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心自覺

    在西周時期,普通百姓根本沒有機會,接觸到竹書典籍。只有極少數的王室貴族,和職位很高的大臣。才能有機會接觸到這些典藏。因此在周朝的中後期,由於周天子已經失去控制能力,眾多諸侯國之間,互相兼併,長期戰爭,使一些少數沒落的貴族,為了躲避戰亂,隱居於深山,潛心研究各種典籍,因此那個時期產生了許多高人隱士。

    而老子雖然身份不高,但由於做過西周王室的圖書館管理人員,自然有大量的時間接觸這些竹書典藏。老子又是一個聰明好學之人,對各種竹書,特別是易經八卦的內涵,有著深刻的理解。而易經八卦,就是闡述自然界萬事萬物,運動,發展,變化規律的一部經典。它的中心思想就是宇宙全息論。天人合一理念。因此老子的人生觀和宇宙觀,皆來自於易經八卦。他的整部《道德經》,處處體現著易經理論的精髓。其中最重要的觀點就是無為的主張。就是勸誡人們不要肆意妄為,去破壞大自然的和諧。否則就會受到自然法則的懲罰。

    可是看看現在的人類,似乎已經妄為到了極點。自打西方科學誕生以來,各種輕重武器,生物武器,化學武器,乃至核武器,無一不在破壞著自然,威脅著人類。當前全世界爆發的大規模傳染病疫情,就和人類的肆意妄為有著密切的關係。自然界的微生物,在地球上已經存在了10億多年。西方發明的抗生素,大量殺死微生物,導致微生物不斷的產生基因變異。同時也使人類自身的免疫力不斷下降。其實西方人現在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可華人還在大量的使用。更可氣的是一些憤青。不但意識不到西醫的危害,反過來使勁兒地汙衊中醫,真是數典忘祖。讓人可悲可嘆。

  • 2 # 上善若水689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字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首先,《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釋出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然後,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樸,“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質”、思慮的“精神”、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物質”、“精神”、“規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無極,“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源頭根本。

    最後,我認為道家文化是:規律文化,出世哲學,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順其自然,依道而行,自我完善。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人合一境界,以完善的自我帶動和諧的社會。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 3 # 蘭州易道王

    解老者,多都認為,老子是博覽先賢至聖的群書後,才寫出的《道德經》。這樣看老子,都錯了。至少證明,未讀懂《道德經》。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

    一,老子講到的知識廣泛,卻不是抄來的,而是慧眼觀察到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一至於把書本上的知識,減損到零,從零開始,才能開慧學道的。

    二,慧,高於智,更高於知。知,感性認識。智,理性邏輯。慧,悟性認識。從實踐到認知的飛躍,是實踐的中斷。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是邏輯的中斷。從知與智向慧悟的飛躍,是知與智的損零。大腦達不到"至虛極“,達不到虛無空白這四個字的程度,慧悟不開。

    三,大道無形,宇宙本原。但是,在全世界,從古至今,所有的哲學家,所有的思想家,所有的科學家,老聃是講清宇宙本原是無形物質的唯一者。老子讀誰的書才成為老子的呢?無一人者,無一書者。

    四,那麼,老子的大智大慧,是從哪裡來的呢?史傳,第一個老子與盤古同時代。此後,有名有姓的老子,歷史上約有20多個。老聃是其一。師傳徒,至於聃西行過函谷關,遇尹喜,邀其畄下畢生所學,才放其出關。於是,才有5000言鉅著至於今。

    五,以愚觀之,同巜道德經》媲美者,唯有《周易》古經。此兩部經典,多有相印證,多有互通者。由此可知,開大慧得大道之法有二途。一是師傳徒。二是佔中求。故而可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源流,並行有兩條,一是老子師徒,二是易學。此乃真可謂,殊途同歸於一,一至於無,無即本原大道無極是也。

    兩千餘年以來,各代大學問家,凡讀易言老之者,皆從學從思,非慧亦非道也者!

  • 4 # 傻樂人

    天人合一的世界觀是三維之上的。周或周之先文明的真實態在三維之下的世界是不可視不可察的,但在高維度它是以可存可觸。

    從這個角度去思考,自然明白道德經的世界觀不過是高維度真實狀的白描而已。

  • 5 # 裁紙刀

    1.先秦書籍現在還可考的已經不多了,如果按照通常的認為《道德經》文字是春秋時期成書的話,現在能確定在此之前就已經成書的大概只有《三墳五典》《書》和《易》。《三墳五典》今已失傳無法考證,《尚書》和《易》還可以看到,只不過必然與當時的文字差別很大,尤其是《易》,《三易》和《周易》差別很大。從現在看到的古籍可以推斷,在老子生活的春秋時代,中華文明的古老宇宙觀已經有雛形了,更何況老子身為皇家圖書管理員看到的書肯定不限於流傳下來的這些,其中必然有很多成熟的思想。《道德經》一書某種意義上也是述而不作,只是整合了之前的思想成就而已。

    2.中國的文字——象形文字——非常特殊,某種意義上每個單字就有巨大的資訊量,古老先民在創造文字系統的過程,本身就是建立宇宙觀的過程,所謂“在天垂象,在地成形”,造字就是創造宇宙觀。

    3.如果按照學術界的另一個觀點,認為《道德經》是假託老子之名的偽作,其成書至少在戰國後期,那麼問題就更容易理解了,到戰國時期中華文化已經趨於第一個高峰,有太多的營養可以吸收。

  • 6 # lx1林

    聖人仰觀天象,俯視地法,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觀其形,窺其象,得其意,合其道,而書其經。

    這世界上不管任何一部經典,都不過是對天地萬物這本無字天書的註解。老子的道德經既授魚,也授漁。經典不僅傳授思想,更能讓人開啟智慧之眼直接與天地萬物這本無字天書溝通。所以陽明先生提倡事上練,即是開悟後的修行也就是閱讀天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都說“愛哭的娃娃有奶吃”,這句話有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