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時已成風
-
2 # 知音世所稀Iynn
功高蓋主,乃後統之隱患,劉邦從統治立場上講,是英明的,道義上有點不妥,但歷代凡成就大事者,又有幾個講道義呢?
-
3 # 笑看螞蟻搬家
先說一下韓信
韓信淮陰人,是西漢初年的異姓王之一。著名的開國功臣,著名的軍事家,被後人奉為“兵仙”“神帥”。按道理說這樣的人,劉邦殺了也是要好好思量的。但是最後還是殺了他。皆因為他自視功高,不善揣摩君臣之道,公然索要封賞。
他兩次封王,第一次是趁劉邦有難時請封的代理齊王。當時劉邦被項羽圍困滎陽。雖然是請封代理齊王,但是和脅迫劉邦沒啥區別。劉邦氣的大罵,可是還是聽從張良的計策先封了韓信齊王來穩住韓信。防止韓信在關鍵時刻倒戈。這就是劉邦必殺韓信的原因之一。
另外韓信將兵的能力確實出眾,這樣一個人又不知收斂。一旦有反叛之心。對西漢王朝的打擊都是致命的。即使韓信沒有反心,韓信身邊的人又怎麼甘心呢。做皇帝的謀臣和做屬國王的謀臣還是有很大區別的。這對於劉邦來說,日日防賊不如殺賊。只有把隱患除掉。才能安心。這也是劉邦必殺韓信的原因之一。
再說一下張良,秦末漢初的傑出謀臣。西漢的開國功臣,政治家,和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
張良是謀臣,自然看的清君臣之道。功成名就後基本就半隱退狀態。晚年更是雲遊四海。向劉邦表明了,自己就喜歡黃老之道,追修仙成道。根本不喜歡什麼權利。
這樣的人是不會威脅到劉邦的政權的。而且只要劉邦需要,立馬還出來給出謀劃策。這樣的劉邦怎麼捨得殺呢。所以說張良是善終。沒有被劉邦殺害。
-
4 # 天上人間文史鑑
韓信和劉邦之間的矛盾,是封建與專制的矛盾。
先說張良既是幫助劉邦打天下的,也是得以善終的。
再說韓信既沒有得以善終,也沒有單純的幫助劉邦打天下。
張良是精通黃老之道,懂得功成身退的人。
功臣是帝王得天下的幫手,也是帝王安天下的威脅。
張良功成身退之後,韓信等功臣便是劉邦的威脅了。
劉邦和韓信之間並不是那麼簡單的君王和臣子的身份,更像是東周時期天子和諸侯的關係。
東周時期的天子空得虛名,霸權在諸侯手中。
而在韓信眼中,劉邦就是那徒具虛名的周天子,他便是封建霸主。
韓信和劉邦的矛盾是封建與專制的矛盾。
韓信和項羽一樣,是封建制度的復辟者。
然而在封建制度崩塌的時代,封建主義的復辟只能是迴光返照。
筆者回答過一個相關問題,可以妥善回答韓信和劉邦之前的矛盾和被呂后清算的原由。
以下是問答內容截圖:
-
5 # 希爾大大
韓信和張良都算是劉邦的開國功臣,要殺他們也很好理解,就是為了奪權,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其實不止劉邦,歷史上很多帝王都在功成名就時,利用各種手段砍殺為他們立下汗馬功勞的開國功臣,他們這麼做的最終目的都一樣,把所以權力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其實劉邦原本就不是一個忠厚之人,從前的劉邦就是一個地痞無賴,而且西漢建立初期,國家的政治形勢並不穩定,雖然明面上劉備是皇帝,但最重要的兵權並不完全掌握在劉邦手中,而韓信、張良這些開國功臣都是有大量的兵力,而且軍中威望甚高,劉邦認為,這都會對自己日後掌權有很大的威脅,所以他必須把這些人都解決掉,這樣才能鞏固自己的政權!
所以劉邦殺韓信和張良等人是意料之外,但也是情理之中!
