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殷的農村事

    水浸水稻苗床是否能夠促進稻苗盤根壯秧?

    3月春風一起,又到了農忙時節。眼下南雙方季稻區水稻正處於苗期,長江中下游地區育秧正當時,聽湖北省湖南各地區農業局的朋友說,目前正開展消毒、浸種、播種工作,以確保出苗率高,苗壯苗齊。

    那麼什麼樣的苗,才能達到壯苗的標準呢?

    水稻育苗的壯苗主要標準是:出秧苗到一葉一心期,要求秧苗整齊一致,莖基粗壯嫩白,葉片鮮綠;一葉一心到二葉期,要求紮根好,根水洗後呈白色,葉鞘白嫩,葉色深綠;成秧期苗高13-15cm,葉尖略呈黃綠色,莖粗扁圓,有分櫱芽,單株有根6-10條。

    第一次噴施時,可以加入15%多效唑可溼性粉劑,113克噴施,要選擇晴天下午4點後進行,控高防倒,增枝促櫱,防病控旺,控上促下。噴灑前要把田水防幹,噴施後24小時,灌水護苗。

    一、配方組成

    赤·吲乙·蕓薹;是一類由天然植物內源激素、黃酮類物質和氨基酸等 30 多種植物活性物質組成的新型複合平衡植物生長調節劑, 其透過系統誘導作用,可啟用植物的多重活性,使植物枝繁葉茂,根系發達,顯著提高植物抗逆性及抗病蟲害能力,增加產量和改善品質。

    尿素;尿素是最常見也是農民最常用的氮肥,是作物生長髮育的基礎。氮營養不足,秧苗矮小,細弱,分櫱顯著減少,甚至不分櫱,幼穗分化差,分枝少。

    流體硼;硼肥在水稻生長前期使用,主要是為了促進水稻根系發育,減少由於根系吸收障礙而引起的僵苗;促進水稻分櫱,增加每畝有效穗數,同時還能在拔節期,促進水稻幼穗分化,促進成大穗,增加穗分枝數,增加穗粒數;揚花期、灌漿期和磷酸二氫鉀一起使用,促進揚花受精,灌漿結實。

    水稻播種到出苗採取密閉保溫,達到苗全苗齊;此階段棚內溫度不超過32 ℃,可以不通風。出苗到3葉期,溫度控制在25 ℃左右;如果棚內溫度超過30℃,開始通風降溫,防止秧苗徒長。3葉期到插秧前,溫度控制在20~25 ℃,此階段氣溫逐漸升高,如果天氣晴朗,8:00以後開始通風,17:00後關閉苗床。插秧前一週,應當揭膜煉苗,大棚育苗要大通風,讓秧苗適應外界環境條件。

    水稻的生長過程中,有高溫長葉、低溫長根的特點。溫度高時,葉片伸長,形成徒長苗;低溫或土壤水分較少的條件下根系生長較快,秧苗也壯。因此,苗田溫度管理上堅持“促根控葉”的原則,苗期嚴格控制棚內溫度。據試驗表明,晴天氣溫與棚內溫度近於加倍的關係(如氣溫為15 ℃以上時,封閉的棚內溫度就可能達到30 ℃),所以苗期當天的氣溫超過15 ℃時,就應當開口通風,隨著溫度的升高逐漸擴大通風口。

    3.2 管水

    水稻有“幹長根、溼長芽”的生育特點,在出苗期管好水有利於秧苗的正常生長。出苗期保持苗床內秧田溼潤,能保證出苗整齊,秧苗在3葉期以前處於“斷奶期”,要加蓋薄膜保溫防寒,採取晴天平溝水,雨天排幹水。此期如遇寒潮低溫,應灌深水護苗,低溫過後逐步排水,保留淺水層。通風時必須先

    灌水,灌淺水上廂面,調整膜溫度,再揭膜,防止葉片失水萎蔫。育秧過程中遇到晴天急劇升溫,應及時灌水淹沒畦面,並對膜進行通風,降低膜內溫度。發現死苗的秧田,應每天灌一次“跑馬水”,並及時排出,採用小水勤灌,沖淡毒物,待水稻秧苗新根發好後,再排幹水進入溼潤管理,要經常保持苗床內“遠看青汪汪,近看無凼凼,床內霧氣濃,葉尖水珠亮”,防止秧苗缺水萎蔫,秧苗發病,以利於提高地溫,促根下扎,使水稻秧苗根系發達,提高秧苗吸收營養的能力,為多櫱壯秧打下基礎。

