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月清風sxw

    《我與地壇》很淒涼,我讀了好幾次才讀完,每一次都是哭得稀里嘩啦,讀不下去了,不得不放下。

    這樣的書,滲透著作者的生活,傾注著作者的感情,將赤裸裸我悲慘展露在讀者面前。

    自從讀了這本書,我再也不沒有讀史鐵生的其他著作。柔軟的心實在承受不了他成長的血淚史。

  • 2 # 素面布衣

    真是太難過了,作者的母親真偉大,多難啊!四十九歲就去世了,真像作者想的那樣才能安慰自己:上天看她太難過了,就讓她離去了。

    作者也太難過了,二十歲的最好的年華,失去了雙腿,好幾年才能從苦難中磨難中解脫出來,還全靠著地壇,從荒涼中看出生機,讓自己的生命重新煥發活力。

    可是,母親不在了,母親不在了,這一切還有什麼意義呢?作者真是太多災多難了。可是,沒經歷這些磨難的話,作者又怎麼能寫出這樣觸動人心震撼人心的力作呢?

  • 3 # 文史多景閣

    作家史鐵生先生的作品,讀著讀著就被帶入了,為那個少年的不幸而感傷,與主人公同樣感受到了無助的無奈;心境也因廢園的荒蕪而蕭索。

    史鐵生先生去世十年了!

    地壇如今風暖柳綠,翠蔭如蓋。

  • 4 # 潑婦聯盟

    我是一個比較感性的人,課本上很多感人的片段,我都會落淚

    宗璞的《哭小弟》

    這一天本在意料之中,可是我怎能相信這是事實呢!他躺在那裡,但他已經不是他了,已經不是我那正當盛年的弟弟,他再不會回答我們的呼喚,再不會勸阻我們的哭泣。你到哪裡去了,小弟!自1974年沅君姑母逝世起,我家屢遭喪事,而這一次小弟的遠去最是違反常規,令人難以接受!我還不得不把這訊息告訴當時也在住院的老父,因為我無法回答他每天的第一句問話:“今天小弟怎麼樣?”我必須告訴他,這是我的責任。再沒有弟弟可以依靠了,再不能指望他來分擔我的責任了。

    那個人已經去了,再也沒有了迴應,從此以後天人兩隔,這一段每次讀時都肝腸寸斷,失去小弟的傷痛,卻不得不把這個最壞的訊息告訴父親。

    余光中的詩《鄉愁》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這一段雖然簡短每次讀,都有一種失去母親的沉重,明明近在咫尺,卻無法觸控。

    《賣火柴的小女孩》

    她又取出了一根火柴,朝牆上一擦,於是火柴點燃了,它的火光照亮了周圍的一切,在這明亮的火光中,小女孩看到了疼愛她的奶奶。她是那麼明亮,那麼柔和,那麼親切,那麼慈愛。“奶奶!”小女孩叫著,“哦,我的奶奶,你就讓我和你一起走吧!我明白,當這根火柴熄滅時,你就會消失的,就像那個溫暖的鐵爐、那隻香噴噴的烤鵝、那顆漂亮的聖誕樹那樣消失了!”

    寒冷飢餓,現實的殘酷都在看到“奶奶”那一刻都消失了,奶奶帶走了小女孩,火光裡,她看到了希望。希望她永遠生活在溫暖中。願天堂沒有冷風。

    蘇軾《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  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  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斷腸處,  明月夜,短松岡。

    對亡妻的思念,自己晚景的淒涼,無處訴說,相逢不相識的悲慼,天上的月亮,地上的松樹,獨坐在妻子的墳前,倍顯悽苦。

    摧心肝,不寫了

  • 5 # 人前搖扇

    史鐵生寫地壇,是寫他的精神寄託,他的快樂、苦痛、絕望與寬慰。 看過他的文章後,我也曾擔心著假如有一天也如此,然後默默的這樣望著貢江,我戀戀不捨不願離去,四處張望不留餘地,抬頭思考低頭沉吟,一首首不成熟又青澀詩篇凝聚著我尋找的心意。人,一旦有了寄託,尋常風景也是心頭的珍愛吧。 另,史鐵生筆下的母親,每每讀之令人淚下。