-
6 # 紙上談人資
我們瞭解一下韓信,韓信曾經幫助劉邦打江山追趕項羽,但是追到滎陽的時候卻按兵不動不動了。這個時候劉邦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去問蕭何,蕭何告訴劉邦這是韓信要討賞了,這個時候劉邦被逼無奈,只能封韓信為三齊王就是與天王齊。與帝王齊,與君王齊,還封他五不死,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君不死,沒有捆他的繩,沒有殺他的刀,韓信這個時候才去追趕的項羽,把項羽打敗。
我們想一想劉邦坐穩江山。想到了曾經韓信做的事情,心裡邊兒肯定也不舒服,但是自既然自己說了,當時封他為三齊王五不死那該怎麼殺他呢?於是韓信的死是跟呂后有關的。
我們接下來再說一下張良之死。張良這個人還是比較聰明的,當時劉邦想要廢掉太子劉盈,立如意為太子這個時候張良幫助呂后請來了上山四號穩住了劉盈的地位,但是張良非常的瞭解呂后這個人將來一定不會善待自己。於是,當呂后請他出山扶持惠帝的時候,他沒有當面拒絕,而是回去考慮一下。結果張亮回去之後就人間蒸發了,所以張良究竟屬於何年何月?這個也就不清楚了。
-
7 # 西門不帶刀
大筆一揮真敢說。韓信,張良都被劉邦殺了?您老倒是加個標點符號啊。
張良是得到善終的,他老人家的死和劉邦毛線關係都沒有。
韓信也不是劉邦殺的,而是韓信自己作死,被呂后和蕭何合夥給乾死的。
不可否認,在劉邦奪天下的過程中,韓信立下了汗馬功勞,十分之七八的領土是人韓信給打下來的。
這麼大的功勞一旦死去,必將會被安上功高震主,兔死狗烹之類的陷害忠良,遍地叫起了撞天屈。
於是劉邦成了腹黑的代表,而韓信成了竇娥。
稍微扒開真實的歷史,看看韓信的真實嘴臉。歷史上劉邦曾經有四次殺韓信的機會,但劉邦依然沒動手:第一次:
韓信做了了劉邦的糧草官。因為犯事,管糧草的12個人都被殺了,就他一個人沒被殺。
管糧草的能犯死罪說明什麼?絕對的監守自盜。這一次韓信就該死,但劉邦沒殺他。
第二次:劉邦當了漢王,從長安到南鄭
韓信一看劉邦沒戲了,又跑了,最後還是蕭何把他給追回來了。逃兵該不該殺?
第三次:漢四年劉邦,被困在滎陽
讓韓信發兵來救韓信,這個時候韓信卻說不方不封我當齊王,我是不會救你的。該不該殺?
第四次:劉邦和項羽的彭城之戰。
劉邦都快被項羽給弄死了,望眼欲穿的等著韓信派兵來救韓信最終沒發一兵一卒。
事後劉邦問韓信為什麼不救他?韓信竟然說我得給你儲存實力,等到將來你東山再起。
這不是扯犢子嗎?劉邦要是死了,東山再起個毛線?你說他該不該殺?
剛給了韓信4次機會,很多人都不記得這些,只記得劉邦最後殺了韓信。
你說你要是劉邦,你能忍嗎?
