習慣。第一 教育孩子禮貌問題,這需要孩子開始學會說話就慢慢培養,尊敬長輩,見面問好,多多教導孩子禮貌用語,你好,謝謝,對不起…第二 家長一定要在孩子面前改掉口吐芬芳的毛病,讓孩子有個正確的成長環境…第三 中國孩子,一定教導孩子飯桌禮儀,這是中華五千年留下的傳統美德,貫穿整個社會不可不教…第四 不亂拿屬於自己的東西,懂得物歸原位…第五 在孩子漸漸長大的過程中,讓他懂得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
6 # 四川周大姐
都說孩子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小的時候就開始培養,可是要怎樣培養呢?我分為兩點。
1.都說孩子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小時候就開始培養。對這個思想完全是對的,因為從小你開始培養他,他才會很順從的去做。如果等到大了那就不好糾正了。為什麼要說孩子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啦?是這樣的,現在我們是中國社會。老一輩的話其實很正確的。說尊老愛幼,但是孩子在父母面前那必須要尊重父母尊重長輩。主要是現在很多都把這個事情忘了,因為孩子只有一個兩個有五六個長輩陪著。說的不好聽的就是慣實他啦!現在好多孩子在家裡面,他才是長輩,全都把他供著。根本就沒有什麼規矩啊!
2.怎樣來培養他了?首先,從小開始你就要讓他知道什麼是長輩,什麼事能做什麼話能說。在家裡面,給他制定一個規矩,那就是吃飯不能做什麼,什麼時候起床。什麼時候該做什麼,還要稱呼必須做到。自己的事情儘量讓他自己做。出去玩或者上學什麼時候回家,那必須要一個時間規定。前後不能超過多少時間,你自己把它衡量一下。以上是我回答謝謝!
-
7 # 小喬治恐龍爸爸
幾乎所有人都不喜歡沒有規矩的熊孩子,電視、網路等媒體也經常能看到熊孩子給父母帶來的各種麻煩。正是因為這種現象的存在也使得更多的家長認識到了給孩子豎立規矩的重要性。那麼該究竟培養孩子的規矩感,這其中又有什麼注意事項嗎?
一、為什麼要給孩子建立規矩
因為懂規矩的孩子不僅是表現是“ 聽話“"好調教”,更為重要的是,孩子會明白秩序感重要性,同時讓規矩成為保障孩子成長安全重要屏障,同時也最大程度節約了孩子成長的成本。規矩重要性正如心理學家詹姆斯·杜布森曾在《勇於管教》寫道:“如果懸崖邊上設有欄杆,那麼人就敢靠著欄杆往下看,因為不會害怕摔下去;如果沒有欄杆,大家在離懸崖很遠的地方就停住了,更別說站在懸崖邊緣往下看了。”
二、立規矩最大挑戰是什麼:
這絕對是最為現實的一個問題,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可能會發現想給孩子立規矩很難。那麼這其中最大阻礙又是什麼呢?個人認為立規矩最大挑戰就是寵溺,出現這種情況往往是父母隨意搖擺,這樣也就使得孩子沒有敬畏之心,從小就使得孩子察言觀色行事,自然孩子長大了也就沒有規矩。
三、培養孩子規則意識過程中有哪些誤區:
1、規矩=家長的權威:
不少的家長認為給孩子立規矩就是讓孩子完全按照自己意思來,保證自己家長的權威。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就會經常見到家長命令孩子做什麼事,如“你必須玩什麼”,這樣做會難讓孩子對這些產生認同感。
2、不會適時調整:
這是影響孩子建立規矩感另一個重要誤區,如"三歲讓孩子八點半上床睡覺",孩子到了五六歲還依然堅持這個原則。這自然也就會引起孩子反抗情緒。家長由於疏忽大意,並沒有注意到孩子不同階段的不同需求。自然也會引發孩子會用違反規則的方式來告訴大人我不滿意這個規則。
3、不堅持規則
這裡主要是指在給孩子培養規矩感時,家長的不堅持和家庭成員意見不統一。這將會給孩子建立規矩感帶來相當大的阻力。要知道讓孩子建立起規矩是需一個時間培養,如果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就會發現,孩子真的很讓我們頭疼。
四、孩子為什麼不願意遵守規矩
1、可能我們立的這個規則不合適;
2、就是我們在立規則的過程中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感受和自主選擇性;
3、就是立下的規則一旦被孩子打破,我們會覺得受不了——我都跟你說了,你為什麼不聽我的呢?
