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隔夜的粥

    這個問題很關鍵,不搞清楚微子啟的在商周革命中起到的作用,你就不知道為啥牧野之戰周人滅紂如此順利,也就看不清戰後武王、周公旦的政治安排。在這裡我就以《宋微子世家》為根基,一些其他文獻為枝葉,對微子啟在這個歷史轉折點起到的作用進行串聯。

    《史記·宋微子世家》開篇說:

    微子開者,殷帝乙之首子而帝紂之庶兄也。

    微子開就是微子啟,太史公為了避漢景帝劉啟的諱,寫作微子開。這裡講得很清楚,微子啟是商王帝乙的長子,是商紂王帝辛的親哥哥。之所以他沒有成為商王,是因為他是庶出之子,沒有獲得繼承權。

    這裡插一句,過去大家都認為商王朝的繼承主要以兄終弟及為主,這種繼承方式導致了商王朝的衰敗。但是實際上在殷商後期,嫡長子繼承已經基本獲得了確立,從祖甲到帝辛共計5代商王都是嚴格按照父死子繼的繼承法傳承的,兄終弟及已經看不到了。

    回到主線,我們知道微子啟是紂王的親兄,雖然沒有繼承權,但是仍然是商王朝最高階的貴族,並獲得了“微”這個封地。

    我們繼續往下看:

    紂既立,不明,淫亂於政,微子數諫,紂不聽。及祖伊以周西伯昌之修德,滅璿國,懼禍至,以告紂。紂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是何能為!”於是微子度紂終不可諫,欲死之,及去,未能自決,乃問於太師、少師曰:“殷不有治政,不治四方。我祖遂陳於上,殷既小大好草竊奸宄,卿士師師非度,皆有罪辜,乃無維獲,小民乃並興,相為敵讎。今殷其典喪!若涉水無津涯。殷遂喪,越至於今。”曰:“太師,少師,我其發出往?吾家保於喪?今女無故告予,顛躋,如之何其?”太師若曰:“王子,天篤下菑亡殷國,乃毋畏畏,不用老長。今殷民乃陋淫神祇之祀。今誠得治國,國治身死不恨。為死,終不得治,不如去。”遂亡。

    這裡用了整整一段來寫微子啟勸諫無效,準備逃離商都,在逃離之前,他向王朝的太師、少師請教,這裡的太師、少師也是商王朝的高階官員,微子啟在逃亡之前向這兩位官員請教,說明“逃跑”這件事在商王朝內部並不罕見。

    在得到了太師、少師的鼓勵之後,微子啟就跑掉了。

    那麼微子啟跑到哪去了呢?在下面的記錄中,太史公並沒有記載微子啟在武王伐紂之前的下落,他是回到封地了呢?還是去了別的地方?我們只能從別的地方來找證據,結果發現,這段遺失的記錄對於理解微子啟後來的所作所為是非常非常關鍵的。

    這段歷史在史記中找不到,卻在《呂氏春秋》中被記錄了下來:

    昔周之將興也,有士二人,處於孤竹,曰伯夷、叔齊。二人相謂曰:“吾聞西方有偏伯焉,似將有道者,今吾奚為處乎此哉?”二子西行如周,至於岐陽,則文王已歿矣。武王即位,觀周德,則王使叔旦就膠鬲於次四內,而與之盟曰: “加富三等,就官一列。”為三書,同辭,血之以牲,埋一於四內,皆以一歸。又使保召公就微子開於共頭之下,而與之盟曰:“世為長侯,守殷常祀,相奉桑林,宜私孟諸。”為三書,同辭,血之以牲,埋一於共頭之下,皆以一歸。

    著名的伯夷、叔齊奔周時,文王已死,武王即位。兩位孤竹王子來到周國境內,遇到了兩場盟誓,第一場是周公旦和紂王近臣膠鬲的盟誓,在盟誓中,周人保證對膠鬲“加富三等,就官一列”,就是保證膠鬲的富貴和在官僚中的地位;第二場盟誓則在微子啟和召公之間進行,盟誓內容更加勁爆:

    世為長侯,守殷常祀,相奉桑林,宜私孟諸。

    就是召公保證微子啟世代為諸侯之首,領導殷商之族的祭祀,佔有殷商的宗教聖地“桑林”,並且分封孟諸之地為其私地。

    注意,這時候武王還沒有克商!膠鬲和微子啟一個是殷商高官,一個是殷商高階貴族,他們兩個人和周人簽訂了這樣的盟誓,是在商王朝仍然健在的時候進行的。

    周人開出了這樣的加碼,膠鬲和微子啟又要付出什麼代價呢?《呂氏春秋》沒有記載,這讓我們浮想聯翩。

    好了,說到這裡,我們知道,在微子啟逃離殷都之後,至少是到了關中的周,進行了一場盟誓的。

    那麼離開周之後,微子啟去哪了呢?《史記》為我們留下了新的線索:

     微子曰:“父子有骨肉,而臣主以義屬。故父有過,子三諫不聽,則隨而號之;人臣三諫不聽,則其義可以去矣。”於是太師、少師乃勸微子去,遂行。

      周武王伐紂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於軍門,肉袒面縛,左牽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於是武王乃釋微子,復其位如故。

    第一段是微子啟離開商都,司馬遷直接跳到了第二段,武王克商之後,此時紂王已死。微子啟將商王朝的禮器打包好之後,到軍門口投降武王。

    這說明什麼?