-
8 # 四眼侃歷史
首先劉邦沒有處死張良,張良後來封了留候,日子過得很好,最後是屬於自然老死,壽終正寢。
至於韓信,後來被老闆劉邦開除處死則完全是韓信咎由自取,主要是韓信犯下了以下三個錯誤:
其一是隻顧做專業上的事,不會考慮老闆的心情。蒯徹曾評價韓信說:“只知謀略,不知權術”。換句話說就是隻會埋頭做事一根筋,職場情商低,政治上一竅不通。比如老闆劉邦兵敗彭城,被項羽追得四處逃竄,狼狽不堪,韓信領兵駐紮在彭城外,自始至終堅持不發一兵一卒去救老闆,只管招兵買馬,儲存實力,從軍事專業上說,韓信是對的,當時彭城情況混亂,貿然去救,搞不好就全軍覆沒,另外只有儲存好漢王這些軍隊,劉邦這個漢王才名副其實,對此劉邦的兄弟周勃曹參也是非常認可的。但掛不住老闆很傷心,劉邦的心裡是拔涼拔涼的,要兵沒兵要糧沒糧,差點家破人亡,還好是我命大,要不然你存兵幹嘛,對你韓信哪還能放心。
一次傷害也就罷了,老闆劉邦也不是小氣的人,比起明朝的朱重八還是大氣多了,可接下來的滎陽之圍韓信還是照舊不救,本來說好老闆劉邦待在滎陽拖住項羽,你韓信去解放魏趙這些地區,待拖不住時你要回來救,可最後還是劉邦找紀信當假漢王頂替自己才逃出來。當然從軍事專業角度上來說,韓信這次的表現也絕對是專業八級的,因為兵也不多,又剛打下魏國趙國,立足未穩,此時去救也是風險極大,弄不好就得跟項羽死磕。但老闆劉邦卻也是紮紮實實地二次受傷了,甚至開始對你恐懼了。其實韓信在這種情況下完全可以派出小股部隊遊擊一下的,哪怕就是做做樣子,老闆的心情也會好很多,也不至於後來一定要把你帶在身邊才放心。
其二就是居功自傲,這也是老闆都忌諱的。司馬遷曾說:“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其功,不矜其能,則於漢家功勳可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也就是說假如韓信從小有人教育他謙恭謹讓,後來不居功自傲,像張良一樣知進退的話,完全可以做漢朝的周公而世代享受福祿。人都是這樣的,做出點成績容易,難的是成績出來之後還能保持心裡平衡,韓信攻下齊國後,住上齊國王宮後,小心臟就開始膨脹了,加上遇人不淑,身邊的權謀家蒯徹不斷鼓動他自立,使其更加驕橫,出行排場比皇帝還大,伸手跟老闆劉邦要齊王當,私下收留項羽將領鍾離昧,公開鄙視老闆的好兄弟周勃樊噲等,凡此種種,常常讓老闆劉邦頭疼不已,更是在恐懼中平添了一分忌恨。
其三就是對老闆抱怨,對公司抱怨,並發展成怨毒。自從被貶為淮陰侯,和老闆劉邦一起回長安後,韓信就開始委屈了,剛開始還好,老闆問話還支愣一聲,後來就直接抱怨上了,老闆每次請喝酒不去,安排新工作不去,整日與人喝完酒就抱怨老闆,老屬下樊噲識大體給你敬禮,反倒招來一陣譏笑,暗諷老闆劉邦不厚道,再後來就直接發展成怨毒了,時刻準備背叛老闆,背叛公司,私下挑動陳豨起兵叛亂,趁老闆外出平叛之際,暗中準備死士刺殺老闆家人,這些事情哪樣不是往老闆劉邦心窩裡捅,被老闆徹底開除那是板上釘釘的,既然韓信你做得了初一,也就別怪老闆我做十五了,不用老闆劉邦出馬,老闆娘就把你給辦了。
當然韓信結局如此,後世也是感其淒涼,一個窮小子,才華橫溢的,好不容易出人頭地了,本該是一個偉大而美好的傳奇故事,結尾卻讓後世徒增了不少感嘆,於是有人罵劉邦恨,有人說韓信傻,有人走狗烹,良弓藏地懷念了韓信一輩子。但不管怎樣,其實我想說的是,事實很簡單,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韓信有此下場,更多也只是在為自己的錯誤行為在買單,雖有委屈,但也足以為後世警戒!
-
9 # 愛釣魚的老韭菜
狡兔死,走狗烹!劉邦在平定了天下後,害怕異性諸侯王起兵造反,威脅他的統治地位,對於韓信,張良這樣的開國功臣,自然很不放心,想盡辦法削弱他們的權力,甚至殺掉他們。
-
10 # 墨林書齋
韓信並非劉邦所殺,也非劉邦授意呂雉殺的,更不是呂雉為了討好劉邦而殺。
韓信實際上是死於呂雉和劉邦的權力鬥爭。
很多人會說,呂雉和劉邦是夫妻,他們鬥爭什麼呢?