五、家長該如何做:
1、0~6歲孩子培養規矩感重點:
國際兒童教育界的通行規則是以下3點:
不傷害自己
不打擾他人
不破壞環境
2、從管教到自律
在6歲之前培養孩子建立規矩感,要逐步從管教到自律進行轉變,這其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讓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緒
幫助孩子表達和控制情緒
教孩子理解和在乎他人感受
給孩子強化規則的“公平性”而不是權威性
跟孩子一起“面對”錯誤,而不僅是“指出”錯誤。
把不良行為變成教會孩子自律的契機
3、雙方協商建立合適的規矩
4、確定規矩要明確
經過和孩子雙方協商後確定的規矩一定要明確,比如孩子出門前總是磨蹭,家長著急的時候通常會說:“快點!再不出門就遲到了。”這種說法對於孩子其實是無效的:第一,孩子並不知道時間到底有多緊張;第二,這只是催促,並不是“規矩”。
5、規矩不是越多越好
我認為讓幾歲孩童記住大量規矩是極其不現實的,因為規矩並非越多越好,規矩太多,執行起來很複雜,如果立了規矩又不能堅持,那麼規矩就會成為擺設。因此家長在立規矩時要注意,要放管結合,規矩幾條就夠,也給孩子足夠空間。
幾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有所作為,然而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一定規矩之上的,“愛孩子”和“立規矩”從來不對立,給孩子立規矩,讓他長大後能夠獨當一面,是我們做父母的責任。最後用法國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的觀點來回顧整個問題,我們不能為了懲罰孩子而懲罰孩子,應當使他們覺得這些懲罰是他們不良行為的自然後果。這樣我們給孩子建規矩感的初始目的也就達到了。
-
8 # 嘻嘻啊啊
轉自網路:
不講方法的懲罰並不會起到什麼作用,只會給孩子帶來傷害。那麼,給孩子立規矩,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1
明確的期望
明確地告訴孩子你希望他怎麼表現,比如在去公園的路上就告訴他,進公園之前必須和媽媽手拉手,不能亂跑,特別是不能在停車場裡亂跑。告訴他可以玩滑梯,但是不能頭朝下滑,更不能踩著滑梯往上爬。在沒有發生任何事情的時候,就跟孩子約法三章,比發生情況再懲罰效果要好。
2
以身作則,不要隨意打破規矩
規矩不只是針對孩子樹立的,同時也適用於家長,家長首先應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正確的榜樣。比如,要讓孩子規律進食,父母自己就要在飯桌上舉止規範,不挑食,不浪費。如果今天要求孩子這樣,明天又要求孩子那樣,或者說一套做一套,孩子就會糊塗,無所適從。
3
不是所有的淘氣行為都是“犯錯”
要多從孩子的角度出發,體會到他的行為是出於什麼目的。比如孩子將水弄到你的身上,可能就是覺得這樣好玩,你沒有因此發火,而是緩和地告訴他:“媽媽知道這樣很有趣,但是我不喜歡你這樣做,因為溼衣服讓媽媽感到很不舒服,所以寶貝不這樣了,可以嗎?” 你講的道理也許他一時不能夠完全領會,但是你平和的語氣和尊重他的態度,卻會讓他信任你的判斷,順從你的要求。