    3.3 煉苗

    揭開苗床前,要對苗床中的秧苗進行煉苗。煉苗的目的是調節和改善苗床內的小氣候,排出苗床內的廢氣,增加苗床內的氧氣,增強秧苗的適應外界自然氣候的能力,使秧苗在揭膜後能正常生長。在揭膜前,超過指標溫度要兩側通風,遇到晴天,要根據氣溫變化及時通風煉苗。當日最高氣溫達到20 ℃時的晴天應採用兩頭揭膜通風,將膜內溫度控制30 ℃以下,如溫度繼續上升,要掀起地膜中段甚至一半通風,防止膜內溫度超40 ℃而造成灼苗。當1葉1心以後,8:00至9:00揭開苗床兩頭進行通風、換氣、降溫,16:00至17:00蓋嚴,以保證秧苗在白天高溫情況下不燒苗,在夜間低溫情況下不受凍。

    3.4 揭膜

    適時揭膜是培育多櫱壯秧關鍵的一項栽培措施。揭膜過早,外界氣溫與膜內氣溫溫差過大,會造成秧苗冷害,不利於秧田正常生長;揭膜過晚,床內溫度過高,會引起秧苗突長,不利於培育多櫱壯秧,重慶北部地區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初,當秧苗3葉1心至4葉1心期間,對苗床進行揭膜,早上8:00至9:00揭開苗床兩頭,逐漸擴大通風口,持續3~4 d,全部把苗床膜揭開。

    四、秧田管理措施

    4.1 秧田水肥管理

    秧田的肥水管理是培育多櫱壯秧的重要環節。在秧田管理中,要科學合理灌溉,每次灌水以剛沒過板面即可,不可長期淹水。3葉期以後保持溼潤,灌水上苗床,並保持秧板2~3 cm的淺水層,要防止秧廂面上斷水,造成拔秧困難,斷秧、傷秧。4葉期根據秧苗長勢酌情追肥,選擇晴天採取“先淡後濃,少吃多餐”的方法進行追肥,一般667 m2施用尿素5.0~7.5 kg。在移栽前3天,每667 m2施尿素5 kg作為送嫁肥。

    4.2 病蟲草害防治

    秧田的病蟲草害防治工作也是培育好多櫱壯苗的重要工作。水稻秧苗期的病害主要有稻瘟病、赤枯病及旱秧田的立枯病等,蟲害主要有負泥蟲、螟蟲等,草害主要是毛稗、鴨舌草、四葉菜、牛毛佔。加強秧田病蟲草害的預測預報工作,採用對症下藥的方法,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進行防治。

    五、適時早栽

    水稻移栽是為了改善水稻苗期的群個體,充分利用溫、光、氣。適時早插秧是指在栽秧適期範圍內早栽秧。適時早栽能促進水稻早生快發,促使水稻穗大粒多、籽飽滿、千粒重高。在重慶北部地區,做一季稻的田塊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進行移栽,做兩季以上的田塊一般在5月7—10日移栽。