沒錯,一致對外時,他們肯定是盟友了,但是內部呢?還是兩個不同的派系。
劉邦是帝黨的,而呂雉是太 子 黨,或者叫後黨的。
首先要知道一個常識,最喜歡劉邦死的,就是呂雉了,劉邦不死,劉盈的太子之位不穩,呂雉的位置也不穩固。
只有劉邦去世了,劉盈做了皇帝,呂雉才放心,權力才最大,
劉邦當然也知道,最希望他死的人就是呂雉了。
權力鬥爭就是看誰手底下支援的人多,也就是看大臣站隊了,劉邦去打英布時,太子劉盈監國,丞相蕭何輔政,這時候呂雉聯合丞相殺了韓信,這明顯就是給劉邦傳達一個資訊,蕭何等大臣已經站隊太子和呂雉了。
-
11 # 湘野狂客
糾正一下題主的問題,張良安然無恙得已善終,韓信才是被劉邦誅殺的(據史料記載,韓信是被呂雉和蕭何用計誅殺,但如果劉邦沒有授意,呂雉斷然不敢對韓信這種功臣下手。)張良和韓信政治覺悟上的巨大差異,使他們走向了截然不同的人生結局。
作為大漢王朝的開創者,劉邦以知人善用、寬容大度著稱,但劉邦畢竟是一個帝王,更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他無論作何舉動,首先要考量的是他的政治利益。早期劉邦被項羽追殺,為了保命劉邦不惜拋妻棄子,甚至連他老爹的死活都不顧。在劉邦面前,感情是最廉價的,政治利益高於一切,他登基後天下太平,幫他打天下的功臣失去了價值,他們存在只會對皇權產生威脅,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為了鞏固權力,劉邦必須剷除對他有威脅的功臣。而初漢三傑首當其衝,最終三傑中韓信被殺,蕭何下獄,惟有張良全身而退。
張良精通黃老之道,懂得帝王心術,自然明白功成身退的道理,自從劉邦大事初定,張良就託病不出,扮演著可有可無的角色,後期退出權力中心,極少參與謀劃,晚年更是直接退隱,明哲保身,最終在西漢皇室的激烈的權力鬥爭中得以善終。
韓信這個人其實野心勃勃又缺乏政治智慧,他的敗亡之路在登上劉邦的拜將臺就已經開始了。韓信早年劉邦和項羽之間反覆無常、搖擺不定,最終劉邦親自拜他為大將軍才把他留下來。後來劉邦在滎陽被圍,韓信居然趁火打劫要求劉邦封他為齊王才肯發兵解圍,此後韓信被劉邦視為心腹大患。在劉邦和項羽決戰前,韓信同樣不顧大局,要求劉邦封賞,後面才有垓下之戰。
如果戰時韓信驕兵自傲還無可厚非,畢竟他對劉邦大有用途,後來天下初定,韓信又進行了一系列低智商操作,直接走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項羽死後,韓信私自收留了項羽的部將鍾離昧,後來被人告發,韓信又親自殺了鍾離昧去跟劉邦請罪,這波低智商的操作為他留下兩個汙點:一是出賣朋友,而是坐實了他有不臣之心。此時,劉邦並不是沒有給韓信機會,把韓信貶為淮陰侯,警告了一番,沒有痛下殺手。但韓信並沒有因此吸取教訓,他被貶後經常稱病不上朝,私下卻隨意飲宴,而且自認勞苦功高,不願意與周勃、樊噲、灌嬰同列,這不但是對劉邦的蔑視,也是對文武百官的蔑視。有天劉邦與韓信聊天,問他:“像我這樣的能帶多少兵?”韓信答:“陛下不過可以帶十萬兵。”劉邦聽後又問:“那你自己呢?”韓信得意忘形地說:“多多益善!”如此狂妄自大,實在難逃功高震主的嫌疑。
其後,鉅鹿郡守陳豨謀反,韓信洗脫不了嫌疑,被呂雉和蕭何騙進宮中誅殺。劉邦得知後,故作惋惜。
韓信功高震主又不懂得自保,貪念權勢又不懂得規避,兩次被人告發謀反,竟然沒有一個人肯幫他求情,以他野心和政治覺悟,劉邦如何容得下他。