    說明在武王伐紂之時,微子啟並不在封地微,也不在周,而是已經回到殷都,提前做好了準備,在商軍戰敗之後,帶著象徵國家祭祀大權的禮器,以殷商貴族首腦的身份向獲勝的周武王投降。

    看到這裡,我們大概就能猜到微子啟和召公的盟約是什麼了。就是回到商,組織商王朝內部的貴族們向周投誠。

    知道這一點,我們就明白為什麼商紂王的軍隊在數量優勢且以逸待勞的情況下,接戰瞬間崩潰,然後倒戈而戰——他們早就準備好投降了,他們的敵人不是周人,而是躲在朝歌鹿臺上的商紂王。

    在克商之前,商王朝內部就已經出現了極大的動盪:

      王子比干者,亦紂之親戚也。見箕子諫不聽而為奴,則曰:“君有過而不以死爭,則百姓何辜!”乃直言諫紂。紂怒曰:“吾聞聖人之心有七竅,信有諸乎?”乃遂殺王子比干,刳視其心。

    比干是紂王之叔,箕子也是王室貴族。

    商容嘗執羽、籥,馮於馬徒,欲以伐紂而不能,遂去,伏於太行。《韓詩外傳》

    重臣商容潛逃出商,在太行山商開闢根據地,準備武力伐紂。

    這些都說明商王朝的高階貴族和官員和紂王之間已經勢成水火,他們需要除掉這個侵犯他們利益的君主。

    有了微子啟的穿針引線,周和商貴族們的聯絡就建立起來了,可以說,伐紂之事與其說是商周兩族之戰,不如說是周人聯合商王朝貴族消滅紂王的戰爭。

    有趣的是,在滅商之後,周武王重新安排政治秩序的時候

    封商紂子祿父殷之餘民。

    武王讓王子祿父繼承殷商遺民,原本許諾給微子的殷商社稷呢?沒給。

    那麼是不是周武王違背了承諾呢?

    在召公和微子啟盟誓的時候,我們注意到,如果雙方的盟誓內容只是“伐紂”,那麼,在殷商末期的繼承順序上,王子祿父的繼承權要先於微子啟,微子啟獲得殷商社稷這一點就名不正言不順。

    既然如此,那麼雙方盟誓的內容就只能包括除掉王子祿父在內了。也就是說,消滅王子祿父在內的紂王一系就是周王朝上層的原定計劃,不管這個計劃到底是在第一次伐紂時就完成,還是在伐紂之後的某個時機下完成。最終,這個計劃就是要消滅祿父,並且讓微子啟以殷商貴族之長的身份獲得殷商社稷。

    說到這裡,是不是要感嘆:“好黑啊!”嘿嘿嘿。

  • 2 # 記錄歷史人生

    微子啟

    微子啟是商紂王的bai庶兄,宋國du的始祖.

    微子啟的母親為妾時生微子啟,後來其zhi母被扶正,生帝紂。帝乙立紂為dao王,封微子啟為卿士。

    微子啟被封的微國,到底在何處?有人認為在今山西省潞城縣東北十五里的微子鎮,有人說在河南商丘一帶,也有人認為在原山東壽張縣西北的故微鄉,說法不一。因皆無確鑿的史料根據,故不好肯定。

    商朝末年,他看到紂王荒淫暴虐,曾多次勸諫,無濟於事。這時西方的周族由於西伯昌(周文王)勤修德政而強大起來,微子啟很為商朝擔憂,就把這個訊息告訴紂王。紂王卻狂妄地說:“我做天子是上承天命,西伯又能把我怎麼樣?”微子啟見紂王實在不可理喻,便出走了。周武王滅商以後,微子啟帶著商朝宗廟祭器,把自己縛起來,表示是罪人,跪著去見周武王,要求保全商族的香火。武王答應了,封紂王的兒子武庚在殷墟,又命管叔、蔡叔、霍叔幫助武庚監管商族遺民。可是武庚一直夢想恢復商朝的統治,所以等武王一死,便起兵造反,結果兵敗被殺。周公平息了叛亂之後,見微子啟忠心順從周朝,就把商朝舊都商丘一帶封給他建立宋國,讓他管理商族遺民,奉守商人宗祀。微子啟仁慈賢明,一向得到商民的擁護。在他的治理下,商民漸漸習慣了周人的統治,沒有再出過什麼亂子。宋國立國700多年,公元前286年被齊國滅掉。微子啟的後人以國為姓,稱宋氏。據考,宋姓有聲望的世家大族居西河郡(今山西離石縣),一說居京兆郡(今陝西長安以東)。

  • 3 # 水煮汗青

    我認為“翦商之戰”的時候,微子啟還沒有起到作用,那個時候他還是一心勸說弟弟商紂王,希望他能夠將商朝治理好,結果勸說無效後只能逃離朝歌城。

    什麼是“翦商之戰”之戰?