    《我與地壇》以前是中學教科書上的一篇文章,印象格外深刻,雖時隔十幾年,讀著上句仍然能略微記起下句。知曉作者人生艱辛,其他作品一直不忍卒讀,此次放假後又全書讀來,果然屢屢熱淚盈眶,有一種對真誠而質樸的感動和敬意。

    史鐵生先生寫地壇,是寫他的精神寄託,寫他的痛苦、快樂、絕望與寬慰。先生與地壇的對話持續了十幾年,地壇不語,但那些地壇當下沒有給予他的迴應,都在時光中一一做了註解,地壇所贈予的敏感、悲憫、參悟與愛,成為他的養料,一一訴諸筆端。

    親情、友情、愛情,生命、時間、意義,先生的文字有一種魔力,總是能把冷冰冰的哲學意義具象化、擬人化,以故事的形式飽滿地呈現出畫面來。 世界上並沒有什麼感同身受,真正“死過”的人,才懂得生。在最狂妄的年齡忽地殘廢了雙腿,又身患尿毒症靠不斷的透析維持生命,這是怎樣巨大的痛苦,我們很難體會。但先生透過生命的裂痕,找到了光,為理想另闢蹊徑,這是世界上少有人所能領會到的浪漫與偉大。

  • 6 # 梁若宸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也很讓我動容,但動容裡也有勵志。每當遇到較大心理困苦時,我就想想史鐵生,想想海倫凱勒,給自己加油打氣。

    但讓我看哭幾次,並從悲傷中久久不能平復的是郭敬明的小說《悲傷逆流成河》,裡面的很多對貧窮和對貧窮家庭裡的感情,對生活 對人性絕望的描寫等,真的讓人如同身臨其境,痛徹心菲。看過再沒勇氣看第二次了…

  • 7 # 尋玉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作品,也是收錄進了課本的一篇文章,跟你一樣,讀完之後特別感動,熱淚盈眶。

    史鐵生被命運的齒輪狠狠碾過,造成了身體的殘疾,同時也歷練了他的心靈,經過了那麼多的痛苦之後,終於浴火重生,造就了他強大的精神世界。

    《我與地壇》這篇文章,寫了作者失去雙腿之初內心的絕望與掙扎,好多次,他都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認為這樣殘缺的活著是沒有尊嚴可言的。可是,母親的堅持和開導讓他漸漸放棄了輕生的念頭。當人走到人生的懸崖邊時,只有愛和信念可以救贖。母親的深沉的愛與體貼想要全部給她最放心不下的兒子,但依然要不露痕跡的去表達。因為兒子的自尊是那樣的敏感,不想被人同情,也不知道自己該如何存在。母親看他總是悶悶不樂,天氣好的時候會讓他去地壇轉轉,可是又怕他一個人想不開,所以總是遠遠的看著他,很久之後他才發現,有他車轍的地方就有母親的腳印。

    這世間唯有母愛是一提起就會讓我熱淚盈眶的純粹的愛。史鐵生在母親日復一日的照顧和關懷下從一蹶不振到接受自己的殘缺,再到從殘缺的身體中迸發出驚人的創造力,這是愛的力量。也正因為有個如此偉大而堅忍的母親,我們才能讀到那麼多震撼心靈的作品,使更多的人從他的作品中得到力量,汲取心靈的養料,讓許多人的心靈不再荒蕪,人生不再迷茫。

  • 8 # 小一大書悅讀會

    也看的很感動。

    小一大書悅讀還推薦閱讀過史鐵生的另一本很著名的書《務虛筆記》,本書是由二十二個段落合成的長篇小說,敘述上世紀50年代以來的社會嬗變帶給殘疾人C、畫家Z、女教師O、詩人L、醫生F、女導演N等一代人的影響。本書是史鐵生首部長篇小說,也是史鐵生半自傳式的作品。

    1.忘記和不曾察覺的事,等於從未發生。

    2.不管你對多少異性失望,你都沒有理由對愛情失望。因為愛情本身就是希望,永遠是生命的一種希望。愛情是你自己的品質,是你自己的心魂,是你自己的處境,與別人無關。

    3.我站在今天設想過去又幻想未來,過去和未來在今天隨意交叉,因而過去和未來都颳著現在的風。

  • 9 # 說文解思

    以前的作家並沒有想著去盈利,大多是有感而發寫的,很少有現在海量作家們為賦新詞強說愁,名家的作品,有的當時能看懂,有的當時覺得枯燥無味,等長大後的某個瞬間,遇到相同的際遇,瞬間也能體會,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我是不理解的,想來只是當時記得了,遇到了類似的人,類似的事,便突覺身臨其境,感同身受。