  • 2 # 美印龍兵過師傅

    旱紮根水長苗,水浸苗床只能長苗,但根系發育不好。

    如果根系發育不好,水分大了,秧苗長得高,用插秧機插秧就有影響。既容易散盤,苗高對下苗也有影響。

    要想根系發育好,在剛開始出苗時就應該在管理上下功夫。秧苗剛出苗7成左右就可以揭膜了,以免徒長。

    前期是髮根的關鍵時期。秧苗前期主要是促進根系發育,不要把大棚捂的嚴嚴實實,溫度高,這樣秧苗雖然長得快,但是根系發育不好。

    前期要控制溫度,溼度,床面不要太溼,促進根系下扎。不要著急長苗,根系發育好之後,幾天就長起來了。

    如果前期控制不好,後期就控制不住了。還可以打生根粉,蕓薹素等促進根系發育,效果也很好。

    小結:苗床管理是一個綜合性措施。水分,溫度,溼度都要按照秧苗需求來控制,不能忽高忽低,先控根,再長苗。不要先長苗,再生根,苗就長得太高了。

    每天放風要早放早關,澆水要早晚溫度低時澆,白天太熱不能澆水,人為造成應激。秧苗跟人一樣,要營造一個適宜它生長的環境,他就能生長好還不得病。

  • 3 # 山間泉水響山澗

    我是重慶市潼南區雙江鎮的糧農,我們這裡在每年2月底、3月上旬,採用塑膠大棚育谷種的方式,半個月後,可分期、分時段及時揭開塑膠大棚的薄膜,因為3月中下旬氣溫逐漸升高,揭開薄膜有利於秧苗生長,同時也可適量浸水促使秧苗根部溼潤,保持水份;這時候可對秧苗葉面、田間施用農家肥、尿素等肥料,用清水噴灑葉面,以防肥料灼傷葉片,中期加強田間管理,達到壯秧、分秧的目的,適吋移栽大田。初期,秧苗田間的水份保持在3一5cm為宜,後期水份可保持在10cm以上,加強肥水、農藥的田間管理,做到合理掌控,水稻就會獲得好收成。

  • 4 #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水浸水稻苗床只要管理得當,培育壯秧、增加根系的生長量是沒什麼問題的。而且,在我們黑龍江農墾的水稻種植區,還有一部分的農戶會採取在高臺上使用水浸苗床的方式育秧,秧苗出苗快、沒有出苗之前苗床乾旱的風險、營養土中的養分流失也少一些,還是有一定的推廣價值。

    所謂的水浸水稻苗床,就是在傳統的“水床育秧”基礎之上升級的一種新型育秧方式。擺盤播種之前在苗床鋪厚的細土,再透過大水漫灌、攪動的方式在苗床表層形成一層均勻、有一定厚度、含水量過飽和的泥漿,在泥漿上擺盤、播種。我們單位曾經做過兩年水浸床搭配缽育擺栽的生產示範試驗,效果是比較好的。

    1、水浸苗床的底水足,出苗前沒有乾旱的風險。東北地區使用高臺育秧的稻農朋友都知道,每年的水稻播種育秧階段都會有一部分的育秧苗床因為底水未澆透、出苗時間過程而出現的出苗之前苗床乾旱、出苗不齊、出苗時間延遲的情況。還有的一些苗床因為過度的乾旱而造成整棟苗床出現“出瘡”的情況,導致秧苗不能正常的使用。但是,水浸苗床採取對厚的細土大水漫灌在攪動的方式形成含水量過飽和的泥漿,育秧盤透過人體的重量將底部的吸水孔完全的壓進泥漿中,會透過虹吸作用提供芽種萌發所需的水分。而且,透過兩年的生產試驗示範發現,在水浸苗床底水充足的情況下,可以保證在15天之內不會出現苗床乾旱的情況。

    2、水浸苗床沒有播種前澆底水的過程,營養土的養分流失少。對於常規的育秧苗床來說,播種之前至少需要澆2次以上的底水,讓苗床下部的底土和育秧盤中的營養土都有充足的水分。但是,這種大量澆水的過程卻造成營養土中混拌的壯秧劑中的養分、調酸劑等物質的流失,從而影響到營養土的養分含量、PH值,這對於出苗之後的秧苗來說是較為不利的。這也是為什麼會有一些稻農會採取擺盤之後撒施壯秧劑的方式。而水浸苗床呢?擺盤之後不需要澆底水的過程,只需要透過育秧盤底部的吸水孔逐漸的吸收泥漿中的水分就能逐漸的讓營養土在長時間裡呈現溼潤的狀態,還不會出現營養土中的養分和調酸劑流失的情況。對於保護營養土的養分是很有好處的。而且,透過水浸苗床育秧,也可以適當的減少壯秧劑的用量。