4
規矩要簡明易懂
規矩,不能脫離孩子的生活,也不能脫離孩子的能力水平。對孩子的要求越簡單越好,比如“吃飯時不能看電視”。隨著年齡的增長,規矩則應逐步複雜化、系統化,父母可以在設立規矩前告訴孩子為什麼吃飯時不能看電視,透過解釋、說明,將周圍世界的規則慢慢灌輸給他們,讓他們去理解為什麼要遵守規則。
5
規矩要執行
規矩一旦設立,就不再需要過多的解釋,而是要切實執行。父母這時候採取獎懲措施非常重要。最好能把獎懲的後果與孩子的切身利益聯絡在一起,比如不能出去玩、不能看喜歡的電視節目、不能吃愛吃的東西等。同時,獎懲要及時,很長時間以後再興致所致地“秋後算總賬”,不僅不能起到教育作用,還會讓孩子覺得家長是借題發揮。
立規矩和懲罰最大的不同,就是立規矩時你和孩子之間是有聯結的,焦點在事情的解決上。而懲罰的焦點則是在情緒上,是根據大人的感受而發生的,這樣即使懲罰過孩子,也未必能讓孩子“長記性”。孩子如果不調皮搗蛋、惹是生非,也就不是孩子了,我們既然有勇氣為人父母,就把每天的“鬥智鬥勇”當做最大的生活樂趣吧!
未來寶寶的漢字學習不要忽視哦~分享一個幼兒識字APP【貓小帥識字】。很多小寶寶都會對電子產品感興趣,我們剛好可以利用這個來教他識字。這個軟體的課程豐富,還有生動形象的圖畫和聲音,更能激起寶寶對學習漢字的興趣。還能共度親子時光!增進親子感情!
-
9 # 媽媽的思維
我的父母從小就對我非常嚴格,當我養育孩子之後,他們看我寵愛孩子,就私下裡告訴我說,愛孩子,同時也要給孩子立規矩,不要讓孩子失了規矩,以後改起來就很難了,影響孩子一生的發展。那到底怎麼給孩子立規矩呢?
1.立規矩要得到孩子認可
因為孩子缺乏自制力,立規矩是幫助孩子約束自己,而不是懲罰孩子。所以在立規矩的時候讓孩子參與規則的制定,大人與孩子一起商量,雙方都認同的情況下,再把規則定下來。然後最好把規則帖在醒目的位置。
執行的時候孩子如果有遺忘,讓孩子回去看看規矩的細則;
有分歧的時候,雙方照著白紙黑字上的規則說事,孩子更容易信服。我一般都是錄個影片,孩子更容易認同。
2.用規矩的時候一定要控制好情緒
孩子不遵守規矩的時候,經常表現為撒潑耍賴。面對孩子的哭鬧,很多大人情緒一上來,就會把之前的規矩拋到九霄雲外了。
跟孩子起衝突時,大人的態度一定要溫和堅定,不要陷入孩子的情緒裡,讓孩子把情緒發洩完,平靜了,再平和地跟他用規則說事兒。
前幾天,就和孩子定了規矩,每天早上唸完書,下午才能出去和小朋友玩,孩子同意這樣。孩子堅持了幾天,昨天突然唸書,吵著要出去跳繩,我沒同意,孩子開始哭鬧,然後又說只此一次,我沒有妥協,只是靜靜的看著孩子,她哭我就給她紙巾,她要抱,我就拍拍她的背,過一會,孩子安靜下來,我就把定好的規矩說給孩子聽,孩子覺得做錯了,乖乖的去唸書了。
不用打罵孩子,也不用生氣,用你的態度對孩子表明,無理取鬧,不管用。
3.立規矩是大人責任,需要理性。自己也要以身作則,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更加有說服力。
所以給孩子立規矩,守住規矩,需要愛和理性都要把握好。
-
10 # 包子媽媽的育兒分享