  • 10 # 厲無咎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和《秋天的懷念》是我年少時期溫暖又冰涼的噩夢,可以負責任的講,我讀的書當中,讓我讀得失聲痛哭的只有兩篇,就是史鐵生的這兩篇文章。

    我現在年齡越大越不敢讀這兩篇,也不敢評價。

    如果問什麼是優秀的文學作品,那這就是,語言樸實卻又深刺人心。

    文學作品就是把現實世界還原到文字裡,它本身是沒有意義的,是讀者在文字中看到了自己的現實世界,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發現自己和審視自己。

    好的文學作品就是能讓讀者去賦予它意義,因為讀者所經歷的生活不是作者的,作者是要從其他角度去還原讀者的生活。

    生活本身也沒有意義,是參與者賦予了它意義,只是我們身在其中,常常忘了去感受它,而作者幫了我們這個忙,去發現它的醜惡與優美。

  • 11 # 木奇

    我不記得課本有沒有這篇文章了。

    但當時感觸最深的就是楊絳的《老王》。

    因為弟弟很喜歡看中國近現代史,然後總會和我講中國成立如何不容易,文革期間如何艱難,現代發展的時機多麼重要。

    可能家庭很美滿,雖然貧窮,但從來沒有經過什麼大風大浪。當時讀的時候老師還帶過幾句文革期間自殺的作者。

    就想著在子女都可能會背叛的時代,他人的幫助是多麼的難能可貴。無疑就是雪中送炭。

    記得那時候,嫡親的叔叔打農藥不小心毒死了家裡魚塘的魚沒有任何表示,媽媽傷心了一晚上。那是整個家庭半年的收入啊!

    而唸書的時候經常沒有伙食費,媽媽借錢給我們吃飯,從來不借親戚家的。寧願陪個人情借鄰居的。

    從小就明白,遠親不如近鄰。

    現在也幾乎不聯絡家裡的親戚。一個人吧,活著不必在意太多。

  • 12 # 鯨魚一月

    我現在理解了魯迅先生《祝福》中的祥林嫂為何讓人生厭,嘲笑了,以前讀課文完全不懂。

    過多傳遞負面情緒和抱怨是很讓人討厭的!

    這算不算一種長大

  • 13 # 高鷲城主

    看課文被感動落淚,說明選文成功。我在看朱自清《背影》時,讀到父親穿越鐵道,爬上月臺的畫面,心中十分酸楚,也淚盈於睫。那時我想到了自己的父親,也是同樣的落魄潦倒模樣,甚至想到了我自己,到了那個年紀會是什麼樣子……

  • 14 # 唐寶楨

    《我與地壇》當時讀的時候很受感動,史鐵生說我這一生主要是生病其次才是寫一些東西。剛開始他總是認為自己是不幸的,可殊不知自己的痛苦在母親哪兒是加倍的。母親的離去對史鐵生的感觸極大,再也不會平白無故的自怨自艾。相信人生活在這個世上是有意義,死亡確實是一件不怎麼令人著急的事。人往往認為自己是這個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其實不管怎麼樣都要好好愛自己好好愛家人使自己和家人幸福美滿快樂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一旦明白這一點一切也就不再那麼痛苦了,讀著《我與地壇》我感動的熱淚盈眶與其說自己不幸但和真正不幸的人比起來我們又是何等幸運呢!有些東西是自身也是家庭沒辦法改變的,我們也就只能依靠自己。史鐵生的文字樸實無華細膩感情真摯,是心靈對心靈的傾訴既是寫給讀者也是寫給自己的內心獨白。跳上生活的這輛車你就是駕駛者,無論走的怎樣都由你自己掌握。

  • 15 # 襟亞

    當我們讀文章讀哭的時候,不一定是讀懂了作者的感情,更多的是觸發了自己的感情。

    禪師說:“曾見郭象注莊子,卻是莊子注郭象。”郭象註解的《莊子》,和莊子的本意已經有所出入,雖然因循原文在進行解讀,但已經摻雜了太多註解者郭象的個人見地了。所以說,郭象表面上是在註釋莊子,實質上則是在闡發了自己!

