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龍女5505
-
2 # 二斤牛肉
通常來講,大將軍權力更高。
東漢時期的官制大致可以分為兩條線,政務線和將軍線。“三公”是指司空、司徒和太尉。三公雖然並不一定具有實權,但是名義上為最高官職。
實際最高官職一般是上一任皇帝任命的太傅(也就是太子的老師),太子登基後一般會任命老師錄尚書事,實際上相當於丞相,東漢之前一直是沒有丞相這一官職的,直到曹操在建安十三年復設丞相。
太傅一般來講地位高於大將軍,三公次於大將軍但高於驃騎、車騎、衛將軍。九卿次於以上三種將軍但是高於前後左右將軍。
-
3 # 洛克笑笑
漢代的三公權利非常高,堪比後世的宰相,但是還有一個職位三公見了也得跪拜,那就是劉邦特意設立的武官官職:大將軍。
當時由於戰爭連綿,文官的地位是不及武官的,饒是你在朝堂之上口吐蓮花,也不及在戰場上多收幾個敵軍人頭來的實在。
首先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為秦王嬴政接受李斯建議所制。
以皇帝為尊,下有三公:
分別為太尉,管理軍事;
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
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並理國家監察事務。
三公九卿這一制度沿用約達800年,並從結構上影響三省六部制,並左右中國封建中央官制約達700年。可以說,三公九卿制,上承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在漢武帝之前,三公九卿制實際已有近代君主立憲的影子。丞相為主要的治國大臣,丞相府中有個百官朝會殿,皇帝有時也親臨朝會殿與丞相商議國事,或由丞相主持廷議,然後領銜上奏。
漢武帝的改革從根本上加強了中央集權,突出了皇權,削弱了(丞)相權,把中央官員分為內外朝更加強了中央機構的皇帝服務職能。至此之後,除前文所述哀帝,成帝對御史大夫和丞相的名稱變更外,再無值得一談之事。
光武帝即位時以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為三公,27年後才改大司馬為太尉,並把大司徒,大司空的“大”字去掉,稱司徒,司空。司空的職能已經從往日的監察“改行”去管“營城起邑,浚溝洫、修墳防之事。
從官制上來看,這是一項創新。它削弱了司徒的職權,三公各行使一部分國家權利,使官制更加合理。但從權利的角度上來看,司徒所領太僕,大鴻臚均是虛官。太僕服侍皇帝,沒有參與國家政事的權利。大鴻臚執掌少數民族及外交事務,這對一個自稱天朝的國家來說,除了在某些施威儀時可利用外,其他時候無足輕重。僅僅留下一個管人頭的廷尉還有點文字上的地位。
東漢自漢光武帝以來就戰事頻繁,所以除三公、九卿、尚書檯以外,東漢又有各級將軍,也是中央要員。有大將軍,其次驃騎將軍、車騎將軍、次衛將軍,又有前後左右將軍。
其中大將軍位在三公之上,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在三公之下。前、後、左、右將軍,位在上卿之下,不常置。東漢中期以後,太后臨朝稱制,外戚執政,常假借兵權以自重。於是,大將軍便成為中央的主要官員了,並與太傅三公合稱為五府。
東漢末年,諸侯割據,董卓、曹操分別掌握過中央政權。董卓曾經以集太師、大將軍、相國為一身。其中又以相國為尊,位居三公之上。曹操掌權時,罷去太尉、司徒、司空,又置丞相、御史大夫,曹操自為丞相,至其死
-
4 # 匹諾曹jun
大司馬官職大,大司馬是中央軍事最高長官,大將軍是領兵統帥。
大司馬,古代官名。《周禮·夏官》有大司馬,掌邦政。漢承秦制,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漢武帝罷太尉置大司馬。 西漢一朝,常以授掌權的外戚,多與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等聯稱,也有不兼將軍號的。 東漢初為三公之一,旋改太尉,東漢末年又別置大司馬,位在三公之上。魏晉為上公之一,位在三公之上,第一品。南北朝或置或不置,北朝魏、齊的大司馬與大將軍併為“二大”,典武事,亦在三公之上。陳但為贈官。明清用作兵部尚書的別稱。
大將軍,是中國古代各朝經常設定的武官職名,多為高階軍事指揮甚至最高軍事統帥。古代大將軍其實際職權變化很大,歷史上各時期多見以“某某將軍”尊稱為“某某大將軍”的習慣,但是秦漢與三國時期的大將軍職位有很大差異。