我是個三週半男寶的媽媽,關於樓主的這個問題,我覺得從小要從家庭、社交等禮儀、行為準則上來培養。
一般三週左右的孩子,語言表達上已經有了明顯的提高,這個時候就可以開始灌輸和引導,從家裡來說,這些就是耳融目染的行為引導,比如吃飯要等齊人一起吃,不能小孩子先動筷子;遇上好吃的東西不能自己一個人吃,要分給大家一起吃;在這些都是小事,但要重視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中做起,孩子才會樂意分享,是個有原則的人。
而從外面來說,要引導孩子在公眾場合裡不能大聲喧譁;進出遊樂園玩耍要排隊不能隨便插隊;遇上自己想玩別人的玩具但必須要徵得別人的同意;去超市或商場這些大場合裡不能到處亂跑大喊大叫也不能隨便把裡面的東西拿下來玩;不能亂丟紙巾、飲料盒等要將其放到垃圾桶;…………很多事情都需要我們一起監督一起做,讓孩子愛講衛生、愛護環境、有集體榮譽感、有愛心等好行為。
小孩子就像一張白紙,需要我們用好的方法和行為來引導和規範他們,讓他們變成一個可以融入社會的人。
-
11 # 康睿媽讀書
規矩就是規則,從小讓孩子有規則意識,才會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會出現“熊孩子”的行為。在制定和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方面,我們父母不妨這樣進行:
1、結合孩子的年齡特徵,有針對性地制定相應的規則。01 孩子從出生到3歲前,全家生活儘量要有規律,沒有特殊情況不要打破。比如在吃飯、睡覺、遊戲等生活起居方面固定時間。規律的生活讓孩子有安全感,而安全感是孩子建立規則最初的基礎。
02 在孩子1-2歲時,結合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建立初步的規則,引導孩子自己收拾好玩具放在她自己指定的地方,或者家長給孩子準備一個地方專門擺放。
03 3歲後的孩子,父母學會“溫和而堅定”制定規則界限。“溫和而堅定”需要父母的態度和情緒要溫和,也體現出父母持續地帶著孩子遵守規則。
2、制定的規則,簡單方便孩子執行。對孩子來說,結合目前最需要改變的地方入手,一個習慣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時間,改變一個習慣則需要更長的時間,所以制定要能循序漸進、在實施中不斷調整和完善。
3、制定的規則,需要全家人一起遵守執行,切忌大人強硬孩子做到,而自己做不到。有一些父母,告訴孩子不要講粗口,自己有時情緒一激動,然後就是粗話連篇;有一些父母,讓孩子見到別人要有禮貌,而自己卻在家裡總是不尊重自己的愛人,試想,孩子肯定就會有樣學樣。
4、制定的規則中,給孩子一個有限的選擇機會,特別是第一次執行的時候。比如看電視,第一次沒有準時關電視,先告訴她5分鐘後或者看完這一集就關,這樣的話,給孩子心理一個緩衝的時間,就不會在關了電視後大吵大鬧。
-
12 # 心靈訊息
重視對孩子自控力規則感的培養,絕對對孩子日後的學習生活和成就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的家長面對自己的孩子該如何從小事中入手呢?看視屏,一起交流哦!