    史鐵生的命運際遇,是我們健康人永遠都無法從骨子裡去完成“感同身受”的。《我與地壇》感動過無數人,而感動的“爆發點”可能各不相同。課文《我與地壇》也曾深深的感動過我,但它並不是唯一的,我印象比較深刻的還有《老人與海》、《熱愛生命》(不是蒙田的是傑克倫敦的那篇)、《陳情表》、《祭十二郎文》等等。

    下面我就來舉其中的兩個例子來談談我自己為什麼會被這些課文感動!

    01.《陳情表》祖孫“相依為命”的觸動。

    讀《陳情表》讀到哽咽,我曾經把周圍的人嚇了個不輕,沒有人知道,我的眼淚其實是流給我自己的祖母的。“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和李密一樣,我自己也是由奶奶含辛茹苦帶大的,也有過並不很悽楚但是充滿五味雜陳的“相依為命”。

    李密為全身說給皇帝的套話,什麼“逮奉聖朝,沐浴清化”什麼“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再怎麼言辭懇切也不能撬動我的情感的軟肋!

    到了“母、孫二人,更相為命”眼淚如決堤之水……

    我哭的不是李密和他的祖母,我哭的是我自己和自己的祖母!我哭的是雖有結草銜環之心,再沒有反哺養育之恩的機會(再次淚奔)!

    02.《老人與海》關於“勇氣”的震撼。

    和《陳情表》帶給我的感傷不同,《老人與海》帶來的是洶湧澎湃的對於“勇氣”的激發。

    老人老了,“老了”的無力,我隱隱懂得,但是不可能真切的懂得。

    我那時候正飽受失敗感的侵擾,在巨大的學業壓力裡掙扎,總覺得自己不足夠優秀。

    “可是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要給打敗的,”他說。“你儘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這是一段張示文章主旨的核心句子,它曾經讓我一邊羞愧一邊被鼓舞!

    他想:不抱希望才蠢哪。

    難道我就該蠢麼?如果不蠢,就該操著“魚叉"衝上去,魚叉斷了再把”刀子“綁上去,刀子也失去了就用"短棒",短棒不行的時候,——我還有雙手……只要生命在,勇氣就與我同在!

    桑地亞哥拉著一條巨大的魚骨上岸,等同於一無所獲,失敗的悲壯豪邁!我就認真的為他的結局哭了……

    只可惜初讀《老人與海》的時候,我還不知道我流下的眼淚其實為的是:那些“筋疲力盡,一無所有”的“有勇氣無勝利"的悲壯的無奈!

    03.小結:

    本來還要寫寫《我與地壇》對於我的觸動,時間原因——下次吧!

    對於那些曾經讓我們動情的課文,“覽物之情,得無異乎?”,觸動我們的出發點畢竟各有各的不同。“作者得於心,覽者會於意”,很高興能有機會在這裡表達屬於自己的那一份“意”,也歡迎朋友們交流獨屬自己的那一份“意”。

    期待與你相遇……

  • 16 # 耕讀隨筆

    兩三年前的一些日子,我內心異常不安,可以說愁腸百結。生活長期累積下來的壓抑和壓力,使我的心理幾乎難以承受了。在一個秋末冬初的時節,我決定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第一站就是北京。

    在地壇公園裡四處走一走,然後靜靜地呆了好久,這真是一處幽靜的所在。距離文章裡寫的時候過去了幾十年時間,地壇風貌可能已經迥異,在這樣一個冬日午後,在銀杏樹下的長椅上,靜靜地坐著,也許內心並不安寧,但想一想幾十年前,曾經有一個無比絕望不安和苦悶的青年,在這個古老的園子裡,花了幾年的時間,終於在精神上走出了困局,我們這些普通人因工作生活造成的壓力,所導致的內心惶惑又算得上什麼呢?