    3、水浸苗床出苗齊。水稻育秧期間出苗率的高低與整齊度的好壞與苗床水分是否均勻、充足有著直接的關係。東北的稻農朋友都瞭解,播種之後6-7天左右就會出現部分育秧盤的營養土水分不一致的情況。一些育秧盤的營養土可能幹燥,一些育秧盤的營養土可能還處於較為溼潤的狀態。這樣的話,營養土較為溼潤的育秧盤的芽種出苗就會比較齊,而一些相對乾燥、營養土水分不充足、水分不均勻的育秧盤中的芽種出苗就會出現出苗速度不一致的情況。只有在澆透水之後才能保證大部分的芽種都能出苗,這對於保證苗床秧苗的出苗時間是否一致、秧苗整齊度是否一致有著直接的影響。但是,水浸苗床就不同了,採取大水漫灌,各個區域的泥漿含水量都處於過飽和的狀態、而且含水量比較均勻。只要苗床做的平整度比較好,各個區域的育秧盤的含水量基本不會有較為明顯的差異,出苗的速度自然比較一致、芽種的出苗率自然也高一些、出苗後的苗床整齊度自然也會好一些。

    4、水浸苗床的缺點。水浸苗床的缺點也比較明顯,首先是工作量大,需要在苗床鋪墊較厚的細土,大水澆灌之後擺盤的難度比較大。需要先擺空盤再覆土,還需要透過人工鋪墊寬木板踩壓的方式將育秧盤壓進泥漿,工作量較大;其次,在春季出現初期低溫的情況下,有可能會造成苗床的溫度比常規的苗床溫度低,而影響到芽種的出苗速度;最後一點,水浸苗床的澆水量不容易控制,灌水量過大會造成泥漿較稀。擺盤的時候很容易將底部的稀泥漿從秧盤間的空隙擠壓到育秧盤的表面。在秧盤表面乾燥之後會形成硬土殼,造成芽種不能正常的出苗。

    至於說出苗之後,秧苗的根系發展程度如何?對於您來說不必過度的焦慮。在出齊苗之後,就可以採取與常規育秧方式相同的管理措施即可。而且,經過十幾天的時間,泥漿中的水分一部分被營養土吸收,一部分滲入苗床的深層,不存在“水苗”、影響根系生長和增加立枯病發病率的情況。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 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 5 # 突破烏江

    整治秧田畦塊,中間要留一道淺水溝,當岀現乾旱季節,灌足淺水溝裡充足水分,不能涸竭乾裂。水稻從播種到岀現2片全葉時,保持田塊溼潤,掌握晴天平溝水,陰天半溝水,雨天排幹水。

    水稻苗床一般情況下,不能水浸苗床。當播撒種子之後,要保持苗床泥土柔軟性和乾燥性,根系吸收良好外界新鮮空氣,有利於正常發育生長。

    眾所周知,世間萬物需要水的滋潤,沒有水源是何等蒼涼恐怖。更何況是水稻,水稻一生離不開水。但是,也有飽和的時候,如果水稻苗床長期浸泡水中,幼苗吐露根系吸收不到光合作用,沒有足夠光照,各細胞卵無法正常發揮,也會造成嫩芽根系發育受損。

    綜上所述,水浸苗床對水稻發育不利,也很難培育出優質壯苗。只有根據水稻生物學特性,需水時澆灌,飽和時排放,適時施肥,才能培育出鬱鬱蔥蔥健康茁壯的秧苗。

  • 6 # 星空攬夢

    水稻在圃床育苗期間,管理才是最關鍵的,在芽苗出齊的情況下,都是在脫水的情況下保護生長的,在高氣溫的情況下可以適當的上水以防陽光灼傷幼苗,尤其是中午期間的高溫時更要注意防護。秧苗在烈日下是必須引水致其根部大約一公分層面的薄水即可,既可緩解烈日,又可使它們在高溼的薄水中快速的生長。

    如果我們為了想使秧苗根部徑杆發達健壯,在秧苗度過幼苗期1O天以後,可以在土壤保溼的情況下讓秧苗得到日照壯苗生長,而且既壯苗且發棵率也強,土壤潮溼是最利於秧苗生長和壯苗的。

    在苗期水浸秧苗只可速浸速排,才能有利於生長,但是如果是氣溫較低的時候是建議水浸保暖的,如果夜間過於寒冷,也可以水滿秧苗,第二天氣溫稍高時可以排水,這樣可以防止寒潮。

    但是現代水稻育苗是最好不要天天浸水,那樣只會使秧苗長高而不壯,顯得瘦長。只有曬苗才能促壯,待到成苗後期,方可進水浸苗,水浸苗田既可使土壤鬆散,又可方便後期的提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知道虎魚的最佳烹飪方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