    翦表示羽毛,也有“剪”的意思,翦商之戰就是剪去商朝的羽毛,也就是除去當時歸屬於商朝的那些方國。

    周朝建立以前,周文王一年征伐一個方國,一共拿下了五國,為後來“武王伐紂”清除了障礙,因此周文王的這些戰事我們可以稱為是“翦商之戰”。那麼這些戰事中,微子啟是否有直接或者間接參與呢?我認為沒有。

    周文王姬昌繼承父親公季之位,禮賢下士,敬老慈少,吸引了很多人前來歸順。姬昌的這些行為讓崇國的國君崇侯虎看到眼紅,於是跑到商紂王那裡去嚼耳根子,說姬昌招收這麼多人恐怕“將不利於帝”,商紂王聽了就下令將姬昌囚禁在羑里城中。西岐這邊著急了,連忙準備了大量的寶貝和美女給商紂王送去,這樣才將姬昌給救回來。

    姬昌回到西岐的第二年就率兵攻打犬戎,不過這次攻打是師出有名的,是商紂王下的命令!

    據《詩經·小雅·采薇》記載:“文王之時,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獫狁之難。以天子之命,命將率,遣戎役,以守衛中國,故歌采薇之遣之。”

    這段戰事在《竹書紀年》同樣有記載,時間是商紂王十七年,當時周文王姬昌用大量的財寶和美女為自己“贖身”後,不僅獲得了商紂王的赦免,同時得到了“征伐之權”。在那個時代,天子要征伐某個方國不一定要自己出手,他可以將征伐權下放給其他方國,這也給了下面方國一個發展機會。周朝發家的原因正是如此,春秋時期崛起的齊國也是用這種方法發展勢力。

    姬昌拿下犬戎後第二年征伐密須國,這次征戰有兩個理由,一是密須國在商朝晚期比較強盛,已經開始對天子不恭敬了,商紂王也想除掉他;二是姬昌和太公望商量要不要打密須,太公望認為:“臣聞先王之伐也,伐逆不伐順,伐險不伐易。”姬昌採納了太公望的建議決定征伐密須國。

    攻下密須國後,姬昌並沒有停下開疆擴土的步伐,他在後來的三年時間裡繼續拿下耆國、邘國和崇國。耆國就是黎國,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方國,在三皇五帝時期就已經存在。

    據《國語·楚語》記載:“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屬民。”

    黎族從夏朝開始建立了諸侯國,一直到商湯滅夏後又歸順為商的方國,從地理位置上來看,黎國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姬昌深知這一點,所以要將其拿下,當時這一舉動也讓商紂王感到震驚,認為“黎亡則商震矣”。不過商朝晚期的一些方國已經形成了氣候,對天子構成威脅的方國不僅只有西岐一家,還有當時的崇國,也就是當初嚼耳根子令姬昌坐牢的那位。

    崇國位於西岐的東南方向,是所有方國中實力比較強悍的,商紂王也感覺到了他的威脅,於是他想了一個好辦法——隔山觀虎鬥!

    西伯侯姬昌透過寶貝和美女向紂王賄賂的時候,商紂王不僅翻譯了姬昌,還故意悄悄地對他說:“就是崇侯虎誣告,所以才把你關起來。”很明顯,商紂王是想挑撥西伯侯與崇侯虎之間的關係,讓他們相互爭鬥,兩大方國打完後自己再坐收漁翁之利。只是沒想到姬昌並沒有馬上攻打崇國,而是先拿下四個方國,最後才攻打崇國。此時的西岐已經羽翼豐滿,拿下崇國後更是實力大增,基本上統一了西方的勢力。

    以上就是周文王的“翦商戰略”計劃,他在征伐完這幾個方國後佔據了多個重要位置,為以後集中力量圍攻殷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這些戰役中,我並沒有看到有微子啟參與的記載,他是後來在武王伐紂的時候出現的比較多。

    微子啟與周朝的關係

    微子啟有沒有直接幫助周朝滅商,史料上並沒有記載,我們只能是猜測。

    比如孟津觀兵,司馬遷寫的這段歷史很“詭異”,周武王召集了八方諸侯齊聚孟津,最後說一句“女未知天命,未可也”,然後大家就散了。這樣說不過去啊!這麼多方國耗時費力來到這裡,一句話就打發回去了?於是有人懷疑周武王是接到了線人的密報,朝歌城已有準備,不可硬攻,而這個線人很有可能就是微子啟。

    為什麼會懷疑他呢?因為牧野之戰後,微子啟馬上就來投降,一手牽羊,一手拿茅(茅草,祭祀用品),“膝行而前”,就是跪著走過來的。因此,牧野之戰如此順利,也有可能是微子啟作為內應的原因,事後他又馬上前來歸順,感覺此人極有可能是“內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創造營2020》中備受關注的時代峰峻藝人張藝凡?