-
12 # 東北大叔zql529
功高蓋主,自古以來就是大忌,另外中國的一句兔死狗烹成語用在韓信身上最合適不過了,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找個理由殺了不就放心了,省著以後出事,這也是奸詐小人所為。
-
13 # 悍匪拔刀
高處不勝寒,劉邦也不例外,劉邦打下江山稱帝時已經年逾五十,老年的劉邦變得愛猜忌、多疑,甚至不再信任當年一同南征北戰的功臣將領們,尤其是不放心異姓的諸侯,於是有眾多功將紛紛被劉邦殺害。
由於濫殺,清代學者趙翼說朱元璋“借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盡舉取天下之人而盡殺之,其殘忍實千古所未有。”此言非謬也!
擴充套件資料
1、其實草根出身的皇帝更喜歡殺功臣。
劉邦草根出身把開過功臣都殺光了。而朱元璋殺戮功臣的大手筆,是發動胡惟庸和藍玉冤獄,一共殺了數萬人,使幫助他得天下的淮西政治集團被徹底清洗。朱元璋先是以謀逆之罪,誅殺了宰相胡惟庸等一大批功臣宿舊、大小官員15000餘人。後又窮追胡黨,又殺了唐勝宗等功臣,最後連數一數二的功臣李善長也被滅門。
2、貴族出身的皇帝一般都會優待有功之人,例如楊秀、楊堅、李淵、李世民、趙匡胤等皇帝。
劉秀、楊堅、李淵、李世民、趙匡胤等都是吃過見過的,對權力反到有一種平常心,願意與人共享太平。而平民出身的開國皇帝,都是爆發戶,以前沒見過太多的世面,從不知道權力會給自己帶來如此大的幸福,因此更怕別人染指。
-
14 # 道聽途説
那是古代的“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羅輯,古代不同於現代,一個人權力和作為太大了,擔心篡位……
什麼垃圾問題。
-
15 # 歷史阿Q
劉邦為什麼一心置韓信於死地?是因為功高蓋主觸碰了他的底線?
幫助劉邦打天下的張良、蕭何和韓信,論功行賞就一直沒在同一水平線上,而三個人的結局也有所不同,畢竟韓信被殺沒有任何人求情。但是韓信的死,還是躲不過權利。
韓信在戰爭中取得的勝利,還鍛煉出來不少精兵,如果在這些對戰中沒有韓信為劉邦賣命,那麼劉邦的結局就有可能被改變。如果沒有韓信在北方剪除楚之諸侯羽翼,項羽的正面兵力就會更多。
還是寒心的計謀大破楚軍,後來導致項羽自刎烏江亭。我們也能看出韓信是奠定劉邦稱帝的關鍵因素,但是沒有劉邦韓信也不可能成為“大將軍”,但是要是沒有韓信劉邦和項羽之間的對抗也是一個未知數。
韓信的思想還是就是分封制的思維,他認為自己是漢的大將軍,但是劉家諸侯都沒能得到善終,更何況寒心還是一個異姓諸侯。有人說韓信最大錯誤就是把自己的底牌亮給了劉邦。在楚漢戰爭結束劉邦救奪了韓信的兵權。
其實劉邦滅掉項羽的時候就意識到將要君臨天下,而對於他的皇權最大的威脅就是韓信,當時項羽已亡下一個問題就是該如何收走韓信的兵權?大家都不知道韓信為什麼輕易就被收走了兵權》每一個國家之所以能夠掌握至高無上的權力,就是因為每一個獨立的地盤他又無法徹底獨立,因為你必須要依賴中央的政治權力和財政權力。但是一旦這兩個權力被下放,每一塊地盤就擁有了獨立自主的能力,他就不再需要依靠中央就能直接統治腳下的土地,中央就變得可有可無了。