    那個下午,陽光溫柔,和煦,暖暖地照在人身上,照在心田。開啟手機,找到那篇經典的《我與地壇》,一字一句地慢悠悠地閱讀起來。在地壇公園裡讀《我與地壇》,的確有很不一樣的體驗,只能體驗,無法言喻。

    人的歡樂和苦痛都是對比出來的。沒有絕對的東西。所以當有心結時,想到文章的作者曾經在這個園子裡所要面對的,是從肢體上再也站不起來的絕望,他都可以得到精神上的解脫,相形之下,普通人生活裡的愁苦也許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幸福。

    當然,普通人生活中的煩惱和壓力也各有不同,不可能說拿最絕望的事物來做對比,就能馬上化解,但至少,這樣的對比或參照之下,人會在總體上有一個積極的判斷和認知,就是這一切都會好起來,都會得到解決的。然後在這個積極的感覺之下,靜下心來,耐下心來,條分縷析,總能找到問題的所在,走出心理上的泥淖。

    講完這個故事,回到題主的問題。這肯定不是我唯一能讀懂作者感情的文章,而且我也沒有流淚,儘管我覺得自己已經很懂作者在這篇文章裡所寄託的情感。我覺得作者也不會流淚,瞭解史鐵生的人應該知道,他所有的文字、所有的努力都是對命運的救贖,他從精神上早已解脫,遠遠早於身體幾十年。

    而且,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大學語文裡選入的《我與地壇》是節選。

    直到後來我看了整篇文章,才知道作者最經典的一句話在結尾。就是那句“宇宙以其不息的慾望把一個歌舞煉為永恆,這永恆有怎樣一個俗世的姓名,可以忽略不計。”

  • 17 # 取金記

    如果題主限定的中心詞是“課文”,課文《我與地壇》確實讓人感動,但說讀懂和看哭,覺得有點誇張

    我記得,《我與地壇》是高中語文課文,現在還是不是,不知道了。

    讀高中那會,看過《我與地壇》不知幾篇,都是為應付考試。語文老師講得很動情,下面學生聽得懨懨欲睡。自習課看它,也是很難看下去。在高中語文課裡,它算是一篇篇幅很長的了,那時還不能理解讀者,不能理解課文。

    真正讀懂和受感動,是中工作後,在成家後,在有了小孩後,在推著輪椅輪椅上坐著媽媽在公園裡散步的時候,突然思想深處似乎穿越時空,回到《我與地壇》裡的場景,一下子似乎有了感悟。

    這種感悟突兀而來,卻深深紮根在心裡。

    我再次拿起《我與地壇》,還讀了他的《病隙碎筆》。

    隨著年齡增長,感悟也多了,對生命的體會也深了很多。

    在中學語文“課文”裡,讓人感動甚至感動到哭的作品不止《我與地壇》

    我記得,我那時的語文課本里,還有幾篇,現在想來,情感動人,不下於《我與地壇》。

    像《祭妹文》,這是袁枚寫的,憶昔傷懷,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餘捉蟋蟀,汝奮臂出其間;歲寒蟲僵,同臨其穴。今予殮汝葬汝,而當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歲,憩書齋,汝梳雙髻,披單縑來,溫《緇衣》一章;適先生奓戶入,聞兩童子音琅琅然,不覺莞爾,連呼“則則”,此七月望日事也。

    真乃性靈之極的文字,言簡意賅,言短情深。

    像《項脊軒志》,這是歸有光所寫,追憶阿奶,細微之處,方顯情真。讀來無不惻然欲淚。

    家有老嫗,嘗居於此。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撫之甚厚。室西連於中閨,先妣嘗一至。嫗每謂餘曰:“某所,而母立於茲。”嫗又曰:“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語未畢,餘泣,嫗亦泣。餘自束髮讀書軒中,一日,大母過餘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瞻顧遺蹟,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

    課文之外,讀來使人感動的文章很多,但像《懷念蕭姍》和《我們仨》這樣能打動人的文章,卻不多見

    《懷念蕭姍》是巴金所作,《我們仨》乃楊絳女士所作。

    都是高齡時寫出,退盡鉛華,不加修飾,情感自然流露,淡淡的哀愁和思念,老人的人生觀照,無不燭照夜空。

    我們看很多好文,都能感動,但要說看哭,大概是一種修辭手法。至少我沒有被哪篇文章看哭過,但確實被感動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老婆不會管家,不會家務,不支援你工作,還無孩子,值得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