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張的碎碎念
-
2 # 天馬與星空1996
美術是視覺藝術,首先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有了觀察能力,你才有發現美的可能,因此,美術教學首先要採取直觀的——觀察教學法。
透過引導學生觀察,發現事物內在結構與秩序,拓展知識框架,為創作打基礎。
課堂上的觀察法就是讓孩子帶著目的有序察看。
即由外到內,由表及裡,從整體到區域性地進行觀察。
觀察什麼呢?是對物體的外形、色彩、質感甚至空間位置做有序地觀察。對事物有了全面的瞭解,才能綜合成有用的資訊儲存在大腦,用於繪畫中。
學生有秩序的觀察,可以全方位的感知事物的特徵。例如:畫水果,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水果的外形色彩,用手觸控它,感受水果的軟硬粗糙還是光滑細膩等質感。還可切開水果,觀察內裡的結構,皮肉核組織。這時的眼睛就像是顯微鏡下似的觀察細節了。甚至還要嗅一嗅嘗一嘗……對水果有了全面認知,學生就會合理的組織出自己的繪畫語言“說話啦”。線條也會生動起來,色彩豐富有變化了。
透過這樣瞭解事物的美術課堂一定是生動有趣的。學生的積極性好奇心也會調動起來了。
-
3 # 姜豔嬌jyj
其實各個領域都是一樣的 ,沒有什麼是簡單易學的,但也不是很難 只要你能有興趣 投入足夠的時間,都可以的。
繪畫學生可以從簡單的線描或簡筆畫入手
多畫造型能力 觀察能力會不斷提高,線條也會越來越生動流暢。
您的這個問題實在太大了,不是幾句話可以說得清的。
而且針對不同學段,這個答案也是不同的。
我曾經學習過上海某位特級教師的一堂公開課,講的是怎麼畫大公雞的,教學物件是小學生。
一上來老師先畫了一隻錯誤的大公雞,從雞冠、嘴、翅膀到腳有好幾個地方都是錯的,然後問學生這個大公雞有沒有問題,讓學生來找出錯誤的地方。學生對於這種找錯很感興趣,都很積極的舉手報告自己的發現。透過這個步驟,沒有經過任何的說教,教師就把大公雞的一些關鍵部位的特點向學生明確了。
然後教師又跟學生講,我有一個本事,就是能把任何形狀的圖形變成大公雞。教師先自己畫了幾個圖形,透過新增寥寥幾筆,把它變成了非寫實風格的大公雞。然後又請學生上臺來給教師“出難題”,看看教師能不能把學生們畫的圖形給變成大公雞。學生們非常有興趣,紛紛舉手,絞盡腦汁想要難倒老師。這個步驟是向學生們證明,只要抓住了雞的幾個關鍵特徵,哪怕給一個非常不像雞的圖形,也可以畫出雞的神韻。同時由於學生年齡層次的關係,讓他們畫完全寫實風格的大公雞難度較大,這裡相當於是降低了要求。
隨後老師又展示了大公雞的模型,講述了他的習性和食物等情況,還用紙團模擬了喂飼料的過程。
隨後老師拿出一塊很大的板子,上面畫了一個園子,還有房屋和農夫。他跟學生講,等一下我們畫完大公雞,要把你畫的大公雞剪下來,貼在我的這個園子裡,誰先畫完誰就能先選擇貼的位置。於是學生們自行畫大公雞的時候興趣滿滿,一個個的努力的作畫,想要趕快讓自己畫的大公雞加入到老師的菜園子裡。這裡要注意的是,老師沒有叫學生們一定按照什麼標準模板來畫大公雞,所以每個學生畫的大公雞都是風格各異的。同時他們還得自行把畫的大公雞剪下來,相當於同時做了手工課的訓練。
後來好像是老師說你們如果畫得好還是怎麼樣,我就把大公雞變活,反正最後老師真的從之前那個雞的模型下面,拿出了一隻活的大公雞,這個操作直接點爆了課堂的氣氛。
這裡還有一個插曲,老師一個沒抓住,讓大公雞給逃跑了。結果演變成整個教室的學生來幫老師一起抓雞,真個是雞飛狗跳。
後來學生們透過觀察活的大公雞,進一步加深了對於雞的認識。
透過課堂的學習,學生不光學了外形上怎麼辨別大公雞母雞小雞的不同特徵,同時也和鴨子等一些其他禽類的不同特徵做了區分。同時對於雞的習性、飼養方法和實用價值等都做了探討。這裡是涉及情感價值觀的層面了。
我是一線教師老張,喜歡探討一些教育問題,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