還有人會問,為什麼韓信被殺的時候,張良和蕭何沒有一個人為他求情,首先張良是個非常有智慧的人,他對於生活是渴望沒有戰爭,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天下一統,這是張良最大的政治理想,如果不想在發起戰爭,那麼自己只有對韓信也就放任不管了,再說張良和韓信其實並沒有私人感情,為了天下太平張良其實是不在意的,而且歷史上有些地方也可以看出張良也看不慣韓信,只是沒說出來而已。
韓信的推薦人蕭何,還幫助呂雉殺了韓信,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為了天下該犧牲的是要犧牲的。也可以這麼說,張良也沒有能力去阻止,我阻止不了,萬一要是後面韓信造反了,張良也有好日子過了。一個臣子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張良看得明白的很。張良對名利之爭看的很淡,劉邦給他的賞賜都給了別人,就留了一個侯。呂雉是個心狠手辣的人,厲害角色,其實劉邦也不是非要殺韓信,是呂雉的主意,只劉邦默認了。
同樣的道理,反過來說,韓信為什麼不能絕對掌握自己的軍權。最簡單的因為韓信雖然名為齊王,但是實際上齊地的政治權力和財政權力並不屬於他,甚至於連這裡的兵權他也並不是絕對掌握。在地方政府需要依賴中央的情況下,中央皇帝的權威就被無限放大,地方大員無論多麼牛逼,也只能跪在地上喊萬歲。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告訴我們,中國古代社會最多的就是中央集權。想強大就必須有一個強力的中央把大家的力氣聚攏到一塊去,不然中國當時的皇權就會受到威脅,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劉邦選擇殺韓信的原因,最大的原因就是韓信不懂得收斂自己的鋒芒,功高蓋主讓劉邦覺得有所威脅!
-
16 # 富元製作
首先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打天下的英雄必須學會隱退,這樣才能明哲保身。
其次韓信收留鍾離昧、後期不滿的情緒也成為了死亡的導火線。
-
17 # 我的17號書桌
首先要搞清楚兩個問題:
☞第一個張良沒有被劉邦殺死,他在西漢建立後,自覺閉門謝客,得以善終。
☞第二個是韓信沒有直接死在劉邦手裡,他是被呂太后和蕭何合謀殺死的。
有了這兩個共識後,我們接著來了解一下,為什麼同為“漢初三傑”,張良和韓信的結局會截然不同?
張良為什麼要功成後身退?張良出身戰國七雄中的韓國貴族家庭,從小過著富足的生活。富貴對他來說,如同浮雲,毫不在乎。
張良在韓國被秦國滅亡後,不惜散盡家財,就連弟弟的葬禮都不搞,高薪聘請刺客暗殺秦始皇,以此來為韓國報仇雪恨。
從這裡看出,張良為人豪氣,不拘小節,把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在得到高人指點,學習《太公兵法》後,張良的思維方式已經成熟了。不再是當年那位行事衝動的熱血青年,變成一個心思縝密的謀士。
在輔助劉邦建立漢朝後,為了避免當年伍子胥、文仲的下場,張良決定急流勇退。
張良首先不要萬戶侯的封賞,只要當年遇見劉邦的留縣作為封地,目的是告訴劉邦自己是一個不貪財重情義的人。張良拒絕擔任漢朝官職,解除了自己拉幫結派,意圖不軌的嫌疑。閉門謝客,獨善其身。劉邦對張良的表現很滿意,從此再也沒有為難他。