西漢初設定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號稱三公,後來太尉改稱大將軍。那時候還沒有大司馬的職位。到了東漢,將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設為三公,是個榮譽職位,大將軍則成了掌握實權的職位,並基本由外戚把持,甚至連丞相也奈何不得。
大將軍如果兼任大司馬,那就是大司馬大將軍了。在隋朝改革三公九卿為三省六部之前,太尉是三公之一,掌握軍事的最高官員,漢朝中期改三公為三司(即司徒司空司馬),大司馬代替太尉成為國家軍事最高級別官員。大都督是後來才出現的,相當於作戰時軍團最高指揮官。
隋唐時期將軍分幾種,一種是如左右武威大將軍之類指揮和統率十六衛軍的將軍,這種將軍掌握有軍權,相當於今天北京衛戍區的警備部隊長官。另一種是如輔國大將軍建威大將軍等的武勳將軍,這種將軍沒有實權,將軍名號只不過是朝廷封的散官名號而已,和文勳的光祿大夫朝請大夫一樣。
漢代,有時以大將軍錄尚書事,則兼攝臺閣,位極人臣,如衛青、霍光等,為皇帝之下的最高軍政首腦。魏晉南北朝沿置,有時並置大司馬、大將軍,稱“二大”,但大將軍漸漸變得位崇職輕,有時亦不管時政。 西漢丞相率領的外朝官、大將軍率領的內朝官、以及處理皇帝與皇族私人事務的宮廷官。其中外朝官為西漢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權力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人分掌,其下分設九卿、列卿等。但由於官制名目甚多也有一定的分權目的,所以太尉的實權性時時不定。
-
5 # 小嚴說歷史
丞相(大司徒)和大司馬(太尉)不同時期地位各有所不同。大將軍屬於內朝官職,與外朝官職比較意義不大。
外朝官:有實際專屬行政職權的官職,有固定官員職權,數目等等,且非特殊時期,必有在職者。
內朝官:無實際專屬行政職權,直接受皇帝調遣行事,無固定職權,亦無固定數目,或在職者。
西漢初,中央官制中最高的是“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總領,太尉掌軍,御史大夫掌吏治(實際為負責彈劾百官的副丞相)。地位和實權最高的是丞相,為百官之首,實際地位最高。丞相府內設有百官朝會殿。對政務處理時,經常是由丞相主持庭議,再領銜上奏。
漢武帝元狩四年,出於削弱丞相權利,加強外戚勢力的目的,漢武帝用大司馬一職取代了太尉,為最高軍事長官。後對任大司馬者冠以大將軍一職。(因為漢中央官制分為外朝官,內朝官和宮廷官三類,丞相大司馬等為外朝官職,大將軍屬於內朝官職。故為了加強大司馬的權利,將內朝最高的大將軍一職,授予外朝任大司馬者)
並且同時,漢武帝取消了丞相拆讀和審議奏章的權利,轉歸尚書一職,還將彈劾丞相的職權也授予了尚書。但保留了丞相領銜上湊的形式,也就是保留了丞相百官之首的虛銜。名義地位高於大司馬。
不過為了進一步限制丞相的權利,尚書一職也常由大司馬兼任(至此掌握實權的官員就是領尚書事者,否則只有虛銜無實權)。所以實際地位是大司馬高於丞相了,丞相已經淪為執行既定政策的執行者。另外,漢哀帝元壽二年,改丞相為大司徒,以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為三公。大司馬居首,地位最高。
東漢光武帝改大司馬為太尉,以太尉,司徒百,司空為三公。但光武帝集權尚書檯,三公實權被奪。所以東漢一朝,太尉(即大司馬),司徒(即丞相)只掛虛名。形同虛設。不過東漢的大將軍權力大得可怕,甚至可以廢立皇帝,基本上都是外戚擔任。
-
6 # 期期艾艾的舌頭
西漢前期,中央承秦代官制,有三位高官,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到了漢武帝時,為了分丞相權利,設定大司馬、大將軍參與國家大事。大司馬並無印綬,只是加在其他官職之上。
武帝建元二年,廢除了太尉,到了成帝時,大司馬成為實職,代太尉掌管武事。
三公制正式形成於東漢,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改大司馬為太尉,這樣確定了太尉、司徒、司空的三公名號。
大將軍是主管軍事的最高將領,並不常設,漢初韓信為大將軍,武帝時,衛青為大將軍。
東漢的大將軍基本由外戚擔任,原位在三公下,到漢和帝時竇憲出任大將軍,權勢太大,朝廷震動,聯合奏請以大將軍位列三公之上。
官職是在不斷演化中的,在東漢初三公是政府最高官職,到了東漢末三公似乎已經成了一種榮譽。大將軍的權利越來越大,尤其到了漢末三國時期,戰爭頻發,軍事將領的權利提高。
回覆列表
漢朝三公看似地位尊貴顯赫、但並無太大實權,大將軍執掌部分軍權、掌朝廷一半軍力,因此大將軍地位更高、權力也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