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絕望De生魚片

    1.《為奴十二年》

    《為奴十二年》根據所羅門·諾瑟普在1853年所著傳記體小說《為奴十二年》改編。由史蒂夫·麥奎因執導,切瓦特·埃加福特、邁克爾·法斯賓德和露皮塔·尼永奧等聯袂出演。影片講述了1841年,住在紐約州薩拉託加的自由身份的黑人所羅門被欺詐綁架後賣到南方莊園,幾易其主,最終重返自由的故事。這部片子改編得非常好。以時間為順序,以主人公的命運為主線,透過種種強烈對比:自由與奴役、團聚與分離、幸福與痛苦......,將片子的主題揭示得淋漓盡致。

    2.《飛越瘋人院》

    《飛越瘋人院》是由作家肯·克西發表於1962年的一篇小說改編,小說以瘋人院借喻美國式的社會形態。影片講述了主人公麥克·墨菲為了逃避監獄裡的勞動,裝作精神病人進入精神病院後發生的一系列事。影片是由傑克尼科爾森主演的,他的演技十分精湛,同樣由他主演的《閃靈》在恐怖片領域也享有很高的評價。他對於情緒的把握十分到位,尤其是精神失控之時,彷彿真的變成了影片中的人物,讓觀影者都忍不住替他緊張、揪心。當然配角的表演也是十分出彩的,比如護士的麻木,精神病人性格各異的形象都塑造得很精彩。

    3.《我不是藥神》

    《我不是藥神》這部講述平民小人物從印度走私低價仿製抗癌藥物“治病救人”的影片,在普通觀眾中激起的強烈反響和受到的熱烈歡迎程度。影片的前半部分既充滿戲劇性又有喜劇的瞬間,且喜劇的點沒有招致反感,因為它不是憑空虛構空中樓閣的喜劇素材,是靠情境自然而然流露出來的幽默,不過分誇張,也沒有消解掉現實的嚴肅性。

    4.《無人知曉》

    《無人知曉》,是日本導演是枝裕和根據真實案例改編的一部電影。影片講述了,一個叫福島惠子的單身母親,生養了四個小孩,分別是十二歲的長子明,十一歲的女兒京子,五歲的兒子茂,以及三歲的女兒小雪。這四個孩子,來自四個身份不明的缺席的父親。這是一出悲劇,但是電影中毫無怨懟和仇恨,也沒有嚎哭和吶喊,氣質平靜從容,光線明亮,音樂輕快,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只有靜靜的日常描寫。波瀾不驚,但並非無動於衷。只有在長久的注視中,才能感受到這平靜之下的東西:深沉的絕望,恐懼,強烈的情感,不甘心,像普通人一樣生活的渴望。碾碎,蒸騰,翻滾,又重歸平靜。電影透露出無比強大的力量:那是努力活下去的生命能量,也是超越這一切的生命規律。

    5.《我是布萊克》

    影片講了一個59歲的英國木匠布萊克因為心臟問題不能工作,然而被醫療機構診斷為擁有工作能力,因此不給他頒發就業補助。無奈之下,布萊克只好去申請失業補助,但是制度規定:必須要證明自己在努力找工作卻找不到。因此他就不停遞簡歷,被僱傭了還要給人不明不白地解釋一番。諷刺的是這一切貌似在求職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拿到失業補助。布萊克並不能在這其間遊刃有餘,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難,比如不懂電腦沒法按部就班地辦理哪些手續等等。影片最後,布萊克眼看就要申訴成功時,卻因為太激動突發心肌梗塞而死。凱蒂在悼詞中讀出了一個至死不服輸的反抗者的心聲,影片戛然而止

  • 2 # 微觀影音

    當幸福來敲門

    電影主角克里斯,是一個靠著做推銷員養活家庭的黑人。本來簡簡單單的生活挺幸福美滿,但一連串突如其來的變故打破了他寧靜的生活。

    公司的裁員讓他失去了唯一養活家庭的工作,妻子無法忍受長期貧窮的生活而離開。克里斯面對窮困潦倒的生活,還要獨自撫養兒子。沒過多久,因長期付不起房租而被房東趕了出去。

    兩父子生活艱苦,缺從未抱怨生活,也沒放棄過對生活的希望他們的住所從紙皮箱搬到了公共衛生間。有人敲門時他捂住兒子,不想讓人知道他們住在衛生間裡,給他們保留最後一絲尊嚴。

    但上天總會眷顧努力的人。克里斯經人介紹 找到了一份股票經紀人的工作,他為此決定要做一個優秀的股票經紀人。對股票一竅不通的他努力學習股票知識,但頭腦靈活的他很快掌握了所需的知識,電影的最後他靠自己的努力開上了自己的股票經紀公司,成為了百萬富翁。

    這部電影隨著劇情的發展會慢慢給人一種窒息感,為主角的遭遇感同身受。也讓我深刻的體會到了人生的意義,缺少希望和努力的人生是不完整的,無論面臨怎樣的困難,面前有多大的溝壑,都要保持著一份平靜,從容的心態,和對生活態度的堅持。如果你有理想的話,就要去捍衛它。你要盡力去保護自己的夢想,那些嘲笑你夢想的人因為他們註定會失敗。只要有夢想,就會變得與眾不同。

  • 3 # 愛拍東西的康哥

    我推薦的《無主之作》電影中的故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男主角的童年時代,也就是德國納粹統治時期;東德時期以及西德時期。 影片中並沒有著重墨渲染納粹的罪惡,也沒有出現殘酷血腥的場面,但齊班德教授的存在卻時刻讓人不寒而慄。他作為一個頂尖的婦產科醫生廣為人知,不為人知的另一面是隱藏極深的納粹。納粹軍人用槍炮殺人,而他用的是自己手中的筆和手術刀——一切皆以民族的名義。有一種惡經常假借善的目的熱烈進行,作惡者為了自己的私慾,給自己的追隨者一個崇高的光環,然後利用他們剷除異己,擴大權力。他們知道自己在作惡,他們只是要以“為了大家好”為理由矇騙無知的群體,粉飾自己的罪惡。納粹就是這樣的惡。還有一種惡也是以善的目的進行,但作惡者從不認為自己在作惡,相反,他深深認同這是“為了大家好”,而他就是踐行這種崇高理想的英雄。這種惡,是最深的納粹的惡;這種惡,比漢娜•阿倫特所說的“平庸的惡”危害更大,也更令人心悸。一旦某個手握權力的權威具有這樣的惡,他必將成為最冷酷最兇狠的納粹。齊班德教授正是這樣的納粹。 在當時庫爾特的姨媽,一位因為敢於表達自我而被當成精神病的年輕女性,成為專制下的犧牲品。而他的父親,納粹時期活在恐懼之下,靠納粹黨員的身份苟活,專制時期又因納粹黨員的身份蒙羞,從老師變成了清潔工,終於不堪內心的折磨而選擇自殺。失去生命中兩位重要的至親對庫爾特的打擊無疑是巨大的,我不知道這些對他最終逃離東德有多大的影響,可以明顯看出的是,他在東德過得很不開心,即使他擁有令人豔羨的名利和愛情,但不容許他追求藝術的真相,這些又有什麼價值呢?足以讓人反思在專制統治下,人人自危,何談個人的理想和抱負?男主在出生在那個時代是不幸的,但也是幸運的,終於遇到了賞識他的伯樂,從而成就了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人說,尾巴彎下去的狗不能養,是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