張良一直恪守本分,直到呂太后為了漢惠帝的繼承權問題來找他幫忙。
原來劉邦想廢除漢惠帝的太子之位,另立趙王為太子。呂太后想張良出個主意,張良並沒有出面,而是教呂太后幫漢惠帝找到“四皓”,以此提高自己的影響力。
最後張良的計劃成功,劉邦沒有廢除漢惠帝。這就是張良的高明,既幫助了呂太后,為自己家族留後路,又沒有得罪劉邦。
既聰明又謙虛,是張良得以善終的關鍵所在。
韓信為什麼不能有好結局?韓信出身不好,年輕時候日子很苦,一旦富貴就想著炫富。
劉邦對韓信在垓下之戰前,威脅自己來謀取齊王的爵位的行為,很不滿,只是沒有辦法。
漢朝剛建立,不適宜再來大規模內戰,所以劉邦把韓信改封為楚王,其實這是一個局。
當時楚國地區,經過楚漢爭霸的戰亂,經濟凋敝,制約韓信的實力增長。如果韓信造反,英布、彭越可以牽制韓信。韓信衣錦還鄉,可以麻痺他的戒備心,同時讓他炫富,找藉口廢掉他。果然,韓信像一個暴發戶,回到家長,到處炫耀,動不動就用十幾萬大軍做儀仗隊,被人家告謀反。
劉邦自然趁機用計捉住韓信,廢除韓信的楚王爵位。
韓信被人算計,心裡很不舒服,這個時候才想造反。這個時候,韓信兵權被剝奪,無力迴天。
於是韓信教唆劉邦的心腹將領陳豨造反,自己想利用劉邦外出鎮壓的機會,在長安造反。
沒想到還是被人告發,呂太后和蕭何設計把韓信抓了,韓信三族被滅。自此,一代兵仙就隕落了。
韓信被殺,除了他能力太強的因素外,還有他的性格過於狂妄,不知審時度勢,收斂自己。
小結能力強,不免功高震主,適當謙虛,才能明哲保身。
張良和蕭何做到了,唯獨韓信不懂,所以才被滅族。
-
18 # 悅聽
首先這個問題存在一定的誤導性,韓信和張良確實都幫助了劉邦打天下,但是他們並不是都被劉邦判了死刑,張良是正寢,韓信倒是下場悲慘。
漢高祖劉邦對待功臣的態度,從最開始的知人善任,到後期疑神疑鬼,滿心猜忌,直至很多人被處死。作為帝王,劉邦的這一波操作完全是可以理解的。
劉邦出身不好,無業遊民,好吃懶做,到處騙吃騙喝。後來劉邦放上了泗水亭長,官雖小,但這也讓他開始結識一些官吏,人生開始有了起色。早年的經歷讓劉邦感觸頗深,從一無所有到君臨天下,這種蛻變不是我們可以體會的。開國的艱難,讓劉邦更害怕失去,所以他不得不謹慎,隨時要提防別人覬覦他的江山。
張良、韓信和蕭何,可以說是劉邦取得勝利最關鍵的三個人。一個人領兵打仗,一個人出謀劃策,一個人負責後勤,他們這個組合堪稱完美。劉邦早期知人善用,他知道自己的缺點,但是他能把最合適的人安排到最恰當的地方,這就是劉邦的過人之處。《史記》上記載,劉邦把自己得天下的功勞歸結於他的三個部下,這也是他早期博大胸襟的體現。
當劉邦稱帝之後,他的精力就放到了管理和經營上面。任何對他的江山有威脅的因素,他都是不能容忍的,這是帝王家都有的想法,無一例外。韓信手握兵權,在軍中擁有極高的威望。這一點劉邦很清楚,就算韓信忠心不二,沒有絲毫反叛之意,但作為皇帝,劉邦不得不防。
張良早就看透了帝王家的心思,所以抽出時機激流勇退。不得不佩服張良,他看透了人性,也做到了獨善其身。但是韓信就沒有這麼幸運,“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都說共患難容易,同享福太難,這句話放在帝王面前更明顯。
劉邦如此對待曾經幫過他的功臣,其實可以理解。這並不是過河拆橋,忘恩負義,只是一種未雨綢繆的保全自己的基業。但在旁人眼裡,這似乎有些殘忍,以怨報德的做法讓人不齒。出仕為官,最忌諱的就是“功高蓋主”,你們說呢?