-
13 # 重慶喵喵媽媽
家長首先要讓孩子知道如果沒有一定的秩序就會出現混亂,如果不遵守規則就容易發生事故等現象。在孩子瞭解原因的基礎上共同商定一些家庭規則,這樣孩子會比較適應新規則,並自願自覺地遵守。
既然定了規則,便要加以執行,在執行的過程中,家長要堅持一貫性和一致性的原則,不可因為環境、物件、心情的不同而把規則變得有彈性,每項規則的制訂,雖然是由孩子參與制訂的,但是由於孩子的自控能力、理解能力、自理能力等方面還有待提高,必然會導致孩子對有些規則執行起來較為困難,作為家長來說,要時常督促提醒,多次教育和引導,不可操之過急。
孩子更容易遵守那些比較明確的規則和要求。而自己參與過的規則,因為他們在參與制定的過程中已經很好地理解了這些規則的真正含義,所以就容易按照要求做到。同時,在制定規則時,我們還應該給孩子更多的選擇權,讓孩子的自主性得到發展。
很多規則,如果不涉及到重大原則性問題,建議家長和孩子共同參與制定。比如每天的零食量,能吃什麼(告訴她哪些是垃圾食品,哪些食物吃了對身體不好)等;比如每天玩電子遊戲的時間以及相關限制條件。
一旦參與了規則的制定,孩子一般都會自覺遵守,有時候甚至做得比我們規定的還嚴格。因為讓他們覺得這是自己本來應該做好的事情,並非家長強制要求的。
我們常常會看到,節假日期間,因為看電視、打遊戲、吃零食,有些家長和孩子所發生的拉鋸戰和攻堅戰。但是,如果我們和孩子一起訂立了統一規則,甚至是讓其主導制定的規則,孩子自然就會變得更加自覺,家長也變得輕鬆和省心。
-
14 # 熊媽碎碎念
為什麼說孩子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因為規矩不但可以約束一個人的行為,還可以讓他有一定的社會感與責任感。一個沒有規矩、沒有教養的孩子他的行為舉止是隨心所欲的,可能隨時都會做出令人難以想像的事出來。
比如,出去玩隨手破壞公物、不遵守秩序、不講禮貌等等。這些都是沒有規矩所導致的。
所以,父母從小就要給孩子立規矩,讓他明白社會規則,才不至於日後給社會帶來不良的風氣以及致命的後果。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培養呢?
1、規矩應該從小抓起很多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常慣著,總有著“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或“長大就好了”這種想法,其實這樣是錯誤的。都說三歲看老,三歲之前是建立良好習慣的最好時機,父母一定不要錯過了。
比如,孩子一歲多經常喜歡打人,大人千萬不要笑嘻嘻的任由他這樣,而是要嚴肅地告訴他,打人是不對的。再比如,孩子出門太霸道,總是喜歡搶別人的玩具,那麼父母也不要認為孩子還小不聞不問,而是要做出正確的引導,告訴他別人的玩具是不能搶的,如果喜歡,可以徵求別人的意見,跟他一起玩,但一定不能搶等等。
在孩子小的時候,儘管做錯事是無意識的,但做父母的不要放任不管,而是要及時糾正,讓孩子知道對錯,當你經常給他灌輸正確的理念與思想時,孩子才會慢慢懂得一些規則。
2、父母以身作則父母以身作則這點非常重要,如果身為父母也不懂規矩,沒有責任感與社會感,那麼做為孩子,有樣學樣,自然也就不會有太好的習慣。
比如,帶孩子出門,不走斑馬線、亂闖紅燈、亂丟垃圾;或者出去購物、等車,不排隊還亂插隊,再或者,出去吃飯對服務員大喊大叫,不尊重別人等等,都會給孩子帶去不良的示範,導致孩子有樣學樣。
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則,當你的行為舉止是得體的並時刻遵守規則,那麼你的孩子自然而然就變得有禮貌、有修養了。
3、經常幫助孩子糾正,做正確的引導在孩子還小的時候,自制能力還發育的不夠成熟,有時候還會經常犯錯,這時候,父母不要一味指責或謾罵,而是要溫和地幫孩子糾正,糾正時還要告訴他,為什麼不能這樣做,這樣做會給別人帶去什麼影響、造成什麼傷害等等。
比如,孩子亂扔垃圾,你不要一味大吼:跟你說過多少次了,垃圾要扔到垃圾桶,怎麼就不聽呀!這樣反而會讓孩子產生牴觸,從而更加的不去遵守。
正確做法應該是告訴孩子亂扔垃圾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如果在外面,可以跟孩子說,如果每個人都像你一樣亂扔垃圾,那麼這個城市將會越來越髒亂,我們的生活環境也會變得糟糕,城市的保潔人員也會很辛苦,讓他知道,扔垃圾是會帶來一系列的嚴重後果,而非只是“不能丟”。