-
19 # 大溪水長流
因為狡兔死、走狗烹。劉邦在打天下的時候需要謀臣良將,當天下平定,四海歸心的時候,這些功臣反而成為一種威脅,除去威脅,才會使劉家天下更長久的傳下去。類似的有朱元璋除掉徐達,藍玉,傅友德,胡惟庸,李善長等。比較好的還是趙匡胤,沒有屠殺一起戰鬥的老弟兄。
-
20 # 一壺清茗品春秋
韓信和張良幫助劉邦打天下,他們兩人再加上蕭何,都對漢朝建立有大功,被稱為漢初三傑。至於結局,張良善終,韓信雖然被殺,但也不是被劉邦所殺。
下面,我們就分別看看兩人的結局。
張良由於本來就體弱多病,西漢建國後,張良有段時間不問世事,一心訪仙求道。
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穀,杜門不出歲餘。
但是後來劉邦廢立太子之時,張良明確表示支援太子,並給呂后出主意,讓請出商山四皓,鞏固太子地位。
顧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義不為漢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誠能無愛金玉璧帛,令太子為書,卑辭安車,因使辯士固請,宜來。來,以為客,時時從入朝,令上見之,則必異而問之。問之,上知此四人賢,則一助也。
劉邦病重期間,換太子意願特別強烈,張良為此還親自勸諫。
這一切,都使張良極大贏得呂后好感,在劉邦去世後,張良想要學習辟穀和修仙之術,但呂后感激張良,對他說,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何至自苦如此乎!勸張良進食。隨意,劉邦尊敬張良,呂后感激張良,再加上張良淡泊名利,經常稱病,杜門不出,最終得以善終。
韓信因為其出色的軍事才能,為劉邦打下大半個江山,但也深為劉邦所忌。在垓下大戰,成功消滅項羽後,韓信就被劉邦削了兵權,從齊王改封為楚王。
在楚王期間,因為收留項羽大將鍾離昧,被人告發謀反。劉邦藉機將韓信由楚王貶為了淮陰侯,並帶回了長安。回到長安後,韓信知道劉邦畏懼自己的才能,經常閉門不出。但韓信與張良相比,雖然都是才華橫溢,但是,韓信少了張良的淡泊。雖然閉門不出,但卻時時心懷怨憤。
信知漢王畏惡其能,常稱病不朝從。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與絳、灌等列。
而且作為之前大將軍,漢國三軍第一人,他看不起周勃、灌嬰等人,這也讓他失去了最後的活命機會。原來,有一次韓信路過樊噲府邸,雖然此時樊噲舞陽侯與韓信淮陰侯相同,但是樊噲仍然把韓信當做之前的大將軍,當作大王,與韓信說話,言必稱臣,跪拜相迎。但韓信出門後,卻自嘲說,想不到現在居然與樊噲這樣的人為伍。
信嘗過樊將軍噲,噲跪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噲等為伍!」
樊噲是誰,她是呂后妹妹呂嬃的丈夫,我們不知道樊噲如此尊敬韓信,是不是呂后示意拉攏,但是韓信對樊噲的態度表明不合作態度。呂后為了自己兒子天下的長治久安,最終殺死了韓信。
如果此時韓信接受樊噲拉攏,這時太子之位岌岌可危,正是用人之際,有韓信這樣勢力派加入,呂后一定十分感激,必定想法維護韓信,或許就不會有之後未央宮殺韓信的一幕了。
同是漢初三傑,張良善終得益於本性淡泊,韓信被殺因為性格高傲。
回覆列表
狡兔死,走狗烹,良弓藏。沒有一個皇帝希望這個世界又能夠威脅到他的人存在著,只是胸懷不同,境界高低罷了,劉邦一個市井小人,做到了人間最高的地位上,總要貪點什麼,怕點什麼,總會沒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