總之,給孩子樹立規則不是給孩子定下條條㑌㑌,也不是限制孩子的自由,相反,給孩子制定規則,讓他知道邊界在哪,反而讓他有更多的安全感與責任感,當他知道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時,他會找到自身價值感與成就感。
-
15 # 豆露媽咪的vlog
孩子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說的太對了。但是要怎樣培養?我覺得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的培養方式。
我們家小寶貝現在是八個多月,有人說幾個月小孩她懂什麼,但是我覺得現在就應該給她立規矩了。也許有的人覺得這麼小小孩,她聽不懂,看不懂,說這麼些有什麼用呢?但是我想表達的是,你的一言一行,你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著她的成長,讓她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所以我認為幾個月小孩到一歲半之間,是大人得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來影響著孩子,你說什麼,她聽不懂,但是你會鍛鍊她一個習慣,讓她看懂你的一個舉止。從此行動中,她能感受到這個行動能做這個舉止,不能做。可不敢小瞧他們這些咯。
一歲半以上到四歲之間,孩子是一個叛逆期。她的成長多數是不想聽從家長意見的。她有時會撒嬌,有時會哭鬧,有時讓大家很煩,有時會讓大家覺得很喜歡。但是有一點這個時間段,家長一定要有耐心,要和她講述,不需要太大的道理,但是要講一些這個事情的確是不能做的事情。這個時間段大人講的一般都是舉例子,講一些小小的道理,讓她講,叫她知道一些,有些事情不能做,有些事情可以做。
五歲以上到十歲的小孩,又是另外一個叛逆期。我兒子就屬於這個時間段的叛逆期,姥姥說的話一般不想聽。因為老人一般也很嘮叨,一句話能說好幾遍,他都會很不耐煩,甚至不去做。父母說的話他有時會聽,但是過了一天他都感覺到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一心思就喜歡玩電腦,玩手機,玩遊戲。這個年齡段的小孩,他已經懂得了很多網路的知識。所以這個時間段的小孩家長一定要看緊,的確是需要講很大的道理,但是有的詞語他不會懂,有的道理他不會懂,他會去問,所以家長要不起厭煩的來解釋這個東西,有時候還解釋不懂,因為知道這個孩子的好奇心是非常重的,要說比家長都會說,所以家長更要有耐心了。
-
16 # 心理諮詢師李雪蓮
規矩就是規則,從小讓孩子有規則意識,才會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會出現“熊孩子”的行為。在制定和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方面,我們父母不妨這樣做:
既然定了規則,便要加以執行,在執行的過程中,家長要堅持一貫性和一致性的原則,不可因為環境、物件、心情的不同而把規則變得有彈性,每項規則的制訂,雖然是由孩子參與制訂的,但是由於孩子的自控能力、理解能力、自理能力等方面還有待提高,必然會導致孩子對有些規則執行起來較為困難,作為家長來說,要時常督促提醒,多次教育和引導,不可操之過急。
總之,教育孩子是科學的系統工程,培養一個積極向上的孩子要從點滴做起,從父母做起,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對孩子成長非常重要。
-
17 # 考研小蝸牛
小孩子的規矩確實很難培養起來,就拿我家孩子舉例,他六歲了,總是吃飯吃一會就去玩一會,玩具搞得滿地是也不收拾,每次做作業不是找不到就是玩具找不到…我之前一直信豐教育專家說的,對孩子不能打只能耐心引導,這方法用在我家孩子身上效果是微乎其微,硬是抽了他兩次他才慢慢收斂。不過自從孩子慢慢懂規矩後,平日生活就變得井然有序多了,家裡所有大人的心情也變好了。孩子真的要從小把規矩立起來,對他以後的生活學習都有好處,更能提高家庭幸福感
-
18 # 大格小絮新世界
有一句話叫: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同樣的,孩子小時候如果沒有教給他們某些規則的話,他們長大了可能會變得不懂規矩而平庸。所以,根據過來人的經驗,以下五條規矩,一定要在孩子十歲之前給他們定下來,這樣他們才會越來越優秀。
一、見人先打招呼。
首先,要教會孩子們見到別人要先打招呼。這是一個人人際交往的基礎,也是學會尊重別人的基礎。這樣孩子才能跟別人建立良好的關係,在這個社會上好好的成長起來。當然,不要強迫孩子打招呼,家長要以身作則,慢慢引導孩子,自然的做到是最好的。
二、公共場合說話輕聲。
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帶他們去公眾場合,就要教他們說話輕聲輕語,不要讓第三方聽到。這是一種基本的素養,讓孩子以後在群體中能夠遵守公共秩序,獲得他人的尊重和認可。
三、出入門幫別人扶一下。
這個習慣許多家長也沒有做到,但其實是一個人素養的表現。在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人們都有這個習慣,出入多幫人家扶一下門,不要撞到後來人。小時候能讓孩子學會這一點,一定能讓孩子將來讓人刮目相看,他們做事就會考慮到別人,從別人的角度出發,讓事情做得更完美。
四、別人的東西不亂動。
許多熊孩子去別人的家裡亂翻東西,亂拿別人的物品,這是因為家長在他們小時候沒有教會他們,別人的東西不能動,這是很重要的一條規矩,關係到孩子以後能不能走上正途,尊重別人的隱私,獲得別人的認可和信任。
五、做錯事要道歉。
現實中,許多大人做錯事情也不懂得道歉,所以下次可能繼續做錯事。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就要告訴他們做事要敢於擔當,勇於認錯,這樣才能讓自己更深刻的認識到錯誤,也能讓別人原諒自己,將損失降低到最小,從而以後越做越好。
-
19 # 阿榮4216
其實父母是否有方園了?孩子降生是一張白紙,他(她)一生紙上記錄,實際上都是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教育結果。一代一代人都一樣。
-
20 # 明心99
日常生活和社會交往過程中,兩人以上就要有規則,如:先到先得、遵守時間等等。規則看似是約束,實則是保護。當我們在有規則的環境裡,會更有安全感。在家庭中培養孩子規則意識,我建議:
1.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營造有規則的家庭氛圍。
2.家庭成員在規則面前人人平等,讓孩子既感受到規則的約束,又能體驗到規則帶給自己的好處。
3.當孩子在3歲左右時,會出現“規則意識敏感期”,如果在這個階段培養孩子規則意識,事半功倍。
回覆列表
現在每個孩子在出生那一刻起,就成為了爸媽眼中的天使,都希望以後能成長為最優秀的人。越來越多的父母願意花時間和成本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但事實上並非如此,每個孩子都有獨自的天性,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會形成很多的性格和品質。
1、家長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最近我經常聽到有這樣的說法,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就要散養,讓他充分的發揮天性,這樣他的思維才能得到更好的鍛鍊。我覺得這種說法太偏激了,孩子就像一列火車,而我們家長要給他鑄造鐵軌,在他保證行駛的速度的同時,還要給他指引正確的方向。
我想讓我的孩子變得非常的聰明,這樣以後的學習成績會很好,後來發現事實並不是如此。影響學習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孩子的專注力、孩子的空間想象能力甚至還要求孩子有非常強的自律性。僅僅是學這些興趣班是無法達到的。無奈只能從這些學習班退學了,之前交的很多的費用也退不回來,現在想起還非常的後悔。
2、學習美術鍛鍊孩子的品質
由於有了前面的教訓之後,我們給他網上報了線上畫畫培訓班,目前為止一直在小熊美術上上課。這個平臺給我的感覺課程非常有針對性,另外老師都是1對1的輔導,互動性更強。它彌補了線下的實體培訓機構一個老師對多個學生的缺點。
當然最重要的是它的教學方法比較科學,場景化和生活化更多一些。能讓孩子更快的融入進來,也能激發孩子的多方面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